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內戰是什麼原因
⑴ 昔日盟友反目成仇,土耳其政變到底是咋回事
「兩人合作是一場被迫的聯姻,當誰領導土耳其這一家庭的問題開始,戰斗也隨即開始。隨著兩人聯姻的破裂,戰斗也一直在持續……」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16日指責流亡美國的對立派別領導人費圖拉·居倫是此次政變的幕後策劃者,理由是其領導的「居倫運動」成員也參與到此次政變中。
一時間,兩人的恩怨情仇再次引發關注。居倫早年一直是埃爾多安的親密盟友。分道揚鑣後,居倫移居美國,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但是,他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為何昔日盟友會反目成仇?
>>盟友
居倫幫助埃爾多安
連任三屆土耳其總理
現年75歲的居倫在美國自我流亡,現居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99年,居倫因被政府指控「密謀興建伊斯蘭國家」離開土耳其,之後雖洗脫這一罪名,但居倫再也沒有返回祖國。早前接受采訪時,他表示,他不會再回到土耳其,因為他擔心會遭到迫害。
2014年12月,土耳其法院發布針對居倫的逮捕令,稱其非法威脅和欺詐他人,是「武裝犯罪組織的領導者」,並向美國發出將其引渡的請求。
埃爾多安與居倫分屬伊斯蘭兩個不同的傳承派系。在過去的十年裡,他們共同創建了現在的土耳其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簡稱正發黨),並與其他夥伴,包括自由派和一些非宗教右翼人士合作,開創了土耳其近十年的繁榮局面。然而,隨著土耳其現代化進程的減緩,更傾向於伊斯蘭傳統教義的埃爾多安與更樂於體現自由主義色彩的居倫之間分歧開始逐步顯現。
報道稱,居倫發起的「居倫運動」是全球最大的伊斯蘭運動,曾幫助埃爾多安連續三屆擔任土耳其總理。相當長的時間里,埃爾多安和居倫似乎是共生的關系。埃爾多安在上世紀末擔任伊斯坦布爾市長時,和居倫結為同盟。居倫一度被認為是埃爾多安的精神導師。正發黨能夠在2002年大選中一舉擊敗共和人民黨等老牌政黨,某種程度上也是居倫的功勞。但居倫在土耳其媒體、警察和司法系統的廣泛影響力,讓埃爾多安越來越生疑。
>>分歧
居倫勢力成「國中之國」
反腐風暴致使兩人反目
報道稱,埃爾多安上世紀末曾和居倫結成政治與宗教聯盟,二人後來在一些重要問題上產生分歧,矛盾激化。外界認為,土耳其司法系統2013年發起的一場反腐風暴讓兩人成為政治死敵。
當時,被認為受居倫影響的司法系統開展大規模反貪腐搜捕,逮捕數十人,包括3名內閣部長的兒子和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行長,矛頭直指埃爾多安政府的核心圈子。此外,埃爾多安的助手們表示,過去3年來,居倫在警方和司法系統內的支持者非法竊聽包括總理、內閣部長在內的數千人的電話。
居倫在土耳其有巨大影響力,諸多追隨者遍及警界和司法界。在外界看來,這種深厚的根基已在土耳其形成「國中之國」,同現政府分庭抗禮。時任總理的埃爾多安認定這是「陰謀」,背後有「國外勢力」,自己正與「國中之國」斗爭。此後,埃爾多安政府展開政治「反擊」,貶黜數以百計據信與居倫有關的軍官和警官,整肅被認為支持居倫的報紙媒體。
路透社稱,土耳其評論人士認為,高調的反貪行動背後另有緣由——糾纏著埃爾多安政府與居倫的恩怨情仇。有人曾經這樣形容兩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兩人合作是一場被迫的聯姻,當誰領導土耳其這一家庭的問題開始,戰斗也隨即開始。隨著兩人聯姻的破裂,戰斗也一直在持續……
>>對抗
居倫網羅財富和人力
土政府秘密「嚴懲」
CNN報道稱,這不是居倫第一次被指責發動了政變。早在2014年1月,土耳其政府就曾指責居倫的追隨者企圖發動政變,但並未成功。居倫隨後否認了任何指控,表示並未策劃鼓動他們發起統治國家的政變。
