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什麼時候失去馬格裡布
Ⅰ 土爾其軍趣聞
1.1951年,土耳其遠征朝鮮,土耳其政府派出參加「聯合國軍」的一支5000餘人的步兵旅。該旅在「聯合國軍」中是一支比較頑強的部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總共作戰三次。第一次是剛到前線,被寄予厚望的土耳其旅,總共五千餘人,猛撲一支規模數千人的「中國軍隊」,經過激烈交戰,使用著名的土耳其彎刀砍死了數百「志願軍」,打死打傷了不少「中國人」,並俘虜了200多。事後查明那是南朝鮮軍第六師的一部分。第二次是伏擊了一支「中國軍隊」,土軍猛沖猛打,繳獲青天白日旗一面……。 土耳其陸軍在朝鮮戰場上繳獲的「志願軍」軍旗,目前珍藏於伊斯坦布爾的土耳其軍事博物館。。。。。 第三次是與真正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交手,經歷了真正的刺刀白刃戰,被志願軍殲三千多人。土耳其旅在第二次戰役中被編入美9軍,負責前往瓦院一帶防守「聯合國軍」的右翼。結果其先頭部隊被我38軍114師342團重創。土耳其旅損失慘重,損失3514人,具體損失741人陣亡,2068人受傷,163人失蹤, 244人被俘,還有298位非戰斗傷亡,失去了70%的武器裝備,基本失去戰鬥力。此後土耳其旅再也沒有成建制的投入過戰斗。在第五次戰役中,土耳其部隊還被我12軍35師103團殲滅了1 個營。最後含恨回國,損失在聯合國軍中排名第三!
2.1974 年7月,土耳其和希臘為爭奪塞普勒斯,大打出手。土耳其空軍在這場戰爭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戰績。7月初,土空軍的偵察機在塞普勒斯外海發現一支希臘的驅逐艦隊,由數艘大型驅逐艦組成,土耳其空軍立即派出戰斗機掛著炸彈直撲希臘艦隊。經過激烈的海空戰,先是擊沉「科卡德裴」號驅逐艦,接著又重創「艾達德裴」號和「斐夫齊恰克馬克元帥」號驅逐艦,共造成232名海軍士兵死亡。
戰斗結束時,土耳其海軍發來賀電,一是祝賀土耳其空軍的輝煌戰績,二是申明這三艘被摧毀的驅逐艦的產權人都是土耳其海軍,土耳其空軍的這次轟炸造成的傷亡,占據了這場戰爭土軍傷亡的四分之一。這場戰斗中,土軍艦還在英勇的用高射炮和已方戰機戰斗到最後一刻,並且擊落了一架土耳其空軍的F-104戰斗機。
3.土耳其人民是想抗議俄羅斯出兵敘利亞打擊IS…結果,沒分清國旗,誤砸了荷蘭領事館…
Ⅱ 為什麼埃及和蘇丹不是馬格裡布阿拉伯國家
樓主你好!
單就馬格裡布聯盟來說,1994年11月,埃及正式要求加入馬盟,但馬盟迄今未審議埃及的要求。蘇丹根本沒申請過。
埃及和蘇丹不是馬格裡布國家的原因其實主要還是地理和歷史原因。因為馬格裡布聯盟就是一個按區域劃分的地區性政府間國際組織。
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於1989年2月17日成立。馬格裡布是一個專有的地理名稱,阿拉伯語意為「西方」,是歷史上對北非地區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三國的統稱。大馬格裡布除上述三國外還包括茅利塔尼亞和利比亞兩國。該地區同屬阿拉伯民族,人口近6000萬。目前有5個成員: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突尼西亞。
埃及的阿拉伯化比這三國要早。最主要的是教派與馬格裡布同盟不同。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之後,埃及就長期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
再此期間埃及的歷史進程與馬格裡布國家不同,馬格裡布國家多為英法意等國殖民地。埃及則發生了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後來他派兵探索和征服了蘇丹,給蘇丹傳入了伊斯蘭教,所以說地理和歷史上發展的不同是埃及和蘇丹不是馬格裡布阿拉伯國家的主要原因。
滿意望及時採納!有問題歡迎追問!
