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流行磁带
A. 为什么在日本录像带与磁带还没有被淘汰
楼上的出自哪过理论?日本DVDVCD哪个不比中国强?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就像中国一定会灭了日本一样,但是他比咱强的地方绝对不能否认!
LZ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从民族文化上讨论,日本是个遵守传统的国家,人们用惯了的东西没有坏就不会放着不用(另外一个观念是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DVD画质比磁带好,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储存时间也比磁带长因为磁带会被消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用旧的东西还一直用(前提是不影响心情)是个好习惯,不像有些人一味的追求新东西,虽然新东西是社会所推崇的,但是谁规定旧东西就不能用呢?
另外,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方面我不是很明白,源自我的理解说下,就是人心理的需求方面,分3种,1是使用需求,2是虚荣需求。3享受需求。
所以某些消费者基于使用需求的情况下选择了不更换更加先进的新一代数码产品。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是守旧。也许问这个问题的和前几个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不是中老年人(当然我也不是)如果你结婚过几年日子就知道,能不换就尽量不换,当然每个人追求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就会不同。
这就决定了LZ的问题,这个现象不仅仅在日本,在欧美发达国家,以至我们国家都普遍存在。
最后补充下,看问题要客观,不要把主观思想带到所回答的问题中来,谢谢,这是我们国民在祖国发展的情况下所必须具有的素质!
B. 谁发明的磁带。
从留声机到磁性录音机
说起人类挽留声音的历史,我们不得不又提到伟大的爱迪生。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从此美好的音乐和歌声得以挽留、储存和再现。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科学家提出了改进留声机的想法,他设想通过电流的变化转化成磁力并储存在钢丝上。
但这种大胆的假设一直到1898年才由丹麦科学家瓦尔德马·波尔生实现。
瓦尔德马·波尔生是一位在哥本哈根电话公司工作的工程师,他发明了一种方法:把钢琴弦磁化,以反应从电话传声器传来的声音,声音“贮存”在极小磁化区型的钢丝上。
后来我们称之为“钢丝次音”。于是,小型磁带录音机很快在办公室流行起来,它们被用来口述
信件,甚至记录电话谈话。 同时,波尔生还发明了一种用金属粉涂层的纸带机,堪称最早的磁带录音机,但它从未正式生产过。
伦敦爱乐团的荣耀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尔本”和“无线电信”两家公司的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有氧化铁涂层的塑料带,但该机器在其他方面,还是与波尔生的机器以相同的方式运作。 磁化模式是把来自传声器的信号放大以后留在被磁化的带子上,并将磁带卷绕在大绕轴上。
不久,磁带录音机便广泛应用于专职录音。1936 年11月 19 日,伦敦爱乐团在 Ludwigshaven 音乐会厅的管弦乐演出,成为世界上第一场被磁带记录的音乐会。
1947年,美国人卡姆拉斯发明三氧化二铁磁带,使输出的信号比原来的德国磁带高了4倍。
但早期的卷轴录音机依然既大又贵,并且需要细心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飞利浦公司采用了袖珍磁带盒,其中卷好的磁带装在一个小塑料盒里。由于这一系统大为简化,磁带录音机就成了家庭里的寻常用品。
C. 自学日语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
