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巴圖土耳其語什麼意思

巴圖土耳其語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5-14 01:17:02

① 渦巴錫(1771年初)發生了什麼事件

1771年1月,渥巴錫率領本部17萬人東遷,回到其祖先的家園。7月到達西部蒙古,乾隆皇帝冊封他為烏訥恩素誅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里克圖汗,以其所部為舊土爾扈特部。

在渥巴錫的領導下,土爾扈特人民武裝起義,東返祖邦的計劃,經過近4年的准備,到1770年已就緒。這一年秋天,渥巴錫從高加索前線回來後,隨即與親信王公越過伏爾加河左岸。

在維特梁卡召開了一次絕密會議,為了不再把計劃泄漏出去,參加會議的除渥巴錫和策伯克多爾濟外,僅有舍楞、巴木巴爾(渥巴錫族弟)、達什敦杜克和大喇嘛羅卜藏丹增等4人。

「沒有通知其他任何一個貴族」。會上,經過庄嚴宣誓,「通過明確決議,離開俄國」,返歸祖國,並「決定在1771年開始行動」 。以渥巴錫為首的參加這次秘密會議的6名上層貴族,形成了實際的領導核心,在以後領導起義與東返祖邦的斗爭中起了巨大作用。



(1)巴圖土耳其語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渥巴錫在與清軍相遇第一天就派舍楞通知伊昌阿等,表示可以隨時動身前往伊犁會見舒赫德,次日,即初六起程奔赴伊犁,十三日抵達伊犁會見舒赫德。

渥巴錫等一行於六月二十五日在舒赫德陪同下離開伊犁,取道烏魯木齊、巴里坤,經蘭州、涼州、大同、宣化、過懷安,進張家口直奔承德。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上旬,渥巴錫一行在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陪同下,如期抵達木蘭圍場的伊綿峪。

九月初八傍晚,渥巴錫在木蘭圍場伊綿峪覲見了乾隆,乾隆在行帷中親自「以蒙古語垂詢渥巴錫」。據乾隆自撰的詩文和清政府檔案記載。

他們除了向乾隆進獻「七寶刀」、「銀鞘刀」外,還有弓箭、腰刀、手槍,鍾表等物多件,表明他們投歸清朝的誠意。渥巴錫等在承德的活動,到了九月三十日,已近尾聲,遂先後啟程離開承德。

② 狼圖騰 巴圖 人物介紹

狼的英姿(18張) 突厥與狼圖騰
【古突厥語】böri
【土耳其語】kurtTotem
【羅馬字】kurt
【阿拉伯語】الذئبالطوطم
【波斯語】گرگ توتم
狼是突厥系民族和蒙古人的圖騰,阿爾泰民族的另一支東胡也敬畏狼。漢史載,古代突厥系民族高車認為他們是一個美麗匈奴公主和一匹狼的後代。而烏孫的祖先則傳說是棄嬰和母狼阿史那的後代。烏孫、高車,一為匈奴養子,一為匈奴之後,加之傳為匈奴別部的突厥,皆有狼祖神話,以此推之,匈奴亦當有狼祖神話,只是消失於久遠的歷史年代之中而已。突厥第一汗國的王族姓氏阿史那就是來自於突厥傳說中的母狼阿史那。阿史那這個詞在古突厥語中是指蒼色的狼眼。

狼圖騰的意義和傳統:
狼圖騰代表的是天----'騰格里',草原人在死後會把屍體運到特定的地方,供狼吃掉。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做,死後才能到騰格里享福,才能回到騰格里的懷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用這種方式下葬的,這是他們對騰格里·對天的崇拜。現在這種傳統在內蒙和蒙古已很少見了.

③ 不丹這個國家是在哪個洲的誰能介紹一下

不丹王國(Kingdom of Bhutan)簡稱不丹,是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內陸國,該國的國名當地語言叫「竺域」(或作「朱玉」Druk Yul,藏文:vBrug-yul,),意為雷、龍之地。不丹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Bhutan )在梵語中意為「西藏的邊陲」別稱:神龍之國(不丹人自稱「竺域」,意為「龍」)、森林之國、花卉之國 、雲中國度。據日經BP社,該國2010年人均GDP為1978.28美元,世界排名122位。
人口
695822人(2010年)。人口增長率約為12.5‰,不丹族約占總人口的50%,尼泊爾族約佔35%。不丹語「宗卡」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藏傳佛教(噶舉派)為國教,尼泊爾族居民信奉印度教。
首都

