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日本官员
Ⅰ 日本在中国有多少军人
中国派遣军116万(含总数240万的海军部队),台湾军12万(含总数240万的海军部队),关东军68万
Ⅱ 有多少日本人在中国
摘要 排在海外日本人数量的第二,第一是美国,有40余万日本人,第三是澳大利亚,有约8万日本人。
Ⅲ 在中国的日本人有多少
大约有8万多
Ⅳ 有多少日本人在中国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根据今年日本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在中国的日本人大约为14万,排在海外日本人数量的第二,第一是美国,有40余万日本人,第三是澳大利亚,有约8万日本人。
Ⅳ 抗日时期。日本驻中国最高的长官是谁什么职务
抗战时期日军军衔详解---历史知识
二战时期的日本军衔(精确中的精确)
1、二战时的日本军种只有陆军、海军,没有空军。航空兵分为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两类,并分别设立“陆航军衔”和“海航军衔”。
2、当时的天皇裕仁是“大日本帝国陆海军大元帅”,既是名义上的、也是实际上的最高统帅,很多、绝大多数的战争命令和罪恶指令都是在他首肯(有时是参与制定)、用玺后,以天皇诏书、天皇训令的形式发往占领区、前线,再由那帮不齿于人类的、喊着“天皇万岁”的兽兵执行的! $+$S}i=
3、日本的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是荣誉军衔,是对“为大日本帝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上将,括号内为现代军语,下同)的嘉奖”。在服饰上,元帅在着常服时佩戴“元帅章”,着礼服时与一般大将在服饰上有明显差异。
4、对于日本陆军、海军军衔的细情,下面分别说明:
①、1931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陆军军衔,大体可分为1943年(昭和17年)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以下简称“前期”和“后期”)。
日本陆军前期军衔分为长官(军官)、长官相当官(军佐)、普通士兵、专业士兵4类。其中长官分将官、上长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长官相当官分将官相当官、上长官相当官、士官相当官3等,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军士)、兵3等,专业士兵分准士官相当官、下士官相当官、兵3类。 1、长官:(下文中的××为兵种或勤务名称) 将官——陆军大将(上将)、陆军中将、陆军少将;
上长官——陆军××大佐(上校)、陆军××中佐(中校)、陆军××少佐(少校); 士官——陆军××大尉(上尉)、陆军××中尉、陆军××少尉;
2、长官相当官:
将官相当官——陆军××总监(中将)、陆军××监(少将);
上长官相当官——陆军一等××正(上校)、陆军二等××正(中校)、陆军三等××正(少校);
士官相当官——陆军一等××官(上尉)、陆军二等××官(中尉)、陆军三等××官(少尉);
3、普通士兵: 准士官——陆军××特务曹长(准尉); 下士官——陆军××曹长(上士)、陆军××军曹(中士)、陆军××伍长(下士);
兵——陆军××上等兵、陆军××一等兵、陆军××二等兵;
4、专业士兵:
准士官——陆军××上等工长(准尉);
下士官——陆军××一等×工长(上士)、陆军××二等×工长(中士)、陆军××三等×工长(下士);
兵——陆军××上等兵、陆军××一等兵、陆军××二等兵。
同时,按照日本官位的分类,日本军人(包括陆军、海军)还分为敕任官、奏任官、判任官、卒4类。对这4种称谓分别介绍如下:敕任官——按日本天皇的敕书任命的官员,分为3等,大将为一等敕任官,中将为二等敕任官,少将为三等敕任官;奏任官——由陆军大臣奏请天皇批准、再由陆军大臣任命的官员,分为6等,大佐为一等奏任官,中佐为二等奏任官,少佐为三等奏任官,大尉为四等奏任官,中尉为五等奏任官,少尉为六等奏任官;判任官——由联队(团级)以上部队长官判定任命的官员,分为4等,特务曹长为一等判任官,曹长为二等判任官,军曹为三等判任官,伍长为四等判任官;卒——由大队(营)、中队(连)等分队长官任命的兵卒,分为3等,上等兵为一等卒、一等兵为二等卒、二等兵为三等卒。
