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日本用什么重机枪
㈠ 抗战期间中日武器对比,就知抗战胜利有多么不易
1912年9月中国军队一个炮兵连是6门75毫米火炮,日本是炮兵中队是4门75毫米火炮,中国军队炮兵营是18门火炮,日本炮兵大队是12门火炮,中国师直属炮兵团是54门火炮,日本师团直属炮兵联队是36门火炮,日本在一战时师团是不配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的,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单独编属为野战重炮兵大队联队配属军一级任务作战,在1931年后日本部分常备师团从炮兵联队中抽出12门75毫米火炮换成12门105毫米榴弹炮,我国当时除原禁卫军有一个150榴弹炮营,18门150野战榴弹重炮,1912年后划开划入其他部队,我国当时其他部队是不配备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的,不需要,我国上海兵工厂可以生产各种口径火炮,包括120毫米速射炮305毫米岸防炮等各种口径重炮,岸防炮进行拆卸或稍加改造就可以变成野战攻坚重炮,太重,有铁路运输好些,除非有大的攻坚战役会特别运来,我国在1920年前中央直辖的各野战师火炮是满编的,部分地方师旅有些不满编,这一方面基于我们的火炮生产能力,上海兵工厂汉阳兵工厂要多少火炮要什么火炮都能生产出来,关键是要付得起钱,汉阳兵工厂试制120榴弹炮成功,远程火炮,后没大规模生产,因为军队不需要,不要嫌自己造的差,老,能用就行,能将炮弹射向敌人就是好炮,造的差可以改进,后来沈阳兵工厂和有一台国产子弹机起家的太原兵工厂也可以生产各种口径火炮,1912年到1928年中国建立起了大中小教育体系,师范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我们是背了比较多的外债的,在中国灭亡清国时,为阻止各国联合起来干涉中国灭亡清国,我们暂时答应继续偿还清国的赔款,我们灭了清国为他们报了仇竟然还要求我们还,应该还过来,部分满洲贵族想换皇帝,认为以载湉的名义一宣战,外国就不让载湉干了,为这还伪造外交文件给叶赫那拉,煽动义和团闹事,没有部分满洲贵族的支持义和团能在清国统治的核心地区京畿闹得起来,那里有十余万清国部队,他们要是能闹得起来,那比他们组织更强战斗力更强的捻军太平军不早打进清国京师了,满洲人要承担主要责任,1912年后我们借了笔外债,辛亥之役时南方汉人大量扩军,之后他们找中央要钱裁军,中央借钱给他们裁军。经过努力到1915年我们实现了财政收入平衡,财政盈余两千万元。1928年后到1928年我国开始编组105及其以上口径火炮为独立炮兵营炮兵团,或配属军级作战,部分师也有配备,并组建拥有各种口径火炮的炮兵旅。国民党不懂经济,能力低,轻视工业军事工业,原有的工业军事工业不说发展还被他大量败掉,造不如买,外国的又好又便宜,不知道发展本国工业军事工业的重要性。一个小数据,1921年,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实习厂从上海高昌庙所设的陆军部国营军器工厂(可以生产各种机床)订购子弹机一套,日产子弹1万发。后经太原育才机器厂仿造了子弹机,产量翻了一番,日产2万发。另可以制造六五步枪、七九步枪和冲锋枪的子弹。1928年后中国还能不能生产子弹机就不知道了。国民党不知道组织恢复生产,每年都要从外国借口数亿银元的钢铁,1912年到1928年中国对汉阳铁厂进行了扩建,新建了一座4号250吨炼铁炉7号30吨炼钢炉,新建大冶铁厂两座450吨炼铁炉,龙烟铁厂一座250吨炼铁炉,六河沟铁厂10吨炼铁炉以及上海和兴钢铁厂阳泉铁厂,这些钢铁厂钢和铁总量加起来能达到80万吨。国民党嫌自己造的钢差。
㈡ 二战时期日军机枪
二战期间,在日本陆军中,步兵被称为“军的主兵”,在战场上承担着最多的任务。装备日本步兵的最为重要的轻武器是步枪、刺刀、轻机枪、榴弹发射器和手榴弹。简单地说,在1930年,日本陆军装备还算较好,但到1943年,盟军轻武器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要远远超过日军,此时双方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本文将介绍几款二战时期日军常用的轻、重机枪。
【十一年式轻机枪】
1922年(大正十一年)日军采用的第一种制式轻机枪,因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被设计成向右弯曲的式样,在中国被俗称“歪把子机枪”,这就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是日军侵略中国时日军步兵班主要的轻机枪之一。