首都廷布(16張)廷布(Thimphu)是全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旺河從城市穿過。城市海拔2500多米,42465人(2005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金黃色和桔紅色的兩個直角三角形組成,中間一條白色的飛龍,四個 不丹國旗
[1]爪子各抓一顆白而亮的寶珠。金黃色象徵國王的權力和作用;桔紅色是僧侶長袍的顏色,象徵佛教的精神力量;龍象徵國家權力,又指這個國家的名字,因為不丹可譯為「神龍之國」。龍爪上握有白珠,象徵威力和聖潔。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西藏)領土,元朝統一西藏後,成為中國的領土,到清朝時才分裂出去,但作為清朝的藩屬國,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
國徽
不丹國徽
呈圓形。圓面上兩條龍騰空而起,象徵權力和尊嚴。龍的周圍是燃燒的火焰,圓面中心是十字形圖案,它是大自然雷電霹靂的象徵。圓面外圈的白色圓環的上部,用藏文書寫著「光榮的不丹是不可戰勝的」。
政治
1998年,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不再兼任政府首腦,將政府管理權移交給大臣委員會。2001年,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啟動制憲工作。2006年,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讓位於其子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2007年12月,舉行首次國家委員會(上院)選舉。2008年3月,舉行首次國民議會(下院)選舉,標志著不丹開始向君主立憲制轉變。2008不丹頒布首部憲法。
議會
實行兩院制,由國王、國家委員會(上院)、國民議會(下院)組成,擁有立法權。上院由25名議員組成,均為非黨派人士,其中20名由各宗選舉產生,其餘5名由國王任命知名人士擔任。下院由47名議員組成,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兩院議員任期5年。2007年12月,產生首屆國家委員會(上院)。2008年3月,產生首屆國民議會(下院),組成為:繁榮進步黨(Druk Phuensum Tshogpa)45席,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2席。現任國民議會議長吉格梅·楚提姆(Jigme Tshultim)。根據不丹憲法,經三分之二議員同意,議會有權對國王提出退位動議。如動議獲議會四分之三投票通過,則應舉行全民公投以決定國王是否退位。國王在位年限不得超過65歲。
政黨
(1)不丹和平繁榮黨(Bhutan Peace and Prosperity Party),不丹和平繁榮黨2007年7月成立,8月15日正式注冊,主張保守和忠於君主制度。領導人為吉格梅·廷里 (2)不丹人民民主黨(People's Democratic Party of Bhutan),2007年3月建立,9月1日注冊,該政黨主要關注民主和人權,屬中左翼社會民主黨類型政黨,領導人為桑加伊·恩格杜普
軍事
武裝力量主要由皇家陸軍(包括皇家衛隊)和皇家警察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國王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皇家陸軍於1963年由民兵武裝組織改編組建,兵力約9000人(2007)。現任首席作戰指揮官是巴圖·澤林中將。皇家衛隊正式組建於1961年,主要負責王室成員的安全保衛工作。皇家警察正式成立於1965年,隸屬於不丹內政與文化部,主要職能是維護社會治安並擔負邊界警衛和消防任務。不丹的全部軍費、大部分裝備和給養由印度提供。
政府
根據不丹憲法,在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多數議席的政黨領導人將由國王任命擔任首相,負責組閣。首相任期不得超過兩屆,各政府部門大臣人選通過首相推薦由國王任命。經三分之一以上議員同意,國民議會可對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如動議獲國民議會三分之二以上投票通過,則國王有權解散政府。2008年3月,繁榮進步黨在首次大選中贏得壓倒性勝利。4月9日,該黨主席吉格梅·廷里(Jigmi Thinley)就任首屆民選政府首相。11日,新政府10位大臣就職,包括:工程與人員安置大臣益西·金巴(Yeshey Zimba)、經濟大臣坎杜·旺楚克(Khan Wangchuk)、財政大臣旺迪·諾布(Wangdi Norbu)、外交大臣烏金·策林(Ugyen Tshering)、衛生大臣藏萊·杜克帕(Zangley Dukpa)、內政與文化大臣明朱爾·多爾吉(Minjur Dorji)、教育大臣塔庫爾·鮑德耶爾(Thakur S Powdyel)、農業大臣佩瑪·嘉措(Pema Gyamtsho)、信息與通訊大臣南達拉爾·拉伊(Nandalal Rai)及勞動與人力資源大臣多爾吉·旺迪(Dorji Wandi)。 政府還設有11個直屬機構:皇家文官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環境委員會、國家勞動局、皇家貨幣局、國家技術培訓局、皇家管理學院、法律事務局、不丹研究中心、地方發展委員會、國家文化事務委員會。
司法
高等法院為最高司法機構,但國王擁有最高司法權力,包括受理最高上訴案件。高等法院於1968年在廷布設立,包括首席法官在內共有8名法官,其中2名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5年;其餘由國王指派,任期由國王決定。各宗設有地方法院,由國王任命的宗長和地方法官負責處理地方訴訟案件。現任首席大法官為索南·多傑(Sonam Tobgye)。
寺院團
是宗教事務的唯一仲裁機構,由中央寺院團和地方寺院團組成。全國約有5000名僧人,享受政府提供的財政資助。坎布為最高宗教領袖,由寺院選舉並經國王批準的一名高僧擔任,享有穿著與國王同樣顏色披肩的特殊權力。坎布下有4名大僧人輔助。
編輯本段經濟
資源
有白雲石、石灰石、大理石、石墨、石膏、煤、鉛、銅、鋅等礦藏。水力資源豐富。不丹水電資源蘊藏量約為2萬兆瓦(MW),目前僅約2%得到開發利用。森林覆蓋率約占國土面積的72%。1995年,不丹國民議會規定,不丹森林覆蓋率至少應保留到60%。
