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華盛頓體系對土耳其合約是什麼

華盛頓體系對土耳其合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24 01:48:25

Ⅰ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格局是什麼

體系解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戰勝國通過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建立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

巴黎和會的召開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媾和會議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美、英、法的政府首腦操縱了會議。
巴黎會議名義上有27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但決策由美、英、法、意、日五國的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的「十人會議」做出。3月下旬起,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首相剋列孟梭「四巨頭」控制了會議。4月下旬,奧蘭多因為會議未能滿足義大利的領土要求而回國,和會的決策由「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掌握。德國等戰敗國和蘇俄被排除在會議之外。

五國目的
美國
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他宣揚已久的「十四點原則」參加會議,企圖通過這些冠冕堂皇的原則攫取戰後的世界領導權。
英國
希望繼續保持海上絕對優勢,維護龐大的殖民帝國,竭力主張削弱德國海軍,剝奪他的殖民地,並要求德國支付戰爭賠款,但是,為了防範法國勢力過分膨脹,又不主張過分削弱德國。
法國
力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國,重建法國在歐洲的大陸霸權,除了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外,還索取盡可能多的戰爭賠款。
義大利
擴展領土。
日本
企圖使它戰時從德國奪取的太平洋島嶼和中國山東的權利合法化。

《凡爾賽合約》的簽訂

對徳合約是巴黎和會討論的中心問題。經過長時間爭吵,1919年6月28日,對徳合約即《凡爾賽合約》在凡爾賽宮簽字。
其主要內容有:
一,重新劃分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並不得與他合並,承認波蘭獨立,並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波蘭。
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其中非洲和中東大多規英法等國,太平洋上的島嶼大多被日本佔有。
三,軍備上,德國受到嚴格限制。德國要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不準擁有空軍。
四,德國需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編輯本段
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對徳合約簽訂後,協約國又相繼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等簽訂了合約,這些合約連同《凡爾賽合約》,構成了所謂的凡爾賽體系,調整了帝國主義的國家在歐洲、西亞、北非的利益沖突。

華盛頓會議和華盛頓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實力迅速膨脹,從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大力擴充海軍。同時,日本趁機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擴大侵略勢力,同美國早太平洋地區利益發生了嚴重沖突,也威脅到英國在東亞的利益。為了爭奪世界霸權,美、英、日三國掀起了海軍軍備競賽。為了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重新瓜分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1921年到1922年,美國發起召開了華盛頓會議。參加會議的除了美、英、日外,還有中、法、意、比、荷、葡等有關國家。
在華盛頓會議上,有關國家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這些條約調整了它們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利益沖突,這些條約構成了所謂的「華盛頓體系」。美國是這次會議的最大受益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補充,帝國主義戰勝國占支配地位,非歐洲大國美、日第一次參與主宰世界事務,以侵犯中國權益,最後完成了帝國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世界的重新瓜分,從而建立起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多極結構,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暫時維持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平衡。但是,隨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政治危機的發展,以及帝國主義國家間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自30年代起,該體系被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一系列侵略行徑所打破。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徹底崩潰。

Ⅱ 作業:近代國際關系

所謂國際關系格局,實際上就是在一定時期內,在一流強國力量對比的基礎上,形成的國際秩序和利益分配體系。隨著一流強國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矛盾、利害關系的變化,國際關系格局必然隨之調整乃至完全打破舊的格局。所以說,國際關系格局演變的根本原因是實力對比的變化,它包括經濟、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等,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一流強國,在上述三個方面

可能兼而有之,也有的在其中某一方面比較突出。

一、近現代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及特點

從19世紀初至當代,國際關系格局先後經歷了四個局面,即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和世界格局多極化。

