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多少重机枪巢
① 二战时日本生产了多少支冲锋枪、轻机枪、步枪和手枪求大神解答,本人酷爱研究二战历史。我以前在网上
70万冲锋枪。500万步枪
② 日军一个联队大约有多少人
联队是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联队的编制通常有3000-3500人,人数根据兵种的不同而
定。常见兵种有步兵,骑兵,辎重兵,炮兵,工兵.特殊兵种有航空兵,船舶兵,电信兵,另外还有
独立混成联队。各兵种中步兵联队编制人员最多,相当于一个旅的编制。联队长通常由大大佐担
任,有时也有中佐充任。
拓展资料
联队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级作战单位,相当于中国的团级单位。与其他国家的部队
编制有所区别。二战时日军的作战单位──联队。日语为"连队"(れんたい、原用字为"联队"、英:
regiment),现今日本陆上自卫队也有这一编制。
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是联队(12~14门步兵炮,比二战德军要少),一般日军将联队视
为团级单位。一个3800人的联队明显大于同时中国军队的一个步兵团,相当于北洋军的“标”。它
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有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
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小队携带一日份的弹药;三个步兵大队(108挺轻
机枪,36挺重机枪,与德军相同);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
炮兵中队,编制122人,包括1个25人的中队部,1个观察分队,1个31人弹药小队,3个31人炮
小队(每个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分队,装备一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
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山炮和步兵炮),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包括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
门37毫米反坦克炮)。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分队,每分队3部电话,一个交换
机),一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联队的卫
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
员。
③ 二战中日军一个联队配备多少火炮和机枪
联队直属的炮兵中队有6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直属反坦克中队有6门37毫米反坦克炮; 联队下辖3个大队,每个大队有1个机枪中队,8-12艇九二式重机枪,还有1个炮兵排,2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 大队下辖3-4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辖3个小队,每个小队装备2挺歪把子机枪和2个掷弹筒; 所以整个联队装备12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24-36挺九二式重机枪,54-72挺歪把子机枪,54-72门掷弹筒。
④ 二战时期日军机枪
二战期间,在日本陆军中,步兵被称为“军的主兵”,在战场上承担着最多的任务。装备日本步兵的最为重要的轻武器是步枪、刺刀、轻机枪、榴弹发射器和手榴弹。简单地说,在1930年,日本陆军装备还算较好,但到1943年,盟军轻武器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要远远超过日军,此时双方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本文将介绍几款二战时期日军常用的轻、重机枪。
【十一年式轻机枪】
1922年(大正十一年)日军采用的第一种制式轻机枪,因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被设计成向右弯曲的式样,在中国被俗称“歪把子机枪”,这就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是日军侵略中国时日军步兵班主要的轻机枪之一。
