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年怎么轻易到达卢沟桥
① 37年日本人怎么去的卢沟桥
在七七事变前,日军便多次在卢沟桥地区举行以中国守军为假想敌的演习,不断进行挑衅。1937年7月7日上午,日军又来到卢沟桥以北地区演习。下午,驻守丰台的日军河边旅第1团第3营第8连,由连长清水节郎率领,从兵营出发开到卢沟桥西北龙王庙附近,举行夜间演习。
在这漆黑的夜里,日军将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一步步付诸实施了。10点半左右,29军驻宛平守军突然听到城东北日军演习位置响起一阵枪声。在寂静的夜幕下,枪声是那么刺耳,引起宛平守军的密切注意。
少顷,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声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查,遭到守城官兵拒绝。日军立即包围宛平县城,开枪示威。同时,清水节郎派人去丰台向营长一木清直报告,要求派兵支援。一木清直接到报告后,立即向顶头上司第1团团长牟田口廉也报告,牟田即令一木率领第3营开往卢沟桥驰援。
②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日军挑衅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 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
奋起抗战
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中方反应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
到1937年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
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平津沦陷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
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数百人,活捉汉奸殷汝耕(后逃跑)。
1937年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③ 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
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导致卢沟桥事变。
拓展资料
事变简介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实际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队),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团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④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什么首先在卢沟桥发难
日本已经在1931年,918事变后占领东北,之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1933年3月热河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此后,平津作为华北门户已经成为前线。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在事变前夕,日军已经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被日军控, 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当然要在卢沟桥动手了。
⑤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日军是怎么到中国来的
自八国联军入侵后日本军队就一直驻扎在中国境内。
清政府先后和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等一大堆条约,日本永久租借旅顺作为基地,还可以在南满铁路沿线六十公里范围内移民、驻军。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从旅顺和南满铁路出兵占领了全东北。
⑥ 日本侵华战争,为什么从卢沟桥开始的而不是海上打过来的
确切说,是全面侵华战争,从卢沟桥开始。
实际上,日本侵华,第一步是跨海征服朝鲜,然后从朝鲜入侵中国东北。另外一路,则是从上海入侵,从海上过来。
九一八事变,是从东北陆上开打的,之后还有长城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卢沟桥事变是好几年后的事了,但是这一战开打,就没有停下,一直打到结束。不像之前那几波,都是打打停停的。
⑦ 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
日本要全面的占领大中华地区;
地理背景: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于是,日军攻击驻军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抵抗,开启了日中战争的序幕。
事情简介: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
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排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⑧ 日本是怎样挑起卢沟桥事变
事件起因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⑨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
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后,得寸进尺,逐步向中国华北扩展其侵略势力。1933年日寇侵占热河,1935年又策动汉奸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蚕食了华北北部广大地区。当时,北平的丰台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有日本在华北驻军;北平东面是日本羽翼下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北平几乎已完全处于日伪军的包围之中。位于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已成为北平与内地交通联系的唯一门户。日军如果占领卢沟桥,就可以孤立平津。于是,日军就以卢沟桥为突破口,策划全面侵华战争。
同年7月7日下午,驻扎丰台的日军河边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中队长清水带领,在宛平城西北约1公里处的龙王庙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夜幕降临后,日军并未象往常那样撤退,却在演习地点修筑工事,并出动600余名士兵向龙王庙以东移动。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驻守龙王庙中国军队的密切关注,宛平城墙上的中国哨兵也在苍茫的夜色中高度警惕着。