手打,望加分!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Ⅲ 古土耳其時期的巴沙是什麼意思
巴沙是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除了蘇丹以外的最高行政長官。有的時候也可以泛指奧斯曼帝國的高級官吏。
奧斯曼帝國為軍政合一的軍事性中央集權封建國家,設有完整的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制度。國教為伊斯蘭教,最高統治者為蘇丹,被認為是帝國最高統治者。中央機構有大維齊爾(首相),輔佐蘇丹管理行政和軍事。下設兩名維齊爾,分管司法和財政,另外還有樞密大臣一人。如要罷相,就會召見國相,當場打碎相印。鼎盛時期,全國共分為31個省,250個縣,而土地全歸以蘇丹為首的帝國中央政府所有,以服兵役為條件授予軍事地主階層使用。
奧斯曼帝國國家機關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制度,可分為軍政及民政。蘇丹是國家機關里地位最崇高的。民政系統是以具宗教色彩的地區行政為基礎。奧斯曼土耳其人運行的系統可管理宗教學者如大法官、伊瑪目。一些土耳其的傳統仍對奧斯曼帝國的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奧斯曼帝國統治者認為,帝國的首要責任是保衛和擴大穆斯林的領土,以確保遜尼派伊斯蘭教法及國家主權支配范圍內的安全和平。
奧斯曼王朝,在國家機關來說即「奧斯曼皇室」,其規模之大及持久在伊斯蘭世界裡前所未有。奧斯曼皇室在種族上有土耳其血統,但由於宗室與不同種族的人通婚,使奧斯曼皇室並非由純土耳其人主導
Ⅳ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土耳其由誰控制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實際始於八世紀)。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盡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麼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拜占庭的起源
拜占庭之名原起於一座靠海的古希臘移民城市,公元 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為羅馬帝國的陪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於連接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扼制海陸商業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庭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復侵襲之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拜占庭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實際上他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
戰爭和衰弱
公元527年,拜占庭迎來了第一位強勢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其隨即任命名將貝利薩留為元帥,向夙敵波斯帝國宣戰。公元528年波斯軍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於次年在尼亞比斯以壓倒性兵力逼退貝利薩留,隔年雙方軍隊在兩河流域的德拉城再次會戰,貝利薩留的軍隊少到可憐……但波斯軍隊犯了愚蠢的錯誤,他們背城列陣而且要命的是背的不是自己的城,於是多於對手數倍且裝備精良的波斯軍理所當然(或者匪夷所思)地慘敗……隨後波斯軍一敗再敗,但還是於531年卡爾基斯阻擋了貝利薩留的前進步伐,兩國終於532年簽下停戰協議。隨後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再跟達爾旺人開戰,貝利薩留出征非洲,可憐的拜占庭遠征軍步騎兵總數連馬都算上才2萬還多個零頭!更要命的是其中還包括了大半粗魯且毫無組織紀律性可言的蠻族雇傭兵。搭船出海取道伯羅奔尼撒、途經西西里一路磕磕碰碰,直到9月初才踏上非洲大地的貝利薩留不僅不知對手的實力到底是1萬還是100萬甚至連個詳細點的地圖都無,幸好當地願意當向導賺小費的人還算不少,貝利薩留終於在9月中旬在迦太基撞上達爾旺人的大軍。人說強龍難壓地頭蛇,但貝利薩留卻敢於在地頭蛇門口大玩迷蹤步,一番錯綜復雜的迂迴使達爾旺人的軍隊失去了有利地形並分散做幾部失去了銜接,慘遭和當年的波斯軍同樣的命運。外強中乾的達爾旺人此後再也沒組織起任何一次較像樣的反擊,終於534年3月投降,達爾旺王國滅亡。查士丁尼的非洲戰役使拜占庭帝國控制了非洲廣大的畜牧基地。
強勢的君主顯然並不熱衷於和平,查士丁尼很快又和波斯重開戰端,接著哥特也成了他的眼中釘!接下去連續數十年戰事不斷,原羅馬帝國的版圖現已大多並入拜占庭,連年的征戰使拜占庭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查士丁尼大有恢復羅馬雄風的架勢。但征服的地盤瘋狂擴張之餘,拜占庭軍隊數量顯然還遠沒龐大到足於控制如此之多的土地,因此那些名義上已被征服的區域實際上仍十分危險,而帝國的勝利實際是以廣大被征服土地的衰弱來換取帝國的中心區域的繁華。不過必須承認的是查士丁尼大帝是相當成功的,他使拜占庭帝國進入了全面的法制時代,並且一改以往軍隊以步兵陣推進為主的戰術,建成了無與倫比的裝甲騎兵團,這是拜占庭在對外擴張戰爭中的主要支柱。查士丁尼是非凡的君主,上帝賞賜給羅馬人的明珠——至少對於羅馬人來說確實是這樣。
到了571年,查士丁尼二世上台,和波斯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紛爭又再次爆發了,波斯軍攻破德拉城,拜占庭賠款求和。接著是雙方戰戰和和反復糾葛,和波斯重復這種徒然的拉鋸戰顯然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消耗……但雙方接下去的幾任統治者顯然並沒意識到這點,仍熱衷於這種游戲。數十年戰亂導致的結果是兩個龐大的帝國軍力日益衰弱,到最後居然有許多邊境城市根本就沒有駐軍!那麼中東的阿拉伯人便乘機崛起了,他們不斷蠶食帝國邊境的土地。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以聖戰為名開始了對波斯和拜占庭的全面戰爭,強大的騎兵部隊橫掃龐大帝國的土地,早在長期互斗中大傷了元氣的波斯和拜占庭根本無力抵抗,埃及、巴勒斯坦等地紛紛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波斯帝國也終於在公元七世紀中葉被完全吞沒,拜占庭和波斯的世紀之戰終於可以永遠結束了,但接下去它將單獨面對阿拉伯。
