日本若狭茶属于什么茶
① 【名侦探柯南史上最全主线分析】·十一·红茶会(二):红方汇合
波本过来是为了继续之前绯色篇的计划,上次来的人太惊动了大家导致计划失败,因此这次独自前往工藤宅好给rum交差。波本是公安,因此要邀功不需要真的捉人,直接使用公安权限制造新的假死计划就行了,到时候指着电视播出“赤井秀一死亡”的新闻说这是我干的就行了。之前秀一拒绝执行这个计划是因为波本很明显要把他赶出去,但他需要保护灰原,不能走,这次只有一个人了终于可以好好谈谈了。
因为波本这次来工藤家是独自一人过来的,可以保证本次谈话内容不会泄露,所以这次谈话理论上是进行了充分的信息交换。
根据目前剧情判断,他们大致交换了以下信息:
1.a药相关:柯南和灰原的身份;玛丽变小;组织疑似已经知道a药会变小;a药解药的真正用途;
2.boss的现状和贝姐的身份及立场;fbi内有组织成员;詹姆斯已经去调查fbi内奸;基尔和波本均被怀疑;秀一假死暴露风险极高(波本都能查到,rum发现真相是迟早的事)
3.贝姐擅自假扮小林老师;若狭疑似rum;rum疑似在钓鱼;因为浅香是虚构的,rum参与其中虚构的概率很大,加上rum实力惊人,亲自出手还搞砸的概率不大,此时他们无法判断羽案兇手是rum(因此波本看到将棋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若狭);
4.工藤夫妇认识黑田和55;伦敦篇后,工藤夫妇肯定会通知55玛丽的情况,55知道玛丽变小,发现身边有组织成员,隐瞒自己和家人的关系没有意义了,于是回到mi6并变装来日本;55肯定没办法直接给两人看自己变装的样子和具体地址(防消息走漏),因此理论上会告诉大致变装情况(比如用假牙变脸型,戴眼罩)和地址,以及接头暗号(比如说名字是“time is money”日语说法的变体,如果有红方认出他就派人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回复);黑田应该从工藤夫妇那里知道务武是杀害羽田浩司兇手的目击者,应该很在意务武的事,因此理论上也知道务武来日本的事;
5.其他工藤夫妇在美国调查的信息。
在交换信息后,他们需要处理以下问题:
1.为什么组织知道a药情况和柯南灰原身份却不下手,还炒作新一未死?
2.解药研发的安全问题以及因此而导致的柯南、灰原等人的安全问题;
3.rum如此高调目的究竟是什么?
4.两位被怀疑的卧底如何处理信任问题?
5.如何让红方安全地全部联系起来?
6.贝尔摩德的问题如何处理?
组织不对柯南灰原下手的原因很容易想到, 就是因为a药解药,他们需要知道解药资料究竟有多少人拥有,研发进度怎样;没有直接杀灰原是因为他们发现有人在保护她,这也就意味着冲矢昴的存在早就暴露了。解药最起码在解决耐药性问题后才能使用,如果不想柯南和灰原受伤害,那么就得让组织认为解药是完全版的,因此只有玛丽才适合服用解药维持大人状态,这样组织会率先试探玛丽,但玛丽是特工,组织是很难试探出解药依旧是暂时性的。基尔的信任问题几乎无解,因此他们必须得想办法把基尔安全带出组织,需要有人与她近距离联络和接应;波本被怀疑比较大的概率是他在绯色篇表现出爱国情怀,然后没有带回冲矢昴是秀一的消息,以及灰原并没有死亡,这个问题就好处理了,毕竟导致这些问题并不是他放水了,rum后续调查很容易发现并不是波本的责任。列车篇有希子已经尝试邀请过贝姐了,但是她拒绝了,拒绝原因应该是不信任她的能力(毕竟贝姐眼里有希子是被牵进组织对决的),因此需要有一个能让她信任的人来邀请她加入红方。
若狭的名字和镜子暗号一样,可以得出rum在钓羽案相关者。他们应该能发现rum特征和55很像,那么能得出rum在借红方找55。
rum高调和新一未死炒作事件结合起来,理论上可以得出组织试图通过刺激新一身份问题来诱导红方为掩盖新一身份而行动,从而找出知道新一身份的人。往下想,在红方发现新一未死,那么就要证明新一和柯南不是一个人,那么就要使用a药,组织可以借机直接观察a药解药研发状况。再往后,柯南发现隐瞒身份是不可能的,那么会去调查羽案,组织可能有什么陷阱等着他。
以上应该是大家能推理出的,不过优作的话说不定还会怀疑rum高调是为了转移视线,真正目标是其他的,波本会提到曾经有个奇怪的男子跟着服部,但是只凭这一点顶多让大家觉得服部有可能被组织盯上,但过去很久了服部还好好的,因此关于这个问题他们目前只能保留意见。
然后眼下波本需要汇报给rum新一的情报,在红茶会他们分析后,波本应该会这么回复:
虽然外界传言新一已死,但根据他身边的人,新一还活着,前不久在清水寺破过案;柯南和新一有什么特别的关系,说不定他就是新一;住在工藤家的冲矢昴之前我怀疑他是秀一,但似乎是弄错了,不过他还是很可疑;工藤夫妇好像回来了。
嗯……怎么觉得什么都说了……没办法,毕竟组织这边都调查的差不多了,要避免被怀疑嘛……
红茶会后他们自然是要先联系其他红方。
秀一这边给世良暗示,又在拉面店以本体出场,目的就是为了和世良在拉面店进行联络,方便把a药解药交给玛丽。
波本这边牵扯的就多了。黑田说的上次计划指的就是抓捕秀一邀功的计划,光波本的任性绯色篇是绝对没法调动那么多公安的,黑田肯定知道这项计划。有希子那边应该会告诉黑田他们需要寻找务武,务武就在毛利家附近,波本协助最方便,但波本和秀一目前的关系恶劣无法采取行动,她估计会说等他们说服波本后再让波本寻找务武。所以在波本回复“还没有”后,黑田知道波本被说服了,于是让他别忘汇报务武的信息。雪山篇,波本认出胁田是务武,打电话告诉黑田找到了,但是遇上了案件,黑田就告诉高明除了别去认降谷零以外,还有传话“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暗号。波本和务武建立联系,陨石案务武从波本那里得知若狭携带将棋,务武便告诉柯南将棋的情况,以及试探柯南是否在若狭那里注意到过将棋。
因为黑田和羽田家有联系,那么他可以从羽田家得知玛丽的住处。在黑漆雕盆案中,玛丽趁世良不在与黑田会面(玛丽此时穿着非常正式),黑田告诉玛丽务武下落,玛丽应该会告诉黑田自己有可能被发现了。
陨石案,由于风见误说波本真名,贝姐通过演技判断发现波本的确是卧底。第1060话有希子知道贝姐喜欢柯南,应该是因为贝姐主动联系波本表明立场,波本把此事汇报给工藤夫妇,有希子才知道了一年前发生的事。
小五郎蹲厕所的案件中,胁田特地多做了一份寿司,应该是判断出小五郎要见冲野洋子,想和他们一起吃,那么他的目标应该是洋子。和洋子有关的应该就是水无了。他可能计划是要洋子电话,然后另找时间向洋子要水无电话。他是icpo,肯定认识一些cia的人,可以先联系认识的cia的人说要做水无的联系人,然后再联系水无,胁田表面身份要送外卖,短期联络还是比较方便的。而这次案件后,他可以直接以在意案件后续为由向洋子要电话,然后实施计划。1060话有其他fbi成员知道秀一未死,应该是水无联系上了,可以实施解救水无的计划,不用再向同事隐瞒秀一未死,而且可以引诱fbi内奸。
为了方便理解,我画了截止1060话,目前红方联络图(这里只画能交换机密信息的关系,所以秀一秀吉没有连线):
这层关系是红方最重要的机密,因此当组织开始在意工藤夫妇,红方整体就都有危险了。
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② 若狭武田氏的基本内容
在第3代家督武田国信与第5代家督武田元信执政期间,若狭武田氏达到了鼎盛,成功成为战国大名。曾担任幕府御相伴众的武田国信是一位以风雅闻名的武将,着有连歌作品《新撰犬莵玖波集》,并多次在京都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犬追物”比赛。而武田元信在文笔、歌道、弓马等各方面都有不凡造诣,被认为是室町幕府中屈指可数的文武双全之名将;在元信时期,若狭武田的势力大规模进入了丹后,将丹后一部分土地并入了武田氏的领国。
大永六年(1526年)管领细川高国手下的重臣香西元盛在内乱中被细川尹贤所杀,对此不满的波多野稙通和柳本贤治二人(香西元盛的兄弟)随即投靠了与高国敌对的细川晴元;细川晴元与三好元长拥立足利义维于阿波举兵意图上洛。因内乱而无力相抗的细川高国遂遣使许以重利,邀请继承了先代的庞大遗产而成为畿内有力大名的若狭武田氏第六代家督元光进京,以对抗细川晴元即将发动的进攻。大永六年12月26日元光起兵上洛。
大永七年2月3日细川晴元方的柳本贤治丹波势与三好胜长率领的阿波国人众合流向京都进发,双方的正面对决成为不可避免;高国、元光亦开始布阵,将军足利义晴设阵于京都本圀寺、细川高国则于东寺布阵,而设阵于吉祥寺的武田元光和守备桂川之畔的细川尹贤遂成为前锋。2月12日,两军开始接触,隔桂川对峙;高国为了夹击柳本贤治军,将本阵由河畔向妙本寺移动。2月13日,三好胜长、元长联军趁高国军移动后正面空虚的机会强渡桂川,迅速突破了细川尹贤军的阵式,接着又对前来阻击的武田军发动了突击,兵力处于劣势的武田军很快不支,先锋粟屋家长当场讨死;当细川高国率军赶来援救时,武田军阵型已经崩溃,虽然高国军奋力拼杀但已无济于事。是役,高国、元光军大败,武田氏家中多名重臣战死,武田军于2月14日仓皇离京时又完全丧失了装备辎重。随着这场川胜寺(桂川原)合战的失败,若狭武田氏实力大减,而物质上与精神上都受到重创的家督元光在逃回若狭后无力继续进行统治,很快将家督之位让给了儿子信丰。
