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日本文化影响国人
1. 日本对我们的文化渗透表现在哪些方面
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方面。
1、看不见的方面。例如:汉字词语。很多中国人不知道近代很多科技方面和新词语的汉字词语来源于日本。(原因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接触西方社会比较密切,这种情况一直到二战后日本开始大量用片假名拼写外来词语才结束)例如:社会、党派、电气、共产、自行车……嘴巴说出来的很多词语都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到二战结束前传入中国的词语。
2、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有的物品中国人不知道其是日本背景。
3、日本的流行文化。包括现在的染发等。其实早在90年代日本就很流行了。
4、间接传播欧美文化,由于日本经济发达,普通人都欧美文化的接受程度远远早于中国。很多时候,一些好听的欧美歌曲设置流行的欧美文化,中国人不是直接从欧美接收,而是间接从日本接收。
5、动画是日本文化的象征符号。早期的机器猫、花仙子等无不影响了很多人。现在的动漫游戏扮演,也是对中国有很强的影响。
6、日本的影视剧、歌曲。
中国受日本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地区是上海,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受日本文化影响要大。其中南方比北方更容易接受日本文化。
台湾接受日本文化的程度要大很多。天然就有很多联系。在加上相似的地理生活环境,和政治、经济的联系便利。以及日本高度发达的流行文化,都对台湾有很大的影响。
2. 日本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1C 2C 3C 4C 5C 6B 7怎么没有设计啊 8从文学着作 9B
10我因为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日本的动满产业是值得我国学习的,我国现当代的动漫处在胎盘当中让人痛心。我对日本的古建筑和和服等优秀传统文化比较关注,对日本保护古物的态度和做法持赞同态度。但对日本政府对历史的不正确理解感到遗憾。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认为有深刻了解其的必要--要想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精华。我不盲目哈日,我觉得中国有更多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
我的专业也涉及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统计,楼主的问卷内容还可以更为丰富 :》
3. 日本文化,民俗在哪些方面与中国文化,民众有着紧密的联系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烙印》(引自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84507.html) 中日两国不仅在地缘上一衣带水,在文化上更是一线相联——甚至中国现代失却了的许多文明因子都还可以在今天的日本找到,所谓“礼失求诸野”是也。其中,又尤以唐代文化对日本影响最深。 从七世纪开始,中日两国互派使者,打开了两国文化交流的直接通道。而大规模频繁的文化交流则始于唐代。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使的贡献首先应该是引进唐朝的典章律令,从而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在长安的考察学习中,遣唐使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回国后仿行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授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遣唐使在文化上的主要任务是考察、了解和引进大唐文明,由于这些遣唐使的努力,使得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在政治方面,在留学唐朝回国人的策动下,645年,以中大兄弟皇子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为了铲除日益骄横的苏我氏一族,发动革新政变,更改国号为大化:颁布诏书实行新政,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仿照隋唐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其主要内容是:在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废除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官制和冠位制。新政中以唐朝的制度为蓝本,制定了《大宝律令》,《养老律令》,以法律确认了新的封建经济政治制度。日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同时,他们还照搬了唐朝的班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完成了日本社会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尤其是仿照唐朝建立起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是构筑起完善的天皇制官僚体系。天皇制官僚体系的建立,对后世日本的政治体制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仿造唐朝租庸调制颁布了《班田收授法》,规定授田人民必须担负租庸调制。《班田收授法》的颁布,抑制土地兼并,解除豪族对部民的奴役,固定农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并承认农民宅地,园地的私有权和山林池沼的使用权,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深入,中日经济政治交流也日益密切。大化改新后,日本古代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氏族和奴隶主的统治最后崩溃。建立起为新生产关系开辟道路的政治上层建筑。日本社会从此过渡到传统威权社会。
当然,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更集中地体现在文化方面。日本广泛地汲取唐文化,来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是满载而归,带去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诵读唐诗汉文,白居易等着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像、音乐、舞蹈等艺术。唐文化的传播不仅靠的是外在因素,还在于日本人所具有的广泛吸收的优点,他们善于利用别国的经验来改善自己,奈良时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新的农业制度,班田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中国传入的先进农业技术广为流传,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广泛使用;这些工具中,有许多是由中国传入,如镢镢,又称"唐镢",它是当时中国传入的大型锄。由于日本人的博采众长,使他们在建筑、服饰、医学、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浅。现在的日本还保留着一些唐朝遗风,而在文化交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字和语言。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于此同时,"唐讹"、"唐墨","唐物"等名称在日本语言中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的词汇。同时儒学和道家精神也同时在日本蔓延开来,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与人们的思想。 从以上看来,可以说日本文明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唐朝的文化,所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日本的历史里。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从今日日本社会的许多现象看出来。现在电视、空调、汽车、电脑、出国度假等已深深地渗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变得无可辨认了。尽管如此,在现代化的帷幕背后仍旧保留了许多属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从深层分析看,日本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例如,他们爱吃生冷的食物,比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颜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很强;民间信仰和巫术特盛;日本男人已诺必诚慷慨赴死的武士道精神;女子对男子的温顺和依赖;想发财,能发财,但发了财以后又不知所措等等,都可以从中国的唐代文化中寻出它们的根本。 相反,在它的母国中国,这些文化元素却式微得几乎无从寻觅——至于原因,恐怕得归结为日本文化传统一直没有中断,而他的文化母国中国却有两次被异族征服统治的岁月(元、清)。因此,中国文化的因素在本土,呈流失趋势,而在我们的近邻日本,却保存完好,这种情形有些象陶渊明在《桃花诗》中描绘:秦人在桃花源中躲过了战乱,所以还能保持秦时的风俗习惯,所谓“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礼失求诸野,抑此之谓矣?
