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要幫助阿富汗政府軍
『壹』 作為敘利亞鄰國的土耳其,為何要強制干預敘政府軍收復伊德利卜省
從國家層面來說土耳其和敘利亞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沖突,為何在ISIS被消滅之後,土耳其毅然決然頂著國際輿論的壓力出兵敘利亞呢?出兵敘利亞的背後到底有何貓膩,且聽我慢慢道來。
從土耳其的角度出發,一旦庫爾德人建立了國家,那麼肯定意味著本國的動亂,因為國內分布著大量的庫爾德人,他們勢必會揭竿而起,所以土耳其才會出兵敘利亞。
『貳』 土耳其越境打擊庫爾德武裝,目的是什麼
土耳其打擊庫爾德武裝部隊的目的是想要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趁現在敘利亞政權還沒有完全的穩定,佔領一小部分國家領土為己所用。也是因為美國剛好撤軍了,而且庫爾德武裝軍戰鬥力也沒有土耳其強大,可以更容易的攻打下來。
土耳其現在屬於軍事強國,身為北約成員國,身後還有一個美國老大哥在旁邊罩著,而且現在美國已經放棄了庫爾德武裝軍,令庫武裝心寒。認為這是「背後捅刀」。美防長埃斯珀為此辯解說,美軍夾在土軍和庫武裝之間,處境困難,只好撤出。二是穩住俄羅斯和伊朗,使之「動口不動手」。三是土方預計敘政府軍和庫武裝即使聯合起來,也難以抵擋土軍攻勢。
面對土耳其強大攻勢,敘政府軍聯手庫爾德武裝共同抵抗。這本身提高了敘政府在民眾,特別在庫族中的威望、地位和影響力。
『叄』 土耳其為何要對敘利亞庫爾德人發動軍事進攻
土耳其要打擊庫爾德武裝,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庫爾德武裝中有一些分支已經滲透到土耳其,而而且被土耳其認定為頭號打擊目標,為了保持國內的安全穩定,土耳其只能想辦法對庫爾德武裝進行軍事進攻,徹底地解決這些對土耳其有威脅的組織。
同時土耳其也想利用軍事行動在敘利亞北部推進建立「安全區」,讓仍身居土耳其的部分敘利亞難民返回自己的國家。自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有300多萬的敘利亞難民逃往鄰國土耳其,而土耳其東部庫爾德人區原本就是發展不利、社會不太穩定的地區。加之過去這兩年土耳其金融和經濟的大幅波動,大量敘利亞難民的存在也是土耳其政府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難題。
『肆』 土耳其的支持對烏克蘭至關重要,為什麼這么說
土耳其雖然烏克蘭的武器製造相對較好,但其軍事體系並不完善。土耳其一直想稱霸地中海。既是北約,也是歐盟,而且相當強大。而且它年年打架,鍛煉身體也不錯。
是俄羅斯黑海對地中海的阻遏者,在中東有重要影響。土耳其當然會有一顆驕傲的心。畢竟是大國,你可以反抗我。在很多問題上,你不會害怕美國或俄羅斯。但土耳其在美俄博弈中利用了吸引土耳其的策略,採取了兩邊下注的策略。最近土耳其又變得很強大,同時也挑戰了美國和俄羅斯兩大國家。
『伍』 土耳其在阿富汗的核心利益是什麼
我是在土耳其的華人.土耳其國內一直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民族問題,亞美尼亞族,庫爾德族等等.其中主要居住在東部地區的庫爾德人以庫爾德工人武裝為旗幟,公開與土耳其政府分庭抗禮,力圖建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目前在土國內已被視為恐怖主義,被稱之為"PKK".而庫爾德工人武裝主要的活動范圍便是在土東部邊境,於伊朗,阿富汗,敘利亞等國接壤的地區.土耳其主要的意圖是借阿富汗將PKK勢力竭力肅清.再者,作為北約的成員國之一,土耳其與美國關系一向緊密.再加上近年來土耳其一直在努力加入歐盟,其欲藉助美國向歐盟施壓,達成徹底脫亞入歐的目的.所以響應美國號召,出兵阿富汗,協助美軍作戰.