学日语并不难,难是难在你有没有信心学好日语,有没有恒心学好日语.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我劝你还是趁早死心,在语言世界里没有任何的捷径,有的只是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我自认为自己在学语言方面很有天赋,大三时就很轻松地过了英语六级.大学毕业后进了厦门一家很有实力的日资企业,又很幸运被公司选派到日本来学习.在这之前根本一点都不懂日语.只是在来日本前学了初级日语第一册来了日本以后才体会到那种什么都听不懂无法交流的痛苦.业务上当然就进展很慢.那个时候反而激起了我的斗志,我发誓要把日语学的比日本人还要好.我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早晨5点起床大声朗读课文,并背下所有教材中的例句;白天上班过程中尽量多找日本人交流,大胆开口说日语;晚上下班回来,7点到10点啃日文教材或小说,请记住不是看是啃,就是搞懂每个句子的语法,每个单词的意思不懂的查字典或记下来第二天问日本人;10点到12点看电视练习听力.看的过程中一定要聚精会神注意听他的表现手法和发音,有必要时做点笔记,比如记下发音再去查字典. 就这样我几乎陷入疯狂的境界每天都坚持不懈,从不给自己找借口头懒.半年下来日语水平简直突飞猛进.不仅工作上的交流基本没问题就是电视也基本都能看懂.在会议上能比较流利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能写出教好的业务报告.在日本人睁大眼睛对我说信じられない时,我只是笑笑,有谁会知道这个背后的艰辛. 现在我仍然每天不懈的坚持着,只为实现自己的诺言把日语学的比日本人还好.我个人认为在听,说,读,写中说应该是最难的
接下来是听,写,读.现在看日文小说99%能看懂,但是请千万记住看懂不等于你懂因为你还不会用,你还不会说.你会用时你会说时还不等于你会.因为你还不会象母语那样随心所欲地使用.
所以说学日语要一个一个层次来,决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得意忘形.看懂离会还有十万八千里呢.另外我想说学日语当然是为了多掌握一门外语多一份竞争力,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日语来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风俗,这比什么都重要.了解日本为什么会发展那么快,了解他的国民性为什么那么令世人讨厌,又为什么不得不佩服他的工作精神.这些我想才是学日语的根本. 当然这只是个人愚见,总之希望我的这点意见能对大家学习日语有帮助. 关键是要有信心和恒心. 虽然是老套点但也不失是真理,让我们共同努力!
首先,我想说自学当然比正规的上课,由老师来教来的困难些.但既然是没办法找老师教,又想学日语,那只有自学了.
说实话自学绝对可以把日语学的很好,只要你有信心和恒心. 其实做任何事都一样,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有了上面的条件接下来就开始学习了.
首先要找好的自学教材,最好是正规日语教学用的教材,因为这样的教材往往比较系统. 很遗憾,我自己本身当初来日本比较急并没带什么教材过来,也不清楚哪些教材比较好.我所知道的就是“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分初级和中级.这套书真的很不错,语法很全面.我精研这套书以后,感觉在以后的自学道路上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强烈推荐!
但这里我想说怎么学这本书,这套教材我粗看了三遍,精读五遍,最后在把他背起来.真正做到里面的各种用法都能随手拈来.或许有人会认为在一套书上花这么多时间不是太浪费了吗?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要学语言精读一本书比泛读十本书来的有效的多. 如果要扩大知识面那就去泛读了,当然精度和泛读都必不可少.在初学阶段最好多花点时间在精读上面.到现在我读日文小说有时一个晚上才看4,5页.不是我看不懂.实在是那些句子还有表现手法太妙了.每一句都读几遍再默写下来, 第二天一早又去大声朗读.这种学习效果真的太妙了! 写起文章来也比较正统,不会成中国式的日语.
学语言一定要说出来.我当初刚来日本时,自以为学了点日语,跟日本人讲话时心理明明想好了怎么说,可说出来却错误百出搞的人家一头雾水.语言这东西要真的说出来才是你的东西,心里想的和说的完全是两回事.所以目前早读成了自学必修课了.
我觉的在国内的朋友一个有利的条件就是可以买到大量的参考书.这个很关键.由于是自学,不懂的东西只有靠阅读参考书来解决了. 我很后悔当初没有买大量的参考书过来.建议朋友们多买些参考书来看.
另外想说在听力方面,要想听比较正式的日语最好是新闻之类的,这类都比较规范.用的大都是敬体.要想听日常的生活方面,就去看日剧.这类比较随意,语言简单轻松.
