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土耳其有德國虎式
⑴ 二戰德軍坦克
呵呵您好,我就是個士兵,讓我來回答您的問題吧。不過您的要求很多,我一一給您打字解答後,希望您能多給點分。^_^
二戰中、末期,德國亨舍爾、克虜伯等重型工業公司,都相繼研發出了適合德軍裝備的中、重型坦克,就是為了在蘇軍的T-34、盟軍的M4、丘吉爾等坦克面前取得「技術上的絕對優勢」...501重型坦克營是第一個建立的,接著是502、503、504...一直到508。509重型坦克營本來計劃1945年3月10日成立,但因為生產出來的虎式(虎I)坦克、虎王(虎II)坦克數量有限,並且前幾個成立的坦克營都在前線損失慘重,所以計劃裝備509坦克營的那些虎I、虎II坦克就都散了分給其它需要補充的重型坦克營。所以,德國重型坦克營共有8個。
第二個問題,這些重型坦克營雖然都有各自名義上所配屬的師。但實際上它們並不完全歸屬哪個師。它們相當於「戰場救火員」...因為配屬很多「虎」式坦克,所以它們的戰鬥力無疑是非常強悍的。這意味著,如果一處即將被蘇軍、美軍突破,那麼它們就要奔赴那一地區進行「救火」...例如1944年的蘇聯戰場上,面對蘇軍坦克裝甲集群發動的「十次進攻戰役」,德軍各個部隊防守的都非常艱難。面對這種情況,它們就不和自己歸屬的部隊一起作戰,而是充當了「總預備隊」,哪裡出現被蘇軍裝甲集群突破的危險,它們就奔赴哪裡。其中,502、503重坦克營曾聯手突破了蘇軍的包圍圈,救出了數個被圍的德軍步兵師。它們也沒有固定的所屬部隊,例如德國第7裝甲師,501、502、503重型坦克營都曾在名義上屬於它的旗下。
關於第504重型坦克營:第504重坦克營成立於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間,1943年2月,該營接收了第一批20輛虎式坦克,1943年3月12日,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該營先頭部隊抵達北非,共計有三號坦克25輛,虎式坦克18輛,裝甲befehlswagen 2輛(不知道是什麼車輛),4月13日,裝備了17輛虎式坦克的第二連也到達北非的突尼西亞。由於第501營的11輛虎式坦克失去了他們的指揮官,所以在3月17日被劃歸給第504重坦克營指揮,此時該營的虎式坦克達到了43輛。第504重坦克營的所有虎式坦克均在北非戰場損失掉了,多數毀於機械故障或因油料短缺被放棄了,英軍也在戰場上繳獲了幾輛。第504重坦克營的倖存者們在1943年5月12日向英軍投降。1943年6月4日,第504重坦克營在義大利的trapani 重新組建,1943年7月11日,該營出動17輛虎式坦克配合赫爾曼.戈林裝甲師對在義大利的美軍灘頭陣地發動攻擊,但是在盟國海軍的艦炮火力下,僅三天的戰斗該營就損失掉了10輛虎式坦克,隨即又有6輛虎式坦克被擊毀或因機械故障被放棄。在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後,該營殘存的一輛虎式坦克被裝船運過了義大利的messina海峽,退回德國本土進行休整。在來自第18裝甲師的支援下,該營重新組建了三個齊裝滿員的虎式坦克連,隨即該營返回義大利戰場,在這里第504重坦克營短暫的支援了黨衛軍第17師的進攻,隨後又配合第362步兵師對安齊奧的盟軍發動攻擊,成功的阻止了盟軍的前進。第504重坦克營在義大利參加了很多行動,例如安諾河戰役,義大利北部防衛戰等等。1944年該營被部署到維也納地區,同時接收了新型的虎王坦克,1945年2月12日,第508重坦克營又向該營移交了15輛虎式坦克。1945年4月28日,該營在義大利向盟軍投降。
其它的重型坦克營初期大都在東線作戰,1944年底開始,一些從東線撤下來的重型坦克營湊在一起參加了阿登反擊戰。在這場失敗的反攻戰中,基本上這些僅余的重型力量也損失殆盡了...但是在1944年末期以前,它們的戰績綜合起來說還是很牛的。
統帥堂,統帥部。相當於現在的總參謀部,它的作用是集中好的將軍、元帥在一起來研判戰場形勢。德軍二戰時期的統帥部從1936年基本成型,到1945年最後完蛋,它的表現無疑是所有參戰軍隊中優秀的。
哎呀,累死我了0...望朋友可憐可憐啦,多給點分。有問題的話,再問,我再回答就是。
⑵ 請問這個是什麼坦克
類型:三型中型坦克(三號坦克PanzerkampfwagenIII)
原產國:納粹德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39-1945
用戶:納粹德國
羅馬尼亞
匈牙利
土耳其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參與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產歷史:
研發者:戴姆勒.朋馳
研發日期:1935-1938
生產商:戴姆勒.朋馳
生產日期:1939-1943
製造數量:5774
衍生型:三號突擊炮
基本規格:
總重量:22噸
全長:5.52米
寬度:2.90米
全高:2.50米
操作人數:5人
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及通訊員
--------------------------------------------------------------------------------
裝甲厚度、類型70毫米
