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法國為什麼爭奪土耳其
1. 18世紀:英國和法國爭殖民地。為什麼要爭,那些地方,過程還有結果。 謝謝!!!
英法殖民地沖突(1744年至1815年)
18世紀中期,一連串的殖民地沖突在法國及英國之間展開,最後更險致法蘭西殖民帝國的瓦解。這一連串的沖突就是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4年-1748年)、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美國獨立戰爭(1778年-1783年)、法國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倫戰爭(1802年-1815年)中衍生出來。
雖然法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失利,被迫割讓在印度的殖民地,並在七年戰爭中失去了新大陸的大部份殖民地,但它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調停卻使她可以收復一些在美洲的殖民地。此外,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便逐步奪取政權,最終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這使得法國開始走上了對外侵略之路,並開始建立殖民地。
2) 英法爭霸
18世紀的標志是英國和法國之間爭奪殖民地霸權的斗爭。這兩個國家面對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競爭。北美英屬殖民地大致可分成三類:主要生產煙草的弗吉尼亞及其緊挨著的鄰地;從事捕魚、伐木、商業和皮毛貿易的新英格蘭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國教的居留地。總的來說,這些英屬殖民地的一個特點是人口稠密,遠遠多於法屬殖民地人口。它們的另一主要特點是政治上難駕御。每個殖民地都有一名總督、一個咨詢會議和一個法院系統,三者都由英國任命。幾乎每個殖民地還有一個民選的立法議會,它通常與委任的官員們不和。議會是英帝國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徵,當時,歐洲其他殖民帝國中均沒有起重大作用的代議制機構。總之,英屬殖民地民選的議會狂熱地捍衛他們所認為的是其不可剝奪的權利的東西。他們與倫敦政府最通常的爭吵的原因在於,後者堅決認為所有殖民地產品都應用英國船隻送往英國。北美法屬殖民地因其戰略位置而非常出色。最初的法國據點於1605年、1608年及1642年分別在阿卡迪亞(即新斯科會)、魁北克及蒙特利爾建立。法國人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開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據地,利用無與倫比的內陸水系向西推進到蘇必利爾湖,向南推進至俄亥俄河。1682年,法國貴族拉薩爾劃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聲稱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法國所有,並命名為路易斯安那,以紀念路易十四。因而,法國人在非常短暫的時間里便已侵入北美大陸的中心。法屬殖民地不存在難駕馭的民選的機構。負責各殖民地防禦的總督和處理財政、經濟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皆由巴黎任命。法國人和英國人在西印度群島也是近鄰。這地區主要的法屬殖民地為馬提尼克島和瓜德羅普島,英屬殖民地則為牙買加、巴貝多和巴哈馬群島。這些殖民地作為同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貿易站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它們最可貴的東西是它們的熱帶產品——糖、煙草和靛青——這些產品補充了法、英兩國的經濟。在非洲,到18世紀初,法國人已在馬達加斯加島、戈雷島和塞內加爾河河口安家,英國人則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落戶。非洲沿海的這些殖民點起了經營黃金、象牙、蜂蠟和奴隸交易的貿易站的作用;其中,奴隸占極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西印度群島產糖殖民地的發展增加了對當地勞動力的需求之後。不過,非洲很少受到18世紀英、法競爭的影響。爭奪這塊大陸的真正的斗爭直到19和20世紀才來臨。相形之下,印度與北美洲的那些殖民地相似,是英、法激烈沖突的地區。17世紀初,英國人被荷蘭人逐出東印度群島後,便退到印度次大陸。到這一世紀末,他們已在印度營建了四個較大的據點,東海岸的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西海岸的蘇拉特和孟買;蘇拉特是印度最早的英國貿易站,孟買則是葡萄牙公主於1662年嫁給查理二世時作為嫁妝帶給英國的。1604年,法國人已組織了他們自己的東印度公司,但它很快就開始不起作用。它於1664年復興,到這一世紀末,法國人在兩個較大的據點——加爾各答附近的金德訥格爾和馬德拉斯附近的本地治里——安置下來。
