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在古埃及叫什麼

土耳其在古埃及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27 01:24:14

⑴ 西台帝國是土耳其嗎埃及的法老中拉美西斯是<天是紅河岸>中的拉姆西斯嗎

而凱魯.姆魯西利在歷史資料上的名字是:Murshilish
Murshilish是赫梯帝國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他在位的22年曾使赫梯一度繁榮昌盛.有名的<赫梯法典>就是他在位時期命文官編撰的...
小亞細亞赫梯奴隸制國家的法典..20世紀初發現於赫梯古都哈圖薩斯.是若乾片刻有契行文字的石板和泥板.經捷克學者赫羅茲尼譯解並編成<小亞細亞出土的赫梯法典>...

東方古文明――赫梯(Hittite)

西台的起源
[編輯本段]

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認為西台人是小亞細亞的土著居民,而現在從考古學家遺跡以及文書記錄,西台人應該是外來民族,即印歐赫梯人,他們所用的是本族的赫梯語(後來的涅西特語),當時西台人在小亞西亞建立許多城邦,其實那應該算做部落.從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西台人進入小亞西亞在公元前3200年到3000年之間,其後幾百年裡,相繼在當地建立了許多部落.(有歷史學家認為西台部落是在公元前2000左右形成,但是西台在公元前14世紀就進入鐵器時代,那麼他們在短短500年裡就從青銅到鐵器是不大現實的,所以西台建立部落應該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大多史料上記載西台人從南歐巴爾乾地區東進,穿過達達尼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經水路遷徙並從小亞半島西部或西北步進入,逐漸向難遷移.但是從地理學家的觀點來看,西台人也有可能是沿高加索地區從小亞東部進入.此事尚無定論.在西台人在進入小亞之前是完全原始狀態,在到達小亞後他們才逐漸與美索不達米亞和當地土著哈梯文明交融,漫漫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既西台文化,由於當地民族的復雜性,所以部落之間的爭斗再所難免,到大約公元前17世紀中葉,西台人基本上統一了小亞半島,建立了西台王國,而後西台在通過學習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並加以改進,形成了自己的文字.

西台的興起與覆滅
[編輯本段]
由於資料的缺乏, 西台的歷史是很不好考證的,因為西台的歷史很短,所以遺留到現在的東西也並不多,但是從我所知道的古亞述與小亞細亞的通商記錄以及歷史系同學那裡了解到一些, 西台歷史應該是從哈什一世或者皮塔那和阿尼塔統治時期,具體如何我還不清楚,希望達人指教.不過若從我掌握的資料來講,從公元前1800年到前1200年左右為止, 西台一共存在了600年左右. 但根據亞述的文獻記載西台是在公元前9到10世紀之間覆滅的,所以我得出以下結論即西台可能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遭到海上民族的攻擊而崩潰的.但他們當時並沒有完全覆滅,可能是固守西台的幾個重要的軍事要塞,如同中亞述後期的亞述一樣,之後在其他民族的攻擊下才完全覆滅.

西台歷史的三個階段
[編輯本段]
如果以西台的王國時期開始算的話, 西台只存在300年.
如同亞述歷史分為三階段一樣,有人也把西台的歷史按其發展分為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

古王國時期
應該是從哈什一世到鐵列平時期,大約為公元前1650或前1750~前1500(沒有找到西台的王表)中間幾個國王不是很清楚.有人提到的巴爾納統一小亞這一事實我卻認為並不可靠,因為有關這位國王記錄少之又少,有少數也是民間流傳或史學家的猜測.
不過西台在這一時期迅速強大卻是事實,在許多文獻里提到了穆爾什里征服巴比倫,但這只是西台人一種誇張的描述,實際上穆爾什里在位期間,曾遠征敘利亞,控制了敘利亞的北方,在這之後穆爾什里又遠征南方,一度佔領了巴比倫城,並將其洗劫一空,所以說西台當時並沒有徵服巴比倫,只是像匈奴人一樣對城市進行一翻掠奪,之後就一走了之.不過,在這期間由於西台王室內部的爭斗使國內極不穩定,好在鐵列平即位以後制定了一系列法令,使國內趨於穩定.

中王國時期
這個時期是西台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我所指的黑暗並不是其政治上的黑暗,而上在這一時期,史料記載匱乏,至今為止,還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一時期大概持續了150年左右,從約公元前1500到前1345年,期間有幾位國王,發生過幾次大戰都是懸而未決.只知道西台為了鞏固他的地位,與周遍國家結親.
新王國時期
這一時期從蘇庇魯流馬什一世到西台滅亡為止, 西台走過了他最輝煌的150年(從公元前1345年到1200年左右).看過筱原千繪的漫畫《天是紅河岸》的人就應該知道這個名字,裡面的男主角就是凱魯. 穆爾什里二世( 蘇庇魯流馬什一世的次子)雖然漫畫把歷史進行了更改,但是裡面提到的西台在這一時期進入鐵年齡卻是事實.
由於西台迅速的過度到鐵器時代,生產力大為提高,並把鐵用到軍事上去.試想一個在以青銅為主的時代里,一個國家率先進入鐵器時代,其軍事和生產上的優越性一目瞭然. 蘇庇魯流馬什一世在其前期擴張以對鄰國為主,雖有遠征但結果卻不是很好.在西台重新強大以後,古埃及又加強了與西台的關系,並對米坦尼日趨冷淡(牆頭草^_^).這使得西台可以放心大膽的進攻米坦尼.
在消滅米坦尼之後(漫畫書中說只用了8個月), 當時,埃及正陷於內部宗教斗爭,無力東顧, 西台因此能夠順利地征服敘利亞和腓尼基.在這期間, 蘇庇魯流馬什一世迎娶了巴比倫公主(漫畫書中的第一號反面人物),並與巴比倫結為同盟.其中派遣一個兒子去埃及繼承王位,但中途卻被人暗殺,與為此古埃及一戰等事件,漫畫中也有說明,而後蘇庇魯流馬什一世病世,他的大兒子繼承王位,但只在位幾年就去世了,所以年幼的穆爾什里二世被迫即位(主角登場!).由於年幼即位,周邊小國紛紛反叛, 穆爾什里二世在青年時代就開始征討四方.有記載說他曾經進行了長達10年的軍事遠征.應該說蘇庇魯流馬什一世使西台從一個小國變成了帝國,而穆爾什里二世使這個帝國變成了近東最強大的國家.
提到西台的軍事,就不得不談一下有名的卡迭石戰役,雖然埃及文獻有記錄他們在這一戰役獲勝,但事實上勝利的一方應該是西台,這已被大多數考古學家所承認.次戰之後兩國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哈圖什里即位後,與埃及的拉姆塞斯二世簽定了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和平條約――「孟斐斯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銀板條約」.大致內容有點像「北約」,即一方受到攻擊,另一方出兵支援.
隨著時間的推移, 西台內部為了爭權奪位矛盾日益激烈,北方亞述有再次強大起來,加之海上民族的入侵,使西台帝國迅速滅亡,盡管在庇魯流馬什二世統治時期在海戰中打敗了敵人,並得到古埃及法老的支援,但西台在內外雙重打擊下,還是迅速滅亡, 西台歷史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西台歷史相關人物
[編輯本段]

