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帝國為什麼不用可汗
❶ 伊朗—土耳其戰爭的是什麼性質的戰爭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❷ 兩敗俱傷的一場戰爭,為啥加速了西亞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
伊朗和土耳其在歷史上曾長期對立。伊朗薩法維王朝確立以什葉派為國教,主要也是出於與“雛形中的遜尼派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分庭抗禮的考慮。有趣的是,薩法維王朝的上層集團也是說突厥語的族群,以亞塞拜然族為主。而與奧斯曼帝國的連年戰爭,代表薩法維帝國最主要的國際關系。為了打擊奧斯曼政權,薩法維王室曾經不惜與歐洲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結盟。總之,奧斯曼帝國與伊朗之間的軍事、宗教和政治紛爭不僅長達數世紀之久,也基本奠定了今天中東地區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對立局面。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薩法維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是中世紀西亞地區的兩個大帝國,但由於派別不同,爭奪宗教統治權和爭奪兩河流域領土的斗爭十分激烈。薩法維王朝奉什葉派為國教,土耳其則信奉遜尼派。在土耳其帝國內部有許多什葉派教徒,薩法維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納托利亞四處活動,鼓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人的統治,對土耳其構成威脅。1513年,土耳其蘇丹塞利姆一世殘酷鎮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並乘機對伊朗的薩法維王朝發動了戰爭。
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做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2—1612年的10年戰爭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戰果。
❸ 奧斯曼土耳其的君主為什麼叫「蘇丹」,而不是突厥語的「可汗」
蘇丹是伊斯蘭教中的頭銜,最初是指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權力」或「統治權」。公元1055年塞爾柱突厥可汗被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賜予「蘇丹」稱號,封他為「東方與西方之王」,「蘇丹」從此成為伊斯蘭國家最高世俗統治者的稱號。兩百多年後建立的奧斯曼突厥(土耳其)帝國統治者也沿用了這一稱號。
❹ 如今的土耳其是不是唐朝的西突厥
是。
土耳其人是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的主體民族,目前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土耳其人是西突厥人當中塞爾柱人的後裔。當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統,全部都是從11世紀以後由中亞遷入小亞細亞的,最早就是來自西突厥的。
貞觀初年,統葉護被伯父所殺,西突厥內部變亂迭起,貴族爭立。651年,阿史那賀魯自立為沙缽羅可汗,建牙帳在雙河(今新疆博樂、溫泉一帶)和千泉,總領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國,進攻唐朝的庭州等地。
657年,唐朝派蘇定方等征討西域,俘獲賀魯,西突厥滅亡。部分西突厥部落因不服唐朝的管制,舉族西遷,爾後他們和他們的後裔繼續活躍於西亞的歷史舞台上。
(4)土耳其帝國為什麼不用可汗擴展閱讀:
西突厥人遷徙到土耳其並建立起奧斯曼帝國的過程:
公元一千年左右,西突厥人的一支——在酋長塞爾柱率領下從中亞遷到錫爾河下游,並南下據有波斯大部分,這便是塞爾柱人,他們建立了一個王國。
1258年,蒙古大軍攻破巴格達,立國五個多世紀的阿拉伯帝國最終滅亡。數十萬巴格達軍民被殺。在蒙古大軍的侵略戰爭中,土庫曼人也難逃失敗的命運,羅姆蘇丹國被蒙古大軍擊敗,勉強支撐到1303年,終於亡國。
來自中亞的突厥新移民中有一支小部落,其酋長叫奧斯曼,為羅姆蘇丹國速丹阿拉丁二世的附屬,替帝國守衛邊疆。羅姆蘇丹國滅亡後,其土分為十公國。
奧斯曼公國即其一。奧斯曼率本部人馬進攻拜占廷,佔領大片地區,至其1326年去世時,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建立,奧斯曼的兒子奧爾汗及其子孫穆拉德一世巴耶塞特一世個個是不世出的雄主,奧斯曼帝國接連征服巴爾乾和小亞大片地區,最終建成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立國六個世紀的大帝國。
❺ 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土爾其幾乎同時建立,為什麼兩者沒有打過仗
奧斯曼土爾其崛起的時間蒙古早已過了擴張期,再說也不是沒打仗過.1402年,安卡拉戰役,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被俘。這個帖木兒實際就是察合台汗國的掌權者.
