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蘇丹滑膛槍兵什麼時候出
Ⅰ 少為人知的經典戰役
一、第一次波土之戰
1514年8月23日,5萬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強大的炮兵,伊朗部隊則主要是裝備馬刀和長矛的騎兵。伊朗軍隊以逸待勞,但軍事上不佔優勢。使用滑膛槍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團在大炮配合下摧毀了伊軍抵抗,擊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佔領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土耳其炮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佔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佔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這里是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伊朗軍隊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後,雙方的戰爭互有勝負。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佔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並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二、第二次波土之戰
戰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發生內部爭斗之機再次進攻伊朗。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擁有克里木諸可汗強大軍隊的支持。
1578年,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修復卡爾斯城,開進外高加索境內,並佔領南喬治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後進入北亞塞拜然並佔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合作戰,奪取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地區。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1587—1629年),伊朗東山再起,不僅收復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如阿富汗等。由於忙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國內民眾起義,阿拔斯一世被迫於1590年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幾乎把整個外高加索和盧里斯坦、庫爾德斯坦大部領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讓給了奧斯曼帝國。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改革後的伊朗軍隊兵力達12萬人,其中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大力擴軍之後,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為准備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爭取主動地位,伊朗還同土耳其的敵人俄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餘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年的10年戰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戰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於1616年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准備進行新的戰爭。1623年,伊朗軍隊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發了1623—1639年戰爭。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舉行起義之機,興兵攻佔巴格達,繼之佔領了整個阿拉伯伊拉克。
17世紀前25年,阿拔斯一世對東喬治亞進行了數次遠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頑強抵抗。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年),鑒於土耳其對歐洲的征戰屢遭挫折,因而致力於征服東方。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並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佔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土耳其早期能打敗伊朗從軍是的角度來講是因為土耳其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思想,和完善得多兵種配合協同作戰,尤其是步炮配合在同一時代可以說是無懈可擊。而伊朗的戰術尚且保留在4世紀,靠鐵騎隊波浪式進攻,自然無法戰勝土耳其的火槍大炮。
但當波斯有了自己的炮兵火槍兵之後戰局就逐漸扭轉了。到了後期伊朗則完全占據主動,土耳其的騎兵和波斯鐵騎相比跟本不佔優勢,在波斯有了完備的火葯部隊之後,土耳其軍在軍力上就已經處於下風了。尤其是在阿巴斯大帝佔領印度河流域和阿富汗之後,波斯的戰象軍團(下圖)開始登場,土耳其的噩夢自此開始,因為當時的邃發華膛槍根本傷不了披甲戰象,而且戰象火槍騎手的射程裝彈量遠高於土耳其火槍步兵。於是在波斯軍團槍炮其發,戰象沖鋒,鐵騎包抄下,土耳其開始節界敗退。波土戰爭的勝利和民族沒有直接關系,完全是取決於兵力裝備兵種配合和戰術思想
三、第三次波土之戰
