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為什麼土耳其第一個承認塔利班

為什麼土耳其第一個承認塔利班

發布時間: 2022-05-20 05:50:09

⑴ 請問:俄羅斯與土耳其、伊朗的歷史糾葛和現實政治狀況

土耳其、伊朗與俄羅斯有著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獨立後,土耳其、伊朗也非常重視與這些獨聯體國家發展關系,力圖成為對該地區各個國家有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夥伴。

一、歷史聯系與合作的基礎

地處西亞的土耳其、伊朗在地理上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毗鄰,歷史聯系非常緊密。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的居民大都信奉伊斯蘭教,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歷史傳統與鄰近的土耳其、伊朗非常接近。喬治亞、亞美尼亞與土耳其、伊朗也有很多接觸和歷史恩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亞塞拜然等民族同屬突厥民族,語言屬突厥語系,與土耳其近似。塔吉克民族語言則屬波斯語系,與伊朗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歷史上土耳其和伊朗為爭奪外高加索地區曾經多次進行過戰爭。中亞、外高加索地區與土耳其、伊朗在歷史上經常被同樣的強國所征服,頻繁接觸,文化上相互影響,直至近代才由於歐洲列強的瓜分被分割開來。
公元10世紀,中亞古老的民族是東伊朗的各個部落,他們實際上是今天塔吉克人的祖先。公元前6至前4世紀塔吉克和土庫曼曾由伊朗阿契米尼德王朝所統治。數百年後,中亞的操突厥語民族人數逐漸增加,並與中亞原來的居民不斷接近、融合。11世紀下半葉統治河中地區的卡拉汗尼王朝同塞爾柱突厥人發生過戰爭。16世紀以後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地區上升為佔有一定優勢的民族,進入波斯北部,與波斯人等周邊民族間既有戰爭,又有交流。18世紀30年代,波斯曾短暫征服中亞地區。
外高加索的亞美尼亞和喬治亞民族由一些古老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曾受到過希臘馬其頓人、羅馬人的侵擾和影響,與土耳其、伊朗等地的早期國家聯系緊密。亞塞拜然民族形成較晚,大約是在11-13世紀,長期接近南方的伊斯蘭世界。到16世紀,外高加索地區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與波斯(伊朗)爭奪的對象。兩個國家戰事頻繁,最後形成了土耳其佔領西喬治亞的一部分和亞美尼亞、波斯佔領亞塞拜然的格局。1722年彼得大帝的「波斯進軍」使沙皇俄國也成為一個「競爭者」。由於同時遭到土耳其的進攻,波斯被迫與俄國訂立了城下之盟。隨後,三方圍繞外高加索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一個世紀,1828年和1829年,俄羅斯與波斯、土耳其分別簽訂條約,奪得了外高加索。[1] 南亞塞拜然仍屬伊朗,西亞美尼亞則有一部分為土耳其所有。被土耳其政府視為「異教徒」的亞美尼亞人在近代史上曾幾度受到大規模迫害。[2]
沙俄吞並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土著居民依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持了過去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就人種、風俗來說,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民族更接近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本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蘇聯逐步打開國門和各共和國自主權的增加,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鄰近土耳其、伊朗很快實現了高層接觸和經貿往來。而當時蘇聯領導人對土耳其現代化模式的「興趣」也推動一些共和國的領導人把土耳其視為足以信賴的「樣板」。1991年,土耳其總統厄扎爾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曾進行過互訪,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協議,明確哈土兩國將在各個領域建立長期互利合作關系。獨立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重新尋找自己的文化淵源,開始了一種「本土化」的回歸。在「非俄羅斯化」的過程中,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很容易、也很自然會與土耳其、伊朗等國接近。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上的相近,語言、風俗習慣上的相似,加上經濟上的互相需要,使雙方的合作關系發展較快。
90年代初,對土耳其模式的「充分肯定」使土耳其成為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最受歡迎的「朋友」,甚至一些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聘請土耳其專家作總統的顧問。1991~1993年,一些中亞國家決定改用拉丁字母,與土耳其在文化、教育、幹部培養等方面的聯系空前地增加了。對於年輕的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獨立初期難以找到一種把國家凝聚起來的力量,難以找到可供依賴的發達的、有著歷史延續性的國家傳統。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添充進來的有各種各樣的思潮,其中佔有優勢的自然是當地居民最容易接受的伊斯蘭思想和突厥主義思想。伊朗和土耳其則被視為這二者的代表。
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因考慮本身的內外部因素,與伊朗關系一般,如擔心影響與美國的關系,政治取向上也很不一致。盡管在交通方面伊朗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伊朗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它既不能提供中亞國家所需的資金,也不能提供新工藝。伊朗不可能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市場上有引人注目的一席之地,只能希望在該地區同外部世界,准確地說,是同歐洲和東南亞國家的交通運輸方面起到特殊的「橋梁」作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樣也想起到這樣一個聯繫世界上兩個經濟增長中心的作用,成為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樞紐。伊朗由於處於中亞與波斯灣、地中海之間,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鄰國多數中亞國家領導人對土耳其、伊朗抱有好感並寄予了較大的期望,想藉助於這個有著血緣、語言、宗教聯系在一起的「穆斯林兄弟」,使自己早日成為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同時在經濟上、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解決本國面臨的現實困難。外高加索國家在發展對外聯系時,伊朗、土耳其作為南邊的兩個鄰居也不容忽視。而土耳其、伊朗等國也希望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建立密切的關系,打算藉助於這些獨聯體國家的經濟、科技潛力為自己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擴大國際活動空間,為在國際事務和國家爭端中處於有利位置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礎。