農牧林業
可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6%,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稻子、小麥、大麥、蕎麥、馬鈴薯和小豆蔻。畜牧養殖較普遍。主要樹種有婆羅雙樹、橡樹、松樹、冷杉、雲杉、樺樹等,以豐富的名木花草聞名遐邇。盛產水果。蘋果、柑桔等大量向印度和孟加拉國出口。 靜謐的鄉村
農業是不丹支柱產業。上世紀50年代實行土地改革後,98%以上農民擁有土地、住房。糧食基本自給。目前,農業約占不丹GDP23%(2005/06財年),農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63.3%。近年來,不丹第二、三產業比重快速上升,2005/06財年分別約佔GDP35%和42%。向印水電出口及相關建築業成為不丹經濟支柱之一。
民俗
垃圾桶
不丹全國只有一個機場,沒有鐵路,森林覆蓋率達72%。不丹林木品種多,品位高,木材蓄積量約6.7億立方米,但不丹沒有濫伐現象,而是適度科學合理開發。山民砍一株樹需要特別許可,國有林區伐木必須經過嚴格審批。在首都廷布附近的三界岡,我們碰到一名叫干金的中學生。他告訴我們,其父正在山裡砍樹。他們家有親人亡故,政府准許砍一棵樹做經幡豎桿,另外,還可以砍一些枯枝用於火葬。不丹政府還規定每年6月2日為全國植樹日,要求所有公民都參加植樹,綠化祖國。 不丹百姓的環保意識很強。小事最能說明問題,走在不丹西部重鎮帕羅干凈的街道上,筆者要扔廢紙,在一家商店門前找到一個垃圾桶,從垃圾桶進口朝里看時發現非常干凈,桶中竟然沒什麼垃圾,筆者在不丹的另外幾處都發現了類似的情況。垃圾桶的「容貌」也折射出該國公民的環保意識。
丹丁村
佛教是不丹的國教,75%的不丹人信奉佛教,25%的人信印度教。很多人家中都擺著佛龕。記者驅車來到首都廷布附近的多迪那村,采訪了一個名叫丹丁的村民。他屬於這個國家占人口比率3%―4%的窮人。他住在矮小的房子里,共約12平方米左右。筆者低頭穿過房門進入里間,裡面非常擁擠,一張床鋪抵住兩面牆壁。雖然房間小,但佛龕占據了屋子最顯眼的位置,佛龕上鋪著黃色的檯布,金色的佛像置於其上,酥油燈長期點亮,這是房間里最神聖、氣派的地方。丹丁早晚一天數次膜拜,非常虔誠。
服飾
身著不丹傳統服飾的當地居民
走在不丹首都廷布的街頭,能看到不丹女子身穿齊腳踝的「基拉」裙;男子都寬衣肥袖,上身穿著名為「果」的傳統長袍,挽著雪白整齊的袖口,下著齊膝裙和長筒襪。據當地人說,肥大的衣袖可兼作口袋,把東西往衣袖裡一塞,用手捏住袖口,裡面的東西就不會掉出來。男子的服裝上既沒有扣子,也沒有兜,只靠一根寬腰帶束緊衣服,因此形成了不丹男子「開闊的胸懷」,袖子里裝不下的東西可以放在懷里。成年人將身上帶的「零碎」都堆在懷里。學生上學不用背書包,所有文具和書本都揣在懷里,衣服鼓鼓囊囊的。 不丹人的服裝體現了他們崇尚悠閑的生活態度。當地朋友對我說,由於長期受佛教教義的熏陶,寬厚待人、與世無爭的思想早已滲入當地人的生活中。鎖和鑰匙在不丹幾乎已無用武之地,這是因為不丹的社會治安良好,犯罪率極低,人們外出很少鎖門。與世無爭的性格並不表明國民孱弱。不丹森林茂密,黑熊、雪豹等猛獸多,當地男子的懷中都少不了匕首。而且,上至國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個個都是射箭高手,一些不丹高級官員上班時甚至還隨身佩帶長劍。
五彩經幡
無論是山邊路旁,還是房頂門前,不丹各地隨處可見一片片迎風招展的五彩旗,場面蔚為大觀,古樸中透出幾分神秘和怪譎。當地人說,國民信奉藏傳佛教,這些五彩旗其實是印著經文的經幡。以前,這種長三尺、寬1尺的經幡上都印有「嗡、嘛、呢、叭、咪、哞」六字箴言和龍、虎等圖案,旗子的邊沿為藍、白、紅、綠、黃五種顏色,象徵藍天、白雲、火焰、綠水和土地,代表了宇宙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 松枝上五彩經幡隨風飄動
據說,古代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興盛時期,統治者對那些戰功卓著的勇士,除了賞賜大量牛羊和金銀珠寶外,還要賜哈達。勇士把哈達掛在自家四周,以示英武,久而久之人們都以掛哈達為美。佛教興起後,一些僧侶聰明地借用這種盛行的方式在當地推廣佛教。他們宣稱,只要信徒在布帛上印上經文,製成經幡懸掛起來,每當經幡被風吹動,就等於將經文向上天誦讀了一遍,與口誦有同樣積善修行的功效。於是,這種方式得到許多不識字的牧民的推崇,風行至今。 現在,人們為了方便,不丹當地的大部分經幡乾脆做成五彩旗,不印圖案和文字。每到喜慶生辰、逢年過節甚至喬遷新居時,人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掛經幡,以祈求神靈的庇佑。有趣的是,不丹人經常把經文塞進木桶里,讓其順水飄流。在當地人看來,木桶因水流而動,也是自己向神誦經的一種方式。 在這個深信神靈無處不在的國度,類似牛頭馬面、鷹嘴猴臉的面具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到了重大的宗教節日,不少不丹人載歌載舞時,都要身穿鵝黃色的絲緞裙,腳蹬綉花牛皮靴,頭戴各式各樣「面目猙獰」的面具。當地人稱,這些面具是原始宗教的產物,有的是表示對大自然的虔誠,有的是為了趕走妖魔鬼怪,有的則是祈求來年上天能賜予好收成。
辣椒為主菜
辣椒成為主菜
不丹人的生活習慣和中國人相似,他們也吃餃子。但是,不丹菜之辛辣比中國的川菜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丹人把辣椒當蔬菜,而不是調料。家家房頂上都曬滿紅辣椒。日常生活中,不丹人不僅吃任何菜都會加上大把干辣椒,而且還喜歡將不切碎的生辣椒涼拌,直接當沙拉吃。
自然地理
面積3.8萬平方公里,地處喜馬拉雅山南坡。北部及東北、西北與中國為鄰;南部與印度接壤。 不丹舊都-普那卡宗
境內多山,北高南低;南部山區屬亞熱帶氣候,濕潤多雨,年降水5000~6000毫米;中部河谷區 ,氣候溫和,年降水760~2000毫米;海拔180~7550米。河流均由北向南,主要有阿穆曲河、旺曲河及莫曲河等。藍綿羊、蘭花、野罌粟和罕見的雪豹就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生長,這里還有傳說中的喜馬拉雅雪人。茂密的高海拔橡樹林,甚至有老虎爪的印痕。南亞虎通常出沒於低海拔的森林地帶,但在不丹,它的蹤跡卻可能出現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線之上。

