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抓鼓是什么
‘壹’ 满族有传统乐器吗
满族萨满乐器的演奏,往往伴之以舞。因此,抓鼓的演奏并非单纯“器乐式”的,而是带有强烈“表演性”的。它的演奏方法与萨满的舞蹈姿势,是密不可分的。所谓“歌、舞、乐统一体”之说,意即在此。
抓执型的单面鼓,在我国东北诸少数民族中广泛流行,如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东北亚的一些异国民族,如俄国的埃文克人、埃文人、那乃人、尼夫赫(费亚客)人的萨满,也使用这种抓执型的单面鼓。
北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也有抓执型的单面鼓。贾芝先生曾在冰岛的一所博物馆的展览中观看到爱斯基摩人的抓鼓;在国立美国印地安人博物馆出版的《美国土着人的舞蹈》的一幅照片中,亦可清晰地看到:阿拉斯加州特灵格特的一个部落中的印地安人,所执之鼓就是这种形制的抓鼓。
笔者曾在布达佩斯的库里图哩诺,观看了由会议东道主安排的萨满表演活动,并对表演者使用的萨满鼓做了测量、拍照和记录。这两面由几位挪威人表演的萨满鼓与满族的萨满鼓有着惊人的共同特征:单面、木框、蒙革,用鼓绳拴结并以手抓而执之。诚然,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抓鼓的形制在当地的文化圈中已经产生了某些适应性的变化:挪威萨满鼓的鼓槌,已演变为类似欧洲定音鼓鼓槌的样式。但我们仍然不难看出挪威萨满鼓与满族的抓执型萨满鼓是同一种类型---也许具有共同渊源的萨满鼓。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看,东北亚地区萨满鼓的种种特征在欧洲某些地区萨满鼓上又复现出来的结果是足以支持以上判断的。
由于我们尚无继续进行实地田野作业的条件,因此,这个判断目前还只能是个尚待继续论证的“假说”。倘若我们的“假说”能够得到详实的田野作业资料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把这一音乐学的判断放到整个萨满文化的体系中,并将其还原于它们得以产生、繁衍、生息的社会和历史大背景中,去发现这诞生于东北亚茫茫林海雪原之中的萨满之鼓是如何透过时空的羁拌在漫长的亚欧大陆线上滚动,又是如何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敲响的 … …
(二)单鼓[Dangu]
单鼓,是满族萨满所用神鼓中的另一种类型,属握执型的单面鼓,亦称“太平鼓”(见图4.)。中国学术界曾经对满族萨满是否使用这类型的神鼓有过疑惑,在已经出版的一些专着中,也有没将它列入的情况。根据笔者的考察和研究,实际上,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是宫廷满族贵族抑或民间百姓,都有使用单鼓进行萨满跳神的证据。这方面,最具权威性着作,当首推《柳边纪略》。这部被誉为“是关于17世纪-18世纪前半叶中国东北地区历史和生活的别具风格的小型网络全书”,是由一位汉族流人的后裔杨宾以自己在其父流放地的所见所闻写成的。因而,它的史料价值是得重视的。书中曾载:“跳神者……以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该书所记的满族萨满用鼓为:铁圈、蒙革,下有一柄并缀铁环。清末满族贵族载涛、恽宝惠在《清末贵族之生活》中回忆到:“萨满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名太平鼓。系单面,以皮蒙于铁圆圈上,下有把可持)”。从称呼来看,“皮鼓”应是指抓鼓。而从这面神鼓的形状来看,应属单鼓无疑。清末宫廷太监信修明也曾记述满族萨满使用单鼓的具体形制为:“鼓形如大团扇,铁边铁把,把端有无数铁环,鼓面二尺有余,……”。两种形制的神鼓同时使用,在《宁古塔纪略》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外系裙,裙腰上周围系长铁铃百数。手执纸鼓,其声镗镗然。口诵满语,腰摇铃响,以鼓接应。旁更有大皮鼓数面随之敲和必向西”。所谓“纸鼓”和“大皮鼓”,即单鼓和抓鼓。因为单鼓也有用纸做鼓面的;而抓鼓在民间也有称其为“皮鼓”的。
田野作业的资料,也同样证实了满族萨满使用单鼓的事实,如努尔哈赤发祥地的辽宁新宾即有实例。与满族人历史上就联系密切的蒙古人的萨满跳神中,亦同样如此,如科尔沁地区的蒙古“博”(萨满),即使用这种类型的神鼓。单鼓与抓鼓一样,同为单面带环(或“钱”),蒙革的圆鼓,用鼓鞭击奏。所不同的,一是鼓圈用料不同,前者用金属弯曲而成,后者以木料为之;二是单鼓装柄以手握之,而抓鼓设环以手抓之。此外,由于形制上的差异,鼓技也有一定区别。
1.鼓形
与鼓面单鼓的基本鼓形与抓鼓一样属不规则的圆形:扁圆形、团扇形、桃形。清代的太平鼓活动中,亦见有八角形的单鼓。与抓鼓不同的是,它的横径长于纵径,一般为40cm左右。单鼓的鼓面以革蒙制,如牛、羊、驴皮等,以羊皮居多。蒙鼓面时,将皮革浸泡至软,为防止皮鼓与铁鼓圈结合时打滑,常内衬一圈麻绳。鼓面绘制图案者,今已鲜见。