既然有了關於西台的歷史,是否也該來說說關於埃及的相關事跡,因為埃及與西台的關系密不可分。先看看與漫畫中與卡爾·穆魯西利同步的圖坦卡蒙所在的埃及第18王朝(西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Horemheb),共14位君主。其中有圖特摩斯(Thutmose)、阿門諾菲斯(Amenhotep)。阿謝普蘇(Ay)、阿肯納吞(Akhenaton,即阿門諾菲斯四世) 和圖坦卡蒙(Tutankhamen)

圖坦卡蒙(Tutankhamen)
凡是知道一點埃及古歷史的都了解,圖坦卡蒙是埃及歷史上最年輕英俊、墓葬最富有、死亡最離奇的一位法老,在考古學的論著上也最有爭議。圖坦卡蒙在大約18、19歲時就被謀殺身亡,並且死因不明,有猜測說是被鈍器擊中後腦所制。但真實情形只有那位兇手最清楚明白(祭司艾耶涉嫌謀殺)。圖坦卡蒙死後,其青梅竹馬的妻子阿蒙赫特那拉被迫下嫁僕役出身的祭司艾耶,且不說60高齡的艾耶的無恥,就可看到埃及18王朝已經走到了最後,而阿蒙赫特那拉也就這樣堂而惶之地從埃及歷史上突然消失,連同圖坦卡蒙悲哀的生命。

涅菲緹緹
漫畫中是奈菲爾提提,意為"最美麗的女性"。這一位皇太後在埃及歷史上可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是18王朝阿肯納吞 (Akhenaton,即阿門諾菲斯四世)的王妃,一生育有六個女兒,阿蒙赫特那拉就是其中的一個。自然,圖坦卡蒙不是她的兒子,圖坦卡蒙的母親是阿肯納吞(Akhenaton,即阿門諾菲斯四世)的另外一位妻子,因為地位低微而名不見經傳。而眾所周知,埃及的近親聯姻是由來已久的。涅菲緹緹可謂是打破了這個傳統,好在敘利亞公主的美貌與精明倒也能讓古埃及那些老頑固心甘情願的閉上嘴巴,關於這一位女性的美貌可是有目共睹的。涅菲緹緹的半身像可是真實存在的,那白皙的皮膚再明白也不過。

第19王朝 (西元前1320-1200年),9位拉美西斯(Rameses)王族法老。拉美西斯一世(Rameses I)、塞蒂一世(Sety I)、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邁瑞普特(Merenptah)、阿門邁蘇(Amenmessu)、塞蒂二世(Sety II)、薩普特(Saptah)、陶斯瑞特(Tausret)女王

拉美西斯一世(Rameses I)
他開創了埃及的19王朝,他出生自一個軍人家族。據史記載他是赫姆雷布時期的維西爾(類似宰相),而赫姆雷布從一個步兵小隊長開始建功立業升到將軍,掌握著龐大的兵權,對法老的王位有著極大的威脅,在圖坦卡蒙死後,阿蒙赫特那拉向赫梯王蘇皮盧利烏馬一世求取一位王子作為她的丈夫和埃及的法老之時,有在邊境謀殺那位王子的嫌疑。赫姆雷布將軍是一個
非常有野心的政治家與軍事家,雖然在圖坦卡蒙死後,他並沒有直接奪取王位,而是由一個叫做艾耶的祭司坐上了法老王位,但在艾耶死後,赫姆雷布卻把他從埃及的歷史上非常厲害的抹掉,讓後人為這段空白的歷史困擾不已。
在赫姆雷布去世之前,拉美西斯一世娶了他的女兒,並因為驍勇善戰而讓赫姆雷布決定立他為法老。

拉美西斯二世 (公元前1304——1237年)
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法老,也稱拉美西斯大帝。他威猛、殘暴,是個天生的軍事家,就是他振興了19王朝。 那時來自小亞細亞的赫梯人發展起來,成為埃及最大的心腹之患,赫梯人攻佔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還攻陷了巴比倫帝國的首都巴比倫。接著,為了爭奪中東,又與埃及打了起來.拉美西斯二世向赫梯王穆瓦塔里發動了猛攻,赫梯敗退,卡疊石大戰之後,赫梯和埃及的仇恨越來越深。就這樣,埃及人和赫梯人展開了拉鋸戰,戰爭打了16年,雙方都精疲力盡,損失慘重。公元前1296年,赫梯的老國王一病不起,死去了,新國王是老國王的弟弟.哈圖西里。這時的新國王決定派出友好使團去埃及講和。拉美西斯二世此時也無力再戰,見赫梯王主動講和,正中下懷。雙方在孟斐斯簽訂了和約,和約刻在一塊銀板之上,因此又叫"銀板文書",上面寫著:"偉大而勇敢的赫梯王哈圖西里"和"偉大而勇敢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共同宣誓:"從此互相信任,永不交戰;而且,一國若受其它國家欺凌,另一國應該出兵支持..."這是留傳至今的最早的一份和平條約。
和約簽訂後,赫梯王又將女兒嫁給了拉美西斯二世。此後,兩國在數百年間都相安無事。 在拉美西斯二世繼位的第4年裡.他在敘利亞同希泰族人和他們的聯盟軍打了幾仗。但是,希泰族人是十分強勁的對手,這場戰爭持續了20年。戰爭的結果是雙方都取得了勝利.最終在戰役的很多年之後.拉美西斯被迫與希泰族的王子簽定了條約.他們決定聯合起來抵抗他們的共同的敵人——敘利亞人的叛亂--並簽定了一項引渡條約。在拉美西斯執政的第34年.這項條約簽定的第13年.他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希泰族的王子.他女兒的名字是,Ueret-ma-a-nefer-Ra,意思是,見到了拉美西斯的偉人。在兩千年的歷史上,埃及的文化是卓越的、真實的,埃及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裡聲望卓著。由圖特摩斯三世開創的,並由他的後繼者拉美西斯二世維持的埃及與希泰族之間的談判,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給中東以和平。但是到拉美西斯三世執政的時候,世界還是發生了巨變
盡管拉美西斯在戰爭中是很勇敢的.但他卻不是一個稱職的將軍---這不禁讓人驚異於圖特摩斯三世的業績.他曾制服了希泰族人.也許拉美西斯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他將自己的後半生用於修建巨大的建築工程之中.他的名字在埃及的紀念碑和建築上隨處可見,他還頻繁地侵佔他前輩的建築.在不是他代表他的雕塑上刻下他自己的名字。拉美西斯還擴建了盧克梭魯的阿門候普三世的神廟.並且完成了卡納克的多柱大廳.這個大廳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圓柱的房間。
他也許是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但他的實際行動與政績卻不能和第18王朝的偉大皇帝圖特摩斯相比.對他冠以偉大的頭銜,彷彿是不妥的.也許他在埃及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名字刻在每一塊可能的石頭上,因此.人們才對他的印象深刻.他並不象圖特摩斯三世那樣留給後人一個強壯.繁榮的埃及,在拉美西斯二世死後.埃及堅實的國家殿堂開始傾斜。
在拉美西斯執政內的最後幾年裡,三角洲的整個西部地區都陷落在外族人手裡,埃及東部的國土也被外族移民侵佔。拉美西斯奢侈的修建計畫破壞了國家的經濟實力,此時人民已經窮困潦倒。現在,由於皇帝的疏忽,在外國移民和武裝入侵者的威脅下,埃及正面臨著失去三角洲地區的危險。
這時,拉美西斯的兒子,莫艾頗泰赫繼承了王位。在掌權後的頭幾年裡,他為那些不可避免的戰爭做好了准備。戰爭的勝利將埃及從全然崩潰的邊緣拯救出來,但是它無法改變埃及的命運-----埃及的經濟和政治仍舊繼續下滑.關於此時社會其它事項的記載,就只有埃及將穀物裝船運往希泰族解救他們的飢荒一事。由這件事的記載上,我們可以看出,兩國之間的條約似乎還依然存在。

