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寫什麼書
㈠ 現代土耳其文學是什麼
現代土耳其文學在詩歌方面曾出現過受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影響的「七火炬」流派。
20世紀30年代,內吉普·法澤爾(1905~)的表現個人在社會和宇宙中的孤獨、絕望和痛苦的詩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納齊姆·希克梅特則以其描寫社會生活的自由體詩歌而聞名。後來,迪納莫(1909~)、勒法特·厄爾卡茲(1911~)和阿·卡迪爾(1917~)等人也寫了不少反映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詩歌。但由於希克梅特這些進步詩人被監禁及遭受迫害,這些詩人的創作未能順利發展。
20世紀40年代,以詩人奧爾·韋利(1914~1950)為代表的「怪誕派」對土耳其詩歌進行了重大革新,進一步發展了自由體詩歌。這時還有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風格獨特的詩人達拉爾賈(1914~),以其抽象的、富有哲理性的作品而引人注目。這時在短篇小說方面,有不少作品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反映了嚴酷的社會現實。如:雷菲克·哈利特·卡萊伊(1888~1965)的《鄉土故事》(1939)。此外,薩伊特·法伊克·阿巴瑟亞納克(1906~1954)的作品也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1956年後,短篇小說創作方面曾出現過一個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流派。他們的作品內容抽象,結構奇特,語言晦澀,不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其中一些作家後來也都改變風格,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期間,土耳其政局動盪不安,各種思潮之間的斗爭錯綜復雜,這一切都由感覺敏銳的青年作家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反映了出來,因而在這期間短篇小說的創作比較活躍。其中較為有名的有貝基爾·耶爾德茲(1935~)、奧斯曼·沙欣(1938~)和女作家菲呂贊·塞爾柱(1935~)。
在長篇小說方面,著名作家亞庫普·卡德里的《外人》(1932),哈莉黛·埃迪普的《有蒼蠅的雜貨鋪》(1936)及雷沙特·努里·君泰金的《戴菊鳥》(1922),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人民生活,因而深受歡迎。20世紀30~50年代之間出現的薩巴哈丁·阿里、薩德利·埃爾泰姆(1900~1943)和雷沙特·埃尼斯(1909~)等作家,大多以城市貧民、士兵、農民、工人、囚犯和流亡者的生活為題材。埃爾泰姆的《當紡車停轉的時候》(1931)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村階級斗爭的小說。雷沙特·埃尼斯的長篇小說《泥土氣息》(1944),描寫了一個貧苦家庭的悲慘命運,反映了農民遭受剝削的處境,成為40年代的名著之一。
1954~1967年這幾年是農村小說最風行的年代。亞沙爾·凱馬爾、奧爾·凱馬爾、薩米姆·科賈格茲(1916~)和奧爾·漢切爾里奧盧(1916~)等作家廣泛而深入地描寫了農民的生活。20世紀40、50年代期間一些畢業於「農村學院」(一種從農民中培養為農村服務的人才的學校)的學生也成了著名的農村小說作家。如馬卡爾·馬哈穆特(1930~)、法基爾·巴伊庫爾特(1929~)和塔里普·阿普阿伊丁(1926~)等。馬哈穆特寫的《我們的村子》(1950)曾引起巨大的反響,它的出版被認為是土耳其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20世紀60年代後期,長篇小說仍然以社會政治題材為主,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土耳其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題材也逐步由農村生活轉向城市生活。這時期的作品一方面暴露社會的黑暗,一方面努力探索實現社會變革的道路。
㈡ 介紹一下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於1952年出生於伊斯坦布爾,學習建築的他是當今土耳其最重要也最暢銷的作家。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波赫士、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自1979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以來,帕慕克的寫作生涯可謂榮譽等身,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獨立小說獎、法國文藝獎、德國書業和平獎等多種榮耀。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奧爾罕·帕慕克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他的作品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都柏林獎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紅》獲得了包括法國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作品已被譯成20多種語言出版。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得到《土耳其日報》小說首獎,並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奧爾罕·凱馬爾小說獎。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說《寂靜的房子》,並於1991年獲得得到歐洲發現獎,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1990年出版《黑書》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法文版獲得了法蘭西文化獎。1992年他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完成《隱蔽的臉》的電影劇本。
