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喜欢c画幅
㈠ 相机中的全画幅、APS画幅、4/3画幅、中画幅都是什么意思他们在成像上有社么区别
照相机的画幅就是照相机中感光成像的面积大小,是照相机的重要性能指标。
画幅这个概念,是从胶片相机时代延伸过来的,画幅就是指胶片的规格,经过长期的努力发展,135相机成为胶片机市场最成熟的品种,进入数码时代,感光元件(CCD或CMOS)达到原来的135相机胶片36X24mm这个尺寸的,叫全画幅。传感器越大,成像质量越高。
不仅全画幅,APS画幅、4/3画幅都是从135相机胶片尺寸(胶卷尺寸36mm x 24mm)胶片的幅面派生出来的。中画幅是是胶片时代另一种便携相机规格120相机胶片尺寸(4cm*6cm或6cm*6cm)转化过来的。
全画幅是针对传统35mm胶卷的尺寸来说的。一般的数码单反相机尺寸都比35mm胶卷的尺寸小,全画幅数码单反CCD(或CMOS的感光成像的元件)尺寸和35mm胶卷的尺寸基本相同。
APS的原意是指“高级摄影系统”(Advanced Photo System),是胶片相机发展末期,日本厂商为了增加胶片的记录信息,压缩相机分量而建立的一种照片格式,除了画幅较小,还在胶片上记录了胶片和相机的一些其他信息,方便自动冲洗机处理,就如同今天的照片EXIF信息一样。这种技术进步,还没有占领市场,就被数码相机给终结了。
APS胶卷有三种尺寸,C、H、P。H型是满画幅(30.3×16.6mm)长宽比为16:9,C型是在满画幅的左右两头各挡去一端,是长宽比为3:2,P型是满幅的上下两边挡去个一条,使画面长宽比例为3:1,被称为全景模式。数码相机里,除了佳能搞了一款APS-H规格的相机,余者都是APS-C画幅。就是数码相机的CCD(CMOS)的尺寸与APS的C型画幅大小相仿,大约在25mmX17mm左右。差不多是全画幅CCD(CMOS)面积的一半,也称半幅机。
由于缩小了CCD(CMOS)的面积,降低了单反相机的制造成本,数码单反才得以普及。后来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全画幅、中画幅甚至更大的传感器也诞生了。至今最便宜的全画幅与半画幅相机都差一倍以上。所以从数量上多数数码单反相机是APS-C画幅的。
4/3画幅(又叫m43)胶片尺寸最小,为17.3×13mm,约是全画幅尺寸的一半大,现在只有松下和奥利巴斯坚持开发这种规格,基本上都是无反相机。
120胶片(4cm*6cm或6cm*6cm)是中画幅的,数码相机中,感光元件面积比全画幅的大的就属中画幅相机了。中画幅的优势在传感器大,画质好,像素高。但凭普通人眼看不出多大区别。中画幅相机属于高档专业单反相机,感光元件尺寸大于全画幅。这类都是专业用的,价格昂贵。代表品牌有哈苏、飞思、宾得等。
中画幅数码相机应该说都是专业数码相机,价格数万到几十万,档次当然高于全画幅相机,中画幅的尺寸相当于过去120相机的尺寸:4cmX6cm或6cmX6cm,数码相机的图像传感器尺寸越大,性能上就越有优势,但是成本也是成倍增加的。
在成像质量上,如果不考虑镜头和相机的其他硬件、软件的影响,一般是像素数大的比像素数小的更先进,在像素数相同的情况下,感光元件面积大的比面积小的好。这是因为,更大的传感器面积意味着每个像素阱能获得更多的光子,从而具有更多的信息层次和厚度。同时,较大的面积也会给电路减少压力,避免高密度电路间干扰。所以较大画幅相机的照片色彩更饱满,更纯净,层次更丰富。
全画幅传感器,基本上与胶片35X24mm相当。APS-C画幅的传感器面积不足全画幅的一半,4/3系统的传感器面积只有全画幅的1/4。这时,同样焦距的镜头,投射到不同大小传感器上的实际视角就不一样了。例如50mm焦距的镜头,在全画幅机器上视角仍为46度,在APS-C画幅上缩小到32度左右,在4/3系统上,视角只有24度了。在同样的镜头下,较大画幅的照相机,会有更强烈的纵深感,边缘虚化的也更明显。
中画幅单反相机主要针对广告摄影出大片用,价格非常昂贵,不是一般家庭用户可以承受的。对于家庭用户,全画幅主要是专业或准专业机型(现在也有降低配置的入门级全画幅),其他两类有相对专业中档机的和入门机型之分。如果要考虑成像质量当然是全画幅的最好,APS-C次之,4/3较低(如上图,下面还有更小的规格),这主要是由传感器面积决定的。但画幅较小的机型的更廉价、小巧,便于携带。
㈡ 明明半画幅是科技的进步为啥好多人依然支持全幅
半画幅和全画幅,和 科技 是否进步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没有好坏之分。
只不过是摄影设备类型多样化的结果,各取所需。
画幅从小到大,大致有:
手机相机、卡片机、半画幅、全画幅(135胶片)、中画幅(120胶片)、大画幅。
由左向右,大致越来越早,画质越来越好。
由右向左,大致越来越新,越来越便携。
如果觉得半画幅是 科技 的进步,那手机是更进步的?