日本陆军前期军衔中,将官无兵种区分,上长官、士官区分宪兵、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航空兵、辎重兵。长官相当官区分经理部主计(军需)、卫生部军医、卫生部药剂(司药)、兽医部兽医、军乐部乐长(只设士官相当官,分为陆军一等乐长、陆军二等乐长、陆军三等乐长3级)。普通士兵区分宪兵(最低为陆军宪兵上等兵)、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航空兵、辎重兵。专业士兵区分炮兵鞍工、炮兵枪工、炮兵火工、炮兵锻工、工兵木工、工兵机工、工兵电工、经理部计手(军需部门士兵)、经理部缝工、经理部靴工、卫生部看护长和看护兵、卫生部磨工长和磨工兵(专门从事制药、配药的士兵)、兽医部蹄铁工,军乐部乐手的称谓更独特:陆军乐长补[准尉]、陆军一等乐手[上士]、陆军二等乐手[中士]、陆军三等乐手[下士]、陆军乐手补[上等兵]。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陆军军衔制度在1943年进行了很大调整:将长官改称士官;将大将改为亲任官(由天皇亲自任命,颁发任命书和大将军衔标志);上长官改称佐官;原士官改称尉官;合并原来各种繁杂的军衔区分为士官、士兵两类;取消了监、正、官、工长等军衔称谓,统一了军衔称谓;单独设立技术部军衔;将法务人员改为士官;将特务曹长军衔改称准尉,仍为一等判任官;增设兵长军衔,为一等卒,以下类推。具体设置如下:
士官: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佐官——××大佐(上校)、××中佐(中校)、××少佐(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
准士官——××准尉; 下士官——××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
兵——××兵长、××上等兵、陆军××一等兵、陆军××二等兵;
兵种勤务设置:
兵科官兵:宪兵设宪兵大佐至宪兵上等兵,一般兵种设大将至二等兵,陆军航空兵设陆航中将至陆航二等兵;
技术部官兵:兵技(一般兵种技术勤务)设兵技中将至兵技二等兵,航技(陆军航空兵技术勤务)设航技中将至航技二等兵;
经理部官兵:主计人员(军需财务)设主计中将至主计伍长,缝工设缝工准尉至缝工伍长,装工设装工准尉至装工伍长;
卫生部官兵:军医士官设军医中将至军医少尉,药剂士官设药剂中将至药剂少尉,齿科医士官(牙医)设齿科医少将至齿科医少尉,卫生官兵(医务勤务人员)设卫生大尉至卫生二等兵,疗工(护理人员)设疗工准尉至疗工伍长;兽医部官兵:兽医士官设兽医中将至兽医少尉,兽医务官兵(兽医勤务人员)兽医务少佐至兽医务伍长;
法务部(军法)士官:法务中将至法务少尉;
军乐部官兵:军乐少佐至军乐二等兵。当时日本陆军的常服军衔标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后使用领章,1943年后,士官(军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其领章、肩章的衔级表达方式一致:将官满金底,大将(上将)三颗樱星、中将二颗樱星、少将一颗樱星;佐官(校官)金边(指肩章、领章的两条长边,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颗樱星、中佐(中校)二颗樱星、少佐(少校)一颗樱星;尉官金边一杠,大尉(上尉)三颗樱星、中尉二颗樱星、少尉一颗樱星;士官生(军校学员,不是军衔)金边;准士官(准尉)金边一杠无星;下士官(军士)一杠,曹长(上士)三颗樱星、军曹(中士)二颗樱星、伍长(下士)一颗樱星;兵以樱星多寡区分衔级,兵长一杠无星、上等兵三颗、一等兵二颗、二等兵一颗,新兵(不是军衔)无星。边、杠用金属丝或丝线刺绣,樱星用铜制。
陆军的兵种勤务以勤务色和专业符号区分,勤务色在1938年前体现在领章上、1938年以后体现在M形胸章上:宪兵黑色、步兵红色、骑兵萌黄色、炮兵黄色、工兵青色、航空兵天蓝、辎重兵蓝色、卫生部深绿色、兽医部紫色、经理部茶色、法务部白色、军乐部绀青色。专业符号中,火工为燃烧的圆形炮弹、号兵军号、靴工鞋拔子、筑垒地域部队炮台和炮筒、枪工枪管横截面和来复线、鞍工马鞍、锻工錾子、木工锯条、磨工药臼子、缝工剪子、机工齿轮、电工闪电。
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
陆军大臣——元帅、大将;
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