⑵ 世界各國古代都叫什麼

中國:中央之邦;
日本:古稱「倭」「大和」,分別為「山峽」與「多山之地」之意;最早使用「日本」一詞,為在孝德天皇大化元年前後。
朝鮮:古稱「高麗」,系山高水麗之意,14世紀末,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改國號為「朝鮮」,意為「早晨清新的國家」;
泰國:古稱「暹羅」,指稱皮膚較黑的部族;1939年改國名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國」;

緬甸:宋以緬甸山區遙遠,道路阻隔,應而稱之為「緬」(遙遠之意);

柬埔寨:漢稱「扶南」,為「山地之王」意,後稱真臘,明開始稱「柬埔寨」;

寮國:以國內主要民族「寮」族得稱;

越南:~~~

馬來西亞:在梵文中意為「黃金之國』;

新加坡:「獅子城」之意;

菲律賓:西班牙殖民者以菲利普二世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以希臘文「水」和『島「組成,,表示其既為海國,,又為島國;

汶萊:馬來語中意為「水果」,專指芒果;

東帝汶:在帝汶東部。帝汶在印尼語中意為「東方」,因其位於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邊得名;

印度:因信得河而來,古時印度人以信度表示河流;

巴基斯坦:意為「清真之國」;

孟加拉國:因主要民族得稱;

尼泊爾:藏語中意為「木頭房子」;

不丹:出自梵文,意為「吐魯番的邊疆」;

錫金:尼泊爾語中意為「新地方」;

斯里蘭卡:僧加羅語意為「光明,燦爛,富裕的土地」;

馬爾地夫:梵文「島嶼」;

阿富汗:因國內主要民族「阿富汗族」得稱;

伊朗:從「雅利安人」衍生而來,波斯語中意為「貴人」;

伊拉克:阿拉伯語中意為「血管」,,指流經伊拉克的兩河;

黎巴嫩:在古腓尼基語中意為「白色的山嶺」,指山頂積雪;

約旦:因「約旦河」得名,在希伯來語中,「約旦」意為「咆哮」之意;

土耳其:突厥;

塞普勒斯:希臘文中「銅』之意;

沙烏地阿拉伯:從統治家族「沙特」得名,「沙特」意為「幸福」;

科威特:阿拉伯語中「小城堡」之意;

阿曼:「寧靜的土地」;

葉門:右邊之意,,即:站在麥加,面向東方,葉門即在其右;

巴林:巴林島;

阿聯酋:。。。。。

澳大利亞:拉丁文中意為「南方的大陸」,古時,托勒密推想,北方既有陸地,南方也必有一塊陸地;

紐西蘭:來源於荷蘭語,意為「新的海中陸地」;

巴布亞紐幾內亞:「巴布亞」一詞源於馬來文,意為「卷頭發」,「新幾內亞」為殖民者荷蘭人所起,因當時初登上島,見當地居民皮膚黝黑,很像西非幾內亞人;

索羅門群島:源於聖經故事所羅門王藏寶之地;

斐濟:得名於其主島「維提島」;

湯加:當地土著名稱,意為「聖地」;

吉里巴斯:原稱吉兒伯特,為發現本島之殖民探險家名字;

埃及:埃及人讀作:迷死兒,阿拉伯語意為「遼闊的土地」;

利比亞:歷史悠久,不可考,希臘時代泛指埃及以西所有非洲大陸;

突尼西亞:得名自其首都突尼西亞城,,乃阿拉伯人擴張時,為攻打柏柏爾人之加太基而建立的要塞「塔爾欣」之誤稱;

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群島」之意,指被沙漠包圍的綠洲;

茅利塔尼亞:「摩爾人之國家」;

塞內加爾:得名於塞內加爾河;

甘比亞:因河得名;

幾內亞:在土著蘇蘇人語中意為「魔鬼」,西方殖民者初登上陸,土著人以為是魔鬼,大叫「幾內亞」,西方人以為此即為當地地名,,顧命名為「幾內亞」;

獅子山:葡萄牙語中意為「獅子山」,;

賴比瑞亞:取義拉丁文「自由的土地」,為美國殖民協會安置釋放黑奴向當地酋長購買的土地;

象牙海岸:象牙海岸;

迦納:古代迦納王國;

多哥:瀉湖之濱,因其海岸多瀉湖;

奈及利亞:得名於尼日河,「尼日」在柏柏爾語中即為「河」之意;

尼日:~~~~

維德角:得名於非洲西角,維德角;

查德:得名於查德湖,當地語「一片汪洋」之意;

剛果:剛果河;

中非:~~~

喀麥隆:葡萄牙語「大龍蝦」之意,為當時葡萄牙殖民者在河口捕魚時捕到大量龍蝦得名;

加彭:當地河口形狀似當時葡萄牙殖民者衣服的名稱「卡膀」;

安哥拉:得名於班圖國家姆本杜王國的恩哥拉國王;

衣索比亞:「黝黑的面容」,古埃及人誤以為當地人的皮膚是由於太陽烤炙所致;

吉布地:當地語意為「我的鍋」,傳說西方人來到後問一位正在煮飯的老人此地如何稱呼,老人誤以為問他,這是什麼東西,,回答:我的鍋~~

索馬里:當地人以為是一位古代富人的名字;

肯亞:班圖語「鴕鳥」之意,因肯亞山被當地人比喻為鴕鳥;

坦尚尼亞:坦嶱尼碦與桑幾巴爾人的國家。「坦嶱尼碦」意為水的交匯處,指坦嶱尼碦湖,「桑幾巴爾」為波斯語「黑人土地」之意;

尚比亞:要求獨立的民族主義者政黨的名稱,以贊比西河得名;

辛巴威:「石頭城」之意,國內有古代遺址「大辛巴威遺址」;

莫三比克:原為一古代城堡的名稱;

馬達加斯加:葡萄牙殖民者誤以為此地為摩加迪沙王國,錯誤的拼音和錯誤的讀法所致;

葛摩:阿拉伯語「月亮」之意;

挪威:北方航道之意,指沿海岸線的航道;

芬蘭:得名於主要民族芬蘭人;

瑞典:由中世紀一古國名演化而來;

丹麥:丹人的國家;

冰島:當地居民不願再有移民過來,顧給此地取了個嚇人的名字「冰島」~~

英國:不列顛,古不列當人居住於此,初被稱為布列頓尼亞。

愛爾蘭:「綠色」之意;

荷蘭:「森林之國家」;

比利時:來源於古貝爾基人,意為「勇敢」之意;

盧森堡:古薩克森語「小城鎮」之意;

法國:源自「法蘭克人」,意為「自由人」;

羅馬尼亞:「羅馬人的國家」;

保加利亞:來與於突厥人保加爾族;

阿爾巴尼亞:積雪的山嶽;

義大利:~~~~~,小牛生長的地方??