④ 羅馬尼亞屬於什麼民族 種族 他的歷史有哪些特點

羅馬尼亞屬於羅馬尼亞族。

歷史

簡史
羅馬尼亞人的祖先是達契亞人,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羅馬尼亞的土地上。公元前70年,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和獨立的達契亞國,公元106年被羅馬帝國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以後達契亞人與羅馬人混居並逐漸融合,形成了羅馬尼亞民族。
14世紀先後組成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3個公國。16世紀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1859年,瓦拉幾亞公國和摩爾多瓦公國合並,稱羅馬尼亞,仍隸屬奧斯曼帝國。1877年5月9日,羅馬尼亞宣布獨立。1881年,改稱羅馬尼亞王國。1918年12月1日,特蘭西瓦尼亞公國與羅馬尼亞王國合並。至此,羅馬尼亞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
二戰期間,安東尼斯庫政權參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44年8月23日,羅舉行反法西斯武裝起義。1945年3月6日,羅成立聯合政府。1947年12月30日,成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1965年,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1989年12月22日,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國家一切權力,易國名為羅馬尼亞,定國慶日為12月1日。

大事記
約公元前1世紀,布雷比斯塔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達契亞奴隸制國家。
106年,達契亞國被羅馬帝國征服後,達契亞人與羅馬人共居融合,形成羅馬尼亞民族,並先後組成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三個政治結構。
14世紀時建立了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封建公國。
15世紀中葉後,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從為來自亞洲西部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奧斯曼帝國轄下的自治公國。特蘭西瓦尼亞則長期處於匈牙利和奧地利統治之下。
16世紀後成為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
1848年,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國爆發了民族民主革命。
1856年,沙俄在克里木戰爭中敗北,(《《巴黎和約》(1856)》)取消了沙俄對羅馬尼亞的「保護」,代之以歐洲七強(法、英、奧、俄、土、普、撒丁)的共同「保護」,消除了俄國對兩公國的長期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耳其的宗主國權力。允許兩公國各自選舉本國議會,由議會主持產生選民大會以選舉未來的君主。
1859年春,A.I.庫紮上校當選為摩爾多瓦大公和瓦拉幾亞大公。從而,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兩公國合並為一個國家,稱羅馬尼亞,附屬於奧斯曼帝國。(註:羅馬尼亞統一指1859 年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個公國的統一和1918年特蘭西瓦尼亞和羅馬尼亞的統一。)
1859年4月13日及9月6日,參加巴黎和會的法、俄、英、普、撒丁和奧、土等國的代表分別正式承認庫扎的當選。
1862年1月,實現了兩公國憲法和行政管理的統一,國家定名為羅馬尼亞,在承認土耳其宗主權的前提下,實行自治,首都布加勒斯特。
1877年5月9日,羅馬尼亞宣布獨立。
1878年獨立,脫離奧斯曼帝國統治。南比薩拉比亞地區隸屬俄羅斯。
1881年羅馬尼亞改稱羅馬尼亞王國,特蘭西瓦尼亞、巴納特等地的民族黨聯合為羅馬尼亞民族黨,領導特蘭西瓦尼亞的民族解放斗爭。
1892年,特蘭西瓦尼亞向奧匈帝國內閣遞交「備忘錄」,揭露殘酷的民族壓迫並提出民族民主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協約國,戰後獲得來自俄羅斯,奧匈帝國等大片領土。
1918年1月摩爾多瓦(比薩拉比亞)宣布獨立,同年3月與羅馬尼亞合並。
1918年12月1日,特蘭西瓦尼亞各地區的羅馬尼亞人代表和群眾10萬多人在阿爾巴尤利亞舉行民族大會,一致通過特蘭西瓦尼亞與羅馬尼亞聯合的決議。12月24日,羅馬尼亞國王頒布了關於特蘭西瓦尼亞與羅馬尼亞合並的敕令,羅馬尼亞的統一最後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安東尼斯庫政權參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受納粹德國的壓力,被迫將羅馬尼亞一部分領土割讓給保加利亞,匈牙利 (但是後來被割讓給匈牙利的領土又被歸還給羅馬尼亞)。
1944年蘇聯紅軍進入羅馬尼亞,同年8月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發動反法西斯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內斯庫政權,羅馬尼亞轉而加入了反德國法西斯戰爭。
1945年3月6日成立聯合政府。
1947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
1955年加入華約組織。
羅馬尼亞獨立100周年紀念郵票(中國)
1965年通過新憲法,改國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9年12月22日,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了國家一切權力,28日改國名為羅馬尼亞。
1989 年12 月25日,東歐劇變後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國家一切權力,易國名為羅馬尼亞,國慶日為每年12月1日。
2004年3月29日,羅馬尼亞加入北約。
2007年1月1日加入歐盟。
2009年12月,羅馬尼亞舉行總統大選,伯塞斯庫總統獲勝連任,任期5年。現任總理為蓬塔。
2014年11月16號約翰尼斯當選新總統。