1814~1815年間,戰勝拿破崙帝國的歐洲各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由俄、普、奧、英四國操縱,會議通過了恢復封建秩序、限製法國再起、分割法屬殖民地、重劃歐洲版圖、維護德意分裂等決議。從而形成了維也納體系。為鞏固該體系,又先後成立了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旨在鎮壓歐洲和一切革命運動。維也納體系體現了歐洲專制君主以高壓手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它反對社會進步,任意踐踏弱小民族利益。但用召開會議的辦法解決國際爭端,在客觀上使近代國際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維也納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大國之間為了各自利益互相勾結又互相爭奪,瓦解是必然的。19世紀20、30年代歐洲的革命運動動搖了維也納體系,並使之走向瓦解。希臘獨立首先打破了維也納體系所規定的歐洲版圖,歐洲封建統治秩序不斷遭到沖擊,嚴重動搖。法國七月革命後,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1848年歐洲革命徹底瓦解了維也納體系。

一戰結束後,戰勝國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1)巴黎和會及其協約國及參戰各國與戰敗國簽訂的一系列條約(包括對德的凡爾賽和約,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條約,對奧地利的聖日爾曼條約,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對土耳其的色佛爾條約和洛桑條約)。(2)國際聯盟的建立。(3)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一系列條約(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約、九國公約)。在凡爾賽體系中戰勝國的要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凡爾賽條約第231條規定德國和其盟國應當承擔戰爭責任,這實際上就使戰勝國對戰敗國索取賠款合法化,於是條約規定德國和其他戰敗國要向戰勝國賠款。(2)對德國領土的安排和軍事力量的嚴格限制,以及對德國殖民地的瓜分,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權全部移交日本等,滿足了法、英、日的一些要求。(3)對波蘭的復國,對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和南斯拉夫國家獨立的承認,部分尊重了民族自決權。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勝國列強在共同宰割戰敗國,瓜分殖民地和反對各國人民革命中所達成的暫時妥協。這個體系是不牢固的,因為它不但沒有消除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而且加劇了戰敗國和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帝國主義宗主國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導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崩潰。具體說來:①凡爾賽體系是建立在對戰敗國的掠奪基礎上的,這就必然導致戰敗國和戰勝國矛盾的加劇,擁有極大經濟潛力的德國決不會忍受凡爾賽和約的壓制,隨著經濟力量的恢復和增長,必然會拒絕履行直至撕毀和約。②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也是削弱凡爾賽體系的一個重要因素。凡爾賽體系是戰勝國列強妥協分贓的產物,它沒有也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法國對巴黎和會沒有完全實現其肢解德國、奴役德國的計劃不滿,為了鞏固它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繼續採取削弱德國的政策。英國則在歐洲大陸上繼續推行抑法扶德的均衡策略,在經濟上、政治上支持德國,指望以此來削弱法國的陣地。美國不甘心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它留在凡爾賽體系之外,在歐洲扶植德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同日本、英國展開了新的爭奪。③由於凡爾賽體系的帝國主義性質,它遭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對。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北洋軍閥政府的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土耳其人民通過民族解放戰爭,埋葬了色佛爾條約,打開了凡爾賽和約的缺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以及戰敗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有力地沖擊著凡爾賽體系的基礎。正如巴黎和會沒有消除帝國主義的矛盾一樣,華盛頓會議也未能解決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矛盾。日本不滿意華盛頓會議的結果,這就預示著日美矛盾的必然激化和英日分歧的擴大。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也決定了華盛頓體系的脆弱性。隨著各國實力對比的變化,戰勝國之間因分贓不均所帶來的矛盾,以及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這些矛盾的發展必將導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崩潰,導致帝國主義爭奪霸權的新戰爭。

