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日本发展的怎么样
Ⅰ 中国道教与佛教传入日本,为何一个兴盛无比一个没落无闻呢
众所周知,日本佛教是从中国传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迄今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经过了慢慢长途。
在经过了飞鸟时代、奈良时代七个时期的发展之后,佛教才成为了日本盛行的一个宗教,更是在日本吸收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特色,发展出了具有日本文化特征的佛教派系。而日本人在供奉佛教上面也花了不少功夫,他们结合了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在日本建立了大约7万多座佛殿。在佛教辉煌局面的映照下,中国传入日本的另一个本土宗教——道教却难寻踪迹。
一、佛教、道教传入日本的过程
只不过这个道教文化传入的并不彻底,日本仅仅接受了相应的道教符篆文化,以及一些神灵文化,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道教文化被日本摒弃。于是中国的道教在日本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宗教——神道教。
虽然中国真正的道教并没有实现对日本的文化输出,但是中国的其他文化习俗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魅力。
Ⅱ 佛教在日本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的最有意义的方面是它所表明的那样,是一种传播中国文化的最有效的媒介,尤其是艺术、建筑和文学。寺庙和神龛建立起来了,佛教的绘画和造像出现了,佛教的经典也积累起来了。贵族阶层中的信佛者经常去中国学习,开了眼界之后带着高雅的姿态回来。日本土着的信仰这时开始被称为“神道”,虽然没有被消灭,但它在与佛教的接触中显然受到很大影响。两种宗教之间很少有对抗。日本的佛教染上了民族传统色彩,而且对同一个神龛,两种信仰都认为是神圣的。日本的僧侣,无论是佛教的还是神道的,都和中国僧侣一样,没有建立一种对人民实行严酷统治的僧侣政治,尽管佛教寺院由于获得大量土地而在经济上显得十分重要。
Ⅲ 禅宗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及影响
佛教诞生于印度,经由中国传入日本,而禅宗则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禅宗传入日本后被武士阶级发扬光大,武士道的目地,以忠孝、武勇、慈悲、礼让、勤俭、质素为主。而这些内容,几乎可说与禅宗的教义相契合,并与日本其他文化融合,流传至今,影响力深远。
Ⅳ 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日本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且影响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佛教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众所周知,日本四面环海,地理位置上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以及一些次生灾害频繁发生,这导致日本人时常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所处环境动荡不安,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类的渺小。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日本人不得不经常面临生离死别,更能平静地接受生死。所以有时候看新闻,你会发现日本发生地震的时候,民众都是习以为常并且井然有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应对机制与措施非常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
直到6世纪佛教被传入日本以后,佛家的超然思想使日本人的生死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无常感传到日本之后,被上升到一种无常观,本来无常感表达的是一种哀伤,但是无常观是一种主张、一种观念,这是这两者质的区别。无常观影响日本人时常感觉生命像花一样刚绽放就面临凋谢,人的一生短暂且充满戏剧性,坎坷不断,似梦一场,如同日语词汇中的“まぼろし”表达的一样。
所以,这种佛家的无常观使日本人更加的看淡生死,同时也让日本人更加敬畏生命。正是因为生命虚幻、短暂、时不待我这种佛家思想,使日本人更加敬重生命、生与死,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升华。
因为无常观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所以加剧了日本人的紧迫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的快节奏、更加勤勉,敬业。
其次,对饮食产生的影响。