戰爭第三時期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動戰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佔領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土耳其的勝利直接威脅到沙皇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對波斯的遠征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1723年的《彼得堡條約》。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條約規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外高加索其餘地區、伊朗西部和克爾曼沙阿、哈馬丹兩城轉歸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於自己的條約,主要是由於法國的支持。
土耳其強佔大片領土後仍感不足,於是又在1725年進軍伊朗東部並攻佔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並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亞塞拜然。塔赫馬斯普二世為提高個人聲望,令納迪爾鎮壓阿富汗阿布達利部族霍拉桑起義,自己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承認土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2年,納迪爾推翻塔赫馬斯普二世,並同俄國簽訂《拉什特條約》(1732年),答應肅清外高加索土軍後把庫拉河以北歸還俄羅斯,以換回吉蘭省。1735年6月,納迪爾率7萬大軍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8萬土軍。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位,著手改組軍隊,擴大軍隊數量和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展炮兵。他的軍隊近代化計劃得到英法軍事專家的幫助。薩菲伊朗重新統一穩定之後,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再次發動戰爭。3年的伊土戰爭未分勝負。
這場長達200餘年的戰爭是伊斯蘭教兩大封建國家為爭霸中東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間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斗爭,而雙方又對這種矛盾 和斗爭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運中,伊土戰爭是他們 許多世紀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戰爭中兩敗俱傷,日益淪 為正致力於在中近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伊土戰爭時間雖長,但軍事學術上卻無甚發展。雙方軍隊的主要類型是封建民軍, 主要兵種是裝備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16世紀末開始裝備)的正規騎兵和 非正規騎兵,其中前者是軍中的快速機動部隊。從16世紀(土耳其)和17世紀(伊朗) 組建的常備步兵處於從屬地位。但到17、18世紀,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這主要是由於 西歐經驗的傳入。步兵裝備了射擊武器(前裝槍、火槍),並按正規軍體制編成。炮兵 作為一個兵種在土耳其出現較早,它曾是奧斯曼土耳其向外擴張的有力武器。同時,納迪爾沙赫的軍隊中也有戰象隊,交戰時用於突擊敵戰斗隊形中央,減輕步兵壓力。使用 射擊武器之前,戰役結局通常取決於大批騎兵的沖擊和圍殲,因為騎兵能突然而迅速地 攻擊敵軍。隨著正規步兵和炮兵的出現,騎兵變成了戰斗隊形的主體。騎兵掩護側翼安 全,並以騎兵沖擊完成對敵突擊。軍隊作戰採用疏開隊形,到17、18世紀則採用線式戰 斗隊形。對潰逃之敵一般不予追擊。奪取要塞多靠長期圍攻。軍事學術在伊土戰爭中發 展遲緩,這是因為兩國處於落後的封建社會而且正走下坡路,兩國軍隊都有大量非正規 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騎兵民軍,武器裝備以冷兵器為主,五花八門,極不統一。
Ⅱ 帝國時代3各國沒有的兵種有哪些
英國:沒有散兵,但有替代兵種長弓兵。英國有教堂科技羅傑的射手,能得到一批散兵。沒有長戟兵。沒有重型加農炮,但有替代兵種火箭炮。
法國:沒有擲彈兵,但可通過教堂科技青年衛兵、中年衛兵、老年衛兵得到自動升級的擲彈兵
德國:沒有火槍兵、擲彈兵。沒有龍騎兵,但有替代兵種馬戰車。沒有輕騎兵,但有替代兵種德國騎兵。沒有長戟兵,但有替代兵種雙手劍士。
西班牙:沒有擲彈兵。沒有長戟兵,但可通過教堂科技獲得一批護衛長戟兵。
荷蘭。沒有火槍兵,但可通過教堂科技獲得30護衛火槍兵。沒有龍騎兵,但有替代兵種手槍騎兵
葡萄牙:沒有散兵,但有替代兵種葡萄牙散兵。沒有長戟兵。沒有鷹炮,但有替代兵種管炮。
土耳其:沒有火槍兵,但有替代兵種蘇丹親兵。沒有散兵,但有替代兵種奧斯曼炮兵。沒有長戟兵。沒有龍騎兵,但有替代兵種騎射手。沒有重型加農炮,但有替代兵種重型火炮。
俄羅斯:沒有散兵,但有替代兵種俄國散兵。沒有輕騎兵,但有替代兵種哥薩克騎兵。沒有龍騎兵,但有替代兵種騎射手。
易洛魁:堡壘無炮兵。
蘇族:沒有類似火槍的兵種,沒有炮兵。
阿茲特克:沒有類似火槍的兵種,沒有炮兵。
中國:沒有火槍,但可通過結盟英國得到紅衣火槍。
日本:基本全有……
印度:沒有類似鷹炮的反步兵火炮,但可通過結盟土耳其得到重型火炮。
PS:由於亞洲國、土著國和歐洲過兵種體系大不相同,幾乎沒有相同的兵種,所以只是大略說說。
Ⅲ 中世紀2土耳其咋出近衛軍
近衛戟兵蘇丹行宮+貴族軍營及以上均有產出,近衛弓箭手貴族軍營及以上產出,近衛滑膛槍兵蘇丹行宮+禁衛軍營全部完成後出產。
Ⅳ 帝國時代2征服者火槍兵
先在大學研究化學,然後就能在靶場造火槍手了,火槍手的攻擊很強,火槍隊很有威脅力。另外土耳其的蘇丹親兵是特色部隊,射程很遠,在城堡生產,西班牙的西班牙征服者是馬上火槍手,具有速度優勢,也在城堡生產。
Ⅳ 帝國三:英國火槍,土耳其火槍,日本火槍,印度火槍哪個最強
鐵炮攻擊力好象是最高的吧?蘇丹親兵只是說生命值特別高.紅衣軍只是說價格合適,比較容易出,性價比高.印度兵也不錯.總之亞洲的滑膛槍兵都比較厲害,讓人很困惑.