雅爾塔體系指1943年底到1946年初二戰後期到戰後初期雅爾塔會議前後,以美蘇為主的大國間所達成的一系列戰後國際政治秩序的協議。它包括: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三次三大國首腦會晤等國際會議的協議,戰後初期東歐地區版圖的變化,德國的分治,聯合國初期的活動以及大國有關的遠東地區勢力范圍的安排等。該體系的特點是: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中心的兩極結構,取代了傳統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多極結構。雙方的沖突不僅是國家利益和戰略目標的沖突,而且是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根本對立。斗爭的主要方式是冷戰,在亞、非、拉等地區,則有各自支持的國家間的局部戰爭。美蘇冷戰對立的標志是: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形成,歐洲共產黨中央情報局的建立與1950年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經濟上:馬歇爾計劃的提出,經互會的成立;軍事上:北約和華約的建立。雅爾塔體系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經歷了冷戰、冷戰與緩和的交錯,美攻蘇守、美蘇對峙、美蘇互有攻守的演變過程。雅爾塔體系的演變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始終以美蘇關系為主線,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和協調為中心,冷戰共處貫串始終,但戰略態勢互有變化;美蘇在多處熱點上出現全面對抗,但從未爆發面對面的熱戰。雅爾塔體系的建立是以戰後初期國際力量對比為基礎的,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使各國在國際上的對比力量發生變化,使雅爾塔體系受到沖擊,兩個超級大國對各自盟國的控制力也不斷減弱。首先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獨立,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給美蘇兩極格局以有力沖擊。如在聯合國中,改變了超級大國操縱國際事務的局面。其次,日本、西歐重新崛起,使美國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局面,逐漸轉變為美、日、西歐三個經濟中心。東歐國家獨立自主的傾向不斷增長,兩極格局的基礎終於動搖了,世界多極化趨勢迅速發展。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東歐劇變,德國重新統一,華沙條約組織解體,尤其是1991年蘇聯解體,東西方冷戰結束,它標志著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為主要特徵的國際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世界政治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當前世界格局的特點是,舊的世界格局已經終結,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世界正處於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格局轉換時期的特點為:(1)這次格局轉換是在和平條件下發生的。過去的世界格局都是通過戰爭來進行的。一戰打破了同盟國和協約國的格局,在戰勝國的安排下形成凡爾賽體系。二戰打破了法西斯集團和反法西斯集團的格局,在戰勝國特別是美、蘇的安排下形成了雅爾塔體系。(2)從兩極格局向多極格局轉換是一個漸進的演變過程,將有一個比較長的過渡時期。(3)在這次新舊格局轉換過程中,斗爭的焦點是以經濟和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為什麼說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因為:(1)兩極格局終結,美國雖然成了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但美國想一家獨霸世界已經力不從心。(2)當前世界上,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這四種力量,無論哪一種都不可能做為獨立的一極來與美國抗衡。因此說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二、近代現代國際關系的基本線索與階段特徵

世界近代現代的國際關系,若依據國際關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國際政治格局的發展變化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進行分析。

1.從17世紀下半期至一戰為第一時期。此時歐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在歐洲。在這一時期,歐洲列強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展開激烈的角逐和斗爭,最終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早期殖民擴張時期的國際關系:時間為17和18世紀,其中法國、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四大商業強國的沖突,構成了這一時期國際關系的中心內容之一。在這場斗爭中,先是英國打敗西班牙,17世紀下半期,英荷之間又發生了三次戰爭,結果荷蘭的殖民優勢被摧毀;在北美,英國奪取了荷屬阿姆斯特丹(改名紐約)。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英國又同法國多次發生戰爭,奪取了法屬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並奪取了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盤。在長期殖民戰爭中,英國掌握了海上霸權,搶佔了廣大殖民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這一時期,新崛起的俄羅斯帝國與瑞典的北方戰爭、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擴張,構成了國際關系的第二個內容。俄國彼得一世、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的擴張表現在領土的侵佔,這與英、法等國殖民地擴張有所不同。同時,此種擴張更多地帶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擴張,則是早期資產階級原始積累的性質。在這一時期,強國之間的關系隨著各自利益的需要而變化,如普奧,既有戰,又有結伙瓜分波蘭的舉動。

