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步兵炮有哪些

日本步兵炮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8-07 10:38:42

① 二战时的日军的步兵炮最远射程是多远

小钢炮也叫迫击炮在日本侵华期间主要迫击炮有以下6种 :
1.94式90MM轻型迫击炮
94步兵轻型支援火炮,装备日军野战师团步兵联队,每个联队4-6门,用来对付机枪阵地与战壕,并配合联队山炮或野炮进行战场压制
94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70 mm (L14)
炮重量:159.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5.26 kg
弹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2.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
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破坏力很大
96式15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325 mm (L12.7)
炮重量:72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25.65 kg
弹药初速:214 m/sec
最大射程:3900 m

3.九七式90mm轻迫击炮
94式90mm轻迫击炮的修改型,使用很广泛,在中国江南战场,这类火炮对日军步兵联队的重要性比联队山炮或野炮还高
97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17 mm (L13.4)
炮重量:172.5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弹丸重量:5.26 kg
弹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4.九七式150mm短迫击炮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一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用于登陆作战及山地战,是97式150mm中迫击炮的短炮管型
97式150mm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395 mm (L9.2)
炮重量:23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23.8 kg
弹药初速:—
最大射程:3200 m

5.九七式150mm中迫击炮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重量比96式150mm中迫击炮轻很多,是96式150mm中迫击炮的改进型
97式15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935 mm (L12.8)
炮重量:34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23.8 kg
弹药初速:212 m/sec
最大射程:3850 m

6.二式120mm中迫击炮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本土沿岸设置师团迫击联队,这种迫击炮射程与威力都令人满意,是当时日军迫击炮部队最喜爱的装备,战争末期日军疯狂的生产这种迫击炮,用来代替山炮野炮武装新增设的沿岸设置师团。
2式12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2—1945
口径:120mm
炮管长:1535 mm (L12.7)
炮重量:26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0 to +80 度
弹丸重量:12.76 kg
弹药初速:239 m/sec
最大射程:4200 m

② 能否介绍下日本92式山炮

口径:70毫米
炮管长:8.79倍口径
炮全重:0.212吨
炮全长: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带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资料宣称可达80度以上)
范围射界:左右45度

弹种:70毫米高爆弹/榴霰弹/烟幕弹
弹重:3.8公斤(高爆弹)

炮弹初速:198米/秒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运输方式:车辆/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运输.

92式步兵炮是当时一种堪称"理想"的步兵营支援武器.尤其是对于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外,它非常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例如对于山地战中的步兵营支援,就十分得心应手.而且它任务范围广,几乎能包干所有步兵营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再加上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相应的,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 92式步兵炮全重只有0.212吨.在75毫米级的火炮来说,实在是太轻了.因此,在运输上的要求很低.没有车辆的情况下,未经训练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进.在加上其可以分解运输,对战区的道路状况要求几乎是降到了最低点.可以说,92式步兵炮是一门真正可以无条件伴随步兵营作战的步兵炮.(事实上也差不多,在二战中,只要有日军大队以上规模的行动,几乎都少不了92式步兵炮的掺和) 92式步兵炮是一种非常矮小的火炮,它的全高只有62厘米,这还是包括防盾的高度.如果拆除防盾,全高会下降到50厘米左右————这个高度已经和重机枪差不多了————.这意味着92式步兵炮可以很容易被隐藏.对于需要在火线上战斗的步兵炮而言,这是非常有用的优势.利用这项优势,92式步兵炮可以隐蔽部署在离敌人目标很近的距离上,充分发挥火力的准确性/突然性和猛烈性.并且在第一时间给予步兵需要的支援.(此战术具体而言,就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非常有名的"大炮上刺刀") 平射状态的92式步兵炮.这张照片中,92式步兵炮的防盾被卸下来了.更加体现出其低矮.

92式步兵炮的射界非常开阔:横向射界90度,高低射角也将近90度.这主要还是因为92式步兵炮体积小重量轻,再加上重心低.所以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射角调整范围.灵活应用射角,尤其是据说可以达到80度以上的仰角,92式步兵炮几乎可以射击一切类型的目标:平射可以当加农炮用,足以对付土木工事和一般砖石工事,另外虽然炮弹初速低了点,但是打打无防护车辆和装甲车还是威力足够的;曲射可以当榴弹炮用(它本来就是榴弹炮);大仰角射击时可以当迫击炮用——-很多迫击炮的最大射角也才85度————,由于92式步兵炮是榴弹炮出身,弹道比迫击炮稳定的多,所以精度也比同口径级别的迫击炮(80~82毫米)要好的多.同时,借助高射角,在山地作战时,92式步兵炮可以方便的配置在反斜面阵地上,这样,既可以为处于棱线或正面阵地上的己方部队提供及时的支援火力,又很好的隐蔽了自己.(日军这么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也这么用) 麻雀虽小,五脏具全.92步兵炮的弹种算是比较齐全的了————对于一种口径70毫米,研制于上世纪30年代的火炮,我们也不能要求过多,是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别看92式步兵炮本身超轻,发射的炮弹可一点也不轻.高爆弹重达3.8公斤.和一般的75毫米身管火炮及80毫米级别迫击炮的高爆弹是一个档次上的.这就赋予了92式步兵炮比较大的威力(相对口径和重量而言). 实际上,从整体性能来看.92式步兵炮除了重量和体积外,其他性能是落后于西方同口径步兵炮和加农/榴弹炮的(当然,也不是落后太多).但是武器优劣还要看使用环境.在亚洲地区,道路交通水平和军队的运输能力都远远比不上欧洲.同样一门2吨重的火炮,在欧洲可以叫轻炮,并可以跑的活蹦乱跳,但是在亚洲,就得专门成立个单位供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火炮的价值因素比重中,机动性就处于比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一点上,92式步兵炮做的很好.而且,亚洲地区的战斗中,火炮战斗强度远远低于欧洲,火炮的生存环境要比欧洲好的多.所以,92式步兵炮可以通过近距离射击,来弥补其在射程/精度/威力上的不足.并且充分发挥其一炮多用的特点,将"性能平均=性能平庸",变成"性能平均=样样皆通".真正的体现出"一寸短,一寸险"的特点. 仰角射击状态的92式步兵炮.图中的92式步兵炮的仰角估计有80度.充当迫击炮是没问题了

它是日本侵略者屠杀亚洲人民的屠刀,而是因为它也是中国人民打击侵略者,解放祖国的有力武器! 早在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记录.但此时由于缺乏专业炮兵人才,弹药补充也无法保证.所以基本是随缴获随用,用完就破坏.使用时间和次数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没什么大的战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规模为我军服务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日军武器被苏联红军大量缴获.对于这些武器,苏联红军自己是用不着的,因此部分转交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与此同时,关内的日军大部分向国民党政府投降,相应的,国民党也得到了大量92式步兵炮.后来组建的日械师中,92式的装备不在少数.————-.对于缺乏重武器的我军来说,92式步兵炮的装备,极大改善了我军的攻坚能力.尤其是当时国军的工事仍是土木工事为主的情况下,92式步兵炮平射是非常快捷有效的摧毁手段. 着名的"大炮上刺刀"战术,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虽然出现这种战术的主要原因是我军缺乏有经验的炮兵,但92式步兵炮外形低矮的特点,也在客观上为这种战术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助力.由于参与"大炮上刺刀"战斗的火炮往往是夜间构筑和进入隐蔽阵地,体积小的92式步兵炮所需要的隐蔽阵地自然也小,这就减轻了作业量,降低了敌人发现的可能.同时,遭到敌人火力报复时被摧毁的几率也小. 至三大战役时期,92式步兵炮已经成为我军非常重要的支援火力.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两样东西:支前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兵工厂的大炮弹."其中的"大炮弹"指的就是92式步兵炮的70毫米高爆弹(另有说是75毫米日式榴弹炮炮弹,缺乏资料佐证,特列出).在济南战役中,负责攻坚的解放军某部也曾用就地缴获的日式(92式)步兵炮轰击城墙上的国民党守军目标,并最终登城成功————此事件被记录在济南解放阁的济南战役记录中.在近年来反映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中,92式步兵炮也频频露面.如"大决战——平津战役"中就有我军炮兵将92式步兵炮分解搬运至楼顶,组合后,在近距离轰击国民党守军的片段.而新近的电视剧"林海雪原"中,剿匪部队也"装备"了92式步兵炮. 直至抗美援朝,志愿军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在志愿军的火炮配置中,每个团有一个迫击炮连和一个步兵炮连(每连3~4门炮).其中的步兵炮连,装备的就是92式步兵炮.考虑到当时志愿军一个军才有火炮198门(连60迫击炮都算上),并且每个步兵师只有一个榴弹炮连(装备日式或美式75毫米榴弹炮10~12门).这为数不少的92式步兵炮实际上就是志愿军的主要支援火力.

