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日本人参加了多少战役
Ⅰ 918事变到1945日本投降,跟日本打了多少场战役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含国共两党)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 ,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忽略了日军伤员治愈后重返战场的人数 )、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主要战役如下:
Ⅱ 日本侵华时的局部抗战都有哪些战役
江桥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
台儿庄战役,武汉战役,长沙会战,石牌保卫战都发生在全面抗战时。所以楼上的那位说的是错误的
Ⅲ 二战时期中日有哪些着名战役
1、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
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2、南昌会战
南昌会战,是指继武汉会战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十七日 到五月九日,中国军队在江西南昌抵御日本侵略军的有限攻势的会战。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的首次大战。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17日日军开始进攻吴城,日军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中将指挥3个师团在短期内击败了罗卓英指挥的第九战区右翼30几个师,日军3月27日占领南昌,4月21日中国军队开始反攻南昌,5月9日蒋介石下令终止反攻南昌,战争共持续54天。
3、豫南会战
豫南会战是中国第5战区军队在河南南部抗击日军的一次作战。 1941年1月,日第11军为了打通平汉铁路南段,解除中国军队对信阳日军的威胁,纠集步兵7个师、骑兵1个旅、战车3个团的兵力,在司令官园部和一郎的指挥下,分左、中、右3个兵团,分三路,准备向豫南发起进攻。
第5战区司令长官决定采用避实击虚的战略,留少数兵力正面抗击,主力转向两翼,待日军进攻兵力分散之时,从其两侧及背后围歼之。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
4、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阵亡将士4.2万人,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5、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
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Ⅳ 多少日本人参加了南京大屠杀
有10多万日本人参与屠杀,1937年12月1日,以松井石根为华中派遣军司令官,辖上海派遗军(新任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亲王)和柳川平助的第10军团,在海军第三舰队(长谷川清)的配合下攻占南京。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
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Ⅳ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时期共歼日军多少,日伪军多少人,有哪些大的战役
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大的战役有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另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参加了各战区防御作战。
战绩介绍:
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
共产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
战役介绍:
1、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取得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心。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余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
2、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前后历时3个半月。这次战役,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
严重打击了敌人妄图分割我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囚笼”政策,钳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拖住了日军进攻正面战场的后腿,遏止了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全国军民莫不感到欢欣鼓舞。
(5)抗日战争日本人参加了多少战役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是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在战略相持阶段,特别是从1941年起,日军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抗日根据地作为主要进攻对象。
1942年,日军在华北、华中有55万余人,其中用于巩固占领区的约有33.2万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担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
1940年8月,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获1.8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
Ⅵ 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几次侵略战争
中日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四次战争,这些战争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冲突,每一次战争都是大规模和结构性的,每一次战争都是在维护和创造东北亚的体系和秩序,所以中日战争是中日关系中的一种宿命和常态。