聖馬利諾:聖徒馬力諾;

馬爾他:腓尼基語「庇護所」之意;

摩納哥:據稱為古希臘英雄海格力斯所建,意為「隱士」;

安道爾:·古代查理曼大帝建立的一個小緩沖國;

西班牙:來自於希臘語「兔子」因當時腓尼基人來到時,發現當地兔子很多;

葡萄牙:「溫暖的港灣」,波爾圖,,後來泛指全國;

匈牙利:匈人的國家;

奧地利:「東方地區」,查理曼時代此地為查理曼帝國的東部邊境;

瑞士:來自其一個州的名字,意為焚燒,原來,這里為森林,焚燒後適合人居;

德國:人民的國家??

俄羅斯:源於羅斯,指由斯堪的納維亞南下的瓦蘭幾亞人;

加拿大:易洛魁語「棚戶」之意,,初法國探險家來此,問當地居民此為何處,答曰:棚戶~;

美國:~~~~~~不講~

墨西哥:來源於阿茲特克人戰神名;

瓜地馬拉:當地印第安語「森林之國」;

貝里斯:一個海盜名;

宏都拉斯:西語「無底深淵」;

哥斯大黎加:富裕的海岸;

巴拿馬:當地印第安人稱呼,意為「魚鄉」;

巴哈馬:「淺灘」之意,得名於當地地勢;

古巴:一個土著部族名稱;

海地:當地印第安語「高山」之意;

格瑞那達:「石榴」,形似石榴;

巴貝多:「長鬍子」,當地一種無花果很像鬍子;

巴西:紅木;

厄瓜多:古人稱,「太陽之路」;

哥倫比亞:~~~~~不講;

委內瑞拉:小威尼斯,殖民者初到此地發現當地居民住在湖邊的吊樓里,,似威尼斯;

蘇利南:部族名;

秘魯:玉米之倉;

智利:世界邊緣;

玻利維亞:玻利瓦爾;

巴拉圭:一條彩色的河流;

烏拉圭:貝殼之河;

阿根廷:銀;

⑶ 古埃及及周邊國家的狀況古希臘又是什麼情況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從納特里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製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於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里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全歷史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只統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並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復。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里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歷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只存於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斗爭。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王國(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點陣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後阿謝普蘇、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於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5~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里霍斯(Herihor)和皮納傑姆。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前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1567年)
7、新王朝時期(約前1567-1085年)
8、後王朝時期(約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於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周邊最當時著名的有赫梯

公元前19—18世紀之交,赫梯人形成第一批部落聯盟,並有設防的城市。其中,以庫薩爾、涅薩和察爾帕為最重要。庫薩爾王阿尼塔在各部落聯盟的斗爭中取得勝利,毀滅赫梯原先的土著部落的堡壘哈圖沙,征服涅薩,並定都於此。

在形成中的赫梯國家實行對外侵略。赫梯王塔巴爾納約當於公元前1640年征服小亞細亞東部,其子哈圖喜里又攻略哈圖沙。這時,操涅西特語的赫梯部落與原先的土著部落已經統一。穆爾西里一世繼承先輩諸王的侵略政策,趁喜克索斯人勢力削弱和巴比倫國家內外交困的機會,約於公元前1600年征服喜克索斯人的北方據點哈爾帕,稍後,又於公元前1595年左右洗劫巴比倫。

在穆爾西里一世統治晚期,王室貴族不斷傾軋。大約由於王位繼承問題,穆爾西里一世本人也在宮廷陰謀中死去。被征服地區重新獨立;騷動、叛亂和反抗在赫梯國家持續了幾十年。因此,約當公元前1535年,國王鐵列平不得不對國家制度作重大改革。鐵列平力圖杜絕貴族紛爭,藉以保證國家的穩固。他的改革從王位繼承製度著手,規定國王的嫡長子是王位的優先合法繼承者;如無嫡男,依次由庶子和嫡長女婿遞補。這就確立了王位世襲制,防止貴族的爭奪。鐵列平還禁止王族仇殺。國王若犯此法,由貴族會議審訊,並得依法處死。貴族會議保留很大的權力,不經同意,國王無權處死任一兄妹。古代的「潘克」也繼續存在。參加潘克的成員限於軍隊中的特權分子、國王衛隊、千夫長以及參加貴族會議的貴族,它是國家統治機構的一部分。鐵列平的改革標志著赫梯國家形成過程的完成。

古希臘

1. 古希臘文明的興起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麥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麥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因為對這一時期的了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所以又稱「荷馬時代」。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推廣,取代了青銅器;海上貿易也重新發達,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前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志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2. 希波戰爭
在希臘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擴展的同時,西亞的波斯帝國也在擴張,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小亞細亞半島上的艾奧尼亞希臘諸邦。前499年,小亞細亞半島上的米利都等希臘城邦發動起義,得到雅典的支持。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鎮壓起義後,就准備進攻雅典。前490年,波斯大軍渡海西侵,但在馬拉松戰役中被人數居於劣勢的雅典重裝步兵擊敗。希臘人贏得了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勝利。
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50萬大軍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也結成同盟,共御強敵。希臘聯軍的陸軍以斯巴達人為主力,海軍則以雅典艦隊為主。希臘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陸軍,雖然兵敗,但為希臘海軍的集結贏得了時間。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將全城焚毀,但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戰中一舉擊潰波斯海軍,波斯人面臨補給被切斷的危險,不得不撤退。希臘人乘勝追擊,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諸邦。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希臘的勝利告終。

3. 伯羅奔尼撒戰爭
希波戰爭以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雅典海軍是希臘各城邦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雅典的民主制也在伯利克里執政時期達到黃金時代。希波戰爭中,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後逐漸成為雅典實現其霸權的工具。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的霸權,雙方爆發多次摩擦。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底比斯進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正式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依靠其強大的海軍進行封鎖,斯巴達則攻入雅典,試圖迫其決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遂於前421年締結和約。和平未能維持很久,前415年,雅典對西西里島斯巴達的盟邦敘拉古發動大規模遠征,結果以慘敗告終。西西里遠征使雅典元氣大傷,無力抵禦斯巴達的攻勢。前405年,雅典海軍被全殲。次年,雅典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成了希臘的新霸主。斯巴達的霸權也未能長久,希臘各城邦陷入混戰之中。