③ 二战时期名炮都有哪些

88式防空炮,九二式步兵炮,17磅反坦克炮,喀秋莎火箭炮,M59加农炮

德军装备的88毫米高炮。虽然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径高炮,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它无与伦比的反坦克能力。在实战应用中反坦克的成功,使这种炮衍生出了一些其他的改型,例如PaK43反坦克炮,以及虎式坦克的88毫米口径主炮。

④ 二战时日本用什么炮

都有用
1、重炮 :
明治四十五年式150mm重加农炮
海岸防御与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要塞重炮兵联队,这种150mm重炮也非常有威力,不过与96式150mm重加农炮不同,移动式大炮的移动底盘与发射底盘是分开安装,移动到炮击地点后必需卸掉移动底盘,然后再把大炮安装在发射底盘上,野外移动型火炮最大发射仰角只有30度,炮台固定式为35度,所以野外式发射没有炮台式射程远,这种大炮装备陆军第7师团函馆重炮兵联队,步兵第1师团横须贺重炮兵联队,步兵第20师团马山重炮兵联队等要塞炮兵联队,这几个师团有80门这种大炮,这种大炮还有改良式分别是大正7年式150mm重加农炮,90式150mm重加农炮,机动性比45式150mm好,野战发射底盘可以随炮机动。这种火炮战争中只在中国战场上使用过。
明治45年式150mm重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2—1945 :
口径:149.1mm
炮管长:71515.0 mm (L 50)
重量:炮台固定带护盾22800 kg 野外移动带护盾26136 kg (同时带射击底盘与移动底盘,护盾重量8吨)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炮台固定 -8 to +35.0 度 野外发射 -8 to +30.0 度
弹丸重量:40.2 Kg
弹丸初速:875 m/sec
最大射程:炮台固定22600 m 野外发射20200 m
八九式150mm野战加农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精锐步兵师团所属炮兵部队,野战重炮兵旅团,重炮兵联队,独立重炮兵部队的远程野战加农炮,这种炮射程远,而且弹丸威力比日军的150mm野战榴弹炮的弹丸更大,这种火炮在918事变后开始广泛用于中国战场,发挥了巨大毁伤作用,不过在太平洋战场,由于美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蛙跳战术,很少有机会遭遇到这种火炮的威胁,1945年冲绳战役,日军8门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参加了战斗,并取得了巨大杀伤效果,美军巴纳克中将也是被这种火炮击中身亡
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9—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5963.0 mm (L 40)
重量:1042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弹丸重量:40.2 Kg
弹丸初速:734 m/sec
最大射程:18100 m
与同时期各国装备的150MM加农炮比较,该炮重量较轻,但最大射程有劣势。德国150MMK18式加农炮:重量12760公斤、最大射程24500米。美国155mmM1A1式加农炮:重量13900公斤、最大射程23100米。该炮牵引采用92式8吨牵引车使用,牵引速度通常8公里/时、高速度12公里/时,89式后座变换装置根据射角不同后座长变化、防止大射角时炮尾与地面的碰撞,最大射角时炮尾下的地面挖掘50厘米深的坑,以防止大射角时炮尾与地面的碰撞。89式活跃在抗日战争至太平洋战争中的多个战场。1939年诺门坎事事件中,重炮兵联队装备该炮8门参战,香港要塞战中,独立重炮兵第2大队与独立重炮兵第3大队装备该炮16门参加战斗,发挥了不小的威力。所罗门战役中,独立重炮兵第2大队装备该炮8门参加战斗,瓜岛战役中,独立重炮兵第9大队有该炮8门参加战斗,该炮最后战斗是冲绳岛防御战,独立重炮兵第100大队装备8门,由于强力又有长射程的火力,持续抵抗达2个月以上。
九六式150mm重加农炮
海岸防御与压制射击用途,是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的改进型。只装备常设师团的重炮兵联队,日军的重炮机动力一般不强,通常只在遇到坚固防线时才会调动重炮兵部队前往炮击,96式重加分机动式与要塞式两种,但都能整炮牵引机动。96式重加农炮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威力的6英寸陆军大炮,发射普通弹丸射程比意大利150mm加农炮与美军的155mm加农炮都远,此外弹丸最重,比现在的155mm底排弹丸还重,只有日本海军的98式155mm加农炮才性能超过96式150mm重加农炮,海军的155mm加农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但都是舰炮或海岸炮,战争期间应该从未进行过地面机动炮击。96式150mm重加农炮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实战纪录只有一次,那是在巴丹要塞总攻中有2门96式150mm重加农炮参与了炮击,至于其他炮击纪录都发生在中国战场。不过该型火炮最大规模运用是1948年,当时毛子把从关东军军火库收缴上来的要塞式96重加24门借给了解放军,这是国军根本无法抗衡的毁灭性炮击力量,东北战场国军很快土崩瓦解。 
96式150mm重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7860.0 mm (L 52.7)
重量:24314 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
火炮俯仰角:-7 to +35.0 度 '
弹丸重量:50.2 Kg
弹丸初速:860 m/sec
最大射程:26200 m
2、野炮
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炮兵联队,这种炮的性能也很过时,不过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产新式150mm炮费用较高,所以38式150mm野战榴弹炮虽然早已停产,但日军没舍得淘汰这种老式大炮,这种炮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陆军部队急剧扩充,而国内拨给陆军的材料却遭紧缺,陆军被迫停止了所有新式150mm炮的生产,反恢复了这种古董大炮的生产,用来为新部队提供一定的大口径火炮,因此产量很大,这种大炮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有一部分还被装在战车底盘上改成了自走炮
明治38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1880.0 mm (L 12.6)
重量:209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0 to +43.0 度
弹丸重量:36 Kg
弹丸初速:275 m/sec
最大射程:5890 m
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
压制射击用途,为步兵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战重炮兵旅团的野战榴弹炮,性能比38式150mm野炮好,开战时已接近停产,但一直用到了战争结束,这种火炮重量很轻,精度较高,在战场上威力还是很大的
大正4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5—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2190.0 mm (L 14.7) 
重量:280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65.0 度
弹丸重量:36 Kg
弹丸初速:389 m/sec
最大射程:8800 m
96式150MM榴弹炮
由于4年式150MM榴弹炮性能日现落伍,而且不能采用机械化牵引,故在战场上运动速度缓慢。1933年开始设计新的火炮。1935年9月试制炮完成。经过1936年的使用试验火炮实用性得到确认。以后又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冬季试验,情况良好,实用试验完成后开始部队的编成。1938年5月制式化。该炮与日本国内开发的其它150MM榴弹炮比较,在射程、射界、运动性、射击精度、布设所要时间上有更加良好的性能。与同时期各国使用的150MM榴弹炮比较,重量较为轻便、最大射程较短。炮身采用自紧炮管,这是最早采用自紧炮管的150MM的日本火炮,火炮运动时将火炮置于炮架车上,射击时将火炮从上面牵引下来,置于地面发射,比较繁琐。最先装备该炮的是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原来配备4年式150MM榴弹炮,1938年12月装备本炮。1939年6月2个大队16门炮参战诺门坎战役。1941年参加菲律宾岛登陆作战,瓜岛战役里,该炮重炮兵发挥了一定的威力。1944年冲绳岛战役中,第2大队射击登陆美军,一种说法说美国第10集团军司令官巴克纳中将就是被该种火炮击中身亡的。除了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以外该炮还装备野战重炮兵第3联队和野战重炮兵第4联队。1939年新编成野战重炮兵第17联队、野战重炮兵第20联队也开始配备。1942年新编成野战重炮兵第23联队开始配备。1945年新编成野战重炮兵第26联队、野战重炮兵第27联队开始配备,制造总数440门。该炮1938年制造,口径倍比23.5,炮身长3.523,全重4140公斤,上下射角 -5~+65度,水平射角左右各15度,最大射程11900米,炮口初速540米/秒,使用95式破甲榴弹,92式榴弹,92式尖锐弹。
3、攻城重炮
七式305毫米榴弹炮是二战日本陆军用过的囗径最大的火炮(不算岸防炮),该炮分短身管和长身管两种,短身管性能如下:
设计年代: 1918
囗径 : 305 毫米
管长 : 5.015 米 (16倍) .
高低射界 : 2 至 +73 度
方向射界 : 360 度
弹重 : 398.7 公斤
初速 : 400 米/秒
全重 : 59.217 吨
射程 : 11,750米
生产总量 : 10 门
长身管型管长 7.22米(23倍) 
方向射界、高低射界及所用弹种与短管型相同。初速提高到500米/秒
射程增至14,800米,炮重也增加到97.7吨。生产总数20门。两种炮曾被用于菲律宾的战事。
九八式320毫米臼炮
该炮属攻城重炮。主要装备臼炮兵联队与独立臼炮兵联队,用于近迫攻击坚固要塞或摧毁障碍物,在各个战场上都有使用。
服役年代:1925—1945年
口径:320mm
炮管:有底盘棒式稳定器
重量:含弹1215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榴弹
火炮俯仰角:固定+45 度
弹丸重量:300Kg
弹丸初速:110米/秒
最大射程:1100M

