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强盛
㈠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
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崛起的。明治维新(日本语: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日本人为什么强盛扩展阅读
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36~1912)与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㈡ 日本强大的最初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依在下之愚见原因有诸多方面
根本原因:高国民素质,做事严谨,谦逊,有危机感,善于找自身的不足善于向“强者”学习。美国《时代周刊》曾评论说:“日本人可敬的令我们可怕。”
地理: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是日本人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直至今日,日本的资源利用绿仍然是世界最高的。
教育:日本政府和国民十分重视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阁下可以拿日本的教育制度与中国的对比一下,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曾说:“人才是国家的主体,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
历史:明治天皇曾拿出皇室经费发展教育和海军,而同时代的慈禧太后拿北洋海军的军费去修颐和园给自己过生日。
美国:由于美国的安全保护,日本从二战后至80年代一直没有发展自己的军队。而是拿钱去发展经济和教育了。
机遇:60-70年代日本很好的抓住了欧美等国向亚洲转移劳动力产业的机遇,相反中国在干什么?
善于学习:明治维新前他们一直向近邻中国学习,而鸦片战争中国的惨败令他们感到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态度:日本人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从不模棱两可。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做事谦虚谨慎。
㈢ 日本为何能迅速崛起成强国
日本这个国家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是一朵奇葩,作为亚洲唯一一个脱离弱国行列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国家,日本由弱变强的原因向来是争论不休,但是日本京都学派的着名学术领袖内藤湖南却说,日本之所以能由弱变强,最关键是得到了3样来自中国的宝物。
而反观同时期的大清朝,当权者的无能,保守派的短视,改革最终胎死腹中。世界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腐朽的清朝最终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实在令人惋惜。
㈣ 日本这个国家为何强大
1.日本人喜欢想别人学习,崇拜强者,看不起若者.取其精华,去其遭铂.
在中国强盛时(如唐朝)就一直学习中国,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国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近代,学习欧美,(如明治维新).
2.日本人进去心强,不甘失败和落后,野心大.争强好胜.
这在战争中可以看出,战争十分拼命,一耽失败,宁愿刨腹自杀,也不投降,他们把失败和投降看成一种耻辱.由于资源等方面紧张,所以他们想强占他国领土,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实则想称霸亚洲,继而称霸世界.
3.日本人强调制度化,严守制度,技术精益求精,做事十分认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
如:日本人严格忠实老板,严守公司制度.对产品追求完美.为了达到最好,一些事往往要做很多遍.
4.日本人素质特别高,遵守公共秩序,爱好清洁,个人习惯好.
如:日本的街道特别的干净,他们把随地乱扔东西看得特别可耻.不随地吐痰等等.讲究秩序,不抢位等.
5.谦虚谨慎,十分礼貌,为人客气,讲究辈分!
如:对他人特别友好,彬彬有礼,十分注重礼节.尊敬长辈和上级.习惯呼其职位.
6.注重团队,集体.起重要性往往胜过自己.
㈤ 为什么日本那么发达
· 为什么日本经济如此强盛?因为日本有人才。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把“教育立国,科学兴国”立为国策,大力培养人才,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从而使日本迅速成为世界强国。由于日本长年坚持教育立国,从而使国民的素质极大的提高,尤其在精神方面
㈥ 抗日战争中日本人的战斗力为什么会那么强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说明理由)
第一,日本有全方位的工业体系,第二,日本自一战之后迅速崛起,跟西方国家来比,他算是后崛起的工业国家,第三,日本地方资源所需要扩展,第四,对中华民国,蓄谋已久,我们打不过人家很正常啊,我们很多人连枪都不知道长什么样,素质参差不齐,主要就是靠人多来堆呗?人家可是训练了很长时间了,他还参加过前苏联,日不落帝国,日本人还给他们打败了,毕竟他们是有实战经验的?日本人最后是怎么死的,就是被拖死的,如果日本人一家集中中国一家来打。我们完全不可能胜利。
㈦ 日本为什么这么强大值得国人学习的是什么
通过我对日本人的了解,日本是一个以他人为中心的民族,做什么事先考虑是否妨碍了别人,是否影响了别人,所以很遵守公德,而且很有礼貌,很少有人在大厅广众之下,大声喧哗,打电话时,尽量用最小声音,很讲卫生,不乱吐痰,乱扔垃圾,夜里很少有人卡啦OK。
中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凡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是否影响他人,不遵守公德,大庭广众之下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用粗话脏话骂人,不讲礼貌,而且把这一切视为豪爽,大气,自以为美 。
