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為什麼被稱為土耳其龐貝
1. 距今6000年,古羅馬最大城市如何做到遺址保存完整的
羅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也是有著輝煌的歷史和文化!有一座距今6000年歷史的城市,他曾經是古羅馬最大的城市。這座城市保存的十分完好,至今還完整的保留著古代的遺址。這座城市就是以弗所,又被稱為艾菲斯。
以弗所如今歸屬於土耳其管轄,地理位置在愛琴海的旁邊。據歷史學家研究,公元前十世紀左右,充滿智慧的雅典人建造了這座城市。
這座古老的城市中心,是一座兩層的大理石建築,這是著名的古老圖書館,塞爾丘克圖書館。塞爾丘克圖書館是一個羅馬人為紀念父親而建造的。這座除書館建造的雄偉壯麗,令人驚嘆。難得的是保存得還比較完好。如今,以弗所古城仍然有許多的遺址沒有被挖掘出來。最著名的戲院遺址。也只挖掘出了一半兒。
為什麼以弗所古城的遺址都保存到這么完好?也許是因為當時的工匠們智慧勤勞,擁有著非凡的建築工藝。也一定與建築材料的結實有關。另外也許和很少有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也是有一定關系的吧。
2. 為什麼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廟被譽為世界奇跡
以弗所位於小亞細亞的呂底亞沿海地區(今屬土耳其),它是愛奧尼亞人(古希臘人的一支)在小亞細亞的主要城市之一。公元前8-6世紀,以弗所奴隸制經濟發展起來。從公元前8世紀起,這里就是希臘人崇拜阿爾特米斯的中心。阿爾特米斯是宙斯與麗達的女兒。她是一位月亮神,又是湖泊泉水神、女人生活監護神和狩獵神。古羅馬人稱阿爾特米斯為黛安娜,所以以弗所的月神廟既稱阿爾特米斯廟,又稱黛安娜廟。公元前7世紀以來,以弗所修築了一系列的神廟。當時,修築神廟在國家佔有頭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希臘的廟宇與宗教活動、商業活動有著密切關系,人們常常在廟宇中舉行盛大的節日活動和慶典。因此在古希臘人的觀念中,神廟建築的宏偉便是公民團結和城邦強盛的象徵,神廟裝飾的華麗則是城邦富有的標志。阿爾特米斯廟建於公元前6世紀中葉。據記載,當時修建這座廟宇總共花了120年的時間。它是古希臘所有神廟建築中工程最宏大的一個,佔地面積有5814平方公尺,只比西西里的阿格里根特的宙斯廟稍小一些,比其餘所有的希臘神廟都大。真正使這座神廟獲得很高聲譽的,還是它的柱廊式建築。
這種建築按它的排列可分七種,其中雙層圓柱式建築柱子最多。以弗所的阿爾特米斯神廟就屬於這種雙層圓柱式柱廊建築。從建築形式上講,阿爾特米斯神廟是一座愛奧尼亞柱式建築。這種柱式神廟建築的特點在於,它的平面與立體結構勻稱,圓柱間隔較大,細微之處浮雕裝飾多,整體上較為華麗。傳說這座神廟毀於公元前356年的一場大火。之後,在舊廟的原址又重建了新廟。新廟有前殿、外殿和寶庫,並有扶梯通到屋頂。最為珍奇的仍然是它的圓柱,共有大理石柱子127個。這座重建的阿爾特米斯神廟於公元262年被哥特人所毀,但是傳統的祭典仍舊在神廟的遺址上舉行。
3. 阿爾忒彌斯神廟是不是世界未解之謎有人提出了怎麼樣的觀點並論證一下。
阿爾忒彌斯神廟不是世界未解之謎,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阿耳忒彌斯神廟是希臘神話阿耳忒彌斯女神的神廟(《聖經》翻作亞底米,即羅馬神話的月亮女神黛安娜),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長425尺,寬230尺,有126根高60尺大理石柱。據稱建築時間前後長達120年(相比之下,大希律王建耶路撒冷聖殿也只用了46年)。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神廟被黑若斯達特斯焚毀。該神廟至今只剩下一根柱子。這座神殿引的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聖經》里把這個地方稱為以弗所(Ephesus),而現在它被稱為或者翻譯為艾菲索斯。
阿耳忒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主掌狩獵與野獸的女神,後來被視為月神,在羅馬神話中她又被稱為黛安娜她是宙斯和利托的女兒。除了掌管狩獵,她還照顧女人分娩,保護少男少女,更是一位貞潔的處女,人們對她崇拜有加。但阿耳忒彌斯神殿並非用以祭祀這位女神,而是以弗所人為祭祀一位安那托利亞(小亞細亞)古老的女神而修建的,而安那托利亞的女神被以弗所人比作心目中的阿耳忒彌斯,因此神殿以阿耳忒彌斯的名字命名。
阿耳忒彌斯神殿是古希臘最大的神殿之一,其規模超過了雅典衛城的帕台農神廟,也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興建的建築之一。它以建築風格的壯麗輝煌和規模巨大而躋身於「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列。它還一度享有對逃亡者的「庇護權」,其地位之顯赫,由此可見一斑。在建成後的近200年時間里,它巍然屹立在以弗所東北郊的一座高山之上,迎接著摩肩接踵前來朝覲的人們,它很快成為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希臘移民城邦的香客們嚮往的聖殿。
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這座壯麗的神殿在一場大火中變成了廢墟。據說這場火災是一個名叫希羅斯特圖斯的縱火狂所為,這個傢伙長期以來寂寂無為,急於想通過實施一項能引起轟動效應的舉動使自己萬古留名。他非常清楚,能夠讓人青史留名的好事不是誰都能做,那就干點壞事也成。於是,火光中,神殿坍塌了。
這里說句題外話,傳說就在那天晚上,一個不平凡的生命降生了,這個人後來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了驚天動地的霸業,他就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後來,一位名叫普盧塔克的歷史學家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女神「太忙於照料亞歷山大的出生了,以至於無法營救自己受到威脅的神殿」。
這座神殿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沒有了它,人們的靈魂也彷彿無所歸屬。後來,人們又在神殿的原址上按原樣重新建起了一座神殿,比原來的神殿更加富麗堂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建築,其佔地面積達到了6050平方米,比一個足球場還要大。神殿內外都用銅、銀、黃金和象牙製成的精美浮雕加以裝飾,而神殿中央則設有一個呈「U」字形的祭壇,供奉著阿耳忒彌斯女神的雕像。這座重建的神殿在此後連綿不斷的戰火中傲然挺立,直到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時遭逢了厄運,那幫強盜將神殿內的財寶悉數劫走,神殿也在這次劫掠中慘遭破壞。