⑤ 关于日本92步兵炮

92式步兵炮,步兵营支援武器。适合在复杂地形上使用。例如对于山地战中的步兵营支援。任务范围广,几乎能包干所有步兵营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相应的,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 
[编辑本段]基础性能:
口径:70毫米
炮管长:8.79倍口径
炮全重:0.212吨
炮全长: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带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资料宣称可达80度以上)
范围射界:左右45度
弹种:70毫米高爆弹/榴霰弹/烟幕弹
弹重:3.8公斤(高爆弹)
炮弹初速:198米/秒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运输方式:车辆/畜力/人力拖曳,或分解运输.
1928年11月开始研制,1930年3月完成样炮试制,1932年7月设计定型,大阪陆军兵工厂和名古屋陆军兵工厂共制造3000门以上。
[编辑本段]战术特性
92式步兵炮全重只有0.212吨。在75毫米级的火炮来说,在运输上的要求很低。没有车辆的情况下,未经训练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进。再加上其可以分解运输,对战区的道路状况要求几乎是降到了最低点。在二战中,只要有日军大队以上规模的行动,几乎都少不了92式步兵炮。
92式步兵炮是一种非常矮小的火炮,很容易被隐藏。它的全高只有62厘米,这还是包括防盾的高度。如果拆除防盾,全高会下降到50厘米左右(和重机枪差不多)。对于需要在火线上战斗的步兵炮而言,是非常有用的优势。利用这项优势,92式步兵炮可以隐蔽部署在离敌人目标很近的距离上,充分发挥火力的准确性/突然性和猛烈性。并且在第一时间给予步兵需要的支援。
92式步兵炮的射界非常开阔:横向射界90度,高低射角也将近90度。因为92式步兵炮体积小重量轻,再加上重心低,可以承受比较大的射角调整范围。灵活应用射角,:平射可以当加农炮用,足以对付土木工事和一般砖石工事,虽然炮弹初速低,但是打无防护车辆和装甲车的威力足够;曲射可以当榴弹炮用;大仰角射击时可以当迫击炮用,由于92式步兵炮是榴弹炮出身,弹道比迫击炮稳定的多,所以精度也比同口径级别的迫击炮(80~82毫米)要好的多。同时,借助高射角,在山地作战时,92式步兵炮可以方便的配置在反斜面阵地上,这样,既可以为处于棱线或正面阵地上的己方部队提供及时的支援火力,又很好的隐蔽了自己.
92步兵炮的弹种较齐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2式步兵炮本身超轻,但发射的炮弹不轻。高爆弹重达3.8公斤,和一般的75毫米身管火炮及80毫米级别迫击炮的高爆弹是一个档次。这赋予了92式步兵炮相对口径和重量而言较大的威力。
从整体性能来看,92式步兵炮除了重量和体积外,其他性能是落后于西方同口径步兵炮和加农/榴弹炮的。但是在亚洲地区,道路交通水平和军队的运输能力都远远比不上欧洲。在这种情况下,火炮的价值因素比重中,机动性处于比较优先的位置。而且,亚洲地区的战斗中,火炮战斗强度远低于欧洲,火炮的生存环境要比欧洲好的多。所以,92式步兵炮可以通过近距离射击,来弥补其在射程、精度、威力上的不足。并且充分发挥其一炮多用的特点,真正的体现出"一寸短,一寸险"的特点。朋友,详细资料请参考: http://ke..com/view/1409463.html
谢谢!

⑥ 日本鬼子用的是什么炮

你说的应该是迫击炮。

迫击炮(Mortar):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


⑦ 抗日战争时日本都有什么炮

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

主要用于攻击战壕与各种土木机枪掩体,是种轻迫击炮,开战时属于二线装备,主要是一些进行山地作战的日军步兵大队进行追加装备,每个步兵大队追加2门

大正11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2-1945
口径:70 mm
炮管长:750 mm
重量:63.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
炮弹初速:147 m/sec
弹丸重量:2.5 kg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1550 m

九二式70mm步兵炮

主要用于攻击战壕与各种土木机枪掩体,这种炮是日军步兵大队的标准装备,日军每个步兵大队均装备2门。这种步兵炮可以使用和迫击炮一样的弹道曲射也可以直瞄平射,实际上属于后膛迫击炮,战争后期日军为了加强步兵大队的反战车火力,还为这种步兵炮配备了聚能破甲炮弹,使之可对盟军中型坦克构成威胁。

92式70mm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2-1945
口径:70 mm
炮管长:790 mm
重量:204.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破甲弹
炮弹初速:197 m/sec
弹丸重量:3.79 kg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2800 m

九七式20mm自动炮

主要用来攻击装甲目标,也可用于攻击掩体,这种20mm炮威力很大,使用钨芯穿燃弹,在700米距离上可击穿厚度为20mm的高强度钢板,在350米距离上可击穿30mm高强度钢板,日军精锐部队的步兵中队就有此炮配备

97式20mm自动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径:20 mm
炮管长:1200 mm
全长:2060 mm
重量:59kg
配用弹种:穿燃弹,榴弹
弹丸初速:穿燃弹750 m/sec 榴弹870 m/sec
装弹数:7发弹匣
实用发射速度:12发 / 分
对战车有效射程:1000 m
最大射程:5000 m