十一年式轻机枪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冷却方式为气冷式,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发射三八式步枪用的6.5×58毫米步枪弹,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但枪弹威力不大。这种机枪最为独特的是弹斗供弹原理,开放的供弹弹斗容量为30发,弹斗位于机枪枪身左侧,可以容纳6个水平放置的5发装弹夹。弹斗上方的压弹盖板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的空弹夹打完后从弹斗底部开口漏出,上面的弹夹在自身重量和压弹盖板的压迫下进入进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弹口,然后推弹入膛,依次反复。机枪上配有油壶,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否则容易造成退壳不畅。理论上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烦琐,实际射速很难达到理论射速500发/分。在实战中亦存在枪管过热(枪管固定,不能更换)、结构复杂易出故障、枪托歪使得射击出现偏向等问题。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3年,即大正十二年开始装备部队,当时日本各地所有部队都以1挺/大队的比例装备十一年式轻机枪,到第二年,每个中队都装备了1挺。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共生产和装备了5000挺十一年式轻机枪。但在实战中,这种机枪暴露出各种缺点,由于弹斗完全暴露在外,沙尘落在弹壳上,机枪很容易出现故障,后来被九六式轻机枪所取代,但该机枪仍在继续使用。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3年到1941年连续生产了18年,共生产了29000挺。
【九六式轻机枪】
1936年,日军针对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综合了十一年式及捷克ZB26轻机枪的特点,由南部麒次郎创立的中央工业会社设计了九六式6.5毫米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采用30发弹匣供弹,弹匣装在机匣上方,由于其提把、小握把
㈢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和日军分别使用的是什么武器
一、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
1、7.9毫米“毛瑟”二四式步枪: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有部分是由德国、捷克等国进口的7.1米“毛瑟”98式步枪,更多的是中国仿造的各型7.9毫米“毛瑟“步枪。其中以第11厂、41厂、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等制造的为多。该枪初速810米/秒,标尺射程2000米。
2、7.9毫米捷克ZB-26式轻机枪。
3、7.9毫米”马克沁“二四式重机枪。
4、7.63毫米”柏克门“冲锋枪。
5、11.43毫米“汤姆森”M1921式冲锋枪。
6、7.63毫米“毛瑟自来得”1898式半自动手枪。
7、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仿造过十发驳壳枪。
8、山西兵工厂造的口径为 11毫米毛瑟自来得手枪。
9、中央修械所仿造出德国毛瑟M1932式自动手枪。
二、日本军队武器:
1、6.5毫米三八式步枪。
2、6.5毫米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轻机枪。
3、6.5毫米三年式及7.7毫米九二式重机枪。
(3)抗日时期日本用什么重机枪扩展阅读:
中日两国军队武器装备总体上的差异总结:
日本依靠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2亿3千万两白银(含高额利息,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3倍多)及大量经济利益。
日本将赔款85%充作军费,到1937年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备的军火工业、武器装备全部自给、可为其侵略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种军备保障的帝国主义强国。
中国由于饱受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的宰割及支付巨额赔款,经济基础薄弱,只能生产部分轻武器及子弹,而且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军队装备及作战需求。
在重武器方面则完全依赖向外国采购,一旦在战争中对外军事补给线被切断,武器装备只能随着作战消耗而减少,从而导致了抗日战争中武器装备敌优我劣、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两国军队武器装备彼强我弱的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日本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发达的军火工业,使得日本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在20世纪30年代就全部实现了自给,并可源源不断地补充战场的损耗。
抗战全面爆发时,日本的钢铁产量是中国数十倍;轻重武器生产量也是中国的数十倍,而中国只有部分步兵轻武器包括迫击炮可以仿造自产,还远远满足不了战场的需求,至于重型火炮、坦克、飞机、军舰等武器装备只能仰赖向外国购买。