佛教禁食荤腥。根据佛法,吃肉会堕入畜生道。 织田信长因为痛恨比睿寺的僧人支持他的敌人,就放火少了比睿山,还杀了三千多人,其中一项罪名就是吃肉。到公元 8世纪时,笃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发“肉食禁令”,此后历任天皇又多次下诏禁止吃肉,在一道道禁令之下,日本贵族们都远离了肉食,养成了食素的习惯。
佛教提倡不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不衣食无着、极度拮据。应选择中道,在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学会知足少欲,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虽然日本是岛国,海产丰富,但无论贵族还是武士,都不会放开了任意吃海鲜。他们正餐的荤菜一般只会有一条小鱼,或者几片腌渍的贝类。而且鱼和贝类基本上不会同时出现,一餐的荤菜只能出现一种。 这与日本人严守禅宗“不妄食”的戒喻有关,他们鄙视贪吃者。当然日本古代也没有丰富的食物供人们饕餮,所以也只能遵守这一戒喻并以此为荣。
由于佛教信众不食荤腥,寺院大多有过午不食的规定,食素菜难以抵饿,因而面食成了好选择。面食由于产量高价格低,又是素食,比蔬菜耐饿,因而僧侣众多食用面,面的制作技术以及花样也越来越丰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拉面在日本如此盛行的原因。现在的拉面被极致的发挥了日本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做到精致美味,让全世界的人都喜爱上这样的食物。当然这也离不开现在影视业的发展与传播。《火影忍者》里面鸣人最喜欢的拉面叫“一楽ラーメン”一乐拉面,甚至被搬到了上海。
战国时期着名的大名,武田信玄,他的法宝就是刀削面。这东西很方便,作战休息时,战士们只要抽出刀,把面团一块块削到锅里煮熟了,拌着咸菜就能吃。
日本烹饪也一直以清淡为主,讲究原汁原味。其中豆腐被发展成为豆腐料理,被做到极致,利用大简若繁的料理技巧与创意征服各国人士。那种极致,淡雅、细腻,处处体现出一股禅意。
最后,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美学上。
佛教信仰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而生。佛教建筑中的佛塔,如印度佛塔、其他东亚国家的佛塔以及富有日本特色的五轮塔,都体现了这样的佛学思想。五轮塔可能是日本民族以建筑的形式将深奥的佛法具象化的最好体现。
另一方面,生命短暂无常,因此方显可贵。这种观念已深植于日本造型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之中。在众多描述此类情感的词汇中,“物哀”是最为古老的一个,后来出现且直接受到禅宗思想影响的“侘寂”一词,延续了“物哀”的审美情怀。日本的散文与诗歌中充满了表达“物哀”之感的意象,常见的有某些特定的植物,甚至用一些象征季节的颜色来隐喻生命的凋零。
像大家熟知的‘’一期一会‘’这个词,就是生命无常请珍惜的完美体现。
寺庙的建设融入了佛教精神,京都岚山西芳寺,这座禅寺庭园被公认为日本苔园的典范,庭园绕池水而建,园中弥漫着一种神秘的佛教气息。
这些充满哀伤情愫的词汇令艺术家们对于大自然的想象与描绘更加生动精微,特别是对于那些转瞬即逝的季节性主题。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其花期短暂,逢春绽放,充满生机与喜悦,与它短暂的花期在人们心中形成冲突,令观者体味到生命的无常。这和我们的《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体现出的生命无常感相似。
在佛教“无常观”与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日本传统美意识的“物哀”“空寂”“闲寂”共同表现出日本审美观“主客统一”的精神性与虚无色彩,培养了日本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虚幻的审美气质。
Ⅳ 简述佛教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佛教发展了,也变质了。
从三个教主都没说谎看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为基督教,伊其斤兰教,佛教。
这三大宗教的信徒对他们的教主:耶稣,黑犬罕莫德,和释迦莫尼的定位是根据教主们自己说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位教主是如何定位他们自己的。
耶稣说:我是上帝的独生子.我就是神.我是真理。
黑犬罕莫德说:我是安拉的先知.天使长向我显现,降下可兰经。
释迦莫尼:我是觉悟的人,我证悟了人生的实相。
我下面的分析是建立在这三个教主都没说谎,都是讲实话的基础上进行的。
1.三个教主不同的身份
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是神。黑犬罕莫德是安拉的先知,释迦莫尼是人。三个人,三个完全不同的身份:一个是神,一个是先知,一个是人。
2.三个教主所言与真理的不同关系
耶稣是真理,是真理的本体。黑犬罕莫德是传话的,是被传授真理的。释迦莫尼是证悟真理的。三个人,与真理有着三个完全不同的关系:一个是真理的本体,一个是传授真理的对象或客体,一个是证悟真理的主体。
3. 从本体,客体,主体看可靠性
如果这三大宗教是一致的,不矛盾,也不冲突的话,那真是天下太平了。因为,有三个不同的身份的人,从他们与真理的不同关系来宣说,那就是很可靠和可信的了。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啊!