2.鼓柄
与鼓圈鼓圈以扁平的铁条弯曲而成,它比抓鼓的木制鼓圈要窄细得多,约1cm左右。鼓圈弯曲至合拢抻直,即为鼓柄,约12cm。鼓柄外部用布条或薄皮缠裹,也有用麻绳缠绕者,以防铁柄磨手,并将鼓圈与鼓尾连接在一起。
3.鼓环
与鼓尾鼓环是单鼓的必备之件。它分为三组套在铁条上,摇动时互相碰撞“唰啦”作响。东北地区的单鼓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为了增加鼓环的演奏效果,制作者将细铁条锻成四棱形,然后拧成麻花状,与同是麻花状的铁条棱棱相碰穿在一起,摇动碰擦。鼓环一般由2-3枚为一组,直径约4cm。
鼓尾的样式由于流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图5-1为辽东式,鼓尾呈半莲花形;图5-2为辽西式,呈连环形;图5-3为京畿式,亦呈连环形,但花样有所变化,而且制作鼓尾的铁条不象辽东和辽西的鼓尾那样锻成四棱形,是直接用圆形铁条弯曲而成的。
图5-1.辽东式 图5-2.辽西式 图5-3.京畿式
4.鼓鞭
单鼓的鼓鞭较之抓鼓的鼓槌要细的多,常以木或竹篦削刻而成。顶端倒磨成圆头,以防击打时损坏鼓面。靠近顶端之处,往往加以削刻至薄,以增加鼓鞭的弹力。尾端往往以彩色布条拴挂成穗,为装饰用。直径较大的单鼓,其鼓鞭相应也较长、较粗,因而鼓鞭也常常用布条缠裹。
5.鼓点
在满族萨满跳神中,音乐是否悦耳,似乎不是萨满的追求。宏大而嘈杂的鼓声几乎占据了萨满音乐的全部。因而,满族萨满音乐的旋律形态并不发达,而鼓乐却极其丰富,在萨满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单鼓基本鼓点的主要特征是:每种鼓点里的强音总数是奇数--“以单点为基础构成鼓套”(见谱例3)。与抓鼓相比较,由于它鼓身轻巧,并有柄相执,鼓技就显得更为丰富。
谱例3.《三棒鼓》
我们现在见到的单鼓,已不仅仅是满族萨满跳神的专用神具了。它随着满族的迁徙、征战,带着萨满跳神的遗风流韵,由边疆向关内流动,流传到其他民族的民间活动中,如辽西、北京地区的“太平鼓”,甘肃天水、武当的“旋鼓”。当然,由于流传区域的不同,单鼓的具体形制已经发生了一些局部性的变化,如武当旋鼓的鼓圈是一个底边为直线,其上为弧状的“半圆”形抓鼓。但其作用依然未变,被当地百姓认为具有神力,能够用来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神鼓”。单鼓这种“握执型”的单面鼓,在东亚一些国家中也有流传,如日本的柄鼓。但日本的柄鼓(团扇鼓)较之中国的单鼓已有了较大的变化。鼓的制作比较精细、规范,鼓圈和鼓柄为木制而非铁制,不带鼓尾。由于资料匮乏且疏于考察,中国单鼓与日本柄鼓是否有其历史渊源关系,还有待于深入探讨和比较研究。
抓鼓与单鼓的相同之处是 单面、圆形、蒙革、带环(或“钱 ”)、用槌(或鞭)击鼓,以单点为基础构成鼓套。但是,由于形制上的差异,单鼓和抓鼓在执鼓的方式和演奏方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区别。尽管如此,我们仍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最能说明抓鼓与单鼓之间的演变关系的是关于内蒙古察哈尔萨满鼓的一组照片。这些照片,是赫宁.哈斯兰德.克雷斯腾星(Henning Haslund-Christensen)先生于1937-1939年间所摄。它真实地记录了半个多世纪前,蒙古察哈尔地区萨满神鼓的形制。这种神鼓,鼓身为抓鼓状:宽边鼓圈;鼓柄为单鼓状:带鼓尾。鼓尾的形状有两种,一种与京畿式”的单鼓鼓尾的样式相同,另一种是“飞鸟式”--垂直的鼓柄下部穿插着一支飞鸟形的鼓尾,大概是萨满飞翔的象征。它的总体特征,是其形制介于抓鼓和单鼓之间。
鉴于抓鼓和单鼓这两种形制的萨满神鼓在蒙古族中都曾流行,察哈尔萨满鼓发现的意义对于满族萨满鼓形制的考察是不容忽视的。毫无疑问,察哈尔萨满鼓将为抓鼓与单鼓渊源关系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提供极其宝贵的佐证。
(三)抬鼓[Taigu]
抬鼓,满语“同肯”(Tongken)。它的作用主要是配合抓鼓以及其它乐器烘托气氛和统一速度。在满族萨满的特殊语境中,它主要是“雷”的象征 。
抬鼓是一种木腔、蒙皮、双面的扁平状鼓。其形制各地大同小异。宁安富察哈拉所用抬鼓,扁平状,以牛皮蒙制;鼓面直径47cm,鼓身高20cm。鼓皮用铁钉嵌在鼓身,双面。演奏时,把鼓悬挂在神堂的门柱上或墙壁上,用双鞭击打(鼓鞭与抓鼓的鼓鞭一样)。满族宫廷萨满跳神的抬鼓,是悬挂在特制的鼓架子上击奏的。这面鼓的鼓面直径约53cm,鼓身高约13.6cm;两张鼓皮是用皮绳上下交叉对拉绷在鼓身上的,而不是用铁钉镶嵌的。鼓槌为一根长约33.3cm,直径约1.5cm的木棍,其上冠一圆球。
