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二戰什麼都沒打
A. 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幹些什麼
在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做什麼?
一開始中立,最後還是加入盟國了。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設備,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
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的士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土耳其同交戰雙方簽署了貿易和約,換來雙方對自己中立地位的承認。1943年1月30日,伊諾努與丘吉爾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達納舉行會談,並同意在聖誕節那天加入戰斗。隨後同盟國向土耳其提供了350輛坦克,48門自動炮,300門野戰炮,近3000門防空炮,大約100萬枚反坦克地雷和10萬把步槍,作為第一批軍事援助。但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巨頭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的時候,土耳其依然拒絕與德國斷絕聯系,甚至不允許英國飛機使用盟軍幫助修建的空軍基地。
現在,只有丘吉爾對土耳其的參戰依舊感興趣,蘇聯對其徹底失望,決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巴爾干半島。在開羅會議上,伊諾努辯解稱自己沒有行動是因為需要和其他國家的部隊協同作戰,這需要周密的准備。而被要求現在就著手制定計劃的時候,伊諾努卻說軍事將領都留在安卡拉,所以無法討論。
1944年2月,駐土耳其的英國司令官回國;4月,英國要求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否則就封鎖土耳其的口岸。8月,土耳其終於照辦,因為到這時,納粹德國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報復這樣一個國家了。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
土耳其人民是幸福的
B. 沙俄與土耳其🇹🇷幾百年間一直戰爭不斷;為何蘇聯成立後就再也沒打過
蘇聯可是當時的超級大國,土耳其還怎麼敢對蘇聯發動戰爭,蘇聯沒有動土耳其的原因是美國當時會給土耳其撐腰(土耳其很早就加入北約了的),所以蘇聯也不會貿然的打土耳其的。
C. 二戰期間,土耳其為何一直保持中立,直至雅爾塔會議後才對德宣戰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土耳其直接站隊,被列強瓜分了。所以在土耳其不確定哪邊會可靠一點的時候是不敢再輕易站隊的。但是土耳其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列強不會容忍土耳其這種模糊的態度,各方都在注意著土耳其,都想將土耳其拉到自己這一方。
但土耳其還在猶豫,直到實在不能再保持中立的時候,向德國宣戰,還趕在蘇聯前面。雖然蘇聯覺得土耳其很狡猾,但西方對土耳其比較寬容,土耳其最終倒向西方。
D. 土耳其為什麼不參加二戰
第一,土耳其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次俄土戰爭的教訓,不敢再次輕易捲入戰爭。俄土戰爭土耳其損失慘重,一戰中土耳其被打的褲子都輸掉了,所以二戰一開打,土耳其是有多遠躲多遠,連熱鬧都不敢看。
第二,土耳其雖然是中東第一強國,不過仍然屬於比較落後的二流國家。土耳其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也沒有和任何一個大國叫板的實力,甚至一戰的創傷都沒有恢復,所以二戰時土耳其一直在休養生息,不願意輕易捲入二戰。
第三,土耳其在二戰中與軸心國、同盟國都走的非常近,一直在兩大陣營中走鋼絲。土耳其是出了名的親軸國家,在二戰中向德國提供了不少幫助,當然德國也給了土耳其不少好處。不過,土耳其並沒有上德國的賊船,他們深深牢記凱末爾的教誨:如果無法保持中立,那就加入有英國的一方。所以,土耳其在和德國好的同時,也一直和盟軍眉來眼去。1939年土耳其和英法簽訂了互助條約,也就是著名的二號議定書,給自己上了保險。當然,這個協定在二戰中並沒有認真執行,因為英法無法提供土耳其需要的足夠裝備和物資。當然,土耳其也沒打算對德國宣戰,所以雙方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二戰中丘吉爾曾試圖讓土耳其開辟歐洲戰場,但土耳其就當沒聽見。盟國不願意刺激土耳其,所以任由土耳其兩面搖擺。1945年,土耳其見軸心國大勢已去,所以加入同盟國對軸心國宣戰,在最後時刻拿到了聯合國的入場門票。
E. 二戰時土耳其為什麼不參戰
土耳其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次俄土戰爭的教訓,不敢再次輕易捲入戰爭。
