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箭多少星
A. 一箭多星 目前的世界纪录是多少
一箭多星 目前的世界纪录是印度保持的一箭104星。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印度在2017年2月15日发射了一枚携带104枚卫星的火箭,刷新了目前的一箭多星世界纪录。上一轮纪录是俄罗斯在2014年完成一箭37颗卫星,再此前中国和印度曾在一箭20星上的纪录持平。
不过实际上,印度这次的多星记录,除了获取一定的工程经验积累以外,在技术水平本身上并没有多大的突破。其火箭载体依旧是PLSV,而发射的卫星总重量不到1400公斤——其中主卫星730公斤,两颗小卫星19公斤,还有101颗卫星都是5公斤左右一样大的微纳卫星。
B. 哪些国家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
全球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等国以及欧洲航天局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
2009年1月,使用H-2A火箭实现了“一箭八星”发射。
欧洲航天局:将一颗气象卫星和一个实验通信卫星同时送入太空。
一箭多星,即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技术。一箭多星是一种优越的发射方式。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标志着分导核弹头、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
C. 一箭多星的发射状况
2013年11月21日,俄罗斯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了多颗卫星。根据计划,本次发射的一颗意大利卫星在入轨一个月后,还将释放出其携带的多颗子卫星,使发射载荷总数达到32个,超过美国19日“一箭29星”的世界纪录。
此次发射的卫星中最大的一颗是阿联酋的地球遥感卫星,质量为300千克,能够从距地球600公里高的轨道上拍摄精确度达1米的地面影像。本次发射还有14颗微型立方体卫星。
2014年6月20日,俄罗斯利用一枚第聂伯火箭成功将3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运送有效载荷最多的一次航天发射。 一箭双星
在中国成功地发射一箭三星前,将一颗气象卫星和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同时送入太空。 一箭多星(三星、二十星)
中国一次用一枚火箭发射的三颗卫星是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其发射简单情况如下。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把三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这3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准确入轨,运行正常,向地面发送了各种科学和试验数据。一箭三星发射成功,使中国在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方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种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清晨5时28分40秒,中国运载火箭携带着“实践”2号、“实践”2号甲和“实践”2号乙三颗卫星,从发射台上起飞,7秒钟后,火箭开始朝东南方向拐弯,3分钟后,火箭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起飞后7分20秒,“实践”2号甲、“实践”2号乙与运载火箭分离,再过3秒钟,“实践”2号又与火箭分离。三颗卫星离开运载火箭后,分别顺利进入预定的地球轨道,在太空遨游,开始执行太空各项探测任务。
2015年9月20日早上,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发射,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 一箭20星创亚洲之最。轨道类型: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倾角97.47度。发射载荷包括:浙江大学皮星二号A/B(ZDPS-2A/2B)、清华大学3颗卫星(包括西电空间实验一号皮卫星)、国防科技大学天拓三号(TT-3)手机卫星(CAS-3I)和XX星4颗、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二号、深圳东方红海特开拓一号卫星和DCBB(CAS-3G)、航天东方红希望二号2A-2F(CAS3A-3F)。同时,长征六号的首飞,也是我国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首次太空出征。 一箭十星
2008年4月28日上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成功发射一枚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这枚四级PSLV-C9型火箭搭载了10颗卫星上天。自家卫星2颗捎带别国8颗。一举把10颗卫星送入轨道,创下世界航天史的纪录。这10颗卫星总质量达824千克。
发射在当地时间28日9时20分(北京时间11时50分),地点是印度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航天发射场。当时,天空一片蔚蓝,气象条件良好。PSLV-C9型火箭发射堪称“完美”。升空后,火箭行进路线上留下大团橙色和白色尾气。PSLV-C9型运载火箭是四级火箭,发射之后,火箭一级一级分离。第四级火箭分离后,10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释放。首先释放的是遥感卫星,是印度自主研制的,质量大约为690千克。火箭发射930秒后,释放质量大约83千克的微型卫星。随后,8颗其他国家的质量在3千克至16千克之间的超小型卫星也相继释放。
