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戰爭為什麼俄國能打敗土耳其
⑴ 俄羅斯與土耳其曾經打了多年的戰爭,兩者究竟在爭什麼
為的是土地,為的戰略地區。土地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這么多強大的帝國外擴,為的就是土地。其次就是戰略地區了,歐洲很多地方戰略位置都有著很多的意義,俄羅斯後來打仗也是為了爭奪黑海的利益。
可是土耳其不明白,俄羅斯是多麼渴望土地。可能俄羅斯毛子天生就喜歡大的東西,他們的寵物都是熊,所以他們的土地也要大。於是後來的戰爭,基本上都是俄羅斯挑起了,雙方打打停停,一共打了十次土俄戰爭,勝負雙方都有。土俄戰爭,見證了奧斯曼帝國和沙俄帝國的興衰,見證了歷史,至於土俄雙方,打著打著都打出熟悉感來了,所以現在雙方鬧矛盾是一點都不著急,又不是沒打過。
⑵ 俄羅斯是怎樣打垮土耳其的
可以說是利用制度優勢,逐步拖垮土耳其的
第一次俄土戰爭,實際上是不分勝負
第二次俄土戰爭,當時土耳其正值維也納新敗,力量大損,且主力多在中歐方向
之後,就是土耳其開始衰敗,作為一個封建軍事帝國,在擴張到了頂點以後,開始衰敗,而俄國,雖然還是農奴制,但軍制已經是近代軍隊
且俄國開始了走資本主義道路,國家實力開始超越土耳其
另外就是土耳其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攻擊
在這種情況下,土耳其的戰略態勢不斷惡化,不斷受到打擊,越大越弱
⑶ 俄羅斯與土耳其200年戰爭,為何強大的俄國在12次戰爭中沒佔到便宜
因為每一個國家強大了,他們都想要往外擴張擴大自己的國家領域。俄羅斯和土耳其的兩個帝國也不例外。俄羅斯和土耳其的戰爭其實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歷史的,因為俄羅斯他一次都沒有放棄可以發動戰爭的機會。經常戰爭不僅僅帶來軍隊上下的心理疲憊,而且他們還要去用很多錢去來製造兵器。經常發生的戰爭是國家的一個災難。
但是從長遠來看,應該是俄羅斯在這一場戰役之中取得勝利,雖然說蘇聯最後是被瓦解了,但是過了幾年,德國戰敗之後,土耳其也是被肢解的,現在的土耳其已經不是當年的土耳其,但是繼承了蘇聯衣缽的俄羅斯發展還是挺好的。
⑷ 一直在歐亞稱王稱霸的俄國,為啥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吊打
寂寞的紅酒俄國,又稱沙俄、俄羅斯帝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主要強國之一。作為世界近代歷史上的列強之一,俄國人自14世紀末脫離金帳汗國開始,就開始了瘋狂的擴張,周邊國家幾乎讓他侵略了一個遍。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女皇執政時期,俄國進入大擴張時代。俄國人擊敗瑞典和土耳其,奪取了黑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夥同德國和奧匈帝國瓜分了波蘭,還一度兵臨法國,建立了地跨歐亞和北美的龐大帝國,野蠻強大的沙俄讓歐亞諸國戰栗不已。
拿破崙戰爭後,俄國作為反法的功臣和鎮壓歐洲革命的主力,在歐洲不可一世,囂張一時,在亞洲更是風頭正勁,無人敢惹,俄國人成為了歐亞大陸的一霸。不過囂張的沙俄沒有嘚瑟多久,在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被英法打的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幾十年時間都沒有緩過來。俄國一直在歐亞稱王稱霸,為何會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吊打?