主要武器Kwk3637毫米坦克炮A-F型
Kwk3850毫米坦克炮F-J型
Kwk3950毫米坦克炮J¹-M型
Kwk3775毫米坦克炮N型
次要武器2-3挺MG34機槍
發動機梅巴赫HL120TRM12汽缸汽油發動機
輸出功率295匹馬力
推重比12匹/噸
懸掛系統扭力軸
最大行動距離155公里
最高速度40公里/小時(平地)
⑶ 二戰時具有拆街力量的戰車,德國突擊虎當之無愧,為何留存極少呢
在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武器,今天我們要來講述的就是德國的突擊虎戰車。其實德國的突擊虎戰車是源自於虎式坦克,當時的德國,虎式坦克的底盤是很少用來生產戰車的,突擊虎就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種。突擊虎的誕生是因為德國在攻打斯大林格勒的時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礙斯大林格勒的防護工作做的非常之好,所有的可以進攻的地方都有大量的鋼筋混凝土製作成的堅固防線。此時的德國想要攻擊斯大林格勒,就必須擁有一個可以擊潰這些防線的武器。
再到後來德軍不斷的被擊退,突擊虎戰車也因為自身的缺陷變得越來越少,因為在戰爭過程當中很多時候,士兵不得已拋棄戰車。所以總的來說突擊火戰車雖然火力很猛,但是對於戰爭來說,依然是一個失敗的設計。在戰爭之後這種戰車也是沒有被保存的很好,原型車很罕見了。
⑷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熟悉二戰的朋友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德國的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依靠強大的空軍作為後勤支援,配合以“閃電戰”的思想,在地面機械化部隊的牽引下,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攻陷了大半個歐洲,將戰車一直開到了英國附近,有包括法國和波蘭在內的歐洲大國被德國征服,此時的德國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而土耳其位於亞洲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的色雷斯東部地區,地跨歐亞兩大洲,扼守土耳其海峽(黑海海峽),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歷來是各國戰爭時期的紛爭之地。而在整個歐洲都陷入一團戰火的狀況下,身為歐洲邊境的土耳其卻一直保持著中立的態度,而德國也貌似沒有對土耳其動手的行為,這不禁讓人產生了疑問。因為拿下土耳其德國軍隊既可以直接進軍中東,直取印度,又可以完成對蘇聯的戰略包圍,那麼為何一直到二戰結束都始終未見德國對土耳其動手呢。
最後也是德國自身的的原因,我們知道在一戰之後德國的軍工體系被肢解,但是其之後默默的悄然建設軍隊力量,這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就是空軍,其次是陸軍,但是海軍卻一直是德國的弱項,由於海軍艦艇建設動靜太大,德國一直無法有效將其隱蔽,因此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力量在歐洲來說是戰力比較弱的。而德國想要攻擊土耳其就必須要經過地中海,雖然英國戰力有損,但是海軍是其強項,而地中海也一直處在英國的保護之中,因此德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在海上去與英國抗衡,這也是不攻打土耳其的一個主觀原因的所在。
⑸ 為什麼有人稱土耳其國家足球隊為"德國二隊
因為在德國居住的土耳其人有700萬,參加2002年世界盃的土耳其隊有8名球員出生在德國。在德國教練加上在德國出生的球員,土耳其足球深深打下德國足球的烙印。
⑹ 虎式坦克為什麼叫虎式坦克為什麼不叫獅式坦克歐洲不是沒老虎嗎歷史
虎式重型坦克(德文:Panzerkampfwagen Tiger Ausführung E ,德國代號:Sd.Kfz. 181,又稱:虎式坦克/虎Ⅰ坦克/六號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所使用的一種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國投降為止,一直活躍於戰場第一線。虎式坦克在戰爭中擊毀了大量的敵軍坦克也包括其它火炮,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對手,凡是在戰斗中能夠擊毀或擊傷虎式坦克致其被遺棄的盟軍坦克,人們都會尊稱其為馴虎者。
老虎作為現今地球上的頂級掠食動物,受到崇拜然的事,就如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都沒有獅子,但我國到處都是獅子的雕像一樣。
在自然界中,老虎在體形、力量、敏捷性方面都不是獅子能比的。
⑺ 問: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土耳其其實和納粹的關系不錯,甚至差點加入軸心國。這樣怎麼興兵攻打?