星一:“CARTOSAT-2A”是一颗全天候的侦察卫星,重约690千克,配有一台先进的全色照相机,可以提供特定场景的点成像,用于制图。照相机能拍摄电磁谱可见区域的黑白照片,空间分辨率约为1米。该卫星是一颗先进遥感卫星,具有高灵敏性,能独立操纵,垂直轨迹可达45度以上。卫星上采用了若干新技术,如照相机单轴双镜,基于电光结构的碳纤维增强塑料,轻质、大尺寸镜片、JPEG如数据压缩、先进的固体记录器、高能恒星传感器。CARTOSAT-2A 用于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项目,同时也可用于情报收集工作。此前报道称,尽管印度太空研究组织官员不愿对这颗遥感卫星是否为印度首枚国产军用卫星做出评论,但该组织官员已经充分暗示卫星能够用于军事用途。 星二:“印度迷你卫星”由印度太空研究组织研制,起飞重量为83千克。该卫星使用了多种新技术,配有微小子系统。卫星携带了两个光学有效载荷:其一为多光谱照相机(Mx Payload),另一为高光谱照相机(HySI Payload)。这两个有效载荷都在电磁谱可见区域与近红外区域内运行。多光谱照相机的分辨率为37米,高光谱照相机分辨率约为506米。星三:“CanX-6加拿大先进纳太空实验卫星”,卫星重约 6.5 千克,寿命期为6个月。旨在通过为高性能太空任务建造高成本效益的新型卫星,来促进太空研究和探索。星四:“CanX-2 加拿大先进纳太空实验卫星”,主要任务是进行GPS无线电掩星试验,判断大气垂直特性。星五:Cute 1.7 + APD II卫星,日本Cute-1卫星(2003年发射)的后继星,旨在试验新的设计技术。星六:AAU CUBSAT-II卫星,丹麦aalborg 大学建造的科学实验卫星。星七:COMPASS 1卫星,德国大学建造,旨在获取地面图像,验证微型卫星平台。星八:Delfi C3卫星,荷兰大学建造,旨在验证星上新技术。星九:SEEDS 2卫星,日本高校研发的科学实验卫星。星十:Rubin 8-AIS卫星,德国建造,将验证自动识别系统在轨信号接收器,以及经由ORBCOMM和铱星的数据传输。
这次发射的主要任务是释放遥感卫星。它是一颗极轨卫星,运行高度低,观测效果好,同时与太阳保持同步。这种卫星轨道的倾角接近90°,卫星近乎通过极地,所以称它为“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简称极轨卫星。 1960年,美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了两颗卫星,1961年又实现了一箭三星。
2013年11月19日晚,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从美国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点火升空,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其中包括由高中生制作的第一颗微型卫星及一颗手机卫星。
这次发射的主要目的是把美国空军一颗空间试验计划卫星送入轨道,其他28颗卫星都是微型立体卫星,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由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托马斯·杰斐逊科学技术高中学生制造的一颗微型卫星。美国航天局说,这是第一颗由高中生开发制造的卫星。
D. 能一箭多星发射的国家有几个发射成功的一箭发射最多几颗卫星
能进行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导弹发射的国家,就具有一箭多星的技术。美、俄、中、等国应该有这种技术。最多的是一箭18星。
E. 一箭十星的意义
一、按运行轨道分
为低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用途区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①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②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③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军用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二、按用途分
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
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军用卫星等等。运行轨道
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
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1.发射场系统
2.运载火箭系统
3.卫星系统
4.测控系统
5.卫星应用系统
6.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事件一:
2006年7月10日,GSLV火箭携带INSAT卫星在半空解体。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曾表示,任务失败的原因是助推器从箭体分离时出现故障;并成立15人事故分析委员会,调查事故细节,提出必要的改善措施;还要求对所有子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
事件二:
印度国产火箭“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D3在2010年4月15日的发射中未能取得成功,箭上携带的GSAT-4通信卫星也一同坠毁。耗资0.74亿美元的试飞以失败告终,沉重打击了快速发展的印度航天计划。
全国产GSLV首次发射失利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拉达克里希南称,本次试飞主要目的是验证印度建造的低温第三级段,是印度航天计划中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尤其对该国发射自己的卫星和研发载人航天器而言。