4. 馬其頓的崛起
馬其頓位於希臘的北部,處於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北部的重要國家。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乾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前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制權。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即位。亞歷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歷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拒絕。前331年,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歷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歷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

5. 影響
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很多知識分子(以僧侶和貴族為主)為了擺脫基督教日益腐朽的世俗化統治與思想禁錮,開始重新學習逐漸被遺忘的古希臘著作,例如《荷馬史詩》、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和一些先古基督教會文章。古希臘的精神遺產第一次得到了全面復興和繼承。
可是到了18~19世紀,隨著啟蒙運動的興起,學者們不再把《聖經》上寫的當作真事,而且把古希臘的知識歸於同類,把前776年第一次奧運會之前的事情統統算為神話,而非歷史。1870年Heinrich Schliemann在希臘Troy出土文物,這一考古發現讓西方人重新認識到古希臘不是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而的確經歷過燦爛的文明。從此學者開始仔細研究古希臘流傳下的著作,區分神話,傳說和歷史。

就知道這么多了

⑷ 現在在古埃及的土地上有什麼國家

最強盛的古埃及的領土是南起白尼羅河北源頭(蘇丹草原)至地中海,東起紅海西至撒哈拉沙漠。整個國土包括了現在的埃及、蘇丹的一部分(北部)、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西亞的以色列、耶路撒冷、土耳其的西南一小部分、約旦、沙特的西部這些地區

他們大多說什麼語音?
資料
http://..com/question/2984273.html?si=4

尼羅河谷已消亡語言。埃及語與閃米特語、查德語、庫施特語以及柏柏爾語族同屬閃-含語系。學者們根據文獻資料,常把埃及語的歷史劃分為五個時期:上古埃及語(自公元前以前~約前2200),中古埃及語(約公元前2200~約前1600),近古埃及語(約公元前1550~約前700),通俗埃及語(約公元前700~約公元400),以及科普特語(約2~17世紀)。關於上古埃及語知識的主要來源為古代傳記文獻(始於第三王朝末期即約公元前2575)、第四至第六王朝(約公元前2575~約前2150)國王的詔令以及第五、第六王朝(約公元前2465~約前2150)國王死後,為其靈魂祝福而刻寫的金字塔巫術咒語銘文。金字塔銘文的有些段落據信為第一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925~約前2775)之前的文物。學者們都認為中古埃及語是這種語言的標准語階段。它的文學語言以公元前約2200年通行的口語為基礎。在阿肯那頓統治時期(公元前1353~前1336),雖然近古埃及書面語替代了中古埃及語作為官方語言,但是中古埃及語仍繼續用於大多數碑銘及文學創作中直至公元初期。溯源於約公元前196年的羅塞塔石碑的象形文字銘文,是企圖用標准語言書寫的一種嘗試。近古埃及語文獻主要是些手稿,雖然也存在有少數碑銘。近古埃及語和它以前的各個階段有重要區別,如使用定冠詞和不定冠詞,有若干語音變化等。通俗埃及語在波斯、希臘、羅馬統治的各個時期,一直都在使用,大部為法律文獻,間有文學和宗教作品。羅塞塔石碑中部銘文就是埃及通俗文字最好的例證,當然也有少數通俗埃及語銘文是用象形文字刻寫的。通俗埃及語最晚期的銘文始於公元5世紀末期,鐫刻在埃及菲萊島上伊希斯女神廟中。對女神的崇拜持續到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公元527~565在位)埃及人由異教信仰改奉基督教後,主要用於書寫宗教文獻的科普特語,完全取代了通俗埃及語。科普特語與通俗埃及語的主要區別,在於用希臘語宗教名詞和語匯代替本地的宗教術語。科普特語是埃及語中唯一在拼寫法上清楚地表示發音的階段。最晚期的科普特語書面材料屬於14世紀。埃及語原來用象形文字,碑銘象形文字從公元前約3000年一直用到3世紀。手寫體象形文字發展成兩種字體:僧侶休和通俗體。最早的僧侶體文字可溯源至第一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925~前2775)。通俗體文字用於通俗埃及語時期。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前525)以後,僧侶體文字主要用於抄寫紙莎草紙的宗教文獻及其他傳統文獻,而通俗體文字則用於其他方面。科普特語採用希臘字母表,並增加7個借自埃及通俗體文字的字母。在埃及語的各個階段,各詞都分為陽性或陰性;它的較早階段用增加後綴以表示動詞變化;可是在其末期,卻用包括動名詞在內的動詞短語代替後綴,以表示各種不同的動詞形式。
翻譯埃及語教程
和學習其他語言的人比較起來,有心學習埃及語的人算是很可憐了。埃及語教程少之又少,在英語的如此,中文的埃及語入門書籍更是完全不存在了。
因此我有想過把一些英語的埃及語教程翻譯成中文的,像是我手上的這本E.A.Wallis Budge的Egyptian Language: http://store.doverpublications.com/0486213943.html
E.A.Wallis Budge是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著名的埃及學家,通曉多種語言,一生的著作極為豐富,所寫的書籍大多是關於古埃及宗教、歷史、文化、語言的,但也寫了一些關於其他近東、中亞和北非的學術作品。Budge也是第一個將著名的《埃及死者之書》翻譯成英語的學者。他所出版的書籍,實際數量我不清楚,不過應該有一百本以上吧。他的大部分關於古埃及地書籍,一直到現在還在印刷著。他寫的埃及語大詞典雖然含有一些謬誤,但實際上還有一些參考價值。現在美國Dover出版社印行的他的埃及語大詞典分為上下二冊,每本有超過25,000個字。
不過近來Budge的著作在歐美學術界里通常被認為是過時的,他對埃及語法的認知有不少錯誤,尤其是動詞方面。他錯誤辨認一些象形文字的音值,而且他的象形文字拉丁化系統也有些謬誤。
這本Egyptian Language實際上不是很好的教程,可是我卻認為它還有一些實用的參考價值。而且,這本書目前沒有版權,所以翻譯出版沒有侵犯版權的問題。

古埃及的文字
古埃及不是一個文化普及的社會——會讀書寫字的普通人很少。但是,在宗教中占據中心地位的符咒和儀式則被忠實地記錄下來,憑借一種稱為象形文字的神秘文字,它們要麼被抄寫員抄錄到莎草紙上,要麼被工匠們刻在墳墓、紀念碑及棺槨上。
文字的產生象徵著人類的邁入了文明, 古埃及象形文字與中國甲骨文之間似乎有著一種神秘的聯系。兩種文字同樣都屬於象形文字,埃及的文字是將看到的全部畫下來,就像是畫家在寫生;而甲骨文的抽象藝術則更像畢加索大師的傑作。中國漢文字是表意性文字(盡管有形聲的重要成份)與古埃及的圖畫文字(盡管後發展成了表音文字),其"象形"的特徵,與後世出現純粹記錄語音的表音文字不一樣。
埃及的古老文字
· 古埃及文字——象形文字
· 古埃及文字——祭司體文字
· 古埃及文字——世俗體文字
· 古埃及文字——科普特文字
由此可見不是沒有流傳下來,而是為宗教所掌握,記載的也只是符咒和一些宗教儀式吧。