十一年式轻机枪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冷却方式为气冷式,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发射三八式步枪用的6.5×58毫米步枪弹,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但枪弹威力不大。这种机枪最为独特的是弹斗供弹原理,开放的供弹弹斗容量为30发,弹斗位于机枪枪身左侧,可以容纳6个水平放置的5发装弹夹。弹斗上方的压弹盖板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的空弹夹打完后从弹斗底部开口漏出,上面的弹夹在自身重量和压弹盖板的压迫下进入进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弹口,然后推弹入膛,依次反复。机枪上配有油壶,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否则容易造成退壳不畅。理论上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烦琐,实际射速很难达到理论射速500发/分。在实战中亦存在枪管过热(枪管固定,不能更换)、结构复杂易出故障、枪托歪使得射击出现偏向等问题。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3年,即大正十二年开始装备部队,当时日本各地所有部队都以1挺/大队的比例装备十一年式轻机枪,到第二年,每个中队都装备了1挺。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共生产和装备了5000挺十一年式轻机枪。但在实战中,这种机枪暴露出各种缺点,由于弹斗完全暴露在外,沙尘落在弹壳上,机枪很容易出现故障,后来被九六式轻机枪所取代,但该机枪仍在继续使用。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3年到1941年连续生产了18年,共生产了29000挺。
【九六式轻机枪】
1936年,日军针对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综合了十一年式及捷克ZB26轻机枪的特点,由南部麒次郎创立的中央工业会社设计了九六式6.5毫米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采用30发弹匣供弹,弹匣装在机匣上方,由于其提把、小握把
⑤ 二战日本重机枪
在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中,曾经使用过38式(不是步枪的那个),仿路易斯,三年式,九二式重机枪。 38式 明治38年,日本购买到哈奇开斯机枪的生产权,同年正式出品,并定为日军的正式装备。枪的全称“日本38年式重机枪”该枪是哈奇开斯机枪的仿制型,构造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口径改为6.5毫米,以适应日本的弹药,散热片从5片增加到7片。38式使用友坂6.5毫米三八式各种弹,弹头初速740米/秒,30发弹板供弹(以后的日军重机基本上都是用这种方式),实际射速200-300发/分,自动方式为导气式,气冷,枪身长1448毫米,枪身重28公斤, 枪架21.67公斤,全重49.67公斤。 仿路易斯 1932年,日本丰川海军兵工厂仿制路易斯机枪,称7.7毫米九二式仿路易斯重机枪。此枪配有三脚架,三脚架的三个支脚长度相等,可调位置和变更高低,在枪架中有一个转盘,枪身和弧形枪鞍相结合,可以左右俯仰射击,变更枪鞍的位置,便可以对空射击,日本海军的江防炮艇上曾经装备过这种武器用于对空射击。这种枪发射7.7毫米九二式各种弹,弹头初速730米/秒,标尺射程1700米,47发弹盘供弹,理论射速600发/分,枪身长1265毫米,枪管长655毫米,枪身重量13.5公斤。 三年式 三年式重机,口径为6.5毫米,自动方式导气式,气冷,日本大正3年(1914年)定型出品,并列装日本军队。该枪的的枪口部分装有喇叭形的避火罩,枪的末端有两个和马克沁重机枪一样的平行护手,配有三脚架,枪架上有纵横扫射装置。三年式重机枪6.5毫米友坂三八年式各种弹,弹头初速740米/秒,标尺射程2200米,30发弹板供弹,理论射速600发/分,实际射速200-300发/分,枪身长1220毫米,枪身重量26.6公斤。 九二年式 九二年式的出现是伴随着九二年7.7毫米半凸缘枪弹的问世而面世的。这种枪是日本神武纪元2592年(1932年)定型出品并装备日军的。作为三年式的改进型,两种结构基本一样,改进的地方为:1,口径改为7.7毫米,2。扳机式的击发机构改为按钮式(和我国的57重机差不多),握把为折叠式,3.配备瞄准镜(瞄准镜有两种型号,93式,94式,都为潜望镜式瞄准镜,放大倍率均为5倍,93式镜高21.5厘米,94式高22.5厘米),4.准星上配有夜光管,可以在夜间射击。九二年式重机枪使用7.7毫米九二式半底缘枪弹,弹头初速732米/秒,标尺射程2700米,30发弹板供弹,理论射速450,枪身权1225米,枪管长720毫米,枪身重26.6公斤,枪架重27.8公斤,枪全重54.4公斤。被称为法国女郎之吻的92式重机枪弹板供弹系统与弹链供弹的机枪相比有很多缺陷,弹链只要展开就可以一个人持续射击,但对于92式而言一名射手根本无法独立射击.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种气冷式机枪的重量太大,比水冷式的MG-1908还沉.92式重机枪也属于世界上最差的二战重机枪之一,与国民党军的24式水冷机枪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补充一个93式高射重机枪 这是一种风冷式全自动机枪武器,虽然是高射机枪,它可用于地面目标.。射程由200至3000米,可对速度达每小时500公里飞机进行打击。 口径13.2MM(0.52英寸). 长度89英寸 重量87磅. 30发子弹弹板供弹 枪口速度 每秒2250英尺. 射击高度0到85. 射速每分钟500发 仿路易斯