更轻薄的机身,更好的连拍,更好的散热,单位体积下更大的像素密度。。。
好像说的都是手机。
另一方面,如果坚持“底大一级压死人”,坚信画质第一,那就可以选择更大的底啊,选择大画幅。
真实的情况是,大画幅和手机摄影,都有很多人在坚持,都有很多精品作品出现。
用好自己手里的设备,才是最好的选择。
大底和小底,画质肯定有差别,是否每个人都能体会出来,可不一定了。
画质在一张作品里的重要程度,可大可小,画质也绝对不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唯一标准,甚至都不是重要标准。
你的作品是否需要那么高画质来体现,你的思想是否支撑那么高的画质,你的受众是否需要那么高的画质解读你的作品,这些问题,比画质本身更重要。
所以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无非是在折中而已。
选择合适自己的设备,坚持自己的方向,相信可以有一定的成绩。
如果任何问题,只考虑众多因素其中的一个,就会产生“钻牛角尖”的效果。
你拍照和后期肯定很烂,同等距离内,全画幅可容纳的内容多,这是事实,而且拍摄环境有时候狭小必须全画幅才够使,你不懂这些还来问,足够证明你很无知
由此问题说开去——摄影也是有 历史 的,之所以会出现APSC画幅,是因为在数码感光元件兴起的初期全画幅的感光元件成品率低,导致价格高。为了抢占市场,因此就有了APSC画幅,还有了4/3画幅。那差不多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可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会下降,全画幅价格会越来越低。毕竟感光元件是越大越好,感光元件越大,图像的放大倍率越低,细节越丰富。就像房子越大,能放下的东西越多,这是个固定规律。
(图片来自网络)
画幅与像素数真正的 科技 进步并不画幅大小,那只是量的区别。比全画幅更大的是各种尺寸的中画幅数码相机。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大画幅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
那么,随着感光元件成品率的提高,有没有可能出现大画幅数码相机呢?
数码感光不同于胶片银盐感光。在银盐感光的技术里,银盐的单位感光密度无法提高,因此,想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唯一的办法是增加感光面积。这也就是银盐时代出现中画幅、大画幅的原因。
(玛米亚中画幅相机 对往昔暖暖的回忆)
而到了数码感光时代,在感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像素数量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但是,以目前的 科技 水平,单个像素面积越大的感光元件,在低照度、高感光度的情况下成像质量越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全画幅索尼的A7S3只有1200万像素的原因。因为单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单个像素面积越大,噪点越低,发热越低。索尼A7S3是个视频机,需要优化高感和发热情况。
于是,感光面积和单个像素面积之间仍然存在制约关系。感光面积不变,像素数并不是越多越好。
弯道超车真的的 科技 进步是算法摄影的出现。即用计算机来模拟光学成像。在算法摄影中,光学成像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计算程序。这是质的变化。
初级意义上的算法摄影其实早就出现了,早在90年代,尼康就出现了3D矩阵测光,相机内部存储了大量的计算机智能影像模式。这就是早期的算法摄影,只不过这个时期计算程序干预的是曝光系数,而现在的算法摄影则实现弯道超车,通过计算机内部存储的数据资料直接干预成像。通过计算机模拟成像,拍出想要的照片。
这也就是华为等手机平台摄影如此出色的原因。
数码大画幅会不会出现从技术上讲,数码大画幅感光元件的生产并不存在难度,所制约的仍然是成品率导致的价位问题。从成像上讲,中画幅数码相机的成像已经完全够用。
此外,现在还有感光元件的平移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防抖,也可以应用于拍摄高分辨率图像。通过感光元件的细微平移,实际上在不增加感光元件面积的情况下,变相增加了单位像素面积。拍摄出9张左右二维平面上存在相邻感光点位的图片,拼接合成成为一张超高分辨率的静态图像。从这项技术上讲,大画幅的存在已经没有了太多意义。
因为相机这东西毕竟是个手持设备,人的体力是有限度的,而摄影又是一个需要稳定的技术,所以,相机这东西自然是越小越好。过去之所以有大画幅,那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 科技 进步了,能做得更小,自然是好事。
于是,就有了索尼A7C这部相机。这部相机其实是一部挺有新意的相机。为什么这么说呢?