Ⅵ 帝國時代2土耳其是火槍兵還是精銳蘇丹親兵厲害
你可以進入地圖編輯器查看這兩種兵種的生命值和攻擊力或者創建地圖模擬下兩兵種對戰再分析,一般特色兵種會比同型兵種強。但事實上也不會差太多,兩者數量上的差異更能決定戰局。火槍兵種屬於攻擊力較高的兵種,但生命力、防禦力不佳,近戰容易被騎兵閃殲,而且投石車一潑就會死傷大半,建議運動戰配屬其他兵種掩護,防守布置城牆,其實步兵還是比較適合防守,玩家之間的對戰節奏快,速攻多。近戰步兵突前當炮灰,遠戰步兵守戰略要地,或掩護大部隊。
西班牙的特色兵種算是相當出色了,征服者機動性和火力俱佳,比起火槍步兵,其實更推薦速攻型玩家用征服者。
西班牙的攻略及優勢如下:(我認為以下的回答已經足夠詳盡、中肯,就不多說了)
http://..com/link?url=cUFt9u5fNGh-CPG0y_cJkj5M4P43ZtEgcd_Q0eHMJqtH7vPSe4EOjh-Kl5dI9uiQrNt_9KmmyGgu_qIu0KDRc_
http://..com/question/1608960.html
Ⅶ 中世紀2全面戰爭國家強弱排行
英國
戰略: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其最大的優勢。英吉利海峽是天然的屏障,最重要的是不列顛作為島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港口,所以英國的經濟算是一流的。擴張方面,北邊的蘇格蘭是首選,而歐洲南端的沿海叛軍城市也很富庶,最好趁早搶占。統一英侖三島後資金就不是問題了,可以南攻法國,也可以東進丹麥,看個人喜好了。
2.法國戰略:
法國初期的形勢並不好,南北領地支援困難,且周邊虎狼環飼。建議優先佔領北部的叛軍城市和西面的叛軍城堡,再和英國開戰進取不列顛,不要過早和神羅/米蘭交戰。馬塞的經濟很好,不到萬不得以不要放棄,讓將軍多招些僱傭軍抵擋米蘭的第一波進攻。可以考慮把巴黎轉換為城堡,以盡早
出高級兵種。城市之間優先修路。等撐到後期,法國的高級兵種成型後,基本就能橫行天下了。
3.神聖羅馬帝國
戰略:神羅的初期是《中世紀2 全面戰爭》中最差的國家之一,兵種弱小不說,領土還全都是貧瘠的內陸,更要命的是周圍的鄰居(尤其是義大利三小強和丹麥)沒有一個是好惹的,真有被「反德同盟」包圍的感覺,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多線開戰,天下圍攻的境地,所以神羅的攻略方向是值得仔細
研究的。本人四次神羅通關,認為最好的方略是「東守西攻,先南後北」。具體點說就是一開局先集中兵力取得西面的2座叛軍城堡和南邊的佛羅侖撒,東面和波匈結盟/和親,西面不要惹法國,10 回合發展之後全力對付義大利三小強(爭取在他們主力在外的時候襲占其城),兵種垃圾就多招僱傭
兵,把將軍衛隊集群使用(不要招募騎士,會把你的經濟拖跨的),多給教皇上供,等佔領了米蘭和威尼斯在義大利的領土經濟問題就解決了大半,之後可以象南進攻西西里,也可以象西佔領富庶的法國的馬塞,北邊的漢堡就留給丹麥,讓他和波英互相鬥去吧。
4.威尼斯
戰略:作為「臭名著著」的義大利三賤客之一,威尼斯的實力自然不容輕視,其最大的問題是初期的領地非常分散,東邊的拜占廷和西邊的米蘭也都很有侵略性。個人推薦先討伐米蘭和西西里,把義大利半島緊緊攥在手裡,然後大軍東進,拿下巴爾干半島。北邊的國家互相傾軋,一般不會聯合
起來對付你;而地中海的貿易利潤可是相當驚人的。之後是東進聖地或是北上德意志就看大家的喜好了。
5.西班牙
戰略:作為地處歐亞大陸最西端半島的國家,西班牙初期的環境很封閉,面對的只有葡萄牙和摩爾,而戰略目標也相對簡單,就是統一半島,然後東進法蘭西。值得注意的有2點,一是對付摩爾最好用十字軍的力量,二是要搶在葡萄牙之前佔領瓦侖西亞(由大英雄熙德守衛...)
(7)土耳其蘇丹滑膛槍兵什麼時候出擴展閱讀
《中世紀II:全面戰爭》(Medieval II: Total War)是由Creative Assembly開發的回合制戰略游戲,已於2006年由Sega Entertainment發行。
該游戲是2002年的《中世紀:全面戰爭》的續作,是全面戰爭系列的第四作。
游戲時間設定為1080年至1530年的中世紀時期。如同前作一樣,游戲將重點放在中世紀歐洲,北非,中東的戰爭、宗教、政治表現上。游戲的延續使用了《羅馬:全面戰爭》的源代碼。相比前作,
主要改進了圖象引擎,首次引入了人物圖象組裝系統,使得人物不再千人一面;另外戰場繪圖和天氣系統也更加完善。
跨入歐洲歷史上最動盪、最血腥的時代,《Medieval II:Total War》允許玩家率領他們的軍隊穿越美洲大陸被發現之前的歐洲和聖地(巴勒斯坦)戰場,並與可怕的阿茲特克人戰斗。
Ⅷ 伊土戰爭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
長達200餘年的伊土戰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強大的炮兵,伊朗部隊則主要是裝備馬刀和長予的騎兵。伊朗軍隊以逸待勞,但軍事上不佔優勢。使用滑膛槍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團在大炮配合下摧毀了伊軍抵抗,擊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佔領了伊朗首教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土耳其炮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佔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佔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這里是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伊朗軍隊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後,雙方的戰爭互有勝負。