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用的什么毒气弹
1. ①:日本在二战期间使用了毒气弹芥子气(C4H8Cl2S).芥子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芥子气中共有______
①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芥子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8+35.5×2+32=159;
分子中原子的数目是:4+8+2+1=15,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芥子气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4):(1×8)=6:1;
②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氢分子可表示为2H2;
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如4个氢原子表示为4H;
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并在右上角标示所带的电荷数,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3个铁离子表示为3Fe3+;
氮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个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所以化学式为N2;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所以5个水分子表示为5H2O;
1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3个硫酸根离子为3SO42-;
钡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碳酸根的化合价是-2价,化合物中正价前,负价后,并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知碳酸钡的化学式BaCO3;
故答案为:①159;15; 6:1;
②2H2;4H;3Fe3+;N2;5H2O;3SO42-;BaCO3.
2. 当年法西斯日本对中国使用了什么毒气
1、1931年至1937年间,日本陆军陆续研制出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苯基氰化砒素、溴化苯基、氯化乙酮等多种性能的毒气,并完成了一大批毒气武器的制式化,如各种毒气筒、炮用毒气弹、毒气炸弹及装甲车毒剂撒布器、飞机毒剂撒布器等。迄至1936年前后,日本的毒气武器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2、初步调查表明,侵华日军曾在中国使用毒气弹2000次以上,战争结束时在中国各地丢弃的毒气弹约约百万颗,遍及中国十几个城市。主要为芥子气、光气等。
3. 有关几十年前日本侵略中国时用的毒气
什么是芥子气
新科技专家
芥子气的学名为二(茁-氯乙基)硫醚,是德国人梅耶在1886年研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先把它选为军用毒剂,并在炮弹上标以黄色的“十”字,所以通常称其为“黄十字”毒剂。1917年6月12日,德军对英军防线首次使用芥子气,造成2000多人的伤亡。芥子气的巨大杀伤作用曾使其荣膺“毒剂之王”的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美、德、意、日和前苏联等许多国家都生产了各种型号的弹药装备了芥子气。日本侵华期间曾对中国军民使用过芥子气,战败后又将大量芥子气遗弃在中国国土,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直到今日还严重地存在着。
纯品芥子气为油状液体,无色或淡黄色,具有大蒜或芥末的气味;工业品为褐色或黑色,气味更为浓烈。芥子气的性质稳定,挥发度较低,属于持久性毒剂。它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染毒,接触芥子气时做好全身防护是十分重要的。芥子气也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中毒,任何一种途径中毒严重时都可能导致全身中毒。
芥子气进入体内后可以与体内DNA、RNA和某些蛋白质起烃化反应,使得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发生障碍,产生变性、炎症和坏死。皮肤中毒时有数小时的潜伏期,患者没有明显的主观感觉和症状表现,往往会忽略对其救治和监护。潜伏期过后,染毒部位皮肤出现红斑,中毒后12小时~24小时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和坏死,病程较长,且容易感染。会阴、腋窝等皮肤薄嫩部位反应较重。眼睛染毒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膜炎、眼睑炎和角膜炎。呼吸道损伤时表现为急性鼻咽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经消化道中毒时可见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甚至便血。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预防和救治芥子气中毒的药物。一旦发生芥子气染毒,要迅速撤离染毒区并及时进行洗消。芥子气可被稀硝酸、过氧化氢、次氯酸、漂白粉浆、三合二以及氯胺等氧化,使其失去糜烂作用。加热能加速芥子气的水解,故可采用这些方法对芥子气染毒的物品进行消毒。芥子气易溶于汽油、酒精、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可用有机溶剂擦洗芥子气染毒的物品。芥子气的滴液往往能渗透到物质的深部,对土壤、木材、砖头、水泥及橡胶制品有渗透性,对芥子气染毒的地面和物品消毒时一定要及时和彻底。
