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么看待中国的军事
‘壹’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抗战是怎样的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抗战是怎样的?
中国的抗战,以最简陋的武器对抗凶残而装备精良的侵略军,很多时候战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众多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反而因此湮没于血与火中,但日方的史料中也保存了许多中国人为国死难的事例。在日本的资料中事如何记录中国人民的抗日史实的呢?
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
在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曾提到一个“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当时,稻垣所部占领了中国军队的阵地。他们在阵地上发现了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支架上的。见此情景,日军想借机炒作中国士兵是如何被迫作战的,并彰显“皇军”的正义。也许是为了增强说明效果,日军方面特别找到了几名在这次战斗中被俘的中国伤员,询问他们是否了解“把士兵绑在机枪上作战”这样的事情。然而,几个中国被俘伤兵说出的话,却出乎了所有日军的预料。
原来,这支和日军交战的中国军队(冷欣所部),是地地道道的两淮子弟。所以此战对他们来说,不但是卫国,而且是保家。这个少年士兵是一名机枪班长,他的家就在阵地后面的村子里。战斗开始前,他召集阵地上的弟兄们,对大家讲——要么打退日军,要么战死,丢了阵地自己无颜回家。说完,取出早巳准备好的铁索,将自己锁在了机枪的支架上,不顾长官的劝阻,将钥匙远远地抛入了河中。
鬼子学八路
按照日军资料记载,鬼子在山东曾经要拜八路当老师。山东的鬼子一度十分骄横,向八路学习,显然是让八路打得太疼了,而目的,则“别有用心”。但是,向八路学习游击战,不能真找个八路来教吧?于是,日军就在作战中注意收集八路军的相关刊物、资料文献等,由师团组织分析,并开始在日军中根据八路军的作战特点进行相应的训练。
文登县的日军守备队也响应号召学八路,为此组成了便衣侦察队。中国人和日本人长相差别不大,外观区别不小——中国人普遍瘦而高,日本人普遍矮而壮。动作习惯也大不一样,中国人喜欢往地下蹲,日本人喜欢弯腰鞠躬。便衣队要求很高,个儿太矮的不要、镶金牙的不要、肚子大的不要……反正经过一通挑选,最后只有20多名聪明伶俐的日军入选。
日本人便衣队弄了两个汉奸当教练,封闭训练。不久,日军认为便衣队可以出动了,准备偷袭附近的八路军。没想到第一仗就被“土八路”打了埋伏,便衣队轻易被识破,二死一伤。
日军马上彻查原因,原来,日军为这些便衣队员配的服装都是从城门口当地老百姓那里搜来的,五花八门,穿上活像山东农民,但是,却给每个人配了一顶统一的瓜皮帽。原来,鬼子虽然善于学习,却也有食古不化的一面。日军的条令里面有一条规定——现役军人出军营必须戴帽穿鞋,不可光头赤足,违者送军事法庭。虽然是便衣队,日军师团部认为他们毕竟还是正规军人,必须遵守条令。搞后勤的鬼子脑子一短路,就给每个便衣队员买了一顶瓜皮帽……
望采纳
‘贰’ 请问为什么二战日本错误的判读和低估中国军事实力
一,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兵力(我是说人数)不弱,但中国人民忙于内战,未能团结一致,给了帝国主义可乘之机,所以说中国当时相对的军事实力是较弱的。
二,中国军事武器落后(日本都有航母了),经济落后,比不上已经完成明治维新,走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故中国相对较弱。
三,实际上,中国战略纵深较大,民族精神在抗战时引领了广大中国人民,又有苏联,美国的支援,并且在战争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孙立人,戴安澜,彭德怀等优秀将领,所以说日本人没有从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日本低估了中国。
‘叁’ 日本人怎么评价中国军事的
中国近年来军费高速增长,军技术飞跃式的提升,让日本感到威胁及担忧
中国现阶段的军事技术仍比日本低,所以现阶段日本在军事技术上占有优势
若单独和中国开战恐无胜算,但能够和美国同时开战则必胜
‘肆’ 在华日本人怎么评价中国
《中国人的智慧》的作者松本一男,1925年出生于台湾,东京大学毕业。多年从事中国学以及金融方面的研究。着书有《毛泽东评传》,《周恩来的处事之道》,《三国志中的座右铭》,《中国人和日本人》等。
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或者一个民族的性格,可以说相当程度取决于其国家的自然环境以及长期经历的历史经验。打开地图立刻可以发现,中国东面临海,西,南,北三面与其他国家接壤。其陆地上的一万多公里的国境线是人为划分的,所以很容易被侵犯。不要说国境被侵犯,中国还有过整个国土全部被其他民族侵占的历史,五胡十六国、元、清等就是例子。这对于四面由海洋所保护、历史上只经历过一次被外国军队占领历史(指二战后日本被美军占领)的日本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对于有复杂多样历史境遇的中国人来说,自然应该具有独特生活智慧。对于中国人来说,以下的气质较为突出:
1,忌讳战争。因为中国人经历过多次被侵略之苦,所以也很厌恶去侵略别的国家。