七代家督武田信丰在歌道方面颇似元信,而在军政能力上却是天壤之别。在承平岁月信丰还能借歌道留名,
但在激烈的战国乱世,信丰所做的只是让若狭武田氏向着衰亡再迈前一步。由于信丰对丹后田边城的多次攻略归于失败,从而导致了以家中重臣粟屋元隆为首的叛乱等一系列内乱,若狭武田氏迅速衰弱下来。
在和越前朝仓氏长期对抗而耗尽国力后,信丰那受到朝仓氏教唆的长子义统(治部少辅、伊豆守、大膳大夫。原名信统,天文十七年娶将军足利义晴之女为妻后改名义统)对父亲的作为感到不满,最终决定向甲斐的同门晴信学习——从父亲手中夺取家督之位。武田信丰固然无能,但他既不愿轻易放弃家督的地位更不愿让宿敌朝仓氏进入若狭;而信丰之弟重信亦在一旁图谋家督之位。弘治二年(1556年),重信在家中笔头重臣——国吉城主粟屋越中守胜久的支持下向侄儿义统发起挑战;至此,若狭开始了无休止的内战。
有朝仓氏做后台的武田义统在弟弟武田信方的帮助下很快就击败了重信与胜久的挑战,但随着义统势力的强大使得义统与信丰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永禄元年(1558年)武田信丰与武田义统父子正式开始内战,虽然内战在近江六角氏的调停下以信丰隐居为条件而很快结束,但若狭武田本家对所领的支配力却因为这两次内战大为下降,在武田义统继任家督后所能实际控制的领土只限于小浜郡而已(逸见昌经控制大饭郡、武田信方控制远敷郡、粟屋胜久控制三方郡)。
图谋振兴的武田义统在国内遭到了巨大的困难,抛开已是明显下克上的粟屋氏与逸见氏不说,就连仍然留在身旁的亲兄弟信方也已利用之前的内乱,以远敷郡宫川为据点扩张势力,建立了自己一套体系以求掌握家中实权。在国内一筹莫展的义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希望寄托到了自己的妻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身上,义统从日渐枯竭的财库中尽可能地向幕府进贡以换取支持;同样在谋求复兴的足利义辉自然很乐意拥有武田义统这样一位盟友,双方因而变得非常亲密。然而事与愿违,义统进献的金钱固然没能使足利义辉复兴室町幕府;而义辉发出的敕令亦未为义统带来好处,下克上的家臣们把幕府的敕令当做废纸,武田信方则因为兄长的居心和金钱的损失而与义统更加疏远。义统为了振兴国家而费尽心力,得到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更加衰弱。永禄四年(1561年),若狭武田四天王(粟屋越中守胜久、逸见骏河守昌经、熊谷治部大辅直之、内藤筑前守重政)之一的砕导山城城主逸见骏河守昌经勾结丹波松永长赖发动叛乱,武田义统无力镇压,于是向越前朝仓氏请求援军。朝仓义景派敦贺郡司朝仓景纪赴若狭帮助镇压,在武田、朝仓联军的攻击下逸见昌经遭到了惨败。内乱虽然稍微得到平息,但朝仓军的进驻则更进一步的削弱了武田氏对若狭的统治。永禄六年,朝仓军单独对粟屋胜久的国吉城展开攻略,充分体现了朝仓氏已经无视武田氏对若狭的统治。武田义统当然不满朝仓氏对若狭的侵略行为,在双方矛盾迅速激化的情况下朝仓义景放弃了以义统作为代理的若狭攻略计划,改而培植武田信方和义统之子元明以求进一步控制若狭。
永禄八年5月13代将军足利义辉被暗杀。永禄九年8月,足利义秋(足利义昭)到达若狭小浜郡要求姐夫武田义统助其上洛。但义统正陷于与获得朝仓氏支持的长子武田元明的家督争夺战之中,根本无力支持足利义秋上洛;深感失望的义秋于9月前往投靠越前朝仓氏。虽然若狭武田氏此时已十分衰弱,但其与幕府长期的友好关系及其所处地理位置仍旧使得足利义秋对其寄予了希望,是以武田义统也像上杉氏、甲斐武田氏、北条氏和织田氏一样收到了义秋要求援助的书状。但义统对此有心无力,他一方面受困于领国的内乱,另一方面握有家中实权的武田信方也表示反对,很快义统在失意中离开了人世。义统并没有晴信那样的才略,却贸然模仿晴信的做法,结果使得本已十分衰弱的若狭武田氏彻底分崩离析,义统的失意是事所必然,但他留给元明的烂摊子却使若狭武田氏的最终灭亡成为大势,志大才疏的盲动所能带来的灾祸莫过于此。
义统一死,朝仓氏立即出兵若狭(永禄十一年),并以保护为名将家督武田元明从若狭送往一乘谷城,在事实上结束了武田氏对若狭的统治。
随着织田信长势力的扩张和朝仓氏的衰亡,重获自由的武田元明也和若狭其他武将一样加入了织田一方,但重视实力的信长并不看重出身名门的元明,只给了元明3000石安堵而已。天正三年(1575年),武田元明在家老众粟屋胜久、逸见昌经的陪伴下上京谒见信长,但并未从中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在丹羽长秀统治若狭后,元明和昔日的家臣同列,一起成为了长秀属下。站在丹羽长秀的立场,既然已经成为了若狭的新主人,那就应该竭力避免让已成为过去式的武田氏恢复在若狭的影响力而导致难以预测的后果,元明因此变成了长秀在领内最主要的打压对象,一切和立功或扬名有关的事情都随之与元明绝缘,长秀的态度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其他家臣,武田元明因而变成了丹羽长秀手下最不活跃且日子也最难过的家臣。这种低下待遇无疑极大的伤害了元明那种出自名门的自尊心,元明为之对织田信长与丹羽长秀怀下了极深的怨恨。
天正十年(1582年)丹羽长秀受命出征四国,武田元明也再次被丢在一旁。所以当本能寺之変发生后,对待遇不满的武田元明马上以立下战功恢复旧领为目标加入明智光秀军,参加了对近江佐和山城的攻略并于6月4日攻陷了佐和山城。但明智光秀的迅速失败粉碎了元明的希望,6月16日,丹羽长秀率大军夺回了佐和山城;7月19日,穷途末路的武田元明在近江海津法云寺切腹自杀。武田元明死后埋葬于海津天神社宗正寺宝憧院,其妻松丸殿(京极龙子)后来成为秀吉的侧室,若狭武田氏至此形神具灭。
末代家督武田元明的才智显然不算高明,以其3000石领地的动员力能有兵马几何?以如此弱小的实力积极卷入巨大的旋涡中又能期望怎样的好结果呢?即便光秀获胜,等待元明的仍旧很可能是被一脚踢开。在乱世中,放弃个人好恶当墙头草或许是小势力在大国狭缝中生存的最好方法,但元明的双眼为自己显赫的家世与胸中的怒火所蒙蔽,从而趋向了一个过高的目标,结果为此跌得粉身碎骨。武田元明的结局虽然是自取其祸,但纵观元明的一生却不由得令人产生同情,在其30年的短暂一生中曾长期被强大的势力所支配而不能自主,而本能寺之変的发生终于为他提供了一次可以自行抉择的机会。也许元明的选择并不正确,但6月4日佐和山城的落城还是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孙八郎源元明这一并不显赫的武名。
若狭武田氏在室町幕府开始衰弱之时以军功成为守护获得若峡一国,又在战国初期凭军事实力确立了对领国的统治成长为战国大名,之后在战国的激烈斗争中被淘汰,最终在战国乱世结束时被消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是名副其实的战国大名;若狭武田氏在战国的兴衰史可以视为同类大名兴衰的典型。另一方面,若狭武田氏在乱世开始之时刚刚入主若狭,在地位并不十分稳固的情况下不得不长期借助室町幕府仅存的权威来加强自身的立场,并不得不为之付出了大量金钱,从而一直与室町幕府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巩固了立场的同时却又因消耗了贫瘠的若狭国相当一部分国力而影响对外发展;历代家督在与室町方面交往的同时受其影响而变得过于爱好文化,这种爱好并没有错,但以战国大名的身份而沉溺其中则往往导致国家的灭亡。末代家督武田元明在时代改变后没能清醒地进行观察与思考,错误的选择了明智光秀方而导致了若狭武田氏的彻底终结。然而在多事的天正十年,若狭武田氏的最终灭亡只不过是一件很快就被人遗忘的小事罢了。
武田元明在自刃前将这样一份遗书交给了家臣熊谷平右卫门,曰:“如今传到我这一代,武田家悉数灭亡。武田家的武运或许尽于此了。事到如今,我也只有在这里自杀。希望让年纪还小的源太彦次郎好好隐藏,等成长之后,把系图交给他,千万不要让武田的姓氏断绝。设若稚儿不幸而亡,那武田家的武运诚然尽焉……”元明显然已经做好了一门灭绝的最坏打算,但随着京极龙子得到秀吉的宠爱,元明与龙子所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无须隐藏了。在爱屋及乌的秀吉安排下,元明之二子成为了木下肥后守家定(北政所之兄,小早川秀秋之父)的养子,长子木下胜俊(1569—1649)领有若狭小浜6万2千石、次子木下利房(1574—1637)领有若狭高浜3万石;若狭武田一脉居然又恢复了对若狭的统治,真可谓世事难料。只不过若元明泉下有知,见到自己拼上性命也未能恢复的故土竟然在自己死后因为妻子的关系而轻易在儿子手中得到恢复时究竟做何感想?