1997年《新人生》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紅》出版,這本書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的文學地位;獲得2003年都柏林文學獎,這個獎獎金高達10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02年作者發表小說《雪》。
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同年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
1998年《我的名字叫紅》在西方出版,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並於2003獲得都柏林文學獎,這個獎獎金高達十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成為包攬歐洲三大文學獎項的當代文學大師。地理上伊斯坦堡是歐洲的最邊緣,帕慕克的小說卻占據了歐洲文學的主流位置。
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寫的是一個發生在古老的伊斯坦堡的兇殺案,宮廷細密畫家陸續死亡,在死亡背後,則是東方的宗教和藝術為了「自衛」而拒斥來自威尼斯的影響。謀殺和東西方交匯,是帕慕克的一貫主題;在這之上,則是深陷這一漩渦的個人的傳奇命運。在帕慕克筆下,東方的固執,終將讓步於西方的強悍。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宿命。
有「亞洲最聰明的小說家」之稱的奧爾罕·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近日由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引進,將於7月底上市,這是這位土耳其最負盛名作家的作品首次在內地出版。
◆2006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0月12日當地時間下午13時(北京時間19時),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瑞典文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授予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歷年獲獎紀錄
1979 Milliyet Press Novel Contest Award (Turkey) for his novel Karanlık ve Işık (co-winner)
1983 Orhan Kemal Novel Prize (Turkey) for his novel Cevdet Bey ve Oğulları
1984 Madarali Novel Prize (Turkey) for his novel Sessiz Ev
1990 Independent Foreign Fiction Prize (United Kingdom) for his novel Beyaz Kale
1991 Prix de la Découverte Européenne (France) for the French edition of Sessiz Ev: La Maison de Silence
2002 Prix Meilleur Livre Etranger (France) for his novel My Name Is Red
2002 Premio Grinzane Cavour (Italy) for his novel My Name Is Red
2003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Ireland) for his novel My Name Is Red
2005 Peace Prize of the German Book Trade (Germany)
2005 Prix Medicis Etranger (France) for his novel Snow
2006 Nobel Prizein Literature (Sweden)
㈢ 帕慕克寫小說是為了什麼
近年來,帕慕克一年裡一半時間在土耳其,一半時間在美國,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比較文學。平日不上課時,他去圖書館,逛書店,更經常去博物館,對閉館時間諳熟於心。他住在哥大附近面向哈德遜河的公寓里,客廳寬敞,有三扇窗戶向陽,一張大書桌,在木地板中心,像一隻船,浮在金色湖面上。他目光敏銳,聲音洪亮,說英語時帶口音,有土耳其語的影子。
《紅發女人》
小說中的紅發女人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她面對天生紅發的女人的質疑,說出「我是主動選擇成為紅發」時。
帕慕克:首先,這句話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我對一個教授朋友說,我在寫一本小說,關於一個紅發女人的,而這個朋友認識一個紅發女人,她告訴了我這個細節。但我還需要把這個細節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聽她講了那個故事後,我對自己說:天哪!或許我應該給紅發女人一個獨白。另外,在世界各地,紅發女人有不同的意義。這本書出版兩個月後,我在英國,天,到處都是紅發女人,而且她們都是天生紅發。在英語文學里,從莎士比亞到普拉斯,紅發女人都代表著憤怒的女人,無法馴服的女人。但在土耳其,紅發是染出來的,是人工的。它代表對社會的挑戰:「沒錯,我喜歡這樣,我想要與眾不同!盡管這是一個負面形象,但我仍然選擇這樣。」
這本書第一部分井下世界的描述非常動人,您是怎麼為此做研究准備的?
帕慕克:我喜歡為每部作品做研究准備,但我並不以此自豪。要說讓我自豪的話,還是我作品的文學性和匠心。當我告訴人們我做了多少准備,我覺得自己是個沒有才華的人。寫《雪》時,我去了東北邊城實地體驗;寫《我的名字是紅》時,我讀了大量經典文獻,查了很多畫作;寫《我腦袋裡的怪東西》時,我采訪了很多街頭小販。這本書首先來自我在二十五年前采訪窗外那對挖井師徒,但那僅僅是個故事。那麼挖井的技巧呢?三年半前,我決定寫這本書,就從伊斯坦布爾找了許多退休的挖井人,采訪他們。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挖井人的回憶錄。但他們的故事精彩極了!我找到的這些挖井人,因其技藝出眾,被政府雇去挖掘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深井,拜占庭教堂的古井,他們在井下找到了錢幣、武器、各種骨頭。這些素材也讓我渴望把故事寫出來。
關於書中主人公的兒子有一個細節,是他在為宗教文學期刊撰稿。這是你有意識安排的細節嗎?