第三,俄軍作戰不力。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出動了70萬兵力,但俄軍不管是軍隊數量還是武器裝備都比對手差了不少。英法等國家集結了上百萬兵力對抗俄國。而俄國人方面,不僅軍隊數量處於劣勢,裝備上和英法差距更大。俄軍使用的制式裝備滑膛槍射程只有300碼,而英法裝備的來復槍射程達到1200碼,俄國的風帆戰艦在英法蒸汽輪船面前就是渣。俄國人的武器裝備只能嚇唬落後的亞洲國家,對付清軍和土耳其人綽綽有餘,但對付英法就不夠看了。此外,俄國人呆板落後的戰術大大降低了俄國人的軍事效力和軍事力量。所以英法參戰後,很快出現了一邊倒的局勢,俄國人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英法聯軍的傷亡不是俄軍造成的,而是主要來自於霍亂,俄國人給英法造成的傷害非常有限。在英法同盟軍面前,俄國人就和鴉片戰爭中的清政府一個樣,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俄國和英法差了幾乎一個時代。克里米亞戰爭,英法和他的小弟們把沙俄揍得滿地找牙,把俄國一戰打回了解放前,打的俄國人幾十年沒有緩過來。列寧說:「克里木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事實證明,俄國人就是紙老虎,只會欺負弱小罷了。
⑸ 俄土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俄土戰爭指俄國與土耳其為爭奪黑海及其毗連地區的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17世紀至18世紀上半葉所進行的戰爭,旨在結束奧斯曼帝國和克里木汗國對俄國的侵略,合並13世紀被蒙古韃靼人侵佔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奪取黑海出海口。這是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18世紀下半葉起,俄土戰爭的起因是:關於東方問題的國際矛盾尖銳化;土耳其企圖對烏克蘭和黑海沿岸國進行報復;以及俄國力圖在巴爾干半島和高加索鞏固自己的勢力,為此而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蓬勃發展的反對奧斯曼帝國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
1676~1681年的俄土戰爭是在烏克蘭同俄國重新合並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烏克蘭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對重新合並。
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戰爭中佔領了波多利亞,以後又依靠右岸烏克蘭的黑特曼多羅申科,企圖將整個右岸烏克蘭地區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1674年,左岸烏克蘭的黑特曼薩莫伊洛維奇被選為烏克蘭的總黑特曼。多羅申科率部1.2萬人於1676年佔領了黑特曼首都奇吉林,企圖藉助於土軍恢復自己的統治。
為阻止這一企圖,俄國—烏克蘭聯軍在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的率領下,於1676年春渡過第聶伯河,包圍了奇吉林,並於8月2日奪取該城,俘虜了多羅申科。在奇吉林遠征期間,俄國—烏克蘭聯軍與土耳其韃靼軍爭奪奇吉林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
1679~1680年,薩莫伊洛維奇和羅莫達諾夫斯基率領的俄國—烏克蘭聯軍依託新築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線,擊退了克里木韃靼人的多次侵襲。土耳其由於未能達到目的,被迫於1681年1月23日簽訂了巴赫奇薩賴和約,承認左岸烏克蘭與俄國的重新合並。俄軍和烏克蘭軍的一致行動,對在戰爭中戰勝土耳其韃靼軍起了重要作用。
1686~1700年的俄土戰爭是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侵略斗爭的繼續。戰爭是在俄國加入反土「神聖同盟」之後爆發的。
戰爭過程中俄軍進行了克里木遠征和亞速遠征。由於俄瑞戰爭迫近,以及同盟的其他成員國與土耳其締結了和約,俄國政府也同土耳其締結了君士坦丁堡和約。
戰爭的結局是:亞速和到米烏斯河的亞速海沿岸一帶轉歸俄國。戰爭證明俄軍必須進行改革。
1710~1713年的俄土戰爭是在北方戰爭期間進行的,以俄國的失敗告終。俄國被迫放棄亞述,拆毀亞速海沿岸的工事。
1735~1739年的俄土戰爭是1733~1735年俄波戰爭後由於俄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