拜占庭繁華依舊,因為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區域可以基本不受戰爭的影響,優勢的地理位置使拜占庭成為當時幾乎是最為富饒的國家。但現在阿拉伯人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君士坦丁堡的大量名貴珍寶使阿拉伯人覬覦不已,於是他們便幾乎是長年累月地試圖侵襲這富饒的城市,步步進逼。公元673年左右,阿拉伯終於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多達十餘萬眾的阿拉伯軍隊從海陸兩面對君士坦丁堡展開圍攻,但君士坦丁堡高大的城牆卻將他們阻隔在一個進退不得的狹小區域,拜占庭海軍隨即趕來,用一種類似火焰噴射器的神秘武器將阿拉伯人的海軍完全摧毀。於是失去了海上增援的阿拉伯軍隊被迫退卻,拜占庭軍乘勝追擊,阿拉伯軍遂兵敗如山倒。此戰阿拉伯軍損失慘重,十萬兵力與上千戰艦化為烏有。
此後阿拉伯被迫止住了擴張的步伐,此時的拜占庭雖控制范圍無法與查士丁尼時代相比,但因著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改革一直保持繁榮昌盛,確實較少的地盤也比較容易治理得好,它在很大的范圍內仍充當著老大的角色。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說:保衛拜占庭繁榮面貌的正是強勢的經濟,當然也離不了數量不多但精銳善戰的軍隊——似乎拜占庭的軍隊從查士丁尼時代開始就有了以少勝多的傳統。
十字軍入侵事件
時間到了公元十一世紀,阿拉伯仍控制著巴勒斯坦,歐洲羅馬教庭因此向歐洲封建制國家動員發起了旨在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東征。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雖沒大進展,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阿拉伯人的勢力,但第四次東征卻給拜占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事情的經過也頗有戲劇性:
公元1202年,由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動員起的兩萬十字軍戰士和馬匹裝備在威尼斯會合,為了配合此次的東征行動,威尼斯人幾乎忙碌了一整年,准備了大量的戰船和數量龐大的糧草……這時卻出了狀況!按原先的約定十字軍出征前需向威尼斯人付清裝備費用,但此時十字軍統領所能交付的金錢和約定該支付的數額相差十萬八千里,於是威尼斯船隊便死活不肯開拔。眼看時間耽擱,十字軍將領急得跳腳,於是便要求與威尼斯總督協商。威尼斯總督丹多羅倒是痛快人,但會面時十字軍將軍們見到的卻是個年過八旬的老盲人……這些將軍們簡直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威尼斯總督會是這么一個角色。總督很爽快地答應先做事後談錢,附加條件則是要十字軍帶他一同起程,並順路幫威尼斯收復幾個港口。有何不可?但十字軍們中計了,丹多羅總督另有謀劃!開拔後十字軍實際上根本無法控制威尼斯船員,因為他們都只聽總督的命令,丹多羅總督很隨意地偏離原定路線,半途還接了個名叫亞歷克斯的流亡拜占庭王子上船。然後事情就更有趣了,這流亡的拜占庭王子居然要十字軍護送他回君士坦丁堡,「我的人民會張開雙臂歡迎我,而你們將得到更多的裝備和支援,然後再去收復聖地!並且我的國家還將替你們償清積欠威尼斯人的款項!」王子頭頭是道,總督連聲附和,十字軍將士們也動了心——早已聽說君士坦丁堡黃金之城的大名,就當是乘機游覽一番異國風情也是相當不錯……而且還有眼前這王子關於裝備和金錢的誘人許諾。於是,這支十字軍完全偏離了預定的路線,龐大的船隊駛向了拜占庭。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城下,不速之客抵達,那個流亡海外多年的王子得意洋洋地亮出了自己的旗號,張開雙臂等著國人的「擁抱」;城上的群眾也張開了雙臂,可惜不是「擁抱」,而是沖他做鬼臉,放聲嘲弄,用西紅柿丟他!看來他流亡海外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但這下十字軍將士們可惱了,怎麼繞了那麼大彎子,費了那麼大週摺,等來的卻是這般狼狽的「歡迎儀式」?火冒三丈之餘士兵們向城牆上射擊泄憤,拜占庭軍隊一怒之下開炮打船,當場擊傷數艘,船隊被迫撤離岸邊。這下可好了,不僅原先王子所說的裝備和金錢成為空中的幻影,現在甚至連城也進不得,十字軍將士們原先滿懷的希望變成了極大的失望,他們暴跳如雷。在丹多羅總督「義憤填膺」的鼓動下,氣昏了頭的十字軍居然決定強行進入君士坦丁堡!這可是天大的冒險計劃,要知道這座城市曾經歷過比這些十字軍強10倍的敵人圍攻而屹立不倒!攻擊開始,海軍從海邊試圖搶灘,十字軍2000騎兵則登陸市郊取陸路進攻,拜占庭人自是不依,部陣抵抗。事情到了這里完全變了樣,本該在巴勒斯坦聖地和回教徒作戰的十字軍如今卻在錯誤的地點跟錯誤的對手開打了。
拜占庭軍防守嚴密,十字軍死傷眾多,連續數波強攻均毫無進展。丹多羅總督親帥領航旗艦向灘頭發起沖鋒……只見總督在隨從的攙扶下居然冒著箭雨親自踏上灘頭陣地,高舉佩劍,大聲吶喊。眼見此情此景,威尼斯人和十字軍戰士們洶涌的士氣從心中升起,一窩蜂地跟著沖上灘頭,瘋狂地沖擊拜占庭軍的防禦工事,戰況慘烈!歷經數次沖鋒,拜占庭防禦陣地終於失守,於是……就象一個裝滿水的大桶底部被鑿了個洞,再也止不住了!十字軍發瘋般地湧入城市,竟連續擊潰數批前來支援的拜占庭軍!真是諷刺!君士坦丁堡這座數百年來從未被回教徒攻破過的「捍衛上帝尊嚴」的堡壘最終卻被「章顯上帝榮耀之軍」攻破。順便說一句,十字軍東征這點子最早還是拜占庭教皇的主意。
破城後的十字軍真可用混亂二字來形容,目不暇接的珍寶使他們嘆為觀止,嘆為觀止之餘紛紛大肆掠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兵在外將命有所不聽!」大多是無產階級農民組成的士兵們完全失控,教堂內的黃金雕像成了他們搶劫的首要目標,甚至為爭奪財寶而互毆!他們將精緻華麗堪稱藝術瑰寶的黃金雕像砸碎,為的只是便於攜帶——在他們眼裡這只是黃金而不是工藝品。威尼斯人和其餘品位較高的十字軍將士則瞄準了教堂內的名貴圖畫書籍和工藝品,這些東西輕便易帶且極富收藏價值。
鬧劇持續了數周,拜占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十字軍並廢黜了拜占庭皇帝,隨十字軍而來的流亡王子亞歷克斯被捧上了王位……但拜占庭人對他並不買賬,他很快死於非命。大肆劫掠後十字軍終於滿載財寶而歸,奇怪的是丹多羅總督並沒再隨船回到威尼斯,他跟著留下來的部分十字軍繼續在拜占庭的土地上南征北戰。數年後,已九十高齡的他終於將生命交給了上帝,他長眠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墓碑至今仍在。關於威尼斯的丹多羅總督到底跟拜占庭有何深仇大恨歷來眾說紛紜,就讓他隨歷史塵埃飄散而去吧。因著拜占庭的受創,此後威尼斯乘機取代了拜占庭的海上霸主地位,因此對於威尼斯人來說他們的丹多羅總督可謂是功勛卓著。
Ⅳ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現在的什麼國家
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語∶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為土耳其人所創立之國。始王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並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極盛興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其領土東迄高加索和波斯灣,南抵非洲內地,西達非洲摩洛哥,北迄奧地利邊界直到俄國境內,囊括今歐、亞、非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土地,領土面積約600多萬平方公里。
