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么时候打到美洲
❶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哪一年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原因: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为了(至少暂时)消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力,同时日本方面认为通过此次偷袭行动可以打击美国军民的士气。袭击珍珠港计划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势。
从1931年开始日本与中国交战,日本于1932年占领了东三省。从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以取得战略优势,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和争执后从年中开始日本海军开始为这次行动进行严格的训练。
日本在中国、东南亚的战争,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日本无法消灭和占领美国,他需要通过局部战争的胜利,让美国做出让步。
(1)日本什么时候打到美洲扩展阅读:
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但即使日本击沉了美国的航空母舰,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
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和潜艇,以及舰载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
大型战列舰决战的时代过去了,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新的海战王牌,海军航空兵作为新的决定性力量登上海战舞台。但世界海军强大的美国对于“航空制胜”这一点一直到后来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后才明白过来。
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广播电台反复广播:“珍珠港遭到偷袭!”
罗斯福总统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中华民国政府在中日战争进行了四年多以后,于12月9日对日宣战。12月21日,德、意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更加扩大了。
❷ 二战日本为何打美国美国没在亚洲啊,在北美洲,那么远呢。其实打苏联是比较现实
当时德国的确是请求日本帮助进攻苏联的东部,联合美国。但是日本一直只想称霸亚洲,而且当时美国切断了日本石油的供应,封锁了日本在亚洲的通路,因此与美国交恶。当德国发现日本攻击了美国,就发现大势不妙。
❸ 二战时,日本为甚么不侵略位于南美洲的巴西、智利而非要攻打东南亚
首先:战略价值,南美各国不比亚洲,美洲隔着太平洋,日本如入侵美洲,补给线拉得过长,日本负担不起,而且美洲的战略资源未必来得比东南亚丰富。
其次:军事力量的考虑,南美临近美国,如日本入侵美洲,必须横跨太平洋,这就必须直接面对太平洋舰队,很冒险。就是珍珠港战役后,太平洋舰队覆灭,日本也不敢染指美洲,因为美国依然在太平洋部署着完整的防御体系。而成功入侵南美,就会直接改变历史,美国绝对奉行“亚洲第一,欧洲第二”,把全部的军事力量,放在美洲与日本抗衡,而参照第一条,日本这个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不具备在这么远的距离与美国这样工业发达的国家打持久战争的能力,所以想迅速击败美国,必须沿用偷袭战术,即在横扫整个太平洋后,直接在美国本土发动进攻,在美洲不切实际。
再次:兵力的不足。从1937开始,单单中国战场,日本就投入了共计600多万的兵力,加上东南亚各国的占领军,已达到700多万,日本实在抽不出兵力在另外一个大洲发动新的攻势。其实珍珠港战役后,美国对中国的援助空前加大,理由是美国由于太平洋舰的覆灭,深切的感觉到如果日本一旦在中国腾出手,那么美国将没有能力阻挡日本对美国本土的入侵。
最后:战略上的失败。滑稽的中途岛战役,山本五十六发动的这场自相矛盾的战役,让日本损失了4艘王牌航空母舰,命令是让第一联合舰队协助日军登陆,并寻找机会摧毁美国特混舰队。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命令,很简单一个对地一个对海,所用的武器完全不一样,就因为这个中途岛战役日本完美的失败。从此美军在太平洋转守为攻。而日本从次再无机会将手伸到美洲这么远了。
❹ 日本为什么敢偷袭珍珠港
那么难道就在日美谈判中接受如最后通牒一样的《赫尔备忘录》,从中国撤军,4年战争白打。甚至连满洲也要吐出来。朝鲜和台湾也要商量商量。那日本子明治维新以来三代人的帝国成果就全要丧失掉。被逼到悬崖边上,是转身扑上去奋力一搏,还是窝窝囊囊地跳下去?