抬鼓的作用因人而异。当老萨满使用时,它是掌握整个现场表演情绪和演奏速度的指挥工具;而在栽力子(辅祭者)使用时,它要按照萨满的一招一式和速度的疾徐应声而动。
这种扁鼓,在东北的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流行。如吉林延边朝鲜族的扁鼓,至今仍然保留了那种用皮绳对拉鼓皮的样式。目前,有些满族萨满也用这种扁鼓,在东北的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流行。如吉林延边朝鲜族的扁鼓,至今仍然保留了那种用皮绳对拉鼓皮的样式。目前,有些满族萨满也用普通的大鼓替代抬鼓。但是,有的学者将“同肯”译为“大鼓”,则是个极大的误会。
(四)腰铃[Yaoling]
腰铃,满语“西沙”(Xisha)。它是满族萨满乐器中的另一种重要乐器,亦称“摇铃”。
许多地方史志中都有关于腰铃的记载,譬如黑龙江《呼兰府志》所载的满族萨满祭器:哈马刀(神刀)、轰勿(铜铃)、抬鼓、单环鼓、扎板、腰铃、裙子等。在清宫萨满跳神中,腰铃也是必备之器,这在清干隆皇帝敕撰的《钦定满族祭神祭天典礼》中已有详细记载。众所周知,清代仪典,多沿用明礼,实为汉制,而“惟祭天于堂子祭神于坤宁宫犹能保存故俗”,这“故俗”,即萨满跳神。清宫萨满所用乐器已加进了琵琶、三弦等,但仍未丢掉腰铃。满族贵族溥佳曾描述过宫廷萨满使用腰铃的情形:“不一会,进来两个‘萨满太太’,身穿绣花长袍,头戴钿子,足蹬花厚底鞋,一个弹起三弦,另一个腰间系上成串的铜铃铛 ……”。这些系于腰间“成串的铜铃”,即腰铃无疑。《钦定满族祭神祭天典礼》中绘有腰铃的形制图,并标有明确的尺寸。表演时,将腰铃系于表演者之腰际,舞时腰胯左右摇摆,腰铃随之“啷啷”做响。
腰铃,由腰带、衬裙、锥铃、系环等主要部件组成(见图7)。也有一种不带衬裙的腰铃,这种形制的腰铃是把锥铃直接拴结在腰带上系于腰间演奏的。宫廷萨满所用的腰铃分为大小两种。
图7.腰铃
腰铃摆动时发出节律式的声响,与变化多端的鼓声相和,是萨满舞蹈时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腰铃演奏时那种金属撞击的声音与震耳欲聋的鼓声配合,给萨满增添了莫大的勇气和无比的力量。所以,当萨满发现他要寻觅的妖魔鬼怪时,便更加猛烈、疯狂地摆动腰铃,以惊吓和驱赶他的对手。在萨满看来,腰铃的神力来自于神授。所以,每当萨满使用腰铃的时候,都要由辅祭的栽力子向天跪举祭拜后,为萨满围在腰间。
1.腰带和衬裙
腰带与衬裙连接在一起,为皮制。选料或猪、或牛、或驴皮均可。《重订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所载腰铃,其腰带长120cm;衬裙长53cm,宽27cm,半围腰间。腰带缝制在衬裙上部,起到将衬裙和裙上的锥铃系于腰间的作用。其长短视萨满的腰围而定,由皮带扣连接(早期大概是直接系扣)。
2.锥铃和系环
腰铃上铃铛为锥形、筒状、铁或铜制。长约20cm,直径约3cm少则十几枚,多则几十余枚不等。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徐氏腰铃的锥铃长17-21cm,直径2.5-2.8cm,共24枚。黑龙江宁安县富察哈拉藏腰铃的锥铃长19-21.5cm,直径为2.6-3cm,共40枚。锥铃直接用皮绳穿在衬裙上,系环缝制在衬裙上部,一环拴1铃,或一环拴2-3铃。环与环的距离讲究疏密得 当,否则影响腰铃的演奏和发音。
腰铃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常与抓鼓(或单鼓)或其它乐器配合演奏。腰铃的主要演奏技巧有甩、摆、顿、颤等。由于它主要是扭胯摆腰而发声,不象手摇掌击那样灵活,为节律式的左右摆动作响,称“摆铃”;也有将腰铃拎在手中摇晃作响,称“摇铃”;或将其顿地作响,称“顿铃”。在“背灯祭”仪节中,息灭灯火后。便用“顿铃”的方法演奏,并配之以晃铃。而在一般仪节中,萨满通常是佩带腰铃并执神鼓表演的。除宫廷萨满跳神使用的腰铃分为大小两种外,民间萨满跳神使用的腰铃大同小异。现据笔者考察,列表如次:
比 较 项 目
宫 廷 铃
宁 安 铃
宽 甸 铃
新 宾 铃
腰 带
长 度
119cm
99cm
104cm
93.5cm
宽 度
4cm
2.5cm
3.1cm
衬 裙
长 度
53cm
56cm
64cm
69cm
宽 度
26cm
27cm
19cm
24.5cm
锥 铃
长 度
19-21.5cm
17-21cm
16.3cm
直 径
2.6-3cm
2.5-2.8cm
3.4cm
铃 数
36枚
40枚
24枚
24枚
在北美的印地安人中,也见有腰铃这种形制的乐器,如在新墨西哥州圣伊丹佛松拍摄的一幅照片中,舞蹈者即披挂着这种锥铃。但他们不是将锥铃缝制在衬裙上,而是缝制在舞者的衣边上。
(五)晃铃[Huangling]