原因是1據「考證」,他們都有雅利安人的血統。2土耳其因為近代史中的經歷跟西方的感情不好。不過德國當時是後起之秀,所以沒怎麼參與那些事,它是個例外。一戰之後,「同病相憐」的它們反而更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再一個,二戰爆發後,土耳其是中立國中對納粹抱有好感的少數國家之一。它有不少資源對納粹有利,而英國等在它周圍的軍事力量和國內的反納粹勢力讓他不敢加入軸心國。而土的中立國地位對納粹是有很多好處的。因為,納粹在中東沒有足以制衡英法等的力量(地中海的制海權始終在英國手裡)。那麼如果土加入了軸心國,英法蘇很可能就在中東會師了。而土不加入,中立國的地位使得同盟國勢力無法接壤。一旦大戰全面爆發,北非戰場和高加索戰場被割裂。這對人力資源等相對同盟國來說較弱的軸心國好處更大。所以,土中立未必不是好事。那麼納粹沒必要再要它加入。
⑻ 關於二戰的問題
Webley & Scott 左輪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45英寸(11.4mm)
彈夾:7發
該槍經過多年的研製,在二戰中得到廣泛的運用,這和Lee Enfield 4型步槍的情況差不多。早在1904年,就發展了一種.455口徑的全自動手槍,但此槍的尺寸、後座力和易卡殼等原因使英軍沒有採用。此後,開始研製.45口徑的半自動手槍。
Lee Enfield 4型步槍:
工作方式:非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10發
Lee Enfield 4型步槍是在對非自動步槍經過30年以上的精心改進的基礎上研製的。該槍的原型是詹姆斯.李(蘇格蘭人,後移民美國)研製的1895式步槍。1895式步槍發射6毫米高速彈,但它的筆直拉動的槍栓在戰斗中證明是很不方便的。
1907年,帶短彈倉的Lee Enfield(SMLE) II型步槍被引進英國,幾年後Lee Enfield III型隨著出現。這些步槍都使用了一種轉動工作的槍栓,而不是筆直的。這種方式能使一名訓練有素的士兵以每分鍾15發的速度射擊。在一戰中,這些步槍成為英國步兵的制式武器。
在對SMLE設計進一步簡化的基礎上,在1928年,誕生了Lee Enfield 4型步槍。該槍直到1941年才開始大量生產,並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
Sten 沖鋒槍:
工作方式:半/全 自動
口徑:.352英寸(9mm)
彈夾:32 發
射速:550發/分
在1940年,一系列的災難都降臨到了英軍的頭上,當時迫切需要大量的步兵武器,斯坦因沖鋒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研製的。它設計簡單、廉價、易於大量生產,雖然它沒有隨著英軍而流行起來,但事實證明它是一種有效的武器。該槍的許多缺陷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做工粗糙使彈倉口易變形、彈倉彈簧強度不夠……。不過不要指望在眾多的車庫和小工廠中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武器。在二戰中,該槍產量超過400萬支。
布朗式輕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風冷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30發
射速:500 發/分
輕機槍首次出現是在一戰的後期,當時的中型機槍普遍不能隨步兵沖鋒,這導致了德國MG08、英國LEWIS、美國布朗寧輕機槍的出現。在30年代,LEWIS被英國版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即布朗式輕機槍取代。
該槍使用英國.303英寸彈葯,最明顯的特點是30發彎曲形彈夾從上方插入。由於它只有22.25磅重,一個人就可以使用,但通常一把槍配備兩人,一人負責攜帶彈葯和裝彈。盡管它射速不高,但實戰證明,它在各種環境下都有很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馬克 I 型重機槍:
工作方式:自動,水冷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250發
射速:450發/分
HIRAM MAXIM原是一個美國工程師,在十九世紀80年代移民英國。1884年,MAXIM展示了他的新武器——第一個真正的機槍。以MAXIM的機槍為原型,VICKERS(一個英國武器製造商)生產了這種水冷式機槍,它成為英軍在一戰和二戰中使用的標准中型機槍。
該槍使用了可快速更換的槍管和可容納4公升水的鋼制護套,這使它可以保持數小時連續射擊,提供強大的火力。該槍性能可靠,使其得到廣泛的使用。不過,和其它水冷式機槍一樣,它重量過大,連三腳架在內重達38公斤;再水的重量和彈葯使它很笨重,開火時移動不靈活。
二戰美國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8發
簡介:Garand 步槍,是美國步兵的標准配置步槍。
以它的發明者John C.Garand的名字命名。