以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为例,日本当年生产了大口径火炮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日本当年制造坦克330辆,中国1辆也造不了;日本当年造了汽车9500辆,中国仍是一辆造不了;日本当年生产军舰52400吨,中国连一吨也造不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军网—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
㈣ 日本用的重机枪叫什么就是那把子弹是一排排的
九二式重机枪,在抗战时称为“鸡勃子”。
㈤ 92式重机枪性能如何
性能在当时算顶尖。
92式重机枪,口径7.7mm,有效射程800m,供弹方式采用30发弹板,理论射速500发/分,实则只有200发/分,此枪为二战日本军队中装备数量最大的一款重机枪,以法国的哈奇开斯重机枪为原型,研制出此枪,枪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有利于在缺水地区持续作战,为了提高射击精度,除加重枪身外同时还降低了射速,正是因为这样,日军射手在二百米以外还具有70%的命中率。
因此队伍中装备的民24式重机枪的数量就比较少,还是以日本武器为主。九二式重机枪和歪把子轻机枪都是非常难得的支援武器,由于马克沁重机枪,一直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火力支援,对于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来说,这种装备是不容易弄到的。
㈥ 二战有什么重机枪
二战时期重机枪基本上是三脚架的:
前苏联:马克沁M1910/30 ,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德什卡DShK1938
美国:M1917勃朗宁重机枪、M1919勃朗宁气冷重机枪,M2大口径重机枪
日本:大正三年式重机枪,92式重机枪(精度最好的重机枪)
德国:MG34/42重机枪,经典的通用机枪
法国:Reibel 1931机枪,供弹具很个性
中国:民24式重机枪(仿德国MG08),三十节式重机枪(仿勃朗宁M1917)
㈦ 二战时日本用的重机枪叫什么就是那把子弹是一排排的
九二式重机枪。来源:日本陆军于昭和4年(1928年)开发了以对空射击为主的使用7.7mm子弹的八九式回旋重机枪。陆军于是将八九式重机枪进行了改装,以用于地面部队,并进行量产装备。但以当时的日本的工业能力,无法大量生产八九式,所以在昭和7年(1932年)利用的三年型重机枪(1914年装备陆军)试验开发度使用7.7mm子弹,因为口径增大,加强加大了枪体使其更加坚固也导到全枪重量增加,之后从昭和7年到8年对样枪进行了射击试验,昭和14年(1939年),正式以九二式重机枪的名称定型,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投入到侵华战争中。优点: 采用光学瞄准,命中率高 握把折叠,容易机动 使用枪口消焰器(不影响射手的观察)但说达到了“对方很难被发现”的程度还是有疑问的 ) 缺点: 比改装前的三年型机关枪更重了 发射速度和当时的其他机枪相比慢(这也是其最大的缺点,重机枪是可日军的火力支柱) 战时更换枪管困难 性能和数据:皇记2592年定型,导气自动原理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径:7.7mm 枪管长:721 mm 全枪长:1156 mm 重量:55.3 kg 装弹数:30发保弹板 发射速度:450发/ 分(最大)实际200发/ 分 子弹初速:800 m/sec 表尺射程:2400m 最大射程:4500m 生产商 日立 总产量45000挺由于九二式重机枪在射击时会发出咯咯咯响的声音,所以抗日战争时被抗日军民称为鸡脖子。
㈧ 日本侵华时用什么枪
作为发动二战的元兇国之一的曰本,当时是亚洲仅有的实现所有武器自给的国家,曰本的军火工业为日军这个疯狂的战争机器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各种武器装备。曰本陆军依靠着这些武器装备,在短短十几年间就吞并了我国大部分的国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更 是横扫整个东南亚,建立起了曰本法西斯心目中的皇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 曰本陆军在二战时使用的武器装备,虽然比同时期的美苏德等陆军强国都要差一些, 但是相比抗战初中期的中国陆军以及东南亚的殖民地驻防军(如菲律宾的美军、马来西亚 的荷军和东南亚的英军)来说,曰本陆军的整体装备水平实属精良,比起还在用“老套筒”和“汉阳造”的中国**领导的抗日军队来说,日军的整体火力更是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1 F- u8 g' ?; F, u) k0 p" x1 _. T" {7 x
日三八卡宾枪
4 T5 n8 w% h6 g6 I9 O# y: f9 j& \5 E- M" w8 l( ^7 {; E p3 B7 R2 c