1571年,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勒班多戰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16~17世紀的傑拉勒運動、18世紀初伊斯坦布爾的帕特羅納·哈利勒起義時間長、規模大,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1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喪失大量土地。18世紀末兩次俄土戰爭失利,帝國所屬黑海北岸土地劃歸俄國。
19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埃及、敘利亞、葉門脫離控制,巴爾干半島諸國先後獨立。
1821年3月4日,希臘獨立戰爭爆發,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接受英、法、俄於1830年2月3日新的倫敦議定書,承認希臘獨立。
1878年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先後宣布獨立。
1908年保加利亞宣布獨立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打戰爆發,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土耳其戰敗,簽定了《色佛爾約》,
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被徹底瓜分。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布爾、其附近小部份領土及安那托利亞的部份。
1919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1921年1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廢蘇丹制,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
期間還爆發了幾次俄土戰爭與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就不一一多說了。
Ⅵ 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讓土耳其又失去哪些地方
18世紀,土耳其利用俄國與瑞典戰爭的機會,伺機報復俄國,土耳其取得了勝利。1716年,土耳其乘勝向奧地利開戰,但告失敗。1716年10月,奧軍攻佔特梅什瓦爾;1717年8月,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擊潰土軍,貝爾格萊德守軍投降。根據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約》,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
Ⅶ 在一戰以前奧斯曼土耳其這個國家的實力怎麼樣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帝國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Kanû;n-ı Esâ;sî;,奧斯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發布,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波斯尼亞被奧匈帝國占據,巴爾干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Judah Alkalai)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以塞普勒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的支持。
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借口占據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在北非地區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並埃及和蘇丹。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義大利佔領)。
土耳其革命(1908年)及蘇丹宣布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二次立憲時期,對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重要的作用。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奧斯曼帝國陷於國內斗爭在1908年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失去了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隨著東南歐國家民族主義的崛起,巴爾干同盟(塞爾維亞,希臘,保加利亞,門的內哥羅)於1912年末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戰爭里失去了除了東色雷斯及埃迪爾內以外的巴爾干領地。
奧斯曼帝國海軍 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嘗試重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其規模是英國、法國以後最大的。位於英國巴羅的船廠在1886年建造了首艘奧斯曼帝國潛艇。不過,奧斯曼帝國崩塌的經濟未能支撐其海軍。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信任海軍,認為大規模、昂貴的海軍在俄土戰爭里毫無用處,於是將大部分戰艦鎖定在金角灣,戰艦在及後的三十年裡逐漸腐爛。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後,聯合進步委員會欲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奧斯曼海軍基金是為了收集公共捐獻購買船隻而成立。
奧斯曼帝國空軍在1909年6月成立,是世上首個飛行戰斗組織。1912年7月3日,奧斯曼帝國成立空軍學院,著手培訓飛行員,並訓練空軍軍官。空軍學院的成立加快了空軍壯大的進程,使更多的人員充實其中。1913年5月,空軍學院進行世上首個專門偵察訓練計劃,並成立首個偵察部門。1914年6月,一個新的海軍航空學院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現代化進程倉卒地停止,奧斯曼帝國空軍在前線參與戰爭
奧斯曼帝國人口統計(1899年)
人口3200W,埃及、突尼西亞、波斯尼亞、保加利亞、東魯米利亞、薩莫斯等藩屬國未列入。