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和發展時期的國際關系:時間從18世紀法國大革命開始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止。18世紀以前,封建君主專制國家對國際事務擁有重大影響。法國大革命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體系。歐洲各國封建勢力內外勾結,組成反資產階級革命同盟。因此這一時期的國際關系首先表現為法國與歐洲列強的關系。在法國大革命中,先是普奧組成干涉軍,失敗後,英國為同法國爭奪中東的利益和進行海上爭霸,組織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後,法國與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間的關系,是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與傳統的封建勢力之間關系的繼續,並使新生政權得到鞏固和發展;法國與後來反法同盟之間的關系,帶有明顯的爭霸特點;而對西班牙和俄國的進攻,則是侵略行徑。1815年,拿破崙戰爭失敗後,戰勝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建立了具有一定現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政治體系--維也納體系。當時的歐洲列強俄、英、普、奧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在歐洲劃分了勢力范圍,奠定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這個體系最大的特點是:封建專制國家在其中占據支配地位,組成了多極均勢結構,以恢復、鞏固歐洲封建秩序,消滅各國革命為目的。19世紀中期,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和歐洲霸權,資本主義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導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國際戰爭,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為爭奪土耳其,英、法、俄之間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在德意統一過程中,也滲透著復雜的國際關系,德意志統一進程包含有普奧與丹麥的關系、普奧之間的關系和普法之間的關系。義大利統一主要體現了奧意的關系、意法的關系、法奧的關系等。

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和一戰時期的國際關系: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力量對比發生變化。英國的工業生產由70年代的世界第一位降至第三位;法國由第二位降至第四位;美國由世界第四位躍居第一位;德國超過英法,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這種新的力量對比與當時勢力范圍的劃分、殖民地的佔領不相稱,世界領土又已經被瓜分完畢,於是新老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和斗爭變得空前尖銳。由於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德國的領土野心和殖民擴張對老牌頭號殖民帝國英國的威脅最大,英德之間的矛盾成了當時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以德國為首的德奧意三國同盟和以英國為首的英法俄三國協約兩大軍事侵略集團,雙方瘋狂擴軍備戰,終於在1914年爆發了一戰。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掠奪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雙方在西線、東線、南線以及亞洲部分地區進行了交戰。1918年德國戰敗投降,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2.從一戰後至二戰期間為第二時期。此時,美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與之相反,歐洲主要國家卻因戰爭而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時,十月革命的勝利和蘇聯的誕生,從根本上動搖了舊的國際秩序,在這一歷史變化的影響下,國際關系的中心開始從歐洲向它的兩側轉移。這一時期的國際關系呈現出更為復雜的局面。

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繼續進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但是由於戰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爭霸的對手由兩大軍事集團變為戰勝的協約五強--英、法、美、意、日,戰敗的同盟國暫時失去爭霸的資格。同時,美日的崛起沖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在全球范圍內,英美之間的爭奪成為主要矛盾;在歐洲,法國同英美相互對立;在遠東,日、美、英三國斗爭中,日、美之間的爭奪尤為劇烈。爭霸的方式從戰場移到和會的談判桌上。先後召開了巴黎和會。在會上,英法美三國都想按自己的意圖處置戰敗國,安排戰後世界。因而矛盾重重。在殖民地和國聯問題上,美國企圖依靠其強大的經濟金融實力,操縱國聯,控制英法,充當盟主,領導巴黎和會,進行殖民地分割,以實現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但遇到軍事實力更為強大的英法等國的強烈反對。美國充當世界霸主的計劃落空,加上國內黨派斗爭,美國沒有參加國聯,國聯被英法所操縱。在處置德國疆界和賠款問題上,英美則聯合反對法國,相互之間展開了爭奪歐洲霸權的斗爭,經過激烈爭吵,簽訂了對德和約和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在爭霸的中心地帶歐洲和西亞、非洲重新瓜分了勢力范圍,暫時調整了列強在西方的關系。為了解決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列強爭霸矛盾,戰勝國又召開了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在承認美國優勢的基礎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軍軍備和瓜分中國等問題達成了協議。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新秩序,從而完成了戰後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所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帝國主義與蘇俄之間的關系也是構成戰後國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帝國主義國家對蘇俄進行了經濟封鎖和長達三年的武裝干涉,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兩種社會制度由軍事沖突轉到和平共處局面。