比如在国际机场的大厅里,看到各国的旅行团,我们来从中分辨出中国人、日本人。假如,十个人的团队。一个人在说,其他人都在听着,不时笑而作答的,肯定是日本人,十个人中,八九个人都在大呼小叫的,一边听,一边四下里张望的,不用说,是中国人。
日本文化是集团主义的文化,日本人尤其重视集体优先的性格。他们服从集体,向集体妥协,希望把自己融入集体。为此,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个性。所以,代表集体的一个人在说话,九个人洗耳恭听,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先听,然后配合集体行动。即使说话的人不是代表,不喜欢强调自我主张的日本人,也会把话听完的。中国人有能够控制自己感情的“成熟”。中国人能够故意装糊涂,不断确认自己的位置,从而控制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明哲保身”哲学。而有不时装装傻的智慧。所以,五六个人说,其他人一边参加谈话(或装出参加的样子),
一边环顾四周。 问题是环顾四周的行为。中国人无论到哪儿,都有环顾四周的习惯远在异国他乡,也是积习不改。在日本生活,就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日本是狭小的岛国……”或“因为是有岛国德行的日本人……”在与外国人接触的时候,只有日本人才时时意识到本国的国土。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和民族气质的形成是与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其正面的表现,我们可以举出细致认真、精密准确等,日本人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优良的产品——质量,还有新干线准确的停发车时刻,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无论做什么事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是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的根本保证。 但是,日本人总是生活在紧张的环境里,心里的那根弦始终绷得很紧,所以不信任他人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外国留学生批判“很难和日本人交朋友”。日本人在旺盛的好奇心的驱动下,贪婪地吸取外国文化“好的东西”,巧妙地使其改良成本国的文化。从古代到近代通过朝鲜半岛引进中国文化,明治维新后引进西欧文化,现代引进美国文化,日本的文化发展史就是成功引进吸收外国文化的历史。中国和日本形成鲜明对比。大地无限宽广,长江黄河浩浩荡荡,与中国的广阔的疆域相符的是中国人大多具有大度、悠然自适、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性格特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称为中华文明,在东亚亦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华夏文明世界,所以一直有作为中央文化根据地的自豪感,大国优越意识极强。这种“大国意识”和当年绝对强大的中华文明,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朝鲜半岛和岛国日本,这种作为文化输出国的优越感,今天也还存在于很多中国人的心中。如果我们把日本文化界定为专门接受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影响的“接受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是“给予文化”。中国人今天也还经常称日本为“小日本”。
正因如此,中国人的假大空居多,日本人擅长精细恭。
我们这一代人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日本这个国家,来看日本人?这是一个挺难回答的问题。特殊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日本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
小时候,第一次看《小兵张嘎》《地道战》的时候,我们也许还在哼着《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歌。我们在模仿葛优他爸演的日本鬼子说话的时候,山口百惠和高仓建也正在塑造我们心中对男性女性最初的审美。学校包场去电影院看《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自己却也许还正收集着《圣斗士星矢》的贴画。第一次听到“靖国神社”这四个字的时候,《东京爱情故事》也正陪着我们度过最艰苦的一段学生生活……
今天,从手机到汽车,从物质到文化,来自日本的点点滴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但打开邮箱,却能看见号召大家抵制日货的邮件。开车的时候一抬头还能看到前车的后屁股上赫然写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究竟什么是日货?
随便出一道考试题: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随便举例,“经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经世济民”,和现代汉语的“经济”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日语对 Economy的翻译。“社会”在古汉语中是“集会结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来翻译英语的Society。“劳动”在中国的古义是“劳驾”的意思,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Labor。 “知识”在古汉语里指的是“相知相识的人”,日语拿它来译英语的Knowledge。而我们又统统把它们变成了中文。试问想抵制日货的朋友,这些日货词语你也抵制得了吗?中国近代的孙中山,鲁迅,陈独秀,李大钊们无一不是在日本学习生活,把更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带回当时落后的中国.这些人的思想,文化,你也能抵制得了吗?作为一个做电视的人,我还想说: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国电视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摄像机,编辑机制作播出的。这个,你抵制得了吗?