晃铃,满语“轰务”(Hongwu),亦称“铜铃”、“神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之为“铃杆”。 所谓“神”是无形的,但在萨满的视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响“造型”。因而,许多神祗都是带着神铃下界的,即铃的声响象征神的降临,如吉林石姓萨满请下“玛克吉瞒尼”时,这位神灵“手提着神铃,光亮如托立,摇晃着戏耍着,金色神铃,诵唱着神歌进来了。”
晃铃的具体形制在本世纪初的一些地方志书中,就有记载。按《呼兰府志》所记的晃铃,其形制为“以木为之,长二尺有半,杆首缀铜铃数枚”。《依兰县志》记载的晃铃,其形制为“以柞木细棍二根作成,长三尺,每棍梢系铜铃五”。可见,晃铃是由两大部分组成:铃杆、铃铛。这种形制的晃铃,至今仍然在满族民间的萨满跳神活动中流行。
1.铃杆,木制。富察哈拉晃铃的铃杆长96cm,上粗下细,直径1.5-2cm。吴扎哈拉晃铃的铃杆较短,长66.5cm,直径4cm。木料常用松木、桦木、柞木等。
2.铃铛,铸铜制。球状、中空,内含若干弹丸。富察哈拉晃铃的铃铛大小不等,大铃直径3.8cm,厚4cm;小铃直径3.2cm,厚2.5cm。铃分两组用一根皮绳拴结在桦木杆子上端,一组由3个铃铛组成(一大两小);另一组由4个铃铛组成(一大三小)。铃身铸有饕餮花纹。吴扎哈拉晃铃(见图8)的铃铛不分大小,直径4cm,厚3cm。铃分两组用铁环镶嵌在杆子上端,每组由2个铃铛组成,并加进一个小铁环;铁环由一根锻成四棱形的铁条弯制而成。演奏时,铁环与铜铃碰撞而响。
晃铃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腰铃配合演奏。它有两种基本的使用方式,一是将铃铛拴结在铃杆上,用手执木杆摇晃作响;另是将铃铛从铃杆上取下来直接用手摇动作响。其演奏方法,或用手摇铃杆作响,称“晃铃”,这是它的基本奏法;或用手执杆顿地作响,称“顿铃”;或用手掌击铃杆使之振动作响,称“振铃”。《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和《中国乐器》中,将两种不同使用方式的晃铃分列为两个独立的辞条:“萨满铃”和“轰勿”。按其所释之义,“萨满铃”的形制与本文所释晃铃的第一种使用方式(将铃铛拴结在铃杆上演奏)相同,而“轰勿”的形制则与本文所释晃铃的第二种使用方式(将铃铛从铃杆上解下来演奏)相同。据笔者考证,无论是史志的记载(如《呼兰府志》、《依兰县志》等史志的记述)还是田野作业所见(如宁古塔富察哈拉等萨满的晃铃),满族萨满跳神使用的“轰勿”,都是由铃”与“杆”两大部分构成的乐器。所以,上述两书中的所谓“萨满铃”应是“轰勿”,即本文所释的晃铃;而该书中所谓的“轰勿”,实际上只是它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倘若特指“轰勿”这件萨满乐器,则是错误的。
(六)拍板[paiban]
拍板,满语“嚓拉器”(Calaqi)。亦称“扎板”。为木制,板片多寡不一;各片上端开有两个小孔,用皮绳相联结,下端可自由开合。《依兰县志》中所载的拍板形制为:“色木板三块,长一尺三寸,宽二寸,以双手击之”。北京故宫藏干隆时期所制拍板,由6片红木组成;板片长40.5cm,上端宽7.9cm,下端宽8.5cm,厚约1.8cm。宁安富察哈拉拍板,由4片铁梨木组成;板片长33cm,宽3.8cm,厚约1cm;板片上端用烙制的方法烙出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新宾吴扎哈拉拍板较大,由3片硬杂木板组成;板片长60cm,宽8cm,厚0.3-0.9cm。
拍板的演奏方法有两种,一是单手执板:将手掌插进板片中,摇动击奏;一是双手执板:将串联起来的板片分两组,左右两手各执一组拍打击奏。满族萨满的演奏方法多为后者(见图9.)。
(七)响刀[Xiang]
响刀,满语“哈利马力”(Halimali),即“哈马刀”,亦称“神刀”。金属或木制(见图10)。在刀背和刀把上串联若干金属小环,舞动时“唏哩哗啦”作响。它是满族萨满趋魔逐妖的武器,当然,由于萨满所要对付的对象是虚幻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使用刀之刃来“砍杀”,而是用刀之响来“惊吓”。
响刀的基本形制为:“刀或以铜、或以铁为之。其四周有孔,系以连环,摇之有声”。辽宁新宾吴扎哈拉萨满使用的响刀,为木制。刀身长约52cm;刀柄长约16cm;护腕厚约1cm;刀背上穿孔挂上成串的小铁环。《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所载的响刀,长约73cm,宽约6.3cm。
哈马刀的用法,一是在演唱时,使其随节奏而作节律式地双手摇动,即“立案前,双手捧刀,刀刃向本身,以刀背对神摇之,上下点三点”。吴扎哈拉萨满在表演时,萨满和栽力子各执双刀,即刀刃向身,刀背对神,上下摇之。另是做为道具,为萨满在舞蹈时使用,如民间流传的所谓“打刀”。这种表演需要萨满有高超的技巧,非一般萨满所能。
