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安政是什么意思

日本安政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8-22 20:38:49

Ⅰ 安政大狱的事件背景

江户时代后期的日本,外国船相继东来访问。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令日本对外的危机意识高涨,幕阁就海防问题进行议论。老中阿部正弘领导幕府进行幕政改革,在1854年使之与美国签订《日美通商亲善条约》,又与俄罗斯签订《日俄亲善条约》,之后又和英国、法国和荷兰签订类似条约,即《安政五国条约》。
1853年,12代将军德川家庆死去,于是第13代将军德川家定就任征夷大将军一职,不过,因为家定身体虚弱的缘故,下任将军的继嗣人选成为主要问题。支持前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的儿子一桥庆喜(德川庆喜),还有期盼跟诸藩建立协调体制的一桥派,和重视支系而推举纪州藩主德川家茂并且政治路线保守的南纪派,两派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与对立。
后来,日本受到美国总领事哈里斯的压力,被迫在通商条约上签字。老中堀田正睦借朝廷的权威打算解决两派的争执,不过,梅田云浜等人在京都进行尊王攘夷派的工作,而且得到孝明天皇的敕许。

Ⅱ 安政大狱的介绍

安政大狱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幕末安政5年 (1858年) 到翌年发生的事件。德川幕府的大老井伊直弼·老中间部诠胜、阿部正弘,镇压因为“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字及继承德川家茂的将军工作”上,政治逼害反对派的事件。被镇压了的以尊王攘夷派和一桥派的大名·公卿·志士(活跃分子)们,牵连者达到100人以上。

Ⅲ 跪求啊。。。日米修好通商条约是(不平等条约)的理由说明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日本语:日米修好通商条约,假名:にちべいしゅうこうつうしょうじょうやく)是,孝明天皇安政五年六月十九日(公元1858年7月29日)江户幕府同首届美国驻日总领事顿赛德·哈里斯(英语:Townsend Harris)缔结的第一个承认贸易自由和通商开国的条约。

日本同意美国向江户派驻公使、向开港地派驻领事,美国驻日外交使节在履行公务时,可以在日本内地旅行。
继续开放或增加开放神奈川、长崎、箱馆、新潟、兵库等5港,神奈川开港半年后,封闭下田港,另辟江 户(今日本东京)、大阪为商端口;在开港开端口地,设置美国公民自由出入、享有居住权、货屋租赁权和基督教自由信仰权的居留地。
尊重自由贸易的原则,即双方国家的民间贸易不受任何限制,自行交易,日本官员不得干涉;对输出入商品实行协定关税率,日本对美国输出品关税率均从价5%,美国对日本输出品关税率为免税、5%、20—35%不等,日本无权自主确定关税率;外国货币可在日本国内自由流通,内外货币可同种等量交换,铸币和当地金银可免税输出入.
美国驻日使节拥有领事裁判权;日本若与欧洲国家发生争端时,美国可应日本请求并作为委托人、居中斡旋调停。
条约有效期为14 年,届时可改订新约等。

1858年7月29 日至10月9日,70余天中,美、荷、俄、英、法等五国先后与日本订立了通商条约,取得自由贸易权、关税率协议权、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殖民特权,日本则在贸易、关税、司法等方面丧失国家主权,濒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边缘,处于被欧美列强压迫的从属地位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之下。
1858年,时值日本安政五年,日本与上述欧美列强订立的条约亦称“安政五国条约”。以这些条约的签订为标志,长达200余年的锁国体制基本崩溃