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

步兵轻型支援火炮,装备日军步兵大队,用来对付机枪阵地,敌军迫击炮阵地与战壕 ,战争爆发时,日军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通常追加装备2门这型曲射炮,这种曲射步兵炮实际也是迫击炮,但日军把90mm以下口径的迫击炮归类为步兵曲射炮,属于步兵武器,90mm以上才叫迫击炮,属于炮兵武器

97式81mm曲射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口径:81.4mm
炮管长:1269 mm (L15.6)
炮重量:22.4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弹丸重量:3.33 kg
弹药初速:196 m/sec
最大射程:2850 m

九九式81mm曲射步兵炮

轻型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轻装渗透部队,伞兵部队,用来提供火力支援

99式81mm曲射步兵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径:81mm
炮管长:620 mm (L7.6)
炮重量:23.7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弹丸重量:3.33 kg
弹药初速:180 m/sec
最大射程:2000 m

九四式37mm速射炮

主要用来射击装甲目标,该炮为德国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的仿制品,在KWK36型37mm反坦克炮设计阶段就签约购买了资料,1936年全炮制作完成,由于日本不愿使用无爆炸效果的被帽穿甲弹,日军坚持选用穿甲爆破弹,所以94式速射炮在相同距离,穿甲能力比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发射被帽穿甲弹低10mm左右。94式37mm速射炮还被日军95式轻战车选用,称做94式战车炮

94式37mm速射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37 mm
炮管长:1706.5 mm
重量:327 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
弹丸重量:穿甲爆破弹670 g
弹丸初速:穿甲爆破弹 700 m/sec
弹丸穿透力:匀质钢装甲板 40 mm /500 m 、30 mm /1000 m
对战车射程:1200 m
有效射程:2870 m
最大射程:5700 m

一式37mm速射炮

主要用来射击装甲目标,该炮为94式速射炮的改进型,吸取了偌门坎事件中,日军94式37mm速射炮,对大倾角装甲射击容易跳弹,穿透力不强,不能在远距离击穿毛子增装型BT7坦克的教训,加长加厚了94式37mm速射炮的炮膛与炮管,使之可以发射弹头更长,发射药更多,重量更大的炮弹,最初的改进型称98式37mm速射炮,进一步改进后称100式37mm速射炮并用于98式轻战车,最后进一步修改加强威力并命名为1式37mm速射炮,1式37mm速射炮装在战车上就称做1式战车炮
1式37mm速射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1—1945
口径:37 mm
炮管长:1850.5mm
重量:335 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
弹丸重量:—
弹丸初速:穿甲爆破弹 780 m/sec
弹丸穿透力:匀质钢装甲板 60 mm /500 m
对战车射程:1300 m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6300 m

四式203mm重火箭

重型炮兵火箭,主要装备火箭炮兵联队,这种火箭也可以直接放在木架子或地面斜坡上发射,这种火箭威力大,使用方便,日军在各个战场均有大量使用,为了争取火箭的精度,日军这种火箭的射程是不远的,主要用于近迫攻击

4式203mm重火箭资料
服役年代:1943—1945
口径:203mm
发射管长:1920 mm
发射器重量:含弹227.6 kg
配用弹种:火箭榴弹
火炮俯仰角:+40 to +65 度
弹丸重量:83.7 Kg
火箭速度:175 m/sec

最大射程:2400 m

九四式90mm轻迫击炮

步兵轻型支援火炮,装备日军野战师团步兵联队,每个联队4-6门,用来对付机枪阵地与战壕,并配合联队山炮或野炮进行战场压制,此外也是日军用来发射化学炮弹的主力火炮之一

94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70 mm (L14)
炮重量:159.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爆破杵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5.26 kg
弹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

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破坏力很大

96式15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150.5mm
炮管长:1325 mm (L12.7)
炮重量:72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爆破杵
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
弹丸重量:25.65 kg
弹药初速:214 m/sec
最大射程:3900 m

九七式90mm轻迫击炮

94式90mm轻迫击炮的简化型,使用很广泛,在中国江南战场,这类火炮对日军步兵联队的重要性比联队山炮或野炮还高

97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17 mm (L13.4)
炮重量:172.5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爆破杵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弹丸重量:5.26 kg
弹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二式120mm中迫击炮

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本土沿岸设置师团迫击联队,这种迫击炮射程与威力都令人满意,是当时日军迫击炮部队最喜爱的装备,战争末期日军疯狂的生产这种迫击炮,用来代替山炮野炮武装新增设的沿岸设置师团

2式120mm中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42—1945
口径:120mm
炮管长:1535 mm (L12.7)
炮重量:26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爆破杵
火炮俯仰角:+40 to +80 度
弹丸重量:12.76 kg
弹药初速:239 m/sec
最大射程:4200 m

明治四十一年式75mm山炮

41式75mm山炮装备精锐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或一般野战师团的步兵联队,每个精锐步兵大队追加2门,是步兵大队与步兵联队的压制火炮力量,至于一般步兵联队装备4-6门,战争后期随着部队规模的急剧扩大,新式火炮由于成本高,难以达到装备需求数量,所以日本陆军基本停止了生产新锐重型火炮,大力生产低成本的老式火炮,其中41式山炮是日军重点主产火炮之一,很多后期组建的野战师团所属的师团炮兵联队也开始装备这种原本属于步兵大队与步兵联队用的山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点是重量很轻,2个士兵就能推着到处跑,机动性很好,在各种地形使用都很方便,41式75mm山炮除了用于压制炮击外,日军在巷战时也经常把这种炮推到街上当平射炮使用,轰击对方机枪火力点,战争后期为了加强反坦克作战能力配备了破甲弹

明治41年式75mm山炮资料
服役年代:1908—1945
口径:75 mm
炮管长:1300.0 mm
重量:540 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纵火弹,化学弹,破甲弹
弹丸重量:爆破弹5.71 kg
弹丸初速:360 m/sec
最大射程:6300 m

九四式75mm山炮

94式75mm山炮重量很轻,便于分解驮运,而且射程不低,设计的非常成功,主要装备野战旅团,野战师团的山炮兵部队与独立山炮兵联队,用于山地或其他复杂地形作战,战争后期配备了破甲弹用于直瞄攻击坦克

94式75mm山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75 mm
炮管长:1560.0 mm
重量:536 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纵火弹,化学弹,破甲弹
弹丸重量:6.34 kg
弹丸初速:392 m/sec
最大射程:8300 m

九九式105mm山炮

99式105mm山炮射程较远,威力大,轻便,容易分解组合,主要装备野战师团的山炮兵联队或独立山炮兵联队,用于山地复杂地形作战

99式105mm山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1303.0 mm
重量:800 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杀伤榴弹,铝热剂纵火弹,化学弹
弹丸重量:12.34 kg
弹丸初速:334 m/sec
最大射程:750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75mm野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面十分广,日军精锐步兵联队,野战旅团与野战师团所属炮兵部队都可以装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最低成本武装新设部队,38式75mm野炮成为日本陆军的野炮生产重点,是日军装备量最大的野战压制火炮之一,这种老式火炮射击精度很高,射程在同口径火炮中也不算近,而生产成本很低,性能还是不错的。

明治38年式7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05—1945
口径:75mm
炮管长:2325.0 mm (L 31)
重量:947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8 to +16.5 度
弹丸重量:6.41 kg
弹丸初速:510 m/sec
最大射程:835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105mm野炮

压制射击用途,战争爆发时性能已经过时,不过依然有一些这种火炮编在独立野炮兵部队里

明治38年式105mm野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口径:105mm
炮管长:3325.0 mm (L 30)
重量:2594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2 to +15.0 度
弹丸重量:18.0 kg
弹丸初速:540 m/sec
最大射程:1080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120mm野战榴弹炮