三零式步枪是曰本第一支采用无烟发射药的军用步枪,也是曰本其后发展的一系列军用步枪的原型。1897年(明治三十年),东京炮兵工厂厂长、兵工专家友坂成彰大佐在自己设计的三零式6.5×50毫米半底缘圆弹的基础上设计成功一支6.5毫米口径的军用步枪,正在扩充中的日军很快就决定采用这支步枪作为制式步枪,并定名为三零式步枪,三零式步枪是当时口径最小的步枪。三零式步枪采用了毛瑟M1888式步枪的直动式枪机设计和5发弹舱设计,相当巧合的是,毛瑟M1888在中国的仿制品便是“汉阳造”(或者叫“八八”式步枪)。由于曰本一直以来就坚持发展骑兵部队的传统,和三零式步枪一起定型的还有三零式马枪,三零式马枪和三零式步枪的唯一区别是枪管缩短,更便于骑兵携行。三零式步枪/马枪非常容易辨认,其枪机尾部呈钩状,在中国被称为“金钩步枪”,当时的中 国也进口了一部分这种步枪装备部队使用。三零式步枪并不是一支完美的步枪,存在着自身设计上的一些缺陷,根据日军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友坂成彰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新枪于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定型并装备部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沿用了三零式步枪的直动枪机式设计和5发弹舱供弹系统,根据三零式步枪沾染尘土后容易卡壳的缺点,友坂成彰大佐在三八式步枪枪机上增加了一个防尘盖,该防尘盖是随动式设计,成为了三八式步枪最显着的特征,“三八大盖”的称呼也随着日军侵略的铁蹄传遍了中华大地,三八式步枪在中国战场上一直被使用到1945年。三八式步枪口径仍然为6.5毫米,枪长1.275米,重3.9公斤,弹舱容量5发,有效射程460米,标尺射程为2400米。三八式步枪的优点在于构造简单,容易维护,子弹后坐力小,命中率较高。在抗日战场上,曾经出现过装备三八式步枪的日军在2000米左右的距离上进行精确射杀的战例,这足以证明三八式步枪所具有的高精度。由于三零式步枪使用的6.5毫米半底缘圆弹的杀伤效果并不好,友坂成彰另外设计了一款三八式6.5×50毫米半底缘尖弹,以增强步枪弹的侵彻效果。为了更好地利用库存量巨大的6.5毫米半底缘圆弹,三八式步枪也可以使用该种子弹。两种子弹的弹丸初速均为762米/秒。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6.5毫米半底缘尖弹的杀伤力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日军使用的6.5毫米步枪弹弹道低伸,弹头的飞行稳定性太高,在击中敌人时弹头不能通过翻滚作用把能量传递给肌体,弹丸在肌体上的穿入孔和穿出孔基本一样,只要不是命中致命部位,基本上就不会致命,而且伤口恢复也很快。而当时国民党军普遍装备的二四“中正”式步枪(仿德国毛瑟M1898式步枪)的7.92毫米弹丸,杀伤力巨大,只要命中躯干部位,基本上是非死即重伤,在抗日战场上,日军的步枪火力一直居于弱势。日军对6.5毫米弹的不满也导致了日军另一个系列步枪的出现,这个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左贤王汉化团队
在曰本步兵装备三八式步枪的同时,曰本骑兵也装备了三八式马枪,三八式马枪是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其构造与三八式步枪完全相同,与三八式步枪的区别在于三八式马枪的枪管和枪托都相对较短,整个枪长缩短到了961毫米,重量减轻到3.05公斤 ,更适合于骑兵携行,由于枪管的缩短,三八式马枪的有效射程和射击精度都有所下降。在三八式马枪的使用过程中,骑兵们最大的抱怨就是其配用的三零式刺刀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遗失,同时,在高速奔跑的马匹上安装刺刀对于身材普遍矮小的日军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曰本定型了一款新的马枪并且装备部队,该枪被命名为四四式马枪。四四式马枪与三八式马枪的尺寸和构造基本相同,主要不同的是,四四式马枪把刺刀改成了折叠式三棱锥型,使用时只要将刺刀伸展到位并且固定即可,在不用时可以折叠收入步枪护木下。八路军延安兵工厂研制的八一式马步枪的折叠式枪刺基本上就是以四四式马枪为参考设计的。四四式马枪的刺刀设计使得该枪非常适合于骑兵使用,曰本骑兵大量装备了此枪。作为一种易于携行的武器,四四式马枪也装备了日军部分后勤与特别部队,同时日军的第一和第三坦克师团也部分装备了该枪,作为坦克手的随身防卫武器。
由于在战场上吃足了“中正”式(毛瑟M1898式)7.92毫米步枪弹的苦头,日军痛感6.5毫米步枪弹威力不足。6.5毫米步枪弹的侵彻力不足,停止作用也非常差,常常出现敌人身中数发子弹仍能坚持战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在九二式7.7×58毫米机枪弹(1932年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型7.7×58mm无底缘步枪弹,名古屋兵工厂也于1939年研制出一支使用该种新型步枪弹的新式步枪,该枪被命名为九九式步枪(曰本神武纪年2599年,昭和14年)。九九式步枪分为两款:长步枪和短步枪。这两款步枪结构完全一样,只是长度不同。九九短步枪曾经被设想用来取代四四式马枪,但是由于长度仍然嫌长,而且重量也太大,因此四四式马枪仍然是曰本骑兵部队的主要装备。