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油井在哪里
Ⅰ 日本人在20世纪60年代是怎样推断出大庆油田的方位的
当时,世界各国一直关心中国有没有大油田,《人民日报》登载了《大庆精神大庆助》的文章,肯定了中国有大油田,日本人一直想知道大庆油田在哪里。
以后《中国画报》又刊登了大庆油田‘王铁人’的照片。日本人从王铁人戴的皮帽子及周围景象推断:大庆地处零下三十度以下的东北地区,大概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
日本人又利用到中国的机会,测量了运送原油火车上灰土的厚度,大体上证实了这个油
田和北京之间的距离。后来,《人民中国》杂志有一篇关于王铁人的文章,提到了马家窑这个地方,并且还提到钻机是人推、肩扛弄到现场的。日本人推断此油田靠车站不远,并进一步推断就在安达车站附近。
日本人对中国东北的地图非常清楚,从地图上,他们找到了马家窑是中国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
依据马家窑推测出大庆油田地址。进而,日本人又从一篇报道王铁人1959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观礼的消息中分析出,1959年9月王铁人还在甘肃省玉门油田,以后便消失了,这就证明大庆油田的开发时间自1959年9月开始。“
日本人又对《中国画报》上刊登的一张炼油厂的照片进行研究,那张照片上没有人,也没有尺寸,但有一个扶手栏杆。依照常规,栏杆高一米左右,按比例,日本人推断了油罐的外径,并换算出内径为五米,判定日炼油能力为九万千升,加上残留油,再把原油大体上30%的出油率计算进去,判定原油加工能力为每天3000千升;一年以330天计算,每口井年产原油为一百万千升,大庆油田有八百多口井,那么年产量约为360万吨。这样,日本人就弄到了大庆油田的情报……
Ⅱ 日本本土不产石油,二战时日本的石油是从哪里来的
文/寂寞的红酒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之一,是轴心国集团的三大巨头之一。作为世界第五大工业强国,日本石油消费量巨大。不过众所周知,日本地瘠民贫,资源匮乏,尤其是石油资源,本土几乎一滴不产。那么日本的石油是从哪里来的?

日本人的强硬态度很快引来了美国的经济制裁,美国切断了日本的石油和成品油的供应,逼得日本狗急跳墙偷袭了珍珠港,跑到南洋去抢石油。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直奔东南亚,匆促撤退的英国人和荷兰人炸掉了当地的油田。虽然日本人拼命抢修,日本国内70%的石油工人都被派到了南洋,南洋油田产量逐步恢复,但直到1943年,南洋油田的产量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不过由于美国人逐渐掌握了太平洋的主动权,并利用潜艇大肆袭击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和商船,日本在南洋获得的石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运回本土,到后期日本的油轮基本是有去无回,日本人在海外的石油供应全部被切断,日本人国内石油储备日益枯竭,到最后只能用豆油、松脂等替代品充数,日本为了挖松树根炼油把国内的松树几乎挖光了,很多舰船也被改成烧煤的了。虽然日本人千方百计的搜罗石油,但军队连最基本的需求都解决不了,更挽不回失败的结局。最终,在吃了美国两颗原子弹后,乖乖投降。
Ⅲ 日本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哪些地区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长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没有了石油进口,其国内经济就很快崩溃了,在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和1979年)之后,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资源多样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国内石油消费量略有下降,从1980年代后期的每日约510万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万桶。尽管该国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气使用却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业,例如电力公司和钢铁制造商,日本从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气其中大部分是进口的。
Ⅳ 日本有石油吗日本的石油主要来源
1、日本地瘠民贫,资源匮乏,尤其是石油资源,本土几乎一滴不产。
2、日本绝大多数石油都来自于西亚地区。
3、中东就是西亚。日本绝大多数石油都来自于西亚地区的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国,而这些地区作为世界热点地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中东地区。
4、日本是当前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前两个是中国和美国),但自己几乎不生产石油,也没有石油资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进口。
5、日本的石油主要来自于中东地区,阿联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塔尔分列前五位,占到了日本进口石油的70%(到2015年)以上,分布是非常不合理。
Ⅳ 日本资源匮乏,他们所需的煤矿、石油等资源从何而来
日本的资源是他们自己攒下来的,他们用一半留一半。
此外,日本仍然极度缺乏煤炭资源。就煤炭资源储量而言,它已经积累了数十年。日本的煤炭储量位于浅大陆架。据保守估计,日本储存在浅大陆架上的煤炭相当于一个大型煤矿。值得提醒的是,日本将存储所购买能源的一半,基本上使用一半。无论是煤矿资源储备还是巨大的石油储备,日本的危机感仍然值得学习。
Ⅵ 日本在东海有多少钻井平台
16处。日本东海地区是以名古屋市为核心城市,在东海中间线附近建造的16处油气田钻井平台中,有3处在追加施工。
Ⅶ 日本石油资源主要来自哪里和哪里
日本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天然气主要来自亚洲的印尼、马来西亚、文莱,中东地区的卡塔尔和阿联酋。
Ⅷ 为何日本找了14年,都没找到大庆油田
之所以日本找了14年都没有找到大庆油田,是因为日本自己认为,但是大庆没有油的,而日本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日本人也没有一双慧眼,而且当时的那个环境下,日本人当时没有想油有是多么的重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设备不是很好。