东条英机别看他当第三次近卫内阁当陆相时是论强硬派领袖,比谁都横。结果到了他组阁时,他坐上首相的位子。他也衰了。把开战的预定日期往后压到12月,还派出特使来栖三郎,重开第三阶段日美谈判。因为东条虽然脑子不太灵,但是也不是白痴。日本年钢产量450万吨,和年产量6000万吨的美国抡。换谁也不敢掂量一下。
可是美国在第三阶段的要价更高,提出的赫尔备忘录比之前破裂的第二阶段谈判的“赫尔四原则”更让日本无法接受。
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很重要。日本维新以来,无论是日清战争,还是日俄战争都是以小博大,动辄就以国运相赌。结果都赌赢了。日本逐渐也形成了错觉。认为继续赌下去,以往的手气应该还在。
而且日本即使再疯狂,也没真的以为自己能彻底击败美国,打到美洲区。日本的小算盘是:利用6个月时间横扫东南亚,再用1年时间开发和消化东南亚的资源。这样等美国反扑时,日本已经资源在手,建立起所谓资源自给的“绝对国防圈”,可以至少不落败。如果最后美国奈何不了日本,能被迫和日本签署城下之盟,承认日本的所谓东亚共荣,独占东亚和西太平洋。那日本就是赚翻了。
然而日本属于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没错6个月是把东南亚拿下来了。可是美国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开始反击了(原来日本认为美国还要参加欧战,是两线作战。最快也要1年以后才能反击。)中途岛一败涂地,日本海军被迫提前转入守势。在美国潜艇的“饥饿日本”的封锁战略下,日本的宝贵的运输船被大量击沉。空有资源也运不回来,干瞪眼。由于美军反攻出乎意料地提前,日本无法从容地建立防御。结果绝对国防圈变成了绝对漏洞圈。
其实日本就真没有明白人吗?山本五十六说只能大半年,有人真听懂他的话中真意吗?等到中途岛战役大败,日本才明白过来,从珍珠港到中途岛,果然只有半年。
第三次近卫内阁和东条内阁的经济企画院总裁铃木贞一中将,在1941年中就通过计算日本船舶产量和战时损耗的数学模型,就已经计算出来了。日本只能支撑三年半(结果果然到1945年6月,日本实际上已经因为缺乏运输船。无以为继了。)可是当时日本少壮派军人,拔枪抡刀地要宰了铃木贞一。结果铃木也只好闭嘴装傻。
❺ 二战时候为什么日本又侵华又打美国的
这个就要从一战后说起了,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是大英帝国疆土遍布全球,法兰西共和国殖民地遍布北非中东和美洲,南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北美的加拿大是英国的,墨西哥是法国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所以当时的美国还算是个二流国家,这个国家1783年才正式独立,所以到二战前才短短150多年的历史,积累的国力远不如大英帝国,法兰西和苏联。那美国作为列强之一,想要殖民地,可是加拿大是英国的,墨西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美国不甘心却又惹不起英法。当时世界上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的潮流刚刚开始,美国是产油国,苏联也是产油国,当时中东的石油还没被完全勘探开发,所以主要产油地区就是苏联和美国。但是石油是战争的血液,这已经是列强心知肚明的事情了。为了石油,为了经济,为了世界霸权,列强们勾心斗角起来。当时的苏联在高加索地区已经拥有产油区,但苏联听说了中东有石油,美国英国法国也清楚,大家谁也不愿意把中东那块肥肉给苏联,因为苏联离中东非常近,而当时的伊朗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叙利亚是法国势力范围。于是,大家决定找个人来打苏联。西方列强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刚在德国上台的希特勒,美国英国通过银行向德国输送杨计划和道威斯计划,巨额的贷款以及飞机发动机技术输送给了德国,美国和英国更是纵容世界东边的日本侵华,日本侵华所需的钢铁石油80%来自于美国,美国当时无偿贷款给日本,日本拿着贷款来的美元买美国的废钢铁和石油侵略中国,从中国殖民地上大肆搜刮金银财宝,煤炭,木材。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和金银还美国的贷款。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所以很好控制。当时美国给日本的任务是拿下中国东北,以伪满洲国为基地北向进攻苏联,配合希特勒的西线进攻,双线夹击苏联。当然人家德国和日本也不傻,心里清楚你就是想利用我,那我也利用你。于是西线的希特勒与斯大林密谋瓜分了波兰,闪击战打败了法国,法国是完全没做好战争准备,它没想到本来说的好好的你去打苏联,结果你怎么回头打我来了?所以很快法国就覆灭了。虽然德国用煤炭提炼化工油品有一定进展,但是50%的军用油料还是需要原油进口,英国当时控制着大西洋海道,掐断了德国的石油贸易线路,没办法,希特勒为了第三帝国的辉煌,把眼光瞄向了苏联的高加索油田,所以你看,希特勒的三个装甲军团,两个都是向南高加索地区进攻的,只有一个是莫斯科方向挡住背面的红军。日本也不傻,你美国不是想让我去西伯利亚打苏联吗?我就派少许的关东军去试探试探,结果日本陆军的轻型坦克和马步枪根本不是朱可夫的强大重型机械化军团的对手,1939年诺门坎一战日本惨败,日本人苦思冥想,西伯利亚苦寒之地,占领了也不好种庄稼,还打不过,不知道硬拼会死多少人,于是乎日本人决定采用南向政策。南向包括两个分支,一个是向中国内陆地区进攻,另一个是海军攻打东南亚,因为东南亚有橡胶。但当时的东南亚,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印尼和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印度支那(现在的老挝柬埔寨越南)是法国殖民地。于是日本决定向同盟国宣战。日本人在1941年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后,美国就非常恼火(小老弟拿下几片土地后敢不听黑老大的话了?!让日本做大的话会影响整个战略布局,日本不是条听话的狗!要对付日本了!),开始出台法案制裁日本,比如减少石油对日出口,同时开始扶植蒋介石政权,派飞虎队从缅甸帮助中国进行空战,贷款给中国(高息)买美制枪炮。日本人很生气,觉得想要建立帝国,必然要早晚与美国一战,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偷袭了珍珠港,先把太平洋舰队毁了,这样能为日本争取1到3年的太平洋攻略缓冲时间。当然东南亚是日本的战略运输海道,因为1941年后,中东的石油开始开采了,日本决定摆脱对美国的石油依赖,只要打通马六甲,帝国的能源安全就可以解决。所以不惜与英法美开战。偷袭珍珠港的同一天海军保护着陆军就登陆了菲律宾,把麦克阿瑟打跑了。
❻ 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日本分别在什么时候,对什么地方发起侵略战争
侵略就是把侵略地作为自己的殖民地
早期的殖民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同时由于西罗马灭亡之后出现的人口稀少,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对自身之外的地区产生兴趣的开始。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起来的十字军国家并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拜占庭帝国后,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原属拜占庭的许多领土,在东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后来大多被奥斯曼帝国夺取。
15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国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该港原属摩洛哥,为扑灭当地海盗、并控制经休达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群岛。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来自是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首先对东方航线展开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为了确保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国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处殖民地,修筑要塞,配备军队,保护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时在非洲沿海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滨海据点,作为前往印度的中途补给站。
由于经好望角前往东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垄断,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展开了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运动,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个帝国,建立起极其广大的殖民地。1494年经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经50°以东的美洲大陆也获得了面积极为庞大的殖民地。