以弗所人曾試圖再次重建神殿,但由於耗資巨大而難以實施,重建計劃無奈擱淺。但這個願望一直深埋在一代又一代以弗所人的心中,從未改變。
然而,公元4世紀,基督教在小亞細亞的落地生根使這一願望最終化為了泡影。基督教強大的勢力逐漸改變了人們的信仰,後來以弗所人也大多改信基督教了,神廟的重建自然變得不合時宜。公元5世紀初葉,以弗所為東羅馬帝國所佔領,奧德修斯二世將神殿視為異教徒的聚集場所,下令徹底拆毀。從此,這座偉大的建築奇跡便從世界上永遠地消失了。今天,我們只能從作為文物的以弗所人的錢幣上看到這座神殿大致的模樣。
4. 昔日輝煌的以弗所古城是怎麼樣的
以弗所古城當今世界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此地的阿爾忒彌斯神廟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建築。以弗所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是古羅馬時期僅次於羅馬的繁華大城市。
當年因其是一重要河道出海口,故成為愛琴海與西亞的一商貿重地,初期繁榮時為公元前334到公元前189年間。後經數百年河道淤積,港口功能漸漸退化,最終被人放棄而成了廢墟。該城只是到了現代經考古整理才修復成了重要的旅遊景點,又被人稱為“土耳其的龐貝”。
在這些千年的古建築構件前,我等似乎仍能感覺到此地昔日曾經有過的喧嘩、繁榮······
露天大劇院是公元41-54年間建造的,公元98-117年又進行了完善,總共設66排·24000個座位。這里不僅表演音樂、戲劇,還上演過古羅馬人喜歡的斗獸表演。當年在此看演出的票價很貴:以一頭羊或是一頭牛來計價!
大劇院也是該城最宏偉的公共文化建築。大劇院的音響效果出奇的好,筆者曾在大劇院演出區試音,就彷彿有現代化的擴音器!當年的建築設計師和工匠真是非常非常的聰慧!現土國仍在此大劇院舉辦大型文藝演出。
看過古城擁有如此規模的公共建築後,你能設想,當年這座城市的人口是多少嗎?歷史與考古學者的答案是:當年以弗所的人口規模在40萬到50萬之間!而在看古羅馬多個舊城遺址,我們能夠確信:古羅馬人在城市基建上,從來就是這樣不可思議的鋪張!就是這樣不可思議的瘋狂!
5. 塗鴉的來歷
塗鴉的來歷
古代
「塗鴉」最初是用來指在古跡、古墓或廢墟上找到的銘文或圖畫,後來包括很多可以被認為是污損公物的畫作 (如畫在行人道旁或牆上的圖畫) 。如果一項紀念物的作者在他的作品刻上銘文,不算是塗鴉。
第一個可以被稱為「現代塗鴉」的畫作位於古希臘城邦以弗所 (今土耳其境內)。此圖的內容是一個手印、一個心形圖案、一個腳印和一個數字。根據此城的遊客指南,該圖畫被認為是一個**廣告,教導觀看者沿腳印的方向走數字所指的步數去尋找妓女,並按照手印所指的數額付錢。
古埃及和古羅馬人均有於他們的牆上或紀念碑前塗鴉。龐貝古城的塗鴉因為城市被火山灰淹沒而完整地保存下來。這些出土的塗鴉作品包括當時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包括日用拉丁文、罵人話、咒語、示愛宣言、政治言論等。其中一處甚至塗有「小心惡犬」的標語。
維京人在東征西討的同時也留下了大量塗鴉。其中在羅馬和愛爾蘭至今仍存有維京人塗鴉作品的遺跡。另外,君士坦丁堡的蘇菲亞大教堂也曾遭維京人的塗鴉破壞。
拿破崙遠征埃及時,他的士兵也有在碑石上刻名留念。
現代
踏入20世紀,一種「到此一游」的塗鴉在歐美各地流行起來。這種塗鴉的內容像是有一個人爬上牆上偷看,人們只看見他的眼和鼻。其下有一句「到此一游」或「甚麼?沒有某物?」的字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戰機的盛行,在機身上塗鴉也流行起來。
戰後,世界各地很多大城市都有一批如童黨的人在各處的牆壁上塗鴉,多是留下自己的名字以宣示在塗鴉處附近的控制權。但到了20世紀末,這種行為開始和童黨脫離關系,慢慢變成一種個人創作。一些人是「為塗鴉而塗鴉」,或是為了增加自己作為塗鴉藝術家的名聲和技術而塗鴉。個人塗鴉在形式和動機都和有組織塗鴉有所不同。例如個人塗鴉的藝術動機便比有組織塗鴉為高;另外個人塗鴉所用的媒介也十分廣,包括牆壁、建築物,甚至貨運列車。
有時塗鴉和筆名一樣,能反映作者的修養。有時塗鴉所包括的是創作的年份、作者的名字及其簡稱,或反映作者的一些經歷、回憶或追憶。一些塗鴉內容甚至含有隱語。
有些有追思去逝者意義的塗鴉即使是塗在商店正門上,店員也不敢隨意塗抹。另外一些塗在廢棄圍欄或牆壁上而有特別意義的塗鴉,業主或政府有時也不會抹掉。
另外,也有一些塗鴉帶有地方色彩。美國加州南部一些幫派的塗鴉即是如此。
一些前衛藝術家在1960年代開始研究塗鴉的理念和用處。在斯堪地那維亞甚至有一所專門研究塗鴉的學院。
由於塗鴉者需要令自己免被拘捕,很多塗鴉均以迅速完成為務。這種快速和違法的 (甚至是有組織的) 塗鴉有時被稱為「塗畫式簽名」 (tagging),並且與其他較帶有藝術成份的塗鴉分開處理。
其他
塗鴉文化衍生出不少術語和習俗。例如在別人的塗鴉上劃線被認為是對塗鴉者的侮辱。
有時塗鴉者之間會互相競賽,誰畫出最多或最好的塗鴉作品便取勝。這種競賽的勝利者常在塗鴉社群中受到尊重,但參與競賽也增加了被當局捕獲的危險。
如果塗鴉者企圖增加厭惡性使作品難於清理,他可能會選擇在屋頂塗鴉,或使用利器 (如鑰匙或刀) 刻出自己的作品。
法律地位
塗鴉引起了不少可能的社會壓力,因為塗鴉一般都在不屬於作者的平面如牆、建築物、列車車身等出現。亦即是說,塗鴉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元素。
常用的塗鴉工具包括噴漆和粗筆跡的標記筆。塗鴉作品常常是迅速完成的痕跡,因為塗鴉者要避免被當局發現和拘捕。
有些城市為打擊塗鴉,會在一些地方特別設立牆壁供人作塗鴉用途。這種措施據稱可以打擊一些小塗鴉,但能鼓勵塗鴉藝術家花時間創作一些質素高的作品而不用擔心因游盪等罪名而被捕。然而,一些人不贊成這種措施,並認為合法塗鴉並未有效杜絕非法塗鴉。
不少人認為塗鴉是騷擾,或一種使物業需以昂貴價錢清理和修復的破壞。人們認為充滿塗鴉的地區比較骯臟,而且犯罪事件較多,因此塗鴉可以是生活質素指標的一種。
「破窗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骯臟的地區 (包括已受塗鴉影響的地區) 會鼓勵更多的塗鴉甚至更嚴重的犯罪出現。紐約前市長魯道夫·朱利安尼即基於此理論而在其任內推行反塗鴉措施。該措施是美國史上最大型的反塗鴉行動之一,包括通過一項法案以禁止售賣噴漆予 18 歲以下人仕。法案也強制售賣噴漆的店主需要把噴漆鎖在箱內以及放在小偷可及范圍以外的位置。
一些社區組織也有組隊處理塗鴉。法國的一個基督新教反塗鴉組織甚至把古代洞穴的壁畫也抹掉,結果贏得了1992年的另類諾貝爾考古學獎。