当地时间16时27分,这枚火箭长50米的火箭从印度斯里哈里科塔岛上的航天中心发射升空。ISRO说发射后前5分钟,火箭运行正常。发射后大约5分钟,GSLV第二级分离,随后低温级段点火。
低温级段按照箭载计算机的规划点火,指标显示低温发动机点火了。不过,最后等到对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才能确认。地面人员观察到火箭翻滚,意味着火箭失控,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台控制发动机(小型低温发动机)没有点火,没有发挥必要的控制能力。
第三级燃烧时间为12分钟,这两台控制装置发动机应该在这期间提供小型动力,控制火箭。但是跟踪曲线显示,火箭在官员宣布第三级点火之后数秒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度。发射控制中心称,火箭大约上升了140千米(87英里),出现问题时的速度为17700千米/秒(11000英里/秒)。
随后几分钟,发射控制人员丢失失控火箭的跟踪数据,因为火箭已经坠落印度洋上空的大气层。最后的跟踪显示火箭处于印度东海岸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西南1600千米(1000英里)上空,据地面66千米(41英里)处。
事件三:印度一枚搭载通讯卫星的运载火箭2010年12月25日发射后不久失控并偏离航向。依照地面控制人员指令,火箭在空中“自爆”。一些航天技术人员说,这次发射失败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遭遇的“巨大挫折”。
这枚火箭为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F06型,当地时间下午4时04分在位于印度东南部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原定飞行19分钟后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K·拉达克里希南说,火箭“发射45秒后失去控制”,地面控制人员向第一级发动机发出指令,但火箭未按指令工作。 发射失败
按照他的说法,火箭第一级在发射后50秒内表现正常,随后出现故障。发射后63秒,地面控制人员发出自毁指令,火箭在空中爆炸。火箭残骸坠入孟加拉湾。 这枚火箭原定20日发射,由于技术人员发现火箭发动机存在故障而推迟发射。
火箭搭载一颗GSAT-5P型卫星,用于通信服务和气象监测。这颗卫星质量为2310千克,设计运行寿命13年。卫星装备36个信息接受和转发装置,原计划升空后替代1999年发射的INSAT-2E型通讯卫星。
空间研究组织设立的故障分析委员会初步认定,发射失败与4台捆绑式液态燃料发动机相关。火箭发射0.2秒后,1台发动机失灵,仅3台正常工作,致使火箭飞行控制能力大幅降低。
发射后大约50秒,火箭飞行速度达到音速,但推力不足导致高度误差较大,气动载荷超过设计极限,因而无法正常飞行。
故障分析委员会利用模拟飞行、分析数据、核对等手段展开校准试验并得出结论:故障发动机中推进燃料调节器在密闭状态下流量系数明显偏高。这可能是生产过程中疏忽所致,检查和验收试验等工序未发现这一安全隐患。
这是印度同步卫星运载火箭连续第二次发射失败。 这次发射就是,在预定时间内按照预定角度将卫星一颗颗发射出去,特别是最后8颗卫星,间隔时间只有几秒,如果稍有差错,便会发生卫星碰撞。
有专家称,从技术上说,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多种不同轨道的卫星是比较复杂的,不容易掌握,因此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也标志着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人造卫星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卫星本体”及“酬载”两部分。酬载即是卫星用来做实验或服务的仪器,卫星本体为维持酬载运作的载具。卫星的用途依其所携带的酬载而定。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贝克和努恩设计的大型高精度人造卫星跟踪照相机﹐首批12台设置在环绕地球的±35°纬度带内。 这种照相机采用焦距50厘米﹑口径也是50厘米的特殊设计的施密特光学系统(见施密特望远镜)﹐改正镜由三片透镜组成﹐视场5°×30°。
焦面是半径50厘米的近似球面。采用宽约56毫米的长感光胶卷﹐藉6~7公斤拉力变形后伏贴在胶片支承板上。机架为三轴式装置﹐以大圆弧逼近卫星视轨迹最高点近傍±30°弧段﹐进行跟踪﹐角速度可在每秒0~7﹐000之间连续调节。对于角速度为每秒1°的卫星﹐当跟踪误差为±1%时﹐可拍摄到星等为11等的暗卫星。照相机以固定方式工作时﹐可拍摄到6等的卫星。
它有一扇圆筒状断口快门﹐围绕着焦面高精度地旋转﹐在恒星或卫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测量标志的断口﹐每转一周截出两个断口﹐另一扇“蛤壳”状总快门同心地紧围在断口快门之外。
蛤壳每启闭一次﹐完成一次曝光﹐在此期间﹐星像拖痕被断口快门截出5个断口。
曝光时间有0.2﹑0.4﹑0.8﹑1.6﹑3.2秒五种。在形成第三个断口的中央时刻﹐子钟度盘(分﹑秒﹑0.01秒盘)和100周圆扫描阴极射线管的记时亮点被投射到底片端部。记时精度达1毫秒﹐位置精度达2。
当照相机以固定式拍摄低速卫星时﹐由于曝光时间较长﹐恒星像明显地拖长﹐降低了测量精度。贝克-努恩照相机改进型的设计﹐是将原来的垂直轴斜置成极轴﹐照相机绕极轴恒速运转﹐使恒星成为点像。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v1=7.9Km/s它是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在地球表面上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V2=11.2km/s,它是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而不再绕地球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又叫逃逸速度:v3=16.7Km/S,它是指卫星能脱离太阳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空间的最小发射速度
就卫星轨道类型来说,还有一种轨道倾角为90度的极地轨道。
