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孩怎么认识汉字
‘壹’ 日本人认识文字エ工,オ才,カ力,クタ夕,テ于天,スヌ又,セ乜,ル儿,ニ二,チ千,ト卜,ハ八,ロ口
这几个有些是汉语文字
有些是日语片假名
日本人当然认得片假名
而且汉字基本上也是认识的
‘贰’ 曰本孩子学日语前要学汉字吗
日本人的孩子(学前儿童)一般是只认识假名或读音的,一般不认识汉字的,随着上学后年纪慢慢长大,认识的汉字就多起来。以大人来讲,汉字识的越多说明其人的文化水平越高。
以前有个故事(可能有过这样的实验),说是把全世界的低年级儿童根据民族分别找来,让他们用母语写作文,结果,日本儿童写得最丰富最有表达力。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就是因为日本小孩只要会说话,他(她)就可以用假名写出来表达,所以他们用假名写出的作文洋洋洒洒很丰富,而别国的孩子会说话,但不会写字(或识字不多),想说的也写不出来,没法用文字表达。这不是表明日本的孩子从小一般是只懂假名,基本不识汉字的吗。连文化程度不高的大人也不会识大量的汉字。(日本人汉字的掌握程度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而增多的)
‘叁’ 如何教儿童识汉字
儿童识汉字10大观念
识字理念一: 3-8岁是幼儿识字的黄金期
社会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研究认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征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年时已经显露。3-6岁的孩子大脑就像是一个空白磁盘,对于他们来说,记忆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生理需要,这一时期若是错过了将终生无法弥补。
日本的石井勋教授提出:“在记忆汉字的能力上,一年级比六年级学生为优。”“从1967年开始至今,20多年的实践证明3岁~6岁是一生中学习认字最快,记忆最强的时期。”
杜曼博士(G.Domman):“每个正常的婴儿都有难以估计的潜力,从出生至六岁装进去的东西,常常是终生抹不掉的。发展大脑神经的最好方式是教幼儿阅读。
识字理念二:幼儿识字是直接记忆
几个月的婴儿,无论是对于母亲的脸,或者摇篮曲的曲调,不是采取分析或理解的方法来接受,而是把整个音乐或整个脸总括地予以接受。这一时期婴儿的认知特点被井深大称为“模式时期”的“模式识别”。婴幼儿认汉字也是一种“模式识别”(知觉的过程)。
日本着名早期教育家井深大(1986)研究发现,婴幼儿认识汉字的过程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根本不用像成人那样去分析、理解字的偏旁、部首、表音、表意、象形、意义等各种内部结构、关系,而是把一个个的汉字当成一个一个完整的、由若干线条组成的“图形”来识记的。他们认字时就是一种照相机似的认读,是一种基于图象对象的“整体模式识别”的机制。
识字理念三:识字、阅读、学知是一个逐步递进的教学过程,识字的直接目的是阅读
专家认为教儿童识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尽早阅读”。研究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对孩子的综合发展效果越好。世界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
我们是先识字了再去阅读呢?还是一边阅读一边识字或者是一边阅读、一边识字、一边学知。我们所倡导的是先识字后阅读,而现在多数在应用的是后者。我们提倡识字、阅读、学知逐步递进的教学步骤。旨在教会孩子学习的手段,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汉字,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阅读有兴趣的文章,调动兴趣的源泉,最终让阅读占取幼儿兴趣的至高点。
识字理念四:识字的基本标准是掌握2500个常用字
国家扫盲的识字量标准为2500个常用汉字,这也是小学毕业生应当掌握的识字量。
北京七四八工程标准汉字组检阅现代文章7075篇,计2162万多字,发现汉字共计6300个,其中99%是由2400个常用字写成的,其余的1%由不常用的3900字写成。专家认为,掌握了这2400个常用汉字,阅报、写信和做文章一般就不会有多大问题了。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无障碍的要求是2500个常用汉字,因此识字的基本标准应是2500个常用字。达不到这个标准,识字的作用和目的将难以体现。
如果我们教会小孩学习了几十个或100-200个汉字,事实上掌握这样的字量根本没有办法去阅读文章,这样学了之后不能用,无法在应用中巩固,将很快遗忘,这也就失去了认字的意义。
识字理念五:汉字识字无难易之分,写字和理解有难易之分
汉字的特点:
1、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本身是由各种线条构成图形,在幼儿的认知观念里,识汉字就象是识图
2、汉字的难易之分:一是意义理解有难易之分;二笔画繁简有难易之分
幼儿识字的特点:
1、图形摄入,直接认记图形,无难易之分。