❻ 伊朗土耳其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其中包括一個1.2萬人的火槍兵軍團和一個1萬人的騎兵軍團;還建立了火炮工廠和由炮手組成的炮兵部隊。火槍兵和炮手只從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時,伊朗軍隊的兵力達12萬人,計有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封建民軍中有3萬克濟爾巴希人和由土庫曼人、庫爾德人、盧爾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組成的4.5萬民軍。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很快增至30萬人。伊朗為准備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進行戰爭,還與土耳其的敵對國——俄國和歐洲諸國建立了政治與外交關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對土耳其開戰。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伊朗國第一次成為進攻的一方,而軍事組織未作根本改變的奧斯曼帝國卻成為防禦的一方。1603~1604年,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伊軍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餘萬亞美尼亞人從被征服的亞美尼亞被趕往伊朗內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戰爭中,伊朗獲得全勝。1613年11月20日,交戰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戰果的和約。
由於對1613年伊斯坦布爾和約的條款不滿,土耳其於1616年開始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
在1616~1618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新戰爭中,土耳其又遭失敗,於1618年在謝拉布簽訂和約,條約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各項條款。在最後兩次戰爭中,伊朗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范圍,接著就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戰爭起因於沙赫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對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的起義之機,攻佔了巴格達市,隨後佔領了整個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於17世紀的前25年裡,對東喬治亞的幾次遠征,破壞性特別大。外高加索人民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喬治亞,薩阿卡則領導的廣泛的反伊朗起義,動搖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統治。
與此同時,土耳其在歐洲的戰事中遭數次挫折後,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間,便重新致力於征服東方。
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耳齊赫,奪取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將其變為土耳其的一個省。穆拉德四世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同時,他的部隊還佔領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可是他未能佔領巴格達,對該城長達9個月的圍攻毫無成效。
1630年,土軍轉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毀掉了哈馬丹城,屠殺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簽訂了卡斯列—席林條約。
按照這項條約,伊土兩國間的疆界沒有變動,但阿拉伯的伊拉克歸屬土耳其。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
18世紀30年代初,統帥納迪爾成為伊朗的實際統治者。
1730年,他擊敗了土軍並將其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赫和南亞塞拜然。