九九式步枪是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设计的,大体结构与三八式步枪相同。以九九式长步枪为例,该枪枪长1270毫米,枪管长657毫米,枪重4.10公斤,在携行性方面要差于三八式步枪,发射7.7×58毫米无底缘步枪弹时的弹丸初速为728米/秒,该枪标尺射程为1700米,有效射程为400米,为增加装备通用性,该枪和三零式步枪一样,均配用三零式刺刀。相比三八式步枪,九九式步枪枪管稍短。由于7.7毫米步枪弹威力大于6.5毫米步枪弹,九九式枪托底板很厚,用以增强发射时对后坐力的控制。九九式步枪的背带环在步枪左,照门上加了两翼,以方便对空射击。九九式步枪配有钢丝支架,以进一步增加射击稳定性。为了适应热带的作战环境,九九式的上护木一直延伸到头箍附近,并且对枪管进行了镀铬处理。九九式步枪主要由小仓兵工厂、大阪兵工厂以及广岛东洋工业等主要兵工厂生产,当时被日军占领下的奉天兵工厂也是九九式步枪的主要生产厂之一。九九式步枪总产量超过2,600,000支,主要装备日军在东南亚以及太平洋战场上的部队,九九式步枪在中国战场上并不多见。有意思的是,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兵工署将大量的九九式步枪改为7.92毫米口径并装备二线部队使用。九九式长步枪,此枪是广岛东洋工业(Toyo kogyo,现马自达)制造的30系列,小仓兵工厂督造,该枪生产于1939年日军在战争中也使用了两种很特殊的步枪,分别是I式海军用步枪和二式伞兵用步枪。1938年时,由于曰本所有兵工厂都在为满足陆军的需求而开足马力生产,因此曰本海军只能向意大利的皇家特里尼兵工厂定购了六万支步枪,并命名为I式海军用步枪,I是意大利的英文缩写,代表该枪是意大利产的步枪。I式海军用步枪混合了有坂成彰和卡兰卡努的设计,该枪枪长771.7毫米,口径仍然为6.5毫米,使用三八式步枪的6.5×50毫米半底缘弹。I式海军用步枪被用作海军的舰用步枪和海军陆战队用枪,其枪托结构是典型的曰本拼合式枪托结构。该枪参加了太平洋战场上的一系列岛屿争夺战,但是在与美军M1型加兰德步枪的对阵中完全处于下风左贤王汉化团队
曰本44式骑兵步枪
三八式骑兵卡宾枪
在德国的帮助下,曰本在1940年组建了第一支伞兵部队,就像坦克在曰本被另外起名 为“战车”一样,日军也给伞兵部队另外起了“挺身落伞部队”的名字。有意思的是,日军并没有选择德国师傅所使用的冲锋枪,而是打算另外在步枪上改造合适的武器。主要原因是曰本军方认为“只要一颗子弹就能打死的人,却用几十颗子弹去消灭,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浪费行为”,并且步枪的命中精度比冲锋枪要高很多,所以伞兵部队还是装备步枪的为好。这种落后的战术思想最终导致了二式伞兵用步枪的出现。二式伞兵用步枪,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此枪生产于1944年最先提供给伞兵部队的是折叠枪托的三八式马枪和可拆卸枪管的九九式短步枪,结果发现都不适合伞兵使用。最终,日军决定在九九式步枪的基础上研制新型伞兵用步枪,而曰本伞兵部队在1943年新型二式伞兵用步枪出现前就只能使用不合适的三八式马枪凑活了。为了便于伞兵携带,二式步枪被设计成可以拆卸为两段的结构,枪的前后段可以用一根插销固定,二式步枪的前段枪管下部设计有一个卡榫,将插销对准插孔并且旋紧插销即完成了步枪的组装,插销和卡榫卡接在一起,实现了枪管的密合和步枪的固定。在野战条件下,无需任何工具就可以在数分钟内将该枪拆卸或者组合完毕。二式伞兵用步枪发射7.7×58毫米无底缘步枪弹,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均略小于九九式步枪,该枪的射击精度良好,但是重量略大于九九式短步枪,主要原因是二式伞兵用步枪在两段的接合部使用了插销卡接结构,因此重量有所增加。二式伞兵用步枪仅仅在名古屋兵工厂生产,在1943年~1945年两年间,大约生产了22,000支二式步枪。在日军伞兵部队屈指可数的几次战斗行动中,二式步枪基本上都参与了战斗,最有名的一次战斗行动就是日军对冲绳岛机场的决死机降攻击行动,该枪在与美军的对抗中暴露出了火力贫弱的最大缺陷日1943年后产7.7mm有阪伞兵2式可拆卸步枪(枪可拆为2节便于携带)在三八式步枪和九九式步枪的基础上,日军研制并装备了数款狙击步枪,这些狙击步枪,不管是在抗日战场还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给盟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日军装备的狙击步枪主要有九七式狙击步枪以及九九式狙击步枪。 九七式狙击步枪是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其结构与三八式步枪相同,只是加长加厚了枪管,并且加装了4倍瞄准镜。由于特制的6.5×50毫米减装药子弹在枪膛内即完成燃烧的全过程,子弹在飞出枪口时产生的烟雾和声音等容易暴露方位的特征基本没有,凭借此种特制子弹和必死的决心,日军狙击手往往可以干掉整个炮班而不被发觉。1942年,在太平洋战场的日军又装备了一种新型狙击步枪,这就是九九式狙击步枪。九九式狙击步枪是在九九式长步枪的基础上加装了九七式狙击步枪的4倍瞄准镜。九九式狙击步枪通常使用特制的7.7×58毫米减装药子弹,但是由于7.7毫米子弹装药量多于6.5毫米子弹,因 此,九九式狙击步枪的发射特征比九七式狙击步枪的发射特征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在太平战场上,由于美军占据火力的绝对优势,因此日军狙击手更喜欢使用九七式狙击步枪。