Ⅳ 日本的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Ⅳ 日本幕末维新时代历史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德川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制的国家。在德川幕府统治的初期,日本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德川时代,日本农业的发展虽然十分缓慢,但取得的成就还是比较显着的。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商业性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农业中占的比重显着提高。特别是靠近大城市(大阪、京都等城市)的一些地区,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19世纪上半期已超过稻米的种植面积。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同农业分离。随着商业性农业和农村手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发展,商品交换关系也日益频繁起来,并初步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全国市场。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大阪附近的棉织业中心河内为例,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许多经营“木棉寄屋”的包买主,他们收购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再转售给大阪的棉布批发行。商业资本进一步控制生产的形式是“换棉”和“出机”。“换棉”即商人供给皮棉,由农村手工业者纺成纱或再织成布,商人按成品数量支付现款,或分给一部分产品作为工资。“出机”是指商人供给棉纱和织机,由手工业者在家里织成布匹,商人则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后来,“出机”资本家便设立自己直接经营的手工工场,从贫苦农家招募“机织下女”即女工从事生产。幕末,由包买主直接控制生产从事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经营方式,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也陆续在制丝、丝织、棉织、陶瓷、酿酒、造纸等生产部门出现。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如浓尾、泉州地区的棉织业部门,工场手工业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总的说来幕末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的。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虽然还没有能力领导革命,但对现存的旧体制是不满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一些农村的富裕农民、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工场主通过抵押或典当的方式非法占有农民的份地,转化为地主。他们或者雇用工人自营耕作,或者把土地出租给佃农征收封建地租,同幕藩封建领主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这些被称为“豪农·豪商”的资产阶级与新兴地主,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处于幕藩领主封建统治下的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要动力。在德川时代日本共发生2809次农民暴动,幕末农民暴动更加频繁,仅1801—1867年就爆发了1169次,在推翻幕府统治的斗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中叶日本能够成功地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日本的封建制度异常僵化,缺乏自我调节的机制,统治等级的内部矛盾重重,从中分化出一支主张变革的力量——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代替资产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者。

在德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幕藩领主土地所有制。幕府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无法得到法律的承认。因此,领主阶级不仅不能将他们包容进自己的队伍之中,相反却将其推向反对派的怀抱。就国家的政治体制而言,日本是一个封建的幕藩制国家,它既有作为中央政权的幕府,又在地方保留了由领主 ——大名自行统治的二百几十个藩国。一些藩国的领主,主要是外样大名,对幕府的统治心怀不满。这不仅会导致领主阶级的公开分裂,而且为倒幕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除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着形式上的国家君主——天皇。他虽被剥夺了统治大权,但历史的传统使他仍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可以成为革新势力反对幕府统治的有力政治工具。在德川时期,日本在选拔和任用官吏方面,实行的是世袭门阀制。幕府和诸藩的各种官职,均依武士等级身份的高低来分配。“权门武士”把持了政府要职,一些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下级武士则无缘获得较高的职位,对上层武士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幕藩体制和武士等级的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这一方面使幕府的统治易于陷入孤立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便于在旧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主张变革的力量。

在德川时期,全体武士的年均收入为35石,下级武士的收入自然要比这个数字还低得多。从18世纪中期起,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将军和大名“皆感国用不足”,常采用削减甚至停发下级武士俸禄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财政困难。对门阀制早已怀有不满情绪的下级武士,由于经济地位的急剧恶化而“恨主如仇”。这就使武士等级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大批下级武士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从事手工业生产以维持生计。他们的实际阶级地位随之发生变化,逐步转化为同幕藩体制相对立的小商品生产者。另外,下级武士中经营商业或组织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也不乏其人;有的则以从富有的商人家族中间收容养子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武士身份,或者是同富商通婚,甚至过继给他们作养子,来解救自己的经济困难。这就使他们同资产阶级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两者在经济利益上逐渐趋于一致。此外,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改业为教师、医生等,补充了知识分子队伍。他们中间有些人就学于兰学家,接触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并深受兰学家的朴素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主张的影响,产生了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朦胧愿望。正是通过上述途径,部分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地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这就使日本能够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就国际环境而言,明治维新是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威胁下爆发的,这一外部条件催化了这场革命的提早发生。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一支船队来到日本江卢湾的浦贺港,要求日本放弃锁国政策,同美国友好相处,缔结通商条约。在武力威胁下,幕府被迫接受了美国国书,答应在1年内给予答复。1854年2月培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浦贺港。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同培里举行谈判,签订了《日美和好条约》。这是日本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英、俄、荷等国也先后援例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和好条约”。1856年8月,美国任命的驻日本总领事来到下田,同幕府进行谈判。他利用英、法在中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恫吓,终于迫使幕府于1857年6月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同年,英、法、俄、美也同日本缔结了通商条约。因为这些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通称“安政五国条约”。西方国家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迫使幕府同意开港通商,还取得如下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同待遇、认定关税权、建立居留地权等等,使日本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从1859年7月起,日本据约正式开港通商,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日本被迫开国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对革命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首先,幕府因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胁而被迫开国,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虚弱。开国所带来的严重民族灾难与社会灾难,又使幕府成为众矢之的,陷于孤立,甚至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严重分裂。这就使幕府已无法再按老样子统治下去。其次,开港通商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而反封建的斗争空前高涨。1863—1868年共发生370次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其中仅 1866年便发生141次。由于开国而受到打击的工商业者和下级武士也积极行动起来。尊王攘夷派和倒幕派就是以他们为社会基础而形成的。最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随着开国而逐步加深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于下级武士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在日本“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必要性,为此就必须首先以武力打倒幕府的反动统治。他们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道路。正是他们成功地领导了倒幕维新运动。