土耳其、伊朗1992年把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拉進「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把同土耳其、伊朗發展合作關系作為外交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土耳其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地理上和文化上佔有一定的優勢,土耳其、伊朗絲毫不隱瞞向中亞和外高加索輸出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戰略意圖,藉此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甚至土耳其和伊朗國內有的政治勢力夢想恢復再現「突厥帝國」和「泛伊斯蘭國家」的輝煌,試圖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找到市場。
(一)土耳其對中亞五國的政策
土耳其是同中亞五國關系非常密切的「南方」穆斯林國家。土耳其在發展經濟和推行社會政策方面有成功之處,其世俗模式對中亞國家有吸引力。[3] 其經驗也受到中亞各國的重視。中亞國家希望土耳其成為聯系西方大國的「橋梁」,土耳其也很注意在中亞施加影響,關心中亞的能源開發和政策取向。土耳其是第一個承認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獨立的國家,非常重視發展與這些國家的全面合作關系。[4]
土耳其對中亞的政策包括:
積極與中亞國家的高層接觸,通過簽署文件和經常性的磋商確立友好合作關系。如1992-1997年,土耳其總統3次訪問哈薩克,與哈薩克簽訂了包括《友好合作條約》在內的共56項文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文等各個領域。其中1995年6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哈薩剋期間,簽訂兩國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合作宣言和48項合作協議、備忘錄和會談紀要。土耳其與其他中亞國家也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等許多項協議,還多次邀請中亞國家的領導人到本國訪問。1992年10月,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等國的總統應邀出席土耳其舉行國慶活動。每年都有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訪問土耳其。蘇萊曼·德米雷爾當選為土耳其總統後,非常重視保持和發展同中亞國家的關系,僅在1996-1997年他就對中亞地區進行了5次訪問。
擴大經濟貿易合作,鼓勵本國企業對中亞進行投資。土耳其與中亞國家簽署了經濟貿易合作協定、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協議、銀行間相互理解備忘錄等合作文件。至1995年6月,土耳其向哈薩克投資的大型項目即達34個,1998年在哈的2200家外國公司中來自土耳其的有319家;1992-1996年土耳其向土庫曼的投資達到15億美元,合資項目超過60個。1997年土耳其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協調委員會來監督、協調對中亞的投資和政策。土耳其在中亞的主要投資方向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築工程承包,土耳其公司往往能夠在眾多對手中一舉中標,優勢在於與這些中亞國家政府有著良好的關系,加之其價格和施工質量都具有競爭力;二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中的加工生產領域;還有是旅館業和旅遊等;三是藉助於投資土耳其的國際資本進入中亞地區,土耳其公司作為世界上的大跨國公司在中亞的中介與合作夥伴,如同西門子公司聯合取得在哈薩克建設電站權,與可口可樂公司聯合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建立工廠。
希望在解決中亞原料和資源的開發和運輸方面發揮作用。1992年7月,土耳其電力和自然資源部與哈薩克動力和燃料資源部簽署了在勘探開採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礦藏以及建設動力項目等方面進行合作的備忘錄。
1994年6月,土哈兩國簽署石油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土耳其在36年中可得到21.6億桶石油和2089億立方米天然氣,總價值達490億美元。1995年土耳其和哈薩克成立了工作小組對運輸哈石油及土石油公司參與哈石油工業等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方案。哈方認為經過土耳其的這條運油線路所經地區政局較穩定,因此是很有前途的運油線路。土耳其對土庫曼與伊朗合作的「跨世紀管道工程」持積極態度,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在1994年10月親自前往土庫曼,參加該工程的動工典禮。1995年1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土耳其以後,十分贊賞土耳其對中亞在改善交通運輸狀況的支持。土耳其計劃鋪設一條經裏海海底的輸油管道,以把石油從哈薩克的油田輸送到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港口。1998年10月底,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聯袂參加土耳其建國75周年慶祝活動。在安卡拉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與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領導人就鋪設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問題簽署一項聯合聲明。
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合作,力圖在中亞的穩定與發展方面發揮作用。土耳其對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出的亞信會議和烏茲別克領導人提出中亞安全與合作論壇達倡議都表示支持。與中亞國家簽署反對恐怖活動、非法擴散武器和麻醉品的協議,幫助中亞國家培訓軍人。土耳其首倡「突厥語國家首腦會晤」機制,與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亞塞拜然等國的領導人定期舉行最高級磋商。
重視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土耳其向中亞國家在科技、文化領域投入很多,如通過衛星無償為中亞國家播放土耳其的電視節目。土耳其每年接納大批來自中亞國家的留學生,出資在中亞建立國際大學。
(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擁有地緣和文化上的便利,伊朗進入中亞比較早,土庫曼因為與伊朗有長達1700公里的共同邊界,而且政治經濟中心都靠近伊朗,因此,土庫曼領導人認為,伊朗是土庫曼實施新經濟計劃的「最有利的夥伴」,土庫曼「在各個方面同伊朗擴大和加深緊密的合作,這對整個地區都是有益的」[5] 。但由於伊朗的經濟實力有限,尤其是無法滿足中亞國家對資金和技術的需求,因此伊朗與中亞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進展緩慢,在中亞各國的對外貿易額中只佔有1%左右的比例,甚至遠遠落在鄰國土耳其的後面。伊朗於是改變策略,充分發揮其地緣優勢,把重點放在幫助解決中亞國家的交通困難方面。在1997年哈塔米當選總統後,伊朗對中亞地區的跨國合作表現得更為積極。[6]