1993年,一名美國青年費爾在新加坡塗鴉而被拘捕 (他在數輛名貴房車上噴漆) ,後來當地法院以1966年的塗鴉法判該青年入獄四月,及罰款 2,233 美元,以及受笞刑 (值得一提的是,該法律本是用以針對宣揚共產主義的塗鴉)。該判決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因為美國並不對塗鴉一類罪行施體罰。紐約時報曾多次發表社論抨擊新加坡當局的判決,並呼籲美國人到新加坡的外交部門抗議。雖然新加坡政府接獲很多特赦的要求,但費爾仍在1994年5月5日受笞刑。
英國在2003年通過一項反社會行為法案以對付塗鴉。次年的「清潔不列顛」 (Keep Britain Tidy) 運動鼓勵對塗鴉者採取零容忍態度,並建議對塗鴉者施以即時罰款及禁止售賣噴漆予青少年。 123 名支持此運動的英國國會議員表示:「塗鴉不是藝術,而是罪行。我們將為我們的選民把塗鴉從我們的社區驅趕出去。」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市在1990年代中推行的反塗鴉運動則更為激烈。城裡的旱谷、橋梁和隔音屏障都被覆蓋以防止塗鴉。據稱有塗鴉者因企圖在這些地方塗鴉而受傷甚至死亡。另外,該市市政府亦設立了一條舉報塗鴉熱線和一個用來舉報塗鴉的網站。與紐約相似,該市亦禁止售賣噴漆予青少年或把噴漆鎖在箱內。塗鴉的刑罰包括罰款、社會服務或入獄。
各種塗鴉
噴漆藝術
噴漆藝術一般被認為是%
6. 土耳其有哪些重要的城市
上面說過的我不說了,補充一下; 特別重要及主要留學城市: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扼黑海出入門戶,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重要。人口950萬(不含流動人口)。
伊斯坦布爾為歷史名城,始建於公元前660年,當時希臘人在今「皇宮鼻」的地方依山築城,取名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將其重修,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成為東羅馬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運輸、貿易和文化中心。全國50%的進口、15%的出口通過該市進行。該市的工業資本、工人人數以及產量均佔全國的50%,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51.5%。工業主要有紡織、食品、水泥、煙草、船舶修理等。附近耕地面積較少,但農業發達,作物主要有小麥、燕麥、大麥和甜菜。此外,漁業、畜牧業、園藝業也比較發達。
伊斯坦布爾是聯系歐亞的樞紐,公路和鐵路四通八達。1973年建成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使該市歐亞兩部分連在一起。1998年第二座海峽大橋落成。該市阿塔圖爾克機場是土最大的國際機場,規模宏大,可起降各種大型噴氣式飛機,現仍在擴建中。
伊斯坦布爾多名勝古跡和伊斯蘭教教寺院。最著名的有托普卡帕宮博物館、道爾巴馬赫切宮殿、蘇丹阿赫邁特清真寺、阿亞索非亞博物館等。大學有伊斯坦布爾大學、伊斯坦布爾技術大學、海峽大學以及其它高等院校。
安卡拉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中部,海拔978米,人口約369萬,是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公元前13世紀,赫梯人在安卡拉建立了城堡,當時被稱為「安庫瓦」或者變音「安基拉」,之後幾經演變就成了「安卡拉」。該地區先後被弗利吉亞人、高盧人、羅馬人和拜占庭人佔領。1345年,蘇丹奧爾汗·加齊攻克安卡拉,將其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
土耳其首都原為伊斯坦布爾,本世紀初,阿塔圖爾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進行反抗外國侵略和推翻蘇丹封建帝制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漸成了斗爭的中心,同時也出於安全的考慮,革命勝利後於1923年10月13日正式定為共和國首都。
安卡拉市區分新、舊城兩部分。老城以古城堡為中心,街道狹窄,建築破舊,至今仍保留著奧斯曼時代的風貌;新城環繞在老城東、西、南三面,尤以南面的城區最為整齊,大國民議會和政府主要部門都集中在該地區。
安卡拉以政治中心和商業城市聞名。工業不很發達,有一些工廠生產軍火、機械、電子、紡織、水泥、和食品等。農業發達,是土耳其的主要小麥產區之一。此外還產土豆、蠶豆、甜菜等。水果以西瓜、甜瓜、蘋果、梨著名。牲畜主要以飼養牛、羊為主,安卡拉山羊及其皮毛馳名世界。安卡拉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沖,鐵路和空中航線通向全國各地,是連接土東西兩部分的樞紐。
安卡拉的名勝古跡有:阿塔圖爾克陵墓、赫梯博物館、丘布克水庫等。
伊茲密爾
伊茲密爾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緊靠愛琴海,有優良的港口和鐵路網,工業和貿易都十分發達。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曾被希臘佔領,1922年土耳其人奪回了伊茲密爾。
伊茲密爾的工業產品主要有:紡織品、煙草、肥皂和加工食品。農產品主要有:小麥、大麥、土豆、棉花、煙草、橄欖油、葡萄和無花果。
伊茲密爾周圍到處都是愛琴文明的遺跡。距伊茲密爾六七十公里處,有一座世界聞名的古城——以弗所(古名Ephesus,現名Efes),至今已兩千餘年。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亞歷山大大帝開始這座城市的建設,羅馬帝國入侵後,繼續這座城市的建設。該城設施完善,有城牆、劇院、浴場、體育館、市集、妓院、音樂廳、圖書館,是龐貝古城的8倍。其中的劇院是世界上最大的羅馬古劇場,現在還有很多演出在此舉辦。圖書館是公元二世紀該城的總督為紀念其父親而建造的,至今大門依然挺立。該城在公元17世紀的一次大地震中被嚴重摧毀,後經修復和遺棄,成為現在的樣子。 國家基本概況: 國名: 土耳其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urkey).代碼TR(Turkey )
國名釋義:「土耳其」一詞由「突厥」演變而來。在韃靼語中,「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國家」。
獨立日:10月29日(1923年)。
共和國日:10月29日(1923年)。
國家主權日: 4月23日。
國土: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爾干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