對殖民地利益的激烈爭端促成了在17和18世紀里多次戰爭的發生: 1652至1674年的接連三次的英荷戰爭.隨著威廉三世的繼位使英國和荷蘭聯合反對法國。1689年直到1763年接連四次的英法戰爭。所有這些戰爭都有兩個方面:歐洲方面和海外方面。歐洲方面的戰爭是圍繞王朝野心、尤其是法國路易十四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野心進行的。海外方面的戰爭則起因於各種各樣的問題——印度的勢力均衡、在美洲的相沖突的領土要求、西班牙殖民地的貿易條件以及對世界商船航線的控制。這些戰爭載入歷史的名字為:奧洛斯堡聯盟之戰或威廉王之戰(1689—1697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或安妮女王之戰(1701-1713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或喬治王之戰(1743一1748年),七年戰爭或法國和印第安人戰爭(1756-1763年)。隨著英、法之間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戰爭破干1756年降臨到印度。西班牙於戰爭晚期站在法國這一邊參戰,因此,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作為補償,法國把路易斯安那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給予西班牙。就歐洲而論,條約允許普魯士仍佔有西里西亞、成為奧地利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對手。然而,對世界歷史來說,具有遠為重要的意義的是巴黎和約的海外影響。根據和約條款,法國遭到了甚至比荷蘭在17世紀、西班牙在16世紀所蒙受的更為恥辱、更為徹底的失敗。西班牙和荷蘭雖然威信掃地,但各自仍保有大量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和菲律賓群島,荷蘭殖民地在東印度群島,而法國,不僅威信喪盡,還被剝奪了其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百年戰爭最後以英國的壓倒的勝利而告終。一個原團在於,法國更感興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歐洲霸權。英國勝利的另一原因是,移居殖民地的英國人較法國人多得多。再一重要因素是,法國土壤較英國土壤肥沃。法國的農民群眾深深地依戀自己的土地,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收入,無須求助於移居外國。英國工業的驚人發展也有助於英國在海外競爭中的成功。英國繁榮的經濟以各種方式促進了英國的海外事業。它為殖民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資本;此外,英國工業對海軍建設有充分准備。
2. 俄軍請求英國派出軍隊進攻土耳其的理由是什麼
1914年11月間,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參加了同盟國。這樣,德國和奧匈帝國等就多了一個戰爭夥伴。土耳其的部分領土,位於歐洲巴爾干半島的東端,正好處於俄國的南面。因此,這時俄軍不僅要在東線和德、奧軍隊作戰,還得抽出兵力來對付土耳其。
1915年1月,俄軍總司令請求英國派出軍隊去進攻土耳其。他的理由很充分:五個月前,俄軍為減少英、法在西線的壓力,在東線用幾十萬兵力進攻德國;現在,輪到英國來報答俄國的支持了。至於用海軍還是陸軍去進攻土耳其,俄國方面並不在乎。
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竭力主張報答俄國的支持,前去攻打土耳其,以便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切斷德、奧和土耳其的關系。英國海軍部決定按照俄軍總司令的請求,採取這一軍事行動,並且請法國海軍協同作戰。由18艘英國主力艦、四艘法國戰列艦以及各種輔助艦組成的聯合艦隊,於2月19日駛進了達達尼爾海峽的入口處。指揮這支艦隊的是英國海軍上將卡登,他准備在海峽歐洲一邊的加利波利半島登陸。
3. 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於什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霸權的爭奪
1914—1918年,資本主義國家的兩大軍事集團———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主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國為核心的協約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首次在全球范圍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刺成為大戰的導火索。戰爭首先由同盟國挑起,經過4年零3個月的廝殺,有35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約占當時世界人口2/3)捲入了戰爭,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達1863億美元,雙方共陣亡853萬人,最後以同盟國的失敗和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爭的突出特點是:戰爭帶有真正的總體性,交戰國第一次實施國民經濟總動員;飛機、坦克和遠程火炮等新式武器用於戰場,導致航空兵、坦克兵、防化兵等兵種產生;戰斗行動從陸地、海上擴大到空中和海底,具有立體戰的性質;作戰部隊首次編成了集團軍群(方面軍),作戰樣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場戰爭使大部分帝國主義國家被削弱,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發生了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涌,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國防大學仲晶)
戰事起源
1914年,一位勇敢的青年在薩拉熱窩刺殺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
[編輯]
戰爭爆發
[編輯]
第一場戰役
[編輯]
戰爭的蔓延
[編輯]
1914年
7月28日,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