‘贰’ 打击鼓有分类吗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一般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中国的鼓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早出现的乐器,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鼓应是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土鼓”。
民间的鼓南北有所不同,俗称“南有铜鼓,北有皮鼓”。由此可知中国的鼓往往是依材料和地区而产生相当不同的特色。据知在西周时,鼓就已经可分为数十种。
目前中国的鼓大致有这些分类:
依材料分:土鼓、陶鼓、木鼓、玉鼓、石鼓、铁鼓、铜鼓等。
依形状大小:圆鼓,大鼓,小鼓,扁鼓等。
依特殊命名:太平鼓,堂鼓,花盆鼓,排鼓、套鼓,八角鼓,花鼓、腰鼓、抓鼓等。其中抓鼓是中国最小的鼓,仅用手指夹住就可敲打。
西洋的鼓大鼓、小鼓、中鼓、定音鼓、康加鼓、邦哥鼓、爵士鼓等爵士鼓爵士鼓(又名架子鼓)是一种打击乐器,英文称作Drum kit或Drum set,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一体,基本的组合包括了大鼓(bass drum)、小鼓(snare drum)、两个中鼓(tom tom)、一个落地鼓(Floor Tom)、脚踏钹(Hi-Hat Cymbal)和两片铜钹(a ride cymbal and a crash cymbal)。
爵士鼓起源于美国,在1920年代爵士乐兴起时,常用于爵士乐的演奏当中。爵士鼓是利用鼓棒和鼓刷来演奏,大鼓则是利用脚踩踏板来发出声音,大鼓的直径18、20、22、24、26吋,深度以14、16、18吋居多。小鼓因为其底部装有响弦(Snare),故英文称作Snare drum,爵士鼓用的小鼓直径约13或14吋,深度以3~8吋为多。中鼓是一种圆筒状的鼓,声音类似去掉响弦的小鼓的声音,架在大鼓上方。落地鼓(Floor Tom)是一种有脚的中鼓,置放在爵士鼓组中大鼓的右边,直径有14、16、18吋几种,深度约14~16吋。脚踏钹固定拍子打点用,尺寸是直径13、14、15吋,以14吋最普遍通用, 上片称Top,下片称Bottom,Bottom,脚踏钹用架子立于整套鼓的左边,演奏的方式除了用鼓棒打击之外,也有踏板可以控制上片和下片的开合。
为了因应越来越多变化的音乐,爵士鼓的配件也有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例如在拉丁乐曲风中,可在爵士鼓中加入牛铃(cow bell)、铃鼓、木鱼、或其他种类手鼓。
‘叁’ 鼓是用什么做的
鼓
网络名片http://ke..com/view/109022.htm
图例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目录
在中国的发展
鼓与民族
鼓的分类
西洋的鼓
汉字展开
鼓的文献记录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蚩尤,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
宋 黑釉帖花纹鼓
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编辑本段
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历史上,中国鼓传至邻国,如朝鲜、日本 ,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鼓。中原地区以中国传统鼓为主流 ,边疆少数民族的鼓既受传统鼓影响,也受外来鼓特别是阿拉伯与印度鼓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虽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当时已用于诗、乐、舞以及劳动、祭祀、战争和庆典之中。从秦、汉到清代,中原地区原有的各种传统鼓几乎都得以保留并有所发展,而以阿拉伯和印度为主的外来鼓,虽然曾在中原长期流行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后期日渐衰落以至失传,仅在文献中留下了一些不详的记载,例如檐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
编辑本段
鼓与民族
中国各民族流行的鼓主要有以下几类。
虎座鸟架鼓
(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①景颇族增疆,又称大长鼓。鼓身为一段长约3米的巨木挖空 ,双面膜以皮条拉紧 。置于两根横木上或悬于木架。两人各击一头,或坐于鼓上,或边击边舞。常用于室外大型歌舞伴奏。②侗族大鼓贡。鼓框用整段原木挖制,长约100厘米,直径约50厘米 ,两面蒙牛皮 ,腰部稍大,两侧安大铁环。横悬于鼓楼内,仅用于节日和集众商讨大事。圆柱筒形鼓.