一名來自埃爾多安政黨的高級官員接受采訪時表示,居倫的行動在土耳其警方和司法部門已經形成了「第五根柱子」,「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在整個國家指揮環節中,不聽命令的結果。他們的命令來自國家之外。」
卡達半島電視台網站稱,2013年11月,土耳其《塔拉夫》報泄露了一份涉及土耳其國家安全的機密文件,其中建議政府嚴懲土國內同居倫有關的機構。11月底,土政府公開了關閉私人預科制學校的計劃,引發多方不滿。半島電視台稱,居倫在土耳其國內擁有大批預科制學校,這類學校是居倫網羅財富和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
土耳其向美國要人 還封鎖美基地
「若支持居倫是與土開戰」
埃爾多安16日在伊斯坦布爾發表講話說,流亡美國的土耳其人居倫在幕後策劃這次政變,要求美政府將他引渡回土耳其。他曾要求奧巴馬驅逐居倫或者把他移交給土耳其,並告訴奧巴馬居倫考慮在土耳其發動政變,但奧巴馬不予理睬。埃爾多安說:「如果我們是戰略夥伴,請滿足我們的請求。」
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說,土耳其憲法委員會以及議會各政黨將討論恢復死刑,「以防今天發生的事件重演」。他警告,任何國家如果支持居倫,「將不再是土耳其的朋友,是在與土耳其開戰」。
土耳其一名高官16日暗示,美國可能在幕後支持針對土政府的軍事政變。這一言論遭到美國國務卿克里的堅決否認。克里16日表示,美將考慮這個引渡請求,但土方應提供證明居倫有罪的證據。
雖然土耳其和美國同為北約成員國,但兩國在敘利亞內戰以及如何對待敘利亞庫爾德人組織等問題上存在尖銳分歧。土耳其要求引渡居倫可能會加劇兩國緊張關系。白宮17日舉行緊急會議,全面暫停往返土耳其航班。
美國國防部16日說,受土耳其發生的未遂軍事政變影響,土耳其關閉該國南部因吉爾利克空軍基地的領空,並切斷供電,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空中打擊因此受影響。
動態
土耳其開始「肅清」行動
2745名法官被解職政變軍人遭民眾暴打
土耳其政變被挫敗後,2839名軍人被逮捕,包括多名高級軍官;2745名法官被解除職務,大約200名法官面臨被逮捕。政變發生後,數千人聚集在伊斯坦布爾市中心的廣場,高唱土耳其國歌,高呼反對軍事政變的口號,斥責政變給土耳其帶來動盪。
>>「肅清」行動
目前已拘捕約6000人
土耳其民眾16日晚在首都安卡拉等主要城市聚集,反對突發的軍事政變,呼籲和平與安寧。而這一事件目前已經導致200多人死亡,1440人受傷,2839名軍方人員被逮捕。
在軍事政變發生數小時後,原本在西南部海濱城市馬爾馬里斯度假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乘飛機抵達伊斯坦布爾。在機場外,埃爾多安受到了人群的歡迎。埃爾多安16日凌晨在伊斯坦布爾說,將對軍隊政變者進行「肅清」。
在隨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埃爾多安還指責土耳其發生的事態是「暴動」和「背叛行為」,表示將「肅清」軍隊內部的政變者,發誓要讓政變策劃者付出「巨大代價」。
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16日在記者會上說,共有2839名參與此次軍事政變者被逮捕,包括一些高級軍官,有20名叛亂軍人被打死。土耳其NTV電視台報道稱,土耳其法官與檢察官最高委員會決定解除2745名法官的職務。
路透社援引土耳其媒體報道,土耳其司法部長博茲達表示,截至目前,當局已經拘捕了約6000人,並預計還會增加,「肅清」行動仍在繼續。
>>政變軍人
被憤怒的民眾用皮帶抽打
據報道,部分政變軍人投降後遭遇民眾暴打,有的被打得鼻子出血、臉部扭曲。甚至多人被憤怒的民眾活活打死,而警方也未能有效控制局勢。