然而,當納迪爾忙於鎮壓阿富汗阿布達爾部族的霍臘散起義時,唯恐納迪爾的聲望增高的塔赫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個人威望。塔赫馬斯普二世的軍隊在哈馬丹城下遭到失敗。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和約使土耳其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領土合法化。
1732年底,納迪爾推翻了塔赫馬斯普二世,事先與俄國簽訂臘什特條約後,便親自出征土耳其。
按該條約規定,吉蘭省立即歸還伊朗,而庫拉河以北的領土待將土軍從外高加索境內驅逐後歸還。
1735年6月14日,納迪爾的7萬軍隊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蘇丹的8萬大軍。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16至18世紀的伊士戰爭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勝。戰爭阻礙了伊土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一些由許多民族和部落鬆散地拼湊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
伊土戰爭的非正義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間——特別是在17至18世紀——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運動,這些運動都為交戰國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統治。伊土戰爭對外高加索人民來說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在血腥的伊土戰爭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淪為在近東和中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裝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軍,武裝力量的主要兵種是用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武裝起來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伊朗的正規騎兵和土耳其的正規騎兵是軍隊中靈活機動的部隊。常備步兵與騎兵相比則處於從屬地位。
❼ 克里米亞汗國,為何被稱為奧斯曼帝國之鞭
因為在那個時候克里米亞汗國實際上已經是奧斯曼帝國在這個地方的代理人,奧斯曼在後面撐腰,這條鞭子就不時的抽打著俄羅斯,對俄羅斯起到一個警示作用。年輕的克里米亞⊙﹏⊙b汗國富有野心,並為了擴張宗教勢力共同對抗東歐平原的斯拉夫人,開始不斷的侵襲東歐大地,他們從波蘭掠走紡織品和黃金從烏克蘭帶走牲畜蜂蜜。
直到二百年後的葉卡捷琳娜時期,沙俄在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克里米亞汗國脫離奧斯曼帝國附屬俄羅斯。1783年,俄羅斯再也等不及了,一口吞掉這個給他們帶來無數噩夢的彈丸小國。
❽ 土耳其帝國的核心是蘇丹嗎
是的,土耳其帝國的皇帝稱號就是蘇丹,就跟蒙古匈奴的可汗是一個意思。
❾ 公國 王國 帝國 可汗國的區別
公國 神聖羅馬帝國一分為三以後,歐洲分裂成遍地是諸侯的領地,如義大利,德意志和俄羅斯都沒有統一的國家,大批的貴族沿用留下的貴族封號,和相對獨立的領地,如侯爵的侯國和公爵的公國,到中世紀,局勢逐漸明朗,法國英國等加強中央集權,法國後來演變為王國,境內的貴族雖然還有領地,僅為采邑,不再擁有完全獨立的權利;義大利則逐漸分裂成許多城市國家, 其中有些仍然為公爵管理, 如米蘭公國;而象德意志等還是分裂的,而且部分公國經過發展壯大,象波蘭,莫斯科都發展成大公國;而俄羅斯在壯大後有東正教加冕拋掉了公爵的頭銜,奧地利也是大公國,但奧地利普魯士和大批小國組成的萊茵聯邦則共同組成神聖羅馬帝國,其中擁有國王選舉權的稱為選帝侯,比較著名的有魏瑪公國(歌德故鄉)和巴伐利亞公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由各國的國王從選帝侯里選出再由教皇加冕,而在萊茵聯邦的眾多小國中既有公國也有侯國等。
公國的元首是大公(大公即是公爵,但不是所有的公爵都被稱了大公,只有皇子、公國元首這樣的才被稱了大公),公國類似諸侯國,但不完全一樣,公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舉例說明:
大約在公元970年,德國皇帝奧托一世初設公爵爵位。不久法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也建立了公國(chy;大公國,Archchy)。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與作為一國之主的歐洲大陸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國公爵爵位出現很晚。1337年,愛德華三世把康沃爾郡升為公國,將公爵爵號授予年方7歲的「黑太子」愛德華。該王儲16歲參加百年戰爭,鋒芒顯露;1355年前往法國指揮作戰,軍功卓著。父王對他賞賜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種稱號,如 1343年封為威爾士親王,1362年加封為阿基坦公爵。