Ⅷ 土耳其金融危機2001
有什麼好鄙視的,至少他花時間找了這篇資料!頂2樓
一、危機始末
20世紀90年代,土耳其經濟出現滯脹,而且長期的經濟不景氣使得國際投資者對土耳其漸漸失去信心。為了使國內經濟走出困境、清償以美元標價的國際債務和穩定投資者信心,土耳其迫切需要IMF的緊急貸款。2000年1月,土耳其為了獲得IMF和世界銀行80億美元的貸款,採納了IMF一些令人懷疑的建議,開始實行緊縮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改革銀行體系和對國有資產進行私有化等等。這一系列緊縮政策降低了通貨膨脹率,但是對困境中的土耳其經濟無疑雪上加霜。
2000年11月,土耳其政府接管了10家陷入困境的銀行,導致投資者產生恐慌心理,全國范圍內出現擠兌風潮,金融危機首次爆發。土耳其政府為了穩定銀行體系,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銀行部門注入了約60億美元的資金。這一數量遠遠超過了1999年底與IMF達成的關於控制貨幣發行規模的協議。為了固守協議,11月30日土耳其央行宣布停止向市場投放資金,導致隔夜同業拆借利率很快漲到接近2000%的年利率水平。如此高的利率吸引了大量股市資金,結果伊斯坦布爾股交所的全國100指數在12月份下跌幅度超過50%。土耳其政府立即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緊急干預,主要包括:銀行業重組和對擁有巨額不良貸款的國有銀行進行私有化;開放電信業;積極尋求國際援助等等。歐盟和IMF也分別提供1.5億歐元和77億美元的援助。到當年12月中旬,危機暫時平息,土耳其經濟開始步入正軌。
誰知好景不長,短短三個月後,金融危機竟又卷土重來。由於土耳其長期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土耳其總統和總理在治國方略上曾出現重大分歧並有多次爭執。2001年2月19日,他們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月度例會上再次針鋒相對。消息傳出後,投資者信心大受打擊,紛紛撤資,土耳其又爆發了貨幣危機。外匯市場上投資者拋售土耳其里拉,土耳其政府有限的外匯儲備(2000年底不到200億美元)根本無法維持釘住匯率制。2月22日,土耳其政府宣布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此舉立即引起外匯市場劇烈動盪,美元對里拉的匯率從前一天的1比65萬飆升至1比120萬。土耳其政府在金融危機再次爆發後痛下決心,推行金融市場化改革,抑制壟斷,引入競爭。IMF和世界銀行也認可了土耳其政府的做法並再次提供援助,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危機很快被遏制住了。
二、危機的原因
(一)宏觀經濟不平衡
1.經常項目巨額赤字。20世紀90年代,受到重要貿易夥伴俄羅斯金融危機、兩次大地震、98年底以後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土耳其出現大量貿易赤字。2001年1月至8月貿易逆差為232億美元,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比重為5.2%。
2.通貨膨脹嚴重。據2000年10月公布的數字,土耳其的通脹率為44.4%。
3.債務負擔沉重。2000年土耳其債務總和達110億美元,佔GDP比重為50%左右。
(二)匯率制度不合理
IMF2000年向土耳其提供貸款的一個條件是當年1月1日起土耳其開始實行爬行釘住匯率制,要求里拉同由美元和歐元組成的一籃子貨幣掛鉤,一年內最大調整幅度為15%。要實現穩定匯率和降低通脹的雙重目標,土耳其有限的外匯儲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雖然名義匯率水平保持穩定,但是高通脹率造成了里拉的實際升值,使得經常項目赤進一步字擴大。
(三)銀行體系不健全
長期以來土耳其一直實行金融為國家發展政策服務的策略,政府和銀行關系過於密切,造成銀行業集中度很高、銀行經營效率低下。同時政府對於出現問題的大規模銀行歷來都採取資金支持而非清理整頓的做法,使得國內銀行業缺乏自律和監管機制。
(四)政局不穩定
90年代以來,土耳其一直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各項政策在政府內部經常不能達成一致,導致政策貫徹不力。政治危機就直接誘發了2001年2月的金融危機。
三、危機的影響與啟示
土耳其金融危機除了使俄羅斯、波蘭、阿根廷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證券市場出現輕微震盪外,並沒有向其它地區擴散,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也較小。在2001年中期,土耳其經濟也開始復甦,僵硬的匯率制度已經廢除,里拉在貶值後提高了國內貿易品的出口競爭力,減少了進口需求,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危機雖然遠去,但有一些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土耳其接受了IMF的一系列葯方,依照新自由主義的原則來管理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自由主義主張管住貨幣,其它的一切讓市場自由決定,政府應該放棄干預。新自由主義以貿易自由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公營事業私有化為主導思想來管理經濟。這體現的實際是世界市場強者的聲音,新自由主義硬把強者邏輯說成對弱者也有好處。土耳其稀里糊塗地成為了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巨頭的盤中佳餚。當土耳其陷入危機,IMF開出了緊縮性政策的葯方,認為緊縮能降低需求、減少進口和改善經常賬戶,但是緊縮政策會使本已低迷的國內經濟大受打擊。同時IMF反對央行充當最後貸款人,認為應通過兼並解決國內的問題銀行,這樣就不僅失去了維護國家金融穩定最後一道屏障,還大開外資進入的方便之門。國際銀行就能以國際援助為名,以投資者身份跟進,大肆掠奪危機國的財富。
事後看來,如果土耳其早些拒絕IMF的建議,金融危機或許能夠避免。就算在危機發生時,央行也可以充當最後貸款人來穩定市場信心,緩和危機。然而固守新自由主義的原則使得土耳其政府放棄了這個選擇。可見,控制國家信貸、實行適度干預才能保證發展中國家經濟健康、平穩地發展。(范坤祥整理)
非出自本人
Ⅸ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使用的是什麼法律體系