4. 二战时期,毒气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目前,美军拥有的毒气弹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毒剂:神经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一种毒剂,其成分又可以分为沙林、梭曼、VX等。沙林中毒症状是瞳孔缩小、视力模糊、呼吸困难、呕吐、剧烈抽筋、全身肉跳;梭曼中毒症状与沙林相同,但毒性更大;VX的毒性是沙林的3倍。糜烂性毒剂是破坏人类和动物细胞,致使皮肤溃烂的毒剂,其毒性仅次于神经性毒剂,它的主要成分有芥子气和路易氏气。芥子气中毒后有2—6小时潜伏期,然后呼吸道和皮肤发痒、红肿、起水泡,最后破裂、溃烂,导致全身中毒死亡。路易氏气对人体的侵害与芥子气相同,只是它无潜伏期,病情恶化快。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细胞功能的氰类毒剂,它分氢氰酸和氯化氰两种。中毒症状是全身脱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全身痉挛、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可在15秒内死亡。失能性毒剂成分是BZ。它可使人思维障碍、躯体功能失调、瞳孔放大、视力模糊、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神志昏迷、行走不便,但不会致人死亡。窒息性毒剂分光气(二氯化碳酰)和双光两种。它主要伤害人体的肺部,造成肺水肿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化学刺激剂主要成分有本氯乙酮、亚当氏气、CS和CR等,对人体的破坏作用是刺激眼睛、上呼吸道以及皮肤。
5. 日本人使用过哪些毒气弹
二战中,违反海牙国际公约,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只有日本,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先后在中国14个省市,77个县区,使用化学武器1731次,另外在中国国民政府军政部防毒处的记录中记载日军使用毒气伤害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日军毒气战在中国军队(国民政府军)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为8.5%最高年份达到28.6%(1937)。日军进行毒气战的次数是1937年9次,1938年105次,1939年455次,1940年259次,1941年231次,1942年76次,1943年137次,1944年38次,1945年2次,总计1312次(1945年的数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5月8日在豆腐屯(音译)战斗中日军进行了在中国的最后一次的毒气战。当然上述这些资料并没有反映出日军在中国共产党控制区进行毒气战的实情。
芥子气是日本当时一种比较厉害的毒气, 芥子气为糜烂性毒剂,对眼、呼吸道和皮肤都有作用。对皮肤能引起红肿、起泡以至溃烂。眼接触可致结膜炎、角膜混浊或有溃疡形成。吸入蒸气或雾损伤上呼吸道,高浓度可致肺损伤,重度损伤表现为咽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坏死性炎症。全身中毒症状有全身不适、疲乏、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抑郁、嗜睡等中枢抑制及副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中毒严重可引起死亡。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确认为致癌物。 燃爆危险: 可燃,剧毒,具刺激性。
6. 二战日军所使用的毒气弹是什么东西 和现代的化学武器有什么不同
热心网友
当时日军在中国战场使用的化学武器有: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二苯氰砷、氢氰砷、二苯基乙酮、苯氯乙酮和三氰化砷等,共8种标准毒气。
而日军使用的的化学战武器则种类繁多,除各种毒气航弹,炮弹外,主要还有毒气筒,布毒器,布毒车,毒气钢瓶等等。
另外,据最新资料显示:日军侵华战争时期曾生产过746万发毒气弹,这其中除没有能研制出神经性毒气外,几乎研制和装备了但是世界各国所装备的所有毒气。
另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先后在中国14个省市,77个县区,使用化武1731次。中国国民正府 军政部防毒处的记录中记载:日军毒气战在中国军队(国民政府军)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为8.5%%,最高年份达到28.6%%(1937年)。
日军进行毒气战的次数是:1937年9次,1938年105次,1939年455次,1940年259次,1941年231次,1942年76次,1943年137次,1944年38次,1945年2次,总计1312次(1945年的数据不完全)。
7. 侵华日军毒气弹类型
日军在中国使用毒气的种类,一般是催泪性的苯氯乙酮,呕吐性的联苯氯化胂和联苯硝化胂,糜烂性的芥子气和路易氏气,还有窒息性的光气、氯化甲基吡啶和氰酸气。所谓“红色”指的是窒息性毒气,“黄色”指的是起疱性(糜烂性)毒气。“红色弹”和“黄色弹”由炮兵发射或飞机投掷,“红色筒”用投射器或掷弹筒发射,“黄色剂”则是直接洒播芥子气原液。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先后在中国14个省市,77个县区,使用化学武器1731次,另外在中国国民政府军政部防毒处的记录中记载日军使用毒气伤害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日军毒气战在中国军队(国民政府军)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为8.5%,最高年份达到28.6%(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