政變失敗後,大約100多名政變的官兵在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大橋投降。而至少有2000多名相關人員在近五個小時內被逮捕。一名政變的軍人可能在博斯普魯斯大橋上被一名市民斬首,而其他的士兵則被從軍車上拖下,被憤怒的民眾用皮帶抽打。這些軍人手抱頭只能蹲在地上等待「懲罰」。
此外,從其他媒體披露的照片來看,一些身穿軍裝的軍人被一群普通著裝的民眾打倒在地,手捂著頭,血流不止,被民眾圍觀。
16日,8名土耳其軍事人員乘坐軍用直升機降落希臘,請求政治庇護。對此,希臘政府發言人格洛瓦西里17日表示,希臘政府將於近期歸還降落在希臘的軍用直升機,至於乘機抵達希臘的8人將遵照國際法相關程序處理。
⑵ 土耳其內戰簡介
一次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土耳其加入德奧集團方面作戰。土耳其成為德國的財政和軍事附庸。大戰期間土耳其有60萬士兵戰死或被俘,200萬人受傷,國債高達44,800萬金里拉,經濟陷於崩潰。
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被迫與協約國代表簽訂《摩得洛司停戰協定》。協約國軍隊佔領首都伊斯坦布爾、海峽地區以及安納托利亞的東南部和西南部以及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土耳其面臨被瓜分的危險。1919年5月15日,希臘軍隊在英法支持下佔領伊茲密爾及其鄰近地區。土耳其各地紛紛成立護權協會等民族主義組織。1919年7月23日至8月7日,東部各省護權協會召開埃爾祖魯姆大會,凱末爾被選為大會主席和代表委員會主席;大會決議宣布,停戰協定確認的民族邊界內的領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反對各種形式的外國佔領和干涉;一旦伊斯坦布爾政府無力捍衛國家獨立,就應成立臨時政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託管和委任統治。同年9月4日至11日舉行的錫瓦斯大會,確認了埃爾祖魯姆大會所通過的民族斗爭綱領,大會成立全國性的安納托利亞和羅梅利亞護權協會,選舉以凱末爾為首的16人代表委員會,民族主義者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1920年1月28日,奧斯曼帝國議會代表委員會根據錫瓦斯大會決議精神擬定的、維護土耳其民族獨立和主權的《國民公約》,宣布停戰協定規定的邊界內土耳其人佔大多數的地區「構成一個真正的、在法權上不能以任何借口分割的整體」;反對阻礙土耳其政治、司法、財政發展的種種限制等。3月16日,協約國軍隊在伊斯坦布爾登陸。1920年4月23日,首屆大國民議會在安卡拉召開,成立以凱末爾為首的臨時政府,宣布自3月16日起的議定書一律無效,要求蘇俄政府支援土耳其的民族事業。1920年8月10日,巴黎和會通過剝奪土耳其民族生存權利的《色佛爾和約》。1921年7月,希臘十餘萬干涉軍在英國支持下,進犯安納托利亞。土耳其國民軍取得薩卡里亞戰役的勝利,成為民族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協約國陣營發生分化。1921年10月20日法土簽訂停戰協定,法國正式承認大國民政府,承諾在兩個月內從安納托利亞東南部撤出全部佔領軍。義大利也於同年秋天撤出安納托利亞南部,英國改變公開支持希臘的立場,轉向「中立」。1922年8月26日,土軍向希軍發動總反攻。9月18日,最後一批希臘軍隊撤離安納托利亞。同年10月11日,土希兩國簽訂停戰協定,土耳其收復東色雷斯,伊斯坦布爾地區的行政管理權交還土耳其。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和英、法、意、希、日等國簽署《洛桑和約》,取得外交上的重大勝利。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廢除蘇丹制。1923年9月,由護權協會第一集團改組的人民黨成立。