总军(1945年编成,相当于方面军群)司令官——元帅、大将, 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
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 方面军参谋长——中将; #: EhGlq8
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
军参谋长——少将;
师团长(师长)——中将,
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 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 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
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组长——伍长、上等兵。
②、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军衔的军人类别区分与陆军不同,分为士官(军官)和特务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兵(以上四类统称海军士兵)两类,其中后者又分成1944年以前、以后两个时期。
海军士官军衔:
将官——海军大将(海军上将)、海军××中将、海军××少将、海军代将(海军大佐担任少将职务,相当于海军准将);
佐官——海军××大佐(海军上校)、海军××中佐(海军中校)、海军××少佐(海军少校);
尉官——海军××大尉(海军上尉)、海军××中尉、海军××少尉;
士官中区分兵科将校(兵种军官)和××科将校相当官(勤务军官)。1944年以前,兵科将校中分兵科(海军大将至海军少尉)、航空科(海军航空大佐至海军航空少尉)、机关科(行政勤务人员,海军机关大佐至海军机关少尉)3种,××科将校相当官中分军医科(海军军医中将至海军军医少尉)、药剂科(海军药剂少将至海军药剂少尉)、主计科(海军主计中将至海军主计少尉)、造船科(海军造船中将至海军造船少尉)、造机科(航海机械监理人员,海军造机中将至海军造机少尉)、造兵科(海军兵器监理人员,海军造兵中将至海军造兵少尉)、水路科(航海人员,海军水路大佐至海军水路少尉)7种。
1944年以后,兵科将校中分兵科(海军大将至海军少尉)、航空科(海航中将至海航少尉)2种,××科将校相当官中分军医科、药剂科、主计科、技术科(海军技术中将至海军技术少尉)、齿医科(海军齿医少将至海军齿医少尉)、法务科(海军法务中将至海军法务少尉)、军乐科(海军军乐少佐至海军军乐少尉)、看护科(海军卫生少佐至海军卫生少尉)8种。
1944年以前的海军士兵军衔: 特务士官——海军××特务大尉、海军××特务中尉、海军××特务少尉,特务士官是为保留士兵中的技术骨干而在海军中专设的,有点类似我军现代的高、中级技术士官;
准 士 官——海军××兵曹长;
下 士 官——海军一等××兵曹、海军二等××兵曹、海军三等××兵曹;兵——海军一等××兵、海军二等××兵、海军三等××兵、海军四等××兵。
海军中的一、二、三等兵与陆军的上、一、二等兵同级。科别(兵种勤务)区分为兵科、航空科、机关科、主计科、军乐科、看护科,如海军特务大尉、海军航空特务少尉、海军机关兵曹长、海军二等主计兵曹、海军一等军乐兵、海军三等看护兵等。
1944年以后的海军士兵军衔:
特务士官——海军××大尉、海军××中尉、海军××少尉;准 士 官——××兵曹长; y N,grU(
下 士 官——上等××兵曹(原一等兵曹)、一等××兵曹(原二等兵曹)、二等××兵曹(原三等兵曹);
兵——××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这时的科别区分也简化为兵科、主计科、技术科、军乐科、看护科5种,在兵科中又细分为一般兵、飞行兵、整备兵、机关兵、工作兵5种(特务士官只设兵科1 种),如海军大尉(军衔标志与士官中的海军大尉不同)、海航中尉、海军主计少尉、技术兵曹长、上等军乐兵曹、一等看护兵曹、二等飞行兵曹、整备兵长、上等水兵(一般兵)、二等机关兵、三等工作兵等。
Ⅵ 在中国古代,一个国家共有多少官员。现代,我们国家又有多少官员估计一下
以唐代为例,其行政划分为中央,道下辖府、州,府(包括都护府)、州下领县。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基层按每个县各一个县令、县丞、主簿、典史共4个正式官员计算,中央、道、府、州、县各主官辅官御史等等,文官大概会有15000人上下。