⑸ 土耳其離埃及有多遠

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istanbul)到埃及的首都開羅,約16600公里(英里),坐飛機約2個小時,票價750—900元左右。

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文:Türkiye Cumhuriyeti,英語:The Republic of Turkey)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

埃及,全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 العربية)。埃及位於北非東部,領土還包括蘇伊士運河以東、亞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島。埃及既是亞、非之間的陸地交通要沖,也是大西洋於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及是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國,在經濟、科技領域方面長期處於非洲領先態勢。

⑹ 哪3座城市是古埃及歷史上的3大古都

1 孟菲斯
孟菲斯位於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南端,今開羅西南23公里的米特·拉辛納村。從公元前3100年前起就是埃及最古老的首都,定都且長達800年之久。據傳於公元前三千年為法老米那(美尼斯)所建,名「白城」,後改稱孟菲斯。曾作為古王國(公元前二十七至前二十二世紀)的都城。公元前二千年代為底比斯所取代,但仍為埃及宗教、文化名城。公元七世紀被毀。當時是全世界最壯麗偉大的都市,現在只留下一個迷你博物館及花園中殘破的石雕供人憑吊。

孟菲斯的博物館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小的一個,因為裡面只有一尊躺著的拉穆斯二世(Ramesses II)和幾尊殘破的小石雕。這座雕像原約14公尺高,由整塊石灰岩雕成,相當精美。雖歷經3200年的歲月,但雕像上的象形文字都還清晰可見。在一場地震中,雕像的雙腿及左手摺斷,因此現在讓雕像橫躺在博物館大廳的地上;如果要看個清楚,最好上二樓陽台繞行一圈。雕像的另一個孿生兄弟在開羅市區拉穆斯火車站的廣場上,非常壯觀。

博物館花園里有一座代表阿邁諾菲斯二世(Amenphis II)的人面獅身像,高4公尺多,由一整塊80噸重的岩石雕成。

②孟菲斯(Memphis) 美國田納西州最大城市,密西西比河河港。創建於1819年,總面積763.4平方公里,根據2006年的人口預估,孟菲斯的總人口為68萬人,約48%是黑人。在美國東南部排名第二、次於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也是全美國第17大城市。自1541年西班牙人至此並發現密西西比河後,成為向內陸探險的根據地。1698年法國人建要塞,後歸西班牙。1797年為美國領地, 1826年建鎮,1849年建市。19世紀前半期周圍經營棉花種植園,成為棉花和奴隸的交易大市場。孟菲斯都會區是田納西州次於納什維爾都會區的第二大都會區,包含在臨近密西西比州和阿肯色州的部份地區,總人口為126萬人。孟菲斯位於密西西比河岸邊、下契卡索陡岸(Chickasaw Bluff)上,狼河(Wolf River)的河口。孟菲斯是美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運輸業中心,該市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貨運機場,是美國聯邦快遞公司總部所在地,也是主要製造業的中心,以發展紡織、取暖設備、鋼琴、汽車零部件為主。鐵路、公路、航空交通樞紐,農畜產品的大集散地,尤以棉花、棉籽油、硬木的大市場著名。從1931年起,每年5月舉行棉花狂歡節。
為古巴比倫遺址

後現代設計的流派之一,發起者是義大利設計師索得薩斯。1981年,他召集一群不滿30歲的青年設計師在米蘭成立了「曼菲斯」設計組織。曼菲斯沒有固定的宗旨,他們的本意就是反對一切固有觀念。它樹立了一種新的產品內涵,即產品是一種自覺的信息載體。在風格上,曼菲斯表現出各種極富個性的情趣和天真、滑稽、怪誕和離奇等。

2 底比斯

在公元前14世紀中葉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尼羅河中游,曾經雄踞著一座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都城。這就是被古希臘大詩人荷馬稱為「百門之都」的底比斯。
底比斯橫跨尼羅河兩岸,位於現今埃及首都開羅南面700多公里處,底比斯的右岸,也叫東岸,是當時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的左岸,也叫西岸,是法老們死後的安息之地。
古埃及中王國(約公元前2000-前1780年)和新王國(公元前1567-前1085年)時期的都城。城跨尼羅河中游兩岸,規模宏大,稱為「一百城門的底比斯」。建築壯麗,壁畫尤為精緻。其遺址即今埃及盧克索和卡納克一帶。公元前88年被毀。現有大量古代文化遺跡。
完成於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阿蒙神廟主殿,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有134根圓柱,中間最高的12根大圓柱高達21米,每根柱頂上可以容納100來人,規模真是大極了。為世界所罕見。
另外,像路克索爾寺院,拉美西斯二世宮殿、阿蒙諾斐斯三世寺院等等,也都十分庄嚴宏偉。與此同時,他們又在西底比斯修建了一系列工程浩大的陵墓,其中尤以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墓和圖坦卡蒙墓更為豪華。

但是,鑒於往昔興建起來的金字塔陵墓太引人注目,雖然防範措施嚴密,還是未能逃脫盜墓者的侵襲。於是,法老們經過反復琢磨,決定不再建造巍然屹立的金字塔陵墓,而是把荒山作為天然金字塔,沿著山坡的側面開鑿地道,修建豪華的地下陵寢。

在西底比斯一個不顯眼卻又盛產建築材料石灰岩的山谷里,法老和權貴們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這個山谷被後人稱之為「國王之谷」。

在很長一個時期里,「國王之谷」沒有被人發現。但是,隨著歲月的推移,這里的陵墓還是神不知鬼不覺地被盜墓者一個個的洗劫一空。不過,有一座法老的陵墓卻奇跡般地逃脫了厄運,靜悄悄的沉睡了3300多年,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考古學家卡特博士發現。
這就是我們在前邊提到過的法老吐坦卡蒙墓。吐坦卡蒙墓之所以能在幾千年裡沒有被人發現,是因為在這座墓的上層,又有許多其他法老的墓,而在地面上貧民們又蓋上了許多茅舍。圖坦卡蒙的三間墓室里還發現了數不勝數的金銀財寶。如果把這些財寶摺合成現在的貨幣至少也有數百億美元!新王國時期埃及法老們的豪華由此也就可見一斑了。

3 亞歷山大
埃及最大海港
[編輯本段]

12.亞歷山大港,(PORTO ALEXANDRE)埃及最大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在尼羅河河口以西一條東北-西南向伸展的狹長地帶上,西北臨地中海,東南靠邁爾尤特湖。人口270.8萬(1983)。曾為古埃及托勒密王朝都城,因亞歷山大大帝時(公元前332年)興建而得名。公元前四到前一世紀為地中海東部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十六世紀起一度衰落,十九世紀逐漸恢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較速。有紡織、造船、化肥、煉油等工業。世界著名的棉花市場。分東西兩港。東港水較淺,主要為漁港和海上游覽區。西港為深水良港,由兩道防波堤和狹長的法羅斯島屏障,港區面積廣達6平方公里以上,全國80-90%的外貿物資經此,輸出棉花、棉織品、稻米等。鐵路、公路通開羅。重要的國際航空站。有1892年創設的希臘-羅馬博物館。近郊多名勝古跡。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遺址在近海的法羅斯島上。