1923年10月29日晚8點半,議會通過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決定,凱末爾當選為共和國總統。凱末爾革命取得勝利。
⑶ 土耳其政變的原因
實際上土耳其政變很復雜,但是簡單歸納是:政變雙方為總統代表的宗教勢力,軍隊代表的政黨勢力,政變的根本原因是外部勢力干涉土耳其內政,土耳其是一個宗教國家,總統代表的民主是宗教民主,而外部勢力認為無法以民意操控土耳其政府,外部勢力認為只有以正當的媒體宣傳可以干預民意的老百姓是文明人,只有民意能幹預的政府是民主的政府,這樣他們就能操縱媒體來干預民意,間接干預該國家政治傾向,和他們保持一致,如果幹預不了就要發動政變來達到這個目的。政變失敗的主要原因土耳其宗教勢力根深蒂固,並且宗教勢力和政治結合較為緊密,外部勢力和土耳其軍方不得人心。
總結,宗教政治有其一定的搖擺性,今天跟這個國家結盟,明天跟那個國家有利益就是好朋友,主要是因為他們除了真主不信政治和民主,在外部勢力眼裡這些國家的人應該都是恐怖分支。
⑷ 誰知道塞普勒斯的希臘族和土耳其族之間內戰,到底什麼原因
1489年,被威尼斯共和國吞並
1571年,由奧斯曼帝國佔領,1573年正式割讓。
1878年,被英國佔領,開始82年的統治。
1925年,淪為英國直轄殖民地。
1959年2月,英國、希臘、土耳其簽訂《蘇黎世-倫敦協定》,希臘、土耳其、塞普勒斯三國簽訂《聯盟條約》。希、土、英3國保證塞普勒斯的獨立。
1960年8月16日,宣布獨立,成立塞普勒斯共和國。組成兩族聯合政府。
1963年底,兩族因制憲問題發生嚴重流血沖突。
1974年7月,希臘軍人政權在塞普勒斯策動政變,土耳其以此為由出兵。
基督教勢力的建立
南北塞普勒斯之間復雜的政治與民族關系起源於非常久遠以前的時代。歷史上可以找到、關於此島最早的歷史記載,說明塞普勒斯是屬於亞述帝國的版圖之一,島上的民族屬於古代腓尼基人與希臘人族裔,並且在公元前58年時,成為當時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傳說,在塞普勒斯屬於羅馬帝國統治的時代,包括保羅、巴拿巴與馬可在內的幾位耶穌門徒都曾造訪過塞普勒斯島,保羅將基督教帶到該島上,而巴拿巴則建立了第一座塞普勒斯教會。因為此因素,塞普勒斯成為地中海地區最早開始信奉基督教的地區,而今日島上的希臘裔居民也都是信奉基督教,屬於希臘正教的一支。
伊斯蘭教移民進入
而另一方面,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則得到了16世紀以後才來到塞普勒斯島。1570年奧圖曼帝國從當時擁有著塞普勒斯島的威尼斯共和國手中搶下此島的控制權,開始鼓勵土耳其士兵主動攜家帶眷移民到該地,新進入的土裔移民對於島上原本的希臘裔居民來說有很強烈的排擠效應,因而種下數百年後分裂狀況的伏筆。在17世紀奧圖曼帝國最強盛的時代,是移民潮的高峰,在這段期間島上的希臘正教教會是希臘族裔唯一的凝聚力量。
英國殖民時代
1878年時,為了防止帝俄勢力的南侵,奧圖曼帝國以塞普勒斯換取英國在俄土戰爭中對該國的支持,正式將該島的行政權轉移給英國,但是保留該島的宗主權。1925年英國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塞普勒斯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而島上也有許多土耳其裔居民在此時搬遷回土耳其本土。在英國統治的期間,塞普勒斯島上的希臘居民一直在討論與爭取回歸希臘「祖國」的可能性,甚至組成極端右翼的塞普勒斯鬥士國家組織(Ethniki Organosis Kyprion Agoniston,EOKA,成立於1955年)進行地下抗爭活動。在EOKA組成後的四年間,他們持續地攻擊了許多屬於英國的設施目標,而英國當局也以保護土耳其裔居民的理由武力反擊。
⑸ 『敘利亞,伊拉克,土耳其,俄國』為什麼會發生戰爭
