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据点村叫什么村
① 1941年 1月 日本侵略军制造了潘家谷惨案 潘家谷当年抗日根据地位于哪里 惨案中 敌人屠杀了村民多少
潘家峪惨案
潘家峪是河北省丰润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腰带山中的一个山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八路军挺进敌后,奔赴华北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潘家峪成为抗日堡垒村,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斗争,极大地激怒了日本侵略者,面对潘家峪这座打不垮、攻不进的抗日堡垒,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必欲除之而后快,丧心病狂地要把潘家峪人民斩尽杀绝。
中文名
潘家峪惨案
类 型
惨案
地 点
河北省
时 间
1941年
发动、策划者
侵华日军
伤亡情况
1230人死亡,96人受伤
案发背景
潘家峪是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正因为这样,潘家峪也就成了日军“扫荡” 的重点地区。从1938年夏季到1940年底,敌人围攻潘家峪就有130多次。
1941年1月,日本驻唐山部队指挥官,召集丰润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以及遵化、玉田、滦县、迁安、卢龙、抚宁等县日本军官和伪丰润县公署、警备大队、警察所等日伪人员,勾结地方反动地主,策划了血洗潘家峪的阴谋。
伤亡状况
1941年1月25日晚(农历1940年腊月28日),驻唐山、丰润、滦县等16个据点的3000多名日军、1000多名伪军,在日指挥官佐佐木的率领下,从四面八方悄悄地开到潘家峪。他们进村后便逼着全村1500多人先到村边西大坑集中,逼问八路军的去向。敌人又把群众驱赶到村中的潘家大院(地主潘会林的住宅),把大院封锁起来,用步枪、机枪向赤手空拳的群众疯狂扫射,并放起了大火。
大屠杀一直延续到次日下午7点钟。全村有1230人被杀害,1941年1月25日,3000多名侵华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日军仅在潘家峪惨案中就屠杀了1298名无辜的中国人,放火烧毁房屋1235间,其中有儿童妇女658名,有23户人家被杀绝。
证人回忆
潘家峪村地处燕山山脉深处的,有着“小吐鲁番”的美誉。86岁高龄的潘守利,是“潘家峪惨案”的幸存者之一。当年他躲在角落里被人压在下面,才得以幸免于难。
1941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潘家峪的村民们正在筹备过年,不料日军从四面八方将潘家峪围堵,3000多日军和2000多伪军挨家挨户用枪托、刺刀将村民全部驱赶到位于村中心的西大坑。众多村民逃跑,日军随后又将大家逼进了潘家大院内。
惨案的另一名幸存者潘善增,当年6岁。他记得,村民们进入大院后,门就关了,日本兵开始往院里开枪,扔手榴弹,屠杀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日本侵略者走了,留下了一片焦土的潘家峪,全村1700多口人被杀掉1230人,33户被杀绝,96人受伤,全部财物被抢劫一空,1235间房屋全被烧毁。大院里面,穿堂跨院,房前房后,屋里屋外,有许多亲人立着卧着被烧死。许多亲人被烧成骨灰,有的被烧成一堆焦炭。在安葬亲人时,就有800多人被烧得无法辨认。全村幸存者只有300多人。
后续发展
屠村策划者被复仇小分队击毙
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冀东军分区党政领导率领十二团的官兵来到潘家峪,带来大批粮食、衣服、药品,挨家挨户地慰问、安抚,当时就有12名幸存的潘家峪青年参加了八路军,跨入复仇的行列。
周围22个村庄的乡亲挥泪赶来,捐献出大批苇席和其他物资,帮助潘家峪人埋葬死去的同胞。
唐山市的铁路工人和开滦煤矿的工人也纷纷捐钱捐物,救济受难同胞。
2月5日,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四邻村庄的乡亲去清理尸首,由丰滦迁联合县政府主持公葬。从潘家大院扒出的尸体无法辨别姓名年龄,只能在辨认出的男尸身上写个“男”字,女尸身上写个“女”字,童尸身上写个“童”字。其中有的男女也无法辨认。只能把那些尸骨集中起来,一堆四肢焦肉、肚肠,一堆骨殖,一堆人头。然后,以炕席为棺木,一领席里包一至两个尸体。
公葬是在初春的寒夜里进行的,送葬的队伍由街里走上山麓,把尸体安葬在松柏常青的南山脚下。没有挽歌,没有鲜花和供果,有的是悲愤的长风,沸腾的热血。血债必须用血来偿还,幸存的潘家峪人庄严宣誓:“一定要向敌人讨还血债,为死难亲人报仇。”