这三大宗教可以说是完全的不一致的,很矛盾,也很冲突的.那么面临这样的情况,究竟那个可靠呢?
我只想客观地来看看这个问题。
只要耶稣是讲实话,那么他说他是真理,他就是真理。也就是说,他所讲的就是真理,是与真理没有距离和误差的。那么他的话就是最可靠不过了。
黑犬罕莫德是传话的,是被传授真理的。也就是说他的真理是被传授而来的,是自称为天使长的传授给他的。我们是假定,黑犬罕莫德没有说谎,也是说实话,但这个假设并不能推出那自称为天使长的也没说谎。从这点看,他所传的可信不可信?对不对?就完全依赖于那给他传授的到底是什么身份?是不是讲实话了?
释迦莫尼是证悟真理的。也就是说他的真理是从他个人证悟而来的,他是证悟的主体,而真理在他的证悟中是客体的身份。一个主体要了解和掌握客体,除非主体是站在比客体更高的位子上才有可能。好比,人能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因人是比计算机高超的。但反过来,计算机就不可能了解和掌握人了。
所以,释迦莫尼能证悟真理的前提是,释迦莫尼要比真理高超,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证悟到真理。否则,他所证悟的就不可能是真理,若说他所证悟的真理是一点点或一部份,那么只能说他真是有限的人,真理早已经存在了,究竟是何神所创造,究竟真理是谁,释迦莫尼仍没有向世人清晰解释。
而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所以,佛教的可靠性问题就可归于,释迦莫尼有没有比真理高超?
再谈:从三个教主都没说谎看三大宗教----
先前我以三个教主都没说谎为前提来看三大宗教,但有人提出为什么不能改一下前提来看?一般情况下,若要说明我的前提不真的话,你至少要给出一个反例来推翻我的前提。但是,我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反例,我自己也没证据来说明他们说谎。从目前的材料,我相信三个教主都没有说谎。
但是,我们也不妨假设不同的前提,以此来反思一下。
对黑犬罕莫德,他说:我是安拉的先知。天使长向我显现,降下可兰经。
如果他说谎,你将无法解释可兰经的来历,因黑犬罕莫德没有受过教育,不会读也不会写。我觉得是有一位自称为天使长的向他显现,教他读和写。否则,黑犬罕莫德没有能力写出可兰经。所以,黑犬罕莫德不大可能是在说谎.
对释迦莫尼,他说:我是觉悟的人,我证悟了人生的实相。
对他所说的这句话,不在于有没说谎,而是在于他证悟的究竟离实相多远多进?说没说谎,对释迦莫尼所说的话来讲,是没有意义的一个问题。而且,从他离家寻道的动机来看,我不认为他有说谎的必要。佛经对他本身的记载来看,他并不是宇宙真理的创造者,更谈不上他是真理,他只是在寻找真理。
而耶稣说:我是上帝的独生子、我就是神、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上的这位耶稣是被公认的,人类最高道德的典范.看看一些人对他的评价:
“我信主耶稣基督,他至善无比,他的教训乃是无上的圣道。”---富兰克林
“让思想文化继续发展下去,让自然科学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发展下去,让人类的才智任意发展下去,但总不可能超越基督的道德高原,正如在四福音中所闪耀的。”----歌德
英国文学批评家马太·阿诺德(MatthewArnold)说:“耶稣基督向我们显示了最高的道德水准。”
英国着名经验派哲学家洛克(Locke)说:“虽然许多人关于道德方面,写了许多书,但是终不及福音书里面耶稣基督的道德观念的崇高。”
法国自由思想家卢梭说:“福音书之纯洁高超,使我心折。”
举世闻名的大历史学家汤恩比(Toynbee)说:“耶稣基督是最崇高之道德目标,是至圣至善的超人。”
上述名人都是独具双眼,严格治学的人,决不轻易颂扬一个人物。他们对于耶稣基督的评论,应具分量。
所以,倘若这位耶稣被发现说谎话,谁还会佩服他所说的甚麽伦理道德呢?谁会相信一个说谎话的人会有高尚的伦理道德体系吗?