建议初学者最好先学敬体,不会敬体等于你不会日文.不要以为日剧里面才是真正的日文,里面也有好多垃圾.
另外想说说听力.听一盒磁带最好做到每个单词都听懂,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一开始不要一味追求高难度,也不要一味追求量多.搞懂一盒再听下一盒,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这个很关键.
日语学习大忌
第一,过分将就方法和技巧,而不愿意下真功夫。语言的运用是一种技能,而这种技能不是靠技巧能获得的。太讲究方法和技巧会被其占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学习的内容本身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反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第二,过分将就速度和效率,不愿花时间经常重复复习学过的内容。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技能只能靠熟能生巧,要不断重复才会熟练,只有熟练了才会形成一种不加思索的技能。
第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不能长期坚持学习。技能的额数联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坚持不懈的反复学习,持之以恒。
第四,不重视听力训练。语言是有声的,我们对语言的感受首先是语言的声音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如果不练习听力,只是默默的阅读和背单词,其结果是不仅听不懂别人讲外语,而且阅读水平也难以提高。
第五,只学而不用。语言的实践性很强,如果只学不用,就永远也学不好。我们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要学会在用中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兴趣,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
日语学习大忌
第一,过分将就方法和技巧,而不愿意下真功夫。语言的运用是一种技能,而这种技能不是靠技巧能获得的。太讲究方法和技巧会被其占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学习的内容本身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反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第二,过分将就速度和效率,不愿花时间经常重复复习学过的内容。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技能只能靠熟能生巧,要不断重复才会熟练,只有熟练了才会形成一种不加思索的技能。
第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不能长期坚持学习。技能的额数联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坚持不懈的反复学习,持之以恒。
第四,不重视听力训练。语言是有声的,我们对语言的感受首先是语言的声音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如果不练习听力,只是默默的阅读和背单词,其结果是不仅听不懂别人讲外语,而且阅读水平也难以提高。
第五,只学而不用。语言的实践性很强,如果只学不用,就永远也学不好。我们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要学会在用中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兴趣,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
提供些日语的基础入门,希望你仔细看看:)
日语资料---初学者必看,有51音图,常用日常用语,中日文对照:)~~
http://bbs.aptx.cn/archive/index.php?t-8533.html
下面是标准日语的视频讲座。对你自学日语,听力和口语有很大的帮助哦:)~~
http://ladder.nyist.net/japanese
初学首先要注意发音,因为刚开始的发音很重要,一旦养成了习惯就难改了,至少买本专门教发音的书(当然要带磁带),当然你也可以到网上下载某些软件。
下面网址有日文的基础知识~还有真人发音和对话~~还有练习,很不错的,你可以学习一下:)
http://col.njtu.e.cn/zskj/1013/JAPANESE.swf
下面是相关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学习。
首先,买一本配有磁带的日语书,如《标准日本语》,然后,跟着磁带学习日语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发音和书写,同时还要按行和段分别背诵假名.还要学会日语中的 促音,长音,拗音,拗长音等.
学会了发音和假名,就可以按照课本,学习日语语法和其他的知识了.
其后方法就多了,可以看动画、日剧,也可以继续看看网络课堂,关键在于坚持!!
补充:在学完了某难度的教材后,最好不要急于学更难的教材,而应该先巩固并运用一下;比如上论坛,听歌曲,最好还能做做练习[比如词汇或语法,在有一定的基础后,你会觉得这个对于词汇的增长相当有效.