20年代,英法美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斗爭,已不單單是賠款本身,而是上升為帝國主義爭奪歐洲霸權的復雜問題。爭奪的結果,英美乘法國佔領魯爾的失敗,把賠款問題的主動權抓到自己手中。道威斯計劃的通過和實施,說明法國謀取歐洲霸權的努力失敗,英美特別是美國取得在賠款問題上的控制地位,增強了它對歐洲事務的影響力,這是繼華盛頓會議之後,帝國主義之間關系的又一次調整。這次調整發生了有利於美英而不利於法國的變化。1925年簽訂的洛迦諾公約是道威斯計劃在政治上的繼續。它雖然在總體上沒有打破凡爾賽體系,但進一步削弱了法國,抬高了德國,導致了歐洲大國之間相對地位的微妙變化。法國對德國違反"和約"的行為已不能實行單獨制裁,法國的東歐同盟體系遭到削弱,本身的邊境安全置於英美兩國的空頭保證之下。法國在歐洲的領導權被嚴重削弱。德國恢復了國際關系中的大國地位,加入了國聯,並任常任理事國。英國取得了平衡歐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成了法德之間沖突的仲裁者和法國的保證人。

30年代,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新的變化,1929年德國工業生產再次超過英法;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重新加入了帝國主義爭霸的行列,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組合。德意日法西斯結成了侵略集團,撕毀了"和約",沖破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擴軍備戰,發動對外侵略。英法美面對法西斯的步步緊逼,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退讓妥協的綏靖政策。它們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不加干涉,聽任日本擴大侵華戰爭,縱容德意侵佔弱小國家,甚至同法西斯國家一起演出了"慕尼黑"丑劇。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和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交相助長,使國際局勢越來越滑向全面爆發世界大戰的邊緣。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仍然是帝國主義制度及其爭奪世界霸權的侵略擴張在整個戰爭中起了決定的作用,英美也捲入反法西斯戰爭,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結成了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這就使二戰演變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大戰初期,德國憑借著優勢兵力,橫掃大半個歐洲。法國敗降,義大利參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法西斯國家勢力一時達到頂峰。1942年中期到1943年初,以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海戰、北非阿拉曼戰役等三大戰役為轉折點,法西斯國家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1943年9月義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1945年5月德國投降,二戰結束。大戰中,蘇美英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結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盟國之間在政治上互相協商,軍事上互相配合,物質上互相支援,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當然,由於聯盟的參加國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標之外還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聯盟內部也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大戰中期主要圍繞著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大戰後期集中表現在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上。然而,打敗法西斯畢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標,因此協調戰略,互相支援的聯合趨勢始終佔主導地位。從聯盟建立到大戰結束,國際反法西斯聯盟並未破裂。最後反法西斯聯盟國家終於在1945年相繼打敗德日,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3.二戰後至今為第三個時期。這一時期,國際關系的格局經歷了由兩極對峙到多極化的演變趨勢。

從1945年到50年代末,是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對峙與抗爭時期。二戰後期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時同盟的政治基礎動搖,美蘇兩個大國之間全球戰略的分歧逐漸擴大,戰時同盟發生分裂。美國憑借它在戰時膨脹起來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把戰前對抗的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糾集在一起,組成了帝國主義陣營。蘇聯同新生的歐亞人民民主國家一起組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美國要稱霸全世界,遇到了蘇聯這個最大的障礙。美蘇由聯盟轉為敵對。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戰中的法西斯國家同反法西斯聯盟的生死較量變為兩大陣營的全球對抗。歐洲是美國對外擴張的全球戰略的重點,蘇聯是主要對手,"冷戰"是美國採取的主要方式和政策。1946年丘吉爾在美國發表"鐵幕"演說,進行"冷戰"宣傳。1947年美國拋出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方針--杜魯門主義,公開打出反蘇反共的旗幟,"冷戰"全面展開。接著美國又實施了控制西歐、遏制蘇聯的馬歇爾計劃,1949年建立了以美國為盟主的西方防禦體系"北約"組織。針鋒相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55年建立了"華約"組織。在歐洲形成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