帕慕克:是的。相對普通土耳其人來說,我是一個親西方的、自由派人士,我的價值觀更偏世俗。但這不意味著我的人物也應都和我一樣。過去的土耳其世俗作家寫社會小說,但他們避開土耳其人的宗教不談,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不想過分強調它。但事實上,你必須准確地呈現你的人物。現在土耳其年輕一代里有伊斯蘭信徒。很多詩人就對此感興趣。在《雪》里,我也塑造了一個伊斯蘭信徒,他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詩人。土耳其有很多詩歌雜志。我逛街時會買奇怪的雜志,並想像什麼樣的人在寫這些東西。好奇心、研究、想像、觀察、思考。這些也是我的工作。我喜歡作家這個職業,它讓我像一個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一樣生活工作。我的虛構也基於對其他生命的想像。
正如哥大文學教授亞當·基爾希提及,小說中弒父與弒子兩大文學傳統並列,讓第二部分的結尾富有懸疑性。
帕慕克:是的,的確如此!讓讀者能了解這兩大神話是很有趣的,這本小說是個後現代故事,讓古老的神話進入現代故事,讓讀者詢問:是父親殺了兒子,還是兒子殺了父親?這正是閱讀這本書的方法。這是一本小書,一本關乎理念的書。
至於故事最後的結局,你不能光從情節來歸納。這本小說有時是一個寓言體小說,但又不完全是一個傳統中世紀寓言。對我來說,它傳達的信息並不來自它的情節,而是這本書試圖理解和同情什麼。當我寫作時,我與眾多人物都產生了共鳴:有時是父親,有時是孩子。但更重要的是,誰對誰錯並不重要。我更關注的是他們各自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我們寫小說主要是為了兩個原因:其一,表達自己。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我的觀念,我面對所見所聞產生的感慨和情緒。其二,去理解和我不同的人,從他們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這很有趣。體驗不同的視角是閱讀至高的樂趣之一。我對寫小說的本質有這樣一個總結:寫自己時,要讓讀者以為你在寫別人;寫別人時,要讓讀者以為你在寫自己。
也有可能是為了生存。
㈣ 土耳其歷史書怎樣寫與中國的歷史
他們的書並沒有直接描述中國歷史,只是說了他們祖先和中國的歷史聯系。
㈤ 基馬爾——土耳其之父
穆斯塔法·凱末爾(Kemal,又譯基馬爾,1881.5.19~1938.11.10),土耳其共和國締造者、第一任總統兼武裝力量總司令(1923~1938),元帥。出生在馬其頓港口城市薩洛尼卡(今屬希臘塞薩洛尼基)的一個木材商家庭。從小酷愛軍事。1893~1905年,先後畢業於薩洛尼卡幼年軍校、馬拉蒂爾預備軍官學校、伊斯坦布爾軍官學校和參謀學院。1905年被任命為上尉參謀。在此期間,他創建了秘密組織「祖國自由協會」。12年的軍校生活,為他立足軍界和從事革命活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1911~1913年,歷任伊斯坦布爾總參謀部參謀、駐外國武官,參加過意土戰爭和巴爾於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任土軍第19師上校師長。1915年率部參加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成功地粉碎了裝備精良的英法聯軍的進攻,年底升任軍長,並成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16年晉升為准將。1917年起任軍團司令、集團軍司令和軍團督察使等職。
從1919年起,他統一各地以商業資產階級為核心的護權協會,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員會,領導民族解放運動。
1920年3月,協約國軍隊佔領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奧斯曼蘇丹充當傀儡,屠殺本國人民。凱末爾於4月間到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成立反對奧斯曼蘇丹的臨時政府,被選為大國民議會議長和政府主席,並組建國民軍,自任總司令。發表了被稱為「土耳其獨立宣言」的《國民公約》。
1921年8~9月,指揮薩卡里亞河戰役,大敗希臘國王親自率領的近10萬入侵軍隊,成為土耳其民族革命戰爭的轉折點。9月,被授予「加齊」(勝利者)稱號和元帥軍銜。
1922年,實行義務兵役制和改革軍隊體制,組建了有10餘萬人的西方面軍。1922年8~9月在伊茲密爾決戰中,指揮土軍向由英國支持的希臘侵略軍發起總攻,一舉將希軍全部趕出了國境,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完全勝利。11月1日,主持大國民會議通過法案,宣布結束奧斯曼王朝600多年的封建統治。
1923年7月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凱未爾被選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
1924年廢除哈里發制度,著手進行政治經濟改革,開創了土耳其歷史的新時期。
1927年7月,他為適應新選舉法而主動辭去軍職,11月再次當選總統。執政期間,實行了行政、社會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1934年頒布姓氏法後,授予他「阿塔圖爾克」(意即「土耳其國父」)稱號作為姓氏。1938年11月10日,因病逝世。著有《阿塔圖爾克言論集》、《講話(1927)》和《新土耳其之路》等書。
在學界,同樣有很多人認為凱末爾喪失了舊有文化,比如他把原始民族文字改成拉丁文字.