2,大国意识强、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最好并以此而自负。
4,阴郁,外人难于了解其内心。
5,憨厚,忍耐力强。
6,保守,不易改变。
7,生活节奏比较缓慢。
总之,在严酷的环境中经历了数千年磨炼的中国人比较缺少乐观的精神。下面从一些侧面来探讨一下中国人所具有的独特智慧。
“慢慢儿来吧“--中国人的生活节奏
本世纪初以乘船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时代,初到中国港口的外国人都对在港口干活工人的劳动节奏,尤其是劳动号子的节奏感到吃惊。被称之为“苦力“的中国工人,喊着慢得没法形容的劳动号子在劳动,因为拍子节奏迟缓,与之相配合的手脚动作也就慢腾腾的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象清晨中国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节奏差不多。看到如此情景,平时习惯于快节奏的日本人会目瞪可呆地感到:“这个国家的人,怎么会这么悠闲?“对于急性子的日本人来说,中国苦力们的慢节奏的劳动被认为是故意偷懒。旧上海日本人乘人力车时,总是扬着拐杖用日式中国话大声喊:“快快的!“。因为急性的日本人一登上人力车便想尽快到达目的地,所以人力车夫们很讨厌搭日本客人。在旧满洲煤矿及港口,常常可以看到日本工头甩着鞭子对苦力们喊:“快快的!“。因此除非给相当高的工钱,中国的苦力们都不愿在日本工头手下干活。当时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家们,即使不懂其它的中国话,也绝对懂“慢慢的“这句话。并把其作为形容中国劳工的词语。其实日本人并不懂,苦力们乍看上去象偷懒似的慢悠悠的劳动,是他们进行长时间持续劳动的智慧。象日本工人那样的蛮干,身体往往支撑不住。中国人不仅日常生活的节奏慢、作商业买卖也是慢腾腾的。香港、深圳不动产的出租契约,期限是三十年、四十年,甚至还有长达“九十九年“的。对于出租契约一般为二年或三年的日本人来说,只能认为这是在开玩笑。从中国人的走路方式也可以明白他们不慌不忙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北京、上海这种繁忙的大城市里,也很难看到象日本人那样一路小跑似走路的中国人。中国人甚至打仗也是慢腾腾的。三国时代,刘备率蜀国大军攻入吴国,直逼夷陵。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的夷陵是军事和交通的要地,一旦被突破,吴军的根据地江陵和夏口也将被直取。可是蜀军进军至靠近夷陵的地方便驻扎下来,以图解除远征疲劳。守卫夷陵的吴军将领也采用闭们不战的拖耗方针,试图拖到敌方疲劳时,再进行反击。吴军一拖就是半年,等到蜀军已疲惫不堪时才大举反攻,用火攻大败蜀军。如果换成日军,大概不会象吴军那样有耐心慢慢地忍耐半年吧。不管怎么说,中国军队采取慢慢地拖垮敌人的不屈不挠的战术,可以说是其特长。中国人的这种“慢慢儿来吧“的态度,虽然优点不少,但也有缺点。“慢慢的“缺点之一是时间观念松弛,没有争分夺秒的精神。在中国农村开会,迟到一、二个小时并不是什么希奇的事。《史记》中有个“尾生之信“的故事,其大意是:尾生和恋人约好某日某时在某地的桥头约会。可是尾生在约定的地点等了几个小时也不见恋人,这时天降大雨使河水猛涨,但尾生却不肯离去,终于抱着桥栏杆溺死。此后中国人便用“尾生之信“来形容非常守信用的人。不过,在日本人看来,为了等一个不按时约会的恋人而死实在不值得。“慢慢的“缺点之二是效率低。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在文化、思想、技术方面都是最优秀的,所以并不急于摄取其他国家的知识和文化。对欧洲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也采取慢慢吸收消化的消极态度。相反,日本人则积极、热心地吸取新知识,新文化。1543年葡萄牙人把火枪传到了日本,三十二年后日本军队中就出现了火枪部队,从此火枪便成为日本军队中不可缺少的新兵器。火枪便传到中国的时间比日本还早,可是八十年后丰成秀吉出兵朝鲜时,中国明朝的军还没有火枪部队,而且到一百五十年后明朝灭亡时,中国军队仍没有大规模地使用火枪。仅此一例便知日本人和中国人的速度观念之不同,在吸收先进国家的科技、文化、思想方面的速度差异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日本明治维新后数十年就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中国却很难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中国人的勤劳程度并不比日本人差,但效率却明显不如日本人,这不能不说和中国人时间观念有关。与喜欢求快的日本人相反,中国人采用不急不躁,但坚持到底的生活态度。“慢慢儿来吧!“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人从长期历史经验中得来的一种智慧和生活感觉。“马马虎虎“--中国人的办事方针日本有句骂人的话“马鹿“(八嘎牙路),一般认为是从《史记》中“指鹿为马“的典故而来。秦始皇死后,实权被宰相赵高所掌握。赵高有一天献给秦二世皇帝一头鹿时说:“陛下,献给您一匹马。“年轻的二世皇帝莫名其妙地对左右的大臣说:“奇怪,这明明是一匹马呀。“大多数的大臣为了讨好赵高都说:“的确是鹿不是马。“