尊重并熟悉历史的人会告诉我们:中国的确当过一次日本的老师,而日本却曾两次走在我们的前面。古代社会,隋唐开始中日有来往,中国比日本更早进入文明社会,遣唐使们虚心来到中国。(中国的电影人们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题材,说说中日的友好渊源)
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强大。甲午战争,日本不但战胜了中国,之后更是摆脱了西方对日本的控制。远远的走在了中国前面。迅速崛起的日本给当时的整个东方世界带来了希望,成为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控制,独立崛起的样板。当时的交通不便,中国人向西方直接学习难上加难。向日本学习成为唯一选择,像李大钊,陈独秀,孙中山这样的中国政治和知识精英们,纷纷东渡日本学习探索中国自强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基地。当然,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也是日本必须永远铭记在心的。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篡改这段历史,颠倒是非黑白。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二战之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又一次崛起,从零到一万。七八十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为我们市场经济的老师。从赔款到投资,中日的贸易也成就了中国今天的繁荣。我们那时候虽然还小,但也应该依稀记得:中日关系当时是非常的好,可以称作是蜜月期。只是进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们可耻行径才让我们似乎远离了日本。从中日建交开始,日本的首脑,有过一次次的道歉和谢罪。只是到了小泉这几代领导人才出现了伤害中国人情感的劣迹。我们不能为了几个胸怀叵测的日本政治野心家,几股落后可悲的日本政治势力,而忘记中日友好的千秋大计,忘记了从周恩来田中角荣开始的,几代中日领导人苦心经营的中日友谊。中日那段痛苦的历史,也只是中日交流两千年里的一段阴影,不是全部。未来,更长。
我们不能只念叨着中文是日语的祖宗,恨不得连日本人都是当年秦始皇那找不到长生不老药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而忘记甚至根本不知道日本对中国的贡献。承认别人的长处,并不意味着妄自菲薄,相反,这是自信的表现。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在工作中,父母师长常会教育我们:看一个人要多看他的优点。对一个人尚且要多看优点,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应如此,不能以偏概全。前一阵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签名售书,竟然还有人打着反日的旗号抗议。这是中国人的尴尬,这样的做法,毁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形象。但愿我们这一代,在声讨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耻行径之后,也不会忘记回家去听听小泽征尔的音乐;在痛斥完东京市长石原生太郎的反华言论之后,也还会去翻翻,村上直树的小说...
强大与伟大
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是一部让我感动得夜不能寐的电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回答了一个今天无数中国人,特别是正在国际化的中国青年人思考的问题:今天的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和胸怀来看自己,来看世界。影片中,在被列强瓜分中国的大背景下,霍元甲走上擂台,面对生死状,第一句话却是:“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国人历来的陋习,可是我们有另一种传统,叫做以武会友”。在那样屈辱的背景下,一上来还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后再不卑不亢的面对强大的对手,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霍元甲战胜每一个对手,都不光是用武力让对方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风范让对方心服口服。他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输,而是让别人“服”。服并不意味着谁喊谁一声大哥,服意味着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意味着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见和执拗,用人性的光辉去照亮他人内心不曾见过阳光的角落。
影片对日本人的描述也是一分为二,非常客观。和霍元甲比武的日本武士光明磊落,对霍元甲敬佩由衷,而策划毒害霍元甲的日本商会会长却是一个阴谋家。日本武士最后痛斥日本会长为了自己的赌局而侮辱了日本的荣誉,给日本人带来了耻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大大方方的在日本放映,而且并没有日本人说它丑化了日本人的形象。霍元甲在临死前,徒弟们怒不可遏,要去报仇。而他对徒弟们是这样说的:“你们要做的不是去报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强壮自己”。归根到底,还是要自强不息,自身的强大才是最硬的道理。短短的几句话,凝聚了无数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也是用这样的胸怀,来这样期许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才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值得看的电影。