它是第一種在戰場是廣泛使用的半自動步槍。盡管它在1936年就被軍隊採用,直到1943年一直是供應不足,但到戰爭結束時,它的產量卻超過了4百萬支。M1 步槍易於分解和清潔,它的口徑、彈丸速度和半自動性能的結合提供了優於其它步槍的火力。它唯一的缺點就是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
湯姆森沖鋒槍
工作方式:半/全自動
口徑:0.45英寸(11.4mm)
彈夾:20和30發、50發(彈鼓)
簡介:JohnT.Thompson曾參與發展`03式步槍和Colt.45手槍,湯姆森沖鋒槍的原型槍於1920年春天誕生,盡管它有優秀的測試參數,但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都沒有採用它。湯姆森Colt公司鑒定了生產15,000支該槍的協議,即1921式。這批槍的生產一直持續到二戰前夕。在1940年,美國陸軍訂購了20,000支該槍;在1941年,陸軍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單。該槍最大的優點是可靠,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工作。
主要的缺點是太重——超過10磅,缺乏穿透力(這也是二戰中所有沖鋒槍的共同缺點)。
0.30英寸(7.62mm)M1919A4式重機槍,是美國軍隊的制式武器,也是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使用的主要重機槍之一。它是M1917Al式勃朗寧重機槍(水冷式)的改進型,其主要改進是去掉水筒,改水冷為氣冷。它的一大特點就是槍管外部有一散熱筒,筒上有散熱孔,散熱筒前旋合助退器。它發射0.30英寸(7.62m)M1式重尖彈和M2式尖彈,彈頭之初速為792~823m/s,由250發彈帶供彈,理論射速為450~600發/min,膛線右旋4條,纏距為254mm,槍全長為1044mm,槍管長為610mm,瞄準基線長為353mm,槍身重為14.1kg,槍架重為6.36kg,槍全重為20. 46kg,槍架高低射界為-45°~+ 27°,槍架方向射界為360°。
0.30英寸(7.62mm)M1919A6式重機槍,此槍是M1919A4式的改進型,由美國的柯爾特武器公司製造,它是美軍使用的主要機槍之一。此槍的構造和M1919A4式基本上相同。兩種機槍相比,M1919A6式比M1919A4式重量要輕,這樣增加了機動能力,在散熱筒前增加了兩腳架,增加了魚尾形的槍托,這樣可以兼作輕機槍用。它發射0.30英寸(7.62mm)M1式重尖彈和M2式尖彈,彈頭之初速為792~823m/s,由100或250發布彈帶供彈,膛線右旋4條,纏距為254mm,槍全長為1346mm,槍管長為610mm,槍身重為14.7kg,理論射速為400~500發/min。
二戰德國
毛瑟卡賓98K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0.312英寸(7.92mm)
彈夾:5發
簡介:在1935年德國正式採用短卡賓98式(Karabiner 98 kurz), 一直沿用到二次大戰之後,為德國的主力步槍。 其間經過多次設計更改, 大多是為了易於生產, 例如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沖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 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沖壓鋼板。 一般而言, 1944年之後的98k,因為戰爭情勢的轉變, 製造品質也每況愈下。 後期的一些步槍, 連刺刀座都省略了。
98k的特徵, 除了標准毛瑟的刺刀座, 葉片保險, 分岔左槍栓閉鎖榫和彈殼片外,還有在左側的槍背帶, 準星護罩, 下彎拉柄, 槍托在拉柄頭位置有對應凹槽,槍托中間有供分解撞針用的金屬洞等。
毛瑟卡98K,一直是二戰德軍所有地面部隊士兵的標准裝備,榴彈發射器和刺刀可裝在槍口
這種槍比較常見,可是在性能上比不上美國的M1
MG42式輕/重機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式
口徑:0.312英寸(7.92mm)
彈夾容量:50/250 發
射擊速度:1500發/分
簡介:MG-34改良的型號,是世界上最好的輕機槍之一,它的變形槍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射速高使它成為很具威脅的武器;那些面對過它冰雹般打來的子彈的人,都會對那「撕裂油布」一樣的聲音留
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槍管可快速更換;槍身使用沖壓鑄件,利於批量生產。該槍非常可靠,而且使用廣泛,可以配備兩腳支架、三腳支架等,並大量取代應用廣泛的MG34輕機槍。但由於它的方形槍管,
使它不適於作為坦克的輔助武器。該槍的突擊型配有75發的圓形彈鼓。由於原型槍的設計非常成功,所以直到50年代才出現它的改進型。
MP38/40,每彈閘30發子彈,可折疊的外形,開發的初衷是為了提供給戰車和潛艇乘員使用,隨著量產型的增加,逐漸分配到部隊小隊長或SS突擊小隊人員中。
產量比較高,性能可靠,不過彈夾一次只能裝32發,比不上紅魔的PPS-43