7月30日,俄羅斯動員它的軍隊支持塞爾維亞
7月31日,徳國要求俄羅斯立即撤軍 而法國要在事件中保持中立
8月1日,德國向俄羅斯宣戰
8月2日,徳國的軍隊佔領盧森堡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
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
8月4日,英國向德國宣戰因為考慮到比利時對它的國土安全非常重要
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8月19日,奧匈在Cer打敗塞爾維亞
8月20日,德國軍隊占據布魯塞爾
8月23日,日本向德國宣戰
九月,法國,英國,和俄羅斯簽署了一份合作協約,組成協約國
10月9日: 比利時安特衛普被德軍攻下
10月29日: 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加入同盟國
11月2日: 俄羅斯向土耳其宣戰
11月5日: 法國和英國向土耳其宣戰
[編輯]
1915年
4月24日: 土耳其人開始集體屠殺亞美尼亞人
4月25日: 英聯邦軍在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岸邊的加里波里半島登陸,開始加里波里會戰
4月26日: 義大利秘密和協約國簽訂倫敦密約
5月23日: 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
10月14日: 保加利亞向塞爾維亞宣戰並加入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戰團. 塞爾維亞在15個月後被征服
[編輯]
1916年
3月9日: 德國向葡萄牙宣戰
8月27日: 羅馬尼亞向奧匈帝國宣戰
8月28日: 義大利向德國宣戰
9月15日: 索姆河戰役 — 每前進1厘米需死2個人
[編輯]
1917年
2月24日: 美國駐英大使Walter H. Page收到齊默曼電報, 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 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
4月6日: 美國向德國宣戰
6月27日: 希臘加入協約國
8月14日: 中國向德國宣戰
10月26日: 巴西向德國宣戰
12月7日:美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編輯]
1918年
3月3日: 布列斯特和約簽訂, 俄羅斯退出戰爭
8月: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同時在美國波士頓、法國布萊斯特和獅子山自由城爆發
10月30日: 土耳其投降
11月3日: 奧匈帝國向義大利投降
11月11日: 德國簽署停戰協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4. 為什麼19世紀末帝國主義爭奪的焦點是巴爾干半島
在歐洲列強的角逐中,巴爾干成為當時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對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成為列強爭奪的重點。統治巴爾乾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自17世紀以來逐步走向衰弱,到19世紀已經難以維持在巴爾乾的有效統治。所以,那裡成為歐洲列強企圖進行再瓜分的熱點地區。由於歐洲人把亞洲成為東方,因此,歷史上把這場因土耳其衰落而引發列強對巴爾乾的爭奪稱之為「東方問題」。歐洲列強的激烈爭奪,使巴爾干問題更加復雜,緊張的局勢日益加劇,小規模、小范圍的戰爭不斷發生。火星四濺的巴爾干成為歐洲戰爭一觸即發的「火葯桶」。
馬克思、恩格斯說,東方問題就是「對土耳其怎麼辦」的問題。在13---16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經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帝國。但是,17世紀以後,這個大帝國衰落了,已經沒有能力和實力維持在那裡的統治了。與此同時,歐洲的英國、法國、俄國、德國等國家力圖奪取巴爾干這個戰略要地。在土耳其曾經統治的歐洲部分,特別是巴爾干半島,各族人民反對土耳其統治的斗爭也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於是,一旦土耳其撤離巴爾干,那裡是誰家的天下?歐洲列強把這一因土耳其的衰落而形成的外來統治實力的「真空」叫做「奧斯曼遺產」。歐洲列強爭奪奧斯曼遺產的斗爭,巴爾幹人民反對土耳其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是近代國際關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巴爾乾地區位於歐亞兩洲的接壤處,是歐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時,這里民族成份復雜,宗教多樣。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歐洲的火葯桶。
巴爾乾地區長期是各大國覬覦的對象,多次遭到大國的統治。14世紀下半期,奧斯曼帝國入侵巴爾干;19世紀中期,奧匈帝國也開始將巴爾乾的西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俄國自從15世紀以來一直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在巴爾乾地區爭奪勢力范圍。在這些帝國的統治之下的巴爾干各國人民長期受到民族歧視和宗教壓迫,巴爾幹人民的解放事業往往與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聯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爾幹人民的爭取獨立的運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錯綜復雜的歷史原因,巴爾乾地區的民族和宗教關系十分復雜,歷史遺留問題更是難以解決,特別是領土問題。各個民族都想建立單獨的民族國家,擴大領土范圍。