今天的中国,盛事空前,已经以强大的实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世人共晓的事实,这也是你走遍世界,所有的外国人都会告诉你的,并不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证明。也没有人会因为我们少踢进了几个球,少拿了几块金牌,或是少了几句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而觉得我们软弱。强大,靠的是实力,但是,伟大,靠的是胸怀.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也问问周围所有骂小日本的朋友,去过日本吗?有过日本的朋友吗?答案大多是No. 我自己原来对日本的印象也不好,但扪心自问,除了那段历史之外,也大都是道听途说,没去过日本,没有一个日本朋友,甚至也没有采访过几个日本的政要和企业领袖.如果是一个美国人,从未来到过中国,没有中国朋友,而只是在媒体上看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不良言论,就断言中国不好。我肯定不能接受.我会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对中国人一无所知,你凭什么做这样的判断?而我们对日本就了解吗?日本是一个离我们最近,但却最不了解的国家。我们大多数青年人可能对欧美的了解远胜于对日本的关注。当然,日本不是一个容易了解的国家,日本人也的确存在着两面性。但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日本并不比中国更难了解。问题不是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我们愿不愿意去了解。(本尼迪克特着的《菊与刀》,赖孝尔写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辟的着作)
凡是来过中国的外国朋友,几乎无一例外的对我说中国要比他们想象中的精彩的多,优秀的多。一次中国之行,往往会改别他们许多从小积累的对中国的不良或错误印象。而一个真心相交的日本朋友,一次日本之行,往往也能改变许多。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去了一次日本,改变了我从前许多过于简单,过于主观的判断。在外国朋友讲中国的时候,我经常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来概括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以及中国人对美国的曲解。大家往往都是摸到了里,就认为哪里是大象的全部,都没有看到相对完整的大画面。甚至一些在中国长期生活的外国朋友和在外国定居的中国朋友,由于生活的圈子相对固定,也都没有能对一个国家有多角度的立体的理解,而是偏执与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体会。
中日之间更是如此。我经常听到有些在日本生活过的中国人,痛斥日本人的种种不是,听完之后,往往会激起我的一些反日的情绪。事后想想,这些人如果一直在国内,也许也会连篇累牍的抱怨中国人的种种不是。我也认识很多在日本非常成功的中国人,一些甚至在日本把日本人驾驭的,欺负的连我都看不下去的中国人。历史上,许多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最初都起源于相互的不信任,由于相互不信任,产生对对方行为的误判,以及过分敏感的反应。这种不信任和误判会制造出相互敌视的氛围,继而相互激发,最终使误判产生的预言变成现实。今天的文明人类,应该能够避免不信任和误判酿成的悲剧。为了让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可能,我们要努力消除这种不信任,防止误判的发生。一分为二,为三,为四,立体的,多元的,理性的,自信的看日本,看美国,看世界。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胸怀和眼界。
“东亚病夫”这四个字我很反感,这些年除了我们自己经常提起,我从未听外国人提起过,也没有在国外的媒体上看到过。在国外,我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敏感。到了一个发达国家,服务员态度不好,司机不老实,朋友说了两句无心快语,等等等等,我首先都会往“歧视”这两个字上去想,接着就仗着自己英语的优势,噼里啪啦的把对方说的无地自容,再仗着自己对西方规则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板投诉一把,然后觉得自己又为中国人出了口气。(相比较而言,恰恰日本是我感觉需要投诉机率最小的国家)从凡尔赛宫的保安到悉尼机场的检疫,从美国的交警到奥地利的空乘,我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因为自己或是为其他的中国人受到不正当待遇,而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这些投诉,当然有很多是必需做的,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但冷静下来,经常发现,有些时候,这些我投诉的当地人,其实对哪里来的人,甚至对本国人的态度也都是一样,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就像是我们在国内也经常遇到无礼的人一样。倒是咱们中国人,有时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容易自我心理暗示,产生联想。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老挝,或是纳米比亚,自己也许就不会往那个方面去想。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认为,虽然表面上很懂礼貌,但骨子里很排外。对此,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有同感,而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对中国人的歧视。而日本的这种岛国心态,其他国家也有,比如英国人,直到现在还不把自己看成是欧洲人,对此,法国人深有感触,也意见很大。另外,必须承认,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针对中国人的,往往也是因为咱们的一些同胞们,总在不按当地的规则做事,给他们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为中国人“出”口气,更需要用自己的修养为中国人“争”口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我们为之骄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头,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长安的清晰轮廓了。想看看长安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吗?