它是因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南北两极而得名。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 “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技术。
它是为了适应卫星发射特殊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发射方式,比如,在近似同一地球轨道上,需要两颗以上卫星,彼此相隔一定距离,互相配合地进行一种探测,那就需要采取“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
印度运载火箭的研制道路崎岖而坎坷。1972年6月,印度内阁成立了空间部,负责发展和协调空间研究工作。
印度于1963年开始进行航天试验时,所用的火箭大多由美国提供
1967年,印度开始从苏联引进试制气象火箭和高空探测火箭的设备,三年后与其签订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由苏向印提供M-100号气象火箭、发射装置、雷达站、遥测站等设备。
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从顿巴发射场发射了百余枚火箭。印度还和法国进行空间合作,在印度建立了一座大型火箭工厂。可以说,美、苏、法为印度实现太空梦都曾助过一臂之力。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
1980年7月18日,印度用自制的第一代运载火箭,将重约35千克的小型卫星“罗希尼”号射向太空,当50年代~60年代,两国关系密切。
1971年印与前苏联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发动肢解巴基斯坦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美关系严重受挫。80年代后期关系有所恢复,2000年,印度积极拓展同美国关系。 2001年,印度继续巩固印美关系发展的势头。2002年,印积极推动同美国关系,双方在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
目前,美是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上了世界上能独立发射卫星的“老六”。 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火箭组合成的火箭。
有串联、并联和串并混合三种组合方式。
采用多级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载荷(弹头、卫星、宇宙飞船等)的最终速度。战略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通常采用多级火箭。
世界各国发射纪录 序号 地区 发射次数 失败数 成功率 1 俄罗斯 1262 49 96.1% 2 美国 513 35 93.1% 3 欧盟 164 11 93.3% 4 中国 124 6 95.2%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8 朝鲜 4 3 25% 9 伊朗 1 0 100% 10 韩国 1 1 0%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级硼硅烷(这都是火箭推进器的燃料)和2踢脚差不多的 点火和原理都一样。
只是上面的那层不是火药,是火箭头(里面是卫星之类的东西)。航空煤油是无色透明的,闻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没什么区别,而且不易挥发。
燃点大约在300C左右,别说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点不燃的!早在运载火箭发明前,人们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车、轮船和飞机就是靠这些燃料来行驶的。
后来,科学家发明了靠化学能来产生动力的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态氢等作为燃烧剂,而用硝酸、液态氮等提供的氧化剂帮助燃烧的,人们习惯上把燃烧剂和氧化剂通称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或推进剂。
从物理形态上讲,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液态物质,另一种是固态物质。
燃烧剂和氧化剂都是呈液体形态的发动机则称为液体燃料发动机,或称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两者都是呈固体状态,则称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或固体火箭发动机。
如果在两种燃料中,一种为固体,一种为液体,则称为固-液火箭发动机或直接称其物质名称的火箭发动机。如,氢氧火箭发动机。
由于固态燃烧剂产生的能量比液体氧化剂发出的能量高,所以,目前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多是固-液火箭发动机,两种燃料相遇燃烧,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气体从喷口喷出,产生巨大推力而把运载火箭送上了太空。
常用推进剂有:1、液氢(燃料)液氧(氧化剂),燃烧效率很高,多用于航天飞机及运载火箭末级,价格昂贵、不易储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中型火箭,价格适中、较易储存。
3、RP-1高精炼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火箭第一级,价格适中、不易储存。
4、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剂),燃烧效率一般,多用于卫星,容易自燃、价格相对便宜、腐蚀性极强。 如今,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已发射各类卫星30多颗。