是以敘利亞為中心打的,開始是敘利亞民眾大遊行、暴亂,後出現了多個反政府派別,聯合對巴沙爾政府開戰,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後伊拉克的黎凡特伊斯蘭國勢力打進敘利亞本土,與巴沙爾政府抗衡,戰爭升級。美國為首的北約隨即參戰,幫助反對派打擊巴沙爾政權,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理所應當捲入戰爭。俄羅斯也以打擊恐怖組織的名義,協助巴沙爾政權,也介入敘利亞戰爭,敘利亞戰爭擴大化。此外,世界各國的許多人們,包括百姓、退伍兵、逃犯等等,也都抱著不同的目標和宗旨,紛紛遠赴敘利亞,親臨這場戰爭。開戰以來,參戰人數起伏不定至今無法統計,許多新式武器都在此搬上戰場,戰爭異常激烈,這不僅僅是敘利亞各派的較量,更是各大國之間的博弈,敘利亞戰爭是近代歷史一場規模龐大的戰爭,是當今世界的焦點。
⑹ 杜魯門主義出台前的希臘土耳其危機究竟是怎麼回事
1944年到1949年,希臘發生了內戰。內戰一方是先後受到英美支持的希臘政府軍。另一方是戰爭時期領導抗德運動的希臘共產黨武裝,內戰中一直受到南斯拉夫的支持。 內戰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1944年—1945年),控制希臘大部分領土的左翼抵抗力量對抗回到祖國的希臘流亡政府,這一流亡政府戰爭期間在英國的支持下成立於開羅。在第二階段(1946年—1949年),經過不公正選舉上台的右翼政府繼續和希臘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作戰。最後,由於蘇聯與南斯拉夫關系的破裂,希臘左翼內部也分列為贊成斯大林和贊成鐵托的兩派,結果希臘放棄了支持他們的那斯拉夫,選擇了蘇聯,蘇聯卻沒有給他們有力的支持,最終失敗。內戰給希臘留下了嚴重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分裂,這一局面直至20世紀70年代才結束。
二戰結束後,蘇聯向土耳其提出共管黑海海峽和割讓卡爾斯-阿爾達漢地區的要求,遭到土耳其拒絕後,蘇聯在蘇土邊境集結兵力,土蘇關系緊張。面對蘇聯在中東北部地帶造成的威脅,美國立即給予反擊,並乘機擴大在土耳其的影響。
⑺ 為什麼土耳其和敘利亞沖突開戰到底是什麼原因。
一是教派不同,二是都有庫爾德問題,敘利亞利用庫爾德問題牽制土耳其,土耳其因此希望敘利亞早日解決問題穩定下來,以免庫爾德人渾水摸魚。
⑻ 亞美尼亞——土耳其戰爭是怎麼回事
亞美尼亞——土耳其戰爭是土耳其和達什納克黨的亞美尼亞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在協約國和美國的唆使下,達什納克黨政府指望通過軍事冒險行動來壓制勞動人民的革命活動和鞏固自己在國內的地位。
1920年色佛爾和約的簽訂更促使達什納克黨人加速實現其冒險意圖。根據和約,土耳其的凡省、比特利斯省以及埃爾祖魯姆和特拉布松兩省的部分地區劃歸亞美尼亞。土耳其方面考慮到亞美尼亞在軍事上的明顯劣勢,也企圖利用達什納克黨人的冒險政策以奪取亞美尼亞相當一部分領土。6月9日土耳其軍隊向納希切萬出動。達什納克黨人指望協約國和美國給予援助,拒絕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關於通過外交途徑調停沖突的建議。
但是,協約國和美國只向亞美尼亞提供了武器和為數不多的貸款。達什納克黨軍隊因為敵軍在人員和裝備方面占優勢而遭到失敗。9月29日,土耳其人佔領了薩勒卡默什,隨後又佔領阿爾達漢。10月30日佔領了卡爾斯。這不僅是對亞美尼亞的威脅,而且也是對亞塞拜然和喬治亞的威脅,俄羅斯聯邦政府對此感到不安,再次建議達什納克黨接受調停,但又遭到拒絕。
帝國主義集團為了在蘇俄和土耳其之間製造糾紛,鼓動達什納克黨人繼續進行戰爭。也由於此原因,孟什維克的喬治亞拒絕援助亞美尼亞,並於11月宣布中立。11月7日土耳其人佔領亞歷山德羅波爾,11月12日佔領阿金車站,並開始向埃里溫進攻。土耳其軍隊幾乎佔領了亞美尼亞2/3的領土。