⑤ 什麼是北方戰爭

北方戰爭指俄國為收復17世紀初被瑞典佔領的俄羅斯領土和打通進入波羅的海的出路而與瑞典進行的戰爭。

在北方戰爭的不同時期,先後加入俄國一方的有:丹麥、薩克森、波蘭、普魯士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英國則對俄國採取敵對立場,給予瑞典以外交上的支持和物質、軍事援助。瑞典在把俄國逐出波羅的海後,與波蘭、丹麥和德意志等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侵佔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厄塞爾島和果特蘭島、德意志北部的大片領土以及奧得河和易北河上的通航河口,到17世紀末將波羅的海變成了「瑞典的內湖」。俄國政府在18世紀前25年的對外政策是根據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制訂的。貴族擁護收復俄羅斯領土,新興資產階級則尋求進入波羅的海的出路,因而,俄國的對外政策符合全民族的利益,客觀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國家的安全。

17世紀末,瑞典企圖佔領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奧洛涅茨和阿爾漢格爾斯克,為此在軍事和外交上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加強陸軍和海軍;1698年與英國和荷蘭結盟,隨後又與法國結盟。這樣,就能在戰時得到這些國家為其提供的物質、軍事和外交援助。瑞典稱霸海上及其侵略行徑引起波羅的海沿岸諸國的不滿和恐懼,這為建立反瑞同盟創造了客觀的前提,俄國外交則對這一點加以利用。在歐洲,引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不可避免的沖突,這對俄國是有利的。1699年11~12月間,俄國與丹麥和薩克森在莫斯科締結了關於對瑞戰爭的條約,俄國答應在與土耳其締約後開始軍事行動。

北方戰爭爆發前夕,由「新制」團射擊兵和領地制騎兵組成的俄軍,已不符合戰爭的新要求。彼得一世軍事改革,在軍隊改編方面,始於17世紀末,直到18世紀前10年才完成。俄國的參戰部隊在兵力和裝備上遠不及瑞典,但就其戰斗素質而言卻勝於被認為是西歐最優秀的瑞軍。

第一階段。戰爭初期,同盟國由於軍事力量薄弱和行動不協調而招致了慘敗。當時,奧古斯都二世在尚未保證波蘭國參戰的情況下,就於1700年2月率領薩克森軍隊進入利夫蘭,並徒勞無功地包圍了里加,而丹麥人又於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國好斯頓霍爾斯坦的領土。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在英荷聯合艦隊的積極支援下,派遣一支登陸隊在哥本哈根登陸,迫使丹麥於1700年8月18日與其簽訂特拉溫達爾和約。彼得一世直到同土耳其締結和約之後,才於1700年8月30日對瑞宣戰,將部隊調往納爾瓦。當查理十二世獲悉奧古斯都二世的軍隊從里加撤向科夫諾後,遂率部隊在佩爾諾夫登陸,並於11月30日在納爾瓦戰役中戰敗俄軍。但彼得一世採取了各種有效的措施,重建了俄軍。

查理十二世決定在入侵俄國之前使薩克森退出戰爭,並與波蘭結盟。1701年夏,他在利夫蘭戰勝薩克森軍隊。與此同時,一支瑞典分艦隊駛入白海,企圖佔領阿爾漢格爾斯克,但其沖擊被俄軍炮火擊退。查理十二世在波羅的海沿岸留下總數約1.5萬人的幾個監視軍後,未經宣戰即以其主力侵入波蘭。查理十二世先後佔領了華沙、克拉科夫、托倫,並在克利紹夫附近再次戰勝薩克森人,繼而廢黜了奧古斯都二世,宣布瑞典人的傀儡列琴斯基為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的擁護者在盧布林召開的國會上通過決議:加入俄國軍事同盟,並對瑞宣戰。根據納爾瓦盟約,俄國和波蘭於8月30日互相保證不單獨與瑞典締結和約。於是,查理十二世在波蘭的處境變得困難了:奧古斯都二世的擁護者仍擁有薩克森軍隊;瑞典殘酷的鎮壓和苛刻的軍稅政策激起波蘭人的積極反抗。

彼得一世正確地分析了敵人在波蘭的嚴重處境後,採取了堅決的行動。1701年12月21日,舍列梅捷夫的幾個龍騎兵團於埃雷斯特費爾第一次戰勝什利片巴赫將軍的1個瑞典軍。1702年7月30日,舍列梅捷夫再次重創什利片巴赫於古梅利斯戈夫。瑞軍殘部躲進佩爾諾夫。同時,阿普拉克辛所部迫使瑞軍退出俄國軍事基地新拉多加,將其擊潰於伊若拉河畔,並使其退向涅瓦河口的尼延尚茨要塞。特爾托夫指揮的帆槳船區艦隊分別在拉多加湖、凱克斯霍爾姆附近擊敗瑞典戰艦,迫其退向維堡。1702年10月22日,彼得一世奪佔了諾特堡要塞。翌年春,他又佔領尼延尚茨、揚堡和科波里耶。彼得一世為了切斷瑞典艦隊駛入涅瓦河的通道,在科特林島附近的河口南面的通航支流上修築了喀琅施洛特要塞。1704年夏,俄軍攻佔了強大的多爾帕特和納爾瓦要塞及伊凡哥羅德。由於薩克森軍隊有被瑞典和列琴斯基兩軍的優勢兵力殲滅的危險,彼得一世於1705年夏將主力部隊調至涅曼河畔的格羅德諾,在此與奧古斯都二世的部隊會合。此時,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已粉碎了瑞典分艦隊突入涅瓦河的企圖。