所以说,日本人找老师四年都没有找到大庆油田,也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Ⅸ 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北开采石油了没
东北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
日本“满洲石油公司”曾在大庆油田的边缘地区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来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的第一口井的深度为1100米)。有人后来为这件事解脱说,以日本当时的炼油技术,很难用这种石油提炼90号以上的航空汽油,陆军炼油厂生产的汽油最高不过是78号,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产航空汽油,就必须从美国导入新的技术和设备,仅这一点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载,所以就放弃了继续在大庆地区找油的计划。实际上,新中国时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实录满铁调查部》一书中认为:“石油探矿是由满铁和日本石油公司进行的。从兴安北省的海拉尔到热河省这样的范围内做了广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设了常驻住宅,进行了深度达一千米的钻探。满铁的钻探技术达到1800米是可能的。这样先进的钻探技术,却将它搁置起来,实在是遗憾。”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钻探技术达不到,而是没有深入钻探罢了。
而日本曾经集中勘探的阜新地区,就是后来属于辽河油田的边缘构造带上。辽河油田1995年的生产量是1500万吨,也是日本当时需要量的5倍。但辽河油田的高流动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处,而当时日本的技术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后来日本人听说辽河油田被发现后感叹说:“当时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中国地质大师黄汲清则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理论,他曾讲:日本人在东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却没有找到油田,他们找油技术比我们先进,为什么没有发现,而我们只用了五年就发现了大油田?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这是日本人没能找到大庆油田的另一种解释。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小松直干也认为,除了勘探的范围、密度不够外,从根本上说不是钻探设备不行,而是“探矿思想和探矿技术的问题”。
当时的日本专家非常迷信当时非常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论”,即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去,其尸体与植物和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成为沉积物,这些动植物腐烂,沉积物就会生出油气。
世界上90%的石油都符合“海相生油理论”,中东地区全部符合。
日本人在东北找了14年花费数百万美元,依然一无所获,又没有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撑,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最终,日本将其大部分设备和技术人员全部派往了“南方”,即苏门答腊等地。
但并不是说日本在东北没有得到石油。
日本对东北石油工业的掠夺主要体现在人造油的两个方面:即煤炭液化石油和抚顺页岩油。
合成石油哪家强?答案是德国。1933年纳粹上台以后,在解决战争机器的动力问题时采取开发液化煤炭生产“合成石油”。希特勒对化学家们说过:“现在离开石油的经济是不能想象的,对于要求独立的德意志来说,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把液化煤炭计划进行下去。”1939年9月,德国开始进攻波兰的时候,合成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日产7.2万桶,占到了全德国石油供给量的46%。
看到德国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带来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坚定了开发人造石油的决心。但是,德国把这项技术视为国防工业机密,不肯外泄给日本。一无所获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钻研。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其中一瓶献给了皇宫,另一瓶送给伊势神宫,第三瓶赠给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轻臼小学校。
由于对石油的渴求,日本不惜耗费巨资进行该项目,将煤炭液化人造石油作为第一次产业开发的一项重点。在1936年,建设抚顺煤炭液化工厂,1939年开始试行生产,1941年实现了一次液化轻油和二次加氢液化石油生产。1943年,抚顺液化厂移交给“满洲人造石油株式会社”,并由日军军需部门直接指导,主要生产加氢油,即航空和汽车用油。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产量不高,“1944年生产航空汽油1289吨,普通汽油1487吨”。1937年,伪满成立了“满洲合成燃料株式会社”,主要用阜新煤制造人造石油,计划用以强化国防,后因设备问题未能成功。还有四平的油化工业会社、吉林的吉林人造石油会社等其他人造油工厂机构都因后期的资金、设备不足等问题,均未成功。
日本人雄心勃勃地致力于生产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产量为100万桶,仅为原定当年生产1400万桶的8%。由于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中国东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锁而无法将那些人造石油运回本土。
而页岩油是指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其中包括泥页岩孔隙和裂缝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页岩层系中的致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邻层和夹层中的石油资源。这种开采方式后来被美国吹上了天。