武田元明在本能寺之変后站错了队攻陷了佐和山城,其子却又在关原之战中跟随了佐和山城的石田治部少辅三成。庆长5年(1600年)9月,作为小大名的胜俊、利房在家康进入大阪后第一批被惩罚,被完全没收了领地。但胜俊在关原之战前夕已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而舍弃了武人的身份,以木下长啸子之名发扬了祖传的和歌,成为了名噪一时的风流人物(胜俊和歌师从细川幽斋、茶道师从千利休),身后留有和歌作品《挙白集》等。而利房在大阪之战后重新从徳川秀忠手中获得了备中足守藩2万5千石领地(初代是胜俊,但未到任;利房是事实上的藩祖),传到十一代木下利恭时因明治维新而废藩,封子爵。
虽然若狭武田的姓氏最终断绝了,但其血脉能够留存下来却是值得庆幸的。
③ 日本茶道用品
日本茶道是室内传统艺术、这种茶是在与平常日子彻底阻隔的特别场所,在特定的时间内举办的艺术典礼,有必要经过极端繁琐的手续。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用品,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用品
茶道艺术中,用具的艺术欣赏占了很大的份额。"参见用具"的说法自身以能够证明这一点。茶道用用具可分为四类:即招待用用具;茶席用用具;院内用用具;洗茶器用用具。其间招待用用具和茶席用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用具即鉴赏物品。而院内用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一般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运用的。下面简略地介绍一下这些用具的品种及用处。
招待用具包含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含装修壁龛的用具。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茶道礼法用具。怀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含壁龛装修用具、挂轴、花瓶。
炭礼法用具包含:釜、茶炉、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礼法用具包含搁板、水碗、茶碗、茶叶罐。茶器、茶杓、盖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后不要的水的容器。多为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圆盒)。
怀石餐的用具包含折敷(一种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装米饭和大酱汤)、碗(饭碗、大酱汤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种陶瓷器小钵,盛脍物用)、八寸(一种约24公分、四方形杉木质的器皿。用来盛酒肴)、烤物钵(一种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内用具包含草履、圆形座墩、院内用柄杓、手桶水屋(茶馆隅角洗茶器处),用具包含铜锣、水壶、茶巾盆、圆竹刷(搅和茶叶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日本茶道茶具
有乐茶碗:属于大井户茶碗类,因织田信长之弟有乐斋持有而得名。被誉为有女性的曲线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铁成分的枇杷色釉药。
白天目茶碗:产自中国天目山,故名。
赤乐早船:千利休在京都举行茶会时用早晨的快船将其从大坂取来,故名为早船。属于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一,现存于日本畠山纪念馆。
赤乐无一物:这也是赤乐茶碗,《信长野望》和《太阁》系列均有其出现。
国司茄子:被称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为伊势国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来叫做朝仓文琳,因最初为朝仓义景所有而得名。后落入织田信长之手,后信长将其进献给本能寺,故名。
01:“乐烧”可称得上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长次郎(?~1625)烧制而成。长次郎的父亲是来自中国或朝鲜(当时中、朝的陶瓷工艺都远较日本先进)的陶瓦工,父子同为丰臣秀吉的聚乐第工程烧瓦,从而与承担此项工程的千利休相识。后来丰臣秀吉称同窑的宗庆(长次郎的助手,乐家第二代常庆的父亲)所烧之器“天下第一”,并赐予“聚乐”的“乐”字金印与银印(在茶碗底部盖印自此而起,而长次郎作的所有茶碗皆无印),故后世称长次郎开创的这一茶陶流派为“乐烧”。
正式的乐烧作品出现于天正十四年(1586)左右(《太合》系列中在1560年就能买到乐茶碗,有悖史实),一开始就专为茶道服务,产品全部是茶具,其中绝大多数是茶碗,还有少量花瓶、水指(茶席上贮存备添用、洗刷之水的器具)等。
乐茶碗根据釉色分为赤乐与黑乐两种。赤乐施红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试烧成功的品种;黑乐施黑釉,黑中泛褐,富于变幻,给人以温厚的感觉。乐烧放弃了辘轳拉坯的制作方法,完全由手捏制,加以刀削成形,因而器形都不完全规整,正符合了佗茶道中不对称的审美。无论赤乐还是黑乐,都在素烧(胎土成形后不上釉而直接入窑烧制)后多次上釉(如此一来釉比较厚),再入窑烧成(所谓“二次烧”),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讲究。所以乐烧虽看似粗朴,实则精心制作之产物。尤其是黑乐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与高丽茶碗的造型之柔,又与深绿的末茶在色调上极为协调,极受千利休的喜爱(丰臣秀吉则不喜欢),并很快在茶人中普及。乐烧的出现,与丰臣秀吉暴发户式的黄金茶风、盲目追求“唐物”(由中国传入的茶具)、“名物”(自古传下来的名器)的恶劣倾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抗。
02:赤乐茶碗 铭“勾当”
传世的长次郎烧制的乐茶碗中最早的一件。
赤乐的烧制成功早于黑乐,工艺上也较黑乐简单。以粘土成形后外敷称作“黄土”的化妆土(为掩盖胎体的疵病或改变其呈色而涂刷于胎釉之间的一层陶土),素烧后上釉,再以800至900度的低温烧成。在釉中还掺入铅以便降低釉的熔点。赤乐属于软陶,与黑乐相比火候较低,胎质较松,硬度较弱,吸水性强,易破碎。赤乐的釉色没有任何两件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纯粹的红釉(都含有杂色),这是当时日本调配完全红釉的技术尚未成熟的缘故。
“勾当”与另一件赤乐茶碗“道成寺”都是最初乐烧的代表作,其口沿部略为外翻,保留有明显的高丽茶碗的印迹;而且,除了这两件以外,长次郎所作的其他所有乐茶碗都是通体满釉的。
“勾当”是日本古代寺庙的事务官之称。(滴翠美术馆藏)
03:赤乐茶碗 铭“早船”
尽管赤乐在制作工艺上逊黑乐一筹,但这并不影响其对利休“佗茶”美感的表现。这件赤乐“早船”就是半闲斋最欣赏的茶碗之一。
高8cm,口径11.2~11.5cm。造型上已与“勾当”有较大区别,是长次郎作的典型造型之一。釉色也是代表长次郎风格的红中偏黄(后世的赤乐有红釉深浓者,而长次郎赤乐的釉色全部偏白或偏黄),略有光泽。一侧口沿以下至足部有青黑色“火变”和因红釉褪落而显现的偏白胎色,据半闲斋推测是烧窑时火力不允(即一侧受火过猛,这也是当时日本制陶技术不良的反映)而自然形成。但正为此故,其色、形皆极为自然,成为此碗的重要一景:对比釉色,如初朝之沧海;鉴其形,则似山,似帆,似浪,催人浮想连连。
“早船”即早晨的航船之意,据传利休从发自大阪的“早船”上得到此碗,故作其铭。后赠与蒲生氏乡。
利休曾选取长次郎烧制的七件乐茶碗精品组成所谓“利休七式”(或称“长次郎七式”),分别是赤乐的“早船”、“检校”、“木守”、“临济”与黑乐的“大黑”、“钵开”、“东阳坊”,作为长次郎乐茶碗的代表。今仅存“早船”、“大黑”、“东阳坊”三件而已。(畠山纪念馆藏)
05:黑乐茶碗 铭“东阳坊”
利休七式之一,是光泽很亮的茶碗。为利休的门徒,真如堂的僧人东阳坊所得,故铭。
茶碗造型上与“早船”是一类。釉色黑中泛褐。陶瓷釉的呈色,与釉中呈色元素(例如铁,可以呈青、黄、红、黑等色)的比例、烧制时的温度、窑内的气氛(简单地说即是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有关。黑乐的釉料,是以京都的鸭川紫石粉碎加工而成,所以烧制温度要高于赤乐(赤乐釉料来自于土)。但长次郎时的烧窑温度还没有达到后世那样的高温(乐家第三代道入首次使用了风箱,将窑温提升到1300度,烧出了漆黑浓艳的黑釉),造成长次郎所作的黑乐都偏向茶褐色,而且釉面较粗,可以看到明显的“棕眼”(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和未完全烧透的地方。
利休七式中,评价最高的一直是黑乐“大黑”,可惜半闲斋目前还没有其图片。
06:赤乐茶碗 铭“湖月”
长次郎作赤乐茶碗。口部很平,口径10.8cm。整个器形与“大黑”非常接近。(五岛美术馆藏)
07:黑乐茶碗 铭“面影”
长次郎作,乐家重宝。据传与今已不存的黑乐“钵开”(利休七式之一)非常相像。口径9.9cm。(乐美术馆藏)
08:黑乐茶碗 铭“北野黑”
通常也称作“北野”,传说千利休曾在天正十五年(1587)十月一日由丰臣秀吉召开的北野大茶会上使用此碗,从而得铭。口径10.5cm。
09:赤乐茶碗 铭“无一物”
被认为是长次郎赤乐中最具意趣的茶碗。受到江户初期的大茶人小堀远州的钟爱而入选“中兴名物”。半闲斋对其印象深还因为在《太合2》中信长公会把它赏赐给你,而在商店里可买不到;尽管只有二等级(最高十五等级),但凡是主公赏赐的茶具半闲斋都很珍惜,何况它极具升值潜力哟!