粗腰筒形鼓
①大鼓。乐队用的大鼓膜径约 50~100 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于鼓架,双槌敲击。用于器乐合奏及舞蹈 、戏曲的伴奏 。节日庆典用大鼓膜径100厘米以上 ,由1人或数人各执双槌击奏。②堂鼓 ,又称同鼓 ,清代又称杖鼓。外形与大鼓相同 ,但较小 ,鼓径一般为7、8、10寸3种规格。用于器乐合奏,戏曲、舞蹈的伴奏及独奏。③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主要用于合奏、舞蹈、杂技团和锣鼓队。④书鼓。鼓身扁圆,鼓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低而响亮 。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是北方各类说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演唱时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签击奏。⑤腰鼓。相传由南北朝外来鼓羯鼓演变而来。鼓身中间粗,两端细,蒙以牛皮或骡子皮 ,鼓身一侧置两个铁环 。有大小4种规格,发音清脆。常由舞者挂于腰侧,执双槌边击边舞 。用于民间秧歌或节庆、迎宾仪式中。⑥朝鲜族小鼓草高。扁如书鼓,径长约25厘米,有柄。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 ,用时左手执柄,右手执棒击奏。常边敲边舞。⑦朝鲜族圆鼓。形似汉族小鼓 ,直径37.5厘米 。演奏时席地而坐 ,左手击拍,右手执槌敲击鼓面与鼓边。⑧高山族大鼓。形似汉族堂鼓,膜径24~45厘米,用于祭祀、节庆、婚礼,播种和农田驱虫等。⑨傣族大鼓光拢。中腰稍粗而近于圆柱形,置于架上。可1人边击边舞,也可2人合击 。合奏时 ,1人在前执槌边击边舞 ,另1人在后用长篾条击奏 ,发出咚咚啪啪的音响。20世纪50年代,将体积缩小后搬上舞台,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壮族大鼓奘络。形似堂鼓,单面蒙牛皮,两侧中部设铁环。演奏时置于地上用双槌击奏。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和狮舞、龙舞的伴奏。
浅筒形鼓
①单皮鼓又名板鼓、环鼓。在纳西、侗、土家、蒙古、汉等民族中流传。鼓框上宽下窄,鼓面中间高四外低,单面蒙皮,置于木架上,以1或2支竹棍击奏,声音高亢激越。用于纳西族侗经音乐、土家族丝弦锣鼓、侗族吹打乐队及汉族的吹打乐和戏曲伴奏。②点鼓,又名怀鼓。厚木边,中间高,四边渐低,两面蒙牛皮。演奏时鼓框一边立于右膝,鼓面向前,右手腕扶鼓框上端,手指执红木或竹制签子敲击,左手执板击节。用于十番鼓或昆曲清唱。
细腰筒形鼓
①蜂鼓。流行于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邕宁、武鸣等地壮族称岳鼓,环江毛南族叫长鼓,防城瑶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称横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黄泥锻烧而成,两头大,一端呈球形,一端为喇叭形。中间细如蜂腰,两面蒙皮。演奏时鼓绳挂头颈横悬身前,或置于架、凳上,左手执杖击球形一端鼓面,右手拍击另一端,立奏、坐奏或边奏边舞。主要用于师公戏、师公舞的伴奏。②朝鲜族杖鼓,又称长鼓。木制鼓身,两端粗空,中段细实。两端鼓身大小不一,发音不同。置于架上或挂于身前,右手执细长杖敲击,左手并指分击鼓的两面。用于长鼓舞、农乐舞和器乐合奏。
座墩形鼓
象脚鼓流行于傣、佤、布朗、景颇、德昂 、 阿昌、拉祜、哈尼等民族中。形如高脚杯,上口蒙膜,悬于身侧。左手扶鼓边,并和右手交替拍去鼓面。在节日、喜庆场合边击边舞。
长筒形鼓①瑶族长鼓。鼓身细长,腰细中实,双面膜,斜挂于腰侧或左手握鼓腰击奏。体积大的长鼓置于架上。用于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的歌舞 。②佤族竹鼓 。长100厘米 ,用青竹制作。上口蒙皮,下端竹筒劈扎成束腰状,下部三足鼎立。立于地上用双槌敲击;或左手抱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猪或羊皮 。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渔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体扁小 ,7个边框上各装一对小铜铃 ,另一边框系长穗,单面蒙蟒皮。用时以左手执鼓框,右手以指弹、挫或以指、掌拍击。用于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②太平鼓。于铁圈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形如团扇。下置一柄 ,缀以铁环或小钹,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用于满、蒙古、汉民族的民间歌舞。③达卜。维吾尔、塔吉克斯坦 、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手鼓。圆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驴皮,框内缀若干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把鼓框,重心置于左手,击鼓面并摇动鼓身。④萨满鼓,又称抓鼓、手鼓、单环鼓。流行于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圆盘形鼓面,蒙驴、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错扎有皮带或铁条,上系10余枚铜钱。用时左手执皮带或铁条,右手执鼓槌,用槌头或槌身敲击。用于萨满教祭祀仪式。
锅形鼓
①纳格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铁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驴皮,大者鼓面直径27.5厘米,小者面直径20厘米。常两个一对置于地上演奏,两手执槌敲击,两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称花盆鼓。由堂鼓演变而来 ,又称南堂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用双槌击奏。相传南宋梁红玉曾擂缸鼓助阵。现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有时亦独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借鉴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研制出定音花盆鼓 。
编辑本段
鼓的分类
鼓(20张)
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狼涨:又名“狼鼓”。流行于福建地区。狼涨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壮族蜂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用于福建地区“笼吹”、“福州十番”等器乐合奏和 闽剧伴奏。
