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载人深潜器有哪些
Ⅰ 世界上拥有载人深潜器国家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中国五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而中国的“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中国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域成功下潜7000米的深度,已经成为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深海潜水器可以分为带缆水下机器人、自主型水下机器人和载人潜水器等。深海潜水器、特别是深海载人潜水器,是海洋开发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其水平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结构、材料、控制、海洋学等领域的综合科技实力。
目前,国外共有各类深海载人潜水器13艘,性能与“蛟龙”号大体相当的有5艘:美国的“阿尔文号”,日本的“深海6500号”,下潜深度6500米;俄罗斯的“和平1号”与“和平2号”;法国的
“鹦鹉螺号”。其中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由“深海6500号”于1989年8月创造,为6527米。
Ⅱ 目前世界各国载人潜水器的情况怎么样
2016年12月30日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正在西南太平洋上进行科考作业的“张謇”号科考母船传来喜讯,深渊科学考察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三台全海深探测器(着陆器),在万米深渊成功地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考察工作,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探索“人类未知的深海世界”又迈出实质性一步。那么目前世界各国载人潜水器的情况怎么样?
日本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载人潜水器深潜的纪录。它已对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断层进行了调查,并对地震、海啸等进行了研究,已经下潜了1000多次。
Ⅲ 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是
目前世界上可用的载人深潜器总共有6台,分别是日本的“深海6500”号、美国的“阿尔文”号、法国的““鹦鹉螺”号、俄罗斯的“和平”号、“密斯特”号和最厉害的中国“蛟龙号”。
Ⅳ 你还知道哪些潜水器
传统的深海潜水器一般分为三类:载人潜水器(Human Occupied Vehicle,HOV)、有缆遥控潜水器(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ROV)和无缆自治潜水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三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都是深海装备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深海载人潜水器
载人潜水器(HOV)最早出现,它能够把人带到海洋深处进行观察和作业,实现人类探知海洋的梦想。根据使用任务的不同,载人潜水器可以分为观察型、作业型、人员出舱型(湿式/干式)等多种类型。人类利用载人潜水器探索深海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均已研制成功6000米级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并成功下潜投入应用。
美国的“阿尔文”号(Alvin)潜水器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被认为是使用效率最高、最成功的载人潜水器,为深海研究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1966年“阿尔文”号成功打捞了一枚美国在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失落的氢弹,引起一时轰动。1991年Alvin创下了下潜深度4550m的最好纪录。
我国在十五期间设计研制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2年6月,“蛟龙”号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顺利完成7000米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验证了其最大设计深度,也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记录。
2)遥控潜水器
为了减少人员的生命风险,提高水下作业时间,人们提出了采用脐带缆在水面来遥控无人潜水器(ROV)的设想。脐带缆在传输信号和动力的同时,它自身还有一定的强度。ROV 由于动力充足,可以支撑复杂的探测设备和较大的作业机械用电,信息的传递和数据交换快捷方便,因而具有较高的总体决策能力和作业水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海洋工程和近海石油开发的需要,ROV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ROV的型号已经达到数百种,包括海底爬行式(Trenching Type)、重作业级(Heavy Working Class)、常规液压型(General Calss)、轻型电动级(Small Class)以及迷你观察型(Mini/Micro Class)等多种类型。
3)自治潜水器
随着深度的增加,ROV脐带缆的费用不断增加,收放系统越来越大,对母船的要求越来越高,建造和使用成本的优势就逐渐丧失。同时由于脐带缆的存在,ROV在水下的作业半径较小,不适合作大面积的搜索等活动。另外脐带缆在收放过程中很容易断裂,造成ROV的丢失。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人们又提出了自治潜水器(AUV)的概念。它无人无缆,自带能源,采用预编程的方式,事先确定水下的航行路径,非常适合于大范围搜索等任务。与载人潜水器相比较,它具有安全(无人)、结构简单、重量轻、尺寸小、造价低等优点。而与ROV相比,它具有活动范围大、不怕电缆纠缠、水面支持系统更为简单、占用甲板面积小、运行和维护费低等优点。但是,受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AUV还不像ROV那样成熟。
Ⅳ 蛟龙号的使命和意义是什么
使命: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这些国家的深潜器最大工作深度为6500米。
而“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意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各项指标得到进一步检验,实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极大增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进军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奥秘的信心和决心。
(5)日本载人深潜器有哪些扩展阅读:
蛟龙号技术特点
1.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
2.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
3.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
4.配备多种高性能,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参考片资料来源:网络—蛟龙号
Ⅵ 蛟龙号的科学使命和意义是什么
科学使命: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蛟龙号是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项目,实现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意义: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6)日本载人深潜器有哪些扩展阅读
应用领域:
1、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有效执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
2、“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开展: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可对小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细测量,可定点获取结核样品、水样、沉积物样、生物样,可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等。
对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采集热液喷口周围的水样,并能保真储存热液水样等;对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利用潜钻进行钻芯取样作业,测量钴结壳矿床的覆盖率和厚度等;可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检测,完成其他深海探询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Ⅶ 蛟龙号下潜深度是多少意义是什么
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20米。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
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类载人潜水器约90艘,其中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的仅有12艘,更深的潜水器数量更少,目前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
除中国外,其他4国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日本深潜器的6527米,因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到达7020米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下潜至7000米,说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
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6月3日,“蛟龙”出征以来,已经连续书写了5个“中国深度”新纪录:6月15日,6671米;6月19日,6965米;6月22日,6963米;6月24日,7020米;6月27日,7062米。
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3年6月17日16时30分左右,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从2013年起,蛟龙号正式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2017年,当地时间6月13日,蛟龙号顺利完成了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最后一潜,标志着试验性应用航次全部下潜任务圆满完成。
截至2018年11月,蛟龙号已成功下潜158次。
2月2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国家深海基地试验水池,进行了大修与技术升级后的第一个测试下潜。这标志着“蛟龙”号大修与技术升级全系统勘验、维修、系统升级、总装联调等陆上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式进入一个了新的阶段。
下潜任务
1、南海
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龙号在南中国海3,000米级的深海中共完成了17次下潜任务,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
共在水底作业9小时零3分,这使中国成为了继美国、法国、俄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在其中一次下潜任务成功后,潜航员利用机械手在南中国海海底插上了一面中国国旗。
2、东太平洋
2011年7月1日上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伴随“向阳红09”试验母船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奔赴东太平洋执行为期47天的5,000米级海上深潜试验任务。
2011年7月21日凌晨3点,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5时许,蛟龙号潜水器已达4,027米左右,突破去年创下的3,759米纪录。
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下作业,8时许,“蛟龙号”首次深潜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参加本次下潜的三位潜航员是叶聪、杨波和付文韬。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8日9时07分,潜水器顺利下潜至5188米水深,再次创造了新的下潜深度,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
北京时间2011年7月30日,凌晨4时26分至13时02分,蛟龙号在完成第四次下潜并在海底布放标志物后顺利返回到“向阳红09”母船,历时近9个小时的下潜取得圆满成功。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度5182米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之后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锰结核采样等工作。
2011年8月18日,“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顺利返回并抵达了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3、马里亚纳海沟
2012年6月3日上午,“向阳红09”试验母船将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执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来自中国18家单位的96名参试队员将挑战中国载人深潜历史的新纪录。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说,2012年6月中下旬,“蛟龙”号将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密克罗尼西亚海域进行7000米级载人深海潜水试验,试验将面临最大设计水深,高水压、低温等挑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