4. 日本哪些文化习俗是受我国影响的
基本上传统的文化习俗都是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与中国早有往来。盛唐时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来中国,受中国影响较深。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日本茶道和中国的潮汕工夫茶有些相似。
相扑(すもう):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秦汉时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现为流行于日本的一种摔跤运动。
与茶道舞道一样,日本的花道也是源自中国唐朝,并在千百年间融合了本土文化发展至今。传承到今天,中国的花道艺术简化成了插瓶花,而日本花道却发扬成超越自然的美好艺术。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
“剑道”一词最早源于中国先秦时期古籍《吴越春秋》。早在两汉时期,中日即有兵器及冶炼铸造技术的交流往来。同时中国一脉相承的双手刀法经过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官方往来,以及朝鲜半岛和大陆沿海周边地区和日本群岛的民间交流,于隋唐时期流传到了日本。传至日本的刀法经过日本长年的战争岁月不断演变,在日趋稳定的日本江户时期,模仿日本盔甲的样式,制作了剑道护具与竹剑的基本形制,确立了日后体育剑道的雏形。
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
柔道是中国拳术的发展,源出少林之门。明末,中国的一位武林高手陈元赞将中国的传统武术传到扶桑(今日本),成为现代风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5. 日本如今的文化中,还有哪些明显是受我国文化影响而产生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是日本在一些文化发展中和我们国家的文化要素却多次重叠,很明显是早期受我们国家的影响,那么可以从这几点看出来。
还有一点就是日式和伞,其实在我国古代早就有油纸伞的使用了,但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我们现在用的产品也越来越高科技,之前不断学习我国文化的日本却保留了这种文化传统,并且也根据当地的人文文化不断改善,有了如今的和伞,并且也成功的把这项文化变成了自己国家的传统。
6. 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很少,主要还是中华文化辐射影响周边;当然日本的大部分现代文化也有影响到中国乃至世界。
现在中国影响最深的是其各种动漫,当然里面也蕴含了大量的日本传统以及各种吐槽!
7. 日本文化在哪些细节方面影响了你
1,刻板。日本人的刻板是很有名的,恪守规矩,一是一二是二,不知变通。这点还是国人厉害。。。
2,不添麻烦(迷惑)。在行走是无意碰到或者擦到他人,都会下意识的对不起;排队时绝不紧贴前面后背;吃饭时尽量不会影响旁边的人,不胜枚举。
3,日本人很爱干净,他们的素质一般都很高,很爱惜自己生活的环境,在路上看到垃圾(这种情况很少见),即使不是自己扔的也会捡起来。
4,人性化的细节追求。乘坐日本地铁或者电车,会有无数的机会看到无数的标示或图形。有这些指示,可以知道几号车厢出来是几号出口,几号出口出来是什么地方。夏天老人孩子受不了一冷一热,于是有弱冷房车,可是车来了也不知道几号车厢,于是站台对面的墙上就有标示,站在标示对面等着,弱冷房车就会停在跟前。
5,有精神洁癖。对自己要求过高,于是对别人要求也很高。日本是全世界最爱读书的民族之一,随时随地都在读书学习,大家都在奔命,不进则退。
6,工作上,日本人的科研风格极其严谨。日本人对产成品几乎丧心病狂的苛刻追求,一直觉得这才叫工匠精神。
7,在日本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穿和服。若是我们也能把穿汉服看成一种很泛泛的事,那么汉文化才真实的积厚流光。
8,日本规定,老师必须和学生一起进餐,并且吃同样的饭菜。校长也一样。
最后,想要说的是,虽然深受日本文化影响,并不是最喜欢这个民族,因为了解太深就会知道有很多的劣根性在里面,(中国文化也一样)。
可是,别老把侵华,反日放在嘴上,有本事在各个领域击败日本人,人家会真心佩服你崇拜你。强者为尊,这也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性。
日本茶杯为什么没有把手呢?
答案,喝日本茶时,最好的温度是60℃,刚好是手握住茶杯略烫一点点的温度,用肌肤接触出的是最直观的感受,此时,才能品尝到日本茶最佳的口感!
日本小学生的名牌为什么要反转?日本的小学生,身上都会别一个姓名牌,以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现在,很多姓名牌,变成了下图这样。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姓名牌,为什么要弄成转来转去的款式?