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帥的第聶伯河集團軍以猛攻奪占彼列科普,爾後又佔領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但後來由於發生了流行疾病和缺乏糧秣及飲水,俄軍被迫撤回烏克蘭。拉西將軍指揮的俄頓河集團軍,在布列達利海軍中將的頓河區艦隊的支援下,於1736年6月30日攻佔亞速。1737年7月頓河集團軍在區艦隊的協同下強渡錫瓦什湖,在薩爾吉爾河交戰中擊潰了克里木汗的軍隊。7月13日,第聶伯河集團軍以猛攻奪取了奧恰科夫。
同年,奧地利參戰,但奧軍屢遭失敗。為了與活動在瓦拉幾亞和波斯尼亞的奧軍協同作戰,俄軍於1739年初向摩爾達維亞展開進攻。從而使戰爭產生了轉折。8月,第聶伯河集團軍在斯塔武恰內戰役中擊潰了土軍。
⑹ 1787~1791年俄土戰爭,俄軍為什麼能勝利
1787~1791年俄土戰爭的結束,沙俄實現了稱霸黑海的野心,為進一步向巴爾干、地中海和中亞方向侵略擴張創造了有利態勢。俄軍的勝利在於葉卡特琳娜二世善於把外交和軍事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戰前進行充分的外交准備,拼湊軍事同盟,孤立敵人,避免兩線作戰。面對土耳其和瑞典兩個對手,俄國始終把主力用在南線對付土耳其,只用少量兵力進行防禦。
這次俄土戰爭也充分展示了俄國統治集團內部軍事思想上的斗爭。蘇沃洛夫的進攻思想充分反映了沙皇政府的擴張政策對軍事的要求。然而,俄國封建農奴制決定了革新派在對外戰爭中雖然打勝仗較多,但在統治集團內部斗爭中卻往往敗北,成為宮廷陰謀的犧牲者。
⑺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的起因是什麼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1787~1791年的俄土戰爭是由於土耳其的復仇計劃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國歸還克里木,承認喬治亞為土耳其的屬地,允許土耳其檢查出入海峽的俄國商船。俄國拒絕了這一最後通牒,土耳其便對俄開戰,出動了20萬軍隊和一支強大的艦隊。俄軍統帥部展開了2個集團軍:葉卡捷琳娜集團軍和烏克蘭集團軍,以及克里木軍團和庫班軍團。同時,還調動了黑海艦隊。
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艦隊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國護衛艦發起攻擊。9月13日夜,土軍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陸,但被俄軍擊潰。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陸隊在炮火掩護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陸,但遭到蘇沃洛夫軍團的急速突擊,幾乎被全殲。1788年戰爭初期,奧地利加入俄國一方參戰,並派出科布爾格斯基親王的軍團2.6萬人在摩爾達維亞作戰。
戰爭過程中,俄軍圍攻並奪取了霍京和奧恰科夫要塞。在攻打奧恰科夫要塞時,艦隊起了重要作用。
在1789年的戰爭中,烏克蘭集團軍在比薩拉比亞對賓傑里以及其他要塞展開了爭奪戰。1789年8月1日,一支俄國部隊和奧地利的一個軍團在福克沙尼擊潰奧斯曼•帕夏的軍隊3萬人。9月22日,俄奧聯軍在蘇沃洛夫的指揮下在雷姆尼克河畔粉碎了尤素甫•帕夏宰相的土軍10萬人。但波將金沒有利用這些勝利向多瑙河對岸發展進攻,而只是限於攻佔賓傑里、哈吉別伊和阿克爾曼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國各捕敵私船隊活動在土耳其艦隊的交通線上。
在1790年的戰爭中,波將金仍是集中主力圍攻敵要塞,而不是在野戰中殲滅土軍。土耳其指揮部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黑海高加索沿岸,將巴塔爾•帕夏的部隊4萬人調往阿納帕要塞地區攻打庫班,並且做好了在克里木登陸的准備。
俄黑海艦隊在烏沙科夫海軍少將的指揮下,先後在錫諾普海域、刻赤海峽和堅德拉島海域的海戰中連續突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在9月8~9日堅德拉島海戰中俄艦隊鞏固了這一勝利。南方集團軍在艦隊的協助下佔領了基利亞、土耳恰和伊薩克恰諸要塞。向卡巴爾達進攻的巴塔爾•帕夏軍團也被擊潰。9月,奧地利單獨與土耳其締結和約,從而使俄國處於困難境地。盡管如此,俄國仍向多瑙河展開進攻。
1790年12月22日,蘇沃洛夫所部以猛攻奪取了土耳其防禦工事堅固的伊茲梅爾要塞。