⑥ 二战时日本在中国南京驻扎多少士兵,还有他们的武器装备是什么
有2500人左右,装备有1800支手动、半自动步枪,500支轻机枪,10挺重机枪,约5门炮。虽然重型武器比较匮乏,但对于怕死的老蒋来说,即使那些小日本有很多重武器,在近战中也无济于事。
⑦ 鬼子的一个中队有多少人
日本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0到250人之间。
1:日本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包括:中队长和执行官,军士,卫生员,勤务兵,司号员,通信员等,然后是三个步兵小队,日本的步兵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
2:日本还有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中队只有8 挺)。
3:日本极少的部队配备了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
4:日本还有110人的运输中队(包括大车和骡马),保障物资运输。
(7)日本有多少重机枪巢扩展阅读:
(1)日军参照旧德国陆军,别出心裁的构建了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编制体系,并仿效一战美军师的庞大火力与人数,在二战时从结构到规模都显得与众不同。
(2)日军的一个步兵中队比起中国军队的一个连就已经大出不少了,相当于北洋军的“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有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54人的小队。共181人,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有时会加强2-4挺重机枪甚至1-2门90迫击炮或九二步兵炮(由营拆解支援到连)。
⑧ 二战有什么重机枪
二战时期重机枪基本上是三脚架的:
前苏联:马克沁M1910/30 ,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德什卡DShK1938
美国:M1917勃朗宁重机枪、M1919勃朗宁气冷重机枪,M2大口径重机枪
日本:大正三年式重机枪,92式重机枪(精度最好的重机枪)
德国:MG34/42重机枪,经典的通用机枪
法国:Reibel 1931机枪,供弹具很个性
中国:民24式重机枪(仿德国MG08),三十节式重机枪(仿勃朗宁M1917)
⑨ 日本92式7.7mm重机枪的介绍
日本92式重机枪为日本陆军在1930年代改良三年式重机枪开发的重机枪,使口径从6.5mm改为7.7mm,改用92式7.7公厘子弹。另外将握把从框式改为折叠式,将扳机从扣动式改为压铁式。盟军给它起了外号啄木鸟。
⑩ 麻烦问下日本的现役军用的枪械是什么枪阿,还有二战时的枪械。。。
http://hi..com/jewell/blog/item/84f943084bffd5900b7b8293.html
现役军用的枪械
二战时的枪械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歩兵铳 Sanpati-shiki hoheijyuu)是一种手动枪机步枪。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是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有如盖子般而得名。防尘盖在开栓抛壳和推弹关栓时,能随枪机一起后退或前进,起到防尘作用。
规格参数
类别:旋转后拉式枪机,弹仓供弹
口径:6.5 毫米
弹药:6.5×50 mm 步枪弹
弹仓容量:5 发
全长:1,280 毫米
枪管长度:797 毫米
重量:3.95 公斤
初速:765 米/秒
有效射程:460 米
百式冲锋枪
1935年,日本陆军在实战中领教中国军队冲锋枪的威力后,方才开始式制冲锋枪。当时是由中央工业公司的南部枪械厂具体负责这一工作,试制人员将其称为南部式冲锋枪,其弹夹可放置50发子弹。弹夹呈弧线形,插在枪的下面,其形状类似香蕉。随着试制工作的进展,弹匣逐渐被移至左侧面并呈水平状,这与后来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很象,这是为了卧射时更方便,这一设计方法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最后该枪于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纪年1000年,所以起了“百式冲锋枪”的名称,于1941年2月起装备部队。
全长:900毫米;
枪管长:280毫米;
枪重:4.2公斤;
装弹量:30发;
射速:700发/分。
大正十四年式手枪
种手枪使用南部式8mm子弹,指向射击精度极高,子弹伤害力极大基本与达姆弹相同,无防护人员被击中,通常非死即残。但这种子弹穿透力很弱,用5层棉被就能挡住,此外该枪采用的设计结构,必需严格保养才能保证可靠性,否则击发后容易出现第2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射击停顿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径:8mm