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封建軍事專制的、具有伊斯蘭性質的君主神權國家。首先,封建采邑制度是奧斯曼帝國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奧斯曼帝國早期以及其後在軍事上獲得勝利和健全內部行政的最可靠的制度之一。「西帕希」是一種采邑騎兵,是奧斯曼帝國的作戰主力;素丹以采邑支付軍餉,采邑主可以親自徵收一定數量的帝國稅收。采邑有「提馬爾」「齊亞梅」「巴斯」等名稱區別大小。奧斯曼帝國依靠采邑軍事體系來維持武力。(早期加尼沙里軍團人數較少)其次,帝國政府採取了米勒特製度。非穆斯林民眾都被政府安排在法律承認的宗教社區內生活。這種非伊斯蘭的宗教團體或宗教社區統稱為「米勒特」。每個米勒特都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發展自己的宗教、文化和教育機構;還可自行徵收稅款並上繳帝國財政;保持自己獨立的法庭,審判同族成員一切案件的各種合法權利。早期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和征服,帝國逐漸演變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封建軍事聯合體。同時,所有的宗教或教派團體都是相互混雜在一起。土耳其文化,是由各種不同成分構成的混合物。突厥人從波斯人那裡採用了藝術的主題、純文學的典範以及頌揚國王的那些政治觀念。拜占庭人曾供給他們軍事的和政治的各種制度;土耳其人還從阿拉伯人那裡獲取科學和宗教。帝國中包含著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埃及人、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斯拉夫人、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等民族集團,土耳其人在本國是一個少數民族集團。為了對境內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進行有效通知,使各領域進行和諧有序的交往,帝國政府需要米勒特製度。米勒特製度雖然有助於多民族國家迅速擴張,但這些文化飛地不利於國家整合,地方離心力甚至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愈發增加,這也是後來奧斯曼帝國瓦解的原因之一。再者,帝國還有的黎波里、突尼西亞、阿爾及爾、克里米亞等名義上是土耳其的附屬國,但實際上是獨立的國家。在長時期內,這些附屬國都由土著的統治者管轄,許多土著統治者也曾將政權傳給他們的後人。這些政府每年向奧斯曼帝國中央政府稱臣納貢,表示承認土耳其的宗主權,盡管那種貢稅具有更多的禮物性質。自十七世紀以後,由於奧斯曼帝國海軍艦隊的衰落,北非馬格裡布地區的地方政權與中央更加離心離德。有些行省,比如埃及名義上由奧斯曼哈里發任命的帕夏(總督)治理,並且帝國也派駐了禁衛軍協管,然而實際的統治者依然是馬穆魯克。埃及被劃分為十二個州,每個州的貝伊(國內俗名叫巴依老爺)多由馬穆魯克充任;每位貝伊都有私人衛隊,由奴隸戰士組成,他們執行貝伊的命令,維持他的權力。奴隸們主要是從高加索輸入,馬穆魯克人就憑著他們使自己的家族保持生氣。正如在以前的統治時代一樣,馬穆魯克人徵收賦稅,招募兵員;但是,他們繳納年貢,表示承認奧斯曼人的宗主權。在帝國其它省份,即使沒有類似埃及馬穆魯克這樣強大的地方武裝勢力,伊斯坦布爾派來的帕夏由於任期短暫,不了解地方的情祝,再加之地方貝伊們的陽奉陰違,中央難以對於地方政務實行真正的控制。
Ⅹ 世界歷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亞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蘇美爾·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統一、蘇美爾的政治結構神廟、大經濟阿卡德統治、南部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漢謨拉比的統治、亞述帝國亞述國家的產生和演變、亞述帝國的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滅亞述、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史詩、古代兩河流域的科技、巴比倫的天文學、巴比倫的數學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興起、腓尼基發達的經濟、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興亡、古巴勒斯坦的統一猶太教的產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四大吠陀婆羅門教的創立、列國時代的印度十六國的建立、摩竭陀國稱霸城市的再度興起、沙門新思潮佛教的產生與釋迦牟尼、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周公制禮作樂、西周的宗廟祭祀、國人暴動與宣王中興、三星堆文化、紛亂的東周、平王東遷、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清凈無為」的道家、孔子創立儒學、《考工記》問世、波斯帝國的興衰、居魯士建立波斯帝國。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國家的產生和早期王朝時期前王朝文明、美尼斯建立古埃及第一王朝、古王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古王國的經濟、古王國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時期和人民起義、埃及的再度統一、中王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王國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中王國的滅亡、新王國的盛衰強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國的冶金業和紡織業、發達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垃關兩斯二世與赫梯爭霸、新王國的衰亡、後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後期埃及前期的經濟、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對埃及的統治、埃及人民反抗、波斯的斗爭後期、埃及滅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圖騰崇拜到自然崇拜、宏偉的雕塑建築和精湛的工藝、藝術、發達的天文歷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農耕社會、努比亞文化、凱爾邁文化、迦太基文明的興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擴張,迦太基的貿易和探險。