Ⅲ 簡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條約及其內容,並評價。

1919~1920年,協約國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確立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之間經過激烈的外交斗爭,終於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凡爾賽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特別是歐洲的影響是巨大的。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特別是通過華盛頓會議,美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這對戰後美國在全球勢力的迅速膨脹具有重大影響。

Ⅳ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有:
一,重新劃分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並不得與他合並,承認波蘭獨立,並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波蘭。
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其中非洲和中東大多規英法等國,日本借機「合法」佔有中國山東以及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嶼。
三,軍備上,德國受到嚴格限制。德國要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不得保留進攻性武器例:軍用飛機,潛艇等。
四,德國需支付大量戰爭賠款約價值200億金馬克的物資,並且承擔佔領軍的全部費用。
編輯本段體系建立
對徳和約簽訂後,協約國又相繼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等簽訂了和約,這些和約連同《凡爾賽合約》,構成了所謂的凡爾賽體系,調整了帝國主義的國家在歐洲、西亞、北非的利益沖突。

Ⅳ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演變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對戰敗國的瓜分,美英法政府首腦操縱會議及各國都為了本國自身的利益。{美國由於霸權計劃落空,退出]
啟示
合約對戰敗國進行性掠奪,加深了戰勝國和戰敗國間的矛盾,這些條約是戰勝國之間暫時妥協的的矛盾,分贓不均是國際新秩序潛藏著危機。
評價
懲治德國,改變歐洲大陸政治力量的對比,重新制定了歐洲版圖和中東版圖和政治格局,出現了很多新的國家,確立了帝義在歐洲和中東的新秩序
我也是自己打的~~我是高三歷史X科的哦~
如果覺得好的話加Q271445445,有不會的可以問一下我。我會盡力幫你的~我歷史還不錯~o(∩_∩)o...

Ⅵ 如何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為了締結合約,對戰的世界重新安排,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召開了巴黎和會,明顯具有分贓性質。與德國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它與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的合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起了帝國主義在西亞,非洲,歐洲的統治秩序。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主要是解決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矛盾。中國問題是核心問題,三個主要條約的簽訂能夠充分表明其具有爭霸性質。凡爾賽--華盛頓會議雖然暫時調整了帝國間的矛盾,但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Ⅶ 關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開始與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類推進到電氣化時代。電氣化時代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舞台發生了動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贏得戰爭卻輸掉優勢,而美日日益崛起,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開始向歐洲的兩側即美國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亞洲轉移。國際關系格局由英國獨霸世界、歐陸勢力均衡讓位於英法主宰世界、美日爭奪霸權的格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會議簽定的凡爾賽和約、對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約統稱為巴黎和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稱為凡爾賽體系;1921年美應等九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稱為華盛頓體系。然而體系雖然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西方世界的統治,但是體系並不完整,它給世界留下了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德國的賠款問題和歐洲的安全問題。一戰後德國借口無力償還債務,要求延期支付賠款,於是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兵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區魯爾。但是德國不但沒有得到應得的賠款,相反卻支付了大量大軍事佔領費,釀成魯爾危機。於是賠款問題的主動權由法國手中轉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國手中。美國出台了德國賠款計劃即道威斯計劃。(學生演示)道威斯計劃實施後,美元充斥歐洲市場:德國從美國取得貸款,經濟復甦;然後償還英法的賠款,英法將德國大賠款償還戰爭時所欠的美國的債務。於是,美國的金元不僅恢復了歐洲的經濟,而且操縱了歐洲的經濟市場。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普法戰爭時被各國割去的阿爾撒斯和洛林由法國收回,德國的撒爾礦區由法國佔領15年,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佔領、萊茵河東岸五十公里以內德國不準設防,於是萊茵河兩岸成為非武裝區。但是法國並未因此而高枕無憂,它在歐洲組織小協約國以形成對德包圍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國在瑞士洛伽諾召開會議解決歐洲安全問題,提高了德國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計劃和洛伽諾公約改寫了凡爾賽體系關於在政治、經濟上限制德國的規定,從遏制德國到扶持德國。歐洲國際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