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当年就是按照长安的结构,建筑,和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我们的长安,如今模糊朦胧,而日本的京都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个遗憾。离开京都的那天,打了一辆车。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哪里来的。中国,我答道。话音刚落不久,突然,《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冲进了我的耳膜。原来,司机的车载MP3上录了几十个国家的国歌,拉到哪里的客人就给放哪里的国歌。高兴之余,当时的一个想法是:多奇怪啊,咱们国歌产声的背景,恰恰是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如果司机知道这个事实会怎么想呢?他还会放中国的国歌给我听吗?他又是不是应该先替他当年侵略中国的爷爷们和那个几个喜欢做秀的政客们向车里的几个中国人道个歉,再放音乐?算了算了,想得太多了,太复杂了。看着京都出租车司机脸上朴实简单的微笑,坐着被国歌围绕的出租车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让我自信的享受这个美妙的瞬间吧。
㈧ 一战和二战中日本为什么那么强大
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日本并不强大。也许在亚洲范围内,日本毫无争议是第一强国,但是在欧美,日本的实力就差了许多。
首先是一战时期,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在国际社会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日本在一战里面完全就是打酱油了。日本只是看着同盟国失败在所难免,所以对德国宣战。而他们的实际目标是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所以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到战争当中。
而在二战时期,这个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日本在1939年5月,对苏联控制的蒙古地区发动了试探性的作战。为此日本不惜动用了包括关东军在内的大量精锐部队,并且出动了自己所能动用的大部分坦克装甲车辆,但是在装备和军事思想上落后苏联整整一个时代。在苏蒙联军的不对称打击下,参战的接近10万军队当中,能安全撤回中国境内的只有数千人。这就是诺门坎战役。这场战役之后,日本在整个二战历史上,再也没有敢对苏联动一丝一毫的歪脑筋。
而在跟美国的战争当中,除了偷袭珍珠港稍微能够算是成功之外,就再也没有一次成功的战例。中途岛、莱特湾、所罗门,每次海战都损兵折将,铩羽而归。瓜岛、塞班、硫磺、冲绳……每次陆战,虽然这些小岛上根本无法展开美国优势的装甲部队,虽然日军作战意志极强,几乎没有投降的日军。但结果仍然是日本惨败。
而日本在中国大陆的胜利,更多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更加落后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当时的军队,基本上除了几个精锐的美械师和德械师之外,其它部队大多是没经过多少训练,比民兵强不了多少的军队,当然比不上经过正规职业军人训练的日军了。
在东南亚,日本的对手是荷兰、英国和法国。荷兰和法国本土已经沦陷,英国正在德国的轰炸中焦头烂额,当然没多少力量来和日本作战。更多的都是殖民地本土军队在作战,有多高的作战意志就可想而知了。至于说大名鼎鼎的Z舰队,炒作的那么高,不过是英国为了鼓舞士气的无奈之举,只有一艘还没磨合完成的新式战列舰,一艘重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这样的力量完全不足以撼动日本的联合舰队。所以马来海战的悲剧也就成为了必然。
最后总结,日本海军,虽然装备上差距至少在前期并不大,但是作战思想落后,虽然空有巨大的吨位和强大的纸面实力,但在美国先进的海军作战思想和舰队组成上,被完爆。
日本陆军更是跟当时世界一流军队存在着巨大的代差。日本引以为豪的98式坦克,在苏联即将淘汰的T26和T46面前,就像是玩具,更别提T34和KV1这样的坦克了。
另外,日本的战争潜力在跟欧美列强相比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的无线电很早开始在美国人面前就是透明的了,而且日本在雷达、飞机、鱼雷、战舰制造工艺方面全面落后。更别提每年下水的舰只的吨位比了,更是没法比。同时日本的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都极度贫乏,在战争后期,日本大量飞机和军舰都没法出动,只能在家趴窝怕。
所以,一战和二战时期的日本,远不能说是强大。只能说是一个二流强国而已。
㈨ 日本为什么会强大起来
首先是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了重要作用: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就是日本的对外侵略: 可以说中国是日本的半个妈,日本从中国略多了大量的资源、财富,为其日后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借着掠夺来的资本,日本的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发展。 第三要归功于当年美国的扶持: 1933年以美国为中心爆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全部卷入,无一幸免。这场经济危机同样给日本造成了巨大损失。自美国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逐渐恢复,凯恩斯主义逐渐深入各国。美国企图借着帮助他国加快恢复的名义加强对各国的控制,正是这样,美国帮了日本的大忙,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恢复。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型经济强国。 第四要数日本的教育制度: 日本的教育制度非常好,不是呆板的应试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也注重选拔和任用人才。大量优秀人才的涌入为日本的发展有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㈩ 日本是怎么强大起来的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