1.第一次中日战争,唐破百济及日本援军之白江口大战(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日本天皇元智二年)
由于日本开化远远晚于中国,当中国已经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而入盛世唐朝时,日本才在5世纪初步完成了国内统一,之后形成了被中国史书称为“倭国”的统一国家,而统一后的大和——倭国,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当时东亚乃至欧亚大陆上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国唐朝,为日本提供了整理其内部秩序、建立中央集权和封建制度的先进国家体制参考。经过有意识的一代代大批向当时的唐朝派遣向唐朝学习的“遣唐史”,日本在公元645年开始全面效仿唐朝对日本的国体和政体进行改革,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化改革”。“大化改革”后的日本增强了天皇和中央政权的权力,日本开始逐步摆脱以前日本本土上众国林立、四分五裂、并一度依附朝鲜半岛上较强的国家的局面,开始有能力干涉日本本土以外发生的事情。
而当时曾一度为汉代中国疆域的朝鲜半岛,由于汉帝国衰退后中国数百年的中心区域混乱,而进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然后在公元4世纪后陆续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各自独立的国家,由于没有更高的区域性的权威力量制约,这些国家相互间长年陷入战争和对抗状态。而为各自的生存,这三国又分别向朝鲜半岛外的唐朝和日本寻求结盟,最后形成了当时的大和日本(倭国)、百济、高句丽为一方,唐朝和新罗为另一方的战争对抗阵营。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时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会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己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而其国内经历了天皇集权、摄关统治(由权臣担任摄政、关白实际掌权)、院政(由天皇让位于子弟,自己称“上皇”、“法皇”,实际仍行使政治权利)、战国大名纷争等时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原因。
2.第二次中日战争: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以华夏农耕中国为核心区域、但同时跨越游牧区域和渔猎区域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农耕中国的中国正统朝代之一。元朝是由发源于中国西北方的草原地带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农耕区域发动全面扩张历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兴旺的顶峰,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分裂的碎块构成了今天世界体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国家,而蒙古人在东亚的经营,事实上为在疆域扩张问题从本质里保守的华夏中国,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扩张和融合的时期。
今天的中国大地域版图,首先是在元代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正统地位、而且为后世中国留下重大遗产的朝代。元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主动向周边区域扩张全面发动战争、以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安全秩序的时期,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元代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区别。而从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眼光来观察,元代的周边扩张其实同样代表着一种经济和安全的理性,即尽可能地扩大核心统治体系的范围,消除任何潜在的破坏秩序的可能,同时创造大地域的贸易交换。
从安全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国的对外扩张其实有很多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兴起后的现代性,而元代对日本的二次战争和战争失败,同样是影响了随后中日各自历史的重大战争事件。自从唐代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忽必烈数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人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唯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蒙古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验的蒙古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雨使蒙古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失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是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集结南宋新投降的10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4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9000艘,从庆元、定海起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6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名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两个月之后,即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力量短缺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忽必烈与日本对战的失败代表着当时具有最高军事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蒙古军事力量,完全不适应与大陆作战不同的海上登陆作战,而事实上,在与蒙古军队对阵过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军事优势,其胜利是由于入侵蒙古所进行的跨海登陆作战,本身极为复杂,要依靠大量的当时尚未被人类掌握的技术,诸如对台风天气的预报和多波次连续的登陆进攻。事实上蒙古军队在所有无法展开其骑兵优势的战场,如安南、爪哇和高丽都遭遇了失败,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