俄軍在1791年的戰爭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6月15日,庫圖佐夫將軍的部隊強渡多瑙河後,在巴巴達格附近擊潰土軍2.3萬人。7月9日,俄軍主力在默欽戰役中擊敗土軍。7月3日,古多維奇將軍的部隊在西高加索以猛攻奪取了阿納帕。俄軍在陸上和海上的勝利,以及烏沙科夫8月11日在卡列阿克里亞角擊潰土耳其艦隊的勝利加速了雅西和約的簽訂。
⑻ 俄羅斯跟土耳其有啥仇為何兩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
俄羅斯和土耳其因為一些歷史原因,才會結下仇怨。而且還是在沙俄時期的時候,俄羅斯和土耳其就是仇敵了。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打敗了拜占庭帝國之後,繼承拜占庭衣缽的沙俄便和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就已經成為了死對頭。而俄羅斯人不僅繼承了拜占庭帝國的名譽和文化,甚至和土耳其之間也是有很大仇怨的,因此兩國之間的戰爭不斷。
俄羅斯和美國的關系並不怎麼好,而土耳其作為北約國的成員,自然是美國利用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來對抗俄羅斯的靶子了。所以在美國人的慫恿和支持下,當時的土耳其便出兵在敘利亞和俄羅斯對抗。而且土耳其還是一個不要命的,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對手,俄羅斯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⑼ 俄羅斯跟土耳其有什麼仇為什麼持續了200多年的戰火
土耳其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是世仇關系,雙方至今還保持著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長達240多年的戰火,平均每19年就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戰役。不過一戰後奧斯曼帝國四國同盟被俄羅斯、英國、法國等協約國擊敗。後來奧斯曼帝國滅亡,就變成了現在的土耳其。
連續爆發241年的戰役,俄土雙方的民族仇恨根深蒂固,直到近現代還未完全消除,而造成這種民族仇恨的主要原因就是利益作祟。在俄美爭霸時期,土耳其選擇了加入美國同盟陣營,是北約在南部的支撐點。
不過俄羅斯分化美國盟友的手段也非常高明,近幾年土耳其彷彿正在向俄羅斯靠攏。
⑽ 土耳其為什麼會慘遭俄羅斯逆襲
雲石:俄羅斯為什麼能實現對土耳其的逆襲?
11月24日,一架俄羅斯SU24戰機在執行敘利亞空襲任務時遭土耳其戰機擊落。
因著這事兒,俄土關系一時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而這幾日事件的持續發酵,更使二者之間的一舉一動,深深牽引著大家的神經。
雲石君已對俄土矛盾的深層次原因做了解讀。雲石君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俄土交火之初,土耳其是橫跨歐亞非的世界級大國,而俄羅斯僅是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可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中,土耳其卻被俄羅斯步步蠶食,最終被壓製成一個蝸居伊斯坦布爾與小亞細亞半島的二流國家。
這是很不合理的。畢竟當年土耳其與俄羅斯的強弱對比實在太過懸殊。為什麼有著世界級大國地位的土耳其,卻被俄羅斯這個屌絲成功逆襲?雲石君在這一節中做個分析:
在許多人看來,土耳其之所以會敗給俄羅斯,最主要的原因是俄羅斯獲得了工業的加持,而土耳其卻深陷農耕泥沼,遲遲無法轉型。
這種認識其實是有偏差的。畢竟在俄土對抗的中前期,工業革命尚未發生,工業對文明質量的提升作用也還相對有限,單憑於此,是不足以讓俄羅斯取得對土耳其的戰略優勢的。
而即便工業時代來臨後,俄羅斯工業水平也長期不過就是個二流末的水平,直到蘇聯興起才一飛沖天。而反觀土耳其,由於與基督教文明地緣關系十分緊密,所以在伊斯蘭世界,它絕對是吸收西方先進技術成果最多的一個。這也就是說,即便土耳其在文明成色上比近代俄羅斯稍有差距,但也並不明顯。憑借龐大的體量,土耳其絕不至於這么早就被俄羅斯打垮(俄羅斯真正進入工業時代是在蘇聯時期,而在那之前,土耳其就已經被俄羅斯打的丟盔棄甲,徹底沉淪。)
關於這一點,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時間是在17世紀末,當時的清朝,是一個十分純粹的農耕國家,但它依然很容易的就將俄羅斯排擠在東亞以外,並將這種地緣平衡維持了一百多年,直到鴉片戰爭後才被打破。
奧斯曼土耳其的國力,並不遜於清朝,甚至由於地處東南歐,所以它對歐洲技術的吸納,要遠遠強過遠在東亞的中國。而土耳其從16世紀開始,就已經陷入了被俄羅斯步步蠶食的大坑之中。
那麼,還有什麼原因,引發了俄土雙邊關系中,兩國地位的顛覆性逆轉呢?