要想把日语学好,还要靠自己平时的努力和正确方法的指导,才能脚踏实地学好日语哦:)
D. 盒式磁带发明人去世,你知道音乐磁带是什么时候风靡全球的吗
盒式磁带自1960年代问世以来,在全球现已售出1000亿盒。近日,盒式磁带发明人去世的消息,让人想起了过去的好多事情。盒式磁带是那时代中一个非常标志的东西,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也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卡带的发明者,荷兰工程师、发明家Lou Ottens去世了,享年94岁。虽然他没了,但是他做出的贡献永远不会消失。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逐步走下了历史舞台,它的作用也发挥完毕,圆满谢幕了,但是它却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E. 为什么录音带可以录音
录音带又称磁带,顾名思义,就是其带子上有磁性物质,当人说话时,由于频率的高低起伏,改变了通过录音机的电流大小,从而改变了磁性物质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这样记录下数据的
录音带
【简介】
录音带是磁带的一种,按外形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盘式、卡式和盒式三种。我们通常所说的录音带是指卡式录音带,其专业英文名称为Compact audio cassette(紧凑音频盒带)。
【历史】
录音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磁带。1963年,荷兰菲利浦公司研制成盒式录音带。1973年,日本研制成功Avilyn包钴磁粉带。1978年,美国生产出金属磁粉带。由日本日立玛克赛尔公司创造的MCMT技术(即特殊定向技术、超微粒子及其分散技术)制成了微型及数码盒式录音带,又使录音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使音频记录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中国在60年代初开始生产录音带,1975年试制成盒式录音带,并已达较高水平。
【保存时间】
录音带保存时间在干燥、低温情境下为10年左右。
【保养方法】
①磁带应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免受阳光直射,并避免高温。
②不要将磁带快卷之后保存,以免磁片快卷之后太紧而变形,应在录音或放音后保存。
③长期贮存不用的磁带最好放在密封容器内,每三个月应快进走带一次,以避免粘连。
④磁带不宜放置在磁性物体周围,以免磁带被磁化或退磁。
⑤磁带使用前应检查一下松紧度。过松应用小棒转紧,过紧用手轻轻拍打几下即可。
⑤磁带使用过程中,必须让磁带完全停止转动后再快进或快倒。
⑥使用磁带时,忌用手触及磁带,以免玷污磁带。
⑦发现磁带断裂,应及时用胶带粘好后再使用。
F. 卡拉OK的起源发展
卡拉OK最早是起源于日本,是日本对世界的三大发明(方便面烘干法、动漫、空オケーストラ,即卡拉OK)之一,由于日本的风俗,男人如果回家过早的话,会让邻居们看不起,认为天天工作连个应酬都没,每天回家的太早成了旁人笑话的把柄,所以许多日本男人就在下班后聚集在酒吧或茶馆,聊天到很晚才回家,后来慢慢的他们觉得应该找点什么新的消磨时间的项目,就在酒吧里面边喝酒边用上电视机话筒等简单的可以用来唱歌的东西,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演变成如今的卡拉OK,后来传入台湾,再由台湾传入大陆,有了今天的卡拉OK的景象。
卡拉OK日文原意是“无人伴奏乐队”,20世纪60年代是井上大佑先生年轻时在日本兵库县西宫市担任沙龙乐队鼓手的年代,发明的伴唱声轨和可携式麦克风。不到三年,卡拉OK开始大行其道,大公司纷纷剽窃井上的创意,推出自己的机型。等有人建议他申请专利时,已经为时太迟。井上承认:“我从没想过申请专利。”
这个概念早在1971年井上发明8-Juke(八声道点唱机)前就已存在,而8-Juke是一个红、白颜色的木箱,装配了麦克风、放大器和八音轨的卡带播放机,仪表板则以英文标示,以便看起来“时髦”些。井上以这部原型卡拉OK作为无歌手乐队的鼓音伴奏,在沙龙中接受想唱歌的顾客点歌时播放。后来他又想到,可以借机器来达到伴奏的功能。
卡拉OK发展
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舞会上,有传统的乐队为人们伴舞。在这一时期已出现了歌手用歌声为人们伴舞的形式。这就是第一次伴奏音乐与歌声分离成为两个独立部分。
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