压制射击用途,开战时性能已经过时,早已停产淘汰,属于储备品,战争爆发后被编在独立炮兵部队或步兵联队里凑数,很少在战场上出现,战争后期配备了破甲弹用于加强反坦克作战能力

明治38年式120mm野炮主要缺陷是做为野炮射程太近,而且弹丸威力不大,做为山炮又重了些,复杂地形不那么好机动,所以山炮兵野炮兵都不愿要

明治38年式12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径:120mm
炮管长:1440.0 mm (L 12)
重量:1257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弹丸重量:—
弹丸初速:276 m/sec
最大射程:5650 m

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炮兵联队,这种炮的性能也很过时,不过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产新式150mm炮费用较高,所以38式150mm野战榴弹炮虽然早已停产,但日军没舍得淘汰这种老式大炮,这种炮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陆军部队急剧扩充,而国内拨给陆军的材料却遭紧缺,陆军被迫停止了新式150mm炮的生产,因此这种古董大炮地位并不低,这种大炮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有一部分还被装在战车底盘上改成了自走炮,配备破甲弹用于反坦克作战。

明治38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1880.0 mm (L 12.6)
重量:209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破甲弹
火炮俯仰角:0 to +43.0 度
弹丸重量:36 Kg
弹丸初速:275 m/sec
最大射程:5890 m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⑧ 日本二战步兵武器

一、步兵轻武器
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
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
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日本武器的编号采用正式服役的年代为型号, 称为式. 如三八式步枪, 九九式步枪等.
日本人称步枪为步兵铳或小铳, 手枪为拳铳, 卡宾枪为骑铳, 机关枪为机关铳, 刺刀为铳剑, 防火帽为消炎器.
日本武器采用的年代有三种系统, 一是天皇的年号, 在1926年前, 采用的是天皇年号. 三八步枪是明治38年(1905)年采用的.
二是日本纪元,日本以公元前660年为日本之纪元开始, 所以是公元年代加660. 九九式为日本纪元2599年(昭和14年, 1939)服役, 故称九九式.
三八步枪是由有(土反)成章(Nariaki Arisaka)上校在东京小石川(Koishikawa)的炮兵工厂, 由南部骐次郎(Kijiro Nambu)少校设计完成(他还设计了南部手枪, 中国人以往称为王八盒子, 大概是因为它的几近椭圆形的枪套. 另外他还设计了2式机枪, 仿自法国的Hotchkiss). 算是毛瑟步枪的一支, 其子弹为日本自行发展的6.5mmx50, 半有边子弹.
后来由于其火力太小, 杀伤力不足, 在1938年决定采用其在1932年开始使用的7.7mmx58机枪弹的改良型, 采用无边设计. 在1939年定型量产, 是为九九式步枪. 除了口径不同, 九九式的表尺由三八式的2,400公尺改为1,700公尺, 加上了两翼, 辅助对空射击, 装有单脚架. 最奇特的是在全世界各国都开始使用短管步枪作为正式步枪时, 日本仍然坚持制造31.5寸枪管的长步枪. 同时, 各国都开始将拉柄改成下弯式, 九九式仍使用水平式的拉柄.
日本南部大正十一年式轻机关枪(Nambu Type 11 Shiki Kikanju), 于大正十一年(1922)采用, 使用弹斗进弹, 容量为6个5发桥夹, 可用标准三八式步枪之6.5子弹或减装之轻机枪弹。 在子弹进膛前, 有油刷附于弹斗上, 以供润滑子弹, 否则会引起退壳失败。
由于枪托弧形像鹅脖子一样折向一边, 故俗称歪把子轻机关枪, 抗战至韩战, 中共敌后游击队、 解放军都曾大量使用。 该枪在理论上, 可以与步兵使用相同弹药, 十分方便, 副射手可以将步兵用的桥夹投入弹斗内, 即可射击。 实际上应用起来, 持续射击下, 枪管很快过热, 又不能换枪管, 射击必须中断。 而弹斗机件复杂, 常常故障。 因此虽然是一个破天荒的好主意, 后来连日本人自己也不曾再用。
许多论者以为九六式机枪的发展, 是日军在中国见识了捷克式之后, 才将十一式改进而成。 以捷克式的名气, 日本应不须经过这个途径, 令其印象深刻的应是7.92子弹的杀伤力。 而且, 96式的作业方式和捷克式完全不同。
96式轻机枪虽于1936年定型, 但日本并无产能将其大量配发部队, 直到珍珠港事变后, 入侵马来西亚的部队全面配备, 方才曝光。 1942年5月出版的Japanese Ground and Air Forces(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 Information Bulletin No. 14, War Department, Washington, D.C.)指出:‘英军最近在马来西亚遭遇一种日军新式武器’; 所附照片为一名英军提着一把96式轻机枪及两张96式特写。 史载‘马来之虎’山下奉文(Tomoyuki Yamashita)的25军, 是第一个全面配备96式轻机枪的部队。
1996年中共出品的‘七七事变’及1995年合资影片‘南京1937’, 片中日军大在1939年时, 日本一共有三种不同的7.7mm子弹. 有边用于海军和海军航空队的Lewis机枪上, 半有边用在92式和99式机枪上, 无边用于99式步枪上. 这也是世界轻武器史上的一项纪录. 这个后勤官想来不好当.
捷克在1937年并运交中国1,000挺ZB-37重机枪; 该枪外型有点类似日制的92式重机关铳, 但使用弹链而非保弹板, 闭锁方式类似ZB-26系列。 近年的中国抗日影片, 片中日军多以其替代92式。
战后, 日本的第一枝自行设计的步枪是64式, 7.62mmX51步枪, 由丰和工业(Howa Instries)负责研发. 重4.4公斤, 长0.99公尺. 作业原理是类似Tokarev SVT-36/40, FN49/ FAL, SKS等的倾斜枪栓闭锁. 而日本人又发奇想, 使用减少装药的子弹, 以配合日本士兵对后座力的敏感. 这也是奇怪的事, 想来7.62mmX51该没有7.7mmX54厉害. 如果要使用正常的NATO弹药, 要调整瓦斯钮.
丰和工业后来又研发出了89式5.56mmX45步枪, 于1989年配发, 重3.5公斤, 长0.92公尺, 使用M16弹匣, 有单发, 三发和全自动的功能, . 第一枝机枪是在1962年定型量产, 由日特金属 (Nittoku Metal Instry Co., 现住友重工)研发, 重10.7公斤, 射速为每分钟659发. 手枪则在1980年代由Sig授权生产P220, 不过采用9mm. 弹匣为单排式, 只能装9发. (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是因为按原来P220, .45ACP的设计, 不改变枪柄, 因此不改变弹匣的尺寸. 这就有点偷懒. 另一种可能性是考虑了东方人的手掌较小, 单排弹匣的枪柄比较容易掌握. 如果是这样, 就值得褒奖.)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枪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型制式军用
步枪。由于时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为“三八式”。三八式步枪与三十年
式步枪两者在外观上最显着的不同,是前者在机匣上方增设了一个“∩”形的防尘盖,这个
防尘盖可随枪机前后滑动,当枪机呈关闭状态时,这个大大的防尘盖将整个机匣完全盖住,
可有效防止沙尘进入机匣之内。由此,三八式步枪就得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三八大盖
”。的确,在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村野、街头巷尾,有谁不知道“小日本,大盖枪”呢!三八
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
大、装备时间最长的一型单兵武器,直到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停止使用,用了
整整40年。