在雲石君看來,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縱向的內在實力此消彼長
俄羅斯所處的東歐板塊,在古代屬於遠離文明核心區的寒冷邊緣草原。以中世紀以前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尚不足以對這種寒冷地帶有效開發。
但到中世紀中後期,雖然工業時代依然尚未到來,但歐洲農耕文明的千年積累,已使農業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從而初步具備了在較寒冷地區開展農業種植的能力。
當然,光具備農業開發能力還遠遠不夠的。東歐地勢平緩,利於游牧武裝馳騁,如果不能有效消除游牧武裝的侵襲影響,即便出現一些農耕立國的國家,在政治上依然得受游牧勢力鉗制,難成大氣。這也就是說,游牧勢力依然在是東歐草原的主宰。
如果東歐一直保持這種游牧主導的形態,那土耳其倒是不怕的。雖然游牧政權的武力超強,但游牧為主的落後生產方式,決定了建立其基礎上政權,缺乏強大且穩定的物質保障,這也就導致游牧勢力的對外擴張,通常體現為一時性的燒殺搶掠,而不可能有什麼長期戰略規劃。這也就是說,土耳其就算一時在戰場上失敗,但只要有足夠的國力維持持久戰,那麼游牧勢力鑒於己方戰爭資源有限,天然缺乏持續戰爭的潛力,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大舉攻佔的企圖,甚至會主動尋求以商業貿易的方式來獲取穩定收益。
但熱兵器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熱兵器的出現,大大抵消了游牧騎兵的武力優勢。而相對於冷兵器,熱兵器的製造,又需要更加豐厚的物資基礎支撐——這意味著單位創造能力更高的農耕政治勢力,憑借熱兵器的加持,取代了游牧勢力對東歐的主導。具體到現實層面,就是俄羅斯系莫斯科公國的興起,和蒙古系金帳汗國的沒落。最終,莫斯科公國消滅了壓在自家頭頂的金帳汗國,建立起了農業基礎主導的俄羅斯帝國。
當旦東歐在文明形態上完成游牧主導到農耕主導的轉型,土耳其的麻煩就來了。東歐地域廣闊,可開發土地眾多,在排除游牧武裝襲擾後,農耕文明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東歐物質基礎大幅增長,這為其進行戰略擴張提供了保障——換句話說,東歐地緣勢力對土耳其的威脅,已經從游牧時代的土匪般燒殺搶掠,過度到了農耕思維下占人領土,納為己有。
而東歐向農耕主導轉型後的另一個戰略思維變化,就是開始謀求對商業路徑的控制。這一方面是由於農耕生產模式下,物質財富的積累大大增加,帶動了商業交換需求的大幅增長;另一方面,物質財富的增長,使得俄羅斯可以承擔得起打造、供養商船、軍艦的開銷;而農耕相對於游牧的高技術含量,也給海船的製造和維護提供了技術支撐。既然已經具備了開展海上貿易的能力,俄羅斯當然要尋求對黑海——地中海這條關鍵航線的控制,與土耳其的沖突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總而言之,東歐文明形態從游牧到農耕的轉型,既增強了其打擊土耳其的能力,又激發其打擊土耳其的慾望。在這種情況下,土耳其建立在東歐游牧文明物質層面脆弱性基礎上的相對優勢被消解,反應到地緣政治層面,就是土耳其與東歐的原有地緣平衡線被打破,俄羅斯憑借近水樓台的優勢,奪取了黑海北半部海岸線附近的原土耳其領土,甚至開始滲透至巴爾乾地區。
這對土耳其的打擊是非常之大的,這些領土的易手,其效應不僅僅體現在雙方地盤的此消彼長(以當時奧斯曼土耳其的體量,這點領土實在是九牛一毛),更意味著土耳其對黑海——地中海貿易絕對主導權的喪失。
雖然憑借對伊斯坦布爾這個地緣中樞的控制,土耳其依然能夠扼住俄羅斯的咽喉。但俄羅斯挺近黑海後,已對土耳其構成了巨大的戰略壓力,以致土耳其必須充分考慮俄羅斯的感受——而這種考慮的結果,就是伊斯坦布爾的戰略價值無形中相對下降。