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後多年裡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親均不許稱王,最高可獲公爵爵位。隨後,愛德華三世及其繼承人又先後建立了蘭開斯特公國(1351年)、克拉倫斯公國(1362年)、約克公國和格洛斯特公國(1385)、赫里福德公國(1397)、貝特福德公國(1413)和薩默塞特公國(1443)等。這些公國的領有人都是王室宗親,他們得到高級爵位後,在貴族中鶴立雞群,威勢不凡,為以後爭奪王權、擾亂朝綱、製造戰亂埋下了隱患。自從1483年建立諾福克公國以後,公爵爵位開始授予王親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國。而且能獲此最高爵位者多是軍功顯赫的統帥。行政界政務家即使任職多年,政績昭著,也難獲此殊榮。其中有些是公爵(Duke)或大公爵(ArchDuke)。
王國 王國 :
王國 wángguó
1. [kingdom;domain;realm]。王國,漢語多對應英語的Kingdom,按照中文的概念,多指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出現的政治實體,或國家元首為國王的現代主權國家。從發展史上,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時期,其王國和現代國家不同。隨著征服和被征服,很多成為演化為現代國家,並由此形成當今各種政治體制的國家,如君主立憲制的英王國、君主制(政教合一)的部分阿拉伯國家;很多自始至終由單一民族的王國變為現代單一民族國家如朝鮮。 中國秦朝(先秦時期)以前的相當長時間內,由中原王朝天子封地被稱為諸侯列國(state),有封王,如齊王、楚王等,中文稱中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王國為諸侯。漢朝之後,封國制和郡縣制並行,之後各個朝代各有分封,封國的統治者時稱為「國王」,有的封國、地方割據勢力、民族共同體演變為獨立國家如朝鮮、越南。
2.以國王為元首的國家。當代的王國多為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丹麥、荷蘭、瑞典等王國。
3. 借指有某種特色的領域,借喻相對獨立的一定的領域或范疇:自由王國,獨立王國,北京是自行車的王國,在解析數論的王國里,探索隱微。
帝國是對領土非常遼闊,統治或支配民族眾多,擁有極大的國際影響力的強大國家的通稱。帝國一詞並沒有非常精準的科學定義,使用十分混亂。根據使用的場合與習慣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編輯本段]狹義的帝國
狹義的帝國一般僅指領土遼闊,統治民族眾多,擁有持續傳統的強大君主制政體國家。而且帝國稱號的使用一般需要國際上普遍的認同。帝國的國家首腦一般為皇帝,漢語對於中國以外的帝國首腦也常使用音譯(如奧古斯都、哈里發、蘇丹、沙皇等)。帝國君主通常為世襲,但也有通過選舉和指定產生的。這些國家常自稱為帝國,或把帝國一詞寫入正式的國號(如大清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等)。限於帝國對領土規模、政體和國際影響力的要求,幾乎所有狹義的帝國都出現在亞歐大陸。
現代以前的中國人一般認為只有統治整個中國的君主才能合法地使用皇帝(大皇帝)這一稱號,所以理論上只有中國的歷代王朝才是帝國(最狹義)。藩屬國及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被稱為國王、王、酋、汗或使用音譯。
在歐洲,羅馬帝國前期的國家首腦稱元首(奧古斯都及凱撒,同時擔任共和國的執政官),政體在形式上仍為共和制,但實際上已具備後來歐洲出現的各帝國的主要特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擁有皇帝這一稱號的君主通常被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所以在同一時期內,理論上講西歐至多隻能有一個帝國存在,即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盡管這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說有些荒謬)。在中世紀,按照慣例要得到皇帝稱號的君主一般要去羅馬由教皇加冕,而這一頭銜基本上被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所壟斷,直至19世紀。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前後,法國、奧地利與德國先後升格為帝國;俄羅斯則一直以拜占庭的繼承者自居(第三羅馬),形成了歐洲近代的帝國。但與古代的帝國相比,除俄羅斯帝國以外,其餘的國家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內都是王國或公國,帝國稱號存在的時間很短。還有很多領土不大,統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國或公國常被稱為帝國(如瑞典帝國、丹麥帝國等),但實際上沒有達到狹義帝國的標准,它們可以被歸入廣義的帝國。[編輯本段]世界史上主要的帝國(狹義)