惨案后,日本侵略者把潘家峪周围50里划为“无人区”,拆毁房屋,填平水井,驱散居民,多次“清乡”、“扫荡”,潘家峪一带笼罩着白色恐怖。但是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挠,抗日的烽火扑不灭。潘家峪人民更加斗志昂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坚持了“无人区”的斗争。
3月初,潘树平、潘树成、潘树堂等20多名青年带头成立了3个“抗日复仇小分队”,积极配合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者,附近村庄的子弟纷纷参加,迅速发展到120多人,后成立“潘家峪复仇团”。
5月9日,冀东抗日斗争领导人李运昌、周文彬、刘诚光、高敬之来到潘家峪,为了悼念死难亲人,在火石营村召开了由各村群众参加的追悼大会。在大会上,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庄严宣布潘家峪抗日复仇小分队正式合并组织起来,成立“潘家峪复仇团”。
1942年7月18日,复仇团与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十二团战士在迁安县甘河槽设伏,与敌激战5个小时,全歼150名日本侵略者,俘虏100余名伪军,潘家峪惨案的直接策划者——驻丰润日军指挥官佐佐木郎也被潘家峪复仇团的战士亲手击毙。
73年过去了,潘家峪村民始终无法忘记那段历史。他们把死难者陵园修在了村口路边,陵园并排着四座坟茔,竖立着四块墓碑,入口处建有一块纪念碑、一座纪念塔,陵园旁边建有一座祠堂。当年的西大坑和潘家大院等遗址被保留了下来。
对日索赔
1992年组成对日索赔团维权
为了让后辈们记住先辈们经历的苦难,潘家峪村民用各种方式来纪念先辈们的英勇,他们始终觉得应该向日本政府索赔给1230名无辜死难者讨回一个公道。
1992年,潘家峪村民自发组成对日索赔团。
1999年,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建成,潘家峪村也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7月13日,潘家峪村以全村的名义,委托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向日本提起索赔诉讼,索赔金额为60亿元。
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首次回应对日索赔诉讼案,认为根据《中日联合声明》第五条,中国人的个人索赔权已然放弃,在法律层面上,原告没有理由提出诉讼请求。
2007年,当时的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也指出:‘日本最高法院就《声明》做出的解释是非法的、无效的’。”
事实上,潘瑞燊曾向当地各级法院提起过诉讼,但始终没有立案。
2014年年3月18日,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及遗属状告日本企业一案已经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这也是中国法院首次受理掳日劳工诉日企案。在童增看来,这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2014年7月21日,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民间对日索赔团”和“潘家峪村民委员会”在北京签署委托授权书,委托“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全权代理潘家峪惨案受害者全体遗属,在中国法院起诉日本政府。诉讼要求日本政府向受害者谢罪,并索赔60亿元人民币。如果顺利立案,这将是中国的二战大屠杀受害者首次通过国内法院集体控诉日本政府。
纪念展馆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始建于1971年,1999年新馆竣工开放。陈列面积630万平方米,通过原始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向世人展示了惨案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以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惨案留下了西大坑、老槐树、小铁门、南岩子、杀人场潘家大院、殉难同胞的葬墓等遗址,是日本侵略者侵华罪恶的铁证,时刻警示后人“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参考资料:
潘家峪惨案_网络
http://ke..com/link?url=-PaPsxC_7ZLE0YpgCZqGlGvipB3-6nrtAohI3pfAaiFQXWCZr_】
② 悬崖村在抗日时期日本人有进入过吗
悬崖村在抗日时期日本人有进入过吗?悬崖村在抗日时期100人也有进入过。退出去了。
③ 大城府的日本人村