歐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邁錫尼的墓葬、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出現、城邦的形成、斯巴達城邦、國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國家形成、梭倫改革、希臘城邦的繁榮、希波戰爭戰後、希臘的城邦經濟、奴隸制度的發展、城邦民主政治的發展、希臘諸城邦的沒落、雅典的海上霸權、伯羅奔尼撒戰爭、戰後諸城邦的危機、後期希臘城邦的爭霸和衰亡、古典時期及以前的希臘文化、希臘的宗教與神話、發達的戲劇、精美的建築和雕刻、史學的繁盛,哲學的興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亞洲人的遷入、奧爾梅克文明、特奧蒂爾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歐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馬其頓的興起、馬其頓王國的興盛、腓力二世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達的社會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的專制統治、托勒密王朝的衰敗、塞琉古王國的專制統治、發達的塞琉古商業、塞琉古的手工業、塞琉古的衰亡、馬其頓時期的文化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歐幾里得與幾何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日趨成熟的雕塑藝術、伊索寓言、古羅馬的王政時代、伊特魯里亞人、羅馬的氏族制度民主軍事制度、圖里烏改革、王政時代的結束、早期的羅馬共和國、設立平民保民官、李錫尼一塞克斯圖法平民斗爭和新貴族的產生、征服義大利、羅馬共和國早期的社會經濟、羅馬的對外擴張、第一次布匿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侵略西班牙羅馬的行省、統治羅馬、共和國的沒落、西西里起義、斯巴達克起義、共和時代的文化、羅馬的宗教神話和祭司羅馬的建築藝術、朴實的歷史和哲學、強權獨裁時代的到來、米特里達梯戰爭、蘇拉獨裁龐培興起、前三頭同盟,愷撒獨裁後三頭同盟。
亞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統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漢劉邦建西漢、漢武帝時代、漢匈和戰、司馬遷著《史記》、孔雀帝國被佔領的時代、旃陀羅笈多創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森嚴的種姓制度、孔雀王朝後的印度、帝國時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詩《佛本生經》、孔雀帝國時代的建築藝術
公元元年~400年
歐洲(公元元年~400年)
羅馬帝國的建立、奧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維對內的政治制度、繁榮的「和平時代」、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盛、從黃金時代到三世紀危機、隸農制的盛行、皇權的進一步加強、羅馬的「黃金時代」、羅馬城市和商業的蕭條、混亂的政治、統治後期的羅馬帝國、戴電里先統治、君士坦丁大帝獨裁、扶持基督教、繼續衰弱的帝國經濟、帝國的分裂、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基督教的演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馬克西穆斯之亂、四大「蠻族」掌權、帝國時代的羅馬文化、自然科學的發展、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發達的史學、帝國時代的法學、羅馬的文學、羅馬的建築和雕塑藝術
亞洲(公元元年~400年)
東漢劉秀建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班固著《漢書》、蔡倫改進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三國鼎立時期的中國、亂世梟雄——曹操、建安文學、蜀國的建立、諸葛亮治蜀、孫權建吳、西晉和東晉的建立、「五胡十六國」興起、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兩晉的書畫藝術、陶淵明與田園詩、貴霜帝國的建立、開明的迦膩色伽、統治早期的薩珊、波斯帝國薩珊波斯的興起、薩珊和羅馬的戰爭、馬資達克起義、古代朝鮮箕氏、朝鮮新羅百濟建國、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繩文式和彌生式文化,邪馬台國大和國家的興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 正在發展的美洲和非洲、瑪雅文明的興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興起、阿克蘇姆國統治,東非迦納王國的繁榮。
公元400~1500年
歐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西歐封建關系的萌芽、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克洛維創建法蘭克王國、矮子丕平篡權、查理曼帝國形成、帝國的分裂、北歐海盜海盜時代的來臨、北歐海盜的擴張、「無骨者」伊瓦爾和哈拉爾德、北歐海盜的覆滅、發達的航海造船技術、北歐的口頭文學、 9~11世紀時期的西歐、加洛林王朝時期的法國農業、羅伯特王朝與加洛林王朝的斗爭、加佩王朝的建立與王權的式微、亨利一世統治下的德國、俗權和教權之爭、盎格魯一薩克遜人征服英格蘭、十字軍東侵、十字軍東征的起因、克勒芒城宗教會議、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十字軍血洗耶路撒冷、薩拉T反擊十字軍、君士坦丁堡之災、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形成、法國王權的加強、路易九世改革、腓力四世控制教權、巴黎市民起義、路易十一統一法國、11—15世紀時期的英格蘭、諾曼底征服、亨利二世改革、《自由大憲章》的簽訂、獒國國會的出現、既特·泰勒起義、紅白玫瑰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的爆發、竟雷西戰役、二十年的和平、聖女貞德、酉年戰爭的結束、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菲特烈一世侵略義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開始、漢薩同盟的建立、媛尼斯和佛羅倫薩共和國、西班牙基督教王國的興起、暴死病黑死病的泛濫、黑死病的傳播路線、黑死病之後的歐洲經濟、蒜死病的長期影響急劇下降的人口、中世紀的基督教和西歐文化、羅馬教會教階制的演變、英諾森三世加強教權、異端運動的發展、大學的出現、哥特式建築的興起、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對外擴張、拜占庭帝國的瓦解、拜占庭的史學、中世紀時期的東南歐、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建立、尼曼亞統治塞爾維亞、阿爾帕德王朝時期的匈牙利、瓦拉幾亞時期的羅馬尼亞、中世紀時期的捷克和波蘭、捷克國家的形成、德國勢力的滲入、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戰爭、普亞斯特王朝時期的波蘭、俄羅斯的建立和擴張、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輔羅斯公國、蒙古貴族統治時期、伊凡四世改革,立窩尼亞戰爭。