2、眼、耳和脑的配合能力强,有音形记忆的能力。
评价识字的标准:
评价认识一个字标准应该是能够将音形对照即可,而不是还要做到会写、能理解。
写字难
1、汉字笔画有繁简之分。
2、认和读是眼、口、脑的活动,写是手和脑的活动。幼儿手和脑的配合能力还比较差。
3、三、五岁的幼儿手指小,肌肉末梢神经还很不发达,还没有控制笔的能力,要求幼儿写是困难的。写字和画画不同,汉字的笔画复杂,微细区别多。幼儿的知觉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对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容易辨别清楚。在写字时往往因观察不细致,常会发生增减笔画或笔画错误或结构颠倒等现象。
理解难
1、理解是一个没有深度的概念,对一个字的理解不同知识层次的人,不同社会阅历的人都会有所不同,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让人对一个字真正理解本身是不科学的。就是对意义非常简单的字做到理解,短期内也只能是片面的。
2、多数汉字在不同的运用环境,会有多种意义,要做到意义的全理解,只能通过长期的阅读、不断积累才可实现。
识字理念六:认识与理解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认识字不一定理解,而理解也不一定就认识字。识字是可以在短期内提前实现的,而理解是不能够提前的。理解是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而逐步加深的。理解是长期的,更是不能加速的。理解与识字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真正的理解是需要人的长期甚至一生逐步完成。
幼儿是直接记忆,与成人的逻辑记忆不同。尤其是汉字的特点,即图形文字,幼儿看到后是整体图形输入,不存在成人认为的要理解后才能识字。
不能认为幼儿识字就必须理解汉字的意义,先让幼儿识字,之后通过增加阅读量逐步地理解,这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识字理念七:汉字集中识记好
汉字常用字较少便于集中识记。世界上各种语言中常用字字数最少的文字是汉字,几千字可组成几万个词。比如学英语,只记住26个字母是毫无意义的,还必须记住各个单词的拼法。安子介先生研究了汉字出现频度,从100多万字中统计出《3650常用字表》,前500字占74.7%。换句话说,如果认识了500字就能看懂一般文章的3/4,如果认识1500字,就能看懂一般文章的94.6%了。也就是说,由于汉字具有组词文字的特点,所以汉语的四五万词汇,只需 2000多文字就组成了。而英语则不同,英语是“字词合一”,每个词都有一个特定的字形,普通人掌握二三万单词才能使用英语。
汉字的独特结构,结合幼儿独特的认知和记忆能力,直接识记,有利于汉字识字集中完成图形化的结构易于记忆,幼儿独特的认知汉字规律,使汉字的认知可快速集中实现。同时汉字的表意文字单字即有意义,可单独、集中实现,再结合高效的认知方法可使识字量和时间高度集中。
识字理念八:韵语识字是汉字识字教学一种独特的宝贵的方法,可成倍提高学习效率
识字教学中存在着“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
别多”等毛病。
韵语识字将散乱的汉字有规律地排列起来,把繁多庞杂的汉字变的集中精练,富有节奏,成为易记易诵的短语,便于联想和记忆。能提高记忆率十倍以上,在古代蒙学读本中曾经延续数千年。
识字理念九:汉字的直接认记是科学的方式
1、看图识字是间接识字;
2、看图识字的不利因素:图形对儿童视觉吸引过强,忽视对汉字字形的认记;
3、看图识字有利于对字义的理解而并不利于对汉字字形的认记;
4、看图识字是拼音文字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5、直接认记时大脑接受的信息量小,因而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6、汉字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符合直接记忆的要求;
识字理念十:提前识汉字有助于开发儿童智力
着名语言学家安子介先生的论断,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汉字能使我们产生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他认为汉字的演变合乎逻辑、富于联想,启发思考、易懂易记。汉字是有规律的,便于通过推理,判断出字音,联想出字义,引发儿童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使儿童变得聪明起来。
汉字刺激感官,促进脑细胞树突分枝、轴突伸长并生成许多突触小体,细胞间形成精密的网络,刺激越多,网络越密。脑细胞生长发育的速度先快后慢,用进废退。
幼儿的大脑不仅有记忆汉字的功能,它还在无意中分类、整理汉字,并发现潜在着的规律,然后按照这一规律来推理未知的汉字。大脑的效力在幼儿期最为活跃,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
日本的石井勋教授研究发现“日本的孩子小时候如果不学汉字,他的智商也和欧美儿童一样是100,但是学习了汉字情况就不同了:如果从五岁开始学汉字,智商能达到110,四岁接受汉字教育则智商达120,三岁开始学习三年的汉字,智商可达125-130