日本人村又名阿育陀耶日本人町(日:アユタヤ日本人町 Ayutaya Nihonjin-machi;泰文:)位于泰国的中部之大城府的挽巴茵县之湄南河畔的阁云区(Tambon Ko Rian)之一个名胜古迹。 大城府的日本人村在14世纪开始形成,原因在战国(日本)时代的日本,许多武士因战乱失去主人而变成流浪武士。在关原之战及大坂之役后,此现象更迅速扩大。而暹罗的大城皇朝正受缅甸军事威胁,正好聘用此批经验丰富的日本流浪武士作雇佣兵,导致大批日本的流浪武士流入大城府。暹罗的‘ Songtham君主统治时代,亦有聘用葡萄牙人的炮火队作雇佣兵,因此需要以日本雇佣兵作为克制,带动更多的日本浪人涌入。
暹罗的‘三印法典 ()’列出:“日本人义勇兵局 ()”为暹罗的官位制度里的第三高位,山田长政先生被封名为 Okya Senaphimuk的爵位。 早上8时至晚上6时;门票:20铢。
纪念碑:“アユタヤ日本人町の迹”(大城日本人村遗迹)
博物馆展示:模型、陶瓷、文物及山田长政先生的立像。
④ 最“恐怖”的日本村子,村里真的没有一个“活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都越来越喜欢出门旅行,这样可以让人们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得到很好的放松,而国内一到节假日很多景点都是人满为患,不少人就会选择带上护照和行李,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异国之旅,假日的长短也就决定了去哪里旅游,一般都会选择我们的邻居日本,那里让人向往的就是极为干净的环境和樱花还有动漫,当然还有一些奇特的地方。
⑤ 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马池口村为什么叫“马池口”
马池口
很早很早以前,马池口村西南方向二、三里的地方,有个名叫火烧营的小村庄。后来,火烧营在一次突
发的天火中,村落殆尽。余者痛定思痛。顿悟,原来犯了地名大忌。于是,便迁到马池口村现在这个地方。
所以,先有火烧营,后有马池口。
荒野村落,名不见经传,又无文字可证,只靠代代相传,而村民却深信不疑。火烧营演变成马池口村,
其间大约于明代中期偏后。
马池口村名,有别于昌平区境内其他带有“口”字的村名。如高崖口、南口、碓石口、桃峪口等等。这
些带“口”字的村名,几乎都坐落在山口处,或于山口附近,因山口而得名。令人不解的是,马池口村是典
型的平原村庄,既不靠山口,也不傍渡口。那么,马池口村的“口”是什么意思呢?
马池口村名“马”字当头,于是,那些不知内情的人便望文生义,认为马池口村一定姓马的人多。错了
。目前,几百年的老住户,加上近代迁来的,马姓人家也不过四十户。在这个千余户的大村里,是个极少的
姓氏。
马池口村名字的起源,与它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从前,人们习惯将长城以北地域,统统称作口外。口外商队的马帮、骆驼队,以及牛羊群,钻出四十里
的关沟进京,当时有东西两条路线。西路,南下经阳坊、温泉、颐和园等地尔后进西直门。东路,出关沟则
向东南方向行进,擦三间房(南口镇自然村)而过。然后,经奤夿《ha(三声) ba(一声)》 屯、上念头、马池口、西沙屯、沙河、
清河等村镇,直抵德胜门。
走出关沟的牛羊群,以及负重的马帮、骆驼队,行走很慢。当时路况又很差,走到马池口村,已时近中
午。正好在此打尖,人吃干粮歇歇脚,牲畜饮水加草料。更重要的是,当时马池口村已具噶松潭哟蚣庑�?/font>
的条件。
马池口村古庙门前,正是商队进京的通衢大道。庙门前有块偌大的场地,场地南端,有座四周用大条石
加固的大戏台,场地本是村民看戏的地方。可是,一年里只唱有数的几场戏,可以说,场地常年闲着没用。
所以,大戏台至庙门之间的场地,正是商队歇脚打尖的好地方。
庙门东侧,与古庙一墙之隔,有座约三丈见方的小院,里边有一口石块砌帮的大水井,井筒直径约六尺
,井口南北搭着两块巨大的条石,可容四人同时打水。此井水质甘甜,水源极旺,而且水位较高,用扁担勾
着水桶,就可以打水,极为便利。
庙门东西侧,筑有二尺多高的庙台。东侧庙台下首,有一排巨大的石槽,每个石槽长一丈有余。井口至
石槽之间,有一条约五寸宽,三寸深的石沟,从井里打上水,灌进石沟。水便顺着石沟,流进庙台下首的石
槽里,供牲畜饮用。
庙门东西两侧,曾经有两棵古树,西侧为老槐树(一九五 O 年春被大风摧毁,挂在上面的铸钟被摔成两
瓣。)东侧是一棵气度非凡的老杨树(于“文革”中的一九七 O 年被砍伐),树龄近三百年(锯断时,笔者
曾数过其年轮)。其主干需四个成年人才搂抱。树冠硕大,枝繁叶茂,遮天蔽 日,树荫可覆盖两亩地面积。
商队之人,喝着甘甜水,乘着浓荫,消疲解乏,甚为惬意。
但也不完全是喝口水歇会儿脚,就起身上路的商队,从现存的两处地名考证,也有过夜的商队。一处名
叫“尚家店”,另一处名叫“骆驼圈”。现在村里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对这两个地名一点也不陌生。
公元 1939年,日伪时期修建了京张公路,商队便沿着公路进京了。但仍有少数商队,嫌走公路绕脚,仍