伊朗對中亞五國的政策表現為:
通過成為幫助中亞國家走向世界市場的「紐帶」來確立自己的影響。中亞五國同西方國家、亞太國家的貿易額逐年增長,伊朗積極促進亞歐陸路運輸走廊的建設。中亞國家都屬內陸國家,缺乏海洋通道,伊朗可以為中亞國家提供便捷的通道,使中亞國家走向波斯灣。1994年8月24日,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與伊朗領導人簽訂一項「跨世紀工程」協議,商定修築一條經伊朗到土耳其,長約4000公里的輸氣管道,投資額達70億美元。1996年5月,從伊朗的馬什哈德經薩拉赫斯到土庫曼的捷詹的鐵路通車,這使中亞國家有了一條到達出海口的最近的鐵路,也使從中國連雲港到波斯灣的「大陸橋」全線貫通。1996年哈薩克經伊朗運輸的石油產品達到200萬噸。1997年12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和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同時出席了分別在伊朗和土庫曼舉行的長度為140公里的土伊天然氣管道克爾佩澤-庫爾特庫姆的開通儀式。這是第一條中亞國家獨立後修築的天然氣管道,投資近2億美元。伊朗在交通方面的努力受到中亞國家的歡迎。
廣泛開展經濟合作。僅1992年一年中,伊朗在土庫曼的合作項目就達30多個。兩國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旅遊和經貿合作協定等多項合作文件。雙方還在開放邊界、簡化通行手續、建立邊防貨站,開設阿什哈巴德-德黑蘭空中航線,建立共同的汽車聯運公司,建立信貸機構等諸多方面採取措施,以圖進一步密切兩國關系。1992年10月,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問伊朗,兩國簽訂《哈伊相互理解和合作宣言》,建立了經濟、交通、文化、科學合作混合委員會,簽署在石油采運、能源開發和銀行合作的備忘錄。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哈薩克,簽署《哈伊相互關系與合作備忘錄》等9項文件。1992年11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訪問伊朗,簽訂關於烏伊兩國關系基礎的聯合宣言、兩國中央銀行間合作協議、在經濟、工業、科技領域合作備忘錄、政府間貿易合作協議、貨物運輸合作備忘錄、郵電通訊協議、政府間航空運輸協議等。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回訪烏茲別克,與卡里莫夫總統簽署關於建立烏伊兩國經貿、工業、科技領域合作混合委員會議定書、貨運、汽車運輸、道路建設、開辟兩國首都間航空線路、解體、石油、天然氣、農業、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協議。
1997年5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塔吉克,雙方簽署了塔伊合作聲明和6個備忘錄,備忘錄涉及兩國外交、經濟、交通和工業部門之間的合作問題。1998年12月,塔吉克總統拉赫莫諾夫對伊朗進行正式訪問,簽署兩國在國防、能源和運輸等領域合作的共16項協議。
在中亞地區安全、特別是調解沖突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伊朗在調節塔吉克沖突中十分活躍,在伊朗首都德黑蘭1997年5月舉行了塔吉克對立兩派之間的和平談判。伊朗還曾表示要在土庫曼的軍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中亞國家密切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往。伊朗與中亞國家簽訂電視廣播、文化交流等合作協議。伊朗幫助土庫曼在各地修造清真寺並派遣神職人員,大量資助土庫曼的宗教、文化活動。但中亞國家領導人比較謹慎,表示與伊朗的關系不是建立在宗教因素的基礎上。[7]
(三)土耳其、伊朗發展與中亞五國關系中的困難
盡管佔有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但土耳其、伊朗在中亞遠未達到預期的目標。這與其他外部勢力的競爭和中亞國家的戒心有關。首先,土耳其和伊朗經濟實力有限,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下風。如伊朗和土耳其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中亞五國的外貿夥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但很難有大的突破。1994年中亞地區向俄羅斯的出口供貨超過土耳其30倍,超過伊朗上百倍。進口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比例。土耳其、伊朗同中亞國家的貿易水平低,方式落後,非常不穩定。如1996年土庫曼同土耳其的雙邊貿易額達到近2億美元,成為土庫曼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但1997年兩國的進出口額急劇下降,僅為7000萬美元。伊朗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斯蘭革命以後,完全「脫離」西方,國內私人資本發育緩慢,生產狀況不佳,很少能給中亞國家的市場提供所需要的商品。而且對於中亞國家急需引進的先進工藝和設備,伊朗不具有優勢。
其次,土耳其和伊朗在國際上分別屬於不同的集團,前者追隨美國和西歐大國,後者與俄羅斯有特殊的關系,兩國都無力成為在國際上發揮重要影響的國家,只能在作為聯系國或者中介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土耳其和伊朗能夠給中亞五國的援助都是相當有限的,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存在著矛盾,伊朗受到美國的排斥,也使中亞國家在發展同土耳其、伊朗關系時,要考慮俄羅斯對土耳其以及美國對伊朗的態度。 中亞國家都遠離石油、天然氣、棉花等自己「拳頭」產品的銷售市場,而且到出海口都要跨越相鄰的國家,交通問題亟待解決。土耳其和伊朗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卻與其他大國的利益難以相容,如土耳其與俄羅斯是宿敵,伊朗同美國對抗了近20年。修管道和鐵路都需要聯合一些國家,投入數十億乃至於上百億美元的資金,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力都有限,獨木難支,想處於優先的地位都很困難。
再次,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在發展「夥伴」關系方面理解不同。土耳其、伊朗在政治合作上熱情很高,而中亞國家在經濟上對土、伊的期望很大,雙方發展關系時不容易「合拍」。在中亞,按居民的情況劃分烏茲別克和塔吉克被認為是應屬「穆斯林國家」的行列,伊斯蘭教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伊斯蘭教有自己的特點,它們與伊朗的伊斯蘭教都有較大的差別。即便是在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當局對「泛伊斯蘭」主義也持堅決抵制的態度,如烏茲別克領導人對伊斯蘭極端勢力十分戒備,中亞國家的憲法幾乎無一例外地接受了西方的原則,而不是伊斯蘭的原則。另外,中亞國家對伊斯蘭教介入政治和「泛突厥」思想持反對態度,也限制了伊朗、土耳其同這些國家發展關系。
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的關系在經過一個「蜜月」階段後趨於冷靜。1991~1992年,土耳其就開始為這些國家提供貸款,土耳其和伊朗商品的湧入也緩解了中亞市場的貧乏。中亞國家出現的與土耳其、伊朗發展雙邊關系的熱潮到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降溫,主要原因是受經濟實力的限制和其他國家的競爭。中亞國家開始學會在國際交往中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轉而採取一種現實的態度,從而把同土耳其、伊朗的關系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