口径11.2cm。(颖川美术馆藏)
10:乐釉茶碗 铭“雪千片”
当代的乐烧,乐家第十五代吉左卫门作。高10.1cm。(乐美术馆藏)
11:大樋烧饴釉茶碗 铭“圣”
顺便提一下乐烧最着名分支(所谓“胁窑”)大樋烧。乐烧历史上有一些继承其血脉的胁窑(即乐家族的庶子独立门户而派生的陶窑,如京都的玉水烧),但大樋烧则是纯粹汲取乐烧技法的分家。
大樋烧的创始人土师长二(1631~1712),河内国土师村人,乐家第四代一入的弟子。宽文六年(1666)加贺藩主前田纲纪召千家第四代千宗室(三代宗旦之子,号仙叟,他同时是里千家第一代)为茶头时,土师随其同往加贺金泽,在千宗室的指导下烧制茶器。贞享三年(1688),在金泽郊外的大樋村发现了优质的陶土,遂筑窑于此,作为加贺前田藩的御用窑。土师长二改名大樋长左卫门,成为大樋烧的初代家元。“长左卫门”之通称后为大樋烧家元代代相承。
初代大樋长左卫门的传世作品较少,都是一些体现千宗室情趣的仙叟式茶器,幽雅稚拙。最常被人提起的就是这一件饴釉圣茶碗。大樋烧继承了乐烧的基本手法与审美观,并融入金泽独特的风土,一开始就创造了“饴釉”这一大樋烧特有的釉色(所以也被称作“大樋釉”)。不同于乐烧的赤与黑,饴釉是一种茶色的釉。另外,初代大樋烧的用土也比当时的乐烧略细。从饴釉开始,大樋烧始终在创造着独特的釉与造型作风。
“青磁砧马蝗绊”
据说是馈赠自中国的青磁茶碗,原为平重盛所有,后流传到足利义政、角仓家。有六处补碗的碗钉状似蝗虫眼,因此得名。
“三日月”
叶茶壶,有七枚大瘤,形似倾斜的蛋黄,因此得名。经由足利义政、三好义贤流入织田信长之手,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九十九发茄子”
绰号“流转的茶器”,战国时代第一名品茶器。村田珠光以99贯购入,因此得名,曾为朝仓宗滴、松永久秀、织田信长等人所有。
“平蜘蛛釜”
天下之名品,平整之型令人联想起地上爬行的蜘蛛,因此得名。松永久秀拒绝转让于织田信长,装满火药将其炸毁。
“青磁千鸟”
砧青磁香炉,丰臣秀吉所有。盗贼石川五右卫门打算将其从伏见城盗出之际,因盖上千鸟的饰头鸣起而事败被捕。
“黑乐大黑”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碗,利休七品之一,碗体颇伟,因此得名。从千利休之手经历诸家辗转至鸿池家。
“松岛”
叶茶壶,壶面多瘤,使人联想起奥州的名胜松岛,因此得名。经由三好家、今井宗久,流入织田信长之手,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珠光小茄子”
珠光名品之一,又列居天下四茄子。据说织田信长家臣泷川一益希望得到其作为恩赏,未能如愿后大为感慨,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青磁砧大内筒”
最有名的砧青磁筒型花器之一,周防大内家所有,因此得名。由底至口呈漂亮的筒型,十分珍贵。
“赤乐早船”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碗,利休七品之一。因千利休为举办茶会派人从京都快船取来而得名,由利休转让于蒲生氏乡。
“四十石”
叶茶壶,足利义政家臣以四十石土地交换来此物,因此得名,丰臣秀吉时代被评为“三日月、松岛逝后,此物天下第一”。
“楢柴肩冲”
汉作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从博多商人岛井宗室转入秋月种实之手,九州征伐之际,作为投降的信物献于丰臣秀吉,后消息不明。
“新田肩冲”
唐物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村田珠光所有,曾流传于三好政长、大友宗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之手,大阪落城后成为德川家宝。
“初花肩冲”
唐物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据说是杨贵妃的油壶,姿态的高贵不亚于初放的花朵,足利义政因此而命名,后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所有。
“乙御前釜”
茶汤釜的一种,乙御前的意思是多福,指较丰满之物。织田信长所持,赠于柴田胜家,此外也有一些相关的记载。
“大井户加贺”
大井户的朝鲜茶碗,加贺前田家所有,因此得名。同类中的最上品,别称狮子,与喜左卫门、细川并称天下三井户。
“绍鸥茄子”
汉作茄子茶器,茶人武野绍鸥所有,因此得名。饴色小茶器,被列为天下四茄子之一。
“松屋肩冲”
汉作肩冲茶器,别名松本肩冲,奈良涂师松屋从村田珠光手中所受。许多大名、富豪企图得到这一名品,都未能如愿。
“一重切园城寺”
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韭山之竹制成,赠子少庵。据说此物妙处就在那略微漏水之处。
“曜变稻叶天目”
最有名的曜变天目茶碗,为淀藩主稻叶家所有。茶碗内侧的黑底色上有7色星纹,因此得名,后从稻叶家转卖于别家。
“松花”
中国南部所做的叶茶壶,与松岛、三日月并称天下三名壶,从村田珠光经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手,最后流传至尾张德川家。
“国司茄子”
汉作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原为伊势国司北皇家所有,因此得名。后为茶人松花堂昭乘所收藏,成为八幡名物中的首品。
“富士茄子”
唐物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正姿令人联想起富士山,因此得名。经足利义辉、丰臣秀吉之手,最后为加贺前田家所有。
“大讲堂釜”
茶汤釜的一种,最初据说是由比睿山延历寺的香炉转用而来的,特征是釜体上铸有横书“大讲堂”文字。
“三好粉吹”
朝鲜茶碗中的名品,碗体涂以纯白色的漆粉,原为三好长庆所有,因此得名。经丰臣秀吉和金森宗和等人之手流传到了三井家。
“相似茄子”
代价100贯,别名百贯茄子,与九十九发茄子得名的由来颇为相似,因此得名。大友宗麟所有。
“上杉瓢箪”
汉作唐物茶器,天下六瓢箪之一,上杉景胜所有,取物主之名,别名也称大内瓢箪、大友瓢箪,后流传至纪州德川家。
“二重切夜长”
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韭山之竹制成,同时所作其他二支分赠其子与秀吉,夜长为利休自己爱用。
“灰被虹天目”
属于灰被天目的茶碗名品,纹理令人联想起彩虹,因此得名。原是东山御物,后流传于东大寺、京三井家、若狭酒井家。
“桥立”
七斤重的叶茶壶,在丹后国被发现时,以名胜天之桥立命名。外表华美,深受千利休喜爱。
“朝仓文琳”
文琳型茶器,越前朝仓家所有,因此得名。由织田信长捐赠给本能寺,又称本能寺文琳。
“达磨堂釜”
茶汤釜的一种,转用自京都高桐院清严和尚所建堂内的香炉,特征是铸有文字“达磨堂”。
“云鹤匹田筒”
云鹤手的朝鲜茶碗,有四尾鹤和四枚菊丸的纹理,为京都豪商匹田宗观所有,因此得名。后流传到若狭酒井家。
“迟樱肩冲”
汉作肩冲茶器,比初花发现得晚,足利义政便以金叶集中的诗句命名,经藤堂高虎、松平忠明之手,流传入德川将军家。
“尺八”
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韭山之竹制成,献于秀吉。据说利休自杀后,此物为秀吉所毁。
“三岛桶”
三岛手的朝鲜茶碗,样子似桶,因此得名。千利休所有,后经长男千道安之手流传到尾张德川家。
“打云大海”
汉作唐物茶器,柿红底色上浮起黑色的阴云纹理,足利义政因此而命名。经过足利义政、丰臣秀吉、京极家之手,后为德川将军家所有。
“芦屋真型釜”
茶汤釜的一种,筑前国远贺川河口附近某芦屋所制釜的总称,是茶汤釜的基本形状,直到桃山时代京釜盛行之前,一直广为制作。
“鱼屋饭柜高丽”
朝鲜茶碗中的名品,形状略象汤婆子,因其这一形状,兼为高丽茶碗,故而得名。经过龟田荣、古田织部之手流转到芸州浅野家。
“稻叶瓢箪”
唐物茶器,淀藩主稻叶家所有,因此得名。天下六瓢箪之一,明治时代从稻叶家转为岩崎弥之助所有。
④ 《名侦探柯南》绯色篇中的红茶游戏暗示什么内容
我认为“红茶论”是“朗姆三选一”说法的基础理论之一,按照“红茶论”的观点,红茶应当暗示“黑方中有红方卧底”。我近期在回顾之前的漫画发现,红茶出现的地方不止绯色篇前后,在一些很重要的案件及人物出场中也出现了红茶,小编本来只是想简单汇总一下,但是汇总完之后发现得出的结论与“红茶论”的观点有点偏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归纳分析一下吧。
推论4:红茶只有在绯色篇和朗姆篇中特指潜伏在红方中的黑方人员,在其他篇有别的意义。
推论5:红茶没有任何意义,就是漫画中常喝的一种饮料。
可以结合前面的人物归纳得出:
(1)所有人物符合推论1。
(2)世良和领妹可以推翻推论2。
(3)就目前的剧情来看(朗姆身份仍然未明),还没有一位已知组织成员与红茶有联系,目前没有人物可以证明推论3;目前出现的与红茶有联系的人物都可以推翻推论3。
(4)如果红茶在不同的篇章中代表了不同的身份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身份,那么只有73的作者视角可以分清楚,读者视角很难分清无法推理,从这个方面来讲设计红茶就是失败的,因此推论4几乎不成立。
(5)日常案件中出现的红茶符合推论5。
之前楼主还在纠结红茶到底指“黑方中的红方”还是“红方中的黑方”,现在看来,推论1和推论5最有可能成立,楼主倾向于推论1,即红茶就是指“红方人员”,不论是不是卧底。所以,这又是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⑤ 请你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下茶的历史,并简要说明如何沏茶。字数:80左右。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汤、茶の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