后来日本人就把连马和鹿都分不清的愚者叫做“马鹿“(傻子、笨蛋)。中国人有句常说的话:“马马虎虎“,即是马是虎都无所谓,反正都是动物的意思。这种草率的感觉和表现,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日本人难于理解的。日中国交正常化以来,出现了不少合资企业,虽然有搞得好的,但也有中途受挫的。不成功的理由有各种各样,但其中之一就是日中双方对契约的考虑方法不同。日方认为,一旦签订了契约,中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应绝对履行和遵守,这是商业的道德。而中方则认为:固然应该遵守当初签订的契约,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途中适当修改一些也没关系。所谓买卖,是应该随机应变的。
1978年,中国政府和日本的新日铁、三菱商事等大企业签订了合资的宝山钢铁公司。1981年1月中方突然以外汇紧张为由,单方面提出中止第二期工程。这使日本企业吓破了胆,已投资了数千百亿日元的设备,突然被中止,怎么能受得了?而且作为有绝对信用的国家政府,又不是民间企业,怎么能随意破弃契约呢?可是中方则反论道:“并不是我们以自己喜好随便不履行契约。由于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不得已不能履行原先的契约。难道双方不能寻找一个互相妥协的办法吗?“这个问题最后以日本政府的出资援助使工程得以持续而解决,但日方从此感到如履薄冰。另外,中国人崇尚“肚量大“、不拘泥于小事的人,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日本人往往被中国人指责为“太小气“。但日本制品之所以质量好也正是由于日本的技术人员斤斤计较出来的,“不拘小节“恐怕亦是中国制品质量粗糙的原因之一。在日中合办的企业里,因为双方办事态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不在少数。中方抱怨日方“气量太小、挑剔过分“,日方则抱怨中方“粗枝大叶,马虎过分“。中国人认为:既成的法律、规则、契约、约束等,不见得完全正确,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与实情不相称的情况,这时就不应拘泥于先前的约束,而应作出与实情相应的扩大解释。比如做买卖,卖者希望尽可能卖得贵些,而买者则希望便宜些买到,为了达成买卖,两方不是都需要有点“马马虎虎“的态度吗?但是在近代社会中,从国家的政治、外交到民间的贸易、雇佣,都以契约的形式进行,以至于有人把近代社会称之为契约社会。发达国家都把契约看作有绝对的约束力,应该无条件地被执行。所以认为可以对契约持“马马虎虎“态度的中国人,很容易被指责为是不可信赖的伙伴。这是大概是中国难于与其它国家进行良好合作原因之一吧。“没有法子“--中国人的政治观中国从未出现过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都是自上而下强行推行的专制制度。历代的执政者为了保卫自己的权力,把国家的军队建立成一支专门保卫自己的军队,把民族的文化转变为捍卫自己统治正当性的学问。在长期的高压政治下,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对政治十分消极冷漠的态度。许多人对现政不满,但也只是消极地说:“没有法子“。但并不能因为中国人对政治看破红尘的消极态度,得出中国人没有政治反抗精神的结论。中国人虽然嘴上说“没有法子“,但内心里却并非认为已经真正“没有法子“了。“没有法子“是中国人在高压政治下的一种忍辱负重的策略,不能因为中国人总说“没有法子“,就认为中国人容易屈服。在日中战争以前,许多在中国的号称“中国通“的日本浪人,把中国人这种消极冷漠的政治观认为是容易屈服的表现。他们说:“**人根本没有什么爱国心,一提起国家来开口闭口就是“没有法子“。所以只要给中国一个军事打击,中国人就立即会屈服。“这种对中国人一知半解的看法,是当时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之一。另外,中国人的政治观之一,就是把从事政治活动与赚钱联系到一起,即所谓“升官发财“。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被残酷的政治所愚弄,庶民一旦作了官就变本加厉地榨取、折磨民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贪污受贿。所以中国历代政治黑暗,官僚与贪污、贿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旧日本军队中,新兵受长官、先辈的欺负属家常便饭。新兵每天被长官、先辈打嘴巴、挨训。受尽非人折磨的新兵成为老兵后,即使再老实的人也会象魔鬼一样对自己的后辈进行同样甚至更加厉害的欺负,如同复仇一般。在中国,受尽官吏榨取折磨的庶民作了官后,就变本加厉地榨取折磨民众,可以说象旧日本军人折磨新兵的复仇心理。历史上中国百姓的梦想就是“升官发财“,尤其科举制度出现后,受长年榨取之苦的民众都抱着这个复仇的梦想。因此中国自古以来的官吏就是“贪官污吏“,清官奇少。
‘伍’ 日本人究竟对中国有什么态度
任何国家都会存在两面性的讨论。
日本这个国家也一样,日本这个民族,充分学习了中国的务实精神。这一点反而是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情绪的最打脸的现实。
在意识形态上,日本倾向与邻居这个强大的中国友好相处的势力非常多。民间交流也很开放,很多“亲日”派们的表现就证明中日还是友好的。
然而,这并不是日本的主流意识。由政党坚持的主流意识,是受到严重的军国主义引导的,野心称霸全球的思想。无论他们是否具备这样的天赋——人口和国土,他们都会有这种心志!这种心志来源于他们在战争中打败中国,而最后不是被中国打败!
日本因为和平宪法,处处受美国节制,表面上和美国是盟友,实际上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是美国在亚洲的前哨,是美国的看门狗。这在日本心理上的高傲所无法接受的。他们争取修改和平宪法的目的,最原始的动力是他们想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自主的国家,此后才可以平等的参与外交。