可是為什麼法國一戰元帥福熙卻說「凡爾賽和約只是二十年的休戰」?體系中隱含著復雜的矛盾。戰勝國信奉「強權即公理」,通過不平等條約,使戰敗國處於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從而加深了兩者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平息;帝國主義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委任統治」,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因此列寧說「靠凡爾賽體系所維系的國際關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體系隨時隨地會崩潰、瓦解。

是什麼事件打開了凡爾賽體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爭、同協約國簽定了《洛桑和約》,粉碎了構成凡爾賽體系的《色佛爾條約》打開了體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國大力擴展陸軍,撕毀了凡爾賽和約,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河非武裝區,進一步破壞凡爾賽和約,法西斯德國的擴軍備戰使凡爾賽體系名存實亡;1931年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突破了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華盛頓體系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終於使體系徹底瓦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系了一戰到二戰其間的國際關系。在這其間,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矛盾由英美爭奪世界領導權演變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擴張之間的矛盾。美國憑借其世界經濟領導地位參與許多重要的國際事務的解決、並起到決定支配作用,從而代替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資本主義世界由「英國時代」走進「美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一轉變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

Ⅷ 介紹《凡爾賽合約》什麼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各國目的協約國 凡爾賽條約主要簽約者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而成為凡爾賽條約主要簽約者。 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盡可能的削弱德國;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法國 法國為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克列孟梭總理的觀點也代表了法國民意。 戰後法國軍隊迅速控制了魯爾工業區的重要 時任法國激進黨政府總理克列孟梭·喬治城市如蓋爾森基興等,造成大批居民無家可歸,同時法國將該地出產的煤通過鐵路運至法國。德國鐵路工人組織了罷工以對抗法國佔領者,其中約200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克里孟梭的主張可以簡單歸為以下: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包括人員、財產等)進行戰爭賠償, 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象徵性的懲罰德國軍國主義以使德國再也不能恢復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當眾處死德國皇帝(在戰爭結束前退位並流亡至荷蘭)。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制德國的進出口貿易。因為這些嚴苛的條件,克萊蒙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綽號。 英國 盡管英國本土在戰爭中未遭戰火,但仍有許多英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 時任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較法國為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線。 一般認為喬治希望在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主張和克萊蒙梭嚴懲德國的主張中找到一條中間路線,但其政治地位相當微妙。喬治本人在贏得1918年大選時為迎合英國民眾提出了德國需為發動戰爭負責的主張,同時聯合政府中的保守黨也要求嚴懲德國以保證其不再對英國構成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喬治竭力主張提高英國在戰爭賠款以及德國殖民地的份額。他和克萊蒙梭因英法兩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贊同「民族自決」政策。 同時喬治清醒的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復仇心理,這對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使英國經濟受損,而他和克萊蒙梭都認識到此時的美國已經成為經濟強國,而且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所以「民族自決」主張在和會召開時被二者有意的忽略。 喬治的主張可歸為如下幾點: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以加強英國;削弱德國軍力至較低水平;德國進行戰爭賠償但不可過分以免激起德國的復仇心理;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美國 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前後,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 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向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回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總統就提出了十四點建議,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松,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 美國民眾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基於此威爾遜總統感到過分苛刻的條款會造成德國的復仇心理,戰爭將無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國際秩序,即國際社會提供保證以避免弱國遭到強國侵略。但歐洲強國普遍認為這種構想過於理想主義且不符合歐洲各國的實際。而且這種政策將會導致美國軍事力量過分捲入國際事務。 威爾遜意識到為了達到建立國際聯盟的目的,他的十四點建議需要做出妥協。而且他堅持「民族自決」政策,例如剛從一戰後的德國和俄國中重新獲得獨立的波蘭。同時他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例如秘密軍事聯盟等。不過他同意要削弱德國軍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編輯本段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 ·公開的和平條約應該以公開的方式締結而成。 凡爾賽條約簽約現場凡爾賽條約簽約現場 ·在各國領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絕對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時或戰時都一樣。 ·盡最大可能地消除經濟障礙,並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協同維持和平的國家之間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 ·互相充分的保證各國的軍備減少到符合保衛國家內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各國對各殖民地的權利的主張,應該做自由,開明和大公無私的調整。 ·撤退現在在俄羅斯領土上的所有軍隊。 ·在比利時的佔領軍應該撤退,其領土應該恢復,並不得企圖限制她與其他自由的國家同樣地享有主權。 ·法國全部的領土應該獲得自由。被侵佔的法國地區應該歸還。 ·義大利和原奧匈帝國的疆界必須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確定。 ·東歐人民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建立獨立國家。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蒙地內哥羅獨立。同時巴爾干半島諸國的政治及經濟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應透過國際條約予以保障。 ·奧斯曼帝國各民族自決前途。 ·波蘭獨立,並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建立國際聯盟以保證國際秩序。