‘肆’ 日本人看得懂汉字吗
看不懂,因为日本人的汉字和中国的汉字意思是不一样的。
从推古朝(公元6世纪到7世纪)开始,日本正式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接受儒释道等思想,汉字正是其媒介。中国文字传入日本之前的许多年,当地人已经生活了很久并有自己的语言,只是没有文字。
中文传去以后,他们用汉字的发音来标他们说的话,他们对于汉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们自己的习惯来的。
明治时期,日本学者用汉籍翻译西欧语言,创造出“经济”“劳动”“取缔”“场合”这些词语,如今在汉语中广泛使用。汉字被用于记录日语,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渐发展出不同于中文汉字的特点。
有些汉字按照古汉语发音,有些按照日语发音;有些字写法与汉语相同,意义却不同;日本人为了方便书写、表义,甚至创造出新的汉字,称为“国字”。
日本文化里的中国元素
在日本衣食住行说话作文都无法离开中国元素,连庙里的音乐都保留了不少唐朝音乐。日本考古发现的有汉字的木简有38万枚以上,主要是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的产物,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期。
那个时代是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时代,京都寺庙里仍然能够看到墙壁上保留的古人的七言诗和五言诗。到现在日本的中学里还有一门课叫汉文,就是我们叫古文的。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日本看汉字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日语中的汉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伍’ 日本人是怎样学汉字的
其实,假名也是有汉字变化而来,所有的都是,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
日本小学校怎么学汉字我还真不了解,有机会调查下。但正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日本人的汉字能力越来越差。差到让人看了都觉得可笑的地步。有时候电视上的智力问答都是很简单的汉字。
不会的汉字,难记难写的汉字很多人都拿假名代替。比如事务室经常见人写成ジム室。
‘陆’ 日本人认识中国字吗
日文中就有汉字啊~所以他们自然是认识的。但是,日文中的汉字有很多意思差别很大的。
‘柒’ 日本人能看懂中国的汉字不
日本人可以看懂中国的汉字,像蝌蚪的字体是日文。
日语本来就是从汉语中演变出来的一种亚文化文字,因此他在使用的过程中掺杂着大量的汉字在里面,而且很多汉字都还保留着古汉语的发音和意思,所以很多大多数日本人都能熟练的看懂中文,甚至有的年纪大的日本人还能写得一手好书法。
日本现在常用的汉字是2500个,而中国小学生所学汉字也不过3500个,成年人常用的也就7000个。中国现在识字3000以下的半文盲大有人在,他们写出来的汉字日本人大多是能看懂的。虽然有时候会造成误解,但是联系上下文的话,七八成的沟通有效率还是做得到的。
历史沿革
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时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汉字由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和朝鲜等地被传入日本。近代日语与汉语词汇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传教士的汉译西方书、着作(海国图志等)、英华字典(罗存德)等传入日本,成为现代日语的词汇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其近代化及工业化进程,大量的欧美词汇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及启蒙运动思想一同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此外亦有德文和法文),又由日本人重新组合成大量现代日语词汇并被传到邻近的中国。
‘捌’ 请问日本学校是怎么教汉字发音的那么多训读和音读的汉字
都是一个一个地教。根据文部科学省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中学三年级这九年里,都有相应的汉字要学习(就是所谓的“学年别配当汉字”)。拿小学一年级为例,学80个汉字。当然,小孩子的学习速度很快,大多数都认识比学年相应更多的汉字。但也有一些能力比较弱的,可能到大学,汉字程度也很差。
日本汉字是个很复杂的系统,你提到的不同读音,其实真的要死记硬背、做作业、练习、还有平时的不断使用,才能得心应手。日本有个汉检,虽然前阵子闹了些丑闻,但总体来说越来越火,你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