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经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革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由于咖啡、可可、茶叶、烟草、蔗糖、马铃薯等新消费品引入欧洲,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大幅度改变,导致对这些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广大地区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和法国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加勒比海诸岛,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巴西东北沿海的纳塔尔地区。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首创的黑奴种植园制度传入英、法、荷控制的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猛增。而由于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对印第安土着的残酷屠杀,印第安人的数量由15世纪末的5000万锐减至17世纪的400万,因此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
从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尔人用作奴隶(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从1502年起开始把非洲黑人运入美洲。对奴隶贸易的需求促使两国以及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设了许多商站,贩卖奴隶、象牙、黄金和辣椒(当时被称为“天堂的种子”,科特迪瓦(今名科特迪瓦)的另一个名称是种子海岸)。但是由于西非的海岸难以接近,再加上当地的地貌和气候不适合欧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后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只限于少数滨海据点。从欧洲国家对这些殖民地的命名——黄金海岸、科特迪瓦、奴隶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属于资源掠夺型殖民地。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和荷兰
18世纪欧洲与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大三角贸易”的航线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商业交通的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地区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的经济兴起。英国最初试图经过俄罗斯打通东方贸易路线,为此于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后发现俄国与东方没有直接商业往来,于是转而寻找西北航线,试图经北美洲北部前往东方。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了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
由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烟草和棉花的商业种植,法国需要向加勒比海岛屿的甘蔗种植园输送人力,因此两国对奴隶的需要也日益扩大。1526年,英国开始奴隶贸易。不久之后,荷兰和丹麦作为活跃的贸易中转国也加入奴隶贸易活动中来,试图从中分得利益。瑞典、勃兰登堡、汉堡、库尔兰等国家也在这一时期从事奴隶贸易,为此在非洲海岸占领了一些据点。由于西非地区的本土经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食物产量有限,为了供养奴隶在长途贩途中的伙食,在这些据点周围开辟了农业地区,从欧洲和美洲引进甘薯、薯蓣等粮食作物。
罗伯特·克莱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奠基人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四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国,并且在同荷兰的数次战争取代了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6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将其与本土区别对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国王的总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遏制和监管,被迫种植宗主国需要的单一经济作物,矿业高度发达,其他工业发展停滞,甚至连农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费品也无法生产。宗主国从殖民地无偿或低价输出产品,甚至因此产生了殖民地通货紧缩、不得不借用别国货币(例如在英属殖民地中通用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娅银币和西班牙八字银元)的现象。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从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邮件要先寄回伦敦。
工业革命时代:殖民地的萎缩
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以蔗糖、烟草和奴隶为主的殖民贸易已经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国家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煤炭等工业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在本国之外开辟市场,以消化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由于欧洲地区的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亚洲(当时尚未开始对非洲的殖民)寻求发展空间。
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受到很大打击,遂将殖民经略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于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天赋人权观念影响,加上宗教、人道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此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荷兰均于19世纪中叶卖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锐减,这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国利用土耳其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土耳其附属国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了阿尔及尔,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
从1825年到1875年这段时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而就英国的情况来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总结:“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以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为例,其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或将其完全抛弃,只是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这两处地区。
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诸岛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英国在殖民地萎缩时期通过建立授权公司的形式,又开辟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在同一时期开辟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则开辟了利伯维尔(今加蓬)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被释奴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占领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大国将逐渐拓展,小国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历史对空间之要求越来越大,这个事实可以从各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个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美国是一个大陆。各强国必须遵从这个绝对的、必然的趋向,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来拓展他们的空间。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哈尔夫·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要生存,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料产地并将其变为产品输出市场成为攸关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在19世纪的头75年里,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领21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领62万平方公里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了,而这些产品可以用廉价的工业品在非洲换得,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