连续成功地进行了“一箭多星”的发射,说明印度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一难度较大的技术。
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最重要的军事意义,就是可以为导弹多弹头技术打下一定基础。
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而多弹头技术是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最好办法。 一枚导弹如果装载多枚弹头,它就可以同时攻击敌方不同的目标,并能有效躲过敌方对导弹的拦截,使敌方顾此失彼、防不胜防。
运载火箭技术与弹道导弹技术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这对热衷于搞导弹试验、急切地想发展“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印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说来,世界上的运载火箭往往由弹道导弹改进而成,是在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箭多星”技术也是由弹道导弹的多弹头技术直接移植过来的。
2003年6月30日,俄罗斯“轰鸣”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分属于6个国家的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轰鸣”号火箭就是在SS-19洲际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而SS-19洲际弹道导弹是一种分导式多弹头导弹。
显然,在导弹有效载荷不变的前提下,众多的子弹头变成了一个个令导弹防御系统防不胜防的“小精灵”,成为对付导弹防御系统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有关研究也证明,当弹头数为5~15个时,导弹的突防概率趋近于1,也就是说导弹拦截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掌握“一箭多星”技术并不等于就掌握了多弹头技术。
印度的“一箭十星”也并不代表着多弹头技术的成熟,“一箭多星”只是多弹头技术的前奏曲。对于印度而言,掌握“一箭多星”技术,很好地映射了潜在的多弹头技术的应用。
但是和“一箭多星”相比,多弹头技术更加难以掌握。因为发射卫星只要打入太空轨道即实现目标,而导弹设置多个弹头的目的在于攻击不同的地面目标,存在导弹弹头再入段的问题,如何控制好再入角度直接关系到导弹的实际命中精度。
可以说,印度已经解决了多弹头技术中的部分问题,但要完全掌握多弹头技术,印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接连成功发射“一箭多星”,说明印度已具备初步的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如今,印度是继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和中国之后第五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组织)。
纵观印度的火箭发射、“一箭多星”发展历程及其“登月”计划,其航天发展是较为迅速的。
今天的印度已经掌握了制造和发射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与回收等技术,并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间研发体系,在火箭和卫星的制造,卫星发射、跟踪、制导及控制等方面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
显然,作为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国,纯粹的太空应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印度的胃口,它更宏伟的目标是占据太空战略制高点,不落在其他强国后面。因为,印度已强烈地意识到,在当今世界,制太空权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一个全新领域,能否占据制高点,将成为衡量一国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一国之安危。
前两次发射都在发展中,第一次发射在2001年4月18日,并非完全成功其发射卫星为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一号;第二次发射完全成功,在2003年5月8日,发射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二号;在2004年9月20日发射EDUSAT通讯卫星之实用飞行;第四次发射在2006年7月10日下午5点38分,印度军方在印中央邦萨提什达万航太中心发射一枚“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F02”,携带着实验用通讯卫星地球同步卫 星四号C型通讯卫星。距离地面约70公里处出现箭体倾斜、连续翻转、空中爆炸,跌落在孟加拉湾。 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 第四次发射使用俄罗斯低温液态末端节引擎,印度太空研究机构预测下次发射将使用先进的低温引擎。
但此次印度发射的卫星多为“迷你型”,发射这些卫星的难度系数明显小于发射那些体积庞大的卫星。因此,这次发射还不足以充分说明,印度的空间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印度,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的简称,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印度也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
除技术上的突破外,印度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发体系和管理机构。