日本人掠夺抚顺页岩油最为严重。“抚顺煤矿的油页岩厚约120多米,藏量达55亿吨,按平均含油量5.5%计算,可得原油3亿吨”。关东军与日本海军均参与到对页岩油的争夺中,开始对页岩油工业化进行试验。1928年建立炼油厂,1930年开始实际运营,到“九一八”事变前,1930年产原油达5.7万吨。抚顺炼油事业能够大量生产,且作为当时唯一的石油资源,为满足日本与伪“满洲国”需求,开始着手进行扩建。1934年到1936年,抚顺煤矿西制油厂实行第一期改建计划,改造干馏装置并新建精炼油装置,原油年产量达到了14.5万吨。“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对页岩油的掠夺,在1936年到1939年,又实行二期扩建,使原油年产量增加到19.1万吨。1939年着手建设抚顺东制油厂,1944年投产,到1945年共产原油9078吨。抚顺炼油厂所生产的原油基本上全部运往日本,供以军用。1942年,抚顺煤矿两制油厂的设备能力是年产粗油30万吨。而在1944年实际粗油产量是20.4万吨。
最后说句,日本陆军的装甲化、机械化程度比德国差远了,其石油消耗量不过占到日本庞大海军的一个零头,所以“只要石油这东西能满足,日本的飞机坦克装甲车汽车就能动起来啊,中国完全抵挡不住日的轮番轰炸啊,中国必亡啊”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Ⅹ 日本有没有找到“大庆油田”
占据东北的日军 从上世纪初开始,日本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进军中国东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掠夺石油,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还是“遗失”了着名的大庆油田。
■日俄合作探测东北油田
早在1928年初,由于当时各方盛传在中国东北发现了石油的迹象,日本人下决心在这一地区寻找石油。1929年春天,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十名俄罗斯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着二十匹骡马,沿东清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开始寻找石油,经过两个多月的探察,无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工作的俄裔美国人托里斯基的指点下,新带国太郎等人乘火车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第二次找油。他们将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先经满铁中央试验所化验,后来又经日本德山海军燃料研究所进行分析,断定样品中含有石油类的沥青。
两个月后,在哈尔滨的俄文和日文报纸上,对这次发现进行了报道,称“满铁投入了很大的经费,计划在北满探索石油资源,历时多年,终于在这里发现了油田。”
■找不到油:半途而废还是技术不够?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人在资源调查上就更加自由。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日本人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说使用了钻探深度超过1200米的钻机、重力探矿、地震计探矿等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最终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调查部长大村宣告说,“在满洲已经很难找到石油,还是马上到‘南方’寻找油田吧”。于是,日本军方和石油公司打消了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的计划。 在日本现代史里,经常能看到“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词句,他们为没能在战前找到大庆油田始终感到“遗憾”,并对个中的原因进行“反省”。原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森川清在回忆“满洲的石油开发”时说,之所以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是因为战前日本钻探的深度只达到大约八百米。不知道是否还有更深的钻探技术,总之是越深越困难,听说实际上并没有钻探。而且,大庆油田最浅的油层也有一千米深。”
森川清似乎觉得战前日本的钻探技术是难以达到足够的深度。实际上,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
但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实录满铁调查部》一书中认为:“石油探矿是由满铁和日本石油公司进行的。满铁的钻探技术达到1800米是可能的。”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钻探技术达不到,而是没有深入钻探罢了。
对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中国地质大师黄汲清则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理论,他曾讲:日本人在东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却没有找到油田,他们找油技术比我们先进,为什么没有发现,而我们只用了五年就发现了大油田?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小松直干也认为,从根本上说不是钻探设备不行,而是“探矿思想和探矿技术的问题”。
■美国人的计谋起作用?
其实,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近年来在日本还有一种传闻,认为早在192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已经发现了大庆油田。但美国政府却不让美孚石油公司公布这个发现,反而让美孚石油公司对外宣称在中国东北没有找到石油,还装模做样地提出一个“中国贫油论”的理论,把中国的石油判了死刑。
历史学者认为,美国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当时东北处于日本人的势力范围。由于当时日本90%的石油依赖从美国进口,美国害怕日本有了石油,就失去了遏制日本的最有效手段。日本人虽然在中国东北各地勘探石油,但凡美国人去过的地方,日本人就不去了;他们相信了美国人的“中国贫油论”,最终停止了在中国东北的找油工作而转向东南亚。但这种说法目前还有待证实。(据《第一财经日报》蒋耀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