(紧凑型可更换镜头全画幅数码相机 这还真是个2020才出现的新东西)
现在数码单反相机的形态继承自胶片单反相机,可是对于数码摄影来讲,反光镜光路系统已经没有了胶片时代的重要性,完全可以通过电子系统解决,电子系统取景所要解决的只是延时问题,现在,延时已经基本缩短到肉眼无法察觉的时间。
于是,军舰顶的反光镜结构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索尼A7C出现前,比较知名的全画幅紧凑型相机是徕卡Q系列,以及索尼的全画幅黑卡。但是这两个相机是不可更换镜头的相机。索尼A7C的出现,让全画幅紧凑型可更换镜头相机走入更加实用的阶段。
相信索尼A7C并不会是唯一的紧凑型全画幅相机,此后各大厂应该都会发布紧凑型全画幅相机。这种相机更加轻便,侵略性低,不容易引发被拍摄对象的注意或是抵触,是很好的街拍、快拍设备。
未来趋势在可以预知的未来5年,手机算法摄影会更加强大。逐渐侵蚀相机的市场份额。而相机能做的,只有更加紧凑,成像质量和对焦性能更强,同时极力开拓视频拍摄性能。也许有一天,计算机将完全模拟出光学摄影的效果,到那一天,相机将会成为小众玩家的艺术品。
半画幅相对于全画幅不是进步只是一种妥协。
全画幅36mm 24mm感光面积对于随身携带的摄影设备来说,是一个折中且合适的大小。
更小的感光尺寸的尝试 历史 上在就有过,数码感光器的截幅不过是重复过往权宜之计而已。
半画幅相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创造出来了,奥林巴斯的Pen系列相机就是其中代表。通过每次曝光135底片一半,来实现。
1972年柯达还推出了110胶片和相机,也引发了其他相机厂商跟进。110胶片尺寸为17X13mm,比半幅的24 18还要小很多。
但所有这些小规格的相机,都是权宜之计,都是边缘化的产品。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如下:
1、比全副小的感光面积影响成像,我们知道135幅面其实已经是缩小的产品了,因为上面还有120也曾是主流产品,后面随着技术进步135才占据了上风。而比135幅面小的感光面积,成像劣化明显且无法避免。
2、135相机本身也可以做的很小,理光、奥林巴斯、康泰时等厂商都有很多小型化的135产品,素质很高。
3、由于人手大小的限制,照相机并非越小越好,太小了握持感和操控都会收到影响。
进入数码时代后,还可以再加上一个理由。
数码化可以进一步降低相机尺寸,因此比全副更小的感光面积的相机并不具备结构优势。
随着微单替换单反成为主流,下一步截幅就会被边缘化,其实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了。
综上所述,截幅相机也就是提问者所说的半幅相机根本就不是进步的象征,而只能是妥协的权宜之计。未来被淘汰、被边缘化是注定的。
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知道全画幅尺寸的人并不等于懂得摄影,从他们小看半画幅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他们根本不懂得画幅的比例到底是什么物理关系。实际上当一张照片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正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这是全画幅抑或半画幅与否。与其说他们吹毛求疵,不如说他们外行。
熟悉胶片相机的人都知道APS-C这个概念早就存在于摄影范畴几十年了,就此而言,那些小看半画幅的人只能是少见多怪。
另外摄影圈内有一部分似懂非懂的人,拿所谓等效系数说三道四,这种人是最可笑的。
器材服务于创作目的。
借用摄像的景别术语,摄影也可以分为近景,中景,远景。
远景,需要更广阔的视角,比如风光片,全画幅都不够,中画幅都嫌小。
中景,半画幅也行,但是广点更好。
近景,狭窄空间里,当然半画幅能胜任。
全画幅胜于半画幅就一句话:你能拍的,我也能,我能拍的,你不一定拍的了。
出去跑一趟,背一套全画幅更好。
相机画幅缩小确实是 历史 的进步使然。
否则我们今天出去拍照就要背着这么大的家伙出去!