MP40沖鋒槍,及其原型MP38沖鋒槍,是具有沖鋒槍特點的第一種沖鋒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沖鋒槍。在1940年至1944年間,共生產了1,037,400餘支MP40沖鋒槍。
MP44突擊步槍——由STG44和MP40改進而成,做輔助機槍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德國陸軍設計師路易斯·施邁瑟開始研究利用短葯筒的全自動步槍。實驗證明普通的步槍彈葯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使其在連發射擊時難以控制。此後,自動步槍一直使用短葯筒彈葯,並且開始取代普通步槍、輕機槍。施邁瑟設計的原型槍MP43非常成功。1944年,該槍定名為MP44型,一年後改稱突擊步槍。目前可找到的資料顯示1945年的阿登戰役中德軍士兵第一次使用了該槍,MP44給它的敵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聯很快就生產出了他們自己的改進版MP44——聞名世界的AK47突擊步槍
性能數據
MP43/44式
口徑:7.92mm
初速:500m/s
有效射程:500m
槍口動能:1666J
理論射速:500發/min
自動方式:導氣式
閉鎖方式:槍機偏轉式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 彈匣 彈匣 彈匣
容彈量:30發
全槍長:940mm
槍管長:419mm
膛線:4條右旋,纏距254mm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5.1kg
瞄準裝置
準星:球形,帶護圈 覘孔式
配用彈種 7.92×33,mm槍彈
毛瑟卡賓98K步槍
GEWEHR 1943式半自動步槍
GEWEHR 1943式半自動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7.92mm
彈夾:兩個5發彈倉
幾乎每一種武器德國都生產出了世界一流的產品,但在半自動步槍上他們始終不如美國的M1型步槍。該槍在性能上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可靠性也不太好,所以始終沒能取代毛瑟1898式步槍。
1911式點45口徑勃郎寧手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0.45英寸(11.4mm)彈夾:7發
簡介:由John M.Browning發明,是二戰時期最著名的美國手槍。在西美戰爭期間,美軍普遍反映小口徑的左輪手槍威力不足,軍隊急需一種有較大威力的大口徑手槍。在這種需求下,1911式.45口徑勃郎寧手槍誕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廠在1911—1915年間生產這種手槍,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60%在法國的美軍士兵都配備了它。一戰後,又在扳機、撞針、握把和結構上對它進行了改進,主要是使它更輕便。在二戰期間,它只配備給軍官和班長,並不是美軍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備手槍的條例被扔到了一邊,在前線許多士兵都擁有一把1911式手槍。它被認為是最後可以依*的武器,盡管幾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沒有人會否認它所帶來的安全的感覺。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標準的美軍隨身武器。
M1 加蘭德步槍。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30英寸(7.62mm)
彈夾:8發
簡介:M1 步槍,又稱Garand 步槍,是美國步兵的標准配置步槍。
以它的發明者John C.Garand的名字命名。
它是第一種在戰場是廣泛使用的半自動步槍。盡管它在1936年就被軍隊採用,直到1943年一直是供應不足,但到戰爭結束時,它的產量卻超過了4百萬支。M1 步槍易於分解和清潔,它的口徑、彈丸速度和半自動性能的結合提供了優於其它步槍的火力。它唯一的缺點就是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
毛瑟卡賓98K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0.312英寸(7.92mm)
彈夾:5發
簡介:二戰德軍所有地面部隊士兵的標准裝備,
榴彈發射器和刺刀可裝在槍口。毛瑟1898式步槍是二十世紀初大多數步槍的原型,包括美國的SPRINGFIELD
1903式步槍。它使用的7.92mm毛瑟彈,從1888年開始生產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該槍性能優越、工作非常可*,
它和它的變形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被德軍廣泛用。98K型卡賓槍比標準的98式短6英寸。