枪管长:117mm
全枪长:230mm
重量:900 g
装弹数:8发
有效射程:60m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一一年式軽机関铳)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因于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操作:自动
弹药:6.5×58毫米步枪弹
容量:5发/弹夹、30发/弹斗
重量:10.2公斤
全长:1100毫米
枪管长:485毫米
初速:736米/秒
理论射速:600发/分
有效射程:600米
口径:6.5毫米
九六式轻机枪
从外形上看,该枪应该是十一年式的改进型,但是由于使用了和ZB26相同的供弹方式,我一直认为这是日军根据ZB26修改的枪型,后查阅资料可知,日军确实有根据ZB26设计的轻机枪,但是不是这种。这个后面会有介绍。大家注意红字的部分,这些地方是该枪和ZB26相似的地方。
这种机枪是我军缴获较多的一种,全名日本6.5毫米九六年式轻机枪,它是神武纪元2596年(1936)定型装备的。它比十一年式结构简单,坚固耐用,不易发生故障。口径仍为6.5毫米,导汽式,气冷,导气孔可调,采用弧形弹夹并装于机匣上方,鼓形标尺,分划2-15,瞄准孔可以左右调整,准星偏于枪的左侧,而且有护翼,此枪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在活塞筒前面加装刺刀(想想现代机枪中还有那种可以装刺刀),机匣上方可以加装瞄准镜。枪管末端有提把,枪托为鱼尾状,拉机柄位于左侧,其上方有突出的退壳挺并加铁罩保护,该枪没有单发装置,只能连发,由于口径小,杀伤力和侵彻力均感不足(这就是后来99年式出现的原因)。九六式使用6.5毫米步枪弹,弹头初速730米/秒,标尺射程1500,最大射程3000米,30发弧形弹匣供弹,理论射速530发/分,膛线右旋四条,缠距200毫米,枪全长1067毫米,枪管长550毫米,枪管重1.96公斤,全枪重8.85公斤。
99式轻机枪
备注:确切的说,99式轻机枪的外观更像ZB-26.它在96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口径提升到7点7毫米,枪口上安装了喇叭形状的消焰器,其他方面与96式基本一样.这种1939年研制的轻机枪在太平洋战争与美军的作战中大量使用.由于日军基本没有冲锋枪,更没有类似M-1半自动步枪这样的近战利器,所以日本人的轻机枪经常起着冲锋枪的作用,提把向前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口径:7点7毫米
射程:3600米
射速:800发每分
弹匣容量:30发
日本92式7.7mm重机枪
陆军认识到八九式回旋重机枪的地面使用化改装不太容易,于是在昭和 7 年利用的三年型重机枪试验开发度使用 7.7 mm子弹,因为口径增大的原因,加强加大了枪体使其更加坚固也导到全枪重量增加,之后从昭和 7 年到 8 年对样枪进行了射击试验,昭和 14 年,正式以九二式重机枪的名称定型。其基本构造沿继了三年式重机枪的构造,不同的地方口径不同,光学瞄准镜不同,握把不同等。其瞄准装置采用了光学瞄准镜,远距离的命中精度相当高。子弹涂油装置以及供弹机构与三年型机关枪相同 ,增加了下八字型握把.以及枪口消焰器。供应弹方式没有采取弹链供弹而是采取了弹板式,发射方法也不是手指的扳机式 ,而是变为对推的压铁式。因其特有的发射声音,盟国的士兵们称为“啄木鸟”。
九二式重机枪的优点及缺点
优点
采用光学瞄准,命中率高
握把折叠,容易机动
使用枪口消焰器(不影响射手的观察)但说达到了“对方很难被发现”的程度还是有疑问的 )
缺点
比改装前的三年型机关枪更重了
发射速度和当时的其他机枪相比慢(这也是其最大的缺点,重机枪是可日军的火力支柱)
战时更换枪管困难
性能数据:
皇记2592年定型,导气自动原理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径:7.7mm
枪管长:721 mm
全枪长:1156 mm
重量:55.3 kg
装弹数:30发保弹板
发射速度:450发/ 分(最大)实际200发/ 分
子弹初速:800 m/sec
表尺射程:2400m
最大射程:4500m
生产商 日立
总产量45000挺
93式手榴弹
93式手榴弹是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并装备的一种轻型手榴弹,也是同时期日本手榴弹的代表作,其最大特点是结构简单、小巧轻便,全弹长83mm,直径50mm,全弹质量370g,装有39.5gTNT炸药。
93式手榴弹外形为圆柱形,弹体上刻有5条横向槽,用于防滑和控制破片数量及大小,弹体上下各设计有一个带孔的突耳并穿有铁环,方便携行。使用时,先取下保险帽,拧下铅帽,露出拉火绳后,用力将其抽出,即实现发火,然后将手榴弹用力掷出,经过5秒左右的延时,就会引爆雷管与主装药。
93式手榴弹的缺点是弹体爆炸后产生的破片不均匀,有时过大的弹片会飞出很远,甚至伤害到使用者,另外拉火装置的防潮性能不甚理想,因此最终被使用撞击发火引信的97式手榴弹所取代。
97式手榴弹