土耳其人從此開始了對自己政務的管理,他們進一步鞏固安卡拉,並將其設為首都,廢除了伊斯蘭教君主政體。穆斯塔法·凱末爾成為新建立的世俗共和國的總統以及共和國人民黨。之後,他被授予「土耳其之父」的姓氏。阿塔爾圖克建立起民主政體。
阿塔圖爾克的繼任人,伊斯梅特·伊納尼小心翼翼地不讓土耳其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戰爭結束後,土耳其卻發現自己成了美國的同盟國。
當時亞美尼亞邊境就是蘇聯邊界的標志,由於土耳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成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故隨之開始接受美國援助。後來土耳其軍隊參加了韓戰,與美國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此後不久,土耳其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
(5)土耳其二戰什麼都沒打擴展閱讀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土政體始終為議會共和制,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並無太多實權。總統授權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為總理,總理作為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
2017年4月16日,土耳其舉行修憲公投。計票結果顯示,支持修憲的比例為51.4%,修憲獲得通過,土政體將由議會制改成總統制,土耳其總理職位將被廢除,行政權完全移交給總統。總統可直接任命包括副總統和內閣部長在內的政府高官,還可以繼續擔任政黨主席。
此外,總統還可任命最高司法機關「法官和檢察官最高委員會」的多數成員。總統可以不經過議會批准頒布法令和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F. 在二戰時期,土耳其在做什麼
一開始中立,最後還是加入盟國了。
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交匯處,把守戰略要道。戰爭剛剛開始,各國使節就蜂擁而至,希望用各種陰謀詭計動搖這個年輕的共和國的中立立場。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時向德國和英國出口礦石等資源,換回武器和其他物資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並藉此機會尋求發展。德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道路和鐵路,英國將幫助土耳其建設機場和港口,兩國會相互競爭,各自提供最好的設備,而土耳其則允許兩國勢力在國內用各種陰險的伎倆明爭暗鬥。
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鉻鐵礦和銅礦石換回了先進的武器。由50個旅,80萬農民出身的士兵組成的步兵在古安納托利亞高原嚴酷的環境下鍛煉出來,足可以媲美歐洲任何一國的步兵。土耳其領袖伊諾努決心維護國家的獨立,他不希望依靠別國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因為那樣的代價就是本國的子弟兵也要為他國的利益流血犧牲。
土耳其同交戰雙方簽署了貿易和約,換來雙方對自己中立地位的承認。1943年1月30日,伊諾努與丘吉爾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達納舉行會談,並同意在聖誕節那天加入戰斗。隨後同盟國向土耳其提供了350輛坦克,48門自動炮,300門野戰炮,近3000門防空炮,大約100萬枚反坦克地雷和10萬把步槍,作為第一批軍事援助。但1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巨頭在德黑蘭舉行會議的時候,土耳其依然拒絕與德國斷絕聯系,甚至不允許英國飛機使用盟軍幫助修建的空軍基地。
現在,只有丘吉爾對土耳其的參戰依舊感興趣,蘇聯對其徹底失望,決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巴爾干半島。在開羅會議上,伊諾努辯解稱自己沒有行動是因為需要和其他國家的部隊協同作戰,這需要周密的准備。而被要求現在就著手制定計劃的時候,伊諾努卻說軍事將領都留在安卡拉,所以無法討論。
1944年2月,駐土耳其的英國司令官回國;4月,英國要求土耳其停止向德國出口鉻鐵礦,否則就封鎖土耳其的口岸。8月,土耳其終於照辦,因為到這時,納粹德國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報復這樣一個國家了。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對德國宣戰——再過5天,就要超過同盟國定下的有權在戰後加入聯合國的最後期限。
土耳其人民是幸福的!