影片:亞歷山大

譯 名 亞歷山大
年 代 2008
國 家 俄羅斯/法國
類 別 戰爭/劇情
語 言 俄語
字 幕 超美中英雙字幕
視頻尺寸 672 x 384
文件大小 1CD 371MB
片 長 01:31:08
導 演 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Aleksandr Sokurov
主 演 Galina Vishnevskaya .....Alexandra
Vasily Shevtsov .....Denis
Raisa Gichaeva .....Malika
Andrei Bogdanov
Alexander Kladko
Aleksei Nejmyshev
Rustam Shahgireev
Evgeni Tkachuk
影片簡介:
本片根據一位老婦人的名字命名而成,她去探望自己在俄國陸軍當官的孫子。亞歷山德拉和自己的孫子進行了一次很長的對話,但他們之間很難溝通。一次偶然的機會亞歷山德拉認識了一位當地的陌生婦女,並談論了這座車臣「受傷的」城市。兩天後這番話深深地觸動了她的心。電影藉由人與人之間的關愛,間接質疑了戰爭及對立的必要。

⑺ 土耳其地理位置在亞洲,為什麼習慣上把它稱為歐洲國家

歐亞兩洲的分界線

歐洲和亞洲本是一塊大陸,稱作歐亞大陸。歐亞大陸劃分成兩個洲,歐洲和亞洲。在現代的地理學中,歐亞兩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這一條長線。

從古至今都有人認為歐亞大陸本為一體,不必人為地分成兩個洲,而可以統稱為歐亞洲。由於歐亞大陸本身太大,更主要的是兩邊有著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這種主張從沒得到過太多的支持。歐亞兩洲的分界線一直存在,但分界線的位置一直在變化。

在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和亞述人的時代,附近的文明社會都在南方,地理眼界中止於地中海,歐亞大陸只意味著一片無邊的蠻荒之地,不可能存在地理學意義的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劃分與界定。但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詞已出現,意思為日落之地和日出之地。這些文明社會從自己的地理位置上觀察,日落之地和日出之地一定在歐亞大陸的某處。於是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詞只代表模糊的地理方位。

在希臘人的時代,地理眼界從地中海擴大到黑海,向東延伸至印度河。這時,第一次有了地理學劃分:希臘人以自己的地理位置為中心,東面的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和高加索山脈為分界線。這條分界線包含了海洋、海峽和山脈,除高加索山脈以外,少有爭議和變化,沿用至今,成為歐亞兩洲的南部分界線。此時歐羅巴和亞細亞這兩個詞也開始代表地理區域,不過歐羅巴主要指阿爾卑斯山和多瑙河以南的地中海沿岸地區,亞細亞主要指分界線以南地區。歐亞大陸的北部地區不在希臘人的地理眼界之內,一片無邊的蠻荒之地不存在劃分與界定。

在羅馬人的時代,羅馬帝國的擴張,加大了羅馬人的地理眼界,羅馬人較完整地認識了歐亞大陸的西部。希臘人劃定的分界線得以向北延伸,在黑海以北的陸地,以亞速海和頓河為分界線。

在羅馬人時代之後的中世紀,歐洲地區諸侯林立,混戰不斷,大國氣象不復存在,無人再去關心歐亞兩洲的分界線,也就主要沿用羅馬人的劃分。

從16世紀開始,除南部分界線以外,其餘的分界線不斷變化。先是黑海、頓河與白海一線,中部為奧卡河與北德維納河。其後是裏海、伏爾加河與伯朝拉河一線。然後是裏海、伏爾加河與鄂畢河一線。最後才是烏拉爾山與烏拉爾河和裏海一線。這是因為俄羅斯的原因。16世紀俄羅斯開始崛起,大面積擴張領土,而這時歐洲並不認為俄羅斯是歐洲的一員,俄羅斯劃歸亞洲,俄羅斯西界成為分界線。18世紀時俄羅斯逐漸被歐洲接納,又以俄羅斯東界為分界線。俄羅斯不斷擴張,分界線也不斷變化。但俄羅斯後來擴張到了東方,分界線不能這樣劃定了。

俄國彼得大帝時期,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塔季曉夫(1686—1750年)主張以烏拉爾山脈為東部分界線,他發現山脈兩側地區的動植物有許多顯著的不同。18世紀後半葉,這一主張被普遍接受。這時東南部分界線為伏爾加河和頓河的不同河段。19世紀中葉,人們又把發源於烏拉爾山脈的烏拉爾河和裏海作為東南部分界線,並且沿用至今。

⑻ 古埃及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古埃及是現在的敘利亞、蘇丹、索馬里、衣索比亞、以色列等國家。
1、敘利亞: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簡稱敘利亞,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以色列為鄰,西與塞普勒斯隔地中海相望,首都大馬士革。
2、蘇丹:蘇丹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首都喀土穆。
3、索馬里:索馬里聯邦共和國簡稱索馬里,位於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里半島,公元前17世紀以前,索馬里建立了以產香料著稱的「邦特」國。
4、衣索比亞: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簡稱衣索比亞,位於非洲東北,東與吉布地、索馬里毗鄰,西同蘇丹、南蘇丹共和國交界,南與肯亞接壤,北接厄利垂亞。
5、以色列:以色列國簡稱以色列,位於西亞。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支脈,位於地中海東南沿岸。

⑼ 埃及周邊的國家

1、蘇丹

蘇丹共和國(阿拉伯語: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英語:Republic of the Sudan),簡稱蘇丹,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紅海西岸。

北鄰埃及,西接利比亞、查德、中非,南毗南蘇丹,東接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東北瀕臨紅海,海岸線長約720公里。國土面積1886068平方公里,為非洲面積第3大國,世界面積第15大國。首都喀土穆。

蘇丹歷史悠久,是努比亞人的世代居住地。公元前2800年—前1000年曾為古埃及的一部分,約公元前950年擺脫埃及統治獨立,建立庫施王國,並在最強盛時期經統治過埃及。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大量移入,15世紀出現芬吉王國,17世紀富爾人建科爾多凡王國和達爾富爾蘇丹國。19世紀70年代英國勢力自埃及向蘇丹擴張。

1899年由英埃共管蘇丹。1951年廢除共管。1956年1月1日獨立為蘇丹共和國。1969年改名蘇丹民主共和國,1985年再次改稱蘇丹共和國。

蘇丹經濟結構單一,以農牧業為主,工業落後,基礎薄弱,對自然及外援依賴性強。蘇丹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曾被失敗國家指數列表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

2019年2月22日,蘇丹總統奧馬爾·巴希爾(Omar al-Bashir)在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國家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並解散政府。

2、利比亞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英語:State of Libya),簡稱「利比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查德、尼日、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面積176萬平方公里,首都的黎波里。

公元前3世紀建立努米底亞王國。曾先後從屬於迦太基、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912年淪為義大利殖民地,1943年被英、法佔領。1951年獨立,建立利比亞聯合王國。