97式手榴弹是日本在二战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一种手榴弹,代表着当时日本手榴弹的最高发展水平。该弹从1937年起开始装备日军,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97式手榴弹是在91式手榴弹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使用改进后的10年式引信,因此从外观上看,其除了不带发射药筒、弹体底部没有螺孔外,其余部分与91式手榴弹几乎一模一样,并且两者的结构和使用步骤也基本相同,仅在某些细节之处有所差异。
97式手榴弹弹体直径为49.5mm,全弹长95mm,全弹质量445g,装有56gTNT炸药。与91式手榴弹不同的是,97式手榴弹引信的延期时间改为4-5秒,这个时间一般会在引信体延期药管表面标刻出来。97式手榴弹弹体与91式手榴弹一样刻有破片槽,大小和数量也相同,不同之处在于97式手榴弹弹体上下的定心环部分是直接铸出来的,这主要是因为其不能用掷弹筒发射,不需要对弹体圆柱部分进行精加工。另外如前所述,97式手榴弹底部没有螺纹孔,不能连接发射药筒。
由于延期时间较短,因此97式手榴弹在投掷时需比91式手榴弹更加小心。除手投外,也可以像91式手榴弹那样用枪挂掷弹筒抛掷,具体使用方法与91式手榴弹相同。
97式手榴弹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训练用型号,外形比真正的97式手榴弹大,为混凝土实心结构,表面没有凹槽,但头部也插有一个保险销。
97式手榴弹的主要缺点是:圆柱形弹体对于握持和投掷均不利,并且也不利于形成均匀的破片;引信结构比较复杂,且大量使用黄铜材料,不利于减轻质量和节约材料;引信的发火方式设计不合理,使用时需要在硬物上敲击一下,在某些特殊场合下使用不便,与西方手榴弹的翻板击针发火方式相比,其零件数量并没有减少,但效能却相差甚远。
98式木柄手榴弹
98式木柄手榴弹是为了解决97式手榴弹生产工艺复杂、投掷距离较近的问题而研制的。该手榴弹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均与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小号木柄手榴弹接近,只是木柄弧线略有区别。不过,此种手榴弹在日军中并未大量装备使用。
98式木柄手榴弹弹体为圆柱形,表面没有凹槽,直径为50mm左右,全弹长202mm,全弹质量560g,装有70gTNT炸药,采用摩擦发火引信,延期导火索,延期时间为4-5秒。发火延期组件与中国的67式手榴弹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拉火药是直接涂裹在拉火绳一头上,当拉火绳从拉火管中快速拉出时会与后者相互摩擦而点燃拉火药,继而点燃延期导火索。
98式木柄手榴弹的使用方法以及优缺点与大多数木柄手榴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德国M24手榴弹部分。
99式多用手榴弹
了取代较为笨重且枪发性能不好的91式手榴弹,日本于1939年研制出99式多用手榴弹和相配套的100式掷弹筒。美军首次接触到该手榴弹是在1942年阿留申群岛战役期间与驻守基斯卡(Kiska)岛日军的战斗中,因此给其起了“基斯卡岛手榴弹”的绰号。该手榴弹以枪发为主,必要时也可以用手投掷。日军对该手榴弹和发射器比较重视,但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形势逐渐向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实际产量并不大,美军缴获数量也不多,如今在国际武器收藏市场上也是价格较高的二战纪念品之一。
99式多用手榴弹外观也是简单的圆柱形,上端中间装有圆柱形引信,引信下方设有一个保护圈,弹体上下各有一圈与掷弹筒筒壁配合的定心环,弹体表面光滑没有凹槽。该弹最大直径为40mm,高度为75mm,全弹质量300g,装有58g以纸筒包裹的TNT炸药,有效杀伤半径为5m。
99式多用手榴弹在结构上基本继承了97式手榴弹的模式,但体积和质量都有所减小。其引信的主要结构与97式手榴弹类似,不同之处在于99式引信的保险盖上没有辊沟,引信体上也未设相应的沟槽;此外弹体内部没有铜管,雷管直接与引信体相连。
99式多用手榴弹使用方法与91式手榴弹相同,也同样存在由于引信延期时间较长,直接抛射后手榴弹落地不能及时爆炸,或者先发火后抛射存在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研制的这些多用手榴弹往往更侧重于手榴弹的使用性能,而未能很好地兼顾其他发射方式。
99式多用手榴弹除手投外,还可利用步枪发射,其发射的配套装置即是100式掷弹筒。该掷弹筒实际上只是一种附加在步枪枪口的手榴弹抛射筒,专门发射99式多用手榴弹,射程约110m。100式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型号:一种供6.5mm口径步枪使用,一种供7.7mm口径步枪使用。100式掷弹筒的主体部分是一节钢管,后部有连接装置,筒底有一条供瞄准使用的白色竖线。与其他手榴弹抛射筒不同的是,100式掷弹筒的发射筒与枪管不在同一条轴线上,筒身下方专门设计有让枪弹通过的细管,火药燃气通过一个曲折的孔道导入发射筒中。由于手榴弹与枪管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就排除了误装实弹的危险,但也因此带来了对火药燃气利用率不高、实际抛射距离非常有限等缺点。
链接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