日本茶道
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日本镰仓时代的临济宗留学僧南浦绍明在宋朝时来到中国,将径山茶宴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起源。18
日本茶道历史
世纪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大师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第4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中国径山茶宴进入日本之后,日本很快就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与流派。最着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孙)之子所创设的三个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审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称三千家。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以下流派都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期间消失或者几乎消失,仅在竹猫神社的《竹间十日谈》有详后随着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有些留言逐渐又出现世人眼前。流派记载下面做简单叙述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薮内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之一,安土桃山时代的茶人薮内绍智开创。绍智先随其养父薮内宗巴学习茶汤,后成为绍鸥弟子。该流代代均受到西本愿寺的庇护,保留着书院茶点前的古法。因家元居于京都下京,又称“下流”(笑),代表茶室“燕庵”。
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安乐庵流:安乐庵流,创始人安乐庵策传,在江户时代流行于伊势地方,是宗旦流中的一个古典分派。安乐庵策传,1554年-1642年),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僧侣、茶人及作家。 安乐庵策传非常擅长说笑话,他写于1623年的着作《醒睡笑》,是日本笑话集的先驱,对于后来的日本文学有非常大的影响。
怡溪派:[1644~1714]江戸中期的茶道禅僧。江戸品川东海寺高源院的鼻祖。茶道学习石州流。开创了怡渓派。之后成为大徳寺住持。法忍大定禅师。
上田宗个流:又称为“上田宗箇流”,是宗箇发展完善了武家茶,江户时代通过浅野家向外传播,就成了“上田宗个流”这个茶派,这一茶道流派以广岛县为中心,至今仍有许多门人学习此道。活跃在京都一带,是由武家茶发展而来。
有乐流:是由利休的高徒织田长益所创。
江戸千家流:创始人川上不白,受表千家流七世如心斋宗左命,于江户时代开设的分派。不白去世后,又形成了新的分派。
织部流:由一族丰后中川藩古田家继承,该流派主要在九州存续。
细川三斋流:创始人细川三斋忠兴,利休七哲之一,室町末期利休流的分派,谨守利休茶汤的正统,在武家大名间广为流传。
肥后古流:江户初期,肥后细川藩在三斋、忠利父子的影响下,茶道盛行,代表者为以古市流为首的肥后古流三家。
小堀流:肥后古流三家之一,创始人小堀长斋(与小堀远州可不一回事)为宗庵高徒。
萱野流:肥后古流三家之一,创始人萱野隠斋为宗庵高徒。
宗和流:本茶道流派之一,隶属日本江户时代诸流派三斋系,创始人金森宗和,金森长近子,以织部流为本,吸收道安流和远州流精华,是江户初期武家茶道的代表流派之一。
不白流:全称为“江户千家流不白流”,是从其“江户千家流”中分化出来的。但较之更为风雅,朴实,更接近于日常生活。创始人川上宗顺,是江户千家流的分派。与松尾流、三谷流、久田流等同属“表千家系”。
久田流:千利休外甥久田宗荣开创的利休流茶道分派。表千家的茶家。 属于表千家之一。与三谷流、松尾流、堀内流、表千家流、江户千家流、不白流风格几乎相似,属于千利休正统嫡派。
藤林流:创始人藤林宗源,大和小泉藩家老。继承了石州茶系的直系茶风。又称石州流宗源派。与
镇信流、清水流、新石州流、古石州流、不昧流和石州流同属“石州流系”,又称“道安系”。镇信流:创始人松浦镇信,肥前平户藩主,师从继承了石州高徒藤林宗源的茶法。在江户时代初期建立分派。
奈良流;或称珠光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村田珠光创始于室町中期的东山时代,是茶事日本化的开始,建立茶事礼法,通过进行茶事活动表达对心的珍视、追求“侘”的理念。开创了茶室采用草庵式建筑的格局。
宗徧流,其实应是宗遍流,创始人山田宗遍,千宗旦的高徒,从宗旦流处传承了千利休正风之称的茶法。其实宗遍流所传的思想,就是千利休的思想,就是日本茶人名家所要发扬的思想,同样也是茶道发展千古不衰、使之走出误区,不被世俗腐蚀并逐渐被大众人士广泛接纳的原因之一。本派坚持沿用古法用御守塩和裙带菜来煮新茶碗。
普斋流:隶属江户时代诸流派,宗旦流系(少庵系),创始人杉木普斎,千宗旦的门人,传承了宗旦古淡的“侘”之茶风。
清水派:又称清水流,创始人清水道闲,仙台藩茶头。受主命向片桐石州学习茶道,归藩后建立分派,家元世代以道闲为名,世袭仙台藩茶头。此派多用御守塩煮过的竹子制作茶道用具
宗旦流:千宗旦,利休之孙,江户初期创始。宗旦有“乞食宗旦“的别称,对“侘”之理解可谓透彻。
南坊流:或称立花流,创立于江户时代,创始人立花实山,筑前黒田家家臣。以《南坊录》茶风为代表,主张回归利休的茶风。
野村派:因其风格随意性,更趋向于下层社会人士,并更助于交流和推出发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创。常在夏日薄茶里点一粒绿豆粒大的御守塩,静置到茶水温和后品尝。因此派深信茶味的深邃和变化在加入御守塩后才可以感觉到
速水流:创始人速水宗达,继承了里千家八世家又玄斋宗室的奥义开创的分派,是冈山池田藩的茶头,以冈山为中心,传播甚广。其古式的点前作法至今尚存。属“江户诸流派”“千家系”的“里千家系”,全称为“里千家系速水流”。所传至今,法嗣七代。皆以速水冠名,第七代是速水宗乐。
久田流:千利休外甥久田宗荣开创的利休流茶道分派。表千家的茶家。 属于表千家之一。与三谷流、松尾流、堀内流、表千家流、江户千家流、不白流风格几乎相似,属于千利休正统嫡派。
茶道·蒙汉良书
堺流:武野绍鸥继承了奈良流的精华,于室町末期在界町创立,或称绍鸥流。
藤林流:属于“江户诸流派”的“石州流系”,其风格与古石州流相似,再未有任何变化古市流:创始人古市宗庵,江户初期的名茶人,藩中的茶头,开创的古市流是肥后古流三家之首。与小堀流、萱野流并称为肥后古流三家。
不昧流:日本茶道流派之一,隶属于日本江户时代 石州流系(道安系) 。创始人松平不昧,出云松江藩主。最初学习一尾流,后来向伊佐幸琢学习石州流,加入自己独特的茶风开创的分派。
堀内流:创始人堀内浄佐,表千家的茶家,利休流茶道的分派。所用茶碗必须是俱攞钵,茶道风格更像是一种祭祀仪式,后因为二战争造成俱攞钵产量急剧减少所以此派消失
松尾流:迁玄哉(?至天正四年1576十一月十日)。京都德连歌师、茶人。屋号墨屋,是禁中御用的吴服商人。师从绍鸥学习茶道二十年。被称为绍鸥的“一之弟子”,山下宗二评价其“茶汤天下一之下手”,从绍鸥处得到《珠光一纸目录》,曾指导利休台子之古法,后来千家称该技法为“墨屋传授”。所持名物有鬼桶信乐水指。其三代目宗二时,改姓松尾,称松尾流茶道,玄哉被尊为松尾流的始祖。
利休流:千利休师从绍鸥,集珠光流、绍鸥流之大成,于桃山时代建立。门徒遍布天下,流派分支众多。
壶月远州流:全日本26%的阴阳师习用的都是此派,因此派风格奇异多参杂祭祀内容1:每个茶碗10克御守塩调和洗米用过的水煮。(日本古代用御守塩配合海带一起煮)
2:锅底需要放入毛巾垫着,以免茶碗底部加热过快爆裂。
3:煮开之后微火再煮20-30分钟,然后自然放凉使用即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打开锅不然茶碗会爆裂。分为中日两种中国铁壶保养使用铁壶原因:具有陶瓷不容易破碎,导热速度快,保养目标是养壶如新。需要去掉铁壶中的沉淀物和铁锈。操作方法:1:利用丝瓜瓤加水,将壶内的锈斑剥落,反复多次直到再无铁锈脱落。
2:发酵程度低的茶类为主。例如:高山茶、绿茶、普洱新茶等将5-10克茶叶放入铁壶,加水蒸煮约10分钟。茶叶中所含的丹宁和铁壶中溶解出的铁份,会在铁壶表面形成一层丹宁铁的皮膜,将更不容意生绣;同时可去除新壶的异味。烧开后将壶内水倒掉,每天重复2-3次,持续15天左右直至水质清澈即可使用。
日本铁壶保养使用铁壶原因:虽然铁壶很早传入日本但是一直没有广泛传播。到18世纪中期日本茶道开始形成统一的意识,他们发现煮茶最好的水源的河床都有大量铁砂成分,用铁壶煮水可以提高茶味品质。因此18世纪开始大量仿造唐代铁壶,并且形成自己的风格。
茶道
操作方法:1:10克御守塩调和200克醋(白醋为佳),放入壶中小火煮,不能干烧。(御守塩与醋混合加热时产生次氯酸消除壶中细菌群落,御守塩没有海塩那样的强腐蚀性所以日本茶道多用)
2: 5克御守塩配合200克清水与15克裙带菜(或海带),放入壶文火中煮。(在御守塩促进下海藻会释放岩藻多糖成分和褐藻酸塩钠,这个本身可以在壶内形成包浆,而且岩藻多糖成分在现代医学中发现是抑制和预防癌细胞生长的)
3: 放入竹节、竹根、竹叶混合250克入清水,放入壶里煮30分钟。
4:擦干后下次就可以煮水泡茶饮用编辑本段茶道名器《东洋见闻录》记载如下:
乙御前釜
茶汤釜的一种,乙御前的意思是多福,指较丰满之物。织田信长所持,赠于柴田胜家,此外也有一些相关的记载。[2]大井户加贺