盒式录音机问世以后,左(L)右(R)立体声磁带可录制两个音源,一路是伴奏音乐,一路是人声歌唱,人们可以用这种磁带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当人们学会唱这首歌以后,人们就会关掉人声这路通道,而通过话筒亲自演唱这首歌曲。这种娱乐活动首先在日本流行起来,日本人将此称为KARAOKE娱乐游戏,KARA是日本语“空”的意思,OKE是英文交响乐的缩写。所以说KARAOKE游戏是日本人发明的。
这种KARAOKE游戏在日本迅速流行起来,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风波。在一些酒吧、咖啡厅、歌舞厅,老板就辞掉了原来的乐队,而采用一套音响设备。这样就受到大批电声乐队的不满,他们向娱乐圈和KARAOKE生产厂家提出抗议。但是在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日本,这些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些乐队只好转业到广告业和电视剧制作业中去了。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录像机出现以后,用图像画面来解释歌曲的意境,形成了听觉视觉并举的综合艺术系统,并且有字幕的提示(利用歌词镶边、变色的方法)。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激光影碟机问世以后,这种设备都是数字电路,所以它的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要比录音机和录像机有很大的提高。
影碟机和影碟的特点是频率响应宽,噪声低,失真度小,使音频和视频都达到了专业级的水准。
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中国才出现了歌舞厅。KARAOKE闯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却很迅速。1988年,北京出现了歌舞厅。当时,有些饭店、酒楼,餐厅,白天进行餐饮营业,晚上,邀请专业艺术团体乐队,音响、歌手为客人演唱。1989年,北京出现了KARAOKE歌舞厅,1990年便发展为100家,1991年又发展为200家,1992年发展为400家。到1993年已发展为600家,直至1994年,歌厅、舞厅、KARAOKE厅、多功能厅,已达到800家。加上各单位,各系统对内开放的歌舞厅,北京共有千余家。
KARAOKE包间起源于日本。在日本,有些中老年人,怀念自己青春时的美好时光,通过演唱旧时的歌曲,舒发怀旧的情感,但又不便于在众人面前演唱,特为他们开辟了小型的KARAOKE包厢,使之如愿。这种形式很快在日本流行起来,1991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中国多为包间的形式。
1992年,有些歌舞厅加装了摄像系统。用编辑机可把自己演唱的镜头投放在屏幕上。也可将它投影在屏幕的各种不同位置上。北京不少歌舞厅可把客人演唱的歌曲,制成录音磁带和录像带,提供给演唱者。
2008年
中国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小的便携式卡拉OK机——恋歌派,比日本号称世界最小的儿童便携式卡拉OK机“Hi-Kara” 还要小。恋歌派是一款集听歌、看电影、唱歌、练歌、学歌、拍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随身唱数码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K歌已经不再需要走进歌舞厅、KTV包房了,恋歌派就达到了随时随地K歌的效果。可能很多人对这种全新的K歌产品(方式)还不了解,所以普及的不是很完整,暂时还只限于广东珠三角地区。
G. 日本的唱片销售模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日本的盗版惩罚是相当严重的,如果盗版上市的话,卖盗版的商家会赔到倾家荡产的。在日本,如果谁买到假货就像中了彩票一样,是左邻右舍都会来庆祝的,因为可以索赔一大笔钱。有的官网有视听,但是那些视听很多不是完整版,完整版还是付费的。你有在日文原版的官方网上看到过完整的视听吗?你确定是制作公司的官方网?日语新单曲一出来,咱上网就可以搜到,那还是有人从官方网上买了付费的然后做的盗版吧……日本的专业饭团是由制作公司发起组织的,这样的正式饭团就等于是出钱买到的金卡会员,已经甩了一把银子,然后能够得到见面会啊,限量版啊,之类的优惠,在得到优惠后又心甘情愿地再甩一把银子……不能不说日本的制作公司实在是太会A钱啦……(你在中国买正版磁带和CD时不也会翻到会员夹页和积分卡之类的吗?就是这种形式,只不过中国刚起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