如果土耳其不想承擔跟俄羅斯全面開戰的嚴重後果,那它自然就會對黑海——地中海航線投鼠忌器。換句話說,黑海——地中海貿易線路,由土耳其單方面主導,變成土耳其——俄羅斯共同主導。
而俄羅斯挺近黑海,也打破了土耳其地緣結構的完整性。以伊斯坦布爾為核心的黑海——愛琴海沿岸,是奧斯曼土耳其的本部核心區。要確保本部核心區的安全,土耳其必須實現對黑海與東地中海沿岸土地的掌控。
東地中海暫且不說。就黑海而言,土耳其必須佔領黑海周邊海岸線領土,將其變成自家內海,才能有效構築保衛伊斯坦布爾核心區的外圍防線。可當俄羅斯在黑海北半部海岸線站穩腳跟後後,黑海就變成了俄土兩家共有,其之於伊斯坦布爾的的北方地緣屏障功能被消解。這使得土耳其在戰略上面臨巨大的壓力。
當黑海作為伊斯坦布爾北方地緣屏障的作用消失後,土耳其為了維護本部核心區的安全,就只能被動擴軍,在以伊斯坦布爾為首的黑海沿岸城市大量布防,通過現實武力的增長,來抵消地緣屏障被破後的國家安全風險增加,這意味著土耳其的國力不得不大量浪費在無意義的防禦式消耗中——最要命的是,這種消耗還是無止境的。
俄羅斯地緣實力的不斷提升與土耳其國力的持續性失血,使二者的強弱對比逐漸發生變化。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對二者間的逆轉構成重要影響:
二、橫向的勢力范圍增益減損。
國家與文明體系的發展壯大,除了縱向的內在實力提升,與橫向的勢力范圍拓展。而勢力范圍的拓展,除了自身實力這個內在因素外,與外部地緣政治環境也大有關系。
在這一層面,土耳其的地緣政治環境是極為不利的。土耳其是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交界,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地緣中樞。這一特殊的地緣價值,曾經給土耳其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只要佔住伊斯坦布爾,土耳其就可以從國際商業貿易中雁過拔毛,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
但凡事有利皆有弊,土耳其能夠獲取這么大的商業收益,很重要一點就是,它地處西方、伊斯蘭世界的戰略中樞,周邊都是當時已大規模開發的優質地緣板塊。正因為開發充分,這些板塊才與外界開展大規模貿易的資本,土耳其也才有坐地生財的可能。
可是,這也就意味著,土耳其失去了四周繼續拓展的戰略空間。由於周邊地緣板塊開發程度較高,當地土著勢力也頗具實力,土耳其再想奪人地盤,就不得不面對強勢的阻擊。
具體來說,土耳其西有歐洲、北有俄羅斯,東有伊朗薩法維帝國,這三者都實力強勁,難以輕辱。至於南面,北非倒是已被土耳其收服,而再往南開拓,就是全球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完全杜絕了土耳其繼續向黑非洲拓展的可能。所以,到俄羅斯興起的時代,土耳其的版圖開拓已經基本到頭,再往前,已沒有太大拓展空間。相反,隨著歐洲、俄羅斯等文明的興起,他們還會加大對土耳其的戰略壓力,使土耳其的勢力范圍不增反減。
而俄羅斯則不同,雖然在西、南方向,俄羅斯也同樣要面對面臨歐洲、土耳其等成熟文明體系,但在東方,俄羅斯所面對的,不過是早已落伍於時代的蒙古——突厥系游牧部族。
游牧部族文明形態極端落後,原有的騎射優勢又逐漸被熱兵器壓制消解,再加上它們內部四分五裂,所以征服起來十分容易。這意味著俄羅斯可以用較小的代價,將這片廣袤的土地收入囊中。