大井户的朝鲜茶碗,加贺前田家所有,因此得名。同类中的最上品,别称狮子,与喜左卫门、细川并称天下三井户。
绍鸥茄子
汉作茄子茶器,茶人武野绍鸥所有,因此得名。是饴色小茶器,被列为天下四茄子之一。
松屋肩冲
汉作肩冲茶器,别名松本肩冲,奈良涂师松屋从村田珠光手中所受。许多大名、富豪企图得到这一名品,都未能如愿。
一重切园城寺
竹制花器,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石,千利休取伊豆韮山竹制做,赠子少庵。据说此物妙处就在那略微漏水之处。
曜变稻叶天目
最有名的曜变天目茶碗,为淀藩主稻叶家所有。茶碗内侧的黑底色上有7色星纹,因此得名,后从稻叶家转卖于别家。
松花
中国南部所做的叶茶壶,与松岛、三日月并称天下三名壶,从村田珠光经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手,最后流传至尾张德川家。
国司茄子
汉作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原为伊势国司北皇家所有,因此得名。后为茶人松花堂昭乘所收藏,成为八幡名物中的首品。
茶[3]
富士茄子
唐物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正姿令人联想起富士山,因此得名。经足利义辉、丰臣秀吉之手,最后为加贺前田家所有。
大讲堂釜
茶汤釜的一种,最初据说是由比睿山延历寺的香炉转用而来的,特征是釜体上铸有横书“大讲堂”文字。
三好粉吹
朝鲜茶碗中的名品,碗体涂以纯白色的漆粉,原为三好长庆所有,因此得名。经丰臣秀吉和金森宗和等人之手流传到了三井家。
相似茄子
代价100贯,别名百贯茄子,与九十九发茄子得名的由来颇为相似,因此得名。大友宗麟所有。
上杉瓢箪
汉作唐物茶器,天下六瓢箪之一,上杉景胜所有,取物主之名,别名也称大内瓢箪、大友瓢箪,后流传至纪州德川家。二重切夜长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制成,同时所作其他二支分赠其子与秀吉,夜长为利休自己爱用。
三日月叶
茶壶,有七枚大瘤,形似倾斜的蛋黄,因此得名。经由足利义政、三好义贤流入织田信长之手,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九十九发茄子
绰号“流转的茶器”,战国时代第一名品茶器。村田珠光以99贯购入,因此得名,曾为朝仓宗滴、松永久秀、织田信长等人所有。
平蜘蛛釜
天下之名品,平整之型令人联想起地上爬行的蜘蛛,因此得名。松永久秀拒绝转让于织田信长,装满火药将其炸毁。
青磁千鸟
砧青磁香炉,丰臣秀吉所有。盗贼石川五右卫门打算将其从伏见城盗出之际,因盖上千鸟的饰头鸣起而事败被捕。
黑乐大黑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碗,利休七品之一,碗体颇伟,因此得名。从千利休之手经历诸家辗转至鸿池家。
松岛
叶茶壶,壶面多瘤,使人联想起奥州的名胜松岛,因此而得名。经由三好家、今井宗久,流入织田信长之手,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茶道[4]
珠光小茄子
珠光名品之一,又列居天下四茄子。据说织田信长家臣泷川一益希望得到其作为恩赏,未能如愿后大为感慨,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青磁砧大内筒
最有名的砧青磁筒型花器之一,周防大内家所有,因此而得名。由底至口呈漂亮的筒型,十分珍贵。
赤乐早船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碗,利休七品之一。因千利休为举办茶会派人从京都快船取来而得名,由利休转让于蒲生氏乡。
四十石
叶茶壶,足利义政家臣以四十石土地交换来此物,因此而得名。丰臣秀吉时代被评为“三日月、松岛逝后,此物天下第一”。
楢柴肩冲
汉作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从博多商人岛井宗室转入秋月种实之手,九州征伐之际,作为投降的信物献于丰臣秀吉,后消息不明。
新田肩冲
唐物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村田珠光所有,曾流传于三好政长、大友宗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之手,大坂落城后成为德川家宝。
初花肩冲
唐物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据说是杨贵妃的油壶,姿态的高贵不亚于初放的花朵,足利义政因此而命名,后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所有。
灰被虹天目
属于灰被天目的茶碗名品,纹理令人联想起彩虹,因此而得名。原是东山御物,后流传于东大寺、京三井家、若狭酒井家。
桥立
七斤重的叶茶壶,在丹后国被发现时,以名胜天之桥立而命名。外表华美,深受千利休喜爱。
朝仓文琳
文琳型茶器,越前朝仓家所有,因此得名。由织田信长捐赠给本能寺,又称本能寺文琳。
茶文化 速写[5]
达磨堂釜
是茶汤釜的一种,转用自京都高桐院清严和尚所建堂内的香炉,特征是铸有文字“达磨堂”。
云鹤匹田筒
云鹤手的朝鲜茶碗,有四尾鹤和四枚菊丸的纹理,为京都豪商匹田宗观所有,因此得名。后流传到若狭酒井家。
迟樱肩冲
汉作肩冲茶器,比初花发现得晚,足利义政便以金叶集中的诗句命名,经藤堂高虎、松平忠明之手,流传入德川将军家。
尺八
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制成,献于秀吉。据说利休自杀后,此物即为秀吉所毁。
三岛桶
三岛手的朝鲜茶碗,样子似桶,因此得名。千利休所有,后经长男千道安之手流传到尾张德川家。
打云大海
汉作唐物茶器,柿红底色上浮起黑色的阴云纹理,足利义政因此而命名。经过足利义政、丰臣秀吉、京极家之手,后为德川将军家所有。
芦屋真型釜
茶汤釜的一种,是筑前国远贺川河口附近某芦屋所制釜的总称,是茶汤釜的基本形状,直到桃山时代京釜盛行之前,一直广为制作。
鱼屋饭柜高丽
朝鲜茶碗中的名品,形状略象汤婆子,因其这一形状,兼为高丽茶碗,故而得名。经过龟田荣、古田织部之手流转到芸州浅野家。
稻叶瓢箪
唐物茶器,淀藩主稻叶家所有,因此而得名。天下六瓢箪之一,明治时代从稻叶家转为岩崎弥之助所有。
货狄
固定在地板间的舟型花器,以织田信长所持、烧毁于本能寺之变的和茜屋宗佐以600贯购入的二支为名品。
雪姬
竹猫神社第一批烧造成功的俱攞钵,钵体外侧如树干,表面比较粗糙。长期用可以出现少量如春藤一样的生长现象。虽然品质不如后期制作但是在当时被认为是神器。
寂月
竹猫神社烧造巅峰时期创烧的火钵,基于俱攞钵的烧造工艺的控制,可以让特定位置出现碳粉生长并且随着使用时间形成不同的花纹,这个火钵不单独基于雨漏茶碗原理。编辑本段茶道简介中国的茶叶分为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再加工茶类:以六大茶类作为基本原料再加工而成。包括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茶饮料等。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茶道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茶道之本质儒道佛教与茶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三家思想的统一形成了今天中国茶道精神,“道”一般是指事物的来源、本质和规律。中国茶道是指饮茶过程中的技艺、美学观点以及茶礼仪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则。三教合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茶叶栽制,饮用的变革和审美观点的变化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道的内在本质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编辑本段茶道形式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中国茶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工夫茶清代 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⑥ 日本战国是怎么回事
日本战国
日本战国简史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 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现在的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 北海道.战国时的九州,四国与现在所称相差不大.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 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坂.其 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 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室町幕府统治一百多年后开始衰落.各地强有力的大名纷纷自立为政. 一般以1467年(应仁元年)为日本战国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坂夏之战,攻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为止共148年的历史.