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佔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並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伊土戰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內訌之機再次進攻伊朗。1578年,擁有克里木諸可汗強大軍隊支持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開進外高加索境內,佔領南喬治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後進入北亞塞拜然並佔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合作戰,奪取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地區。
阿拔斯一世被迫1590年3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幾乎把整個外高加索和盧里斯坦、庫爾德斯坦大部領土都割讓給了奧斯曼帝國。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紀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大力擴軍之後,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為准備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爭取主動地位,伊朗還同土耳其的敵人俄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602年,阿拔斯一改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餘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的10年戰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成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於1616年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准備進行新的戰爭。1623年,伊朗軍隊入侵阿拉伯拉克,引發了1623~1639年戰爭。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舉行起義之機,興兵攻佔巴格達,繼之佔領了整個阿拉伯伊拉克。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年),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並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佔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伊土戰爭第三時期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動戰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佔領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條約規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外高加索其餘地區、伊朗西部和克爾曼沙阿、哈馬丹兩城轉歸土耳其。
強佔大片領土的土耳其仍感不足,在1725年,又進軍伊朗東部並攻佔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並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亞塞拜然。塔赫馬斯普二世為提高個人聲望,令納迪爾鎮壓阿富汗阿布達利部施拉桑起義,自己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承認土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2年,納迪爾推翻塔赫馬斯普二世,並同俄國簽訂《拉什特條約》(1732年),答應肅清外高加索土軍後把庫拉河以北歸還俄羅斯,以換回吉蘭省。1735年6月,納迪爾率7萬大軍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8萬土軍。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位,著手改組軍隊,擴大軍隊數量和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展炮兵。他的軍隊近代化計劃得到法軍事專家的幫助。薩菲伊朗重新統一穩定之後,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再次發動戰爭。3年的伊土戰爭未分勝負。
Ⅸ 什麼是伊土戰爭