面積:780576平方千米(3% 在歐洲,97%在亞洲,歐洲部分稱為色雷斯,亞洲部分稱為安納托利亞)
坐標:北緯39°,東經35°。
土耳其國旗 人口:7200 萬(2006年)。
民族:土耳其人占總人口的80%以上,其餘為庫爾德人(15%)、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等。
宗教:居民中99%信奉伊斯蘭教,大多數屬遜尼派。1% 的人口為亞美尼亞東正教,希臘東正教,猶太教,天主教和其它 。
語言:土耳其語為官方語言,庫爾德語、扎扎其語、阿澤里語、卡巴爾達語。
首都:安卡拉/Ankara。
貨幣:土耳其里拉(YTL)。
政體:議會民主制
法律體系:源於歐洲大陸法系的民法體系,尚不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
同北京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2小時;比北京時間晚6小時。
憲法:1982年11月7日頒布。
國際電話碼: 90。
國歌: 《獨立進行曲》 。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紅色,靠旗桿一側有一彎白色新月和一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鮮血和勝利;新月和五角星象徵驅走黑暗、迎來光明,還標志著土耳其人民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也象徵幸福和吉祥。
國徽:圖案為一彎新月和一顆五角星,寓意與國旗相同。有時將月和星置於一個紅色橢圓形中,其上方寫著「土耳其共 和國」。
國花:鬱金香。
國鳥:紅翼鶇。
名勝:里洛瓦溫泉,特洛伊城遺址,卡帕多西亞,庫石湖。
世界遺產:伊斯坦布爾歷史區,戈雷邁谷地和卡帕多西亞石窟區,迪夫斯大清真寺和醫院,哈圖沙,內姆魯特山,桑索斯和萊頓遺址,赫拉波利斯和斯帕姆科卡萊,桑美蘭博盧城。
國家政要:總統阿卜杜拉·居爾 (Abllah Gul),2007年8月28日正式就任。總理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 ,2003年3月任職,2007年7月辭去職務,埃爾多安領導的正發黨在7月贏得議會選舉,8月,總統授權他組建第六十屆新政府;大國民議會議長柯克薩爾·托普坦,2007年8月當選 。
法定節假日 日期 中文名 土耳其語 備注 。
元月一日 元旦 Y�0�3l ba�0�6�0�3 -
四月二十三日 國家主權和兒童節 Ulusal Egemenlik ve Çocuk Bayram�0�3 -
五月十九日 國父紀念日,青年和運動節 Atatürk'ü Anma Gençlik ve Spor Bayram�0�3 -
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陵 八月三十日 戰勝紀念日 Zafer Bayram�0�3 -
十月二十九日 共和國紀念日 Cumhuriyet Bayram�0�3 -
伊斯蘭歷十月一日 開齋節 Ramazan Bayram�0�3 宗教節日 3天 。
伊斯蘭歷十二月十日 古爾邦節(宰牲節) Kurban Bayram�0�3 宗教節日 4天 。
7. 對古希臘神殿的認識和看法
那就分雕塑藝術 建築藝術 美術藝術說吧
古希臘雕塑
在整個西方美術傳統中,古希臘雕塑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術崇尚的典範模式,莊重的藝術品格和嚴謹的寫實精神,可以說都是從古希臘開始的。多年來,這種藝術精髓曾滋潤著西方美術生生不息。古希臘悠久的神話傳說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源泉。希臘神話是希臘人對自然與社會的美麗幻想,他們相信神與人具有同樣的形體與性格,因此,古希臘雕塑參照人的形象來塑造神的形象,並賦予其更為理想更為完美的藝術形式。
古希臘雕塑的特點
總體特徵: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朴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緻的,一句話概括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古希臘建築
在建築方面,古希臘人的遺產可以認為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希臘建築所包含的形象模型。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裝飾物術語、雕塑以及風格,多多少少被全盤接受,或者斷斷續續被使用和廢棄。即使失寵,也不能輕率斷定它們已經從西方建築師們的資料庫中完全消失了。希臘建築留傳於世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希臘人對建築的本質看法。建築形式總是讓人被動地接受,而關於建築的本質看法只能意會於心,而本能經常發現於一些顯而易見的地方。人們知道要恰當設計一個建築物的維度,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比例。這種觀點是希臘人的,不管在本質上,還是在選擇適當的比例上。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再次現身,有時建築形式的完美性不厭其煩地重復一些偏愛的形狀。
現存的建築物遺址主要就是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公共建築,其中尤以神殿為一個城邦的重要活動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時期建築的風貌。 古希臘人的生活受控於宗教,所以理所當然的,古希臘的建築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希臘神殿莫屬。古希臘人認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他們認為供給神居住的地方也不過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級的住宅。所以,希臘最早的神殿建築只是貴族居住的長方形有門廊的建築。後來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門廊式」逐步發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門廊是由四根圓柱組成,以後又發展到「前後廊式」,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廊式又演變為希臘神殿建築的標准形式——「圍柱式」,即長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環繞起來。希臘神殿建築總的風格是莊重典雅,具有和諧、壯麗、崇高的美。這些風格特點在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表現。