当晚10时40分左右,突然从日军演习方向传来一阵尖利的枪声。这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惊起宛平城内和附近村庄一片犬吠。片刻过后,数名日军来至宛平城下,声称一名士兵在演习中走失,要求进城搜查。入夜之后,宛平城门即已关闭,日本军队在城外演习,丢失的士兵不可能在城内。守城中国军队据理予以坚决拒绝。日军当即包围宛平城,并鸣枪示威。
不久,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开始向北平当局施加压力,声称“今晚有一中队日军在卢沟桥演习时,仿佛听到宛平城内军队发出的枪声,造成演习部队一时混乱,致使1名士兵丢失,今是日军要入城搜查。”并威胁说:“如不允许,将以武力进城。”北平当局据理坚决拒绝,但为避免事态扩大,同意由中日双方派人调查此事,并指派宛平县长王冷斋负责与日方交涉。
次日凌晨4时,中日双方代表进入宛平城,日方代表却又突然提出将驻守宛平城东门的中国军队撤走,由日军占据东门后再行调查等无理要求,遭到王冷斋拒绝。双方正交涉间,城外骤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日军出动大批兵力悍然向中国守军发起了进攻。在日军侵略军的疯狂进攻面前,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反击日军进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由此爆发。
日本侵略军兵分二路,一路直扑龙王庙,另一路从东面进攻宛平城,日军企图迅速攻占两地,进而占领卢沟桥和铁路桥。进攻龙王庙的日军排成四路纵队,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杀气腾腾地直扑龙王庙。龙王庙的中国守军约两个排,1排排长申仲明挺身而出,迎着日军的枪口走上前去,以理阻止前进。日军突然开枪,申排长当即重伤倒地。中国士兵们早已对日军恨之入骨,日军的突然袭击激起了士兵们的极大义愤,在另一位排长的指挥下,士兵们拿起武器,向敌人射出一排排仇恨的子弹。不久,敌人冲上了阵地,士兵们挥起大刀,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拼杀。阵地上刀枪相撞,杀声连天,血肉横飞。士兵们虽拼死战斗,但由于寡不敌众,大部分壮烈牺牲。龙王庙遂落入日军手中。
另一路日军,先以大炮猛烈轰击宛平城,随后在炮火掩护下,向宛平城发起冲击。城上中国守军以城垣为依托,待日军进入有效射程后,再以猛烈的火力在短距离内消灭敌人,一次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傍晚时分,日军再次向宛平城发起进攻。在猛烈炮火轰击后,日军以9辆坦克为先导,掩护步兵向中国守军猛攻。此时,宛平城内早已被炸成一片废墟,城内守军仅有1个连的兵力,但士兵们人人斗志旺盛,个个抱定誓与城共存亡的决心,依靠手中的手榴弹、步枪等简陋武器,激战3个多小时,终于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入夜之后,219团团长吉星文为夺回白天被敌人占领的阵地,组织了大刀突击队,用绳梯悄悄坠出城墙,以庄稼地做掩护,沿永定河岸无声无息地逼近日军占领的铁路桥。午夜12时,大刀队突然冲向敌人阵地,士兵们齐声呐喊,举刀砍杀,铁路桥上刹时杀声震天,刀光飞舞。日军遭此突袭,顿时张惶失措,东逃西窜。大刀队则越战越勇,一个年仅19岁的年轻士兵,挥舞大刀,连续砍杀13名侵略军,还生擒一人,自己也壮烈牺牲。战斗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侵占铁路桥的日军几乎被全歼于桥上,铁路桥阵地再次回到中国军队手中。
激烈的战斗时断时续,一直持续到7月10日。7月11日,中日双方在北平达成3项停战撤军协议。中国军队开始遵协议撤退。
日军方面一边以和谈为缓兵之计,一边将关东军2个旅团、驻朝鲜的1个师团、国内的3个师团派往华北,又将18个中队战斗机编为临时航空兵团,从国内派往山海关、锦州、大连。到7月中旬,平日在平津一带的兵力已达10万人,并完成了对平津的战斗部署。7月25日,日军连续在北平西郊发动攻击。26日,日军强占廊坊,切断了北平与天津的联系,并企图派兵进入北平城,与中国守军发生战斗。当日日军向29军发出最后通牒,限29军37师于28日正午前退出北平附近地区。未等中国方面答复,日军便于28日早晨对北平发动总攻。29军奋起反击,在南苑等地与日军激战,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激战中殉国,成为抗战以来最先殉国的高级将领。
为配合29军保卫北平,卢沟桥守军在何基沣、吉星文等将领率领下,主动向驻所在丰台车站的日军出击。他们设计将日军引出车站阵地,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加以包围歼灭,并夺回丰台车站。然而局部的胜利已无法扭转整个战局的失败。29日,北平沦陷。北平失守后,坚守卢沟桥已毫无意义。30日深夜,卢沟桥的保卫者眼含热泪,离开了浴血奋战20多天的卢沟桥,怀着满腔的悲愤,与29军余部一同撤出了北平地区。30日,天津也落入日军的铁蹄之下。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通电,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用武力侵占平津和华北的阴谋,指出中华民族已到危急关头,疾呼全国同胞实行全民族抗战,号召全国人民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国民党爱国将领及地方人士也纷纷发表通电,主张坚决抗战。许多民众团体及文化界人士也积极支援前方抗战部队。7月17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表明了南京政府的抗战立场。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⑩ 卢沟桥事变的具体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北京)卢沟桥附近向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也称七七事变。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大力进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霸亚洲为主要目标的扩军备战,加速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1936年,日本大幅度地扩充中国驻屯军,兵力由1771人增至5774人,分别配置于天津、塘沽、唐山、滦县、山海关、秦皇岛等地。6月3日,日本在新的《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提出“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势,谋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其初期的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8月,日军参谋部制订《1937年度的对华作战计划》,决定在对华北作战时,除过去的两个集团军(5个师)外,根据情况再增加3个师,必要时还可能在华北5省进行作战。日本还频繁地派出将校幕僚前往中国华北、华中和东北地区进行战略性的现地侦察。9月18日,日军在丰台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与中国驻军发生冲突。日军以此为借口,包围了中国军队的兵营,逼迫中国驻军撤出丰台。
