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为什么臣服唐朝

日本为什么臣服唐朝

发布时间: 2022-08-03 01:31:47

① 为何日本对唐朝历史文化如此崇拜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的起源吧,对于日本起源,众说纷纭,连自己都不知道根在哪。相传最多的是周朝吴伯放弃王位东渡创立大和名族,但遭到日本学者反对。而日本独特的环境文化使日本变得与邻国极其敏感。而在唐朝,对外政策宽松,与各国交流往来,这是封建朝代最为鼎盛的时刻,四方来朝贺,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基本都是大和名族,凝聚力极为强悍。对强者有着狂热的崇拜,唐朝,黑船事件之后的美国都是日本愿意学习的榜样。尽管日本在出师之后总想对师父下手,但在学习期间他们比谁都认真。唐朝历史文化对日本而言,是强者的历史,就像在侵华战争时候,日军高级将领都是非常想把唐朝文物据为己有。强者的文化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日本是一个尊重强者的国家。你在强大时候,他只会学习你。黑船事件后,日本对政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开始打开资本主义道路。当时欧美列强称日本为“东方的猴子”,但最后却不得不佩服日本显着的进步。这一点在唐朝也是一样,日本将唐朝先进的社会制度运用到自己身上,使封建帝制才彻底稳固下来。

在明清时期,朝代的衰弱让日本越来越看不起中国。自明朝戚继光以后,日本人眼里的中国毫无能力,唐朝则不一样,因为白村江战役中,日本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逼迫天智天皇改变对外政策。自此900余年间,日本都未敢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日本也积极遣使进入唐朝学习。由此唐朝历史文化是日本人学习最多的,唐朝的鼎盛与强大也让日本极度崇拜。

所以,日本崇拜唐朝历史文化是因为唐代时中国的强大,日本有学习强者的特点。只有强大了,别人才会热衷于你的历史文化。

② 白江口之战,日本为何敢招惹强大的唐朝

翻开古代中日之间的战争,就会发现一个奇怪之处,即:唐朝初年有白江口之战,暴打了日本,明朝末年有万历援朝之战,教训了日本,为何到了清朝,对日本的战争却一败涂地、一溃千里?

唐朝和明朝,都能打赢日本,那么为何到了清朝,却打不赢了呢?关于这一点,有人说政治制度问题,有人说武器差距问题,有人说是战略战术问题,有人说战斗力问题.......总之,专家们找了很多理由,来证明清朝的惨败是迫不得已!

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和抗日战争对比呢?抗日战争中,着名战略家蒋百里的一个判断是:对于抗战,无论赢也好,输也好,只要不投降,不谈判,坚持打下去,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

③ 日本人为什么崇拜唐朝

大唐,一个让后世中国人魂牵梦系的盛世王朝。

隋文帝年间,日本,那时叫倭国,第一次派遣入隋使者。《隋书·倭国传》有记载:倭国使者说倭王以天为兄,以太阳为弟。
中国皇帝历来自称“天子”,隋文帝听到倭王居然和“天”称兄道弟,立即责令日本改掉这个荒谬的称呼。
到了隋炀帝即位后,日本使者小野妹子(男性)来华,送来一封圣德太子的国书。

圣德太子在国书里傲慢地写道:“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这种不逊之词惹得隋炀帝大为不悦,他责怪手下:以后蛮夷这种无礼的书信,别拿给朕看!
后来,小野妹子又来过中国一次,这次的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虽然少了“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的傲慢,还是透着“我俩一般大”的派头。
但是到了唐朝,日本人跪了。

因为被唐朝狠狠揍了一顿。
公元663年,为争夺朝鲜半岛支配权,唐朝和日本打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仗——白江口海战,日本惨败。

这场战役的经过,《旧唐书》里只有简捷的三十一个字:“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那个时代,大唐武功强盛,对外战争攻无不克,这种击溃敌军的遭遇战,在唐军的辉煌战史上实在不算什么。

对日本,就是两回事了。要知道,这是日本摄政中大兄皇子(后为天皇)亲自指挥,举国三万士兵,一千艘战船,却被只有170艘战船,二万人的唐军轻易击败。
实力和文明的双重碾压。
当年日本战败后,国内一片惊恐,生怕唐军乘胜“直捣黄龙”,于是在九州等沿海地段大量修筑山城作为防线。但唐朝人压根没来,因为他们根本没把这个偏远落后的岛国放在心上。

日本人尊崇强者,你把他打得服服帖帖,他就跪你——两年后,日本遣唐使人数,陡然比以往增加了两倍!

从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毕恭毕敬的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每次少则三四百人,多则八百余人。
肩负着“取经”重任的日本留学生们像海绵一样,从盛唐文化里汲取了无数养分,滋养了大和民族。
在唐朝,日本遣唐使是所有国外使者中最有风度和礼貌的。文献记载中,唐朝人形容日本使者“容止温雅”。
当时派遣遣唐使是日本朝廷的一件大事,每次任命的遣唐使都要“海选”:首先是没有劣迹的朝廷官员,其次要有学问,毕竟肩负着学习先进文化的重任,另外,相貌要仪表堂堂,举止要有风度。
唐代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最有好感的黄金岁月,这依赖于日本一批一批恭恭敬敬的遣唐使,他们远渡重洋,举止温雅求学若渴,留下了中日史上最缠绵的一页。
往事随风。
你强,他就跪;你弱,他就欺。这是两千年来日本民族的特性。

④ 日本多次派使节到大唐,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一、遣唐使的由来

遣唐使的前身其实是遣隋使,当时隋朝在整个东亚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综合国力甚至超过唐朝天宝年间。