古希臘建築的特點
根據所遺留下來的希臘建築,我們可以歸納出古希臘建築的幾大特點。
第一特點是平面構成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廳堂,大殿,周圍是柱子,可統稱為環柱式建築。這樣的造型結構,使得古希臘建築更具藝術感。因為在陽光的照耀下,各建築產生出豐富的光影效果和虛實變化,與其他封閉的建築相比,陽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閉牆面的沉悶之感,加強了希臘建築的雕刻藝術的特色。
第二特點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種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愛奧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這四種柱式是在人們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後面的柱式總與前面柱式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而貫穿四種柱式的則是永遠不變的人體美與數的和諧。柱式的發展對古希臘建築的結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並且對後來的古羅馬,歐洲的建築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三特點是:建築的雙面披坡屋頂形成了建築前後的山花牆裝飾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臘建築中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裝飾手法,創造了獨特的裝飾藝術。
第四特點是:由平民進步的藝術趣味而產生的崇尚人體美與數的和諧。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無論是雕刻作品還是建築,他們都認為人體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大建築師維特魯威轉述古希臘人的理論:「建築物……必須按照人體各部分的式樣制定嚴格比例。」 所以,古希臘建築的比例與規范,其柱式的外在形體的風格完全一致,都以人為尺度,以人體美為其風格的根本依據,它們的造型可以說是人的風度、形態、容顏、舉止美的藝術顯現,而它們的比例與規范,則可以說是人體比例、結構規律的形象體現。所以,這些柱式都具有一種生氣盎然的崇高美,因為,它們表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自豪與高貴。
第五特點是:建築與裝飾均雕刻化。希臘的建築與希臘雕刻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可以說,希臘建築就是用石材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從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旋渦,科林斯式柱式柱頭上的由忍冬草葉片組成的花籃,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態自如的少女,各神廟山牆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藝術。由此可見,雕刻是古希臘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雕刻創造了完美的古希臘建築藝術,也正是因為雕刻,是希臘建築顯得更加神秘,高貴,完美和諧。
古希臘美術
德國近代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一提到希臘就會湧起一種家園之感。這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在希臘這片氣候溫和宜人的家園,島嶼星羅棋布。這里雖然盛產橄欖、葡萄、大麥,然而,大部分土地卻是光禿的石頭。因而,古代希臘人大都泛舟入海,扮演著商人、海盜、冒險家等角色。那時,地中海的波光帆影,閃爍的是他們的智慧和機敏。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他們充滿征服、支配的奇妙幻想,從而創造出許多美麗的神話。
阿爾忒彌斯神廟
這座神殿的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聖經》里把這個地方稱為以弗所(Ephesos),而現在它被稱為或者翻譯為艾菲索斯。
以弗所城像許多古老而神奇的城市一樣在歲月里滄桑。19世紀後半葉人們的一次偶然的發掘才使它重新為世人所知曉。考古學家們用刷子而不是鐵鏟在這里工作了多年,才終於確認這就是《聖經》里曾經提到過的那座著名城市以弗所的遺址。傳說聖母瑪麗亞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由聖保羅及耶穌的門徒帶領來到以弗所附近的山上安度晚年。時間大約是在公元34~45年間。
以弗所,這座小亞細亞西岸的濱海城市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由來自古希臘的愛奧尼亞人所建,是一座典型的古希臘殖民城市,後來它在眾多的殖民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古希臘工業和文化中心之一。到公元前6世紀時成為雄霸小亞細亞西部大片土地的呂底亞王國(Lydia)境內的工商業中心。此後飽經戰火蹂躪,先後被波斯、馬其頓、帕加馬和羅馬所佔領,到中世紀漸趨衰落,成為一片廢墟。
現在,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除了殘垣斷壁什麼也沒有,那個在古希臘時期盛極一時的城市早已被時間蠶食,它的肢體像一具遠古生物殘缺不全的骨骼化石,散落一地。而當年,這座臨海依山的港口城市曾是多麼的美麗和富庶,那旖旎的風光使它成為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無數的觀光客慕名從各地趕來一睹它的美麗景色,同時也朝覲和貿易,給它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也逐年增加,最強盛的時期,居住在以弗所城裡的人口達到了30萬之多。想想當年,這里該是何等的繁華,海面帆影點點,港口萬船待發,大街小巷車如流水,馬似游龍。