㈥ 請幫忙推薦一下關於土耳其的書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伊斯蘭教國家,被稱為"文明的搖籃"。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於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的土耳其曾經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中心,有著6500年悠久歷史和前後十三個不同文明的歷史遺產,加上三面環海的地勢和內陸復雜的地理環境使其擁有了極為豐富的旅遊資源。
土耳其同時也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有著一流的旅遊服務設施。這里有熱情好客的人民,燦爛的文化,迷人的景色和神秘的傳說。當你來到土耳其西、南海岸時,舉目所見盡是散布著古希臘、羅馬文明,甚至基督教文明的遺跡,值得探訪的城市實在不少。其中安卡拉、伊斯坦布爾、伊茲密爾是土耳其第一、二、三大城市。
旅遊業:近年來,土耳其已成為歐洲的主要觀光地。夏季/冬季療養地的開發在急速地進展,從世界各地來探求土耳其歷史、文化、美麗自然的人們每年都在增加。從地中海的海水浴到烏魯塔山的滑雪。土耳其人擁有可以提供給任何遊客的各式各樣的東西。
農業:在土耳其的經濟中,農業佔有重要地位。主要農作物是,小麥、米、棉花、煙草、榛子、果子。羊是主要的家畜、土耳其是世界少數棉及羊毛製品的產地。
天然資源∶主要的礦物是煤炭、鉻(主要的出口貨)、鐵、銅、鋁礬土、大理石、硫黃。
工業:工業在急速地發展,主要以農業製品、冶金、纖維、汽車和農場機器的生產為目標。
在土耳其社會中,人們非常重視身體的清潔,因此,從中世紀起就有了被稱為「哈曼」(haman)的公共洗澡堂。這種公共洗澡堂分為男性用和女性用,但如果市鎮里只有一個公共洗澡堂,即按照不同的日和時間分別使用。
進入洗澡堂後,將衣服放在脫衣場,用浴巾將身體包上,睡在中央已被加熱的大石台上。一邊發汗一邊請人擦去身上的污垢。如果覺得太熱了的話,也可到涼快的屋子裡休息。在「哈曼」洗澡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因為能體驗到傳統的公共洗澡堂與眾不同之處。
我特別喜歡這個叫土耳其旅遊局的網站
你可以看一下
http://www.78929.com/turkey/link1.html
㈦ 土耳其作家奧而罕●帕慕克的《父親的手提箱》的文章主旨是什麼
問題1、父親是什麼時候給「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裡?
父親在去世的兩年前給「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書房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手提箱安放角落。
演講伊始,作者就開門見山地交代了父親將小手提箱「交給我」,關照「我」在他去世之後看一看裡面的東西,而且輕輕地把手提箱放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
問題2、「我」為什麼好幾天不敢碰父親的手提箱,更不敢打開它?
原因有二:一是擔心自己不欣賞父親的作品;二是因為擔心箱子裡面有「真正的、偉大的文學作品」。
第二部分(3~7段):對手提箱敬而遠之。
「我」對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卻不敢碰它。因為「我」知道裡面是父親的手稿,父親也曾經做過詩人夢,但由於寫詩、譯詩難以謀生而放棄了。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父親的性格特點——大大咧咧、快快樂樂、無憂無慮。
問題3、是怎樣的想法促使「我」打開了手提箱?
希望父親就是父親,不要是什麼作家。
問題4、打開手提箱後有什麼發現?這些發現引出作者怎樣的議論?