印度的空间研究组织是其国家空间部下属的一个组织,以前研究的课题比较繁杂,现在主要集中于遥测、气象和通信等卫星的研发,以及火箭和自产卫星的发射能力两个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印度在大力发展火箭和卫星技术的同时,还谋求有更大的作为。
例如,2007年,印度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为该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等获取了重要数据。此外,印度还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探月计划,印度首个绕月探测器按计划将于今年发射。
F. 快车一号发射成功,目前的科学技术最多能支持一箭几星
这个时代科技发展迅速,无论是航天还是网络或是等等科研项目,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航天项目,1986年2月1号,我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56年10月8日火箭导弹机构成立在1964年在第一个载小白鼠生物火箭发射成功,1970年东方红1号发射,1988年长征4号发射风云1号,1900年长征3号发射亚洲1号同年长征2号捆绑火箭发射成功,以及后来的神舟2,3,4,5,6火箭发射成功,2017年天舟一号发射成功。
我相信在未来,航天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哟秀。
G. 为什么印度一箭可发几十颗卫星,是不是说明印度火箭技术比中国强
严格来说,在印度发射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发射过如此多的卫星。印度在2016年6月成功发射了一箭20星,自此开启了它惊艳世界的征程,中国用长征六号火箭也创造过一箭20星的纪录,俄罗斯最高纪录为一箭37星。
更多人认为,印度能把104颗卫星同时发射到太空,那么它的火箭技术也应该十分先进。此次承担发射的是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C37。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C37属于四节火箭,有固态及液态燃料系统交互使用,第一节为固态推进火箭有138顿重的燃料,直径为2.8米,其首级火箭推进器是世界最大的推进器之一,它还拥有6枚助推火箭,其中4支在地面就点燃,其他2支则在空中点燃,每支固态辅助推进火箭都有9顿重。
其实,对于航天发射来讲,发射卫星的数量多少并代表核心问题。印度这次发射都是将卫星投放到同一个轨道上,航天业内的专业人士都懂得其难度不大。因此航天技术的高低不是只表现在某一个点上,它代表的是一整套复杂的科学体系。
H. 一箭十星的内容
这是印度第十三次使用自行研制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卫星。
这种火箭有4级,12层楼房高,重230吨,性能优良,是印度最可靠的空间发射器。10颗卫星中包括1颗印度遥感卫星和1颗印度微型卫星,以及其他国家的8颗纳米卫星。
星一:“CARTOSAT-2A”是一颗全天候的侦察卫星,又称间谍卫星(reconnaissance satellite):又称侦察卫星。
用于获取军事情报的军用卫星。侦察卫星利用所载的光电遥感器、雷达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从轨道上对目标实施侦察、监视或跟踪,以获取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标辐射、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用胶片、磁带等记录器存储于返回舱内,在地面回收或通过无线电传输方式发送到地面接收站,经过光学、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加工处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搜集的情报种类可以包含军事与非军事的设施与活动,自然资源分布、运输与使用,或者是气象、海洋、水文等资料的获取。
由于现在的领空尚未包含地球周遭的轨道空域,利用卫星搜集情报避免了侵犯领空的纠纷;而且因为操作高度较高,不易受到攻击。
目前各种光学摄影的效果的最大分辨率是各国家的机密,不过从各种公开或者是半公开的资讯当中,很多人相信目前的侦察卫星要取得地面上的车牌的数字是轻而易举,至于是否可以连报纸上的文字都能够清晰的获得,就没有足够的资料与以佐证。
军用卫星(military satellite):专门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是发射时间最早、发射数量最多的人造地球卫星之一。 军用卫星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到90年代直接参加局部战争,已经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现代信息战的军事力量倍增器。
军事卫星按用途的不同分为侦察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测地卫星、预警卫星、截击卫星、反卫星卫星和核爆炸探测卫星等。军用卫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将各类卫星组成一体化天基信息网,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传输能力和融合能力,增强生存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工作寿命。
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等国发射了大量的军用卫星。
1
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1号。翌年1月31日,美国的人造卫星 “探险者”1号发射成功,此后,美、苏认识到卫星在军事上的重要价值,于50年代末开始研究和试验军用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它是装有光学成像的空间遥感设备进行侦察,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常用的遥感设备有可见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照相机、多光谱照照相机和微波遥感设备等。