世界歷史符合上述標準的狹義帝國主要有:公元前6至4世紀的波斯帝國(阿黑門尼德王朝),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孔雀帝國、笈多帝國、貴霜帝國、莫卧兒帝國等王朝,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0世紀初的中國歷代「正統」朝代(秦至清),公元前後至4世紀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大秦國),神聖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大食國,或薩拉森帝國,包括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等。
註: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的波斯帝國也常被視為王國。古希臘歷史著作中一般稱波斯君主為國王(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另外,對於神聖羅馬帝國是否是一個國家尚存在爭議。[編輯本段]廣義的帝國
廣義上的帝國范圍要寬泛很多,只要是統治或支配的地域廣闊,在國際上或某一地區強盛一時的國家,就可以被稱為帝國。通常這些國家只達到狹義上帝國的標准中的一點(領土廣闊)或幾點,而且不論政體是否為君主制。這些國家本身一般並不稱自己為帝國,而是王國、共和國、聯邦、聯盟等。
如古希臘的「雅典帝國」,中世紀的「威尼斯帝國」,近代的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帝國(殖民)、大英帝國、大日本帝國等。
歷史上有一些規模龐大但統一時間很短,通過短期的軍事征服暫時建立起來的國家,如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時的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一世在位時的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也被稱為帝國。但嚴格的說它們都不能達到狹義上的所有四個標准,仍然只是王國。
現代的「帝國」雖然很少有君主制政體的,但實際地位和影響則與古代狹義的帝國沒有太大區別。比較著名且被接受的概念有希特勒統治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羅納德·里根提出的邪惡帝國(蘇聯帝國)、被稱為新羅馬帝國的美帝國。[編輯本段]君主國的通稱
有些君主制國家(一般實際上是王國)以帝國作為正式國號。如1822年至1889年的巴西帝國,1822至1823、1864至1867年間的墨西哥帝國,1889年至1974年的衣索比亞帝國,1897年至1910年的大韓帝國,1977年至1979年的中非帝國。
很多強大的(以及不那麼強大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被後世歷史學者稱為帝國。如赫梯帝國、巴比倫帝國、亞述帝國、帕提亞帝國(安息)、匈奴帝國、薩珊帝國、拉丁帝國(羅馬尼亞帝國)、尼西亞帝國、迦納帝國、馬里帝國、桑海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等。
這些所謂的帝國其實與王國沒有實質區別。[編輯本段]帝國與王國的區別
帝國和王國都是君主國,之間的區別在一般人看來不是特別明顯,但它們之間大致的區分標准卻是有的。 所謂帝國,指的是以皇帝為君主的國家,一般領土廣闊,常常擁有屬國,並在一個文化區域內占支配地位。 在歐洲,最早只有一個文明區域,所以也只有一個帝國----羅馬帝國。後來隨著羅馬帝國分裂 西羅馬滅亡 教廷分裂,形成了兩個文化區域,於是就同時有了西歐天主教區域的神聖羅馬帝國和東南歐正教區域的拜占庭帝國。 在遠東,則有以中國皇帝為君主的中華帝國。一般來說,中華帝國的皇帝只有一個,不過也有例外,當中國處於分裂的時候中國可能同時有幾個人自稱為皇帝。然而,這些皇帝之間一般是不能互相承認的,並且當其中的一個皇帝向另一個皇帝稱臣的時候,這個皇帝就必須去掉帝號,改稱為王。[編輯本段]其他
還有一些存在時間很短,疆域遼闊又沒有一個正式的(或合理的)的國號的政權,常被以其創立者的名字命名為帝國。如阿提拉帝國、塞爾柱突厥帝國、帖木兒帝國(理論上屬於西察合台汗國察合台汗國)。
❿ 土耳其的前世,曾震懾歐洲幾百年 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為何最終徹底衰落了
在16世紀,歐洲有個很強大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就是土耳其的最前身。它以非常快的速度把小亞細亞、拜占庭帝國還有伊朗、埃及等國家都劃在自己疆域范圍。用武力鎮壓了歐洲好幾百年。為何最後衰落了呢?
傳統和守舊讓奧斯曼停滯不前。沒過多久,後果就出現了。奧斯曼帝國被埃及戰敗。要知道埃及最開始只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小國。奧斯曼帝國的衰退由此可見。它就是一塊待宰的肥肉。無力反抗。
這個曾經有過多麼輝煌過去的帝國,終於自己束縛住了自己的腳步,把自己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