總的說來,以弗所是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宗教興盛。在遙遠的古代,人們不管富裕還是貧窮,都有著共同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對神的信仰與敬畏。因此修建一座大型的神殿用以祭祀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神靈便成為這座城市的人們急切的渴望。
阿耳忒彌斯神殿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了。當各地前來朝覲的人們絡繹不絕、與日俱增的時候,以弗所人終於發現他們原先建造的那座聖壇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祭祀的需求了。因為虔誠,因為爭先恐後,香客之間還會不時發生一些摩擦,因此修建一座大型神殿成為當務之急。很快,修建神殿的計劃就得到了呂底亞王國克羅伊斯國王的支持,這位財富如山的君王遠近聞名,他一向熱心宗教事業,為此他慷慨解囊。希臘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也因此獲得了一個一展身手的大好機會,於是,一座希臘藝術與亞洲財富相結合而孕育的建築傑作誕生了。
那是大約公元前550年的事情,以弗所人在他們原先建造的那個簡陋的聖壇的位置上開始了這座被稱為阿耳忒彌斯神殿的大型工程的建設。神殿由希臘建築師車西夫若恩設計,當時希臘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亞斯、坡留克來妥斯和克列休拉斯等也參與到了這一宏大的工程當中,神殿中的許多技藝精湛的青銅雕像和阿耳忒彌斯神像也出自這幾位藝術家之手。
有關這座神殿名稱的由來,我想有必要在這里作一個簡要的介紹。阿耳忒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主掌狩獵與野獸的女神,後來被視為月神,在羅馬神話中她又被稱為黛安娜,她是宙斯和利托的女兒。除了掌管狩獵,她還照顧女人分娩,保護少男少女,更是一位貞潔的處女,人們對她崇拜有加。但阿耳忒彌斯神殿並非用以祭祀這位女神,而是以弗所人為祭祀一位安那托利亞(小亞細亞)古老的女神而修建的,而安那托利亞的女神被以弗所人比作心目中的阿耳忒彌斯,因此神殿以阿耳忒彌斯的名字命名。
·神殿的興旺
阿耳忒彌斯神殿是古希臘最大的神殿之一,其規模超過了雅典衛城的帕台農神廟,也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興建的建築之一。它以建築風格的壯麗輝煌和規模巨大而躋身於「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列。它還一度享有對逃亡者的「庇護權」,其地位之顯赫,由此可見一斑。在建成後的近200年時間里,它巍然屹立在以弗所東北郊的一座高山之上,迎接著摩肩接踵前來朝覲的人們,它很快成為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希臘移民城邦的香客們嚮往的聖殿。
·神殿的覆滅與傳說
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這座壯麗的神殿在一場大火中變成了廢墟。據說這場火災是一個名叫希羅斯特圖斯的縱火狂所為,這個傢伙長期以來寂寂無為,急於想通過實施一項能引起轟動效應的舉動使自己萬古留名。他非常清楚,能夠讓人青史留名的好事不是誰都能做,那就干點壞事也成。於是,火光中,神殿坍塌了。
這里說句題外話,傳說就在那天晚上,一個不平凡的生命降生了,這個人後來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了驚天動地的霸業,他就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後來,一位名叫普盧塔克的歷史學家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女神「太忙於照料亞歷山大的出生了,以至於無法營救自己受到威脅的神殿」。
·神殿再造
這座神殿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沒有了它,人們的靈魂也彷彿無所歸屬。後來,人們又在神殿的原址上按原樣重新建起了一座神殿,比原來的神殿更加富麗堂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建築,其佔地面積達到了6050平方米,比一個足球場還要大。神殿內外都用銅、銀、黃金和象牙製成的精美浮雕加以裝飾,而神殿中央則設有一個呈「U」字形的祭壇,供奉著阿耳忒彌斯女神的雕像。這座重建的神殿在此後連綿不斷的戰火中傲然挺立,直到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時遭逢了厄運,那幫強盜將神殿內的財寶悉數劫走,神殿也在這次劫掠中慘遭破壞。
重建之前的阿耳忒彌斯神殿其規模已是相當宏大,底部最上層台階長約l00米,寬約55米,神殿三面環繞著兩排共計127根巨大的圓柱,每根高達18米,它們支撐著上面巨大的屋頂。神殿重建的時候,其高度還略有增加,同時在底座平台的四周還增建了數級階梯。神殿中心的神龕上部沒有加蓋屋頂,這樣人們在神殿內也可以仰望藍天,他們的心願和靈魂也可以從這里直達天堂,與神同在。神殿正門入口處立著36根刻有裝飾性浮雕的柱子,這些柱子上刻有40~48道淺凹槽。神殿四周的柱子上也環繞著一條裝飾雕刻的中楣,同時還有獅頭形狀的噴水器。屋頂的三角楣飾也相當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兩根柱子之間的跨距通常超過了6.5米,而神殿中長於8米的石塊也隨處可見。所有這些,無論從建築的設計還是工程技術上講都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這座神殿稱得上是當時最高水準的建築精品。
從風格上看,阿耳忒彌斯神殿屬於柱式建築,柱式建築發源於古希臘,愛奧尼和多立克兩種柱式代表著古希臘建築最成熟的風格。18世紀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在談到希臘藝術傑作的普遍優點時曾經說,它「在於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而柱式建築確實最能體現這一優點。阿耳忒彌斯神殿也屬此類建築,具有柱式建築的基本特性。
說到這里我似乎需要自說自話地來一個設問,以便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神殿建造者是如何將那些巨大的石塊抬起並放置到預定位置上的?