世界上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的 “发现者”1号卫星,它于1959年2月28日发射成功。 “发现者”1号是一颗试验性侦察卫星。
1960年8月10日,美国又发射了 “发现者”13号试验侦察卫星
。8月11日,“发现者”13号接受地面指令控制,弹射出一个装有照相胶卷的密封舱,再入大气层,并在海上回收成功。这是人类从太空收回的第一卷照相胶卷。
由于卫星技术,光学遥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使照相侦察卫星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卫星轨道运行时间长,侦察覆盖面广,且飞行不受国界限制,又没有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所以目前在美国卫星,已取代人了大部分有人驾驶飞机来执行照相侦察任务。 电子侦察卫星──它是装有电子侦察设备,用于侦察雷达和其它无线电设备的位置与特性,截收对方遥测和通信等机密信息的侦察卫星。
美国在早期的 “发现者”系列卫星上曾进行过电子侦察的试验,1962年5月发射的 “搜索者”号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侦察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电子侦察卫星已成为获得情报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在空袭伊拉克前几个月就开始通过电子侦察卫星搜集掌握了大量的伊军电子情报。
利用这些情报在空袭前几十分钟开始对伊展开电子战,使伊大部分雷达受到强烈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无线电通信全部瘫痪,连巴格达电台的广播也因干扰而无法听清。
据报道,萨达姆与前线作战指挥官的通话,甚至战场分队之间的通话,均被美国的电子侦察卫星所窃听。 (图)(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DSP导弹预警卫星,为“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导弹成功地提供了预警)
预警卫星──它是用于监视和发现敌方来袭的战略导弹,并发出警报的侦察卫星。它能延长预警时间,便于及时组织战略防御和反击。
美国1960年发射的 “发现者”19号和21号卫星进行了有关预警卫星的试验。 1961年7月12日,美国发射 “米达斯”3号卫星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颗预警卫星。美国在1968年8月6日至1970年9月3日,又成功发射了3颗 “匿名者”号预警卫星。 “匿名者”为准地球同步轨道,只需部署2颗即可随时发现苏联境内所有的导弹发射情况。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 “爱国者”导弹在效地拦截了伊拉克发射的 “飞毛腿”战术弹道导弹,其中就有预警卫星的功劳。 “飞毛腿”从伊拉克打到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仅需5分钟,给防空导弹留下的拦截时间很短,而美国预警卫星可在 “飞毛腿”发射后1分钟之内即向海湾地区的美军指挥部报警并提供飞行数据。
海洋监视卫星──它是用于监视海上舰只潜艇活动、侦察舰艇雷达信号和无线电通信的侦察卫星。
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是苏联于1967年12月27日发射的 “宇宙”198号卫星 ,这是一颗试验卫星。苏联的海洋监视卫星自1973年后进入实用阶段。
军用通信卫星──它是作为空间无线电通信站,担负各种通信任务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容量大、质量好、可靠性高、保密性强、生存能力好、灵活机动等特点。
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是美国于1958年12月18日发射的 “斯科尔”号卫星。这是一颗试验性卫星、该卫星成功地将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圣诞节献词发送回了地球。
世界上最早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是美国的 “辛康”号卫星。1963年2月14日,发射的 “辛康”1号仅获部分成功。 1963年7月26日发射的 “辛康”2号获完全成功。它当时主要用于侵越美军与五角大楼之间的作战通信,从此卫星通信卫星具有通信范围大的优点,在赤道上空等距离布设3颗卫星,即可实现除南北极之外的全球通信。
中国于1984年和1986年先后奥发射了试验性和实用性地球同步通卫星。
军用导航卫星──它是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和空中军事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
军用导航卫星原先主要为核潜艇提供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的全球定位服务,现在也能为地面战车、空中飞机、水面舰艇、地面部队及单兵提供精确的所处位置、时间的信息。
世界上第一颗导航卫星是美国海军的 “子午仪”─7A号卫星,它于1959年9月17日发射升空,它是试验性卫星,第一颗实用导航卫星是1960年4月13日发射的 “子午仪”─B号。
美国共发射了约30颗 “子千仪”卫星,于1964年7月组成导航卫星网正式投入使用。它可使全球任何地点的用户平均每隔1.5小时利用卫星定位一次,导航定位精度为20─50米。
美国防部队从1978年2月开始发射 “导航星”系列导航卫星,部署“导航星”新一代全球定位系统(GPS)。 卫星网由18颗 “导航星”组成,可使任何地点或近地空间的用户在任何时候都能接收到至少4颗卫星的信号,以保证全球覆盖、三维定位和连续导航。