三、土耳其、伊朗對外高加索國家的政策

土耳其和伊朗是外高加索國家的鄰居,與該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聯系。土耳其與亞塞拜然同屬突厥民族,文化上彼此親近,又與美國等西方大國有著軍事政治同盟關系;伊朗則可以利用宗教、地理及跨界民族方面的優勢,背後又聯著整個伊斯蘭世界,可以為外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架起一座「信仰」橋梁。獨立後,伊朗、土耳其成為外高加索三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如土耳其在喬治亞對外貿易中占第一位,超過了俄羅斯。由於自己的經濟實力有限,土、伊兩國無法對外高加索國家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加之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伊朗與亞塞拜然歷史上有「宿仇」,因此與外高加索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障礙重重,進展緩慢。
土耳其積極發展同亞塞拜然的政治、經濟、軍事關系;對亞美尼亞則採取了敵視的政策。1993年初土耳其參與對亞美尼亞的封鎖,決定對亞美尼亞的所有飛機關閉其領空,並停止從陸路向亞運送人道主義援助物資。
在亞塞拜然人民陣線垮台後,土耳其失去了在外高加索的陣地。俄羅斯強有力的行動也使土耳其被迫退卻,但土耳其並不想放棄能夠爭取到的利益。1994年土耳其開始強調與俄聯合調解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盡可能不與俄羅斯在外高加索正面對抗。同時,土耳其也批評俄羅斯的「擴張主義」,運用經濟手段改善同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所有外高加索國家的關系,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兩國關系雖然難以實現正常化,但民間貿易往來有所增加。土耳其在美國的支持下爭取敷設一條經本國港口運出亞塞拜然石油的管道。這條管道計劃途經喬治亞通往土耳其,有繞開俄羅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使外高加索各國都能在經濟上受益。
土耳其對喬治亞也十分友好。2000年1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喬治亞,在與喬治亞總統謝瓦爾德納澤會談時,雙方一致表示,維護高加索地區的安全是喬治亞和土耳其兩國對外政策的優先任務。兩國領導人討論了有關地區形勢問題,以及兩國在政治、經濟、能源領域的合作的問題,並簽署了聯合聲明、兩國政府間開展技術合作協議備忘錄等4項文件。在會見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德米雷爾提出了有關國家締結旨在加強高加索地區穩定與和平的「高加索公約」的倡議,謝瓦爾德納澤對德米雷爾的倡議表示贊賞,並稱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伊朗由於同阿、亞兩國都接壤,曾力圖在調解納-卡沖突中發揮重要作用。1992年5月伊朗總統在德黑蘭與阿亞兩國領導人簽署和平解決沖突的聲明。伊朗既可以幫助亞塞拜然解決石油出口的「新交通線」問題,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亞美尼亞對能源的需求,伊朗境內又有亞塞拜然少數民族。因而,格、阿、亞等外高加索國家雖然都避免與伊朗發展密切的關系(主要因為伊朗同美國尖銳對立,而這些新獨立國家又極其需要美國等西方大國的經濟、政治支持),但也需要伊朗的幫助。

⑵ 為什麼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土耳其都介入

一方面是地緣政治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宗教信仰的關系,說白了還是地緣政治的關系

⑶ 什麼標志著土耳其得到國際上的承認

11月1日,大國民議會廢除了蘇丹制度。1923年7月,土耳其與協約國在瑞士洛桑簽訂和約,廢除《色佛爾條約》中的一些不平等條款,保持了土耳其疆土的完整。外國的財政監督和領事裁判權都被解除。至此,土耳其的獨立獲得國際上的承認。

⑷ 土耳其和以色列有什麼矛盾為什麼關系很緊張

原因:

  1. 其實以色列和土耳其的關系是很不錯的。在二戰後,土耳其倒向西方,是非常支持以色列的。因此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土耳其那是第一個承認的,是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伊斯蘭國家。

  2. 可以說那個時候同為西方下,兩國關系密切。但是此後,土耳其逐步發現跟著西方不是長久之計,又要回歸阿拉伯世界,做阿拉伯的領袖。

  3. 而以色列卻不斷開啟戰爭模式,尤其是對巴勒斯坦貧民的襲擊,使得土耳其國內民族主義者,宗教主義者不滿。尤其是在1980年,以色列佔領伊斯蘭聖地東耶路撒冷,使得土耳其跟以色列關系徹底降溫,開始相互指責。

  4. 在2010年,土耳其抗議以色列封鎖加沙地帶,而土耳其派遣救援船的時候,還被以色列攻擊,造成十多位土耳其人死亡,一時之間兩國關系降到了冰點。

  5. 而土耳其要求以色列道歉,但是以色列就是不道歉,更加激怒土耳其,兩國開啟了對抗模式。而近幾年來,以色列支持庫爾德人,不斷的攻擊巴勒斯坦貧民,讓土耳其更加反感。

  6. 而以伊斯蘭領袖自居的土耳其,更加痛恨以色列的強硬,尤其是耶路撒冷問題,巴勒斯坦問題,讓土耳其無法忍受。

  7. 而且從埃爾多安上台後,土耳其宗教勢力抬頭,力爭讓土耳其恢復伊斯蘭影響力,恢復往日的榮光。

  8. 因此,更加在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矛盾上,採取更加激進,迎合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因此,在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問題下,土耳其跟其他阿拉伯國家一樣同仇敵愾,現在直接驅逐以色列大使就是這個的表現。

  9. 對於土耳其來說,對以色列是歷史仇恨,加上宗教矛盾,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兩國走向死敵關系。

  10. 其實本質上來看,兩國的關系跟伊朗和以色列的關系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伊朗反美,而土耳其不敢反美。所以土耳其和以色列關系緊張,但是不會發生戰爭,畢竟都是一個老大,都在北約混呢。


領土紛爭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埃及的加沙地帶(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帶,不過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歸屬問題仍未解決。

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范圍之內,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范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范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