Ⅸ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如何構成的,它的實質是什麼,在國際事務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開始與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類推進到電氣化時代。電氣化時代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舞台發生了動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贏得戰爭卻輸掉優勢,而美日日益崛起,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開始向歐洲的兩側即美國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亞洲轉移。國際關系格局由英國獨霸世界、歐陸勢力均衡讓位於英法主宰世界、美日爭奪霸權的格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會議簽定的凡爾賽和約、對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約統稱為巴黎和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稱為凡爾賽體系;1921年美應等九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稱為華盛頓體系。然而體系雖然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西方世界的統治,但是體系並不完整,它給世界留下了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德國的賠款問題和歐洲的安全問題。一戰後德國借口無力償還債務,要求延期支付賠款,於是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兵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區魯爾。但是德國不但沒有得到應得的賠款,相反卻支付了大量大軍事佔領費,釀成魯爾危機。於是賠款問題的主動權由法國手中轉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國手中。美國出台了德國賠款計劃即道威斯計劃。(學生演示)道威斯計劃實施後,美元充斥歐洲市場:德國從美國取得貸款,經濟復甦;然後償還英法的賠款,英法將德國大賠款償還戰爭時所欠的美國的債務。於是,美國的金元不僅恢復了歐洲的經濟,而且操縱了歐洲的經濟市場。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普法戰爭時被各國割去的阿爾撒斯和洛林由法國收回,德國的撒爾礦區由法國佔領15年,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佔領、萊茵河東岸五十公里以內德國不準設防,於是萊茵河兩岸成為非武裝區。但是法國並未因此而高枕無憂,它在歐洲組織小協約國以形成對德包圍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國在瑞士洛伽諾召開會議解決歐洲安全問題,提高了德國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計劃和洛伽諾公約改寫了凡爾賽體系關於在政治、經濟上限制德國的規定,從遏制德國到扶持德國。歐洲國際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
可是為什麼法國一戰元帥福熙卻說「凡爾賽和約只是二十年的休戰」?體系中隱含著復雜的矛盾。戰勝國信奉「強權即公理」,通過不平等條約,使戰敗國處於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從而加深了兩者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平息;帝國主義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委任統治」,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因此列寧說「靠凡爾賽體系所維系的國際關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體系隨時隨地會崩潰、瓦解。
是什麼事件打開了凡爾賽體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爭、同協約國簽定了《洛桑和約》,粉碎了構成凡爾賽體系的《色佛爾條約》打開了體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國大力擴展陸軍,撕毀了凡爾賽和約,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河非武裝區,進一步破壞凡爾賽和約,法西斯德國的擴軍備戰使凡爾賽體系名存實亡;1931年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突破了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華盛頓體系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終於使體系徹底瓦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系了一戰到二戰其間的國際關系。在這其間,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矛盾由英美爭奪世界領導權演變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擴張之間的矛盾。美國憑借其世界經濟領導地位參與許多重要的國際事務的解決、並起到決定支配作用,從而代替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資本主義世界由「英國時代」走進「美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一轉變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

Ⅹ 華盛頓體系是什麼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所簽訂的合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包含《四國條約》 、 《五國條約》 、 《九國公約》。該條約的簽訂,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舞台發生了動搖,逐漸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爭奪霸權的格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3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7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4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3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9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7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2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6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5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