G. 美國為何在二戰後擔心蘇聯顛覆土耳其政權土耳其二戰後並沒有發生內戰
冷戰開始初期到土耳其參加朝鮮戰爭前的美土關系
「在朝鮮戰爭之前,美國是以盡力爭取的態度看待土耳其的。在美國眼中,土耳其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阻止蘇聯力量南下和進入地中海的前沿陣地』」。①
這一階段的美土關系受到了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蘇土關系的轉變。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實行「國內和平,世界和平」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中包括加強與蘇聯的友好關系。1921年3月,土耳其與新成立的蘇俄政權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土友好條約》。該條約體現出雙方平等互惠的原則。在條約中,蘇俄政府完全放棄了以往強加在土耳其身上的所有不平等條款,還免除了所欠沙俄的一切債務。總體上,土蘇關系在二戰爆發前一直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系。
二戰爆發後,土耳其政府立即制定了中立的外交政策。即土耳其既與英美蘇保持著關系也與納粹德國互通有無。1941年6月,土耳其與德國簽訂了《土德友好與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中規定土耳其向德國提供重要的戰略原料銅、鉻等礦石,封鎖黑海海峽,禁止美、英援助蘇聯的軍事物資通過黑海海峽。土耳其政府的政策立即招致蘇聯的不滿。「蘇聯認為土耳其的親德路線使其南部邊境受到了直接的威脅,土耳其這種投機的騎牆政策是不可容忍的。到戰爭後期,蘇聯對土更是施加巨大的壓力,要求土放棄中立政策,立即加入盟國參戰。英國和法國一度也對土耳其的中立政策持懷疑和批評態度,盟國中只有美國一直對土耳其的中立外交政策給予理解和支持。」②後來在美國的勸說之下,土耳其向軸心國宣戰,結束了五年之久的中立政策而且加入了聯合國。1945年,蘇聯要求監管黑海海峽。美國等西方國家與土耳其都對蘇聯的要求感到震驚。蘇聯的態度是對土耳其國家主權的嚴重干涉,而且還將美英等國排除在解決海峽爭端的大門之外。因此,美國得到這一消息之後的反應便是將「富蘭克林·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派往地中海保護土耳其。
美國在中東的力量增長。美國戰後在中東的擴張首先是為其冷戰這個大戰略服務的。中東自然屬於美蘇爭奪的勢力范圍之一。「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對爭奪世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戰後中東地區就一直成為美國與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目標。美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中東北部、東地中海區域的戰略地位,認為這是遏制蘇聯軍事力量進入地中海與中東的防禦地帶。」③
美國為了不使土耳其落入蘇聯之手,向土耳其提供了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而且還在土耳其修建了軍事基地。這個措施是美國加強中東霸權地位的重要一環。美國對中東如此重視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東的石油資源。除此之外,中東還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富饒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得中東成為戰後美國在這一地區滲透的重要原因之一。