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以色列

⑸ 為什麼巴基斯坦承認塔利班組織

最佳答案巴基斯坦是因西方帝國主義殖民產生的國家,主要為旁遮普人,東南部為信得人,西部為普什圖族地區(阿富汗的主體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原屬印度,西部部分地區是英印時期向阿富汗擴張得到的。1974年英國殖民者實行印巴分治,原英印的印度教地區成為印度,伊斯蘭教地區成為巴基斯坦,由此造成了印巴之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領土紛爭(克什米爾地區的民眾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克什米爾王公信奉印度教)。在克什米爾地區與我國有領土爭議,目前互相承認對方的實際控制線。巴基斯坦自古為南亞、西南亞的交通要沖,白沙瓦曾是古印度的首都。雅利安人就是從這里進入印度的。

「塔利班」意為伊斯蘭教的學生,是阿富汗地區的激進組織,由於阿富汗常年混戰,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塔利班的一些口號就得到了阿富汗普通大眾的支持,遂於1995年塔利班取得了阿富汗的政權。塔利班掌權後繼續奉行激進的宗教政策,致使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恐怖當中。2001年,塔利班執行摧毀偶像的命令,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炸毀了包括巴米揚立佛在內的阿富汗國內所有宗教塑像。由於庇護本·拉登,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遭到美國的軍事打擊,政權從而垮台,只有小股殘余進入山區進行活動。塔利班曾被巴基斯坦政府允許進入其境內躲避美國的軍事打擊,但由於巴國與美國關於對付恐怖組織的活動,現已與塔利班決裂,經常受到塔利班武裝的恐怖襲擊

⑹ 塔利班的介紹

塔利班(普什圖語和波斯語:طالبان‎,英語:Taliban,意即「伊斯蘭教的學生」,也意譯為神學士),是發源於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組織。 塔利班,在波斯語中是學生的意思,它的大部分成員是阿富汗難民營伊斯蘭學校的學生,故又稱伊斯蘭學生軍。其領導人穆爾維·奧馬爾被擊斃後,2011年5月初塔利班稱巴基斯坦將成為頭號報復目標。當時美國等西方國家認定其為恐怖組織。

