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原始人居住在哪里
1. 日本最早的居民是从中国大陆移过去的吗
日本的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500万年前日本最初是和亚洲大陆相连的,1万3000年前由于火山的喷发造成地壳运动,日本的弧状列岛脱离亚洲大陆,成为现今的日本原貌。几万年前,日本岛上已经有了原始人居住。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原始人群为追赶野兽从大陆过来的。日本旧石器时代可发现大约是3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大部是是石制加工具。
2. 日本人原来是哪里的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一)“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削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二)“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三)“演变说”(或称“连续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也不大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从各时代日本人的体质结构来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是毫无疑义的。考古学已证明在10万年乃至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岛生息。但是,由于尚无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的发现,因而无从了解其体质特征。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丰桥市牛川町发现的“牛川人”,约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圣岳人”,其生活时代均不超过3万年前,已进入“新人”阶段。它们的体质特征是身材较矮。例如,在冲绳岛发现的“港川人”,距今约18000年,男性身高约155厘米.女性约144厘米。与中国大陆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较,较之华北地区的身材较高的“山顶洞人”,他们更类似于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身材较矮的“柳江人”。可以认为,在冰河期海面较低而出现陆桥时,“古蒙古利亚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之一部,从中国大陆南部移居到冲绳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们便是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 从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时代。由于已渡过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隔绝,一般认为,绳纹时代人与大陆来往甚少。目前,已发现数干具绳纹人的遗骨。从其体质结构来看,虽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同为绳纹人也有体质差异,但大都保留着“古蒙古利亚人”的典型体征,如身材矮、脸型短、鼻扁平等,与现代日本人显然不同。然而,自绳纹时代晚期开始,又有亚洲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到弥生时代,大陆移民急剧增加。1953年,九州大学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县土井浜发现了200余具保存良好的弥生人遗骨。其体质结构与绳纹人明显不同,其特点是身材高(平均约162—163厘米)、脸型长等,更接近于现代日本人。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弥生时代的大陆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蒙古东西伯利亚等东北亚地区,属“新蒙古利亚人”系统,最初居住于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后逐渐向东扩散,经近畿地区扩散至关东地区。在扩散过程中,他们不断与原居民(绳纹人的子孙)混血。不过,学者们对大陆移民的人数与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其估价却大相径庭。持“演变说”的学者认为,这些来自东北亚的大陆移民,因后续乏人,在混血过程中,逐渐为原居民集团所吸收,其影响不大。而持“混血说”的学者②,则运用当代的人口统汁法和拟态模型法推算,移民过程近千年(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大陆新移民的人数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在有些地区应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们认为混血之影响,远远超过一般人们的想象。自然人类学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说。诚然,他们也承认地域的差异,认为在弥生时代来自东北亚的新移民大多居住于北九州地区。其一部分曾扩散至近畿和关东地区,而地处偏远的东北地区、北海道、西北九州,离岛地区,则较少或几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响,仍以绳纹人的子孙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于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认为是未受混血影响的绳纹人的直系子孙。于是,在弥生时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构造,即移民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西日本)和绳纹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东日本)。而且,指纹、耳垢、齿冠的类型调查以及近年来新兴的血液、病毒的遗传因子调查,亦似乎支持这种“二重构造”说。当然,在弥生时代,也可能有中国江南地区的移民,直接或经南岛地区进入日本.但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尚不多见。 弥生时代后的古坟时代(3世纪至6世纪),大陆移民仍不断进入口本,且继续向东日本扣各地扩散,与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续进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构造”仍然存在。直至现代依然如此。只是绳纹人系统的影响,日渐缩小而已。因而,从体质结构来看,日本民族绝非单一民族,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来自东南亚的人口集团和来自东北亚的人口集团,不断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从日本语起源的角度来看,与日本民族起源问题直接相关的,是日本浯的起源为何,它属于哪一语言系统。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的人们到达并生活于日本列岛,那种语言才叮能成为日本语的来源。通过探索日本语的起源亦可证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许多日本学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语的语法结构与包括朝鲜语在内的阿尔泰语系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宾语或补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语句的构成顺序是主语一宾语一动词谓语;在单词后附加助词或助动词,表示语法意义;名词无性与单复数的区别等。这表明日本语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包括朝鲜浯)可能是从共同砠语分化而来的同系统语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种血缘关系上,也可能与生活于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具有某种关连。但是,他们也同时注意到,日本浯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点。例如缺少单词读音的音韵对应关系,因而阿尔泰语系不可能是日本语的惟一来源。 于是,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日本语与“南岛语系”(即马来与玻里尼两亚浯系)之间或许有某种亲缘关系。“南岛语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至南太平洋诸岛的一大语系,其范围可至中国南部的一些非汉族的少数民族。“南岛语”与日本语的类似点是:元音(元音)有5个,即(a)(i)(u)(e)(o),不使用双重元音;单词以元音结束;浊音不同于单词之首等。这表明,使用“南岛语”的东南亚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对日本民族的构成曾发生影响。但是,足以证明这些民族曾从南太平洋或东南亚直接进入日本列岛的考古学依据,却十分罕见。一些学者便推测,南岛语系的语言可能是经过中国南部,然后传入日本的。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应将日本语视为“混合语”,即日本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若干种语言混合而成的。有的学者从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诸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占代日本语的形成,大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绳纹时代之前的数千年,在东北亚地区的落叶林带,可能存在一种称为“原东北亚语”的基础语。绳纹时代初期的日本语可能来自这一系统,日本语中的阿尔泰语系的某些特征可能由此而来。而到了绳纹时代晚期或弥生时代前期,从事水田稻作的移民,由朝鲜半岛,或直接由中国长江下游地区进入日本。这样,不仅从朝鲜半岛继续传入阿尔泰语系的语言,而且也可能有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语传入日本。(有的学者认为吴、越语均属南方系统的话言,越语属南岛语系或泰语族,吴语则属藏缅语族。)日本语中的南岛语系的某些特征则可能由此而来。进入古坟时代,中国大陆移民增多,汉语对日本语的影响更为强烈。正是上述这些语言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古代的日本语。 日本语是由亚洲大陆北方系统语言和南方系统语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语”,这也可以佐证日本民族是亚洲大陆北方人口集团和南方人口集团混血而形成的“混合民族”,最后成为一统的大和民族。
麻烦采纳,谢谢!