事實上,早在公元前515年,希臘建築師就已經在建築工程中大量使用起重設備了,但在阿耳忒彌斯神殿的建造過程中這些起重設備卻毫無用處,因為這座建築的規模是前所未有的,它所使用的石塊體積和重量都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座大型建築,這使建築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里有一則記載中的故事可為佐證。神殿最早的建築師伽爾瑟夫農(Chersiphron)在接手這項工作後一直是信心十足,他誇口說他要建造一座流芳千古的偉大建築,但當工程進展到要將入口處的大門楣抬起到設計高度的時候,他才發現他所有的經驗和設備都不足以完成這項工作。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否則工程無法推進。據說,伽爾瑟夫農為此數日寢食難安,徹夜不眠,卻依然一籌莫展,精神幾近崩潰,甚至到了想要自殺的地步。
但不久之後,一個靈感在他就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從他腦海中一閃而過,救了他一命。聰明的伽爾瑟夫農嘗試著用沙袋壘起一道斜坡,使其達到比石塊將要安放的預定位置略高的地方,然後將巨大的石塊順斜坡向上拉牽,當石塊被拉上坡道,到達適當位置之後,就將底層的沙袋逐漸掏空,這樣,斜坡將作為一個整體緩慢下降,放置在斜坡之上的石塊也同時隨著斜坡的下降而下降,直到石塊准確地安放到需要安放的位置上。這和埃及人築造金字塔時使用的起重方法十分相似。
伽爾瑟夫農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建築師,還是一位天才的發明家。他靈機一動,又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了———工程所需石材需要從11公里外的採石場搬運過來,而那些石材一般重量都在40噸左右,如此長距離的運輸,光靠人力和通常使用的運貨馬車是根本無法完成的。這還不光是馬車運載能力有限的問題,事實上,普通的馬車根本就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重量,那些巨石剛一放上去馬車就立即散了架。這時,伽爾瑟夫農的新辦法顯示了他超凡的智能,他將開采出來的圓形石柱固定在兩個近似於輪子的圓形木架的中軸上,在畜力或人力的牽引之下兩個圓形木架會像兩個超大的滾輪一樣地轉動,這樣就可以很輕易地將那些巨大的石塊搬運到施工現場了。後來,伽爾瑟夫農的兒子梅塔傑尼斯又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使父親的這個聰明的辦法更加完善。梅塔傑尼斯將一根開采出來的長條石塊的兩端裝進巨大的木輪中央,使長條石塊直接充當兩個木輪之間的中軸,這樣,不僅圓形石柱,就是方形橫梁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搬運了。
重建這座巨大神殿所耗用的時間現在我們已經無可稽考,但它遭逢厄運的時間我們卻大抵清楚。公元262年,哥特人的悍然入侵使神殿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後來,以弗所人曾試圖再次重建神殿,但由於耗資巨大而難以實施,重建計劃無奈擱淺。但這個願望一直深埋在一代又一代以弗所人的心中,從未改變。
·神殿的再度毀滅
然而,公元4世紀,基督教在小亞細亞的落地生根使這一願望最終化為了泡影。基督教強大的勢力逐漸改變了人們的信仰,後來以弗所人也大多改信基督教了,神廟的重建自然變得不合時宜。公元5世紀初葉,以弗所為東羅馬帝國所佔領,奧德修斯二世將神殿視為異教徒的聚集場所,下令徹底拆毀。從此,這座偉大的建築奇跡便從世界上永遠地消失了。今天,我們只能從作為文物的以弗所人的錢幣上看到這座神殿大致的模樣。
阿耳忒彌斯神廟位於土耳其以弗所,瀕臨愛琴海,是土耳其著名古代建築遺跡,堪稱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
神廟大約在公元前652 年初建,當時是木結構。第二次修建時,採用石料建築。第三次重建於公元前570 年,共花了10 年時間。當時以弗所是個龐大富有之邦,聘請了著名的古希臘建築師, 造成了古代亞洲的第一個愛奧尼亞式石柱廟宇。公元前550 年,呂底亞國王克勒索斯再次進行修建, 斷斷續續地進行了100 多年才告完成。第三、第四次修建奠定了神廟的規模,從此聞名遐邇。
阿耳忒彌斯神廟是一座長方形白色大理石建築,長125 米,寬60 米,高25 米,佔地面積6300 多平方米。廟宇的迴廊有137 根圓柱, 全用大理石雕成,每根圓柱高約20 米,底部直徑為1.59 米,柱石千姿百態, 整個建築看上去儼然是一個廊柱之林,給人一種庄嚴、恬靜、和諧的感覺。大理石圓柱的柱身下部均有形態各異的人物浮雕,造型優美,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柱頂盤由一個帶有3 個盤座面的框緣組成,盤座面上裝飾著一排花邊似的齒飾,在框緣上面是刻有四輪戰車的浮雕, 細致精巧,精美異常。神廟於公元前356 年被焚毀。後在亞歷山大王的幫助下,按原建築式樣重建, 更加富麗堂皇。在漫長的歲月中,阿耳忒彌斯神廟屢遭洗劫,變得滿目瘡痍。然而人們從現在殘存的建築物地基和石柱遺跡中,依然可以想見它當年的雄姿。
神廟1869 年被發現,1982 年土耳其考古學者在遺址3 米深處發掘到上百件重要文物,其中有純金婦女塑像、金、象牙製作的項鏈、耳環、手鐲等飾物。陳列在以弗所博物館內的阿耳忒彌斯神塑像,是一件價值無比的藝術瑰寶,神像比真人還高,面容慈祥,神情生動,形態逼真,雕刻藝術細膩傳神,是世界上所發現的阿耳忒彌斯雕像中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個。
空中花園