而从亚洲体系的角度来看,蒙古侵日的失败,使日本始终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并保持着相应的入侵大陆的力量,蒙古入侵失败后,很快发生的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都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蒙古元帝国秩序的威胁。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试图建立大陆主导的东亚统一帝国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最终被证明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3.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
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日本人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日本人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过于丰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疯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丰臣秀吉的行径就一目了然了。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袭击,被逼自杀身亡,丰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拥立“后阳成天皇”,自己则冠以“丰臣”。1585年任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当于“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事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时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此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中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建领主德川家康也取代了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这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又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第四次中日战争。
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被认为是将日本从各地大名统治中统一起来、建立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封建军事政权蓠藩体制的缔造者,因此在日本历史上自有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但在东亚视野之内,丰臣秀吉是对当时的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朝鲜在内的亚洲天朝礼治体系的挑战者,企图带领日本从边缘地带出发,经过统治和奴役朝鲜,进而入主华夏,建立新的亚洲统治。因此丰臣秀吉和他所领导下的日本事实上成为对华夏文明挑战的新的边缘势力,成为历史上中国一直在不停地与之斗争的新夷,因此使日本摆脱了在过去近千年历史中已经与华夏文明形成的暂时和谐,而开始新一轮的战争和对抗。
尽管丰臣秀吉所主导的对朝鲜和明朝的战争失败,而且丰臣秀吉本人死后其事业立即转到了德川家康家族手中,而在德川时代所建立起的幕府实行了260余年的闭关锁国,因此日本在此期间未与朝鲜和中国发生新的冲突。但丰臣秀吉所代表的日本封建主义对外扩张的方式和大陆政策,却在日本的国家制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成为日本历代统治者均奉行的大陆扩张战略目标。
所以丰臣秀吉是日本近代扩张的始作俑者。但在他的时代和这之前和之后一样,日本始终缺乏向大陆扩张的深厚潜力,因此日本命中注定要在大陆中国的长期对抗中失败,但在日本的国家体制和国家生存的理念中,丰臣秀吉是明确了经朝鲜而中国的大陆扩张模式的第一人,丰臣秀吉时代完全失败的日本朝鲜半岛和对中国大陆扩张,在300多年日本明治维新后重又卷土重来。
4.第四次中日战争:从甲午海战、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1894年至1945年)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逐步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并将中国作为对外扩张的主要对象。1888年日本参谋本部拟制了《清国征讨方略》,其中不仅有详细的中日双方战略形势、作战计划,而且有战后处置中国的办法。1894年7月,日本发动旨在吞并朝鲜、掠夺中国辽东等地的甲午战争。日军攻占大连、旅顺、海城等地。日军侵占旅顺时,不分军人平民,男女老幼,见人就杀,先后屠杀6万余人,旅顺城仅有36人活了下来。1895年,日军先后侵占中国威海、鞍山、澎湖、台北、台南等地,借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和《辽南条约》,攫取2.3亿两白银巨额战争赔款,并割走台湾。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出兵达2.2万多人,攻陷天津、北京,借《辛丑条约》从中国掠走近4000万两白银,并取得在中国天津、北京等华北心脏地区的驻兵权。1904—1905年,日本借日俄战争的胜利,吞并了辽东半岛,又将东北北部和蒙古东部纳为日本的势力范围。1906年,日本成立关东都督府,加大对东北的殖民统治。1912年,日本策划“满洲独立”,企图分裂中国。
1906年,当时在参谋本部任参谋的田中义一中佐,向陆军元帅山县有朋提交了一份题为《随感杂录》的长篇意见书,阐述了在日俄战争中所感知的经验与教训。山县熟读之后,赞许不已,下令田中草拟国防方针案,这就是次年4月4日出台的日本历史上第一份《帝国国防方针》。《方针》中昭然地写明“吞食的对象是中国和朝鲜”,为实现这个目标,“陆军需要25个常设师团,海军需要战舰2万吨共8艘、装甲巡洋舰1.8万吨共8艘”。为满足军力的财政需求,日本专门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一面以每股200日元的价格,鼓动日本民众购买股票,另一面借此机构加紧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和掠夺。