在抗日战场上,九七式狙击步枪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军曾经在淞沪会战中广泛使用过加装瞄准镜的三八式步枪,在正面战场上,装备九七式狙击步枪的日军狙击手通常被用于狙杀敌方中高级指挥官、炮班以及机枪组,由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缺乏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同时部队的素质又相对较低,日军狙击手取得了相当惊人的战绩。在太平洋战场上,装备九七式或者九九式狙击步枪的日军狙击手通常都躲藏在草丛或者树冠中,使用特制的减装药子弹对美军的战地指挥官、坦克车组、炮班以及机枪组进行决死狙杀。总的来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狙击活动远比美军来的活跃,日军狙击手往往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狙击活动,这些狙击手可以在同一地点潜伏长达一周的时间,以等到合适的目标加以狙杀。但是由于日军狙击手的战术非常呆板,美军通常都会使用M3型坦克的37毫米高爆弹对可疑地区的树冠进行清扫,日军的狙击手就会“像被霰弹枪打中的鸭子一样纷纷掉落下来”。在美军加强了戒备之后,日军此种类型的狙杀就只能是为美军坦克手送上一道道开胃甜点而已曰本6.5mm97式狙击步枪.由于曰本本土极其缺乏资源,经济上根本不能承受大规模使用重炮武器的负担,因此机枪武器在日军的火力支援体系中处于支柱地位,日军在步兵部队中普遍装备了轻重机枪以弥补日军单兵火力的不足,日军每个小队都装备了一挺轻机枪,每个中队都装备了三至四挺重机枪,加强部队的编制更是达到了普通部队编制的二至三倍。日军在整个二战中使用的机枪种类繁多,除了最为出名的十一年式“歪把子”轻机枪外,日军还装备了九六式轻机枪、九九式轻机枪、三式重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等等,某些部队甚至使用过缴获的中国制捷克ZB26式轻机枪。这些机枪中,十一年式、九六式轻机枪以及三式重机枪都是使用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毫米半底缘步枪弹,而九九式轻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则是使用7.7毫米九二式半底缘尖弹。在1939年的时候,日军共装备了三种口径一致却不能通用的7.7毫米枪弹,分别是海军和海军航空兵使用的7.7毫米全底缘机枪弹、九二式和九九式机枪的7.7毫米半底缘机枪弹以及九九式步枪使用的7.7毫米无底缘步枪弹,这三种枪弹虽然口径一致,却不能通用,如此繁杂的枪弹种类,想必日军的后勤压力会十分沉重。相比之下,虽然十一年式、九六式轻机枪以及三式重机枪发射的6.5毫米枪弹虽然杀伤力不足,但是却实现了与三八式步枪的高度通用化,至少日军的后勤官不会为分清三种不同的枪弹而伤脑筋了.十一年式轻机枪于1922年(大正十一年)设计成功并装备部队,为了简化后勤供应,该枪采用了三八式步枪的6.5×58毫米步枪弹,由于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枪托向右侧弯曲,因此在我国也被称为“歪把子机枪”。十一年式机枪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使用螺旋状散热片进行冷却,该枪是机枪史上唯一采用弹斗供弹原理的轻机枪,弹斗为漏斗状,容弹量为30发,每5发子弹都使用三八式步枪的弹夹装填在一起。由于曰本糟糕的子弹制造工艺,使用十一年式轻机枪时必须先将子弹涂油然后才能放入弹斗,否则的话,公差过大的子弹往往会导致供弹故障,因此在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枪托内藏有油壶。理论上来说,这种供弹系统节省了更换弹匣的时间,副射手只需不停地将普通的三八式步枪使用的5发弹夹装入弹斗内,机枪就可以实现不间断射击,但是实际使用中,这种设计产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弹斗式供弹系统太过复杂,实战条件下故障频频,在持续射击时枪管会很快过热而不能射击,而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快速更换枪管的问题,因此不得不停下来等待枪管冷却,在实际使用时,以300发为连续射击的上限。十一年式机枪的供弹系统的设计可以说是曰本人在武器设计上独出心裁却又糟糕透顶的典型之一,此种设计在十一年式轻机枪后就没有再被采用过。由于十一年式机枪糟糕的设计,曰本于1936年(曰本神武纪年2596年)在十一年式轻机枪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新型九六式轻机枪,该枪着重改进了十一年式机枪供弹系统和持续射击能力的缺陷。九六式轻机枪在设计时参考了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供弹系统,外形与ZB26式轻机枪非常相似,与ZB26外观的主要区别是九六式轻机枪采用了30发弧形弹匣供弹,而不是ZB26的20发直型弹夹。