⑺ 巴基斯坦怎麼會有塔利班

說起來話長了。 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上台前後,巴基斯坦始終是它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者。1997年5月,巴基斯坦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塔利班政權的國家。「9·11」恐怖事件之後,巴基斯坦又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和塔利班斷交的國家。僅1997到1998年間,巴基斯坦就向塔利班政權提供了3000萬美元的援助。 巴基斯坦政府之所以對塔利班施以援手,主要是期望在阿富汗建立一個親巴政府,消除巴—阿邊界沖突的根源,特別是為與印度的克什米爾爭端建立鞏固的後方,拓展戰略迴旋餘地。那麼,巴基斯坦對塔利班的政策實施是否達到其戰略目的了呢?我們的回答是,盡管巴基斯坦與塔利班建立了友好關系,相對解除了與印度對峙中的後顧之憂,但是親塔利班所帶來的副作用卻是巨大的,使巴基斯坦陷入一種進退維谷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 首先,戰略目標的實現需要付出代價。由於克什米爾問題是巴基斯坦決定對阿富汗政策的首要因素,也是巴支持塔利班政權的重要原因,塔利班政權對此心知肚明,因此它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塔利班對巴基斯坦拿一把的資本。塔利班明白只要為克什米爾的武裝分子提供基地,巴基斯坦就不敢拒絕他們的任何要求。塔利班領袖烏瑪爾曾說:「我們支持克什米爾的聖戰運動。有些阿富汗人在克什米爾參加對印度佔領軍的戰斗也是事實。不過——」他用一個轉折詞吊起了巴基斯坦的胃口,「他們只是個人行為。」 的確,盡管巴基斯坦費盡心血要幫助和控制塔利班,但是多少有些得不償失。塔利班不是任何勢力的玩偶,他們拒絕巴基斯坦任何牽線控制的企圖。在阿富汗的歷史上還沒有任何外部勢力能夠操縱和征服阿富汗人,這一點已經為英國和前蘇聯的教訓所證實了。 何況,不少專家認為,支持塔利班以使巴基斯坦獲得戰略腹地的觀點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它會使巴基斯坦過於看重與阿富汗的關系而影響國內政局、經濟發展及國際形象等綜合指數。 其次,支持塔利班的政策加劇了巴基斯坦國內民族與宗教矛盾。 從民族構成分析,普什圖族是生活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巴第三大民族,也是阿富汗的主要民族,約占阿富汗人口的40%。歷史遺留下來的「杜蘭線」雖然將普什圖居住區分別劃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但是一個民族共有的文化傳統以及由此派生的政治立場和社會心理卻是無法分割的。巴基斯坦的親塔利班政策雖然對普什圖族人有一定的安撫作用,有利於該地區的穩定,但卻是治標難以治本,從長遠和根本的利益上看未必有利於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預期的目的是塔利班會承認歷屆阿富汗政府都沒有承認過的「杜蘭線」,抑制巴西北邊境省普什圖族的民族主義,為巴基斯坦的極端分子提供一個發泄的出口,防止國內極端伊斯蘭運動的興起。然而事實結果卻恰恰相反,塔利班不但拒絕承認「杜蘭線」,拒絕收回對巴西北邊境省的領土要求,反而助長普什圖的民族主義,對其施加自己的影響。此次「9·11」事件後,巴基斯坦普什圖人首先站出來反對穆沙拉夫總統支持美國反恐怖行動就是巴這一政策失敗的明證。 從宗教信仰分析,巴基斯坦同阿富汗一樣,也是一個穆斯林國家,居民96%以上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內部存在諸多派別,塔利班屬遜尼派穆斯林,他們一貫對非伊斯蘭信徒及什葉派穆斯林採取歧視態度。其原教旨主義思想在巴基斯坦人特別是遜尼派教徒中頗有影響。塔利班對巴基斯坦內部這些最具暴力傾向的遜尼派極端組織持支持態度,並且為他們提供宗教庇護所和武器。在塔利班的支持下巴基斯坦的遜尼派極端組織活動十分活躍,僅1996到99年間就殺害了數百名巴基斯坦什葉派教徒,使巴基斯坦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甚至損害了巴基斯坦和伊朗之間的關系。極端分子們還要求巴基斯坦政府宣布成立一個遜尼國,甚至鼓吹通過伊斯蘭革命推翻統治階級。與此同時,1994年以來有超過8萬人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好戰分子和塔利班並肩作戰,他們是伊斯蘭運動中的鐵桿分子,甚至准備在巴基斯坦發起一場和塔利班一樣的伊斯蘭革命。 事實上,來自塔利班的逆流正在試圖使巴基斯坦「塔利班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塔利班為巴基斯坦提供戰略腹地,倒是巴基斯坦在為塔利班提供戰略腹地。 第三,巴—塔之間的地下貿易嚴重損害了巴基斯坦的經濟利益。 阿富汗的經濟與巴基斯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塔利班不但接受巴政府的援助,也與其他地方政府、商業集團甚至黑社會保持密切關系。 塔利班和巴基斯坦奎塔的運輸業黑社會過從甚密,後者是最早給予塔利班財政支持的組織。有資料說,1995年當塔利班准備攻打赫拉特時,他們一天之內就從查曼的運輸老闆那裡籌集了600萬盧比,約合13萬美元,第二天又在奎塔籌集了1200萬盧比。以奎塔為基地的運輸業黑社會神通廣大,居然開通了從巴基斯坦、阿富汗到伊朗和土庫曼的安全線路。塔利班和他們聯手,在通往巴基斯坦的公路沿線設立有數十個收費站,基本控制了從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的運輸,這成為塔利班主要的財政來源。由於有了這條安全的線路,走私的范圍和數量急劇增加。他們能從奎塔出發到達坎大哈,再向南到伊朗,向西到土庫曼,甚至能到達俄羅斯。 在這場貿易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巴基斯坦。據巴基斯坦中央稅務局統計,在1992-1993財政年度,巴基斯坦的海關稅收損失了3.5億盧比(約合8000萬美元);1993-1994財政年度損失11億盧比;1994-1995財政年度損失20億盧比;1997-1998財政年度則損失30億盧比(約合6億美元),這個數字本身便清楚地反映了塔利班勢力的不斷壯大以及這種壯大給巴基斯坦經濟帶來的災難。 第四,支持塔利班的政策無形中助長了巴政府內部的貪污腐敗之風。 由於在與阿富汗的貿易中大有好處可撈,巴基斯坦內部出現嚴重腐敗現象,相關的所有部門,例如海關、海關情報機構以及部落地區的行政部門都涉嫌受賄,幾乎所有能夠獲得暴利的職位都被那些花錢買官的人占據了。這種腐敗還擴散到俾路支省和西北邊境省的政府部門,拿了好處的官員自然允許地下運輸,鼓勵向阿富汗出口小麥和糖,這與三軍情報局的對阿政策是背道而馳的,也加劇了塔利班對巴基斯坦政府官員的控制。這種非官方的援助使塔利班和某些巴基斯坦人雙雙獲利,他們成為延續巴基斯坦援塔政策最有力的院外集團。巴基斯坦也曾試圖終止巴阿兩國間的過境貿易,但態度並不那麼堅決,所以一碰上塔利班拒絕服從和黑社會對政府官員施加壓力的雙重阻力就自然敗下陣來。 最後,與阿富汗問題長期夾纏不清,加重了巴基斯坦國內的混亂局面。 對於政局本來就不穩定的巴基斯坦而言,阿富汗問題如同火上澆油。巴基斯坦自覺不自覺地捲入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以至整個政治生活和社會面貌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可以說任何一屆政府上台都會面臨剪不斷理還亂的各種麻煩。腐敗、槍支泛濫、暴力事件層出不窮,這一切使巴基斯坦社會變得更加混亂和脆弱。 90年代末期,這種惡果越來越明顯並且逐步擴散,主要表現在:巴基斯坦的經濟已經搖搖欲墜,處於崩潰的邊緣;法律和秩序受到破壞;宗教矛盾加劇;外交上則面臨西方和近鄰國家的孤立。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盡管國內外對巴基斯坦塔利班化的公眾批評越來越強烈,甚至指責巴基斯坦是一個像阿富汗、蘇丹或索馬里一樣正在衰敗的國家,但巴基斯坦政府對其始終置之不理。 美國「9·11」恐怖主義事件的發生,在相當程度和范圍內對整個世界局勢和國際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更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促使它改變長期以來對塔利班的扶持政策,從那種偷雞不成反惹一身騷的泥沼里拔出腳來,與美國和西方社會重新修好,從而獲得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穆沙拉夫總統顯然抓住了這個機遇,他宣稱「和美國以及國際社會站在一起,打擊恐怖主義將使巴基斯坦成為一個負責任和有尊嚴的國家」。巴基斯坦政府支持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的態度是明確的,同時也在開始構想未來巴基斯坦—阿富汗關系的藍圖,他們當然不歡迎北方聯盟上台,主張在阿富汗建立一個中立的由多民族參加的政府,以維護巴基斯坦在南亞地區的持久利益 。

⑻ 土耳其總統說以色列總理是侵略者和恐怖分子究竟是為什麼

因為以色列的恐怖分子與恐怖組織比較多, 而且土耳其與以色列關系十分惡劣。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上星期天(12月10日)在一個講話中稱以色列是一個「恐怖分子」和「殺害小孩兇手」的國家,他批評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12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把美駐特拉維夫大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對此警告稱,耶路撒冷的地位是穆斯林的「一條紅線」,土耳其或因此考慮切斷與以色列的聯系。