“三八大盖”的特点

“三八大盖”全枪由枪管、瞄具、枪机、机匣、弹仓、枪托、枪刺等七大部分组成。该枪全
面秉承和实现了日本军方“可靠、便捷、简易”的宗旨,充分集中和发挥了当时日本机械工
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支加工制造品
质相当精良且战斗使用性能相当优良的步枪。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认为该
枪具有以下特性:(1)枪的钢质好,经久耐用,如果保管擦拭得法,可以发射1万发枪弹;
(2)瞄准基线较长,射击时即使略有瞄准误差,弹头的偏差量也较小;(3)因枪弹装药量
小,初速也小,所以杀伤力较小。但射击时枪的震动小,因而命中要精确些;(4)枪管较
长,因此射程较远;(5)有防尘装置,使尘土不易侵入机匣;(6)全枪较长,虽携带不大
便利,但适于白刃战。

“三八大盖”的结构

“三八大盖” 全枪长1275mm,可以说是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家军用步枪中最长的步枪,比
当时苏联红军使用的莫辛?纳甘1891/30式7.62mm步枪还要长 43mm。从外观上看,全枪显得
十分纤细紧凑,干净利落,从而操枪更为便捷,不像有些步枪,外观上“零碎”很多。“三
八大盖”的枪管长769mm,也是二战时期各种主战步枪中枪管最长者。枪管内部有4条右旋膛
线,为了追求射击精度,膛线导程确定为200mm,这在当时各式步枪中是最小的,因此,“
三八大盖”发射的弹头转速高,飞行稳定性好,命中误差也相对要小。并且由于弹头的初速
为 762m/s,尽管在当时各式步枪中也是最小的,但弹头命中目标后,仍有足够的侵彻力且
不易翻滚。说“三八大盖”打得比较准,自然与瞄具有直接关系。“三八大盖”的准星形状
为“∧”形,用燕尾槽与准星座配合,可以横向调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前期生产的“
三八大盖”,没有准星护翼,而后期生产的则有准星护翼。“三八大盖”的表尺,与一般步
枪的板状弧形表尺不同,它是一个可以立起的“框”式表尺,上面有3个缺口照门(其中表
尺框板上有2个缺口照门,游标上有 1个缺口照门),相应地有3种用法。平时携带步枪时或
目标在300m以内时,表尺框在向前扳倒的状态下使用,这时表尺框板上的缺口照门所对应的
射距为 300m;当目标在400m以上时,则将表尺框向后立起并将游标上移,使用表尺框板上
的另一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400m;当目标在 500m以上时,则使
表尺框仍在立起的状态下,将游标下移到定位,使用游标上的第3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
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500m;当射距大于500m时,则逐次上移游标,使游标上的缺口照门与
目标距离相对应。“三八大盖”的表尺射程2400m。在后期生产的“三八大盖”中,有的采
用3个觇孔照门,其目的是企图利用觇孔照门以抵消瞄准误差,从而简化新兵的瞄准训练过
程。但是,实践证明“三八大盖”上的觇孔照门距离使用者的眼睛过远,瞄准时并不方便,
特别是在夜间瞄准更为困难。像“三八大盖”这样的准星与表尺关系位置形式,觇孔照门显
然不如缺口照门使用方便。“三八大盖”改觇孔之举,不失为弄巧成拙。作战实践证明,步
枪战斗使用密度最大的距离,通常在200m以内,而真正达到使用密度峰值的距离是在100m左
右。这时,还可以利用立框式表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优点,就是当射距在50m至100m左右时
,可以竖起表尺框,并把目标与准星同时套在立框之中,作概瞄快速射击,若受过一定训练
的射手,枪枪打中不成问题。

“三八大盖”相对于“金钩步枪”改动最大之处,要数枪机。在世界步枪之林中,没有沿袭
当时各国盛行的枪机结构而独树一帜者,就要数“三八大盖”的枪机。纵览世界上林林总总
五花八门的步枪,凡采用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的步枪,其枪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三大类。其一
,是以德国M1888毛瑟步枪为代表的枪机结构;其二,是以俄国莫辛?纳甘1891式步枪为代表
的枪机结构;其三,就是以日本“三八大盖”为代表的枪机结构。这3种典型的枪机中,结
构最简单、分解最简便、零部件最少的要数“三八大盖”的枪机,分解开来只有枪机栓体、
抽壳钩、机尾、击针和击针簧5个零件。而另外两类枪机的零件,至少在6个以上。上述3类
枪机的机头大同小异,而区别主要是在机尾部分。“三八大盖”枪机的机尾部分,没有两个
欧洲“兄长”那样复杂,又去掉了其前身那碍事的“金钩”,把机尾部件(保险机)改成一
个滚花的扁圆柱体,既不会钩挂服装、装具,又便于射手操作,特别是便于在严寒天候条件
之下戴手套操作(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右旋转到定位,即为保险状态;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左旋
转到定位,即为待击状态)。此外,枪机栓体上的拉机柄头,采用了独特的椭球体而不是传
统的圆球体,也是为了提高适操性特别是严寒条件下戴大手套时的适操性。

“三八大盖”的机匣上方和右侧各有一道纵向沟槽,用来安装和规正其独特的“大盖子”(
防尘盖)。在防尘盖的后端,有一个供拉机柄穿过的方圆形孔,当枪机拉开时,防尘盖随
枪机一同向后滑动,让开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以供射手向弹仓内填压枪弹以及
完成抽、抛弹壳动作;当推枪机时,防尘盖又随枪机一同向前滑动,直至完全封闭机匣的装
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尘土进入步枪的核心部位。这一点在世界各国所
有的步枪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带来的战术技术效益也是举世无双的。这一点即使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也不失为点睛的一个妙笔。

探幽“三八大盖”

应该说,“三八大盖”的结构非常简单,而其在战斗使用性能和战场勤务性能方面的考虑,
却又非常周到。让我们从以下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先说“三八大盖”弹膛,总体上看与其他同类型步枪并无大异,但是,在“三八大盖”弹膛
的正上方,钻有两个泄气孔,一般人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这两个泄气孔可
以在枪机开锁的瞬间,与枪口形成一个与现代坦克炮抽烟筒作用类似的气体拉动力,这无疑
有利于弹膛的冷却。再说“三八大盖”的弹仓,其总体与“毛瑟”的弹仓类同,但却比“毛
瑟”高出一筹,多了一个弹罄提示,即当最后一发弹壳被抛出枪外之后,枪机的机头即被弹
仓的托弹板挡住,无法继续前推枪机,以此告知射手“该装枪弹了!”这个类似现代枪械的
“空仓挂机”功能,在实战中特别是紧迫仓促的战斗中实在是太重要了!谓之不可或缺并不
为过。“毛瑟”的弹仓底盖卡笋,深藏在底盖卡笋孔中,不用相应的工具抵压,难以卸下来
,战斗间隙要把弹仓中的枪弹或脏东西取掉,自然也是不易。而“三八大盖”的弹仓底盖结
构,几乎与“毛瑟”的弹仓底盖无异,惟其卡笋在扳机护圈前缘内侧,用拇指向前按压,即
可方便地卸下弹仓底盖,使擦拭保养和快速退弹具有极大方便性和安全性。再看“三八大盖
”的枪托。对于步枪来说,枪托无论在人机工程方面还是在生产成本方面,都是一个非同小
可的问题。从人机工程方面讲,“三八大盖”的枪托无论纵向尺寸、枪颈握围以及枪托厚度
和倾斜夹角,还是造型圆弧过渡、粗细过渡以及托底板的设计和枪背带环的位置等等,都更
适合日本(包括亚洲)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体形,使用起来包括据枪、端枪、托枪、背枪以
及拚刺等等自然感到比较舒适。当然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步枪在这方面也都不逊色。从加工生
产方面讲,传统步枪的枪托和下护木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大多为一个整体部件;其二是大
都用一块整体木材制成。“三八大盖”的枪托和下护木虽然也是一个整体部件,但却是由两
块木材制成。其中,枪托的上半部分和下护木是由一条长条木材制作,而枪托的下半部分则
由一小块三角形木材拼接。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这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木材资
源缺乏,又要大量制造武器来满足法西斯侵略战争需要的国家,效益可想而知。我们再来看
看“三八大盖”配装的刺刀。众所周知,伴随大和武道的发展,日本的刀剑打造技术和工艺
,是很有特色的。日本军国主义在筹措侵略军火的时候,自然是要倾其刀剑打造技术之所有
的。日本军国主义的枪刺,由两个显着特点:一是实现了绝对的标准化,其制式枪刺为单刃
偏锋样式,刺刀全长500mm,其中刃部长400mm,全质量0.5kg。包括“三八大盖” 在内的所
有日本步枪以及九六式轻机枪,刺刀的接口都是通用的;二是钢“活”好。根据在同等条件
(开军用罐头)下,对二战时期各主要国家的步枪刺刀所进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步
枪所配刺刀是刚度最好的,是惟一不卷刃、不崩口的刺刀。讲到这里,心里不禁升起一股强
烈的感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是何其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
易啊!