与此同时,在日本社会中也兴起了“国家主义”思潮,在黑龙会系头目头山满以及许多学者,如高山樗牛、德富苏峰等鼓动下,日本国民开始以“大国民”身份自居,响应政府的号召,纷纷为日本的军力发展出钱出力,呐喊助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日本政府趁火打劫,认为这是向中国内地伸展势力的好机会。海军总部一度决定向武汉增派军舰,陆军则认为根本解决满蒙问题的时机已经来到。此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和政策相互制约,日本才暂时在对华问题上没采取大动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趁“欧洲的大祸乱”,轻松地抢占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和南洋的全部权利。1914年10月6日,日军占领济南后,将山东铁路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并要求中国政府撤去警备铁路的中国官员和宪兵。中国政府向日本提出了严重抗议。可是,日军非但没有撤军,反而向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欲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包括要求中国的港湾和岛屿不得让渡或租借给他国,聘用日本人为中国的政治、财政和军事顾问等等。
一战给了日本诸多“天佑”的机会。战后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工业国,正式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列,海外殖民地和保护国已经超过了本身的国土面积,经济实力已名列世界第5位,高校也增加了4倍,铁路交通也大有改善,民间企业和个人纷纷为国家筹资,以期在国家的对外扩张中赢利。
1917年,日本一度提出要修建朝鲜半岛与日本本州岛之间的对马海峡海底隧道,以加快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步伐。但是,鉴于耗资巨大和工时过长,该计划才作罢。
1919年8月,一个在中国流浪10年的日本年轻人北一辉写了《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强烈主张建设天皇直接统辖下的“新日本”,进而建立成一个一统亚洲、规模宏大的亚太帝国。这就是后来“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也是日本式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原版,足足影响了日本20多年。
“日本帝国理想”也在军方蔓延滋生。1921年10月27日,在德国的巴登—巴登温泉的一所蒸汽浴室里,3名出国学习的青年军官(其中有后来成为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光着身体泡在雾气蒸腾的矿泉中,就日本国家发展方向的大问题达成共识。回国后,他们决定组成一组11人的核心力量,其中有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河本大作、矾谷廉介等,他们都是后来炸死张作霖、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乃至太平洋战争的主犯。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提出“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就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对华侵略野心的《田中奏折》。此后,日本开始有计划地在中国部署兵力,实行“大陆政策”。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所属独立守备队驻柳条湖铁路分遣队河本末守中尉,率七八名士兵,在中国军营——北大营南六七百米处的柳条湖,点燃了预先安放在铁轨下的炸药,炸毁一段31英寸的铁轨和枕木。事后,反诬中国军队所为。10时40分,日军第29联队开始向沈阳攻击,“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至此,日本侵略中国吞并中国领土,肢解中国的战略意图已经十分清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最终导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中国全国抗战。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国经历了战略溃败、战略僵持、敌后战场、战略反攻的不同战争阶段,当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全面扩张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达到顶峰时,它也就走向了全面溃败。1945年,在中苏美英各国的联合军事打击之下,数十万日本最后战略预备队日本关东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在其本土已经遭受全面轰炸,所有海外交通线已被切断,整个日本即将被扼杀的同时,日本的关键性军事力量却始终陷于中国大陆,无法回应本土,在地狱之火原子弹爆炸之后,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被从明治维新后全面扩张的亚洲大陆上,被重新打回其本土数岛,失去了其扩张而来的所有权益,其本土被军事占领,成为至今仍是必须服从美国的二流国家。
Ⅶ 抗日战争消灭了多少日军22次大会战中国胜了哪几次
关于抗战中打死了多少鬼子,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尤其是在网络上,关于抗战歼灭日军的数字更是越写越少,其中以两个数字出现的更多,45万和20万稍多。45万的数字,是一些抗战史学家,根据日本史料调查统计出来的,不到20万稍多的数字,是供奉在靖国神社里的牌位数。