战国前期的大战多集中与中国地区与京畿地区.一般是传统意义上控制京畿的战争.参与者多为近畿地区而且在京都有相当势力的大名. 从十六世纪初北条家争夺关东霸权开始战争中心东移至东海关东,北陆
地区.而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战国人材辈出的时代. 其中以关东的北条氏康,越后(属北陆地区)的上杉谦信,甲斐(东海地区)的 武田信玄之间为争夺关东,信浓等地的霸权的战争为代表. 而东海地区因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张的织田信长和后来统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英才发源地. 武田信玄经过多年战争击败苦主上杉谦信及北条今川等大名夺取骏河信浓等地,成为当时最强的大名.后来武田受没落将军足立义昭之命进军京都,途中 在三方原一战(1572年)大败德川家康,令织田信长坐立不安.但其后因病突然撤军,功败垂成.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才具不足,长涤之战败于织田德川联军.甲斐从此走向衰落. 武田死后不久,其死敌上杉谦信也病死.至此,战国的重心转向织田一系.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诸侯)之一,与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时瑜亮,一生传奇颇多。
在狭桶间合战中,他在暴雨中高唱着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以四千兵马奇袭今川义元的四万军队,并砍下今川的首级。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在长筱一站中,用铁栅栏后的三千铁枪击溃武田家号称无敌的五万铁骑兵。 织田与德川家康结成同盟,史称“清州同盟,”统一 尾张、美浓后把主城从清州城移至美浓稻叶山城,并将稻叶山城 改名为“岐阜”城,取周文王凤鸣岐山,一统天下之意。 而后开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统一全国。 在灭掉越前朝仓氏、近江浅井氏并流放足利义昭(幕府),击败毛利水军之后,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当义气飞扬的他准备攻打西部的毛利时,他的大将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长斩首武田人质而迫使武田杀了光秀的母亲,也因为不堪信长的羞辱和猜忌, 起义包围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长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信长的时代是日本崇尚中国文明的时代,也是日本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的时代。武田家出了熟读孙子兵法的信玄,高举着的“风林火山”(来自孙子兵法的疾如风,静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而他终身的对手信长却是热衷西洋文化,购置火枪铁炮,和用铁甲船来对付他的敌人。相传他一度身穿和服,却批着西班牙海军的斗蓬戴着羽毛帽招摇过市。 我们也许可以从当时的详细记录的礼仪和战史中体会到不少让国人感叹和共鸣的感受吧。 织田信长在武田信玄死后立即消灭忠于足利氏的浅井朝仓两大名,接着放逐足利义昭.室町幕府至此终结.
此后,织田击败武田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东海地区,成为日本实际的掌权者.接着织田信长派羽柴秀吉进攻中国地区最强的大名毛利辉元.双方在相持阶段时突然传来织田大将明智光秀火烧本能寺(1582年),织田信长死难的消息. 织田信长筑安土城自居,故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安土时代. 羽柴秀吉立即与毛利辉元议和,回师平叛.其后,羽柴秀吉击败柴田胜家(1582).次年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议和,巩固了他对近畿,东海地区的统治.在后来的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后基本统一日本南部.
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攻灭北条氏政,统一关东地区.为镇抚关东各大名的势力,丰臣秀吉将德川家康改封到关东.为后来德川称雄埋下伏笔.同年,丰臣秀吉击败伊达政宗等奥州诸大名联军,征服东北地区.至此,日本统一.
为实现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丰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军队援助朝鲜. 经五年战争后,形势逐渐对日军不利.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 丰臣秀吉筑大坂城.其统治时期称为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死后,其家臣分裂为近江,尾张两派.一直韬光养晦的德川家康乘机联合尾张一派,在关原之战(1600年)中消灭西军,丰臣一系势力大衰.
德川称雄日本并于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开始了江户幕府统治. 为最终奠定德川家长久统治的基础,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两年内发动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战. 大坂夏之战(1615年)中德川军攻陷大坂,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自杀身死.忠于丰臣的家老武士几乎全部战死.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 德川受封江户(现东京),其政权称江户幕府. 至此,日本最终统一.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幕府时代
日本战国大名简谱
织田信长(1534~1582):绝世无双的豪雄,被誉为战国“风云儿”,安土时代之开创者。幼名吉法师,继承其父信秀为家督后很快统一整个尾张。1560年于在狭桶间合战中,在暴雨中高唱着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攻破今川义元,声名大噪,继与德川家康结盟,击灭美浓斋藤氏,移居城于岐阜,确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1568年奉将军足利义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恶,他与义昭号召组织的“信长包围网”厮杀数年。1571年火烧圣山比睿,向寺社守旧势力宣战;1573年破浅井、朝仓,放逐义昭;1575年于长筱用新战术大破武田骑兵;1576年筑安土城;1577年开始向关西进军。后因前往增援围攻高松城的部将羽柴(丰臣)秀吉,途经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他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后取名晴信,父亲为甲斐领主武田信虎,母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亲而自立为家督,逐渐成为战国第一兵法家,以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拥有强大的骑兵团——赤备。势力最盛时领有甲斐、信浓和骏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飞驒、美浓、远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浓川中岛地区多次与上杉谦信激战,1568年南下攻灭今川氏真,1572年于三方原大破织田、德川联军,趁势西上,不久病死于信浓驹场。
上杉谦信(1530~1578):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取名平三(一说为喜平二)景虎,后继承关东管领上杉姓氏,先后改名为政虎和辉虎。1548年,击败长兄长尾晴景而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他是战国第一勇将,自称战神毗沙门天王的化身,以“毗”字为军旗,乱“龙”为冲锋信号,拥有天下无敌的骑兵队。曾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一带激战十二年,势力最盛时领有越后、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浓国,人称“越后之龙”、“北陆守护神”。后于上京途中因脑溢血而死。
北条氏康(1515~1571):战国大名,后北条家第三代当主,关东真正的实力人物,政战两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战,他以八千兵袭破十倍于己的关东联军,从而代两上杉氏确立了关东支配体制。后又为抵抗上杉谦信的关东攻略与牵制武田信玄的骏河侵攻,而与两雄多年鏊战,始终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艺小领主出身,后成为中国地区(指日本本州山阴、山阳两道)第一战国大名,无双的智将。1523年继承家督之位,在西边尼子和东边大内两大势力间纵横捭阖,逐渐扩充势力。 1540年击败尼子晴久,归属大内,其后让次子元春继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继承小早川家,确立了统一安艺的两川体制。1455年,在严岛击破叛乱弑主并掌握大内实权的陶隆房(晴贤),继而又消灭尼子氏,威震关西。
今川义元(1519~1560):通称三河守、治部大辅,骏河领主,悲剧性的一代枭雄。1536年代兄氏辉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斋)的辅佐下,完成了与武田氏、后北条氏的三国联盟。势力最盛时领有骏河、远江和三河,声名卓着,兵强马壮,一心取将军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进的途中,不幸于桶狭间为织田信长乘大风雨之势攻入中军而战死。
斋藤道三(?~1556):卖油郎出身,因精于枪术而得仕长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后篡取长井氏,改名规秀,再篡取长井之主家、美浓守护代斋藤氏,改名秀龙,法号入道道三。他是战国第一阴谋家,诡变无常,人称为“蝮”。1552年追放守护土歧赖艺而掌握美浓国,南下与尾张织田氏争胜。后为其子义龙攻杀于长良川畔。
浅井亮政(?~1542):通称新三郎、备前守。浅井氏是北部近江浅井郡丁野乡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时急速抬头,趁近江守护京极氏内乱之机,与国人一揆相勾结,驱逐京极、扩展势力,以小谷为居城。后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压迫,而与越前朝仓氏结盟,形成独立领国,成为战国大名。
浅井长政(1545~1573):近江战国大名,因家臣反对其父久政的与六角联姻政策,而被拥立为当主,英武善战,勇名响彻京畿。后娶织田信长之妹市姬为妻,借道于信长,并辔入京勤王。因信长攻击浅井氏世交越前朝仓氏,长政在久政与重臣的胁迫下被迫攻击信长,1570年战败于姊川,三年后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尽。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备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领有儿岛,又称为宇喜田或浮田,先后侍奉守护赤松氏和守护代浦上氏。直家是战国时代仅次于斋藤道三的阴谋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最终击败主家,完全支配备前、美作二国。织田、毛利对战时,他及时倒向东军,病殁前托孤于织田军大将羽柴(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1598):俗称丰太阁,原名藤吉郎,战国第一奇男子,桃山时代之开创者。尾张中村农民出身,仕于织田信长而称木下姓,在政战两道累功而成为大将。1573年受封近江长滨,改名为羽柴秀吉。后受命征讨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长自杀的讯息后火速赶回,于山崎消灭明智光秀为故主报仇。继而在清州会议上取得织田家主导权,又击败织田宿将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织田氏的天下。再先后攻灭后北条,臣服德川、毛利、、长宗我部、岛津等,终于结束战国乱世。他自己得天皇赐姓丰臣,官居关白,退位后称为"太阁"。后因侵略朝鲜失败而羞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后称元信或元康,三河冈崎领主松平广忠之子,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幼年先后在尾张和骏河做人质,桶狭间之战后恢复故土三河,与织田信长结盟,攻取今川的远江领地。1582年武田灭亡后而得到骏河,并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统治权。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后臣服于丰臣秀吉,为五大老之首,移镇北条故地关东八州,以江户为首府。秀吉死后,他利用文吏、武将二派之争,于关原之战击败文吏派而扩大了影响,终于成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大坂冬、夏两战灭亡丰臣氏后,完全统一日本,后世尊称为“神君”。