九六式轻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冷却方式为轻便的气冷式。参考ZB26的设计,九六式轻机枪是曰本第一挺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轻机枪,这种设计使得九六式轻机枪可以保持足够的火力持续性。九六式轻机枪口径仍然为6.5毫米,使用三八式6.5×58毫米半底缘尖弹,发射三八式尖弹时初速为730米/秒,该枪全长1054毫米,重量为8.85公斤。九六式轻机枪构造简单,坚固可靠,在射击时极少发生故障,该枪的特殊之处是可以配备刺刀,以进行白刃格斗用。九六式机枪本来是用于替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但是由于生产能力的不足,该枪直到 珍珠港事变之后才全面装备日军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部队,“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的第25军则是第一支全面换装此种新式机枪的日军部队。西方第一次知道该种武器存在则是英军缴获九六式轻机枪以后的事情了。与三八式步枪一样,十一年式和九六式轻机枪都存在口径过小、侵彻能力小以及停止能力差的缺点。因此,曰本于1939年(曰本神武纪年2599年)在九六式轻机枪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是将口径改为7.7毫米,新枪被命名为九九式轻机枪。九九式轻机枪发射7.7毫米半底缘弹,由30发弧形弹匣供弹,弹丸初速为70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理论射速为800发/分,枪全长1186毫米,重9.94公斤。该枪是日军在二战中使用的最为优秀的轻机枪,但是由于曰本工业生产能力的限制,其产量并不是非常的大。日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重机枪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当时日军大规模装备了法国的7毫米哈其开斯重机枪,在此基础上,日军于1914年(曰本大正三年)设计出一挺新式重机枪,并命名为三式重机枪,该枪口径与三零式以及三八式步枪一样,采用了6.5毫米口径,发射6.5×50毫米三八式步枪弹,该枪为导气式自动方式,采用气冷式冷却方式。三式重机枪枪管口部设计有消焰器,枪管后部有散热筒,机匣后部参考马克沁式重机枪,采用了平行护手设计,该枪配有重型三角架以提供稳定的射击平台。三式重机枪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广泛装备使用的重机枪之一。
出于与九九式轻机枪相同的原因,曰本于1932年(曰本神武纪年2592年)在三式重机枪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九二式重机枪,主要的改动是将口径改为7.7毫米,发射7.7×58毫米九二式半底缘步枪弹。九二式重机枪的自动方式和冷却方式均与三式重机枪相同,该枪采用30发弹板供弹,发射7.7毫米半底缘步枪弹时初速为721米/秒,表尺射程为2700米,理论射速450发/分,枪长1225毫米,枪身重26.6公斤,包括三角架时全枪重62.5公斤
九二式重机枪[三式重机的延续]
汉化交流空间二战中日军所使用的最糟糕的武器莫过于手枪了,侵华日军使用的手枪多达十余种,却没有几款是堪用的,为了简单起见,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这些手枪,只是选择典型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加以介绍。提起南部十四式手枪,就必须说到南部纪次郎大佐和他设计的几款自动手枪。1904年,曰本枪械设计师南部纪次郎大佐设计出曰本第一款自动装填手枪,该枪被命名为南部式(Type Nambu)手枪。南部式手枪口径为8毫米,8发弹匣供弹,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方式,发射由南部纪次郎大佐设计的8毫米子弹时初速为325米/秒,有效射程为50米,枪长2 29毫米,枪重0.875公斤。该枪并没有被曰本陆军采用为制式手枪,但是仍然有一些军官自行购买并装备使用。有意思的是,当时曰本陆军使用的最多的手枪就是大名鼎鼎的毛瑟M1896式手枪。在使用过程中,南部式手枪暴露出了故障率偏高的最大缺点。1920年,曰本陆军开始研制一款新式手枪以普遍装备部队。以南部式和南部陆式手枪为基础,南部纪次郎大佐和他手下的设计人员于1923年研制出一支新的8毫米口径的自动手枪。该枪于1925年(大正十四年)定型,并于1927年被曰本陆军正式采用为制式手枪,由于该枪是在大正十四年定型,因此被命名为南部十四式手枪,也称为十四式手枪。该枪的原理与南部式手枪一样,自动方式也为枪管短后坐式,发射8毫米南部手枪弹时初速325米/秒,有效射程50米,枪长228毫米,重0.85公斤,该枪配用的皮制手枪套外形极像王八的外盖,因此被我国军民称为“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手枪在可靠性上相对于南部式手枪并没有较大提高,射击时的卡壳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可以这样说,日军在整个侵华战争中就没有一款自行研制的手枪可以和盟军大量装备的毛瑟以及M1911相比的。当时中国军队大量装备了毛瑟自动手枪,日军在与这种手枪的交火中往往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甚至专门为毛瑟发明了这样一种战术:士兵便衣携带20响毛瑟自动手枪,专门在城镇中与日军展开巷战。毛瑟强大的近战火力往往让日军伤亡惨重,而当时配备的南部式手枪根本就不能和毛瑟抗衡,甚至连三八式步枪也无法压制毛瑟的强大火力。在整 个战争中,南部式以及南部十四年式手枪让使用该枪的日军军官大吃苦头,甚至靠缴获武器来补充自己的抗日游击队也对其的性能颇有微词南部十四式手枪, 明治二十六年式手枪(使用枪套的南部手枪