当时日本正值圣德太子当政,于是就在公元607-614年数次派遣使节到隋朝,其主要目的是学习佛法,顺便交流一下文化。

⑤ 元朝与唐朝比哪个军事实力更强为什么元朝军队三次进攻日本失败而大唐军队只一次就让小日本俯道称臣

打过

一、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而其国内了经历了天皇集权、摄关统治(由权臣担任摄政、关白,实际掌权)、院政(由天皇让位于子弟,自己称“上皇”、“法皇”,实际仍行使政治权利)、战国大名纷争等时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原因。

二、 第二次中日战争: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两个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以华夏农耕中国为核心区域、但同时跨越游牧区域和渔猎区域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农耕中国的中国正统朝代之一。元朝是由发源于中国西北方的中欧草原地带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农耕区域发动全面扩张历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兴旺的顶峰,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分裂的碎块构成了今天世界体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国家,而蒙古人在东亚的经营,事实上为在疆域扩张问题从本质里保守的华夏中国,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扩张和融合的时期。

今天的中国大地域版图,首先是在元代中国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正统地位、而且为后世中国留下重大遗产的朝代。元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主动向周边区域扩张全面发动战争、以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安全秩序的时期,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元代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区别。而从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眼光来观察,元代的周边扩张其实同样代表着一种经济和安全的理性,既尽可能地扩大核心统治体系的范围,消除任何潜在的破坏秩序的可能,同时创造大地域的贸易交换。

从安全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国的对外扩张其实有很多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兴起后的现代性,而元代对日本的二次战争和战争失败,同样是影响了随后中日各自历史的重大战争事件。自从唐代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忽必烈数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人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蒙古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验的蒙古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雨使蒙古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害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两个月之后,既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力量短缺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忽必烈侵日失败代表着当时具有最高军事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蒙古军事力量、完全不适应与大陆作战不同的海上登陆作战,而事实上,在与蒙古军队对阵过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军事优势,其胜利是由于入侵蒙古所进行的跨海登陆作战,本身其为复杂,要依靠大量的当时尚未被人类掌握的技术、诸如对台风天气的预报和多波次连续登陆进攻。事实上蒙古军队在所有无法展开其骑兵优势的战场、如安南、爪哇、和高丽都遭遇了失败,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

而从亚洲体系的角度来看,蒙古侵日的失败,使日本始终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并保持着相应的入侵大陆的力量,蒙古入侵失败后,很快发生的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都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蒙古元帝国秩序的威胁。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试图建立大陆主导的东亚统一帝国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最终证明了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三、 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

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过于丰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疯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丰臣秀吉的行径就已经一目了然。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袭击,被逼自杀身亡,丰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拥立“后阳成天皇”,自己测冠以“丰臣”。1585年任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当于“太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事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时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官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建领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这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又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第四次中日战争。

⑥ 唐朝是日本的附属国吗我们日本的历史书上说,唐朝臣服于日本,是吗

日本在唐朝一开始算是附属国,法律,历史,社会体系,文学,都跟中国一样,文字也都是中文,直到公元700多年的万叶集出版,才标志平假名的出现,日本真正有自己的语言体系,而且谴唐使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朝贡,日本一开始叫倭国,后来改名日本,谴唐使向唐皇禀告,唐皇批准。一系列都可以说明,日本是唐的附属国,这是日本人的普遍观点

⑦ 日本只服中国唐朝吗

日本从来都没有服过唐朝。
不要以为唐朝是中国最鼎盛的朝代真的是四海臣服。当中国的唐朝是最鼎盛的时候,日本正进行大化改革同样也是日本古代最鼎盛的时代。早在隋朝日本就不服中国。日本称呼中国皇帝为日没处天子。他们日本天皇是日出处天子。当时日本还和中国争夺朝鲜半岛。朝鲜当时也处于封建鼎盛时代也不服中国。并且高句丽(朝鲜半岛的三国之一)曾三次打败隋炀帝的大军,三次打败唐太宗的大军。
日本臣服于中国不是在唐朝而是在东汉到三国的曹魏时期。
日本臣服中国是汉朝。准确说是东汉到三国时代的魏国。日本学者井上清着的《日本历史》记载:“北九州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已如前述《汉书》所记载的倭奴百余国那样形成了许多的部落国家。其中强大的‘倭奴’的国王已经具有向遥远的后汉王朝(东汉)首都洛阳派出使臣力量,接受了后汉皇帝交给的刻有‘汉倭奴国王’字样。”“公元239年女王卑弥呼也向当时占有朝鲜的中国王朝——魏国的首都洛阳派遣使臣,并向魏皇帝贡献奴隶和班布(麻布)。皇帝赐给“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

⑧ 日本国曾被中国哪一朝代彻底打败并臣服

唐朝。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一战决定东亚格局

白村江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人民群众对沉重的战争负担深为不满,守旧势力趁机向革新派施加压力。在守旧势力的攻势下,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另一方面颁布法典,编制户籍,积极致力于内治,为奈良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白村江海战,是日本与唐朝的一次直接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于是,日本及时修正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白村江战役之前,日本已经派遣过4次遣唐使。但史实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4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这一时期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也最为兴盛,彪炳史册者很多。遣唐使作为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政治上发展与唐朝的睦邻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文化上积极吸取唐代丰富的典章制度,他们推动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⑨ 为什么日本就崇拜唐朝,不崇拜宋元明清,其实都是因为

因为打开日本人视野的就是唐朝。

唐朝以前,日本非常落后,进入唐朝之后,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和日本之间实现了沟通和文化交流,突然之间打开了日本人的视野。此后日本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朝的文化和技术,并迅速地跟上了中国的发展脚步。此后的宋元明清从文化和技术上对日本都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也就不再崇拜了。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62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99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69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54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65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29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125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2582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271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