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為什麼車臣和土耳其幫助巴勒斯坦

為什麼車臣和土耳其幫助巴勒斯坦

發布時間: 2022-05-11 12:16:54

⑴ 土耳其是伊斯蘭國家,為什麼不幫巴勒斯坦打以色列

以色列和土耳其都是美國的盟國,但是在中東地區,兩國的立場是截然相反的。之前美國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此舉激化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的矛盾,以色列殘酷鎮壓了巴勒斯坦人的抗議活動。土耳其對以色列和美國的行為大為不滿,埃爾多安宣布驅逐以色列大使,而以色列也立即採取對等措施回擊,兩國關系立即劍拔弩張。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但是目前土耳其和以色列都還沒有真正在軍事上交手,這一點和伊朗、敘利亞的情況還是有所區別的。土耳其和以色列其實都是美國的小弟,沒有美國點頭,這倆國家也不敢輕易生事。

⑵ 課題性研究 巴勒斯坦問題的來龍去脈 誰能提供完整答案

1917年-1947年

一戰之後,隨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瓦解,巴勒斯坦問題成為一個國際問題。根據國際聯盟通過的《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有關委任統治的條款,巴勒斯坦與其它幾個前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地區一起交由英國委任統治。除一個委任統治地之外其它委任統治地全部按照最早的設想紛紛獨立。巴勒斯坦成為一個例外。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不是僅限於「協助管理和提供建議」,其首要任務是執行英國在1917年頒布的《鮑爾弗宣言》,該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

從1922年到1947年巴勒斯坦被委任統治期間,大量猶太移民從其它地方,尤其是東歐湧入,30年代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該地區猶太人口急劇膨脹。巴勒斯坦人對獨立的訴求和對猶太移民的抵制導致了1937年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其後,在二戰期間和二戰之後,來自雙方的恐嚇和暴力從未間歇過。英國曾經嘗試過不同的方法讓這塊飽受暴力蹂躪的土地獨立,但均未成功。1947年英國將巴勒斯坦問題移交給了聯合國。

1947年-1977年

考慮了不同的方案之後,聯合國提議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獨立的國家,一個是阿拉伯獨立國,另一個是猶太獨立國,並在耶路撒冷市建立特別國際政權(181號聯大決議第二部分)。分治計劃中設想的兩個國家中一個成為後來的以色列,在1948年的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77%的土地,以及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區。一半以上的巴勒斯坦當地居民要麼逃離要麼被驅逐出了巴勒斯坦。約旦和埃及佔領了分治決議本來劃分給巴勒斯坦阿拉伯國的其它部分領土,這個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從未正式成立過。

在1967年的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當時約旦和埃及控制的巴勒斯坦其它地區(即西岸和加沙地帶),這包括之前未被以色列佔領的耶路撒冷殘留的地區,其後這些地區也被以色列兼並。這次戰爭導致了第二次巴勒斯坦人的大量外逃,據估計外逃人數達50萬人。安理會於1967年11月22日通過第242號決議,促請以色列從它在1967年的沖突中佔領的地區撤離。

1974年,聯合國大會重申了巴勒斯坦人民實現自治、民族及主權獨立以及重返家園的不可分割的權利。隨後一年,聯合國大會建立了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剝奪權利委員會。聯合國大會授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聯大以及其它由聯合國主辦的各會議中以觀察員資格。

1977年-1990年

然而事情繼續朝相反的方向發展。1982年,以色列侵略黎巴嫩,宣稱要消滅巴解組織。後來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在得到保證在其撤離之後上千萬留下來的巴勒斯坦難民有安全保證之後,巴解組織的軍隊撤出貝魯特,轉移到了其它鄰近國家。其後在薩布拉和夏提拉發生了大規模屠殺難民的事件。

關於巴勒斯坦問題國際會議於1983年9月召開,參加人數眾多,除其它事項之外,這次會議通過了包括如下原則的《日內瓦宣言》:必須反對和拒絕以色列在被佔領領土上建立定居點,以及其所採取的改變耶路撒冷地位一切行動;該地區所有的國家均有權在安全和國際公認的邊界內生存,所有的人民均有權享受公正的待遇並過安定的生活;承認並實現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剝奪得合法權利。

1987年12月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發生了集體反對以色列佔領的抗暴行動。以色列軍隊對這次抗暴行動的鎮壓傷及大量人員並導致了巴勒斯坦平民的大量傷亡。

1991年至今(和平進程)

1973年阿以戰爭後,整個19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各方在不同論壇為安全理事會第242和338號決議基礎上實現中東全面和平而不斷努力。冷戰結束與海灣戰爭及其影響等全球性變化對中東局勢都產生了影響。1991年10月,阿以認真恢復談判進程,在美蘇兩國共同主持下在馬德里召開中東問題和平會議。聯合國秘書長的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出席會議。但到1993年年中,談判似乎在若干政治和安全問題上停滯不前。在這些公開的外交努力的同時,以色列與巴解組織在挪威舉行秘密會談。雙方於1993年8月末結束會談並達成協議,這一消息使國際社會既吃驚又萌生希望。