發現一些熟悉的本子,還發現父親寫作時代表的不是父親。這些發現引出了作者關於文學與生活的議論。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打開手提箱之發現與感觸。
「荒蠻感」,是指寫作中忠實於人類所處的文化、經濟等原生態的社會狀態。
「失真感」,是指寫作中不能「失真」,不能失去人的本性,不能失去世界的本真。
至此,作者提出自己的創作主張:「我認為一個作家要做的,就是發現我們心中最大的隱痛,耐心地認識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覺地使它成為我們文字、我們身心的一部分。」
作者在演說中的另一段話語有助於我們的理解,他說:
「作家的任務是講述司空見慣卻又無人深思的問題,通過發現、深化、傳播,讓讀者看到,原來熟悉的世界竟蘊涵如此神奇,使讀者樂於重新審視。當然,能夠把熟知的事物原原本本地付諸文字是一種功力,也是一種樂趣。一個深居小樓、長年磨煉的作家,他首先關注的是自己的隱痛,但同時也有意或無意地體現出對人類的極大信任。我一直充滿這樣的信任,我相信,別人和我一樣有著類似的傷痛,所以他們能夠理解;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是相似的。一切真正的文學,它的基礎就是這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信任,這種天真的、樂觀的信任。 一個深居多年的作家,就是希望對著這樣一個人類、這樣並無所謂中心的世界傾訴。」
問題5、父親發現手提箱被「我」拿走後有什麼表現?他「明白了」什麼?
父親發現手提箱被「我」拿走後沒有說什麼,只是看著「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經打開手提箱,並閱讀了裡面的東西。
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父與子心照不宣。
這樣一個自信、坦然而又快樂的父親,從不以威嚴壓抑兒子的自由,兒子的文學創作與父親有著「深層的關聯」。這深層的關聯作者概括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
其中的「缺憾感」可以從打開手提箱,讀到父親的筆記中得以詮釋。
「幸福感」可以通過演說中的另一段話語得到詮釋:「我告誡自己,對父親不要有任何成見。況且我對父親是心懷感激的,因為他從不像普通的父親那樣頤指氣使、威風八面,他從不約束我的自由,永遠尊重我的選擇。和兒時的夥伴不同,我對父親從來沒有畏懼之感,所以我有時認為我常常可以像孩子一樣自由地想像;有時又認真地相信,我能夠成為作家是因為父親年輕時曾經有過作家夢。」
「愧疚感」也許就是因為提前打開了手提箱,對父親有著一份內疚吧!
問題6、作者為什麼要在演講接近尾聲時提及「父親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
意在說明父親對自己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影響,表現了作者對父親的深深懷念和感激之情。
第五部分(12段~15段):憶往事激起千層浪。
三、歸納本文主旨:
本文為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於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學院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受獎演說節選。
作者在演講時以父親的手提箱為線索,講述了父親對自己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影響,以及對父親深沉的懷念。文中,帕慕克闡述了自己對文學創作的主張:「我認為一個作家要做的,就是發現我們心中最大的隱痛,耐心地認識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覺地使它成為我們文字、我們身心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著這一主張。正因為如此,帕慕克能得到世界文學的最高褒獎。
本文是一篇演講詞,其主要藝術特色在於以下兩點:
1.一線貫之,主旨鮮明。
2. 情感真摯,極富感染力。
㈧ 想了解土耳其近代現代歷史發展的書籍,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
《新土耳其》柳克述 1926
《土耳其現代簡明史》【蘇聯】安·菲 米列爾 1973
《現代土耳其的興起》【英】伯納德·劉易斯 1982
《土耳其現代史》楊兆鈞 1990
親,夠你看了吧。呵呵
㈨ 介紹一些關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書...還有一些關於著名蘇丹的自傳體書籍
帝國史譯叢系列----《奧斯曼帝國》,作者:(美)斯坦福·肖,翻譯:許序雅、張忠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㈩ 歐洲當代文壇三巨頭是誰我知道其中一個是寫《我的名字叫紅》的土耳其人帕慕克,求另外兩個,謝謝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義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義大利)安伯托·艾柯。注意是「歐洲當代文壇三巨頭」,這里的當代應該是以上三人無疑,而普魯斯特(法國)、托馬斯曼(德國),不能被定義為當代,而應該說這二位是歐洲現代或近代的世界級的大作家,當然要論現有的作家影響普魯斯特和托馬斯曼顯然要大於另外三位,因為他們都已作古其作品已經被世界公認並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可以去讀一讀普魯斯特的意識流名著《追憶似水年華》和托馬斯曼的諾獎大作《魔山》和《布登勃洛克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