答案,孩子上下学的路上,简单地把姓名牌翻转过来,坏人就不会看到孩子的名字并记住??虽然是极小概率事件,但小小的改变,也可以给孩子更多一点的保护。
文件夹下方三角形的小孔有什么用处?塑料文件夹,在日本无处不在,又方便又便宜。图片里很明显,侧面的半圆孔是为了拿文件更方便而设计的。那么问题来了,下方那个三角形的孔是做什么的呢?
答案,文件夹打开时,力直接作用在下方三角小孔这个地方,如果没有这个三角孔,多次开合后,文件夹会从下方的粘合处裂开,进而报废。但是只要开一个小孔,作用力就会被分散,大大延长了文件夹的使用寿命。一百日元一大包的东西也做得很用心。
日本的自动售卖机为什么有地址?大家平时可能没有注意过,日本的自动贩卖机侧面,有它所在地的标注。但一个自动贩卖机为什么标地址?难道还有人要给它写信吗?你会猜到正确答案吗?
午餐夹馅包为什么是充气包装?
?1?
午餐夹馅包,在日本很受欢迎,一天的销售额就是1亿日元。虽然包装简单,却充气充得鼓鼓的。这样包装成本和运输成本都会大大提高,看起来都是缺点啊。那么为什么午餐夹馅包的包装要设计成充气的呢?
答案,
根据面包公司的调查,早通勤时间购买午餐包的人最多,很多人购买后匆匆塞进包里就去坐车。为了防止午餐包被包内的其他东西挤扁,所以设计成充气包装。
日本施工现场的围栏为什么是透明的?施工现场一般都会在未施工完成之前搭建围栏保护施工,可日本的围栏为什么要变成透明的呢?困惑的话,拉起身边的人一起讨论下吧!
答案,围栏转角处,看不见转弯处的情形,容易发生碰撞事件,而透明的围栏,能提前看到走过来的路人,避免发生碰撞;另一个原因是,大家路过工地时,由于不知道里面的施工情况,内心都会有一些不安的心理状态,而透明化后,能让大家更安心!
郊外的排水沟为什么这样设计?日空日本的降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很多时候雨又猛,时间又长,路面没有积水,得益于道路两旁的排水沟。在大城市排水沟一般是图一这样。但是在郊外的排水沟,却一面垂直,一面是斜坡,这样做工程量会变大很多,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答案,25年前,日本经过经济高速增长期,全国的道路建设都基本完成。但是在郊外,因误入排水沟而被困死的小动物时有出现。
小小的排水沟,对小动物来说却是悬崖峭壁。考虑到这一点,郊外的排水沟变成了现在这样一面是缓坡的形式,而且还故意设计成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这样即使小乌龟也爬得出去。
8. 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呢
很多啦,例如:服装,日本的和服受到中国唐朝服装的深刻影响,又如围棋,书法,佛教,文字(使用了中国书法里的文字或者是部首)。
9. 古代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这句话本为孙子兵法中的典故,后来传到了日本。在日本战国时代被一些少数人领悟后逐渐使用在军事争夺上。 其疾如风:军队行动快速如风。 其徐如林:军队行动缓慢时,犹如严整的森林,肃穆宁静。 侵掠如火:进攻敌人时,象燎原烈火,猛不可当。 不动如山:部队驻守时,象山岳一样,不可动摇。 难知如阴:隐蔽时,象阴云遮天不见日月星辰一样。 动如雷霆:行动起来,犹如万钧雷霆,勇猛迅捷,使敌无从退避。 后来日本战国时期被运用于甲斐国的大名武田信玄和其军师山本勘助,用来指挥日本战国最强的武田家的骑兵队,武田家运用的就是风林火山的旗号。上杉谦信并没用“风林火山”,用的是“毘沙门天”的“毘”字旗. 补充: 古代 日本文化 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 佛教 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正是在 中国文明 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 进入了文明阶段。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四部,大批汉人(包括岛津家的第一代祖先弓月君)从朝鲜移民日本,雄略天皇时期,在日本的大陆移民达18000之多,他们是大陆文化的传播者。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 《论语》 十卷和 《千字文》 一卷传至日本。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地运用汉字了。继体天皇七年(513年),建立 五经 (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代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 日本派 遣谙熟儒家典籍的 汉学家 ,以后又增加了医博士、历博士、 天文 、地理和 阴阳五行 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到圣德太子时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化改新 以后,日本进一步汲取中国文化。630—894年,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 遣唐使 ,随行的有许多留学生和求法僧。其中吉备真备和 阿倍仲麻吕 是 日本留学 生中最杰出的代表。吉备真备在唐留学17年,回国后在太学教授中国律令、典章制度,官至右大臣……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 音符 来写日本语言,着名的《 万叶集 》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称为“万叶假名”。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 偏旁 厂早了日本行书假名——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来,留唐法僧空海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了日本行书假名—— 平假名 。 奈良时代 (710--789年),日本仿照唐朝教育体制创立了一套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 国学 ,各置博士、教授、助教,教授中国律令、经学、音韵、文学、书法和算术等科目。文字和学校为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