“三八大盖”家族

按照现在的说法,“三八大盖”实际上是一个枪族。在设计三八式步枪的同时,还设计了三
八式6.5mm马枪。该枪除了枪管比步枪短306mm,背带环位置在枪身的左侧,上护木从头箍一
直覆盖到表尺座处以外,其他机构与步枪完全相同。在三八式马枪的弹膛部位上表面,也像
步枪一样刻有日本皇花和“三八式”三个字的铭文。

明治四十四年(公元1911年),又派生了一型带有折叠枪刺的6.5mm马枪,并将其年式定为
“四四式”。四四式马枪的机构特征与三八式马枪基本相同,只是在枪身的正下方增加了可
以折叠的三棱锥形枪刺,刺刀座与头箍相连,在其弹膛部位上表面,刻有日本皇花和“四四
式”铭文。

三八大盖”的日常分解结合

(一)分解:

1.左手握枪,右手握拉机柄向左旋转并向后拉枪机,左手拇指向左拨开枪机阻笋,右手继续
向后拉枪机,直至从枪上卸下枪机和防尘盖,再从枪机上取下防尘盖;

2.左手握枪机体,右手向前顶压机尾,顺时针将机尾旋转90°,然后慢慢放开,并取下机尾
,倒出击针和击针簧;

3.以右手拇指向前推压扳机护圈前缘内侧的弹仓盖卡笋,左手取下弹仓底盖及托弹板(簧)


(二)结合:按分解相反顺序进行。

注:⑴本文所提及的日本步、马枪的分解结合方法均如上述。⑵将枪机装入机匣之前,应将
防尘盖前端插进机匣上的防尘盖导槽内,然后再推枪机向前;当托弹板挡住枪机时,以左手
拇指下压托弹板,然后继续推枪机到前定位。

到了昭和天皇十二年(公元1937年),“三八大盖”又派生出一型6.5mm 狙击步枪,因当年
为日本神武纪元2597年,故称之为九七式狙击步枪(该枪弹膛表面的铭文为“九七式”)。
九七式狙击步枪乍一看很难与“三八大盖”区分,仔细看来,九七式狙击步枪有瞄准镜座,
可以装瞄准镜;枪的二箍上装有一个钢丝支架,平时向前折叠于枪身之下,必要时向下展开
,作为射击时的脚架。其实,这个钢丝脚架究竟有多大用处,能不能将枪架稳?很值得怀疑
!不过日本枪大多有个规律,这就是到一定的时候总会出点 “邪怪、武蛮、拙笨”的东西
来,否则就不叫日本枪了。

关于“三八大盖”的口径,始终是日本陆军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日本大正天皇九年七月即
公元1920年,日本陆军技术本部的兵器研究方针就要求步枪采用7.7mm口径,但直到昭和天
皇十三年六月即公元1938年,才开始进行步枪使用7.7mm口径九九式枪弹(与九二式重机枪
弹同型)的试验,目的在于使步枪具有与重机枪一样的威力,从而解决6.5mm步、机枪弹在
中国战场上显得威力不足的问题。试验中,使用的是口径改为7.7mm的三八式步、马枪和四
四式马枪,最后认为,两型马枪改大口径之后,枪口动能以及后坐力过大;而“三八大盖”
改大口径则没有多大问题。于是于昭和天皇十四年(公元1939年)在“三八大盖”的基础上
出台了7.7mm的新步枪,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元2599年,故称该步枪为“九九式”。九九式
步枪基本上就是后期出厂的“三八大盖”,除了口径改大以外,又在二箍上增加了与九七式
狙击步枪相同的钢丝脚架,立框式表尺两侧各增加了一根可以折叠的、对空中目标射击的提
前量杆,并采用了觇孔照门。昭和十五年七月以后,九九式7.7mm步枪被确定为日本制式武
器, “三八大盖”则停止生产。

因为体形如同“三八大盖”的九九式7.7mm步枪,枪口动能以及后坐力均比“三八大盖”有
所增加,显然不适应五短身材的日本兵,所以接着又出台了一型长度在“三八大盖”与两型
马枪之间的九九式7.7mm短步枪,其主要特征为上护木从头箍一直覆盖到表尺座处,二箍处
无钢丝脚架,背带环在枪身左侧。弹膛上方也铭刻日本皇花和“九九式”字样。

此外,为了适应空降兵作战需求,还生产了一种可从枪管节套处将枪分解成前后两段的7.7
mm短步枪,日本军方将其命名为“二式”步枪。九九式7.7mm步枪系列开始正式投产装备日
军之时,也正是日寇“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之时。九九式无论是在中国战场,还是在东南
亚乃至太平洋战场,事实上并没有成气候,更不能挽救日寇的失败。到后来,九九式的生产
水平和加工质量每况愈下,远远不及“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在中国

“三八大盖”自1907年开始生产到1940年停止生产,累计生产数量达300余万支。我国旧统
治当局曾经向日本购买过一批,以后辽宁和太原的兵工厂也先后仿造过。在抗日战争中以至
抗战胜利,中国军民曾缴获了大量的“三八大盖”。因弹药不足,弃之又实在可惜,当时国
民党当局曾经指定军政部第60兵工厂将 6.5mm口径的“三八大盖”改为7.92mm口径,以同国
民党军队7.92mm口径弹药体制一致。凡被改扩口径的“三八大盖”,其弹膛上方均刻有“改
七九”字样。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沈阳第九十兵工厂曾仿造九七式步枪,但口径改为7.9
2mm,同时把瞄准镜座去掉。因该产品未列入制式,故称其为“临时式步枪”,并在机匣正
上方刻“临七九”三字。

在中国广大抗日战场上,缴获的九九式7.7mm步枪或短步枪数量远远不如“三八大盖”多,
主要原因是九九式7.7mm步枪或短步枪在中国只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手中,而大部分都
用来装备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日军,因此现在欧美各国有为数不少的九九式,都是战后作为
战利品收藏的。在中国,“三八大盖”被日军一直用到战败投降,我军则一直用到祖国大陆
全境解放,还有相当一部分“三八大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此后,我国广大的民兵一直
用到1970年代中期。“三八大盖” 这样一支取之于强敌之手,又为我所用与强敌作战的战
利品,在中国军民手中使用时间之长,分布面积之广,赢得胜利之众,实为历史所罕见。以
至于老一辈军人每每谈及“三八大盖”的时候,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每每端起“三八大盖
”的时候,是那样爱不释手,操枪的一招一式又总是那样娴熟。这就是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士
兵!历史就是这样写着:兵民是胜利之本!
南部十四式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 8 mm