经历 历史 的发展,相机的画幅越来越小,主要还是为了便携。
然后,相机发展到了6*7画幅,甚至6*4画幅时代,才开始了真正的便携。
135mm画幅其实也是后期冲印技术的进步,所诞生出来的更加方便的画幅。
到了这个时代,才真正开始了平民摄影的新纪元。单反相机,从专业走向了民间。
相机画幅的进步,恰恰说明了 科技 的进步。半画幅的出现和3/4画幅的出现,也是顺应了轻巧便携的初衷。
但是,半画幅单反并没有与全画幅微单形成体积优势,
它的优势仅限于价格低廉,尤其是多镜头配置,半画幅优势更为明显。所以“ 在现今技术条件下 ”半画幅和3/4画幅应该是民用的最佳选择。它与全画幅相机的实际效果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全画幅在专业领域不可或缺,毕竟专业领域是挣钱吃饭的
现在手机摄影的到来,取代了本来面向普通民众的卡片机。使民间摄影逐渐淘汰了专业相机的存在!
手机通过多张叠加,软件计算景深,自动AI识别等技术,就算是3岁小孩,都能拍好照片!这就是实实在在的 科技 的进步。
但是:追求级致是人类的共同需要。怎么在极致和便携方面做出取舍,一直是矛盾的存在。其实现在半画幅与全画幅的争端还是“价格和技术的平衡。 一旦相机突破了画幅的技术瓶颈,相机画幅依然会向更加小型化发展(专业除外)。
现在的 科技 还没有能力让同档次的小感光元件超过大的。等以后生物感光元件发明,可能就没有大小的区别了。
作为玩单反四十年的我不禁要问你:谁说的半画幅是 科技 的进步?日本佳能和尼康相机厂商的日本人说的!后来又是谁说的M3/4才是未来?淘汰所有的其它相机 科技 ?松下这帮日本人说的!结果M3/4现在已经到了自己先被淘汰的边缘!如果你说的“明明”半画幅是 科技 进步,那么你有权利继续问问题,如果不是,请没有辨别能力、盲目崇拜日本商人的商品广告还人云亦云的人把“明明”这二字吃回去再来问问题。
半画幅是妥协,不是进步。
㈢ 全画幅和C画幅对比,优势在哪
简单点说:全画幅比半画幅的图像传感器尺寸更大画质更清晰,细节更丰富,高感更好,同样的镜头及拍摄参数相同时,全幅拍摄的照片的背景虚化更好,全画幅机器的操控更方便,更耐用。
㈣ APS-C画幅跟全画幅的区别
1、传感器尺寸区别
aps-c画幅跟全画幅,首先是传感器尺寸,全画幅更大,所以画质更好,高感更好,光线不好情况下,效果更好。
2、操控区别
玩单反,玩的就是手动,搞得就是后期。所以全画幅往往在价钱更高同时,手动操控越好,越快,越准确。
3、视场大小区别
非全幅的感光元件尺寸还不及全画幅一半大 这个差别其实就已经很大了 用同一只镜头 非全画幅要乘以1.6或1.5的换算系数 这就导致了很多135相机上的理论在非全画幅数码相机上不适用 ,视场明显减小。
4、分辨率的区别
非全幅和全画幅如果像素相同,因为非全画幅感光元件面积小,导致密度过高, 所以使用小光圈时有衍射 成像质量会直线下降 而且过高的密度使得镜头成为瓶颈 所以并不能提供更为精细的画质 ,所以非全画幅表现的图像模糊、反差低、高感光度成像噪点多。
5、暗角的区别
非全幅在大光圈下不易出现暗角,但全画幅可能出现暗角。主要原因在于镜头,视场越大,透镜的聚光作用,导致周边光线弱出现暗角。而非全幅感光面积小,集中利用的中央的亮光区,暗角相对于全画幅难出现。
还有P型画幅适合新手。P型是满幅的上下两边挡去个一条,使画面长宽比例为3:1,被称为全景模式。新手操作会比较轻松。
㈤ 买相机,C画幅和1英寸,谁的性价比更高
APS画幅(C画幅)一般都是单反和微单,1英寸是各厂家的专业卡片,佳能的G系列,索尼的RX100系列和RX10系列(长焦机)都是一英寸的图像传感器,成像质量还是APS画幅(C画幅)占优势,一英寸大部分是专业便携卡片机。目前性价比较高的可以考虑索尼的RX100m3专业卡片。
㈥ 什么是APS-C画幅什么是全画幅
APS-C(英文:Advanced Photo System type-C,缩写:APS-C)译为先进摄影系统C型。APS-C是一种数码相机所使用的图像传感器的规格。
全画幅:指相机的传感器尺寸等同于 135 胶片尺寸 36*24mm,这个标准由柯达确定,Leica 相机的流行使它成为了行业标准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所谓的全画幅格式就是指传感器大小和传统 135 胶片的感光部位的尺寸大小相同,因为和中画幅甚至是大画幅相比,135 格式在胶片时代是最为便携的,因此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6)为什么日本喜欢c画幅扩展阅读:
全画幅相机的优点:
1、全画幅的底片大、拍得多;全画幅比APS-C画幅要大很多。
2、全画幅相机具有高画质表现的优质镜头都是和全画幅相机搭配使用,丰富的镜头库让全画幅相机能够充分发挥像素优势、画质优势。
3、高感光度时画质表现好,底片大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高感光度时的画质表现,即使使用较高的ISO,也能获得不错的照片效果,比如噪点等细节表现。而且使用较高的ISO,在弱光环境下拍摄有更大的作用,保证快门速度和画面曝光量。
㈦ 请教C画幅中画幅全画幅大画幅各个怎么界定成
这些画幅的确定,和胶片传统与数码诞生有关。
C画幅的完整称呼是APS-C画幅,胶片时代后期,出于小型化和智能化的需要,日本厂商联合开发了APS系统。其中APS-C被保留了下来,一般是指现在数码相机大约24mm×16mm的画幅的相机。因为数码传感器对尺寸比较敏感,所以都有所缩小。
全画幅是当数码技术终于达到了传统胶片的135规格,也就是36mm×24mm,所以很自豪的称为全画幅。
中画幅是指画幅相当于120胶卷相机的画面,但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值,包括很多种画面规格,有645(大约60mm×45mm),67(60mm×70mm),69(60mm×90mm),612,617等。
画幅大于4英寸×5英寸的就算大画幅相机了,也是很多种规格,4X5是大画幅,8X10也是大画幅。
㈧ 关于APS-C画幅单反相机和全画幅镜头的疑惑。
关于APS-C画幅单反相机和全画幅镜头的区别如下:
1、传感器尺寸区别
aps-c画幅跟全画幅,首先是传感器尺寸,全画幅更大,所以画质更好,高感更好,光线不好情况下,效果更好。
2、操控区别
玩单反,玩的就是手动,搞得就是后期。所以全画幅往往在价钱更高同时,手动操控越好,越快,越准确。
3、视场大小区别
非全幅的感光元件尺寸还不及全画幅一半大 这个差别其实就已经很大了 用同一只镜头 非全画幅要乘以1.6或1.5的换算系数 这就导致了很多135相机上的理论在非全画幅数码相机上不适用 ,视场明显减小。
4、分辨率的区别
非全幅和全画幅如果像素相同,因为非全画幅感光元件面积小,导致密度过高,所以使用小光圈时有衍射成像质量会直线下降而且过高的密度使得镜头成为瓶颈所以并不能提供更为精细的画质,所以非全画幅表现的图像模糊、反差低、高感光度成像噪点多。
5、暗角的区别
非全幅在大光圈下不易出现暗角,但全画幅可能出现暗角。主要原因在于镜头,视场越大,透镜的聚光作用,导致周边光线弱出现暗角。而非全幅感光面积小,集中利用的中央的亮光区,暗角相对于全画幅难出现。
(8)为什么日本喜欢c画幅扩展阅读:
第一、单反相机新手使用的话,那么一定要注意先看说明书,很多新人拿到相机的时候十分的兴奋,然后开始用单反照相,而忽略了先看说明书,搞清楚使用方法,这样对你的机子没有任何好处。
第二、我们使用单反相机照相的时候,新手朋友们喜欢有时候频繁的更换相机上的镜头,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因为在安装镜头和拆卸镜头的时候很容易让灰尘进入相机的内部,损坏你的相机部件。
第三、我们使用单反相机进行日常拍摄以后,要随时记得给镜头加上UV镜,这个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习惯,因为我们的单反相机镜头最外面安装一层保护镜,可以在购买相机的时候购买这个配件,对机子有好处。
㈨ c画幅相机可以用来做专业摄影吗
看你怎么定义“专业”。
例如专业指的是体育新闻类,这需要相机对焦迅速,追焦能力强,这样来说C幅中的佳能7D就非常合适,而全副的5D2、D600之类反而不行;
如果你的专业指的是广告出图,那就要求相机幅面大,像素高,经得起发大,这样中画幅相机是首选,C幅甚至全幅都不行,尼康D800E勉强可以。
如果你的专业是风光大片,那是中、大画幅的天下;如果是影楼棚拍,C幅足矣;婚纱摄影,配大光圈镜头的全幅又会是很有必要…………
如果不限定使用范围,你这问题没有答案。
㈩ 明明半画幅是科技的进步,为什么好多人依然支持全幅
半画幅和全画幅,和 科技 是否进步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没有好坏之分。
只不过是摄影设备类型多样化的结果,各取所需。
画幅从小到大,大致有:
手机相机、卡片机、半画幅、全画幅(135胶片)、中画幅(120胶片)、大画幅。
由左向右,大致越来越早,画质越来越好。
由右向左,大致越来越新,越来越便携。
如果觉得半画幅是 科技 的进步,那手机是更进步的?