再来,耶稣的道德品格和他愿为宣称自己为神而死,令很多的人信服他不是在说谎。耶稣的谦卑无我的爱,他和群众充满智慧的交往,在当他被卖及钉十字架,承受极大的肉体及情绪压力时所表现的惊人自制及镇静,所有都指出他接触的是现实,表示他不可能是说谎者。
特别是从耶稣对于人类社会,有极深远,极巨大,难以估量的影响来看,如果耶稣所说的不是实话的话,那么你将面临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是:谎言如何可以这么深远地影响和造福人类?
而佛教却是少数贫穷、落后、愚昧人的个别人生追求、爱好和文化修养而已,究其科学性、生命本相等实质来追究,却已经是在时间岁月的冲刷中,在逐渐走向消亡的自然宗教产物。而对这样不是真理的产物,一个追求永生、解脱的人又怎么能盲目跟从呢?!
Ⅵ 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自佛教传入日本后,便迅速地席卷了日本全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佛教已经逐步地渗透到了日本的方方面面之中。日本的原生文化在佛教的影响下发生了许多改变,这其中就包括日本人对于生和死的看法、对于食物的追求及对美的态度上。佛教可以说从思想到具体实物上,全方位的影响了日本文化,并且这种影响至今还在持续。
佛教的传入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美学,其中,日本所独有的五轮塔便是最好的体现。生命无常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很多日本的艺术家们将这种思想融汇在了自己的创作之中,不论从文学作品,还是建筑上,人们都能很清晰地看到日本人对生命短暂且无常的敬畏。至今,日本人对于美的意识依旧是以“哀”、“寂”为主基调。
Ⅶ 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佛教对日本的影响也非常的大,因为佛教传到日本,使日本更加的和平
Ⅷ 佛教在日本的立足是怎么发展的
6世纪中期,佛教开始在日本立足。据说第一个佛教传教者来自朝鲜;后来这种新信仰的传播者不仅来自朝鲜,也来自中国甚至印度。和在中国一样,大乘佛教由于它高深的理论和强调拯救灵魂而显得最为着名。正如在中国一样,许多新的教派时时刻在日本兴起。佛教在日本的出现引起了比它几个世纪前传入中国时可能大得多的震动。中国人至少通过道教比较熟悉了那些神秘的概念,但日本人以前从未有过无论是这种宣扬“来生”的宗教还是其他类似哲学的经验。佛教对日本人的号召力部分在于它的新奇。佛经提出了显然日本人以前闻所未闻的问题——例如灵魂,非物质世界的本质,死后的果报等——然后又以令人折服的雄辩来回答它们。在一段时间内,为是否应该接受这种外来的信仰发生了尖锐的辩论(第一尊来自朝鲜的佛像在一种传染病流行时,被扔进了河沟)。然而,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苏我氏接受并支持佛教,并说服皇族也支持它,因此,到6世纪末,佛教在日本已经成功地扎了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成功归因于政治策略和权宜之计。苏我氏家族帮衬佛教是为了提高它自己的威望而且通过这种宗教超自然的力量来确立自己在与敌对家族的斗争中的优势。佛教在平民和贵族中迅速获得大批信仰者,而且发展得如此稳定;以至无论那些相互斗争的氏族势力如何变化,它的地位都是坚不可摧的。它的普遍流传也许是因为它被解释为一个神奇的保护者,使人在今生来世都避免灾难而不是因为它的哲学遗产。尽管如此,对佛教教义的不断熟悉激发了人们的知识活力,并有助于培养同情和仁慈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