二、倒幕运动

幕府在开国问题上屈辱和无能的表现,引发了早已不满幕府专制统治的强藩大名主要是西南外样大名的反幕活动。他们乘机抬出天皇,围绕缔结通商条约和因将军家定后嗣而引起的继承人问题对幕府施加压力,以图改革幕政、参与中央政权。于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发生了公开的对立。一些主张改革的志士和浪人,也标榜“尊王攘夷”,积极配合强藩大名进行反幕活动。但幕府竭力维护它的专制统治,拒绝实行任何让步。1858年7月,主持幕政的大老井伊直弼一意孤行,未经天皇批准便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同意开港贸易。同时他还决定由血统最近的德川庆福继任将军(就任后改名家茂)。接着就在1859年10日(阴历)发动“安政大狱”,逮捕了从事反幕活动的志士百余人,将倒幕维新运动的先驱者吉田松阴等处死。主张幕政改革的一些公卿和大名也受到了处罚。为了替被害者复仇,水户和萨摩两藩的18名志士于1860年3月24日(阴历)在江户的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直弼,给予幕府的专制统治以强烈的冲击。“安政大狱”和“樱田门之变”是幕府专制势力同反幕势力之间公开冲突的开端,从此斗争便日趋激化了。

井伊的后继人久世广周和安藤信正为缓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幕府的统治地位,策划将天皇的妹妹嫁给将军家茂,实现以幕府为中心的“公武合体”①。强藩大名也接过“公武合体”口号,以萨摩藩主之父岛津久光为首,积极推进他们自己的公武合体运动。目的是利用天皇的权威,迫使幕府进行改革,建立以将军为首的雄藩联合政权,使整个幕藩领主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克服所面临的内外危机。但因受到坚决维护幕府专制制度的反动势力的阻挠,以雄藩大名为主导的公武合体运动虽曾在1862年7月和1863年底迫使幕府作出一些让步,但终于还是破产了。

在两种对立的“公武合体”运动交错展开的同时,以西南强藩的下级武士为主体、得到“豪农豪商”支持的尊王攘夷运动也迅速兴起。对领导这一运动的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先进分子来说,尊王是借“王政复古”之名,行改革幕府专制制度之实;攘夷则已不是盲目的排外运动,而是为了反对列强的殖民侵略政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他们一方面通过尊攘派公卿三条实美等人把孝明天皇争取过来,并利用他的权威迫使将军同意在1863年5月10日(阴历)开始实行攘夷;另一方面又鼓动天皇“亲征攘夷”,企图借机发动政变,举兵讨幕。5月10日傍晚,长州藩的尊攘派率先实行攘夷,炮击了通过下关海峡的一艘美国商船,随后又炮击了法国和荷兰的军舰。但长州藩很快就遭到美、法两国军舰的报复。1864年9月英、美、法、荷4国组成联合舰队,再次炮击长州藩的下关(史称“下关战争”),长州藩惨败后宣告投降。

在攘夷遭到失败的同时,尊攘派的反幕活动也受到挫折。孝明天皇虽然是个狂热的攘夷分子,但他不愿使封建秩序遭到破坏,暗中把尊攘派的政变计划告诉了幕府。于是幕府便联合公武合体派大名,于1863年8月18日(阴历)先发制人,用武力把以长州藩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尊攘派尽行逐出京都,史称“八一八政变”。而早在同年7月,长州藩尊攘派的着名领袖高杉晋作便被藩政府起用,负责守卫下关以防西方列强进行报复。他建立一支由下级武士和农民、市民组成的武装队伍—奇兵队,到1864年已发展到4000余人,在经济上得到豪农豪商的有力支持。此外,长州藩还出现了一些效仿奇兵队而建立的名目繁多的武装队伍,泛称为“诸队”。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加,长州藩的尊攘派产生了急躁冒险的情绪。为了报“八一八政变”之仇,他们不顾高杉晋作的反对,于1864年7月(阴历)向京都发起进攻,在宫门外与幕府军发生激战,结果遭到惨败,史称“禁门之变”。幕府随即联合萨摩藩的公武合体派发动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尊攘派的势力。长州藩的保守派借机重新掌握了藩政实权,并向幕府谢罪投降。幕府在同尊攘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在下关战争、“八一八政变”和“禁门之变”中遭到的挫败,使长州藩尊攘派认识到,在与外国武力悬殊的情况下,实行攘夷是轻率无谋的;只有推翻幕府的反动统治,实行“开国进取”的方针,使日本真正富强起来,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此,必须“联合草莽志士”,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 并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倒幕阵线,以实现武力倒幕。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倒幕便取代攘夷成为尊攘派的首要战略目标,尊攘派也就开始转化为倒幕派了。