1514~1746年的伊土戰爭16~18世紀的伊土戰爭,是奉遜尼派為國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朗薩菲王朝為爭奪阿拉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歐亞兩洲間重要戰略和貿易交通線而進行的、長達200餘年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加速了西亞古文明的衰落。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薩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是中世紀西亞地區的兩個大帝國,但由於派別不同,爭奪宗教統治權和爭奪兩河流域領土的斗爭十分激烈。薩菲王朝奉什葉派為國教,土耳其則信奉遜尼派。在土耳其帝國內部有許多什葉派教徒,薩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納托利亞四處活動,鼓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人的統治,對土耳其構成威脅。1513年,土耳其蘇旦塞利姆一世殘酷鎮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並乘機對伊朗的薩菲王朝發動了戰爭。
長達200餘年的伊土戰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強大的炮兵,伊朗部隊則主要是裝備馬刀和長予的騎兵。伊朗軍隊以逸待勞,但軍事上不佔優勢。使用滑膛槍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團在大炮配合下摧毀了伊軍抵抗,擊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佔領了伊朗首教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土耳其炮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佔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佔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這里是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伊朗軍隊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後,雙方的戰爭互有勝負。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佔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並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伊土戰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內訌之機再次進攻伊朗。1578年,擁有克里木諸可汗強大軍隊支持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開進外高加索境內,佔領南喬治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後進入北亞塞拜然並佔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合作戰,奪取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地區。
阿拔斯一世被迫1590年3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幾乎把整個外高加索和盧里斯坦、庫爾德斯坦大部領土都割讓給了奧斯曼帝國。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紀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大力擴軍之後,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為准備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爭取主動地位,伊朗還同土耳其的敵人俄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602年,阿拔斯一改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餘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的10年戰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成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於1616年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准備進行新的戰爭。1623年,伊朗軍隊入侵阿拉伯拉克,引發了1623~1639年戰爭。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舉行起義之機,興兵攻佔巴格達,繼之佔領了整個阿拉伯伊拉克。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年),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並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佔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伊土戰爭第三時期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動戰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佔領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條約規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外高加索其餘地區、伊朗西部和克爾曼沙阿、哈馬丹兩城轉歸土耳其。