更轻薄的机身,更好的连拍,更好的散热,单位体积下更大的像素密度。。。
好像说的都是手机。
另一方面,如果坚持“底大一级压死人”,坚信画质第一,那就可以选择更大的底啊,选择大画幅。
真实的情况是,大画幅和手机摄影,都有很多人在坚持,都有很多精品作品出现。
用好自己手里的设备,才是最好的选择。
大底和小底,画质肯定有差别,是否每个人都能体会出来,可不一定了。
画质在一张作品里的重要程度,可大可小,画质也绝对不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唯一标准,甚至都不是重要标准。
你的作品是否需要那么高画质来体现,你的思想是否支撑那么高的画质,你的受众是否需要那么高的画质解读你的作品,这些问题,比画质本身更重要。
所以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无非是在折中而已。
选择合适自己的设备,坚持自己的方向,相信可以有一定的成绩。
如果任何问题,只考虑众多因素其中的一个,就会产生“钻牛角尖”的效果。
画幅与 科技 进步有没有联系?
由此问题说开去——摄影也是有 历史 的,之所以数码时代会出现APSC画幅的感光元件,是因为在数码感光元件兴起的初期全画幅的感光元件成品率低,导致价格高。为了抢占市场,因此就有了APSC画幅的感光元件,还有了4/3画幅。那差不多是将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可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会下降,全画幅价格会越来越低。如果说进步,进步的不是画幅,而是一整套感光元件的制造技术,尤其是生产效率。毕竟感光元件是越大越好,感光元件越大,图像的放大倍率越低,细节越丰富。就像房子越大,能放下的东西越多,这是个固定规律。
(图片来自网络)
真正的 科技 进步并不在于画幅大小,那只是量的区别。比全画幅更大的是各种尺寸的中画幅数码相机。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大画幅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
那么,随着感光元件成品率的提高,有没有可能出现大画幅数码相机呢?
数码感光不同于胶片银盐感光。在银盐感光的技术里,银盐的单位感光密度无法提高,因此,想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唯一的办法是增加感光面积。这也就是银盐时代出现中画幅、大画幅的原因。
(玛米亚中画幅相机 对往昔暖暖的回忆)
而到了数码感光时代,在感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像素数量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但是,以目前的 科技 水平,单个像素面积越大的感光元件,在低照度、高感光度的情况下成像质量越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全画幅索尼的A7S3只有1200万像素的原因。因为单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单个像素面积越大,噪点越低,发热越低。索尼A7S3是个视频机,需要优化高感和发热情况。
于是,感光面积和单个像素面积之间仍然存在制约关系。感光面积不变,像素数并不是越多越好。
真的的 科技 进步是算法摄影的出现。即用计算机来模拟光学成像。在算法摄影中,光学成像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计算程序。这是质的变化。
初级意义上的算法摄影其实早就出现了,早在90年代,尼康就出现了3D矩阵测光,相机内部存储了大量的计算机智能影像模式。这就是早期的算法摄影,只不过这个时期计算程序干预的是曝光系数,而现在的算法摄影则实现弯道超车,通过计算机内部存储的数据资料直接干预成像。通过计算机模拟成像,拍出想要的照片。
这也就是华为等手机平台摄影如此出色的原因。
从技术上讲,数码大画幅感光元件的生产并不存在难度,所制约的仍然是成品率导致的价位问题。从成像上讲,中画幅数码相机的成像已经完全够用。
此外,现在还有感光元件的平移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防抖,也可以应用于拍摄高分辨率图像。通过感光元件的细微平移,实际上在不增加感光元件面积的情况下,变相增加了单位像素面积。拍摄出9张左右二维平面上存在相邻感光点位的图片,拼接合成成为一张超高分辨率的静态图像。从这项技术上讲,大画幅的存在已经没有了太多意义。
因为相机这东西毕竟是个手持设备,人的体力是有限度的,而摄影又是一个需要稳定的技术,所以,相机这东西自然是越小越好。过去之所以有大画幅,那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 科技 进步了,能做得更小,自然是好事。
于是,就有了索尼A7C这部相机。这部相机其实是一部挺有新意的相机。为什么这么说呢?