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演奏时,将同鼓悬空挂于木制三脚架上,以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的双棰敲击。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戏曲伴奏和喜庆节日里群众性的锣鼓队。在锣鼓队行进时可系带悬挂在身上演奏。奏法有单打、双打、滚击、闷击等技巧。敲击鼓心、鼓边、鼓框,由鼓心逐渐向鼓边去奏,或由鼓边逐渐向鼓心敲击,均可取得不同的音色变化。
在器乐合奏“十番鼓”、“十番锣鼓”中,同鼓与板鼓由一人兼奏,击鼓技巧尤为繁复,用轻重击、轻重滚、连滚带击或多种奏法的交互组合使用,可以演奏出风格迥异的鼓段(或称“鼓牌子”)。
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鼓上面直径57厘米,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直径为28.5厘米,鼓身周围绘有民族风格的金色云龙图案,形象维肖,栩栩如生。并附用特制的鼓架。鼓身多用椿、杨或柳木制作,经车旋而成。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为好。演奏花盆鼓时,以木棰敲击上面鼓皮而发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
大堂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用的。鼓面直径达1.5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直到1915年钟表普遍使用后,它才成为供人们观赏的文物。在北京天坛,也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面径1.5米,高约2米,是过去皇帝祭天时才使用的。
大鼓由两根较粗的木棰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闷击、压击、摇击和滚奏等。大鼓鼓面较大,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对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响能与乐队融合,可加强乐队的低音。它还可以独奏或作为效果乐器使用,模仿雷声、炮声。
书鼓:鼓身呈扁圆形,两面蒙皮,鼓面直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专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也适用于各地的曲艺演唱和鼓书伴奏。用单箭演奏,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90厘米左右,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鼓箭击鼓表
点鼓: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演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缘,使之固定,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鼓棰敲击。左手持板击节。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一般是每拍敲一下,起掌握节奏作用。
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仅鼓身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称。发音比堂鼓低,但很响亮。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宫里,藏有一面直径1米左右,鼓身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锣鼓队。
板鼓: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板鼓构造独特,音色清脆。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行指挥外,还与拍板一起为唱腔打节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以及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
板鼓是形体矮小的单面鼓,鼓身用色木、桦木、槐木、桑木、榉木或柚木等硬质木料制作,由5块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身直径25厘米,但绝大部分是木质板面,中间振动发音的鼓面仅有5~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边高9.5厘米。鼓皮用牛皮,张紧于整个板面直到底边为止。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敲击发音部位。板鼓发音的高低,取决于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松紧。为保持鼓皮的张力,所钉鼓钉较多,并在底部箍以铁圈。
板鼓因适用的剧种不同,而在规格上有大鼓膛、中鼓膛和小鼓膛之分。小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仅有5厘米,鼓中间高11.5厘米,鼓下口直径23.5厘米,发音高亢脆亮,主要用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适用范围较广。大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10厘米,鼓中间高11厘米,鼓下口直径24.5厘米,发音宽亮淳厚,适于南方的十番鼓使用,可独奏出快鼓段。中膛板鼓,中间的鼓膛直径8厘米,鼓中间高11.2厘米,鼓下口直径24厘米,发音介于大、小膛板鼓之间,多用于越剧、陕北和山西的地方戏曲伴奏,并在器乐合奏中使用。
演奏板鼓时,将鼓吊于木架上,使用两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而且因使用了点箭(用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用鼓箭平击鼓面),发出的音响也不同。