強佔大片領土的土耳其仍感不足,在1725年,又進軍伊朗東部並攻佔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並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亞塞拜然。塔赫馬斯普二世為提高個人聲望,令納迪爾鎮壓阿富汗阿布達利部施拉桑起義,自己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承認土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2年,納迪爾推翻塔赫馬斯普二世,並同俄國簽訂《拉什特條約》(1732年),答應肅清外高加索土軍後把庫拉河以北歸還俄羅斯,以換回吉蘭省。1735年6月,納迪爾率7萬大軍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8萬土軍。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位,著手改組軍隊,擴大軍隊數量和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展炮兵。他的軍隊近代化計劃得到法軍事專家的幫助。薩菲伊朗重新統一穩定之後,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再次發動戰爭。3年的伊土戰爭未分勝負。
16~18世紀的伊土戰爭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殺外,任何一方均未獲勝。戰爭阻礙了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這些落後民族和多部族鬆散聯合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這場長達200餘年的戰爭是伊斯蘭教兩大封建國家為爭霸中東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因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間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斗爭,而雙方又對這種矛盾和斗爭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運中,伊土戰爭是他們許多世紀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戰爭中兩敗俱傷,日益淪為正致力於在中近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伊土戰爭的時間雖長,但軍事學術上卻無甚發展。雙方軍隊的主要類型是封建民軍,主要兵種是裝備予、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16世紀末開始裝備)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其中前者是軍中的快速機動部隊。
Ⅹ 求帝國時代3的各國有哪些兵種越詳細越好
帝國時代有特色兵,每個民族特色兵都在自己兵營和馬廄,槍炮廠里出。
1,荷蘭
特殊強化兵:長戟兵,近戰的重裝步兵,血高,攻擊強。
荷蘭的長戟兵超惡心,一堆捅死好大一片。
特殊兵:槍騎兵,遠距離的騎兵,擅長對抗騎兵和炮兵。
特殊船隻:北歐帆船,大型帆船的升級版。
2,法國
特殊兵:胸甲騎兵,有踩踏攻擊,很強力的騎兵,後期法國爆騎兵海很彪悍。
特殊村民:獵人,採集能力和戰鬥力都很高的村民,但是也比較貴。
3,德國
特殊兵:雙手劍士,高速攻擊的近戰步兵,打建築和騎兵都很好。
德國騎兵,攻高血少的騎兵。
戰車,遠距離的騎兵,屬於反騎兵不對。
特殊村民:馬車,採集能力強,可以通過主城卡片支援在磨坊里生產。
4,葡萄牙
特殊強化兵;火槍手、龍騎兵、弩手,都做了強化,比其他民族的都強。
特殊兵:葡萄牙散兵,攻擊挺高的散兵,血也很少。
管炮,打人用的炮,表示很好用,打建築是個渣。
5,西班牙
特殊強化兵:長槍兵,西班牙是唯一一個能升級最高等級長槍兵的民族,長槍兵是早期兵種,擅長對抗騎兵和建築物。其他民族到了城堡時代就不能升級了,西班牙能升到最後,但是對人攻擊力很次,拆建築能力還可以。
特殊兵:槍騎兵,超高血的近戰騎兵,後期無視長槍兵這種反騎兵部隊。
盾劍手,移動很快的步兵,不太好用,一般很少有人大量出。
6,英國
特殊強化:火槍兵,英國火槍兵的火力非常猛,作為後方火力志願很不錯。輕騎兵,英國輕騎兵也很強力。
特殊兵:長弓兵,長弓兵的射程和攻擊比其他民族的弩兵都強,而且可以升級到最高級(必須有主城的支援卡)。
火箭,……總感覺和其他國家的加農炮沒啥區別。
7,俄羅斯
特殊強化兵:騎射手,只有俄羅斯和土耳其兩個族有騎射手,貌似俄羅斯的比較強大。
特殊兵:俄國散兵,垃圾兵,整個帝國里最垃圾的兵,當然也很便宜,玩俄羅斯就是要靠廉價的俄國散兵以數量取勝。
哥薩克騎兵,垃圾騎兵,大量出吧。
沙皇騎兵,屠城用的兵,打仗不行的。
8,土耳其
強化:輕騎兵、擲彈兵。
特殊兵:蘇丹親兵,是土耳其唯一的一種步兵,步槍其他火槍兵怕打,他血厚能近戰,也能想起他火槍兵一樣充當遠程火力。
奧斯曼輕炮兵,小機關炮兵,行動挺快,對步兵有一定威懾力,但是攻擊不高。
重型火炮,破壞力非常大,動作慢到無敵的土耳其特殊炮兵。
奧斯曼重騎兵,血厚攻擊高的肉搏其實,挺好用,但是只能從主城運,不能大批量生產,死沒了就沒有了。
輕型戰艦,土耳其特殊戰艦,說白了就是武裝漁船,能打魚的戰艦。
美洲和亞洲6個族全是特殊兵,沒重樣得兵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