MG42式輕/重機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式
口徑:0.312英寸(7.92mm)
彈夾容量:50/250 發
射擊速度:1500發/分
簡介:MG-34改良的型號,是世界上最好的輕機槍之一,它的變形槍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射速高使它成為很具威脅的武器;那些面對過它冰雹般打來的子彈的人,都會對那「撕裂油布」一樣的聲音留
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槍管可快速更換;槍身使用沖壓鑄件,利於批量生產。該槍非常可*,而且使用廣泛,可以配備兩腳支架、三腳支架等,並大量取代應用廣泛的MG34輕機槍。但由於它的方形槍管,
使它不適於作為坦克的輔助武器。該槍的突擊型配有75發的圓形彈鼓。由於原型槍的設計非常成功,所以直到50年代才出現它的改進型。
步槍:毛瑟98(7.92毫米)對三八大蓋(6.5毫米)
沖鋒槍:MP40對100式(沒見過)
突擊步槍:STG44對(日本沒有)
機槍:MG42通用機槍(與現代機槍比毫不遜色 7.92毫米)對歪把子(最可笑的機槍,用漏斗裝子彈,6.5毫米)
日本輕機槍。1922年(即大正11年)製成,故名。槍長1.1 米,全
重加。2 公斤,口徑6.5 毫米,射速每分鍾500 發,彈匣可裝彈30發,
彈葯可與三八式步槍通用。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易出故障,裝彈較費力。需要一個人打,一個人往漏斗里塞子彈。
用於侵華戰爭,因其槍托弧形折向一側,故中國稱之為「歪把子機槍」。1939年在
其基礎上改進為九九式機槍(該年為日皇紀元2599年故名),口徑為7.7 毫米,但
因生產能力不足,裝備不多。
附2:德國MG42通用機槍資料
口徑----7.92mm
初速----755m/s
理論射速----1200發/min
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
閉鎖方式----中間零件(滾柱)式
發射方式----連發 二戰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Entente)之間的戰斗。 德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卻加入到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作戰。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二戰中德國出了不少好武器,象虎式豹式坦克,P40P38沖鋒槍,V1V2飛彈,BF109戰斗機,ME262噴氣戰斗機,多拉卡爾大炮等都是精品。精度好威力大,性能可靠,缺點就是質量好了產量卻始終上不去。虎式坦克的最高月產量不到100,ME262噴氣戰斗機性能非常優異,據說在空中只被擊落過一架,但是只造了幾百架。相反,蘇聯的東西性能雖有差距,但是產量驚人,T34坦克整個二戰中造了十萬零三千四百輛,波波沙沖鋒槍製造了八百萬支,各種口徑的迫擊炮超過三十萬門,巨大的數量優勢彌補了性能上的不足。
二戰期間的6年間,世界各國共生產並裝備了約29萬輛坦克 。
很多,撒哈拉以南的大部分國家,南美國家,歐洲的有如下:
愛爾蘭:其政府傾向於軸心國,拒絕英國使用基地的要求,但有一些愛爾蘭人在英軍中服役,另外北愛的首府貝爾法斯特遭德國轟炸後,愛爾蘭曾出手救援。
瑞士聯邦:其採用武裝中立,瑞士空軍在整個二戰中擊落了30架越境的德國飛機和數量不詳的同盟國飛機,雖然看起來它是比較中立的,但它在二戰中對德國起的作用相當的驚人,說它是德國最有力的盟友一點也不過分。
聖馬利諾共和國:來自聖馬利諾的志願者曾在義大利軍隊中參戰。並有一次被皇家空軍空襲的紀錄。這次空襲造成了約60人死亡。二戰期間,聖馬利諾收容了十萬名難民,而她本身的人口只有一萬五千。而在1944年9月21日,聖馬利諾對軸心國宣戰。做為一個這樣的國家,它的表現的確讓人佩服。
列支敦斯登公國:列支敦斯登在1868年就宣布解散軍隊,最後一名士兵死於1905年,這種國家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葡萄牙:葡萄牙從19世紀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起就一直是英國的附庸國,希特勒曾經有入侵葡萄牙的打算,但後來還是作罷。其獨裁者薩拉查博士讓葡萄牙長期處於中立狀態,在雙方中左右逢源,狠狠地賺了一筆。葡萄牙曾派出500人的綠色師團參加對蘇作戰,原因沒人知道。二戰中後期,在英美壓力下,同意亞速爾群島為盟軍使用,這是個典型的牆頭草。
瑞典王國:這個國家的表現的確不錯,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德國沒興趣去佔領它,它卻能通過鐵砂出口收入頗豐。但是一直在做提防德國入侵的准備。丹麥和挪威的抵抗運動以瑞典為後方基地。其福博斯公司生產的火炮在二戰中打下了不小的名氣。而且瑞典還營救了大量的猶太人,瑞典在匈牙利的特使瓦倫堡解救了近13萬名猶太人!可他本人卻在被蘇軍俘虜後被押到莫斯科秘密殺害,理由是他的家族控制的福博斯公司曾為德國生產軍火!