彼得一世把總指揮權交給奧古斯都二世,把步兵和騎兵指揮權分別交給奧吉爾維元帥和緬希科夫後,於1705年12月離開格羅德諾返回莫斯科。

1706年1月,查理十二世率2萬軍隊從華沙急速行軍向格羅德諾推進。瑞軍強行渡過涅曼河,迫使緬希科夫的騎兵部隊退向明斯克,在一到就攻佔格羅德諾設防工事的企圖未能奏效後,將被封鎖在工事里的同盟軍包圍了起來。奧吉爾維元帥無視俄軍的建議,只顧奧古斯都二世的利益,力圖把駐在格羅德諾的部隊一直留到夏季,甚至要進軍華沙與薩克森軍隊會合。

薩克森一個軍於1706年2月在弗拉烏什塔特附近的戰役中,被瑞軍擊潰後,3月23日,彼得一世下令將部隊從格羅德諾調往基輔。彼得不信任奧吉爾維而將執行周密計劃的任務交給緬希科夫。1706年3月底,在涅曼河即將解凍的情況下,俄軍從預先架好的橋上渡河,並巧妙地利用流冰和春汛甩掉了敵人。5月初,俄軍集中在基輔地區,那裡的一些大型築壘工事已經竣工。查理十二世由於未能追上俄軍,也未能迫使俄軍在與其不利的條件下交戰,便率領瑞軍自明斯克經盧茨克、盧布林向德累斯頓推進。彼得一世解除了奧吉爾維元帥及一部分與其有聯系的軍官和將軍的職務,將陸軍最高領導權交給舍列梅捷夫和緬希科夫,將海軍最高領導權交給阿普拉克辛。1706年10月29日,緬希科夫部隊在卡利什戰役中重創梅伊耶爾費利德將軍指揮的瑞軍。但是,奧古斯都二世已於1706年9月24日與查理十二世在阿爾特蘭施塔德單獨簽訂和約,根據和約,他放棄了波蘭王位,把它交給列琴斯基,這就使俄國失去了最後一個盟國。

第二階段。查理十二世在入侵俄國之前,將其軍隊擴充到9.5~10萬人。瑞典艦隊依然掌握著波羅的海的制海權,因為它無論在兵力上,還是在艦船的武器裝備上均比俄國海軍占優勢。瑞典把極大的希望首先寄予同烏克蘭黑特曼馬澤帕的秘密談判上,後者在查理十二世遠征前就已蓄謀倒向瑞典;其次寄予俄國內部政治局勢的不穩:巴什基爾起義、阿斯特拉罕起義、布拉文起義、反動的封建貴族階層和高級僧侶階層對彼得一世的進步改革不滿,等等。國際局勢同樣也有利於查理十二世的征服性計劃。英國外交直接促使瑞典國王遠征俄國。查理十二世的政治目的是:擊潰俄軍,迫使俄國接受「薩克森式」的和約,最後奪取俄國出海口。

軍事行動開始前,俄國武裝力量在兵力上略比瑞軍占優勢。俄國統帥部為了准備擊退瑞典的入侵,制訂了「必要時,將在本土進行交戰」的作戰計劃,並用樹乾等構築了築壘地帶和修建了軍事工程野戰工事,加固和修補了基輔—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一線的要塞,補給了新的火炮,建立了糧秣高爾夫「庫」,以保障部隊的供給;在組織上以步兵和騎兵編成的預備團隊補充了正規軍;還號召居民實現堅壁清野,武裝防禦敵人,抗擊征服者。反對瑞典入侵的斗爭已具有民族獨立戰爭的性質。

1707年秋,瑞軍自薩克森出發,於1708年初進入格羅德諾,同年6月強渡別列津納河,逼近俄國邊界。俄軍於1708年7月14日在戈洛夫欽戰役中受挫而退到第聶伯河對岸,集中在戈爾基鎮附近的築壘兵營內。6月,列文霍普特將軍的軍隊攜帶大批糧食和彈葯從里加出發,前來與主力部隊會合。查理十二世未等該軍到達,就於8月自莫吉廖夫向斯摩棱斯克推進。但是,瑞軍先頭部隊分別於9月10日、9月20~21日在多布羅耶村和拉耶夫卡村附近的戰斗中遭到失敗,約5000人被擊斃。查理十二世希望得到馬澤帕的援助,期待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對俄作戰,因而放棄了對斯摩棱斯克的進攻,而轉向烏克蘭。9月底,瑞軍沿通往斯塔羅杜布的道路前出到科斯捷尼奇,等候列文霍普特軍。但是,彼得一世親率游動隊於1708年10月9日在列斯納亞村附近的戰役中擊潰了1.6萬人的列文霍普特軍。此時,來自愛沙尼亞的什特羅姆別爾格所部2000人和來自維堡柳別克爾軍的1.2萬人對彼得堡的進攻也都遭到失敗。俄軍在涅瓦河畔的大捷為進一步增強波羅的海艦隊的力量創造了條件,使鮑爾將軍的軍、防守彼得堡的阿普拉克辛部隊的8個正規步兵團和騎兵團與主力部隊會合。