习惯走老路。直到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才完全消失。那些大石槽,因多年不用,又妨碍交通,后被移
走。至此,马池口村历经四百多年的“驿站”作用,便告结束。但是,马池口村在全县的大村地位及其影响
,仍在延续。
解放前后,昌平县曾有“四大村”之誉,东有鲁疃、百善,西有马池口,苏家坨(苏家坨于一九五八年
划归海淀区)。就四大村规模而言,马池口村只能排在老末,但其大村地位及其影响,其他大村却无法比拟
。解放前曾流行一句口头禅:“小昌平县,大马池口。”
⑥ 亮剑:鬼子据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在《亮剑》里,李云龙曾多次提到一个词语,那就是“据点”。在伏击日军观摩团的时候,李云龙曾经好几次说起过“虎亭据点”,而且还说起这个据点里的鬼子不简单,一共有着300来号人,实力可以说是比较强的。而就在这之后,李云龙发动了平安之战,当时区小队配合着正规军,以很大的代价,最终是干掉了“张庄据点”里的小鬼子。而且张大彪也曾经乔装打扮成国军部队,去收了“马关据点”里日军的武器装备。在一部影视作品之战,假如一个名词或者地点总是被人提起的话,那么它一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含义,绝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出现。
照这么一说,想要轻轻松松的打下一个鬼子据点,那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像那些什么县大队或者区小队,完全是没有这样的实力的,所以大家也不要以为,神剧里的鬼子据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地方了。
⑦ 百团大战中日本人屠光了哪个村的人
十里镇
⑧ 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行迹
南京大屠杀、平顶山等……
具体可以参看一本书叫《血证》,我上初中的时候就看了。
物普查发现5座侵华日军飞机库遗址
在增城发现一处日军暴行遗址,1940年128人在此遭集体屠杀
记者近日从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办公室获悉,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多处侵华日军罪证。它们分别是日军飞机库、日军碉堡以及日军屠杀广州人民的遗址。
普查飞机库遗址
采访九位老村民
在本次文物普查中发现5座上世纪40年代的侵华日军飞机库遗址。这几个飞机库分布在天河龙口东路、白云大道南和白云区永平街东平南路。其中,天河龙口东发现一个,白云大道南和东平南路各发现两个。位于龙口东和白云大道南的三个飞机库均在空军部队驻地范围内。
天河龙口东的侵华日军飞机库高7.26米,宽34.14米,深20.30米,形似倒扣的扇形贝壳,前高后低,尽头有通风口。机库以混凝土浇筑,顶部混凝土厚约60厘米。记者日前前往探访时,看到这个飞机库而今已变成了外来民工堆放各种杂物的场所。
关于侵华日军飞机库的建造情况,在文献材料里尚未发现有相关记载。为弄清飞机库的建造情况,文物普查人员先后采访了九位参加过机库修建和亲眼见证机库修建的老人。根据老人介绍,该飞机库建于1943年,修建机库的民工主要是来自石牌、冼村、杨箕村的村民。当地人将飞机库称为“飞机兜”。老人回忆说,修建飞机库先要雇佣劳工挑泥,将泥土堆成贝壳形,前高后低,两侧分别挖直沟,再将钢筋从沟的一边拉到沟的另一边,然后再在上面浇注水泥,待水泥干后,再将堆土掏出来,这样飞机库便建成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飞机库内部全是泥土的原因。
在天河区渔沙坦大和嶂山顶上,残留着两个并排的、构造基本相同的日军侵略广州时留下的碉堡。透过这两个建在制高点上的碉堡,可俯瞰天河机场一带几十里外的地方。
记者日前跟随文物普查人员前往大和障,看到这两处碉堡的顶部都已不存。在稍大一点的碉堡的墙壁上尚存着机枪口,机枪口处还有残余的木条,估计这里原来有木窗。
距离碉堡约10米的南坡,就是长满茅草的地方,还发现了一条深约1.30米的壕沟,壕沟全长约1000米,沿山头蜿蜒伸展,估计为当时的战壕。
日军机枪大屠杀
全村仅三人生还
文物普查还发现,在增城福和镇缸瓦窑村有一处侵华日军暴行遗址。据介绍,1940年1月30日晚,驻福和据点的日军侵扰缸瓦窑村,被村民打死1人。次日,日军进行报复,把全村村民赶到这里,用机枪集体屠杀,全村128人遭枪杀,仅有3人生还。而今这处遗址已成一片荒野了。
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多处侵华日军罪证,分别是日军飞机库、碉堡以及日军屠杀广州人民的遗址。新发现的5个日军飞机库遗址分别在天河龙口东路、白云大道南和白云区永平街东平南路。在天河区渔沙坦大和嶂山顶上,残留着两个构造基本相同的日军碉堡。
参考资料: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