现代,官的定义是什么?假如按照级别来,副科以上算是官的话,那就实在太多了: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总计: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 另外,11个区公所,19522个镇,14677个乡,181个苏木,1092 个民族乡,1个民族苏木,6152个街道,即乡镇级合计41636个。
这还仅仅是行政机构,初次以外还有更多的其他职能部门,比如公安,税务,各个局委办,还有有级别但没有领导岗位的众多巡视员、调研员、主任科员...估计算是个官,可以叫做:XX长的,得有百八十万吧~
Ⅶ 截止2020年中国有多少日本人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28
Ⅷ 留在中国的日本人知多少
我的作品 据日本政府战后公布的数字,日本战败时在海外的军人和侨民有六百二十九万。这些人,后来大部份都回国了。但到底有多少日本人留在中国没有回去呢?各种资料的说法不一,相差很大,有的说是二三万人,也有的说有二三百万人。由于年代久远,已不可能统计得很准确。本文想对此作一番分析,供大家参考。
我个人认为:二三万人太少,二三百万人太多,大约有一百万左右的日本人留在中国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理由如下:
如果确有六百二十九万日本人在海外,那末,应该是指活着的人,不包括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而东南亚原来是美、英、法、荷的殖民地,不可能有大量的日本侨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虽然迅速占领了广大的南洋地区,但战争形势很快就逆转了:仅仅半年后,美军就发动了反攻,日军节节败退,根本来不及作大量的移民。所以,除了在太平洋战争中被以美军为主力的盟军击毙的一百二十多万日军外,日本投降时留在南洋各地的军人和平民不会超过一百万人;冈村宁次率领的中国派遣军和山海关以南的日侨不会超过二百万人;其余约三百三十万人全在中国东北了,除去七十万“关东军”,东北的日侨总数约在二百六十万左右。葫芦岛大遣返,日侨归国的是一百零五万人,那么,还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去哪里了呢?有人说:“八·一五”后,有二十多万“高级”日侨乘混乱回国了,我认为这不可能。因为在葫芦岛大遣返前,根本没有这许多船只供二十多万人回日本之用,那时的日本还在美军封锁之下,要说有几百到几千,至多一二万人乘隙回国是有可能的,若是二十多万人集体逃回日本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这一百五十多万日侨都是“化整为零”,用种种方法,融入了中国社会之中:(一)大批年轻妇女嫁给了中国人,进入了中国家庭。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光复后的两个月内,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妇女就达十一万多人,她们几乎不讲什么条件,只要年龄相差不多,人品老实厚道就行。虽然国民党政府有严令,“八·一五”以后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妇女不得留在中国,一律遣返,但实际上办不到。当时日本国内很困难,因为战争摧毁了日本的经济,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房子住。因此,这些日侨妇女不愿回国,她们的中国丈夫当然不会赶她们走,国民党政府哪有这么大的人力,挨家挨户去清查强拖?看过“小姨多鹤”的人都知道张俭自己有老婆,却又找了一个日本少女为自己生儿育女;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里也写着土豪赵大发一个人就拥有两个日本女人当老婆。这些事在当时的东北很多,(按照国民党政府的规定,都是不可以的。但事实上根本就查不出来!)日本女人情愿如此也不愿意回国——回日本对她们来说几乎就等于挨饿或露宿街头。(二)许多有一技之长的日本人,如工程师、技术员、熟练工人担心回日本找不到工作,也纷纷要求中国留用,不愿回国。而中国方面对此也有需要,一拍即合。所以说有一百多万日本人留在东北没有走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关内的日侨没有东北的多,但他们也害怕回国后没饭吃、没房子住,都是千方百计地设法留在中国不走。在各大城市突击和中国人结婚的日本妇女也着实不少。