重量: 0.91 公斤

弹夹: 8 发

简介:日本南部 14 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 1925 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 “ 王八盒子 ” 。
四四年式骑枪
运作方式:手动枪机, 4 条右旋膛线
尺寸:长 868mm ,枪管长 487mm
口径: 6.5mm
重量: 3.3 公斤
弹夹: 5 发
简介:该卡宾枪为步枪的缩短版,基本设计完全一样,枪口初速: 732m/s ,瞄准具 2000m 表尺。服役自 1905 年至二次世界大战。枪机上方有一块防尘盖。

九九式步枪

工作方式:手动枪机

口径: .352 英寸( 9mm )

简介:该步枪中较短的一型于二次大战前为日本军方所采用,而标准型则较前者长 152mm. 注意枪身前段下方的铁线式的单脚架,其实用价值令人怀疑。本来设计比三八式有改进,但因为战争后期日本资源匮乏,许多部件不得不使用替代品而使效能大为降低。

九二式重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气冷

口径: 7.7mm

全重: 62.5 公斤(包括三角架)

弹夹: 25/30 发弹板供弹

射速: 650-700 发

简介:皇记 2592 年定型,导气自动原理
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气冷

尺寸: 1.1 米,全重 10.2 公斤

口径: 6.5mm

⑨ 二战日军轻武器有哪些

一,轻机枪:
11式轻机枪
口径:6点5毫米
射程:3600米
射速:500发每分
弹斗容量:30发
备注:11式俗称歪把子机枪,于1922年研制.采用独特的弹斗供弹设计,尽管理论上只要有副手不断向弹斗中装填38式65弹夹即可像重机枪一样持续射击,但是在实战中存在枪管过热等问题.而且机枪手要不时给子弹上油,极为麻烦.此枪唯一的优点就是可以直接使用38式步枪的5发弹夹,勘称二战中最差的轻机枪
96式轻机枪
口径:6点5毫米
射程:3600米
射速:550发每分
弹匣容量:30发
备注:96式轻机枪于1936年研制,虽然外观上与ZB-26相似,但事实上此枪是11式的改进型号.与11式相比96式性能大幅度提升,并有夜战能力.弹匣供弹解决了歪把子机枪子弹容易卡壳的弊病,他刚在中国大陆使用时非常风光,令对手羡慕不已.山下奉文的南洋日军首先装备此枪,它也是二战日军枪械中的精品
99式轻机枪
口径:7点7毫米
射程:3600米
射速:800发每分
弹匣容量:30发
备注:确切的说,99式轻机枪的外观更像ZB-26.它在96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口径提升到7点7毫米,枪口上安装了喇叭形状的消焰器,其他方面与96式基本一样.这种1939年研制的轻机枪在太平洋战争与美军的作战中大量使用.由于日军基本没有冲锋枪,更没有类似M-1半自动步枪这样的近战利器,所以日本人的轻机枪经常起着冲锋枪的作用,提把向前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二,重机枪:
92式重机枪
口径:7点7毫米
射程:4500米
射速:450发每分
弹板容量:30发
备注:被称为法国女郎之吻的92式重机枪研制于1932年,弹板供弹系统与弹链供弹的机枪相比有很多缺陷,弹链只要展开就可以一个人持续射击,但对于92式而言一名射手根本无法独立射击.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种气冷式机枪的重量竟然高达63公斤,比水冷式的MG-1908还沉.92式重机枪也属于世界上最差的二战重机枪之一,与蒋军的24式水冷机枪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三,掷弹筒:
89式掷弹筒
口径:50毫米
射程:360米
弹药:91式手雷
备注:掷弹筒实际上是袖珍迫击炮,可以单兵操作.如果由训练有素的日军使用的话是可以有效压制对方的火力点的.因为这种武器没有瞄准器具,全凭士兵的经验射击,所以在战争后期它的作用在逐渐下降.无论如何,89式掷弹筒还是一个不错的设计,这种1929年研制的武器在解放战争中也被双方使用.另外,如果使用89式特制手雷,那么它的射程可以提高到660米
四,步枪:
38式步枪
口径:6点5毫米
射程:3600米
弹仓容量:5发
备注:65子弹的威力明显不足,但是驰骋中国大陆几十年的三八大盖在朝鲜战争中仍在使用,可见这种1905年研制的步枪还是有一定使用价值的.38式步枪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后坐力非常小,对于新手来说这点很重要,修长的它在肉搏战中也很有利,另外它的射程很远.但总的来说此枪性能一般,所以又有了99式步枪
99式步枪
口径:7点7毫米
射程:3600米
弹仓容量:5发
备注:99式步枪于1939年研制,首先大量装备南洋日军,中国大陆的日军装备的不多.与38式相比,99式的杀伤力大有进步,毕竟口径增大了吗.照门加装两翼有利于对空射击,表尺也下降了一些.

二式步枪
1940年开始, 德国协助日本陆军建立了伞兵部队,
日人称之为‘挺身落下伞部队’。 随即开始找寻一种适合的武器,
由于日军不相信冲锋枪, 因此只在手上所有的几种制式步枪上打转,
先后测试过折叠式枪托的三八式卡宾枪、 旋入枪管的九九式步枪,
均不合用。 一直到一九四三年才采用了基于九九式步枪发展出来的拆卸式步枪 -
二式小铳。 这也是骇人聪闻, 据堂主所知, 前无古人的, 第一把可以轻易的拆卸
成二段的量产军用步枪。日人喜欢钻牛角尖, 由此可见, 拆卸式枪械, 不但生产困难, 并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须要克服。 况且, 伞兵的任务多是深入敌方控制地区, 已经不可能有重武
器支援, 再来个拉一发打一发的步枪,岂不是驱民于渊?
该型枪枝仅在名古屋造兵厂生产, 估计日本在最后的两年中, 一共生产了22,000
枝二式步枪。二式步枪的前后段用一根插销固定, 插入后,可以旋紧。 插销与枪管部下方的卡榫楔合, 达成固定的目的。 要分解时, 只要将插销旋松拉出, 前段即可向前抽出分离。 其照门有对空射击横杆。

五,手雷:
91式手雷
延时引信:7秒
发射方式:手掷或于掷弹筒发射
备注:手雷与手榴弹相比有不小的优势,比如利于进攻,爆炸死角小等.此雷俗称48瓣,1931年研制,自带发射药筒,说白了就是袖珍迫击炮弹.
89式特制手雷
引信方式:碰撞引信
发射方式:由89式掷弹筒发射
六,手枪:
14式手枪
口径:8毫米
弹匣容量:8发
备注:此枪俗称王八盒子,1925年研制的14式手枪的有效射程只有几十米,而且经常出故障.它被人们称为只能用于自杀的手枪,但事实上很多日军军官自杀不成都是它惹的祸.与驳壳枪相比14式手枪连游击队都看不上,也是二战最次的手枪之一.其实日军的轻装备与中央军相比逊色不少,但是我军却被一支一战水平的陆军击败,实在令人汗颜.
七,步兵炮:
92式步兵炮
口径:70毫米
射程:2700米
备注:此炮和92式重机枪同一年研制,主要作用是攻击对方的战壕和简易机枪掩体,92式可以发射榴弹,燃烧弹,化学弹和研时引信炮弹等弹药.日军每个步兵大队配备2门步兵炮,对付垃圾中国的军队绰绰有余.尽管它的射程十分有限,但是总比相同口径迫击炮远,而且移动灵活,是件不错的武器.

⑩ 二战日军各型火炮产量分别有多少

摘要 92式70mm步兵炮,3000门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647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1030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82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57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700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34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29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70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31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