(紧凑型可更换镜头全画幅数码相机 这还真是个2020才出现的新东西)
现在数码单反相机的形态继承自胶片单反相机,可是对于数码摄影来讲,反光镜光路系统已经没有了胶片时代的重要性,完全可以通过电子系统解决,电子系统取景所要解决的只是延时问题,现在,延时已经基本缩短到肉眼无法察觉的时间。
于是,军舰顶的反光五棱镜结构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索尼A7C出现前,比较知名的全画幅紧凑型相机是徕卡Q系列,以及索尼的全画幅黑卡。但是这两个相机是不可更换镜头的相机。索尼A7C的出现,让全画幅紧凑型可更换镜头相机走入更加实用的阶段。
相信索尼A7C并不会是唯一的紧凑型全画幅相机,此后各大厂应该都会发布紧凑型全画幅相机。这种相机更加轻便,侵略性低,不容易引发被拍摄对象的注意或是抵触,是很好的街拍、快拍设备。
在可以预知的未来5年,手机算法摄影会更加强大。逐渐侵蚀相机的市场份额。而相机能做的,只有更加紧凑,成像质量和对焦性能更强,同时极力开拓视频拍摄性能。也许有一天,计算机将完全模拟出光学摄影的效果,到那一天,相机将会成为小众玩家的艺术品。
你拍照和后期肯定很烂,同等距离内,全画幅可容纳的内容多,这是事实,而且拍摄环境有时候狭小必须全画幅才够使,你不懂这些还来问,足够证明你很无知
作为一个摄影人,购买摄影器材的标准,首先是根据适用性并结合自己经济能力而定。没有谁因为支持而选择某种相机。更不存在支持半幅或者全幅一说。同时也不存在只有半画幅才是 科技 的进步。实际上全画幅比半画幅的 科技 含量也更高。
半画幅相对于全画幅不是进步只是一种妥协。
全画幅36mm 24mm感光面积对于随身携带的摄影设备来说,是一个折中且合适的大小。
更小的感光尺寸的尝试 历史 上在就有过,数码感光器的截幅不过是重复过往权宜之计而已。
半画幅相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创造出来了,奥林巴斯的Pen系列相机就是其中代表。通过每次曝光135底片一半,来实现。
1972年柯达还推出了110胶片和相机,也引发了其他相机厂商跟进。110胶片尺寸为17X13mm,比半幅的24 18还要小很多。
但所有这些小规格的相机,都是权宜之计,都是边缘化的产品。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如下:
1、比全副小的感光面积影响成像,我们知道135幅面其实已经是缩小的产品了,因为上面还有120也曾是主流产品,后面随着技术进步135才占据了上风。而比135幅面小的感光面积,成像劣化明显且无法避免。
2、135相机本身也可以做的很小,理光、奥林巴斯、康泰时等厂商都有很多小型化的135产品,素质很高。
3、由于人手大小的限制,照相机并非越小越好,太小了握持感和操控都会收到影响。
进入数码时代后,还可以再加上一个理由。
数码化可以进一步降低相机尺寸,因此比全副更小的感光面积的相机并不具备结构优势。
随着微单替换单反成为主流,下一步截幅就会被边缘化,其实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了。
综上所述,截幅相机也就是提问者所说的半幅相机根本就不是进步的象征,而只能是妥协的权宜之计。未来被淘汰、被边缘化是注定的。
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知道全画幅尺寸的人并不等于懂得摄影,从他们小看半画幅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他们根本不懂得画幅的比例到底是什么物理关系。实际上当一张照片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正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这是全画幅抑或半画幅与否。与其说他们吹毛求疵,不如说他们外行。
熟悉胶片相机的人都知道APS-C这个概念早就存在于摄影范畴几十年了,就此而言,那些小看半画幅的人只能是少见多怪。
另外摄影圈内有一部分似懂非懂的人,拿所谓等效系数说三道四,这种人是最可笑的。
我也是上个月把佳能5d3换成富士xs10半画幅相机的,感觉很好,最关键的是轻便好拍!下面就是富士半画幅拍的!