西班牙:老謀深算的佛朗哥一直在左右搖擺,但德國在英倫空戰中的失敗使他終於把持住了。在二戰中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做買賣,給雙方出口鎢是西班牙最大的收入,從盟國方面進口糧食和石油(其中不少加價賣給了德國……)西班牙在45年4月11日與日本斷交。至於西班牙的藍色師團名氣倒不小,但我實在找不到他們的戰斗記錄。
土耳其:凱末爾死後土耳其的內部是相當的混亂,但還是保持住了中立,其中首相格拉喬盧曾經在42年發表支持軸心國的言論,鼓吹希特勒消滅俄羅斯是偉大的功績,並且集結26個師在土蘇邊境對蘇聯造成了壓力,介於這兩國在歷史上是世仇,這點行動是很正常的。土耳其還是德國唯一的鉻來源,搖擺不定的土耳其人在45年二月才對德國宣戰,考慮到聖馬利諾這種國家都載4年對德宣戰,只能說凱末爾的臉都被這幫傢伙丟光了。
梵蒂岡教皇國:中立國,但其在幫助納彩戰犯出逃的事情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不過羅馬教廷從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馬爾他騎士團:十字軍時代的產物,1099年獨立並有主權的特殊團體,據說現在花五萬美圓就可以在那裡買個騎士頭銜,誰錢多燒的可以去過把癮。中立國。
安道爾公國:中立國,由法國和西班牙共同管理。
坦克:虎王(讓同盟國聞風喪膽 88毫米炮)對雜牌坦克(多為37毫米炮,兩顆手雷解決)
飛機(戰斗機):ME262(噴氣式飛機,掛有空對空導彈)對零式
海軍:U艇(也是令盟軍聞風喪膽)對大和號(被潛艇幹掉了)
單兵反坦克武器:鐵拳火箭(擊穿250毫米優質鋼裝甲)對(日本沒有)
主要作戰方式:坦克沖鋒,閃擊戰,步兵持沖鋒槍沖鋒 對 拚刺刀
第1節 德國1號輕型坦克 第2節 德國2號輕型坦克 第3節 德國3號中型坦克 第4節 德國4號中型坦克
第5節 德國黑豹式中型坦克 第6節 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第7節 蘇聯T-34中型坦克 第8節 蘇聯IS系列重型坦克
第9節 美國M-4中型坦克 第10節 日本「坦克」 第11節 英國各型坦克 第12節 美國其他坦克
第13節 美國坦克殲擊車 第14節 蘇聯其他坦克 第15節 蘇聯突擊炮 第16節 德國坦克殲擊車
第17節 德國其他坦克 第18節 法國坦克 第19節 義大利M系列坦克 第20節 瑞典Mtrv M-42中型坦克
第21節 完結篇
二戰艦船
第1節 美國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第2節 美國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第3節 英國戰列艦 第4節 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
第5節 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 第6節 日本大和級戰列艦 第7節 英國戰列巡洋艦 第8節 日本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第9節 德國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第10節 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 第11節 日本其他戰列艦 第12節 日本航母
第13節 日本巡洋艦(1) 第14節 日本巡洋艦(2) 第15節 英國南安普敦級巡洋艦 第16節 義大利維內托級戰列艦
第17節 美國重型巡洋艦 第18節 美國輕型巡洋艦 第19節 美國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第20節 美國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第21節 日本驅逐艦 第22節 美國其他戰列艦 第23節 中國寧海級輕型巡洋艦 第24節 義大利其他戰列艦
第25節 日本伊-400潛水航母 第26節 英國戰斗級驅逐艦
二戰飛機
第1節 德國JU-87轟炸機 第2節 梅塞施米特 Me-109戰斗機 第3節 福克 FW-190戰斗機 第4節 梅塞施米特 Me-262戰斗機
第5節 德國其他飛機 第6節 蘇聯伊爾-2攻擊機 第7節 日本零式戰斗機 第8節 日本其他飛機
第9節 英國颶風式戰斗機 第10節 英國噴火式戰斗機 第10節 波音 P-26「玩具槍」戰斗機 第11節 美國P-38戰斗機