个人认为,日本与中国的纠葛,肯定是要走向化解的。至于这种化解是通过战争,还是和平外交,都是必然趋势。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当年的败军之国,随后经济发展中又远超中国。这有一种蔑视,需要我们用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征服而不是慑服。
‘陆’ 日本网友怎么评论中韩军事实力的
我问过我的几个日本同学,他们说现在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一代,普遍认为,日本的军事实力不如中国,但他们只觉得他们在核武方面吃亏,他们认为他们在常规武器方面强于中国,尤其是海军,日本人确实很自豪于他们的海军,和韩国比较,他们觉得韩国和中国就不在一个等级上,给我的感觉,日本人貌似很瞧不起韩国人,只不过他们没表示出来,说的很委婉
‘柒’ 我想问一下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们,现在日本学生以及日本人都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的军事发展的
日本学生基本上对中国军事没什么兴趣
大家都忙着上课 谈恋爱 和打工呢
中国对日本人来说只是一个近邻国而已 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
‘捌’ 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描述中日战争的,敢不敢再无耻一点
要讲清楚这个事,必须要先交代当年东北亚局势的三大历史背景:
背景一、殖民主义方兴未艾;
背景二、日本民族发展瓶颈;
背景三、苏联共产主义扩张。
谈“日本为什么侵华”这个话题,如果不从上述三大历史背景入手,则很难看得清楚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也很难理清那段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首先谈谈第一个历史背景:“殖民主义方兴未艾”。在当时,世界上有许多个帝国主义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有驻军、有治外法权、有租界、有租借地、有许多铁路、矿产的经营权。日本是其中一个。在这一点上,当年的日本,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日本希望能将白人的势力,排挤出亚洲以外,这样日本就可以在“共存共荣”的亮丽口号之下,独占亚洲市场。
第二个历史背景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其民族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瓶颈。日本国土耕地不足、资源贫乏、人口膨胀、市场狭窄。尤其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使日本走入了“不进则退”的困境。于是,日本不但要拼命维护它在海外的一些殖民特权,而且还有意将它们扩大,否则无法维持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说它有理,而是说:人是自私的、贪婪的。中国人信奉“存天理、灭人欲”,可人家日本人不信这个。
背景三、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这个问题直接对包括日本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防,构成了威胁。日本人当年的设想是:希望担当亚洲反苏联、反西方的先锋和盟主,并从中牟利,而要做到这一点,日本的双手必须要插到亚洲其他国家的领土之内(例如驻军、租借地),否则无法“完成历史使命”。我们可以说日本很霸道,但是它认为自己很“伟大”。
弄清楚了这几个主要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们来具体谈谈中日之间的事情。中日交恶的事情,其实起源于东北。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之后,日本将东三省大部分的土地归还给了大清国,但是它也“继承”了俄国先前在东北的一些殖民特权:旅顺大连租借地、南满铁路、特定林产和矿产的开采权。日本也依照和清政府所签订的条约,派了一支日军部队驻守在南满铁道两侧,这支部队就叫做“关东军”。
日本为什么要大清国同意它“继承”俄国的这些特权呢?两个动机:经济、国防。从经济上而言,日本在东北取得了旅顺、大连两处殖民地。从国防上而言,日本的势力开始进驻东北,可以与俄国抗衡。
日本自从1905年取得了上述的东北殖民特权之后,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一直与它相安无事,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也没有挑战日本的这些既得利益,可是,蒋介石发动北伐之后,事情就糟了。
为什么呢?因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开始了“革命外交”、开始挑战日本的既得利益。国民党宣称要“收回东北一切国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换言之,国民党要把日本人从中国东北赶出去。国民政府不但这样说,而且还开始这样做。例如:修铁路排挤南满铁路、禁止东北人租地租房给日本人、抵制日货 …….