南部十六连发自动手枪,它可以连射16发
在整个二战中,日军的轻武器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各个参战国。当时的其他参战国基本上都大量装备了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甚至当时的国民党军也大量进口并仿制了诸如伯克门式(MP18I的进一步改型)、M1928汤姆逊式等类型的冲锋枪。日军在与国民党军的交手中屡屡吃尽冲锋枪的苦头,特别是国内仿制的伯克门式9毫米冲锋枪(国内称为“花机关枪”,在国民党嫡系部队中装备到了班长级),甚至配备了100发的鼓型弹夹,真真是泼弹如雨。在血的教训下,日军于1935年开始研制新式冲锋枪,该枪便是鲜为人知的百式冲锋枪。 1937年,南部纪次郎大佐研制出了曰本第一款国产冲锋枪样枪,该枪被称为南部式冲锋枪。南部式冲锋枪采用50发弧形弹匣供弹,使用8毫米南部手枪弹,主要的枪机套件均是仿造德国MP34型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由于该枪没有保险装置,在子弹上膛后便一直处于开膛待击状态,因此在使用该枪时必须十分小心,不然的话很容易走火,这个问题在百式冲锋枪的研制过程中一直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因此在百式冲锋枪中也保留了此项严重缺陷。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在认真听取陆军参试人员的意见后,南部式冲锋枪的弹匣被移至机匣左侧并呈水平状,这种类型的布置与英国斯登冲锋枪及其类似。新的冲锋枪1940年(曰本神武纪年2600年)定型并被命名为“百式”冲锋枪,该枪使用8毫米南部式手枪弹,采用30发弧形弹匣供弹,枪全长903毫米,枪管长280毫米,枪重4.2公斤,可控射速为300发/分,最高射速700发/分。百式冲锋枪枪身上钻有散热孔,同时配备了三零式刺刀。该枪于1941年2月开始少量装备特别部队以及东南亚的日军,在抗日战场上,此款冲锋枪极其罕见。百式冲锋枪可以分为前期型、后期型和折叠枪托型三种,这三种类型的产量都很小,分别是1000支、10,000支和230余支,相对于三八式步枪上百万支的产量来说,真是少的可怜。出现这种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日军落后的战术思想。在前文已经提到,日军一直认为“只要一颗子弹就能打死的人,却用几十颗子弹去消灭,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浪费行为”,同时曰本当时已经是不堪重负的军火工业也没有能力大量生产这种冲锋枪了。早期型百式冲锋枪配备有脚架,枪身下配有刺刀柄,其准星为切线式准星,表尺射程为惊人的600米(作者对此表示怀疑,因为8毫米南部式手枪弹根本没有这么远的有效射程,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日军对精确射击的迷恋),从50米~600米间,每50米为一个刻度。后期型与早期型相比,做了如下重要改进:刺刀直接安装在枪口部位,同时表尺变为固定式,取消了脚架设计,同时,后期型使用的弹匣也更为坚固,但是这样一来,两种型号的弹匣就不能互换了。后期型也叫实战型,其加工工艺更加简单,大量使用了冲压技术以方便生产。而折叠枪托型则是在早期型百式冲锋枪的基础上研制的,主要改动是将枪托改成折叠式枪托。该种型号的冲锋枪主要配备海军的伞兵部队" 大正10年式手榴弾
可手掷或用大正10年式掷弹筒发射,中国俗称48瓣 九一式手榴弾"自带发射药筒,可手掷或用89式掷弹筒发射,引信延迟时间7秒 九七式手榴弾
8 G. p ]3 k1 g# }% Qhunking.game.topzj.com去掉发射药的九一式手榴弾改造,可手掷或用大正10年式掷弹筒以及一切枪口掷弹筒枪挂掷弹筒发射,引信引信延迟时间4秒 九九式手榴弾
可手掷或用大正10年式掷弹筒以及一切枪口掷弹筒枪挂掷弹筒发射,引信引信延迟时间4秒 九八式手榴弾
只能手掷引信引信延迟时间4秒
大正十年式
九一式昭和6年制定
九七式昭和12年制定 `
末期型陶器制昭和19年~昭和20年生产
㈨ 小屁孩问我为什么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的重机枪斗不过马克沁重机枪,怎么解释清楚
日本鬼子使用的是仿制法国哈奇开斯机枪的92式重机枪,由于那种机枪设计笨重,气冷式机枪比水冷式机枪加了水之后还要沉,机动性差,供弹设计不佳,还有日本二战轻武器可靠性差的普遍弊端,所以斗不过马克沁可算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