⑼ 原教旨主意產生的歷史背景

當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形成的社會原因

伊斯蘭教是非洲、阿拉伯地區人們的傳統信仰,又是一種人生哲學和民風民俗。伊斯蘭具有其它思想、制度無可比擬的號召力和凝聚力。當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呼籲復興伊斯蘭,並掀起廣泛運動,這並不僅僅是由宗教因素引起的。
各種政治模式探索失敗的起因。伊斯蘭國家獨立或半獨立後,趕走了西方殖民者。在30多年時間里,穆斯林國家探索著發展和建設自己家園的道路,採取過各種政治模式。
大多數伊斯蘭國家獨立初採用了自由主義的憲法和議會制。但民主的產生不是由於中產階級的增加或貿易上的需要,也不是由於公民施加了壓力。在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和印尼,自由主義是不在位的地主、城市名流和大商人的特殊領域,是與商業有聯系的城市律師和政府官員的領域。所以,傳統的庇護制仍然盛行,人民大眾被當作受庇護者,沒有享受到西方式民主。由於這種自由不能處理伊斯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防問題,於是議會民主作為民族發展模式受到貶損。一旦遇到較長時間經濟危機或軍事失利,議會自由主義就會崩潰。由於其許諾的現代化理想與顯微成效間的差距,議會民主的合理性受到懷疑。
20C上半葉歐洲曾盛行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對於愛國主義意識不甚強烈的亞、非和拉美一些國家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模式。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曾被認為是為那些把經濟振興和文化復甦作為目標的國家提供了最理想的解決方法。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現象:各國的青年運動。但兩次世界大戰對第三世界國家產生了強烈影響,成了這些國家的分水嶺。新政治精英們對傳統殖民勢力(英、法)的衰落感覺更加強烈。戰爭和經濟危機把伊斯蘭社會推向新時代的泥潭。很快,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不再吸引他們。美蘇的全球性影響取代了殖民主義的歐洲。
獨立後的民族國家對社會的控制軟弱而不穩定。由於部落傳統的庇護制與國家正規憲法之間存在矛盾,政治空間擴大了,出現了許多黨派和組織。改革在社會福利方面收效甚微,卻擴大了軍隊,建起了學校。為了刺激工業生產,相對有效的政治管理應運而生。在軍人、教師、官員、醫生、工程師和新生的工人階級等階層中,涌現了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新思想。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和政黨提倡或採用了社會主義形式。到1950年,傳統賽萊菲式的愛國主義及多黨議會民主制被社會主義和戰斗的民族主義取代。但這些國家實行的社會主義並非真正的科學社會主義,有人說它是重商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恩克魯瑪的泛非社會主義、賽古·杜爾的村社社會主義、尼雷爾的烏賈馬社會主義和工人自管主義、納瑟爾的阿拉伯社會主義、索馬里的社會主義等都沒有取得預想的成功。資本密集型工業不能解決失業問題,不利本地開發;以沿海為主的工業布局不合理;奢侈品或半奢侈品的生產沒有給廣大群眾帶來好處;農業受到損失,政府稅收減少,糧食不能自給,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國有化部門如石油、礦山仍然為國際跨國公司的需要服務,非洲傳統的農產品出口減少,而從中產生的官僚階級利用職權制定有利於自己的政策,擴大了有產者和無產者的鴻溝。
1950-1970年間,伊斯蘭國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國家作為復興和改革的中心機構變得日益重要,其改革重點是現代化、工業化和土地改革。宗教不得不屈從於民族主義、社會主義、人民大眾及眾多新目標。土耳其第一位總統凱末爾(1881-1973)於1922年和1924年分別廢除了奧斯曼蘇丹和哈里發,用世俗的歐洲法律代替了沙里亞 。國家從法制上擺脫了宗教對國家的控制,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和不受限制的夫權,建立了一夫一妻制和較為平等的婚姻家庭關系。教育改革旨在使教育擺脫宗教控制,建立統一的國民教育體系。世俗國家這些不敬神的改革使伊斯蘭教在政壇上失勢了。因此,復興伊斯蘭教這個民族的基本信仰成了新一代信徒的當務之急。
以上種種「舶來品」(exotic)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模式沒有給伊斯蘭國家帶來期望中的效果。物質沒有富裕,精神失去依託,政治專制腐敗未能根除。因此,在群眾之中產生了向伊斯蘭回歸的傾向,希望通過第三條道路——伊斯蘭道路——來改變此種面貌。
經濟困擾和貧富懸殊的導因。獨立以來,伊斯蘭國家為發展本國經濟採用了多種形式。但由於脫離本國國情,一些國家盲目接受了「超越發展」理論,搞「社會主義」或實行西方「消費社會」發展模式,以致造成經濟長期停滯不前。
產業結構中,農業的比例下降,但總增長率沒有提高,生產力沒有發展。農業總收成雖有所增加,但由於內戰、邊界沖突和自然災害,糧食仍然短缺。
獨立後,中東地區曾特別注重工業發展,但發展速度仍然很慢。由於殖民統治者強迫被奴役國家生產他們所需產品,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一直是畸形的,獨立後仍很難改變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形式。大多數國家依靠一兩種初級商品出口。這種單一經濟結構最易受國際貿易條件惡化或其他國家因素的影響。
社會結構方面,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化、傳統價值觀和不適宜當地的現代主義的影響,導致城鄉差距擴大,消費畸形結構。由於人口增長快,經濟發展的費用就相應減少以便用於贍養等福利問題。人口結構也不合理。另外,由於農村經濟被破壞,農村人口不斷湧入城市,引起就業困難,居民經濟和社會觀念發生變化。面臨貧困和失業的人們極易轉向原教旨主義,尤其是青年人,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機會如此之少,更容易走上極端道路。
許多國家負債累累,遠遠超出了償還能力。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東產油國積累了巨額石油財富,但卻落入了王公貴族、部落酋長和軍政要員手裡。當權者照搬西方模式,實行經濟自由化政策,有些要員和商人合夥,制定有利於自己的政策,從中得利。嚴重的社會分配不公與伊斯蘭平均主義產生沖突,使宗教勢力重新抬頭。原伊朗國王巴列維因為實行「白色革命」即全盤西化而被逐出國外。