1963年改名為利比亞王國。1969年9月1日,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改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6年起使用國名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2011年,爆發反對卡扎菲的利比亞內戰,卡扎菲政權覆滅。2013年5月,國名改為利比亞國,但此後仍然沖突不斷。

利比亞長期實行單一國營經濟,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曾一度富甲非洲,但由於局勢動盪,利比亞石油出口銳減。

利比亞仍處於過渡期,政局動盪,政黨紛爭不斷,司法體制不健全,軍警體系不完善,戰後武器泛濫,民兵猖獗,極端伊斯蘭勢力滋生蔓延,暗殺、綁架、搶劫等暴力事件頻發,安全局勢惡化。政治和安全局勢的惡化導致利比亞經濟重建緩慢。

3、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阿拉伯語:فلسطين‎‎,英語:the State of Palestine),通稱巴勒斯坦。是中東的一個國家。

巴勒斯坦由二部分組成,其中加沙地區位於以色列的西南部,埃及的東北部,加沙地區有40公里長的海岸線,加沙地區面積365平方公里,還有一部分是約旦河西岸地區,位於以色列的中東部,約旦國的西部,面積5800平方公里。

現時巴勒斯坦由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組成,其中加沙地區由哈馬斯完全控制,約旦河西岸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實際控制。馬德里和會後,巴方通過與以色列和談,陸續收回了約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巴勒斯坦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約旦河西岸以色列佔領區以及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1988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建國,目前是聯合國觀察員國,正在爭取正式會員國席位。

2013年1月,阿巴斯簽署命令,要求將法規、公文、證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統一改為「巴勒斯坦國」 。

巴勒斯坦以農業為主,工業水平很低,主要是加工業,如塑料、橡膠、化工、食品、石材、制葯、造紙、印刷、建築、紡織、制衣、傢具等。

4、以色列

以色列國(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簡稱「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地處地中海東南沿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為埃及。1948年以色列宣布成立。

猶太人遠祖希伯來人。公元前13世紀末遷居到該地區。後被羅馬帝國征服,開始流亡歐洲。1917年英國佔領該地區。1922年國際聯盟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民族之家」。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在巴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成立。此後同阿拉伯國家先後爆發四次中東戰爭,實際控制面積不斷擴大。

以色列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對於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大。

自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研究,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計算機科學、光學、工程學和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十分知名。

5、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英語:Kingdom of Saudi Arabia,阿拉伯語:مملكة عربية سعودية),通稱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台灣譯為沙烏地阿拉伯),簡稱沙特。

沙特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巴林、卡達等國接壤,西與埃及相望。

沙特是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佔世界總量的21%左右。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是伊斯蘭教徒朝覲聖地。

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麥進口國,年均進口約600萬噸。水果自給率達到60%。畜牧業主要有綿羊、山羊、駱駝等。

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椰棗、柑橘、葡萄、石榴等。沙特的穀物自給率比較低,只有20%多,依靠大量進口才能滿足需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利比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勒斯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以色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烏地阿拉伯

⑽ 相傳在古埃及有歷史悠久的七大奇跡 不知是否您知道分別都是什麼

世界七大奇跡,又稱世界七大遺跡、世界七大奇觀、世界七大奇景等,是由人類選出世界上最具代表的七個事物,其中有時會因不同的需要或立場而選出多於或少於七個。
古代世界七大奇跡,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分別為吉薩大金字塔、空中花園、亞底米神廟、宙斯神像、摩索拉斯王陵墓、羅得島太陽神銅像及亞歷山大燈塔最早提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構想的是前3世紀的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Antipater of Sidon)而它們的項目,由古希臘哲學家費羅(Philo of Byzantium)於前225年選出,當中目前唯一存在的只有吉薩大金字塔,而其餘皆已毀壞,流傳下來的歷史資料也相當稀少,有些建築甚至是否曾經存在仍是個謎:

胡夫金字塔(埃及吉薩,仍存在)
空中花園(伊拉克巴比倫,毀於地震)
宙斯神像(希臘奧林匹亞,毀於火災)
亞底米神廟(土耳其以弗所,毀於火災)
摩索拉斯王陵墓(土耳其哈利卡納蘇斯,毀於地震)
太陽神銅像(希臘羅得港,毀於地震)
亞歷山卓燈塔(埃及亞歷山大,毀於地震)
[編輯] 中古世界七大奇跡
主條目:中古世界七大奇跡
由於古代世界七大奇跡大多已經不復存在,後人又提出了中古世界七大奇跡,傳統公認的有: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羅馬)
Catacombs of Kom el Shoqafa(埃及亞歷山大)
萬里長城(中國)
巨石陣(英格蘭埃姆斯伯里)
大報恩寺琉璃塔(中國南京)
比薩斜塔(義大利比薩)
聖索非亞大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部份建築物也被認為是,但並非人人同意:

泰姬瑪哈陵(印度阿格拉)
開羅城堡(Cairo Citadel)(埃及開羅)
伊利座堂(英格蘭伊利)
克呂尼修道院(法國克呂尼)
Glendalough(愛爾蘭)
吳哥窟(柬埔寨吳哥)
布達拉宮(中國拉薩)
[編輯] 世界新七大奇跡
主條目:世界新七大奇跡

中國的萬里長城長城(中國)
佩特拉古城(約旦亞喀巴省)
里約熱內盧基督像(巴西里約熱內盧)
馬丘比丘(秘魯庫斯科)
奇琴伊察瑪雅城邦遺址(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北部)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羅馬)
泰姬瑪哈陵(印度阿格拉)
[編輯] 世界七大工程奇跡
主條目:世界七大工程奇跡
由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出:

巴拿馬運河(巴拿馬)
北海保護工程(荷蘭)
帝國大廈(美國紐約市)
金門大橋(美國舊金山)
伊泰普大壩(巴西、巴拉圭交界的巴拉那河)
加拿大國家電視塔(加拿大多倫多)
英法海底隧道(英國多佛爾及法國加來)
[編輯] 自然、地理
[編輯] 世界七大自然奇觀
主條目:世界七大自然奇觀
美國人洛厄爾·托馬斯也曾提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

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亞利桑那州)
維多利亞瀑布(非洲尚比亞、辛巴威交界)
冰河灣(美國阿拉斯加)
猛獁洞(美國肯塔基州)
珠穆朗瑪峰(中國、尼泊爾交界)-世界最高的山峰
貝加爾湖(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布里亞特共和國)-世界最深的湖
黃石國家公園(美國懷俄明州)
[編輯] 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觀
主條目: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觀
[編輯] 旅遊
[編輯] 建築旅遊奇觀
吉薩金字塔群(埃及開羅)
長城(中國)
泰姬陵(印度阿格拉)
馬丘比丘(秘魯)
峇里島(印尼)
吳哥窟(柬埔寨)
紫禁城(中國北京)
Bagan Temples & Pagodas
卡納克神廟(埃及底比斯)
提奧提華坎(墨西哥)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4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8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4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40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8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3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9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6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