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内地的殖民始于19世纪晚期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逐步推进方式,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榈的农场为前进基地,利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着组成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式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方式有效,因此为其他殖民国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发现巨大的金刚石、黄金等矿产又刺激其他殖民国家国家在非洲其他地区探寻同类矿藏,争夺的土地不再限于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和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确定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一个殖民地的统治权”的原则,已占据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葡萄牙,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内陆。新兴的工业强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到对非洲的争夺中来。
从1885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以及欧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完全受英国的控制。
在亚洲,俄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加速了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到1876年,俄国已经占领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在这些国家攫取了海关、交通、通商、筑路、开矿、建厂、开办银行、训练军队等权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与两次世界大战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各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剩余地区”。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等一系列冲突。
从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既有殖民地而纵横捭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提出挑战;日本对俄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俄国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发出挑战;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国;法国利用俄国牵制德国;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俄国……为了巩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继组成了英法俄协约国和德奥意同盟国两大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意大利倒戈)战败的结果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全部阿拉伯领土。
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到1920年代时老式的殖民主义体系已经大为削弱,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新的殖民地。战败国被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区交给战胜国管理,虽然实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已经规定受托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的国家。
到1930年代,出现了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于地缘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殖民观及“生存空间”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提出亚洲国家在日本“领导”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将其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陆续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和“大西班牙主义”的口号。希特勒曾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中不主张德国从事海外扩张,认为在海外扩张不如在欧洲扩张对德国有利,但他后来却核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励德国殖民地运动派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宣告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经再度开始,继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传统形式殖民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后残存的各主要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都被削弱。在战争期间,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如印度、东非、尼日尔爾利亚、比属刚果等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方法来削弱盟国的力量,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战争中也在轴心国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
举例说,英国曾是一殖民帝国,二战后,则通过“威斯敏斯特法”,给予自治领独立的权利,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独立,但此些国家仍属于英联邦。如澳大利亚的宪法中便着明英王为国家元首。
进入1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在已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鼓舞之下,这一运动又发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英国在1957年至1963年间先后撤出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西尔阿曼(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
战后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始于1956年英埃苏丹和1957年加纳的独立。从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一年内,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为原法属殖民地,3个国家为原英属殖民地(包括意属索马里),1个为原比属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国和法国所属的殖民地已经大多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经过多年的战争,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独立。
❼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为什么没有对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日本打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获取南方资源。手段是快速消灭美国海军力量,迫使美国人坐到谈判桌上来。
从这个角度出发,阿拉斯加地区资源难以开采,意义不大。真看重这个区域的资源,还不如打西伯利亚
另一方面,在这里开打无法吸引和歼灭美国海军主力,自然无法达成把老美拉到谈判桌上的目的。
出于这两点战略考虑,自然不会对此发动大规模进攻
从战术角度上讲,日本当时极度缺乏运输船舶。他手头那些船要同时维系国内生产和抢运南方物资都非常困难,哪有余力运兵去阿拉斯加啊
当时由于船舶不够,进攻菲律宾的14军都不得不推迟战斗2周。进攻阿拉斯加更不可能
❽ 二战有打到北美洲吗
美国东海岸一些船被德国潜艇打沉了,然后末期日本一些气球炸弹飞到美国炸死了6个人....