近一百年來,巴爾干前後發生了七次大的戰爭。1912-1913年塞爾維亞、黑山、希臘和保加利亞結盟,針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1913年塞爾維亞、黑山、希臘和羅馬尼亞一起反對保加利亞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1923年的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後的希臘內戰和波黑戰爭。
巴爾乾地區是自古就是歐洲大國爭奪的焦點,也是它們分贓談判的法碼,每次歐洲戰爭或世界大戰之後,首先遭到大國瓜分的就是巴爾乾地區。各國的邊界不斷遭到改變。例如,1912-1913的兩次巴爾干戰爭之後,奧斯曼帝國的巴爾乾的屬地被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黑山5國分割,馬其頓則被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三國完全瓜分。一戰以後,由於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崩潰,巴爾干國家大多都趁機擴大了疆土。塞爾維亞國王由於是一戰的戰勝國的國王,成為新成立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起稱南斯拉夫王國)的國王,這個王國除塞爾維亞和黑山以外,接納了前奧匈帝國的波黑、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地。
隨著領土的變遷,人口的遷移也隨之而來。例如,南斯拉夫國家成立之初就有約40萬阿爾巴尼亞和50萬匈牙利人。幾乎每個民族在甲國是主要民族,而在乙國、丙國就是少數民族。也就是說,在巴爾乾地區,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居住著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少數民族,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這期間,一方面,由於政權的更替,許多少數民族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一些原來的統治者成為被統治者,而一些原來的被統治者則成為統治者,位置的變換,造成心態的極度變化,報復與仇視心態廣泛存在。另一方面,長期的戰爭與動亂,更使巴爾乾地區國家和人民之間的仇恨與不信任情緒進一步加深。
5. 材料一中,英法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軍事上的優勢地位與什麼因素緊密相關
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戰爭,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1853年7月2日,俄羅斯軍隊入侵土耳其,展開了克里米亞戰爭的序幕。1854年3月28日,英法對俄宣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斗爭。這場戰爭中英法聯軍使用了線膛槍、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陸海軍作戰效能,鐵路和電報也使軍事行動的後勤指揮產生了革命性變革。
關於「克里米亞戰爭」容易忽視的幾個問題
一、交戰的雙方及戰爭的性質
1853年夏,俄國借宗教爭端之機,挑起俄土戰爭。沙俄鯨吞土耳其的行動損害了西方列強的利益,震動了歐洲。1854年3月,英法對俄正式宣戰。之後,英法積極爭取盟友,1855年1月與撒丁王國結盟共同對俄作戰。奧地利帝國對於巴爾干半島早已懷有野心,現在,面臨俄國威脅,它派遣8萬大軍雲集東部邊界,准備攻擊俄軍後方,並多次向俄發出通碟。俄國雖在戰爭期間進行過外交努力,試圖與丹麥、瑞典、普魯士等國結盟,但均遭拒絕。因此,克里米亞戰爭實際上是俄國同英、法、土、奧、撒同盟的交戰,即孤立的俄國對歐洲數強的較量。這也是俄國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
克里米亞戰爭的性質,
第一,對俄國和英法雙方來講都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對於土耳其來說則是自衛性質的反侵略戰爭。
第二,這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與落後的農奴制度之間的一場較量。
二、戰爭持久的諸多因素
克里米亞戰爭交戰雙方強弱分明,正常情況下,戰爭會在短時期內結束。然而,戰爭開始於1853年夏直至1856年春才結束,歷時近3年之久。究其原因,大體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戰場范圍較大。克里米亞戰爭有3個重要戰場:巴爾干半島、克里米亞半島和高加索。其中決定性的主要戰場在克里米亞,故稱克里米亞戰爭。此外,在波羅的海、白海和遠東也曾發生零星戰爭。如此廣大而復雜的戰場范圍,是導致戰爭持久的客觀因素。