1864年12月(阴历),高杉晋作等人以藩内最大的商业城市下关为据点,依靠豪农豪商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藩政实权。随后,他们就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开港贸易”的近代化方针指导下,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把长州藩建设成为“割据倒幕”的根据地。这时,萨摩藩的实权人物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人也因岛津久光的公武合体路线失败,转化为倒幕派。这就使萨、长两藩开始接近。因此,当幕府打算再次发动征讨长州的战争时,萨摩藩不但表示拒绝参加“私战”,而且经土佐藩坂本龙马从中斡旋,在1866年1月(阴历)与长州藩结成倒幕的军事联盟。萨长联盟的建立改变了幕府与倒幕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倒幕派开始占据优势。

幕府一意狐行,于1866年6月(阴历)悍然发动了第二次征长战争。但因萨摩藩拒绝参战,幕府直辖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及长州藩全体军民的奋勇抵抗,幕府遭到失败。在战争进行期间,德川家茂突然去世,德川庆喜继任将军职。1867年初,他接受法国公使的建议,进行军事和财政改革,以图重振幕府的权威。与此同时,萨长两藩也在积极进行讨幕战争的准备。英国看到倒幕势力壮大,决定支持他们倒幕,积极出售武器给他们。不久,安艺藩加入讨幕联盟,土佐藩也约定响应,进一步扩大了倒幕阵营。这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了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根据地关东一带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幕府统治势力薄弱的边远地区斗争更加激烈。这一切使幕府统治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于1867年 10月24日(阴历)向朝廷提出辞职报告,将“大政奉还”于天皇(孝明天皇已于1866年底死去,15岁的太子睦仁即位,即后来的明治天皇),企图以此来剥夺倒幕派起兵的借口,继续维持其反动的统治。

但是,萨长两藩的倒幕派并未因此而动摇。他们向京都集结兵力,于1867年12月9日(阴历)发动宫廷政变,以天皇名义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并正式成立设有总裁、议定和参与3种官职的新天皇政府。当晚新政府举行会议,决定让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即交出“兵马之权”和领地、领民。德川庆喜不甘心失败,立即奔赴大阪,纠集幕府军向京都进发,于1868年1月3—4日(阴历)同以萨长为主力的政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发生激战。幕府军失败后,德川喜庆由海上逃归江户。4月(阴历),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占领江户后,政府军继续征讨东北地方的叛乱诸藩,于10月初平定了这一地区。第二年3月又出兵北海道,在5月18日(阴历)攻下幕府残余势力固守的军事要塞五棱部。历时一年半的国内战争以政府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因这场战争发生在农历戊辰年,史称“戊辰战争”。

三、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7年12月倒幕派在发动“王政复古”的政变时,建立了以天皇(1868年9月改年号为明治)为首的“三职”政府。从1868年4月(阴历)起,又改行“太政官制”,一直到1885年始为内阁制所代替。在明治政府建立之初,显要职务均由亲王、公卿和藩主担任,但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实际负责处理政务的主要是出身于下级武士的倒幕派领袖。他们在中央政府的不断改组中,逐渐排除了官居显位的公卿和藩主。1871年后,除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和右大臣岩仓具视是公卿外,担任参议和省卿(相当于部长)的实权人物,几乎都是萨、长、土、肥4藩的倒幕派领袖。

早在1868年3月(阴历),刚刚成立的明治政府便宣布了它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其内容未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还具有一些军国主义的色彩,但却表明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因此,这是一个引导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资产阶级改革纲领。然而,对于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步骤,仍然是模糊的。于是决定到西方去考察。1871年11月(阴历),明治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为副使的大型使节团赴欧美考察。使节团通过考察加深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为了日本的独立富强必须实行全面的改革,并找到一条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归国后,大久保等人于1873年10月掌握了政府实权,建立起所谓“大久保体制”,进一步推进了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政府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