H. 問: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土耳其其實和納粹的關系不錯,甚至差點加入軸心國。這樣怎麼興兵攻打?
原因是1據「考證」,他們都有雅利安人的血統。2土耳其因為近代史中的經歷跟西方的感情不好。不過德國當時是後起之秀,所以沒怎麼參與那些事,它是個例外。一戰之後,「同病相憐」的它們反而更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再一個,二戰爆發後,土耳其是中立國中對納粹抱有好感的少數國家之一。它有不少資源對納粹有利,而英國等在它周圍的軍事力量和國內的反納粹勢力讓他不敢加入軸心國。而土的中立國地位對納粹是有很多好處的。因為,納粹在中東沒有足以制衡英法等的力量(地中海的制海權始終在英國手裡)。那麼如果土加入了軸心國,英法蘇很可能就在中東會師了。而土不加入,中立國的地位使得同盟國勢力無法接壤。一旦大戰全面爆發,北非戰場和高加索戰場被割裂。這對人力資源等相對同盟國來說較弱的軸心國好處更大。所以,土中立未必不是好事。那麼納粹沒必要再要它加入。
I. 二戰時期的泰國以及瑞士、瑞典、芬蘭、土耳其、西班牙是如何免於戰火的呢
瑞士:瑞士自中世紀起 就作為一個獨立的邦國存在 因為他的不結盟政策 使得其成為了金融的中心 銀行的天堂 而其國民亦有全民皆兵的傳統 二戰期間 開始德國曾試圖進攻瑞士 但短短數日之內 瑞士就建立起一支十萬人的軍隊 使得希特勒不得不有所忌憚 後來 隨著戰爭的繼續 瑞士作為金融中心的作用日益顯現 大量美國的物資 資金 通過瑞士的金融體系流入了德國 將瑞士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保留下來 對德國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終二戰之世 瑞士始終沒有被納粹所染指
芬蘭:德國之所以沒有進攻芬蘭 很有可能與大戰爆發之前 蘇聯軍隊在芬蘭的挫敗有關 二戰之前 蘇聯對於東邊日益強大的德國深為忌憚 一心想將芬蘭納入蘇維埃加盟國 但是芬蘭一直沒有同意 最終導致了芬蘭和蘇聯的沖突 令世人驚異的是 強大的蘇聯機械化軍隊 在冰天雪地的斯堪蒂維亞半島 遭遇到芬蘭軍民的迎頭痛擊 最終被迫和芬蘭議和 我想 正是看到了蘇聯在芬蘭的慘敗 所以納粹才不敢染指斯堪蒂維亞半島
土耳其:一戰的時候 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和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結成聯盟 雖然土耳其民族英雄凱末爾在達達內爾海峽成功阻擊了企圖進攻的英軍 但由於在巴爾乾的潰敗 以及最終淪為戰敗國的悲慘命運 奧斯曼幾乎被肢解 戰後 以凱末爾為首的革命派推翻了腐朽的蘇丹統治 建立了共和國 因為一戰失敗的陰影 以及日薄西山的國力 最終導致了土耳其在二戰中的沉默
西班牙: 需要指出的是 在戰爭爆發之前 以佛朗哥為首的叛亂武裝 推翻了原有政權 建立了法西斯政權 並與納粹德國結盟 在英法聯軍在馬其頓一線與德軍激戰的時候 西班牙甚至出兵進攻了法國的西北部 既然已經是盟友了 希特勒還有什麼理由進攻呢
J.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熟悉二戰的朋友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德國的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依靠強大的空軍作為後勤支援,配合以“閃電戰”的思想,在地面機械化部隊的牽引下,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攻陷了大半個歐洲,將戰車一直開到了英國附近,有包括法國和波蘭在內的歐洲大國被德國征服,此時的德國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而土耳其位於亞洲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的色雷斯東部地區,地跨歐亞兩大洲,扼守土耳其海峽(黑海海峽),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歷來是各國戰爭時期的紛爭之地。而在整個歐洲都陷入一團戰火的狀況下,身為歐洲邊境的土耳其卻一直保持著中立的態度,而德國也貌似沒有對土耳其動手的行為,這不禁讓人產生了疑問。因為拿下土耳其德國軍隊既可以直接進軍中東,直取印度,又可以完成對蘇聯的戰略包圍,那麼為何一直到二戰結束都始終未見德國對土耳其動手呢。
最後也是德國自身的的原因,我們知道在一戰之後德國的軍工體系被肢解,但是其之後默默的悄然建設軍隊力量,這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就是空軍,其次是陸軍,但是海軍卻一直是德國的弱項,由於海軍艦艇建設動靜太大,德國一直無法有效將其隱蔽,因此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力量在歐洲來說是戰力比較弱的。而德國想要攻擊土耳其就必須要經過地中海,雖然英國戰力有損,但是海軍是其強項,而地中海也一直處在英國的保護之中,因此德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在海上去與英國抗衡,這也是不攻打土耳其的一個主觀原因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