第二,俄國因素。首先,俄國蓄謀已久。鎮壓了1848年歐洲革命後,沙俄享有世界憲兵的「榮譽」。沙皇尼古拉決定利用當時的地位和時機,實現建立世界帝國的野心。在爭霸世界的斗爭中,沙俄一直把南下征服土耳其帝國、奪取近東和巴爾干作為頭等戰略目標,於是沙俄精心准備,調兵遣將,將大量兵力集結於巴爾干半島附近,這為後來的克里米亞戰爭贏得了暫時的主動。其次,俄國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自彼得一世實行軍事改革後,俄國的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加之歷代沙皇的擴張戰爭,使俄國積累了一些作戰經驗。這樣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時,俄國已具備一定軍事實力。如1854年10月的塞瓦斯托波爾防守戰中,俄軍強大的海岸炮火的有力還擊,迫使聯軍推遲進攻。在其他的一些戰役中,俄軍常依仗優勢兵力多次沖垮聯軍陣線。盡管戰爭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但它畢竟阻止了聯軍的速勝勢頭。再次,俄軍在某些戰役中,不時採取相宜措施。如塞瓦斯托波爾一戰中,俄軍不失時機地採取措施加強防禦。在要塞臨海一面已有強大的海岸火力的條件下,仍將五艘舊戰列艦和兩艘巡航艦橫向沉沒在北灣入口處,其餘艦只隨時待命,有效地阻止聯軍蒸汽艦迅速突進港內。上述幾點,是造成聯軍陷入持久戰的另一個客觀因素。
第三,英法因素。對聯軍而言,這是戰爭持久的主觀因素。
首先,戰爭伊始,英法對土耳其援助不力。俄土戰爭的第一仗,俄軍就遭敗績,而此時的英法沒有給土軍以強有力的援助,趁勢聯合攻擊俄國,相反,他們卻壓制土耳其同沙俄「談判」、「解決爭端」,致使土耳其行動猶豫,貽誤戰機。沙俄重新集結軍隊,並殲滅停泊在西諾普港口的一支土耳其艦隊,控制了黑海的制海權。1854年3月英法才對俄正式宣戰。
其次,聯軍進攻軟弱,指揮失誤。對俄宣戰後的近半年時間里,英法的進攻是軟弱的,它們力求把軍事行動主要限於黑海沿岸地區而不進攻沙俄的中心要害地區。聯軍的艦隊常常只是以遠距離炮轟一些港口和據點來誇耀自己的勝利。一直到1854年秋,聯軍才開始真正進攻。戰爭指揮中,英法聯軍又常犯一些戰略性錯誤。如在塞瓦斯托波爾戰役中,俄軍艦隊被封鎖在此地,而聯軍未曾充分利用俄軍城防甚差並在阿爾馬戰敗之機,下令部隊強攻直取塞城,而寧願圍攻,致使俄軍得到喘息機會,加固城防進行堅守,於是出現了持續11個月的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圍攻戰。
再次,英法聯軍內部時有不和。英法聯軍內部因某些分歧導致矛盾,這就使他們很難協調一致,有力打擊俄軍。如,1855年5月法軍司令康羅貝爾將軍與英軍司令拉格朗不和,法軍司令辭職。同年,法國由於與英有分歧,且國內局勢不安便與俄國開始秘密談判。雖然法俄私下談判未能終止戰爭,但它削弱了對俄的打擊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戰爭的結束。
三、戰爭的其他影響
克里米亞戰爭是19世紀中期歐洲近代戰爭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除中學歷史教材所述兩點外,還具有以下諸多影響。
第一,對土耳其。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交戰雙方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根據會議和約的有關內容,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獨立與領土完整得到歐洲的集體保證。這樣使奧斯曼帝國得以延續數十年。
第二,對撒丁王國。撒丁的統治者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加入聯軍集團對俄作戰,取悅了英法,特別是法國。這使撒丁王國在隨後不久的完成義大利國家統一的戰爭中,贏得了法國一時的支持。
第三,對中國,克里米亞戰爭雖發生在歐洲,但其影響波及到中國。首先克里米亞戰爭使俄喪失了保持數十年之久的歐洲霸權,俄國南侵的勢頭被迫停止。然而戰爭並未給俄國以毀滅性的打擊,戰後的和約又一時限制了俄國的南下活動。於是戰後沙俄開始大規模的軍事改革並把擴張的重點放在相對貧弱的東方亞洲地區。在1858年到1864年間,沙俄從中國割去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造成深重的中華民族災難。其次,隨著巴爾干問題的暫時解決,英法便把注意力重新投向中國,並在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不久尋找借口聯合發動了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第四,對歐洲的格局。克里米亞戰爭打破了歐洲國際力量的舊平衡,建立起法國擁有歐洲大陸優勢的格局。這種新的格局基本上保持到1870年。克里米亞戰爭也是後來數十年歐洲大國之間斗爭的新起點。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才導致歐洲出現另一種政治局面。
6. 土耳其,敘利亞之間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1.被奧斯曼統治、剝削四百年:
早在16世紀,敘利亞就被納入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的版圖,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斯曼帝國一直對敘利亞實施專橫的壓迫和無情的經濟掠奪。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斯曼帝國變本加厲地進行掠奪,並打擊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僅在1915年,從敘利亞強征了當年9成的糧食產量,戰爭後三年,45萬敘利亞和黎巴嫩人死於非命。
2.因領土問題再添仇怨:
亞歷山大勒塔是所謂天然的敘利亞的組成部分,在經濟、宗教、文化方面與敘利亞有著密切關系,但該地區也生活著大量土耳其人。
1936年,土耳其政府提出對亞歷山大勒塔的主權要求,法國很快做出讓步。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山雨欲來,為了拉攏土耳其,法國、英國已經決定以這塊土地為誘餌。
3.冷戰時期的離合:
1957年10月,敘利亞在聯合國控告土耳其,敘利亞問題一下成了國際危機,美蘇兩強則分別支持自己的盟友。不過,這場危機最終沒有發展成公開的軍事對抗。