『陸』 伊朗土耳其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其中包括一個1.2萬人的火槍兵軍團和一個1萬人的騎兵軍團;還建立了火炮工廠和由炮手組成的炮兵部隊。火槍兵和炮手只從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時,伊朗軍隊的兵力達12萬人,計有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封建民軍中有3萬克濟爾巴希人和由土庫曼人、庫爾德人、盧爾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組成的4.5萬民軍。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很快增至30萬人。伊朗為准備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進行戰爭,還與土耳其的敵對國——俄國和歐洲諸國建立了政治與外交關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對土耳其開戰。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伊朗國第一次成為進攻的一方,而軍事組織未作根本改變的奧斯曼帝國卻成為防禦的一方。1603~1604年,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伊軍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餘萬亞美尼亞人從被征服的亞美尼亞被趕往伊朗內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戰爭中,伊朗獲得全勝。1613年11月20日,交戰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戰果的和約。
由於對1613年伊斯坦布爾和約的條款不滿,土耳其於1616年開始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
在1616~1618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新戰爭中,土耳其又遭失敗,於1618年在謝拉布簽訂和約,條約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各項條款。在最後兩次戰爭中,伊朗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范圍,接著就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戰爭起因於沙赫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對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的起義之機,攻佔了巴格達市,隨後佔領了整個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於17世紀的前25年裡,對東喬治亞的幾次遠征,破壞性特別大。外高加索人民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喬治亞,薩阿卡則領導的廣泛的反伊朗起義,動搖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統治。
與此同時,土耳其在歐洲的戰事中遭數次挫折後,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間,便重新致力於征服東方。
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耳齊赫,奪取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將其變為土耳其的一個省。穆拉德四世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同時,他的部隊還佔領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可是他未能佔領巴格達,對該城長達9個月的圍攻毫無成效。
1630年,土軍轉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毀掉了哈馬丹城,屠殺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簽訂了卡斯列—席林條約。
按照這項條約,伊土兩國間的疆界沒有變動,但阿拉伯的伊拉克歸屬土耳其。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
18世紀30年代初,統帥納迪爾成為伊朗的實際統治者。
1730年,他擊敗了土軍並將其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赫和南亞塞拜然。
然而,當納迪爾忙於鎮壓阿富汗阿布達爾部族的霍臘散起義時,唯恐納迪爾的聲望增高的塔赫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個人威望。塔赫馬斯普二世的軍隊在哈馬丹城下遭到失敗。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和約使土耳其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領土合法化。
1732年底,納迪爾推翻了塔赫馬斯普二世,事先與俄國簽訂臘什特條約後,便親自出征土耳其。
按該條約規定,吉蘭省立即歸還伊朗,而庫拉河以北的領土待將土軍從外高加索境內驅逐後歸還。
1735年6月14日,納迪爾的7萬軍隊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蘇丹的8萬大軍。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16至18世紀的伊士戰爭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勝。戰爭阻礙了伊土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一些由許多民族和部落鬆散地拼湊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
伊土戰爭的非正義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間——特別是在17至18世紀——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運動,這些運動都為交戰國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統治。伊土戰爭對外高加索人民來說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在血腥的伊土戰爭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淪為在近東和中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裝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軍,武裝力量的主要兵種是用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武裝起來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伊朗的正規騎兵和土耳其的正規騎兵是軍隊中靈活機動的部隊。常備步兵與騎兵相比則處於從屬地位。
『柒』 土耳其和敘利亞為什麼要打仗
本來敘利亞和北約土耳其兩國關系就不好,加上北約美國佬帶頭打擊敘利亞政府軍,扶持反政府武裝,都是美國佬攪的亂。。。
『捌』 土耳其為什麼與伊拉克開戰
這在中東是個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些國家比較混亂,國家政權比較分裂,除了政府擁有一些外,國內一些勢力強大的黨派不聽從於政府的領導。自己經常動用自己的武裝力量去從事於周邊國家的破壞活動。
你說的土耳其炮轟伊拉克北部,其實土耳其是為了打擊在伊境內的反土政府的庫爾德工人黨武裝。該武裝老是在周邊找土兒其的事。土耳其軍隊一到,他們又跑到自己的國境內。對方做為政府軍,是不能進去別國領土的。不然就意為著雙方國家的開戰。
這就是中東特殊的原因。
比如上次的以色列軍隊直接進入黎巴嫩,其實和黎巴嫩政府沒太大的關系,只是打擊在黎境內的珍珠黨的武裝。這個黨同樣是以雙方的國境線為依託不斷騷擾以色列。
『玖』 為什麼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常發生戰爭
這是地緣政治導致的最後結果。
1、土耳其橫跨歐亞大陸,扼守博斯普魯斯海峽,戰略位置無需贅言。古往今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誰掌握了這道海峽誰就管控了俄羅斯在黑海的出海口,黑海艦隊淪為廢鐵一堆;
2、阿富汗雖然土地貧瘠,但是長期以來的宗教沖突不斷,阿富汗是高原地區,地緣上雄視巴基斯坦。並且長期以來的戰爭當地一直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機構;
3、伊朗則是老牌的反美鬥士,石油資源世界排名靠前。而且與伊拉克一直存有矛盾。
總結,這一地區長期就是陷入分裂狀態,並同為伊斯蘭國家,與他國的沖突往往是意識形態的差異,深層的則是追逐資源搶占戰略高地。表現在形式上就是常常為其他大國所利用,作為在當地制衡另一方勢力的棋子。這不是單單的地理原因就能解釋的。
『拾』 為什麼土耳其會出兵敘利亞
避免庫爾德人做大。
庫爾德人在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生活,其中土耳其對庫爾德人的打壓最為兇狠。而土耳其的庫爾德工人黨更是被土耳其列入恐怖主義組織。
因為敘利亞、伊拉克的ISIS興起後,美國培養的伊拉克政府軍、敘利亞反政府軍都在ISIS的進攻下不堪一擊,於是美國試圖說服庫爾德自治組織出兵對付ISIS,然而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庫爾德人自治組織則不願意去招惹ISIS-------哪怕美國主動要求,庫爾德人興趣也不大。
直到ISIS主動攻擊庫爾德人,庫爾德人才發起了反擊,事實證明,世俗穆斯林的庫爾德人戰鬥力遠遠超過什葉派的伊拉克政府軍,也遠遠超過敘利亞的遜尼派反政府武裝,是唯一能夠在戰場上對抗ISIS的中東本土軍事力量。
於是,美國、歐洲都大力皮癢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庫爾德自治組織,很快,在美國歐洲的軍火、空中支援、訓練、情報支持下,庫爾德自治組織很快打的ISIS潰不成軍。
理所當然的,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庫爾德自治組織勢力也大幅度增加。
事實上,近年走向原教旨主義化的土耳其一直和ISIS關系曖昧,看到自己的遜尼派教友被討厭的庫爾德人打的屁滾尿流,土耳其人當然看不過去。
更不能容忍的是,土耳其人擔心隨著敘利亞的庫爾德人崛起,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也不安分。
於是,土耳其主動出兵敘利亞,攻擊庫爾德自治組織,目的有兩個
1 打擊庫爾德人的崛起勢頭
2 看看能否挽回ISIS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