第12節 美國P-39戰斗機 第13節 美國P-40戰斗機 第14節 美國P-47戰斗機 第15節 美國P-51戰斗機
第16節 蘇聯米格-3戰斗機 第17節 蘇聯拉沃金戰斗機 第18節 蘇聯雅克-2/4系列轟炸機 第19節 英國劍魚式攻擊機
第20節 美國B-17轟炸機 第21節 美國B-29轟炸機 第22節 德國HE-112戰斗機 第23節 義大利CR.25轟炸機
第24節 義大利MC.200系列戰斗機 第25節 德國ME-163戰斗機 第26節 法國D.520戰斗機 第27節 法國MS.406戰斗機
第28節 德國HE-111轟炸機 第29節 美國F-6F戰斗機 第30節 P-82戰斗機 第31節 美國B-32轟炸機
第32節 美國PV-1/2巡邏機 第33節 美國B-26轟炸機 第34節 瑞典SAAB-17轟炸機 第35節 瑞典SAAB-18轟炸機
第36節 德國Bv-222水上飛機
二戰其他兵器
第1節 德國88毫米高射炮 第2節 德國「卡爾」600毫米自行迫擊炮 第3節 輕兵器 美軍篇 第4節 輕兵器 英軍篇
第5節 輕兵器 德軍篇 第6節 德國其他高射炮 第7節 蘇聯「喀秋莎」火箭炮 第8節 德國自行榴彈炮
第9節 輕兵器 日本譜
重型巡洋艦 第18節 美國輕型巡洋艦 第19節 美國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第20節 美國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第21節 日本驅逐艦 第22節 美國其他戰列艦 第23節 中國寧海級輕型巡洋艦 第24節 義大利其他戰列艦
第25節 日本伊-400潛水航母 第26節 英國戰斗級驅逐艦
二戰飛機
第1節 德國JU-87轟炸機 第2節 梅塞施米特 Me-109戰斗機 第3節 福克 FW-190戰斗機 第4節 梅塞施米特 Me-262戰斗機
第5節 德國其他飛機 第6節 蘇聯伊爾-2攻擊機 第7節 日本零式戰斗機 第8節 日本其他飛機
第9節 英國颶風式戰斗機 第10節 英國噴火式戰斗機 第10節 波音 P-26「玩具槍」戰斗機 第11節 美國P-38戰斗機
第12節 美國P-39戰斗機 第13節 美國P-40戰斗機 第14節 美國P-47戰斗機 第15節 美國P-51戰斗機
第16節 蘇聯米格-3戰斗機 第17節 蘇聯拉沃金戰斗機 第18節 蘇聯雅克-2/4系列轟炸機 第19節 英國劍魚式攻擊機
第20節 美國B-17轟炸機 第21節 美國B-29轟炸機 第22節 德國HE-112戰斗機 第23節 義大利CR.25轟炸機
第24節 義大利MC.200系列戰斗機 第25節 德國ME-163戰斗機 第26節 法國D.520戰斗機 第27節 法國MS.406戰斗機
第28節 德國HE-111轟炸機 第29節 美國F-6F戰斗機 第30節 P-82戰斗機 第31節 美國B-32轟炸機
第32節 美國PV-1/2巡邏機 第33節 美國B-26轟炸機 第34節 瑞典SAAB-17轟炸機 第35節 瑞典SAAB-18轟炸機
⑼ 虎式,黑豹在2戰後有沒有參加別的戰爭
1945年後,五十架豹式坦克服役於法國第503E戰斗坦克團,並部署在Mourmelon le Grand。而1950年年底前,悉數豹式坦克皆被法國自行研發的ARL-44重型坦克所取代。
此外法國仿製豹式的火炮生產的75毫米炮被以色列裝在謝爾曼上並沿用下去。
1946年羅馬尼亞接收了13輛豹式,命名為T-5坦克,它們在1948年五一節閱兵上出現並且到1950年。
保加利亞接收了15輛豹式,但基本都是埋在與土耳其接壤的邊界當碉堡用。
——英、美、蘇等國都搜羅了一批進行測試。
戰後虎式坦克沒有裝備其他國家
⑽ 為什麼二戰納粹德國不入侵土耳其
土耳其其實和納粹的關系不錯,甚至差點加入軸心國。這樣怎麼興兵攻打?
原因是1據「考證」,他們都有雅利安人的血統。2土耳其因為近代史中的經歷跟西方的感情不好。不過德國當時是後起之秀,所以沒怎麼參與那些事,它是個例外。一戰之後,「同病相憐」的它們反而更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再一個,二戰爆發後,土耳其是中立國中對納粹抱有好感的少數國家之一。它有不少資源對納粹有利,而英國等在它周圍的軍事力量和國內的反納粹勢力讓他不敢加入軸心國。而土的中立國地位對納粹是有很多好處的。因為,納粹在中東沒有足以制衡英法等的力量(地中海的制海權始終在英國手裡)。那麼如果土加入了軸心國,英法蘇很可能就在中東會師了。而土不加入,中立國的地位使得同盟國勢力無法接壤。一旦大戰全面爆發,北非戰場和高加索戰場被割裂。這對人力資源等相對同盟國來說較弱的軸心國好處更大。所以,土中立未必不是好事。那麼納粹沒必要再要它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