3. 日本人的祖先来自哪里
日本人的祖先是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此外,关于日本岛居民的民族来源,目前所认为是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而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
日本人主要由和族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通用日语,假名和汉字是日本的通行文字。
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时期深受我国汉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和礼仪,还是服饰、茶道等各方面都有着浓厚的华夏元素。日本自己亦以“小中华”为荣。在《山海经》的其它篇章也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
(3)日本的原始人居住在哪里扩展阅读:
日本人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1、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爱用自谦语言,并善于贬己怡人。“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是日本人经常使用的客套话。
2、很重视衣着仪表的美观,在公开场合,一般都要着礼服,以西装套服较为常见。他们最喜爱的服装是和服。
3、有崇拜、敬仰“7”的风俗,据说这与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给人间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生命有关。
4. 日本的原始居民主要是哪里迁来的
虽然日本的领土面积这样小(比加利福尼亚州略小一点)而且它相对与世隔绝,但从很早时就连续不断地有大陆上的各民族移民迁入此地居住。已知最早的居民是一个拥有新石器文化的原始民族。他们在许多方面还很原始但却以令人惊叹的设计精美的陶器和制作技艺精湛的武器而着称。他们今天以阿伊努人——一个皮肤白皙,脸孔较平,毛发浓重的民族——为代表,除了北海道和北方的千岛群岛外他们已从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消失了。大部分日本人是自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跨海而来的蒙古入侵者的后裔,他们大部分经朝鲜进入日本。从秦朝起,日本人就掌握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些知识,它们当时已渗透进了朝鲜。从公元前2至1世纪的墓葬中出土过铜镜、有雕刻的宝石和中国或蒙古式样的剑。到公元前1世纪末,日本人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和青铜器。
5. 日本起源是什么
日本的起源是源于中国。
公元五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黄种人,主要由在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扶余人、汉族以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与日本列岛本土的绳文人融合而成。
自东亚大陆漂洋过海而来的外来移民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火山密布的列岛。
国名
日本,最早称“和”或“倭”(均读作yamato,中文译作邪马台),“日本”这一称呼大约使用于7世纪后期。其来历在日本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
中国的《新唐书》中记载: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所以讨厌“倭”这一名称,故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
朝鲜《三国史记》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条的记录也与此吻合:“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6. 日本人最开始是从哪里来的
新旧蒙古人混交产生的现代日本人。
在日本曾经发现过10万年前以上的人骨,而现在能看到的被称作“日本人原型”的人类大约也在1.8万年以前就来到了日本。这个时代正是冰河期最寒冷的时期。由于当时海面比现在低140多米,为追寻当时的食物——巨象等,人类进行了全球规模的民族大迁徙。
不过,由于这种情况波及日本北部和西南诸岛较迟,因此迄今在这些地域依然能看到残留下来的各种各样日本人原型的特征。另据对现代日本人的调查,可以发现:在日本北部,圆脸个矮的人多;而在南部,则多长脸个高的人。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日本人起源的轨迹。
7. 日本人的祖先
绳文人与弥生人相互交流,形成了现在的日本人。
绳文人从一万几千年前到约2300年前在日本列岛生活。其面部特征是圆脸、高鼻梁、颚骨发达。他们被认为以狩猎采集为生,途经现在的台湾岛和朝鲜半岛等地迁徙而来。
科学家提取了基因的人骨出土地伊川津贝冢是大约4000年前到2500年前的遗迹,属于绳文时代的后期至晚期。从该地出土的动物、鱼骨、陶器和石器中可以了解绳文时代的生活情况。
据说弥生人在大约2500年前从亚洲大陆迁徙至日本九州地区,并开始种植大米。其面部特征是脸长、眼睛细、下巴窄。该人种渐渐地扩展到整个日本列岛,在与绳文人等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日本人。
(7)日本的原始人居住在哪里扩展阅读:
绳文体质特征基本形态以蒙古人种形态为主同时夹杂着具有明显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种特征,也有学者认为绳文人是原始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成年男性身高不到165厘米,成年女性不到150厘米。
根据吉林大学教授周蜜与朱泓,中国考古学家汪洋,对旧石器时代绳文人人骨与现代人种对比发现绳文人中应当也分为渡来系和土着系因为在绳文时代前之,日本就已经发现更古老骸骨如港川人及明石原人而这些更古老骸骨其港川人接近旧石器时代广西柳江人,以美拉尼西亚特征为主。
而绳文人也应该分为时绳文时代渡来人与日本更古老土着明石原人及港川人混血形成的制作绳文陶器文化居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