其定位精度为16米,测速精度优于0.1米/秋,授时精度优于1微秒,是目前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飞机,巡航导弹、舰艇、地面部队和执行其它任务的军用卫星都曾利用 “导航星”系统进行了精确的导航定位。
军用气象卫星──它是为军事需要提供气象资料的卫星。
它可提供全球范围的战略地区和任何战场上空的实时气象资料,具有保密性强和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1960年4月1日发射的 “泰罗斯”1号卫星,这是一颗军民合用的试验卫星。
1965年1月,美国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实用性军用气象卫星 “布洛克”1号。由2颗 “布洛克”卫星组成的全球性气象卫星网,负责向美三军实时或非实时提供全球气象数据。
照相侦察卫星也是它主主要用户,气象卫星可准确预报几小进后待侦察地区的天气情况。
军用测地卫星──它是为军事目的而进行大地测量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的真实形状及大小,重力场和磁力场分布情况、地球表面诸点的精确地理坐标及相关位置等,对战略导弹的弹道计算和制导关系甚大,测地卫星就是用于探测上述参数的航天器,它可测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坐标和地面及海上目标的坐标。
世界上第一颗专用测地卫星,是美国1962年10月31日发射的 “安娜”1B号卫星。该星的测地坐标精度优于10米,设计工作寿命为50年。
照相侦察卫星上使用的照相机有“全景照相机”;“画幅式照相机”和“多光谱照相机”。 “全景照相机”可以旋转整个相机,其旋转角度达180度,可以用来进行大面积搜索、监视、进行地面目标的“普查”。
“画幅式照相机”主要用于“详查”地面目标,把某一个重要目标拍摄到一张分辨率很高的胶片上。
美国“大鸟”照相侦察间谍卫星上的画幅式照相机,从160公里的高空拍摄下来的照片,竟能够分辨出地面上0.3米大小的物体,也就是说能够看清是一只狗还是一只猫。
“多光谱照相机”装有不同的滤光镜,对同一目标进行拍照,得到几张不同的窄光谱的照片,由于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所以,只要用“多光谱照相机”对伪装的物体进行拍照,就可以揭露它的真面目,识破敌方的诡计。 重约690千克,配有一台先进的全色照相机,可以提供特定场景的点成像,用于制图。照相机能拍摄电磁谱可见区域的黑白照片,空间分辨率约为1米。该卫星是一颗先进遥感卫星,具有高灵敏性,能独立操纵,垂直轨迹可达45度以上。
卫星上采用了若干新技术,如照相机单轴双镜,基于电光结构的碳纤维增强塑料,轻质、大尺寸镜片、JPEG如数据压缩、先进的固体记录器、高能恒星传感器。
CARTOSAT-2A 用于规划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项目,同时也可用于情报收集工作。
此前报道称,尽管印度太空研究组织官员不愿对这颗遥感卫星是否为印度首枚国产军用卫星做出评论,但该组织官员已经充分暗示卫星能够用于军事用途。
星二:“印度迷你卫星”由印度太空研究组织研制,起飞重量为83千克。该卫星使用了多种新技术,配有微小子系统。卫星携带了两个光学有效载荷:其一为多光谱照相机(Mx Payload),另一为高光谱照相机(HySI Payload)。这两个有效载荷都在电磁谱可见区域与近红外区域内运行。多光谱照相机的分辨率为37米,高光谱照相机分辨率约为506米。 星三:“CanX-6加拿大先进纳太空实验卫星”,卫星重约 6.5 千克,寿命期为6个月。旨在通过为高性能太空任务建造高成本效益的新型卫星,来促进太空研究和探索。星四:“CanX-2 加拿大先进纳太空实验卫星”,主要任务是进行GPS无线电掩星试验,判断大气垂直特性。星五:Cute 1.7 + APD II卫星,日本Cute-1卫星(2003年发射)的后继星,旨在试验新的设计技术。星六:AAU CUBSAT-II卫星,丹麦aalborg 大学建造的科学实验卫星。星七:COMPASS 1卫星,德国大学建造,旨在获取地面图像,验证微型卫星平台。星八:Delfi C3卫星,荷兰大学建造,旨在验证星上新技术。星九:SEEDS 2卫星,日本高校研发的科学实验卫星。星十:Rubin 8-AIS卫星,德国建造,将验证自动识别系统在轨信号接收器,以及经由ORBCOMM和铱星的数据传输。 火箭点火升空后885秒,Cartosat—2A卫星首先与第四级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又过了45秒,IMS—1微型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随后每隔几秒,便有一颗小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当所有10颗卫星都按照预定时间和预定角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时,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马达万·奈尔对记者说:“这次发射非常成功,整个发射过程完美无瑕。”他还补充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在一次发射任务中将10颗卫星送上太空。” 火箭推进系统是火箭赖以飞行的动力源。
其中火箭发动机按其工质,可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和光子火箭发动机等。广泛使用的是化学火箭发动机,它是依靠推进剂在燃烧室内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为推力的。推力与推进剂每秒消耗量之比称为比冲,它是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指标,其高低与发动机设计、制造水平有关,但主要取决于所选用的推进剂的性能。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是根据其特点和用途选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电火箭发动机;大到十几兆牛,如印度发射的固体火箭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