達什納克黨得不到協約國和美國的軍事援助,於11月18日簽署停戰協定,12月2日簽訂和約。根據這一和約亞美尼亞實際上成了土耳其的附庸國。依照條約規定,亞美尼亞只剩下埃里溫市和戈克恰湖的一些地區。亞美尼亞的軍隊限制在1500人、20挺機槍和8門火炮以內。但是,達什納克黨已經無權締結條約了。11月29日,在布爾什維克領導下,亞美尼亞勞動人民舉行了起義,並在紅軍的幫助下推翻了達什納克黨政府。就在這一天,領導起義的革命委員會宣告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共和國政府拒絕接受達什納克黨與土耳其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
1921年3月16日,蘇俄和土耳其之間簽訂了條約。按照該條約,卡爾斯省和其他一些地區劃歸土耳其。根據蘇俄政府的要求,土耳其從業歷山德羅波爾地區和納希切萬省撤出了自己的軍隊。1921年10月13日,南高加索各蘇維埃共和國和土耳其簽訂了共同一致的和約,確定了它們之間的邊界。
亞美尼亞——土耳其戰爭非常明顯地揭示了達什納克黨活動的反人民性質。他們像南高加索其他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和孟什維克黨一樣,不是為本國人民的民族利益服務,而是為國內外反革命的反蘇維埃政策效勞。
蘇維埃政權在亞美尼亞的建立,蘇俄在推翻達什納克黨和恢復亞美尼亞領土完整的斗爭中給予亞美尼亞勞動人民的援助,對於亞美尼亞人以及南高加索其他各族人民的社會解放和民族解放都具有重大意義。
⑼ 土耳其為什麼發生軍事政變
主要是世俗社會和伊斯蘭主義之間的爭斗。
1960年至2016年間,土耳其軍隊發動了5次軍事政變,平均每十年一次。1960年4月27日,土耳其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傑馬勒·古爾塞勒將軍發動政變,推翻時任曼德列斯政權,並出任臨時總統、總理兼國防部長。1961年10月大選後,軍人政權還政於民。1971年3月12日,因不滿土耳其各種激進組織出現,土耳其軍方向蘇奈總統和國民議會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要求建立「一個強大的可信賴的政府」。當天,1965年開始執政的德米雷爾正義黨政府被迫辭職,史稱「備忘錄政變」。1980年4月,土耳其選舉期間,由於左右勢力勢均力敵,選舉曠日持久,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同年9月12日,土耳其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科南·埃夫倫發動武裝政變,宣布解散議會和內閣,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接管國家權力。埃夫倫將軍自任國家元首,建立軍政府。後來的1997年6月18日,在軍方的強大壓力下,宗教色彩濃厚的總理埃爾巴坎辭去職務。2016年7月16日,土耳其爆發了第六次軍事政變。
根據土耳其政變軍方發表的聲明,他們此次政變是為了恢復民主與自由。當然這只是對外宣傳的說辭,或者說表面原因。究其根本,土軍方發動政變恐怕還是要歸根到世俗力量與伊斯蘭之間的交鋒上來。
現代土耳其脫胎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土耳其時期,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其採取政教合一的政體,民眾接受的是伊斯蘭化的教育。伊斯蘭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土耳其有著深厚的伊斯蘭文化傳統。
一戰後,凱末爾領導的革命獲得了勝利,土耳其共和國誕生。革命勝利後凱末爾採取了一系列世俗化的措施。取消了政教合一制度,實行政教分離;以資產階級世俗法律代替伊斯蘭教法,撤銷伊斯蘭法庭;撤銷伊斯蘭長老委員會,設立宗教事務委員會,由政府管理宗教活動;改革伊斯蘭化的教育制度,改以西式教育等。凱末爾的世俗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土耳其也成為伊斯蘭世界中,世俗化最徹底的一個國家。