舍列梅捷夫搶趕在瑞軍前衛隊之前到達波切普、斯塔羅杜布和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基等城,從而使這些城市沒有被敵佔領。各城居民都參加了守城。黑特曼馬澤帕的叛變使軍事行動的進程復雜化了,但並未引起彼得一世和俄軍將領的恐慌。緬希科夫果敢地襲擊了巴圖林城,毀掉了那裡為敵人儲備的糧食、武器和彈葯,運出全部火炮。戈利岑佔領了馬澤帕的另一個大型據點白采爾科維,因而使自波蘭增援查理十二世的部隊難於到達。烏克蘭農民和市民到處反抗侵略者,居民嚴懲「馬澤帕部下」,烏克蘭軍隊絕大多數人忠於同俄國的結盟,米爾哥羅德團團長阿波斯托爾和奇吉林團團長加拉甘等人都很快率部逃離馬澤帕,加入烏克蘭軍隊,這一切暴露了馬澤帕和查理十二世的政治和軍事策略不得人心。

因馬澤帕叛變而重建的烏克蘭軍隊,在新黑特曼斯科羅帕茨基和從流放中回來的白采爾科維團團長帕利的率領下,已於1708年底在第聶伯河左岸的烏克蘭地區打擊瑞軍。為了切斷查理十二世軍隊與波蘭的聯系,彼得一世於1707年12月將戈利茨將軍的幾個團調往第聶伯河對岸,接近波蘭邊境;將7個龍騎兵團調往立陶宛以加強奧古斯都二世追隨者的部隊和俄國盟友黑特曼西尼亞夫斯基的部隊。由於俄軍和斯科羅帕茨基各團巧妙地實施機動而形成的烏克蘭軍事和政治形勢,以及彼得一世所採取的以亞述海艦隊軍事示威為後盾的外交行動,迫使土耳其和克里木汗中斷了與查理十二世特使的秘密談判,放棄了加入瑞典一方參戰的企圖。

1708~1709年之間的冬季,瑞軍駐扎在普里盧基、加佳奇、羅姆內和洛赫維察地域。1708年11月,由於當地居民在俄軍正規部隊協助下進行積極的抵抗,瑞軍擴大這一進攻基地的企圖被粉碎。烏克蘭居民拒絕執行馬澤帕向瑞軍提供糧秣的命令,而與俄軍士兵一起守衛江河的徒涉場和渡口,在路旁和森林裡伏擊敵人。查理十二世和馬澤帕沒有預料到事件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於是對當地居民實行殘酷的鎮壓,但其結果卻激起了居民對侵略者的更大規模和更加堅決的抵抗。

俄軍主力封鎖了瑞軍從哈爾科夫至別爾戈羅德的道路後,集結在博戈杜霍夫、阿赫特爾卡、列別金和蘇梅地域。瑞軍的秣嚴重匱乏,迫使查理十二世於1709年春轉向南方,即尚未遭受戰爭蹂躪的波爾塔瓦地區。1709年4月,瑞軍集中在波爾塔瓦地域。他們從行進中奪取波爾塔瓦的企圖,以及隨後幾次同樣的突擊均因遭到要塞駐防軍和居民的英勇抵抗而未獲成功。1709年7月8日,在波爾塔瓦戰役中,俄軍在彼得一世指揮下擊潰了瑞軍。6月30日,查理十二世的殘部在佩列沃洛奇納被緬希科夫的幾個團追上,不戰而降,而國王和馬澤帕則帶少數隨從逃往土耳其。波爾塔瓦的勝利是北方戰爭的轉折點,它預先註定了戰爭的結局將有利於俄國。

第三階段。俄軍在烏克蘭擊潰查理十二世的精銳部隊後,於1710年佔領里加、雷瓦爾、凱克斯霍爾姆、維堡和厄塞爾島。奧古斯都二世重新獲得了波蘭王位,他的軍隊在緬希科夫軍團的協助下將克拉索夫團和列琴斯基團逐到了波美拉尼亞。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強國,首先是英國,所採取的敵對的外交行動,使北方戰爭的進程復雜化了。英國不僅企圖分裂「北方同盟」,而且於1710年春在海牙與奧地利和荷蘭簽訂了保持「中立」的協定。同時,查理十二世還在英國和奧地利的外交援助下,成功地使土耳其也加入了北方戰爭。1710年,土耳其對俄宣戰。彼得一世雖然在普魯特河進軍中受挫,但他以割讓亞速城的代價與土耳其達成停戰協定。然而,在締結亞得利亞那堡和約之前,俄國還不得不在烏克蘭保持龐大的軍事力量。1713年,彼得一世以1個獨立英格曼蘭軍的兵力,在大橈戰船分艦隊和帆船隊的協同下,對芬蘭境內的瑞軍展開了堅決的進攻。1713年夏,先後佔領赫爾辛福斯和亞波,並於同年10月17日在波爾基納村附近的戰役中重創瑞軍。1714年3月,戈利岑在拉波拉村附近擊潰瑞軍,繼而佔領瓦扎城。由於俄國橈槳戰船隊在漢科角海戰中獲勝,瑞軍被徹底逐出芬蘭。

爭奪西班牙王位繼承權戰爭結束後,列強對北方戰爭進程的干涉加強了。俄國在外交上巧妙地利用了列強之間的矛盾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積極對抗他們的敵對行動。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彼得一世保留了從瑞典手中奪取的一些城市的貿易和其他特權;俄國於1713年與漢堡、盧卑克和但澤當局簽訂了協定,使他們在波羅的海享有與俄國進行「自由貿易」的權利;以及俄法普三國締結了同盟和友好的阿姆斯特丹條約。彼得一世外交方針的大膽改變,使瑞典的外交形勢急劇惡化,迫使查理十二世向俄國求和。盡管受到英國和漢諾威的外交壓力和軍事威脅,但俄瑞間的和約條款仍於1718~1719年在阿蘭會議上達成協議。可是,查理十二世的突然死去為埃列奧波拉女王取得瑞典政權,帶來了重重困難。