长篇小说“血溅津门”就写着一个日本军官刚死,他的妻子就跟一个中国车夫去了。而且关内对日侨留华的政策要比东北松得多:北平行辕曾下令,日本妇女若已嫁给中国人,可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即可免遣返。这样一来,许多在“八·一五”前后和中国人结婚的日本妇女纷纷申请加入中国籍。以此推断,在关内留下来的日本人也决不会少。关内外相加,最保守的数字也有一百万人!(而解放初期,政府又大力鼓励生育,一个妇女生三四个孩子是很常见的。几年下来,嫁给中国男人的日本妇女生育的子女起码也有三百多万人。)但是,这些日本人定居中国,有了家庭和孩子,逐步地中国化了,他(她)们说中国话,穿中国服装,不但入了中国籍,也改成了中国的名字,对外人也不肯承认自己是日本人,以免遭到歧视。换句话说,他(她们)已成为中国人的一部份,不再是日本人了。(“小姨多鹤”里的那个竹内多鹤就改名为朱二环,留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后,待日本官员找她谈话时,她已经不习惯说日语了。)
葫芦岛大遣返将一百零五万日侨送回了日本,看起来数目很大,实际上不到东北日侨的半数。这部份日侨是由于财产被没收,工作被解雇,又找不到新工作也嫁不了中国人等种种原因,在中国实在无法待下去才回国的,同样原因,关内六七十万日侨也是这样回去的。而且,他们是自愿向遣返处集中并上船的,决不是被中国政府派人强拖上船的——中国政府也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当时国共在打内战,双方都不可能花大量精力清查日本人。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万日侨早已融入了中国社会,再要将他们清查出来更是难上加难,而且也根本没有必要了。后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日本政府允许在日本国内有直系亲属的海外日侨回国,有一部份日侨陆续返回了日本,但人数也不会很多,不会超过五万人。绝大部份留在中国的日侨早已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彻底地中国化了,至于他们所生的子女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与其他中国人毫无二样(请看电视剧“小姨多鹤”里的竹内多鹤所生的三个孩子即张春美、张钢、张铁,与普通的中国孩子有何区别?)要辨别他们身上有多少日本血统更是一点意义也没有。
此外还有一点要说:由于战争,尤其是美军的空袭摧毁了日本近百个大中城市,造成资料缺失是无疑的。
Ⅸ 中国公务员人数,还有世界公务员的人数。大概就行了,谢谢。
我国公务员为689.4万人(未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近两三年公务员年均增加15万人。目前我国官民比为1:194.3。
2006年,国家公务员法实施后,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也纳入公务员队伍,比如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等等。
新加坡公务员6万多人,英国公务员50多万人。加拿大1:9.8,法国1:12.7,德国是1:13.7,俄罗斯是1:84.7,日本是1:28.5,新加坡是1:71.4,美国是1:12.7。
(9)中国有多少日本官员扩展阅读:
招考报名
从2002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工作的时间被固定下,报名时间在每年10月中旬,考试时间在每年11月末或12月初。
省以下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尚未固定,欲报考者应密切关注各类新闻媒体有关招录公务员的信息,以免错过报考时机。
招考对象
国家公务员考试是面向全国进行招考的,没有户籍限制,各地区参考人员可以自由报考。
报考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具有良好的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7、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8、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