1957年危機只是敘土緊張關系的一個縮影,由於兩國結怨已久,之後的近半個世紀,敘土關系經歷了緊張與緩和、沖突與合作的艱難歷程。
(6)英國和法國為什麼爭奪土耳其擴展閱讀
奧斯曼時期,敘利亞與土耳其矛盾的起因:
1516年,敘利亞被納入曾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版圖,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斯曼政府對敘利亞人民政治上專橫壓迫,經濟上無情掠奪,文化上實行愚民政策。
18世紀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外國資本大量侵入敘利亞。18世紀末葉,法國資本在敘利亞各大城市佔絕對優勢。外國資本的侵入,促使敘利亞在19世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1831至1840年,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的藩屬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佔領敘利亞長達10年之久。
19世紀下半葉,敘利亞的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領導的阿拉伯民族文化復興運動在敘利亞和黎巴嫩蓬勃發展。代表人物有布斯塔尼、阿卜杜勒·拉赫曼·卡瓦基比等。
文化復興運動激發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意識,為阿拉伯的民族解放運動鋪平了道路。一些秘密的民族主義組織相繼建立,如「青年阿拉伯協會」和「盟約社」。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敘利亞人民蒙受更加深重的災難。奧斯曼帝國軍事當局強迫敘利亞人民充當炮灰,殘酷鎮壓愛國分子。
1916年6月,麥加的謝里夫海珊舉行反土起義,海珊的第三子費薩爾率軍由阿拉伯半島北上,與英軍協同作戰,大批敘利亞人參加了戰斗。
1918年10月費薩爾攻佔敘利亞,在大馬士革成立阿拉伯政府,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在敘利亞長達300多年的封建軍事統治。
此後,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地帶由法國控制,從亞喀巴到阿勒頗的敘利亞內地由費薩爾的軍隊控制。
參考資料
敘利亞-網路
7. 法國既然打不贏土耳其,俄羅斯輕松就能擺平土耳其究極為什麼
第一,地理位置,俄國人距離土耳其更近,更容易投送兵力
第二,軍事力量,法國在歐洲大陸受德國威脅
軍事力量被牽制,而俄羅斯距離德國較遠
第三,法國在海外有大片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需要駐軍把守
英國威脅著法國的海外利益
德國威脅著法國的本土安危
所以,法國能夠調往土耳其的軍事力量是有限的
而俄羅斯則大不相同
8. 帕麥斯頓是如何看待英俄之間在土耳其的爭奪問題的
1848年的歐洲政治風暴瓦解了「神聖同盟」,但沙俄卻成了歐洲大陸的主要強國,成了維護歐洲舊秩序的「國際憲兵」。帕麥斯頓從來就認為國家之間的利益是不可調和的。過去他常說,法國和英國在埃及問題上就如同兩個男人追求同一個女人,「愛情不能讓,國家利益也不能讓」,因此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現在,他認為英俄之間在土耳其問題上的爭奪在所難免,他決心採取一切手段把沙俄「頂回去」。
9. 英國,法國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的史實有哪些
18世紀歐洲與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間「大三角貿易」的航線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商業交通的必經之路,導致義大利地區和德國北部漢薩同盟各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的經濟興起。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荷蘭在16世紀末獨立後,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業國家,於1602年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法國則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並在加勒比海占據了數個具有戰略意義並盛產蔗糖的島嶼。
由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進行煙草和棉花的商業種植,法國需要向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園輸送人力,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要也日益擴大。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由於西非地區的本土經濟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食物產量有限,為了供養奴隸在長途販途中的伙食,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地區,從歐洲和美洲引進甘薯、薯蕷等糧食作物。
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奠基人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4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城,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