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一提到巴比倫文明,令人津津樂道、浮想聯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園」。它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千百年來,關於「空中花園」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 II, 在位605 BC - 562 BC)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為王後。公主美麗可人,深得國王的寵愛。可是時間一長,公主愁容漸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說:「我的家鄉山巒疊翠,花草叢生。而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巴比倫平原,連個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麼渴望能再見到我們家鄉的山嶺和盤山小道啊!」原來公主得了思鄉病。於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區的景色,在他的宮殿里,建造了層層疊疊的階梯型花園,上面栽滿了奇花異草,並在園中開辟了幽靜的山間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們還在花園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樓,矗立在空中。巧奪天工的園林景色終於博得公主的歡心。由於花園比宮牆還要高,給人感覺像是整個御花園懸掛在空中,因此被稱為「空中花園」,又叫「懸苑」。當年到巴比倫城朝拜、經商或旅遊的人們老遠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樓上的金色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所以,到公元2世紀,希臘學者在品評世界各地著名建築和雕塑品時,把「空中花園」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從此以後,「空中花園」更是聞名遐邇。
令人遺憾的是,「空中花園」和巴比倫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築一樣,早已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我們要了解「空中花園」,只能通過後世的歷史記載和近代的考古發掘。
不過也有些記載,雖然提到了「空中花園」,但認為傳說中的「空中花園」並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敘利亞國王為取悅他的一個愛妃而特意修築的。有些記載甚至認為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實際上指的是亞述國王辛那赫裡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築的皇家園林。
直到19世紀末,德國考古學家發掘出巴比倫城的遺址。他們在發掘南宮苑時,在東北角挖掘出一個不尋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長方形的建築物,面積約1260平方米。這個建築物由兩排小屋組成,每個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兩排小屋由一走廊分開,對稱布局,周圍被高而寬厚的圍牆所環繞。西邊那排的一間小屋中發現了一口開了三個水槽的水井,一個是正方形的,兩個是橢圓形的。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這些小屋可能是原來的水房,那些水槽則是用來安裝壓水機的。因此,考古學家認為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空中花園」的遺址。當年巴比倫人用土鋪墊在這些小屋堅固的拱頂上,層層加高,栽種花木。至於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壓水機源源不斷供應的。考古學家經過考證證明,那時的壓水機使用的原理和我們現在使用的鏈泵基本一致。它把幾個水桶系在一個鏈帶上與放在牆上的一個輪子相連,輪子轉動一周,水桶就跟著轉動,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個過程,水再通過水槽流到花園中進行灌溉。這種壓水機現在仍在兩河流域廣泛使用。而且,考古學家也的確在遺址里發現了大量種植花木痕跡。然而,到目前為止,在所發現的巴比倫楔形文字的泥版文書,還沒有找到確切的文獻記載。因此,考古學家的解釋是否正確仍需進一步研究。總之,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它的真實面目依舊隱身於歷史的迷霧之中。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如圖所示的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8. 以弗所和龐貝哪個著名
龐貝廣為人知,有部電影《龐貝末日》。
9. 土耳其旅遊是怎樣在國內火起來的
1、整體來說,土耳其現在還是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先進入者可以得到相對來說較多的利潤,特別是對於中小型社來說更是一個可以預期的好市場,所以紛紛加大投入,開展更大力度的推廣和宣傳,包括線上和線下的;2、土國旅遊基礎設施完善,接待能力強,接待水平較高;3、有更多的旅行社推出全年的土耳其計劃,開發多條線路多種產品,地接社大量進入搶占客流,地接價格不斷下降,產品線豐富,從低端到高端全覆蓋,普通旅遊團和投資旅遊都可以參加。

土耳其把熱情好客完全表達在行動中。我4年以前去的,回來以後對我的每一個朋友大力推薦土耳其,他們中不少人去了,回來都很喜歡,也向他們的朋友們推薦。我很高興看到當地人的善意得到回報。
10. 以弗所是哪個國家的城市【到底是希臘的還是土耳其的】
土耳其的
在古代是希臘世界的一部分,近代以後屬土耳其,位於愛琴海沿岸,在小亞細亞半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