伊斯蘭文化認同感喪失的反應。隨著殖民入侵的深入,以人文科學和自由主義為特色的西方文化和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滲入到伊斯蘭世界,對伊斯蘭傳統文化結構產生了強烈沖擊。有識之士開始反省自己的過去、傳統及文化,倡導宗教政治改革,借鑒和採用西方實證科學思想以謀求伊斯蘭社會現代化。他們把人的現代化放在僅次於經濟現代化的位置,主張發展教育。改革中心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傳統教育,如男女學生同窗共讀,婦女可以不帶面紗、享有工作權及婚姻自主權等。這些改革改變了社會意識和人的觀念。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外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增加,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隨之而來,西方生活中的腐朽內容沖擊著古老傳統和習慣,統治階層過著西方化的享樂生活。為了對付原教旨主義,一些西方國家有意識地進行了文化滲透。伊朗對此不安,其宗教領袖最近向新老志願者指出了新的敵人:「文化侵略者已粉墨登場,他們帶來了電影、詩歌和文學,那些假文人的言論試圖污染革命的一代。」這些人花錢拍攝色情片並免費提供給伊朗青年。伊朗是原教旨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國家,西方的這些措施是為了動搖青年的意志。
在世俗國家,統治階層西方化的生活使中下層人民想起了殖民時代和帝國主義,引起他們深深的憎恨;前者對西方生活方式的效仿又損害了穆斯林對自身的認同。很多所謂西方化了的穆斯林對於還未成為不折不扣的西方人似乎甚感無所適從,他們有一種照搬舶來品的感覺。按照他們的形象,他們既非西方人又非穆斯林,因此就無從談起他們自己的任何認同。
原教旨主義把伊斯蘭文化的失范和穆斯林認同的喪失、社會的腐化墮落及一切邪惡、不義之舉都歸咎於西方價值觀念的植入和偏離伊斯蘭正道。他們認為,要擺脫自身目前困境,要有效地抵抗西方文化侵略,只有在宗教上返回原典,在文化上返祖歸根。伊斯蘭教具有強大的認同功能和整合性功能,它能將宗教、政治和文化凝聚在一起。它既是一種精神信仰,又是一套政治制度;既是一種神學學說,又是一種生活哲學;既是一套倫理規范,又是一套生活方式。原教旨主義的發展與伊斯蘭教的特殊性不無關聯。它既是穆斯林們內在幻滅感和失衡感的外在表現,又是宗教道德使命感的內在驅動。
某些國際因素激起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精神。阿拉伯國家獨立後,曾以民族精神為紐帶,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以色列的侵略。但由於不同的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原因,未能採取有效的聯合行動,致使美國支持下的以色列有力量進行擴張。阿拉伯國家在1967年的中東戰爭中喪失了大片領土,包括西奈、戈蘭高地和約旦河兩岸。那以後,埃及單方面與以色列媾和,簽訂了埃以和約,這被認為是丟了穆斯林的臉。薩達特因此被當作穆斯林世界最大的異教徒而於1981年被埃及原教旨主義組織刺殺。但他的「耶路撒冷」之行卻結束了阿以長期全面對抗的局面,開始了就巴勒斯坦問題同以色列的談判。埃及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許多阿拉伯國家同它斷絕了關系。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是阿以沖突的相持階段,阿拉伯放棄了「三不政策」,以色列自恃強大軍事力量和美國袒護,仍持強硬態度,美蘇從各自利益出發玩弄「零合游戲」。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的召開標志著阿以沖突步入和平解決階段。由於東歐劇變、德國統一、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冷戰時代宣告結束。在美國推動下,中東和會如期舉行。在第八輪談判中,被佔領土上的巴勒斯坦原教旨主義組織哈馬斯綁架並殺害了以色列邊防警官,以當局報復而驅趕了418名巴勒斯坦人,致使談判雙方不歡而散。阿以沖突的人拖不決很傷穆斯林的感情。
海灣戰爭、蘇聯解體使中東政治格局發生了二戰以來最令人矚目的變化。美國曾因偏袒以色列而得罪過大批阿拉伯國家。1990年8月,它取得了海灣戰爭的勝利而改善了其在中東的戰略處境,政治影響明顯上升。蘇聯解體使美國在中東失去了對手,兩極對峙舊格局被打破,美趁機把中東作為它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試驗場,以形成美國領導下的中東新格局。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共運遭受挫折,一些非洲社會主義國家已放棄或將放棄社會主義,這些國家積聚的政治、經濟、社會矛盾激化。美、法等西方國家利用它們政治軟弱、經濟困難和社會矛盾等一些暫時困難,強迫它們實行多黨民主,使這些地區發生有利於西方的變革。西方國家還將民主與援助掛鉤、人權與合作聯系,推銷其民主以徹底消滅社會主義在非洲的影響。在此情況下,世俗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情緒已經減弱,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試圖填補這一意識形態領域的真空。人們對蘇聯和東歐的變化感到惶恐,對西方施加的壓力感到憤慨,原教旨主義者認為西方代表富裕的穆斯林來同貧窮的穆斯林作戰。原教旨主義勢力在這一民主化過程中異常活躍,發展迅速,它們利用從一黨制向多黨制的過渡,分享權力或奪取政權。由於有民眾的支持,在選舉中它們很容易取得成功。
總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高潮並在90年代再次高漲都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於阿拉伯國家內部長期經濟困擾、政治專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貧富懸殊加劇、思想混亂及文化失范等社會矛盾激化引起。原教旨主義在民主化過程中的高漲又與冷戰結束、世界處於新格局形成中的國際大氣候密切相關。

⑽ 土耳其為什麼支持巴里斯坦而反對以色列

土耳其是伊斯蘭國家。當然支持穆斯林兄弟啦!不過在伊斯蘭國家中,土耳其對以色列態度是相對溫和的。它是最早承認以色列的伊斯蘭國家之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9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2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4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2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7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2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4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2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0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