凱末爾的世俗化改革勢必要觸及伊斯蘭勢力的利益,伊斯蘭勢力一直沒有放棄重拾影響。伊斯蘭勢力與世俗化力量一直都在交鋒,但總體而言,世俗力量一直占據優勢。作為世俗化力量象徵的土耳其軍隊一直都是世俗化成果的堅定捍衛者。1960年、1971年和1997年,土耳其軍方曾多次發動政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擊伊斯蘭主義的抬頭。
1961年,土耳其通過了《土耳其軍隊內部服務法》,其後1982年又修改了憲法。兩者都賦予了土耳其軍隊在國家危難之際極大的許可權。
土耳其軍方此次政變,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滿埃爾多安的伊斯蘭主義傾向。埃爾多安在還未當任國家領導人時,就曾表露出強烈的伊斯蘭主義傾向。1998年,他還因朗誦鼓吹原教旨主義的禁詩被判處四個月的監禁。2003年上台執政後,他採取了一些不利於世俗化的措施,導致土耳其國內日益伊斯蘭化。埃爾多安上台後,大肆建造清真寺,從2002年至今大約建造了17000座。在教育改革方面,他採取了偏向於宗教學校的政策,10年間,宗教學校的學生翻了10倍。
除此以外,埃爾多安失敗的周邊外交政策也有可能是此次政變的原因之一。2002年,埃爾多安上台後,積極推動「零問題」外交。土耳其通過這一政策改善了同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地區影響力得到了提升,與此同時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有力的周邊環境。土耳其經濟在此期間高速發展,躋身為「新鑽國家」,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隨著實力的增強,土耳其燃起了重做大國的雄心壯志。不斷插手周邊事務,導致與周邊國家交惡。土耳其的「零問題」外交也變成「零朋友」外交。此外,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先是放任不管,後又惹火燒身,導致土耳其國內安全惡化。一系列政策的失誤,引發了民眾的不滿。
最後,埃爾多安加速集權進程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埃爾多安於2003年11月受命組閣,正式執掌政權。作為一個強勢的政治人物,此後的土耳其政壇打上了深刻的埃爾多安個人色彩。顯然,埃爾多安也是一個迷戀權力的人。2007年埃爾多安獲得連任。當年,土耳其通過全民公決修改了憲法,將議會選舉總統制改為直選。此事也被看作是埃爾多安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作安排。2014年,埃爾多安在卸任總理後,成功當選土耳其第一任直選總統。土耳其實行的議會制,總統本是虛位的,沒有實權。但是埃爾多安,不甘於做一個沒有實權的總統,他試圖想推動土耳其成為一個總統制國家,但是這涉及到修改憲法。從目前正發黨在議會所佔席位來看,通過議會修憲顯然是不可能的,埃爾多安也只能另謀他法。
⑽ 敘利亞土耳其發生沖突的原因
原因有三:
1、土耳其政府親美。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忠誠狗腿子。支持敘利亞反對派,正好向美國主子表明忠心,好撈點好處。
2、土耳其以土耳其族(屬突厥人)為主,與阿拉伯人的國家關系一直比較微妙。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可以挑起敘內戰,使阿拉伯世界大亂,讓土耳其人漁翁得利。
3、土耳其人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敘利亞反對派也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而敘統治者巴沙爾家族是什葉派,土耳其在情感上更願意支持敘利亞反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