亞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北周立國、北朝開鑿石窟、南朝劉宋的建、立齊梁陳的更替、祖沖之求圓周率、山水詩勃興、劉勰著《文心雕龍》、隋朝一統、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創設科舉、煬帝開修大運河、李春建趙州橋隋朝的滅亡中前期的唐朝貞觀之治玄奘西遊與鑒真東渡武周革命開元盛世造紙術西傳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唐朝的衰敗安史之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黃巢大起義與唐朝滅亡、原始火葯的發明、詩歌藝術的頂峰、北宋的興衰、陳橋兵變、王安石變法、北宋和遼、西夏的關系、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宋詞的興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榮的南宋商業、朱熹集理學之大成、宗教大融合和禪宗盛行、 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忽必烈稱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與《授時歷》、關漢卿與元曲、中前期的明朝、明朝的建立、明初設內閣、朱元璋加強吏治、鄭和下西洋、明朝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晚明景象、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與後金的戰爭、明末農民起義與明朝的滅亡、明朝的科技、長篇小說的繁榮、中世紀時的伊朗、科斯洛埃斯改革、薩珊帝國、後期的對外擴、張薩珊帝國的滅、亡薩非王朝的建立、中世紀伊朗的史學和文學、發達的建築藝術、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阿拉伯帝國的對外擴張、阿拉伯帝國封建制度的發展、帝國的分裂和衰敗、帖木兒帝國等蒙古諸國家的興起、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伊兒汗國的衰敗、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的興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奧斯曼滅亡、拜占庭帝國、蘇里曼一世的擴張、土耳其的藝術、從笈多帝國到德里、蘇丹時期笈多、帝國的盛衰、戒日帝國的興起、德里蘇丹時期的印度、印度教的出現、先進的數學、天文學、莫卧兒帝國早期、巴布爾創建莫卧兒帝國、阿克巴改革、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錫克教的興起、繪畫和建築藝術、新羅和高麗時期的朝鮮、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的滅亡、後期新羅的土地制度、新羅的衰亡高麗王朝的建立和擴張實行柴田科制度和公田制高麗滅亡李氏朝鮮前期封建專制集權的加強壬辰衛國戰爭中世紀時期朝鮮的文化教育、繁榮的佛教、李朝世宗創制朝鮮字母、日本的封建化改革、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奈良時代的社會經濟、平安時代的日本武士的興起、幕府統治和日本的統一、鐮倉幕府的創建、內外貿易的發展、,日本的戰國時期及統一。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紀時期的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帝國的建立、印加文化、瑪雅貿易,瑪雅人的社會結構。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時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國家的獨、立反抗十字軍的斗爭、阻止蒙古帝國西進、土耳其統治下的埃及、中世紀時期埃及的文化、北非和東非馬格裡布的獨立、阿爾摩哈德朝的統一、東蘇丹諸國、衣索比亞王國 、「桑給帝國」時期、桑給帝國發達的對外貿易、西非和南非迦納王國的興衰、馬里王國的崛起、桑海王國的獨立、桑海王國的衰敗,大辛巴威。
1300~1600年
歐洲(1300~1500年)
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但丁創作《神曲》、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與《十日談》、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早期文藝復興的史學、義大利後期文藝復興、全才式人物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喬爾喬涅和提香、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里、空想社會主義者康帕內拉、西歐各國的文藝復興藝術家、丟勒空想社會主義家、莫爾拉伯雷與《巨人傳》、文壇巨匠莎士比亞、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發展中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哥白尼和天文學革命、科學巨人伽利略、數學的突破、物理學的重大發展、培根與哲學、宗教改革前的德國、發達的工商業、天主教會統治下的德國、處境不佳的騎士階層、城市的階層關系重重壓迫下的德國農民、德國宗教改革、馬丁一路德的早期宗教改革觀點、 「九十五條論綱」的提出、閔采爾的激進改革宣傳、萊茵騎士暴動、德國農民戰爭、路德派新教的創立、宗教改革的擴大、慈溫利改革、加爾文的宗教改革、瑞典和丹麥的宗教改革、新教的進一步傳播、天主教會的反宗教改革、阿卡德統治南部兩河流域、阿卡德城位於蘇美爾地區北部(今巴格達以南)。
近代史:14-15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4世紀末朝鮮王朝建立
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487-1488迪亞士遠航到達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倫布遠航到達美洲
1497-1498達伽馬遠航到達印度
1519-1522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6世紀早期印度莫卧兒帝國建立
1520-1570西歐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蘭革命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秋大西洋憲章
1942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2003伊拉克戰爭
這個就算是比較詳細的了,很多歷史事件根本不可能准確到日,特別是古代的,連時間都是考古學家分析出來的,現在的一些事件也不是在一天內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