于是,日本政府开始和国民政府接触、谈判。日本希望维持在东北的既得利益,而国民政府则多次明确回复:坚决要收回。
这件事,有点像邓小平后来与英国谈判收回香港。但是,邓小平和英国谈收回香港,邓小平是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作后盾的。而国民政府当时扬言收回旅顺、大连、南满铁路,国军有相应的实力吗?回首历史,这样做是否明智,也许值得再商榷。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个旷日持久的外交交涉期间(1928-1931),爆发了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经济严重受挫。国民政府在此间中日交涉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使日本军方开始有所抬头,日本军方暗地里决定:一旦时机成熟,则撇开日本政府,以铁腕手段,维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
就在此时,又出事了,1931年5月,日本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到中国兴安岭调查地形,被张学良的东北军逮捕、并枪杀、焚尸灭迹。这件事对日本人刺激很大、并加快了关东军密谋军事行动的速度。短短4个月之后,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举侵占了东北三省,并建立了一个傀儡国家:“满洲国”。当年的日本军阀,就是这样蛮横,一不做,二不休。
“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军阀为了维护满洲国的安全,试图将长城关内的华北广阔地带制造成一个“缓冲区”,史称“华北自治运动”。但是,日本军人在华北的这个动作,使国民政府判断为日本要“从北到南、逐步蚕食、灭亡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各种势力,在这几年期间,开展了大量的挑拨活动。为什么?因为中日爆发大战,符合苏联的利益。
继而,爆发了真相至今不明不白的“卢沟桥事变”,至此,蒋介石认为“最后关头”已到,于是,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率部主动攻击上海日本租界的海军陆战队。至此,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玖’ 日本人看中国,就跟咱们看朝鲜一样吗为什么会这样
抗美援朝前,尽管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了5年,但日本始终不承认其在中国战场的军事失败。新中国建立后,日本仍用充满蔑视的“支那”一词称呼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后,日本媒体一律自动改称“中国”。一个大国、特别是像新中国这样建立在废墟上的大国,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想在充满敌视的目光中站起来,正是抗美援朝挺起了中国的腰杆!
‘拾’ 如何看待现在日本对待侵华战争的态度
古今中外都这样,中国强大的朝代,哪个没侵略别国。这个就看是否侵略成功了。
侵略成功或者融合成功,打服了,那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人再去嚷嚷再去叫骂。比如屠杀汉人十室九空的成吉思汗,我们的大元朝,比如屠赵州、扬州十日的努尔哈赤,我们的大清朝!唐宋元明清,这五个字没有几个中国人不会背吧,里面俩外族入侵和屠杀汉人的,屠杀人数远超日军,不也心安理得的。难道热血如你,还想要攻打内蒙,攻打东三省?
没侵略成功,也没必要一直揪着不放。不然被丢原子弹的日本怎么看美国。一片废墟的德国怎么看世界,被德国打的世界怎么看德国。被打服了就认了,没打服就叫嚷,这像小孩子打架,更显得你弱。
至于我们侵略别国的,你也上不了外国网站,你怎么知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的。
弱者才会敏感,强者只会自信。日本有优点,我们可以学习。我们强大了,日本自然会学我们。弱了,挨打也没脾气。强了,你跑人家家门口驻军,他们也得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