相机画幅缩小确实是 历史 的进步使然。
否则我们今天出去拍照就要背着这么大的家伙出去!
经历 历史 的发展,相机的画幅越来越小,主要还是为了便携。
然后,相机发展到了6*7画幅,甚至6*4画幅时代,才开始了真正的便携。
135mm画幅其实也是后期冲印技术的进步,所诞生出来的更加方便的画幅。
到了这个时代,才真正开始了平民摄影的新纪元。单反相机,从专业走向了民间。
相机画幅的进步,恰恰说明了 科技 的进步。半画幅的出现和3/4画幅的出现,也是顺应了轻巧便携的初衷。
但是,半画幅单反并没有与全画幅微单形成体积优势,
它的优势仅限于价格低廉,尤其是多镜头配置,半画幅优势更为明显。所以“ 在现今技术条件下 ”半画幅和3/4画幅应该是民用的最佳选择。它与全画幅相机的实际效果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全画幅在专业领域不可或缺,毕竟专业领域是挣钱吃饭的
现在手机摄影的到来,取代了本来面向普通民众的卡片机。使民间摄影逐渐淘汰了专业相机的存在!
手机通过多张叠加,软件计算景深,自动AI识别等技术,就算是3岁小孩,都能拍好照片!这就是实实在在的 科技 的进步。
但是:追求级致是人类的共同需要。怎么在极致和便携方面做出取舍,一直是矛盾的存在。其实现在半画幅与全画幅的争端还是“价格和技术的平衡。 一旦相机突破了画幅的技术瓶颈,相机画幅依然会向更加小型化发展(专业除外)。
作为玩单反四十年的我不禁要问你:谁说的半画幅是 科技 的进步?日本佳能和尼康相机厂商的日本人说的!后来又是谁说的M3/4才是未来?淘汰所有的其它相机 科技 ?松下这帮日本人说的!结果M3/4现在已经到了自己先被淘汰的边缘!如果你说的“明明”半画幅是 科技 进步,那么你有权利继续问问题,如果不是,请没有辨别能力、盲目崇拜日本商人的商品广告还人云亦云的人把“明明”这二字吃回去再来问问题。
每一项 科技 的进步,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全部的支持。 汽车 的出现,就有人认为没有马车好而受到阻挠;摄影术传入中国,被认为是西方人的妖术而被禁忌几十年。摄影已经进入数码时代二十多年了,但依然有人还在坚信数码不如胶片。在数码摄影上,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半画幅完全可以满足摄影的需要,但“底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依然成为全画幅的精神支柱。
我们并不能完全认定全画幅就是最好的,因为在全画幅之上还有更大画幅的中画幅;我们也不能说半画幅就不能使用,实践证明,半画幅完全可以满足高画质摄影的需要,同时,在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和实用性上,都达到了最佳平衡点。
从理论上讲,感光元件的受光面积越大,感光性能越好,画质更优秀、高感性能更好。但我们不要忽视了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除了像素不断提高,同时各种控噪技术、高感技术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许多半画幅图像传感器完全可以在ISO3200的感光度下不出现噪点,这样的高感性能足可以应对大部份弱光拍摄。今天的半画幅,不仅从像素上超过了昨天的全画幅,在画质和高感上也是过去的全画幅所无法相比的。
同时,现在还有了机身防抖技术,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在弱光环境下就不用完全依赖高感,使用较低的感光度也能拍摄令人满意的照片。
对于画幅大小的选择,今天已经不用从技术上去考虑了。要考虑的是你是否真正了解相机和你的口袋里有多少银子。更无需为画幅大小而争论。胶片摄影早期都是大画幅,但画幅的发展却是越来越小,最后画幅最小的135却成为摄影的主流。如果不是数码摄影的出现,今天的胶片摄影应该就是APS画幅的天下。摄影技术的发展就是相机越来越小,使用越来越方便。
为什么今天有那么多人支持全画幅,主要有三个原因: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关键原因);对画质的过度追求;第三就是使用者自己都说不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