战争中对方的阵亡数字,通常以对方的统计为最准,因为打完仗统计一下还剩下了多少人,精确地阵亡数字很简单就能算出来。45.5万和不到20万的数字,都是根据日方的资料得出来的,再加上我们写在历史课本上的消灭日军数确实人为水分很大,以至于当这两个数字频繁出现在了网上,搞得很多的人都产生了一个相当郁闷的疑问——八年抗战我们付出了近两千万人的生命,难道就打死了这么点的鬼子?但实际上抗战里我们打死的鬼子,远比供在靖国神社里的牌位数多,也比某些所谓史学家根据日本史实统计出来的数字多。因为日本史料里所记载自己记载伤亡数字,缩去的水分比我们增添的水分一点都不少。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途岛海战,日军四艘航母被击沉,阵亡3500余人,美军一艘航母被击沉,仅阵亡了300多人,但日本大本营却是大肆宣扬击沉两艘美军航母,并将本方的伤亡缩小到了和美军相当的数字。为此京还为“太平洋上的赫赫皇威”组织了提灯游行,令德国为大日本皇军的“重大胜利”而深受鼓舞。另外的一个例子就是诺门坎战役。关东军总部公布的阵亡人数为7696人,负伤人数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数为1021人。这样的伤亡数字一看就有问题,因为受伤的人数与阵亡的人数太接近了,这在战争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虽然苏联公布的歼敌数也是一贯地有浮夸,但从整个战役的日军参战部队损失来看,前线的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第一独立守备队和第1坦克师团几乎全军殆尽,得意保持住建制撤回来的只有一个骑兵联队,由此可以看出日军在诺门坎战役的真实阵亡数字远比不到八千人多得多。
与美、苏两大军事强国交战会缩报伤亡,那么与国力远不如其的中国交战,为了维护大日本皇军天下无敌的尊严,显然日军更是会大幅的缩报伤亡数字。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方总共投入30余万兵力,中方总共投入70多晚兵力,双方百万大军惨烈焦灼地鏖战了三个多月,日军在会战结束后前期公布的阵亡人数却仅为900多人,此后把伤亡数字增加了2300人,再之后又增加到了4000多人,最终定格在了9900余人,却也显得甚是微妙没有过万。至今淞沪会战日军究竟阵亡了多少,仍是一个无法确定的数字,因为最能真实反映本方阵亡人数的日本战报里,逐次增加阵亡的汇报可考性实在太低。不过在一名日军老兵所写回忆录关于淞沪会战的叙述里,提到了其所在的中队打得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并提及其所属联队最后也只剩下了不到四分之一,光进攻上海火车站就死了九百多人,从这名日军老兵的回忆录中可见淞沪会战之惨烈,同时也无形中表露出日军在淞沪会战的阵亡人数肯定是更多。
为了维护大日本皇军天下无敌的尊严,在与正规的国军交战时会缩报伤亡,与武器装备低劣的八路军游击队交战时,日军缩报伤亡的程度更是达到了夸张程度。例如关家垴战役,一个大队的日军闯入了八路军总部腹地,捣毁了八路军千辛万苦建立起的水腰子兵工厂,为此惹恼了并不想与日军打大仗的八路军,正好一个大队的日军是孤军深入,于是八路军集中兵力将该大队日军包围在山上发起了总攻。此战役虽不像亮剑小说里写的全歼了川崎大队,但确确实实歼灭四百多日军,将川崎大队消灭了大半,要不八路军的面子实在也没地方放了。而次战役在日军的战报上,却是宣传说仅阵亡了死61人,不过真是一个整编大队的只死了61人,就选择逃跑全线撤入了战斗,实在也太有辱于皇军士兵视死为荣的名声啦。
现在如按日本人认可的阵亡人数,他们总共才死了40万多一点的士兵,因为只有这40万鬼子,“玉碎”后得以“光荣”地把牌位摆进了靖国神社。现在日本的右翼分子,对其在二战中的阵亡数字,都坚信的是只有摆了牌位的这40万人。现在我们的某些喜欢妄自菲薄的人,得出的抗战中仅消灭了20稍多日军的数字,也主要依据靖国神社里的牌位统计出的。因为在靖国神社里的牌位,从1937到1941年死在中国的鬼子,是191250个,而我们在抗战中消灭的鬼子,又主要是在37年到39年的全面防御阶段打死的,所以根据靖国神社里19万的牌位,我们的某些人给出了自认精确的数字,20万稍多一点点。但其实傻子都能看出来,靖国神社里的牌位是有问题的。因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牌位,算上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场的阵亡数字,在靖国神社里总共只有21万个牌位,但显然在太平洋被美军打死的鬼子就远比这个数字多得多。
根据日本史实统计出来的45.5的数字,可信度其实也不大。因为日本当年记录当年阵亡数字的资料,在投降前为毁灭罪证都销毁了,其实留下来也没多大参考价值,如前边所说很多都被缩水了。
那么我们究竟在抗战中消灭了多少鬼子呢?七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复苏后,一些二战学者本着要为国人证名的态度,曾在民间搞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目的是让更多的“先辈”得以将牌位供奉进靖国神社,得出的结论是死在中国战场的军人超过了80万。这一数字虽然是在民间调查出的,但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当时离二战结束尚不甚久,谁家有先人死在战争中,又是什么时候死在了什么地方,通过询问其后人自然可以得出来。不过这一数字并不包括朝鲜籍日军,虽然在二战时被算作了日本人,众多的朝鲜人改了日本名参加了军队,但战败后却又被剥夺了做日本人的资格。而当年侵华日军里朝鲜籍士兵最高达40%,既然有80万真正的鬼子被打死,那么朝鲜籍日军至少也得死个十万二十万的。所以从日本学者根据民间统计得出的数字,说我们在抗战中打死了近百万日本鬼子,这一结论 还是非常值得可信的。
Ⅷ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打了哪些出名的战役
淞沪会战——国民政府的守都之战
台儿庄战役——国民政府的大劫之战
鄂湘桂会战——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的大退却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的首战
百团大战——声势浩大的铁路破袭战
娘子关之战——名将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下
.....
想到的只有这些了,抗日战争国民党承担正面战场,但是,胜绩不多,而且,我们了解的机会也不多。共产党八路军的胜利都是积小胜为大胜。除了百团大战之外,几乎没有过歼敌万人之上的战役。这部同于解放战争。
Ⅸ 抗战时期日本人发动了几次攻打长沙的战役
一、长沙会战一共打了四次,前三次打得比较好,第四次打败了,长沙沦陷。
二、1939年9月14日, 第一次长沙会战(又称湘北会战,日方称湘赣会战)爆发。这也是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
三、中国鉴于长沙的极端重要性,早就判断出日军必将进攻,为此确定了守卫湘北赣北的基本方针,向第9战区不断下达作战指示。9月上旬,第9战区判断日军进攻长沙即将开始,加紧部署,严整战备。
四、9月14日,会战开始。日军采取其传统的“分进合击,正面突破、两翼包抄”的战术,分别从赣西、鄂南、湘北三个方向会攻长沙,湘北为主力。在会战中,鉴于长沙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战役动员,中国官兵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抗日意志,与日军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打击下,10月1日,日军放弃攻势被迫退却。10月15日后,逐步恢复原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