朝仓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称弹正左卫门尉。朝仓氏原为但马国日下部氏,1333年朝仓广景在丹波举兵拥护足利尊氏,后从属于越前守护斯波高经。孝景趁斯波氏内乱,勾结守护代甲斐常治,驱逐斯波义敏,拥立斯波义廉,略取河口·坪江庄。应仁之乱时,他先参加西军,又转向东军,1471年成为越前守护,将本处从黑丸城转至原甲斐氏统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个越前,成为战国大名。留下着名的家训《朝仓孝景诸条》(或名《朝仓敏景十七条》、《朝仓英林壁书》)。
朝仓义景(1533~1573):朝仓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个孝景)之子,越前的战国大名。因为仰慕京都文化,而将之引入越前,并与明朝开展贸易,使领内日益繁荣。长时期与北陆各国的一向一揆作战。足利义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请求他出兵攻击三好未得明确答复,而南依织田信长。义景遂与信长对立。1570年,朝仓、浅井联军在姊川被织田、德川联军击败;1573年信长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居合刀“柳生存”图
部分武将简普
柴田胜家(?~1583):通称权六、修理亮,尾张织田家的谱代重臣。在信秀死后,曾一度拥立信长之弟信行叛乱,兵败后因作战勇猛而被饶恕。此后在信长麾下屡立战功,成为家臣团的领袖。浅井家灭亡后,他得娶信长之妹市姬,并被任命为北陆探题,主导对越前本愿寺势力和越中、越后、能登之上杉势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变后与羽柴秀吉对立,1583年在贱之岳战败,退回居城,点燃储存在天守阁内的炸药而自杀。
丹羽长秀(1535~1585):通称万千代、五郎左卫门、越前守,十五岁即出仕信长,逐渐成为与柴田胜家并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与信长养女结婚。1571年姊川会战后初封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赐姓惟住。本能寺之变时,他正在摄津末吉作平定四国的准备,闻报火速东进,与羽柴秀吉合兵,于山崎击败明智光秀。清洲会议附和秀吉,受封若狭一国与近江高岛、滋贺二郡。胜家失败后,改封越前与加贺的能关、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称犬千代、孙四郎、又左卫门尉、筑前守,织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岁仕于信长,七年后因斗殴杀死信长最宠信的侍童爱智十阿弥而被迫流亡。1561年复归,1569年继任为屋张荒子城主。1575年与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领越前府中十万石封地,作为柴田胜家的与力(副将),人称“府中三人众”。利家素与秀吉交好,贱之岳合战因为他的倒戈使胜家大败亏输,最终灭亡。丰臣政权建立后,被任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约德川家康,并且官至从二位权大纳言。
细川藤孝(1534~1610):号幽斋、玄旨,通称兵部大辅,精通和歌的儒将,曾着《百人一首抄》,并传下家集《众妙集》。父亲是三渊晴员,他作为细川元常的养子继承细川家,服侍将军足利义辉。义辉被杀后,拥立足利义昭为将军,但最终与其决裂而服从信长,受封丹后田边城。本能寺之变后,拒绝亲家明智光秀的劝诱,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动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关原合战时指使其子忠兴加入东军,从而保住了基业。
泷川一益(1525~1586):通称久助、左近将监,近江人。出仕信长后,在伊势攻略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尾张蟹山城主。1574年镇压长岛一向一揆起义,受封北伊势,居城长岛。1582年3月,信长攻灭武田氏后,一益得到上野全国与信浓山县、佐久两郡,主城厩桥,并继任关东管领,以对抗小田原后北条氏。本能寺之变发生,部属离心,他在神流川大为北条氏政所破,逃归长岛。清洲会议中依附柴田胜家,并于其后参加了小牧、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后,他被迫出家,死于越前。
池田恒兴(1536~1584):通称胜三郎,纪伊守,入道名为胜入,野史或误作信辉。父名恒利,母亲是信长乳母养德院,因此颇受信长宠信。1580年攻克叛将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摄津一国,后与羽柴秀吉合兵攻灭明智光秀,清洲会议时得与柴田、丹羽、羽柴并列为织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浓大垣13万石。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请使偷袭三河,被德川家康识破,与长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战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称左马允、大隅守,外号“海贼大名”。出身纪伊牟娄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军之一党,出仕北畠家为志摩鸟羽城主。1568年拜谒上洛途中的信长,正式成为织田家中一员。1574年在伊势浦造大安宅船十余艘,帮助攻灭长岛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铁甲船,当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战中摧毁毛利水军的主力。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亦担任水军指挥,被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在全罗道安骨浦击破。关原之战中参加西军(其子守隆则参加东军),兵败自杀。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称内藏助、陆奥守,父名盛政。自称为室町名门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长黑母衣众大将,参加过朝仓讨伐战、长篠之战、本愿寺一揆攻击。1575年成为北陆探题柴田胜家的副将,与前田、不破并称“府中三人众”。胜家败亡后,他坚守越中,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结合,对抗羽柴秀吉。1585年战败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后一国。翌年,因镇压农民暴动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摄津尼崎切腹自尽。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称佐吉、治部少辅,织丰时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继,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传说因为奉茶得法而被路过的羽柴秀吉收为侍从。此后参加了贱之岳合战,因功升为奉行。他长时间主导羽柴·丰臣家的内政、军事后勤,以及占领区政策的规划。丰臣政权建立后,成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万石,推进太阁检地。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一度被任命为军监,与加藤清正等武将派产生矛盾,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关原合战时将其击败。他逃亡被擒,斩首于京都六条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称十兵卫,美浓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当主。原侍奉斋藤道三,道三亡后,帮助足利义昭联络织田信长并最终仕于信长。1568年信长上洛后,光秀负责京都地区的民政管理,以及与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开始参加对越前朝仓氏的征讨,1571年被封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仓氏灭亡,他与泷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国。1575年赐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为丹波侵攻的先锋,活跃在第一线。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国,居城移往丹波龟山城。1582年6月2日发动本能寺之变,逼死主君信长,其后压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头衔。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败,逃亡途中,在山城国小栗栖地方被狩猎落难武士的农民所杀。
明智秀满(?~1582):民间传说中讹为左马助光春。原名三宅弥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后,他被封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变时担任先锋,其后夺取并守备安土城。当得到光秀在山崎战败的消息以后,秀满逃归近江坂本城,然后自杀。
明石守重(?~1618):通称扫部、全登,大坂七将星之一。原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关原合战时跟随宇喜多秀家与东军作战,非常勇猛;战败后逃往筑前国秋月领潜伏。1614年进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阵中奋战败北,在各地流浪潜伏三年后死亡。
浅野长政(1547~1611):初名长吉,又名弥兵卫尉,尾张人。父名安井重继,他入赘给土岐氏支族浅野长胜,才改姓浅野,与丰臣秀吉是连襟关系,受到重用。先封为若狭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战争时任军监。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万石,成为五奉行之一。后与石田三成对立,蛰居武藏府中。关原之战中从属于东军,战后,其子幸长受封纪伊三十七万石,他自己领了常陆国真壁、筑波地方的五万石封地养老。
浅野幸长(1576~1613):浅野长政之子,曾向稻富一梦学习炮术,成为名将。侵朝战争中指挥蔚山防守,受到好评。关原之战中作为东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岐阜城,因功成为纪伊藩三十七万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长晟则在大坂之阵后,领有广岛藩四十二万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莲宗僧人,传说出自出云国朝山氏。关于山乘的事迹,历来文献存在相当多的疑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被织田信长登用,负责内里的修筑和对长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为反对基督教的布教,他曾与宣教师弗罗伊士展开过大辩论,后遭到基督教的保护者和田惟政的谗言而被迫隐退。
大太刀“正宗-芝引阵”图:
关原之战形势图
附录:日本战刀
日本刀外形的变迁
弯曲的曲线外形是日本刀的特征,关于曲线的形状有这样的描述:“(这种曲线)是直线极度紧张的表现姿态。”日本刀是从大陆传来的直刀形式发展起来,日本刀的出现据现有资料考证是在平安时代中期。随着时代和战斗形式的改变,日本刀的外形也逐渐地变化着。
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初期
总体而言刀身较细,刀身从茎到腰元的部分有比较大的反转。与元幅相比先幅显着显得狭窄,具有小锋的特征。
镰仓时代中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元幅和先幅的尺寸差别明显减少。在刀背的弯曲上,从中部到刀尖部分的弯曲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强,锋和中锋基本上都是“猪首”(一种刃文的风格)的风格。
镰仓时代末期
外形与镰仓时代中期的基本上差不多,刀锋有一点伸长。刀身的尺寸比较细,就刀的全体而言弯曲的程度有一点加强。
南北朝时期
刀身的尺寸变大,风格豪壮。连超过三尺的大太刀都有,为了减轻重量只好在刀身的厚度上动脑筋,通过“棒+木+通”的方式来减轻其分量。这种刀到后来也有将其打磨成刀的情况。
室町时代初期
外形不再是前代长大的样子,重新回复到了普通太刀的样式。不过刀的前部的弯曲度增大是当时刀的特征。当时打刀的制作已经和太刀的制作平行进行了,后来逐渐发展到打刀的制作比较多的情形。
室町时代后期
铁炮的输入和讯速普及,使得战斗形式从个人单挑的战法转变成为集团战。太刀失去了它的实战作用。长二尺左右,刀刃向上的打刀成为了主流。在刀身的弯曲上以刀尖的部分弯曲为特色。
桃山时代
刀的外形就象是将南北朝时代的大太刀磨去很大一部分的样子。刀身较宽,元幅与先幅的差别不大,弯曲度较小,刀尖部分较大。出现了庆长新刀。
江户时代中期
太平之世到来了,日本刀不仅仅因其实用,而且在制度上也成为了武家社会的象征。弯曲度变小,先幅与元幅相比尺寸略小,突出了中锋的作用。长度为二尺三寸的作品比较多。
江户时代末期
复古思想的兴起,幕末动乱的开始,使得日本刀的实用性再次显现出来。刀的尺寸,长度都变得长大,刀锋也被延长,显示出强调武力的豪壮风格。在这段时期,制作了很大数量的日本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