1869年6月(阴历)新政府利用在戊辰战争中获得全面胜利的有利形势,诱使各藩藩主自动“奉还版籍”于朝廷,把藩主变为藩知事(地方官)。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1871年7月(阴历)又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置县”,免除全国各藩知事的职务,一律迁往东京居住;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这就一举夺得地方政权,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2.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在“奉还版籍”时,新政府就废除了公卿、诸侯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称为士族和卒(后一部分编入士族,一部分编为平民)。1872年3月,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分制,在幕藩体制下处于被压迫等级的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随后,又逐渐剥夺了旧统治等级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废除了对平民的各种封建性限制,并准许华族、士族与平民通婚,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旧统治等级——武士的特权主要包括:统治权、封建财产特权和垄断军职的特权。在推翻幕府的统治和夺得地方的政权之后,明治政府又废除了一般武士均可对平民“格杀勿论”的特权,从而彻底剥夺了武士等级过去享有的统治权。在幕藩体制下,将军和大名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均享有向领地内的农民征收封建年贡的权利,隶属于他们的武士也通过领取俸禄的形式参与了对农民的剥削。这成为新政府的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于是它便逐渐减少俸禄总额,最后于1876年8月用发给“金禄公债”的方式赎买了武士所享有的这种封建财产特权。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也早在1872年随着征兵制的实行而被剥夺了。这样,武士作为一个特权等级被消灭了。其上层因领取高额的“金禄公债”,转化为地主和资本家;广大的下级武士则沦为小商人、自由职业者或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3.土地改革

在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时,新政府便着手确定土地所有权。1868年12月(阴历)新政府宣布:“各村地面均应作为农民占有之土地”。 1872年2月(阴历)又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私有”。同年7月(阴历),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在1873年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取消过去封建贡租按村摊派,由实际耕种者缴纳的办法,改为由持有土地执照的土地所有者交纳;不再以土地收获量作为征收贡租的标准,改为以土地的法定价格为标准;废除贡租按四公六民、五公五民等不同税率征收的规定,新地税的税率一律定为地价的3%。此外,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将旧税法水田交纳实物,旱田交纳货币或实物的规定改为一律用货币交纳。上述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幕藩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大体上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明治政府实行的土地税制也属于近代税制,地税额虽不下于封建时代的贡租,但却成为明治政府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4.殖产兴业

岩仓使团通过对欧美各国的考察认识到:迅速建立近代大工业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大久保利通回国后,立即设立内务省,亲自担任内务卿,大力推行殖产兴业的政策。政府利用国家的资金,采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方式,创办了一批官营的“模范工厂”,“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目的是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为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将官营企业转让给同它密切勾结并因而拥有特权的大资本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下,从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它几乎扩展到一切主要产业部门。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得异常迅猛。经过10 年左右的时间,近代大工业便首先在这一部门占有了统治地位。5.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影响下,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明治六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创办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民进行启蒙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革中世纪的风俗习惯,提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6.制定宪法和召开国会

明治政府虽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但它的统治方式却是专制主义的,从而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在日本掀起一场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自由民权运动。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了帝国宪法, 1890年召开了第一届帝国议会。虽然人民还享受不到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但毕竟确立了有着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使统治者在施政时不得不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比之于“朕即国家”的绝对专制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总之,通过倒幕维新运动,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使日本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Ⅵ 一把日本刀上面写的是安政元年是什么意思

安政日本国号之一
1854年安政元年
说是安政年间还出过一把三米多的日本刀给他们什么神的

Ⅶ 请问日本江户时代的安政大狱是谁因为什么事把谁关进了牢里呢

1858年,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拥立德川庆福为将军并且反对改革的井伊直弼上台,担任掌握幕府实权的大老一职,随即掀起了迫害拥立德川庆喜为将军的“一桥派”大名和主张改革的“尊王攘夷派”志士。开办松下村塾,培养了一大批明治维新人才的一代宗师——吉田松阴就是在这场风暴中被处死!

Ⅷ 日本的年号多久换一次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年后的换算方法,年号是根据政令而定的,仅在皇位继承时可改年号,也就是一世一元制。日本最初的年号是大化,是指645年至650年这段时间。然后是应仁,源于,《维城典训》中的“仁之感物,物之应仁,若影随行,犹声致响。”天正,天正源于《文选》中的“君以下为基,民以食为天,正齐末者端其本,善其俊者慎其先”和老子的“清静者为天下正。”平成,平成是指1989年1月8日至今,名字源于《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内平外成和《书经》寓意内外天地间结合平。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年号是以天皇更替为时间节点更替的。去年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继位年号由平成改为令和,现在基本一个天皇一生只用一个年号。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71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111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97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65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784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437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38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85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396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