結束階段。英國為了不使俄國在波羅的海沿岸站穩腳跟,於1719年8月同瑞典簽訂條約。根據條約,英國承擔下述義務,即一旦俄國拒絕英國強行提出的由英國「調停」俄瑞兩國關系的建議時,就給予瑞典軍事援助。此後,漢諾威、普魯士、薩克森和丹麥也在英國外交壓力之下,與瑞典締結了和約。英國雖未對俄宣戰,但卻把俄國大使逐出倫敦,並3次將諾里斯海軍上將的分艦隊派往波羅的海,企圖挑起與俄國艦隊的沖突並予殲滅。但彼得一世採取了外交措施,得以防止同英國發生戰爭,粉碎了英國將其他國家拖入對俄戰爭的企圖。諾里斯未能殲滅在海岸炮兵防衛下隱蔽在港灣和岩島群的俄國艦隊。同時,俄國艦隊在厄塞爾海戰和格連加姆島附近的交戰中取得輝煌勝利,表明了俄國海軍較之瑞典海軍已佔極大優勢。瑞典海軍在遭到重大損失後,已無力保衛本土,阻止俄國強大的登陸兵登陸。1720年,瑞典同俄國恢復和談,締結了尼什塔特和約。俄國在北方戰爭中取得勝利,圓滿地結束了它為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而進行的長期斗爭;這些勝利與彼得一世實行重大的內部改革一起使俄國成為一個強國。

由於彼得一世軍事改革而建立的俄國正規陸軍和海軍在戰爭過程中顯示出了良好的戰斗素質。俄軍戰略的特點是達到目的的決心堅定、斗爭樣式靈活。彼得一世力求在野戰中殲滅敵有生力量,而不是攻佔要塞。他反對在敵交通線上實施徒勞無功的機動,反對採用警戒線體系作戰。俄軍准確地選擇主要突擊方向,根據武裝斗爭機動方式的改進發展戰略。正規軍的行動與居民的游擊活動相結合。廣泛地使用游動隊和實施獨立支隊襲擊,以及經常派遣騎兵騷擾敵後和殲滅部署孤立之敵。圓滿完成組織陸海軍同時在數個方向上協同行動的任務,探索並採用海軍同海上勁敵作戰的方法。在北方戰爭中,線式戰術達到了發展的高峰。同時,出現了淘汰這一戰術的趨勢——在戰斗隊形的兩翼集中兵力。更有效地利用多面堡壘和築壘兵營內的各種火器。預備隊的作用大大提高,擲彈兵被作為步兵的一個新兵種劃分出來,騎兵形成為一個兵種。炮兵第一次出現團的編制,工程兵也首次有了固定的分隊編制。在步兵和騎兵中出現了兵團的編制。裝備有60~80門火炮的戰列艦成為艦隊的基本戰斗單位,而總隊成為橈槳戰船隊的高級兵團。陸海軍的中央指揮機關在組織上固定下來了。軍事委員會在制訂戰爭計劃和指揮戰爭上的作用得到了提高。

⑥ 巴圖汗·卡拉德尼茲的個人資料

巴圖罕-卡拉德尼茲效力過貝西克塔斯、特拉布宗等土超球隊,2016年初與錫瓦斯體育終止了合同,成為一名自由球員。
2008年,當時年僅17歲的巴圖罕-卡拉德尼茲就入選了土耳其國家隊,累計為土耳其國家隊出場2次,沒有取得進球。
德國足球數據網路媒體《轉會市場》給巴圖罕-卡拉德尼茲標出的評估身價為75萬歐元,2009年評估身價曾達到325萬歐元。

⑦ 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有那些

1、柏舉之戰。前506年,吳王闔閭以救援蔡國為名,親率三萬吳軍深入楚國境內,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在逼迫楚軍退出蔡國回國之後,舍棄擅長的水軍,改由陸路奇襲。最後在柏舉,20萬楚軍主力被吳軍擊敗,吳軍長驅直入,很快就佔領楚都郢城,楚國幾近滅亡。

5、官渡之戰。199年六月,袁紹率十萬大軍南下,直取許昌,曹操則領兵二萬以主力在官渡一帶守住要塞迎戰,此後兩軍相峙於官渡,袁軍兵力仍占優,而曹操缺兵少糧,只可速戰不可久峙。曹操親自率軍奇襲烏巢,將袁軍糧草燒盡,袁軍無糧,軍心渙散,曹軍以少勝多,擊潰袁軍。

⑧ 世界上已經小有名氣的90後足球明星有哪些

薩科(Mamadou Sakho )法國
1990.02.13 巴黎聖日耳曼 後衛

雷蒙-曼科 (Reimond Manco) 秘魯
1990.08.23 利馬聯隊 中場/前鋒

克里斯蒂安-納扎利斯 (Cristian Nazarith) 哥倫比亞
1990.07.13 卡利美洲 前鋒

亨利-塞維特 (Henri Saivet) 法國
1990.10.26 波爾多 中場

米拉萊姆-皮亞尼奇 (Miralem Pjanic) 波黑
1990.04.02 梅茲 中場

巴圖漢(Batuhan)土耳其
1991.4.24 貝西克塔斯 前鋒

易卜拉欣-拉彪 (Ibrahim Rabiu) 奈及利亞
1991.03.15 里斯本競技 中場/前鋒

盧利尼亞 (Lulinha) 巴西
1990.04.10 科林西安 中場

澤費克 (Genero Zeefulk)荷蘭
1990.4.5 埃因霍溫 前鋒

索替里斯-尼尼斯 (Sotiris Ninis) 希臘
1990.04.03 帕納辛納科斯 中場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99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2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4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2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7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2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4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2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0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