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解放后,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总结国内外鼓类乐器技术经验,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观,音色丰富多变,具有民族风格,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排鼓一般由5个大小不同、发音高低有别的鼓组成一套。每个鼓的两面外径相同而内径不一,可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共可发出10个不同的音。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调音的幅度一般可达四度或五度,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音。鼓身固定在一个特制的鼓架上,鼓架上端为U型的叉架,中间为套管制成的立柱,下端为三角架。立柱可上下伸缩,以使鼓身随着演奏者的需要升降,鼓身装在叉架上,便于翻转进行音高选择。演奏时,排鼓多摆成一字形、八字形、半圆形或弧形。鼓面可倾斜15~45度,可供立击、坐击、侧击或斜击,可以进行拍击、轮击和交叉击等。
排鼓发音激烈、跳荡,中、低音宽厚雄伟,高音坚实有力,既保持了堂鼓的风格,又具有圆润、抒情的特点。由于具有不同音高、音色及轻重的变化,所以最适于大型民族乐队使用及鼓乐独奏,是一种色彩性的乐器。除可集群使用外,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其音色和性能,单独抽出来用于地方戏曲和器乐合奏。它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有丰合多彩的音响效果。
琴鼓: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渔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乐器业余研制组制成在四川民间曲艺“竹琴”的伴奏乐器启发下研制成功的,由16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简)构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过竹制固皮圈紧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两排置于木质琴架上。演奏时,奏者双手各执一支竹制琴箭击奏,发出由(D~f1)16个音,音色柔润、清晰而明亮,既可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也可用来单独演奏乐曲。
编辑本段
西洋的鼓
有大鼓、小鼓、定音鼓、康加鼓、邦哥鼓、爵士鼓等。
康加鼓
小鼓(又称小军鼓、响弦鼓),是一种具有响弦横置在鼓面的打击乐器。 常出现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等,以一线或者低音谱记谱。
定音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定音鼓是管乐队或交响乐队中的基石。
康加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一般为直径四十厘米,高度约为一米之鼓。常见为两个一组。
邦哥鼓是鼓的一种。多为两个一组,直径及高度均约为三十厘米。常用于拉丁音乐。
爵士鼓又名架子鼓,是一种。此乐器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一体而由一人演奏。
‘肆’ 一种日本的乐器
日本打击乐器
太鼓
太鼓(钓太鼓):鼓体直径55厘米、厚12厘米;演奏时以裹上皮革的两支木制“拨”(鼓槌)敲击;正式名称为钓太鼓。
大太鼓:舞台上表演舞乐时使用,鼓面直径超过两米。
荷太鼓:道乐'(行进式的雅乐)时使用。
钲鼓
钲鼓:打面直径15厘米,雅乐器中唯一的金属乐器;演奏时以尖端如水牛角的两支“桴”(鼓槌)敲击。
大钲鼓:舞台上表演舞乐时使用,鼓面直径超过两米。
荷钲鼓:道乐(行进式的雅乐)时使用。
羯鼓:鼓面直径23.5厘米,是打击乐器中的首席,演奏时以尖端如枣的两支“桴”敲击。
三之鼓:鼓面直径42.5厘米;演奏时左手持鼓,右手持“桴”。
笏拍子:长35.5厘米、厚1.2厘米,一组两片。
船乐(在船上演奏)时使用的太鼓及与舞乐的小道具:壱鼓、鸡娄鼓、振鼓。
钓太鼓、大太鼓、荷太鼓、船乐用太鼓,总称为“乐太鼓”。
钓太鼓、钲鼓、鞨鼓合称为“三鼓”。
以上内容出自“翔飞日本留学网” http://www.gotojp.net
‘伍’ 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是什么
传统乐器中最有名的是三味线、尺八、太鼓、十三弦古筝;还有十七弦琴、萨摩琵琶等。
1、三味线的祖先即是中国的三弦。三弦于1560年经冲绳传到了日本。通过日本艺人的改造,三弦变成了三味弦(线)。
(5)日本抓鼓是什么扩展阅读:
日本的乐器形态及其演奏也充分反映出日本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微妙差异。与世界其它国家一样,日本的乐器也可以大致分为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奏乐器三类。小鼓是日本典型的打击乐器之一。 日本是一个鼓乐文化和鼓乐资源都十分丰富的国家,鼓乐传统由来已久。不同地区的鼓乐,自然有着彼此相异的艺术内涵。流行在八丈岛上的鼓乐被称作“八丈太鼓”。最早的八丈太鼓音乐是用在祭拜仪式上的。现在,八丈太鼓也成为在丰收节日和欢迎贵宾的仪式上演奏的乐器。
‘陆’ taiko是什么意思
Taiko指的是日本乐器太鼓。
相关介绍:
太鼓的形状有大有小,形状好像啤酒桶。鼓身用榉木(高档)或次楸木(低档)两面蒙上熟牛皮,直径从30厘米到超过1米的宽度。而在曾经的太鼓热中,更宽大的体积也出现过。如今,各种各样的太鼓皆已经传入中国。福建高校有多个太鼓队,其中,华侨大学中琉太鼓队最为有名。
(6)日本抓鼓是什么扩展阅读
太鼓分为很多种,太鼓エーサー要用到的鼓一般只有以下三种:大太鼓、缔太鼓和平眮小鼓,平时称为大鼓,中鼓和小鼓。大鼓上有一根肩带,打鼓时斜背在左肩,鼓面斜向上,以右手持棒击鼓。缔太鼓四周有孔,上面绕有红绳,和一根与鼓面垂直的棒。
打缔太鼓时的姿势是四指抓绳,大拇指卡在棒上。平眮小鼓只有一个大盘子大小,左手持鼓,右手持棒击鼓。三种鼓可以同时配合一首曲目打出不同的风格:大太鼓男女均可打,阵势十足;缔太鼓一般由男生打,动作帅气大方,花样多变;平眮小鼓由女生挥动,动作柔和却有力。
此外,太鼓表演还可伴有散打、拳击、挥动旗帜等多种表演形式。一般来说,击打太鼓要和着音乐节拍,并随着音乐呐喊以此表达心中的喜悦或庄重或忧伤的感情。
‘柒’ 日本民族乐器
是小鼓,很多日本电影和大河剧都有演到,在歌舞伎,能乐中都有用到,歌者唱的声音是“一哟~”
小鼓是日本典型的打击乐器之一。在日本,多数的鼓是用两根鼓槌捶击鼓皮进行演奏的,但是,小鼓是用手指捶击鼓皮,为了确保微妙的音色,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根据鼓声来对鼓皮系带的绷紧度进行调节,或是朝鼓皮上哈气以保持鼓皮的潮湿度。 置于肩上演奏,而大鼓则靠在腰间。而另一种古老的乐器羯鼓,则属于雅乐乐器,但如今民间也很常见。另外在古典艺能中,缔太鼓是真正意义上的太鼓,这种乐器的桶身比较短,使用两根鼓槌,和小鼓、大鼓、以及能管或筱笛一起组成杂子(hayashi)的四拍子。四拍子的打击乐组合是日本最具特色的音乐形式之一,源自能乐、发展于歌舞伎,之后演变成各种各样的杂子方(即演奏杂子的团队),广泛应用于从浪曲、落语到民谣等许多民间的音乐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