除此之外,就没有了,整个二战美国及加拿大本土没有遭到正式的入侵
❾ 二战时,日本在侵华的时期为什么同时向美国开战
这个就要从一战后说起了,一战后的世界格局是大英帝国疆土遍布全球,法兰西共和国殖民地遍布北非中东和美洲,南美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北美的加拿大是英国的,墨西哥是法国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所以当时的美国还算是个二流国家,这个国家1783年才正式独立,所以到二战前才短短150多年的历史,积累的国力远不如大英帝国,法兰西和苏联。
那美国作为列强之一,想要殖民地,可是加拿大是英国的,墨西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美国不甘心却又惹不起英法。当时世界上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的潮流刚刚开始,美国是产油国,苏联也是产油国,当时中东的石油还没被完全勘探开发,所以主要产油地区就是苏联和美国。但是石油是战争的血液,这已经是列强心知肚明的事情了。为了石油,为了经济,为了世界霸权,列强们勾心斗角起来。当时的苏联在高加索地区已经拥有产油区,但苏联听说了中东有石油,美国英国法国也清楚,大家谁也不愿意把中东那块肥肉给苏联,因为苏联离中东非常近,而当时的伊朗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叙利亚是法国势力范围。
于是,大家决定找个人来打苏联。西方列强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刚在德国上台的希特勒,美国英国通过银行向德国输送杨计划和道威斯计划,巨额的贷款以及飞机发动机技术输送给了德国,美国和英国更是纵容世界东边的日本侵华,日本侵华所需的钢铁石油80%来自于美国,美国当时无偿贷款给日本,日本拿着贷款来的美元买美国的废钢铁和石油侵略中国,从中国殖民地上大肆搜刮金银财宝,煤炭,木材。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和金银还美国的贷款。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所以很好控制。当时美国给日本的任务是拿下中国东北,以伪满洲国为基地北向进攻苏联,配合希特勒的西线进攻,双线夹击苏联。
当然人家德国和日本也不傻,心里清楚你就是想利用我,那我也利用你。于是西线的希特勒与斯大林密谋瓜分了波兰,闪击战打败了法国,法国是完全没做好战争准备,它没想到本来说的好好的你去打苏联,结果你怎么回头打我来了?所以很快法国就覆灭了。虽然德国用煤炭提炼化工油品有一定进展,但是50%的军用油料还是需要原油进口,英国当时控制着大西洋海道,掐断了德国的石油贸易线路,没办法,希特勒为了第三帝国的辉煌,把眼光瞄向了苏联的高加索油田,所以你看,希特勒的三个装甲军团,两个都是向南高加索地区进攻的,只有一个是莫斯科方向挡住背面的红军。
日本也不傻,你美国不是想让我去西伯利亚打苏联吗?我就派少许的关东军去试探试探,结果日本陆军的轻型坦克和马步枪根本不是朱可夫的强大重型机械化军团的对手,1939年诺门坎一战日本惨败,日本人苦思冥想,西伯利亚苦寒之地,占领了也不好种庄稼,还打不过,不知道硬拼会死多少人,于是乎日本人决定采用南向政策。南向包括两个分支,一个是向中国内陆地区进攻,另一个是海军攻打东南亚,因为东南亚有橡胶。但当时的东南亚,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印尼和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印度支那(现在的老挝柬埔寨越南)是法国殖民地。于是日本决定向同盟国宣战。
日本人在1941年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后,美国就非常恼火(小老弟拿下几片土地后敢不听黑老大的话了?!让日本做大的话会影响整个战略布局,日本不是条听话的狗!要对付日本了!),开始出台法案制裁日本,比如减少石油对日出口,同时开始扶植蒋介石政权,派飞虎队从缅甸帮助中国进行空战,贷款给中国(高息)买美制枪炮。日本人很生气,觉得想要建立帝国,必然要早晚与美国一战,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偷袭了珍珠港,先把太平洋舰队毁了,这样能为日本争取1到3年的太平洋攻略缓冲时间。当然东南亚是日本的战略运输海道,因为1941年后,中东的石油开始开采了,日本决定摆脱对美国的石油依赖,只要打通马六甲,帝国的能源安全就可以解决。所以不惜与英法美开战。偷袭珍珠港的同一天海军保护着陆军就登陆了菲律宾,把麦克阿瑟打跑了。
❿ 历史上有哪个国家打到过美国本土
好的,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法国,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多个西方列强都把美洲作为殖民地(包括美国),因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这要参考16,17世纪的历史了,历史与社会八下的图册也有这方面的资料、楼下的回答并不算对,因为珍珠港是美国在19世纪吞并的,而且是岛屿远离美国本土,所以日本并没有打到过美国本土。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