次日,日军侵占丰台。从10月起,日军以北平为目标,不断在丰台、卢沟桥一带及北宁铁路沿线进行挑衅性实战演习。卢沟桥在北平西南10余公里,横跨永定河,是北平西南的门户。当时北宁路沿线,东起山海关、西至丰台,均为日军所控制。1937年7月7日下午,驻丰台日军河边正三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到达卢沟桥以北龙王庙附近。当晚,日军在龙王庙、大瓦窑一带实施演习。10时许,宛平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旅突然听到城东北方向响起枪声,便严密注意日军的动态。夜12时许,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给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打电话,诡称:有日军陆军一中队,夜间在卢沟桥演习,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之军队发枪数响,致演习部队一时呈混乱现象,失落士兵1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
二十九军军部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并答复说: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本军队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该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法,妨害我国主权,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负责,日方更不得进城检查,致起误会。7月8日晨2时许,日军由丰台增派的部队在第三大队队长一木清直率领下与清水节郎所部会合,按计划占领了宛平东北的沙岗。冀察当局为防止事态扩大,同意双方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中方委派宛平县长王冷斋、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专员林耕宇、冀察绥靖公署交通处副处长周永业与冀察绥靖公署日本顾问樱井德太郎、日军辅佐官寺平忠辅和秘书斋藤进行谈判。晨5时许,双方尚在交涉中,日军即下令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下,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第一一○旅奋起抵抗,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他们表示“愿与卢沟桥共存亡”,“日军要求我军撤出卢沟桥,则有死而已,卢沟桥可为吾人之坟墓”。吉星文团连续击退日军3次进攻。日军第三大队直扑龙王庙和附近的铁路桥。守卫桥头阵地的二十九军只有两个排。他们表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同日军展开拼杀,终因寡不敌众,6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日军也在河堤上丢下了上百具尸体。7月8日夜12时许,吉星文团突击队的青年战士用绳梯爬出宛平城,出其不意地将日军1个中队全歼在铁路桥上,夺回了铁路桥和龙王庙,军心为之大振。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要求本“御侮抗战之旨,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规复失地”。同时,红军将领致电宋哲元,表示“誓做贵军后盾”。北平中共地下组织发动各界同胞援助二十九军抗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北平各界救国联合会的代表赴前线慰劳抗日官兵;青年学生参加情报、募捐、救护等工作,并组织战地服务团;长辛店的工人运送枕木、铁板和铁轨到宛平,修筑阵地;郊区农民为前线输送粮食、饲料、燃料和民工。
人民群众的支援,激发了二十九军广大官兵的抗日热情。冀察当局却根据国民党政府“应战不求战”的方针,放弃了歼敌的有利时机。于7月9日晨,接受了日方缓兵之计的和谈要求,并达成3项口头协议: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日军撤退到丰台,二十九军撤向卢沟桥以西;三、城内防务由保安队接防。7月10日,日本又在“就地解决”的幌子下,提出二十九军向日军道歉,卢沟桥、宛平县和龙王庙地区不得驻扎中国军队等无理要求。11日,日本政府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诬指中国守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非法射击”,决定增兵华北,任命香月清司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并从驻朝鲜日军抽调第十二师团来华。随后,大批日本关东军开抵天津,并以重兵进犯北平郊区。当时,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正在老家山东乐陵“度假”,一度幻想和平解决事变。
7月11日,他到天津,仍忙于同日方和平交涉,认为卢沟桥事变只是“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因而延误了战机。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声称:“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但这时蒋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幻想,仍想将卢沟桥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企图通过外交途径,谋求和平解决。7月19日,宋哲元抵北平后,下令拆除城内的防御工事,打开关闭数日的城门,谢绝全国各界赠送给二十九军的抗战劳军捐款。同时,继续与华北日军进行谈判。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向日本使馆提议,中日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将部队撤回原地,然后由外交途径解决,遭日本外务省拒绝。7月20日,日军第一批增援部队进入华北。
当日下午,日军炮击宛平城和长辛店。守城官兵在团长吉星文指挥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21日,大批日军抵达丰台。22日,日军40辆汽车往返于天津与丰台运送军火。25日,日军在天津集结的兵力达6万余人。26日,日军占领廊坊。同日,日军向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限令其部队退出北平。27日,日军向北平近郊中国守军发起总攻。在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二十九军绝大多数官兵纷纷要求抗日,宋哲元感到求和无路,遂于7月27日发表通电:第二十九军为自卫护国,不惜牺牲,服从南京命令,更请各界给以指教。并令二十九军各部奋起抵抗。同日,第三十七师收复丰台车站,第三十八师一部收复廊坊,第一三二师在南苑与敌血战。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1892-1937,字捷三,河北高阳人)、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1890-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壮烈殉国,官兵伤亡约5000余人。7月29日,日军南北两路向北平西郊推进,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