當然,這片土地上的文明之所以落後,乃是因為其地理環境極端惡劣,可開發程度較低。但是,開發程度的高低,除了地理條件這個基本因素外,又與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密切相關。隨著人類緩慢向近代過度,已經初步具備了開發這些高寒帶或者內陸荒漠地帶的可能,而俄羅斯相對於那些游牧漁獵部族的高文明形態,決定了它在開發西伯利亞和中亞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所以,當這些地區落入俄羅斯之手後,其創造財富的能力,自然就超過了那些游牧部族。而且不同於曾經四分五裂的小游牧汗國,俄羅斯是作為一個龐大單一政治勢力,來這些地區進行控制與開發,這意味著其開發的規劃布局更加合理,而且還能減少彼此間沖突消耗的損失,開發的收益可以最大限度的轉化為俄羅斯國力。
雖然北亞、中亞的惡劣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些地方的開發價值永遠不可能趕上歐洲、地中海,但畢竟其體量龐大,聚沙成塔下來,也能賺到不少的資源——而且這種資源獲取量,還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提升。
地緣環境決定了,土耳其難以繼續拓土開疆、俄羅斯卻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得北亞、中亞的廣闊領土,雙方地緣實力差距的擴大,終究會轉化到現實國力層面,成為俄土戰爭中俄羅斯力壓土耳其的根本原因。
第三,國土地緣結構的規整程度。
國土規整與否,對國家安全環境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俄羅斯的國土還是比較規整的,早期局限於歐洲時,呈塊狀布局,後來雖然不斷突破,但總體來說還是呈矩狀結構。這種緊密規整,既有利於內部的整合,也減少了俄羅斯國土與外部的接觸面,這意味著俄羅斯承擔的外部壓力相對較小。
當然,俄羅斯的地緣結構也有嚴重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西重東輕,亞洲部分開發程度較低。不過在當時,亞洲的外部鄰邦皆深陷農耕泥沼,對俄羅斯的威脅有限,所以這一問題並不明顯。
但土耳其就不行了,土耳其的國土極不規整,零散不說,大片國土都位於海岸線的狹長地區。在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後,海洋不僅不再是有效的地緣屏障,反倒是海權國家對外擴張的戰略通途。
當然,土耳其的海權也曾經強盛過,不然不可能打下這么多的海岸線周圍的領土。但隨著歐洲國家海上實力的發展,土耳其的海權逐漸被壓制,這使得它在地中海、印度洋、黑海等海域周邊的領土,實際上已成為本部核心區難以掌控到的邊緣地帶——而在海上優勢不再的情況下,土耳其對此卻無可奈何。這也就是說,土耳其空有大片領土,但在海權沒落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形成合力(進入19世紀後,這些邊緣海岸線領土要麼被歐洲占據,要麼事實擺脫伊斯坦布爾的控制,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最後,則是貿易路線的變化。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打破了伊斯坦布爾在歐亞貿易線路中的中樞地位。歐洲不僅可以繞好望角、合恩腳,經印度洋、太平洋直接航行至亞洲,還可以開發出蘇伊士運河,以直接突破中東陸地的阻礙。甚至,由於俄羅斯對亞歐大陸北部的經營,已經在這片原先的荒蠻之地,開發出的新的東西方交流通道,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中東傳統貿易線路的替換。
伊斯坦布爾在黑海——地中海航線中的地位已被俄羅斯部分消解;在東西方交流中的地位又被歐洲人用各種方式替換,這種情況下,土耳其的沒落也就由此註定。(作者:雲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