1993年9月10日,以色列與巴解組織就相互承認換文,雙方代表並於9月13日在白宮舉行的一個儀式上簽署《關於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聲明》,出席簽字儀式的有美國總統柯林頓和俄羅斯外長安德烈·科濟列夫。聲明簽署後,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與巴解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握手。這一歷史性協定為巴勒斯坦人民在加沙地帶和西岸實現自治開辟了道路。它標志著一個談判解決永久地位問題的進程的開始。

大會在1993年屆會上通過一項題為「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決議,對《原則聲明》表示支持,同時重申大會自己提出的若干原則以指導最後解決。此外,大會重申,聯合國將繼續承擔對巴勒斯坦問題應盡的職責,直至該問題得到全面解決。

1994年7月,亞西爾·阿拉法特返回巴勒斯坦,在加沙和西岸耶利哥地區建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此後達成的若干協定使更多地區歸屬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控制。

為了結束沖突,已就「最後地位問題」協定開始談判。尚待談判的困難問題包括:以色列撤出被占巴勒斯坦領土、最後邊界、難民、定居點、耶路撒冷的地位。中東迎來了一個新時代。

1995年9月28日,簽署了歷史性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關於西岸和加沙地帶的臨時協定》,即《奧斯陸第二項協定》,取代了1993年的《關於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聲明》。《奧斯陸第二項協定》規定了解散以色列行政公署,撤銷以色列軍政府,並將西岸分成三個區,每個區都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同程度地各司其責。

聯合國大會對迄令為止和平進程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支持。

在巴勒斯坦,第一次大選已於1996年1月舉行。阿拉法特主席當選為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他隨後任命了由21名成員組成的巴勒斯坦委員會執行局。安全理事會對選舉表示熱烈歡迎,稱之為「中東和平過程中邁出的重大一步」。

1990年代中期至末期,和平談判停滯不前,此後,以色列埃胡德·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主席簽署了1999年9月4日的《沙姆沙伊赫備忘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對這一協議表示熱烈歡迎。

定居點建設和持續暴力給談判造成問題,此後,和平進程再度停頓。

2000年7月,柯林頓總統在戴維營召開了中東和平問題首腦會議。秘書長科菲·安南對會議表示歡迎,希望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建立「勇敢者的和平」。然而,以色列的巴拉克總理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阿拉法特主席未能消除分歧,達成協議。

2000年9月,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爆發。

2001年1月初,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談判代表在埃及的塔巴會晤,再度作出努力。雙方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達成最後解決。然而以色列迫近的選舉導致巴拉克總理中止了會談。阿里爾·沙龍當選為以色列的新總理。

2000年9月以來,政治、社會經濟和人道主義狀況日益惡化。2002年間,安全理事會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對每況愈下的局勢表示了嚴重關注,並呼籲結束暴力和恐怖主義,從巴勒斯坦城市撤出以色列軍隊,尊重國際人道主義法。在2002年3月通過的一項里程碑式的決議中,安全理事會確認了兩個國家-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一個地區各自安全和得到承認的邊界內並存的想法。

使這一憧憬變成現實的「路線圖」是由四方(美國、歐洲聯盟、俄羅斯聯邦和聯合國)制定的。「路線圖」設想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採取平行步驟,以便至遲於2005年年底達成最後的、全面的和平解決。雙方於2003年6月在亞喀巴首腦會議上作出了執行「路線圖」的堅定承諾。安全理事會於2003年11月對「路線圖」表示贊同。

盡管有一些進展的跡象,但暴力、以牙還牙和報仇的循環繼續不已,和平進程停滯不前。

以色列決定在被巴勒斯坦領土、包括在東耶路撒冷及其周圍修建圍牆。為了對此作出回應,大會於2003年12月請國際法院就修建圍牆的法律後果發表咨詢意見。2004年7月,國際法院認定在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修建的圍牆的路線違反國際法,表示以色列必修停止修建圍牆,拆除已經修建的部分圍牆,並對巴勒斯坦人的財產所蒙受的一切損失作出賠償。

2004年初,以色列宣布從加沙地帶大部分地區和西岸一小部分地區撤出的計劃。2004年5月,「四方」為這項撤出計劃訂立了一些原則,表明撤出必須是徹底的,而且應繼而在西岸採取類似的步驟。「四方」還表示所有關於最後地位的問題,例如邊界和難民問題,均應由雙方根據國際公認的和平進程框架進行談判。

於此同時,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的人道主義狀況繼續惡化。秘書長一再呼籲國際社會竭盡所能緩解巴勒斯坦人民的困境,並敦促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採取必需的步驟,毫不遲延地達成和平解決。

展望未來

在本報告所述期間,巴勒斯坦被佔領土的危機日益加深,並繼續奪走生命。持續的沖突、封鎖、財政危機和以色列政府扣壓巴勒斯坦的收入,凡此種種產生了以下現實影響:收入減少,貧窮和糧食短缺狀況更形惡化。加沙地帶的法律和秩序實際上已經崩潰。如果不是聯合國系統、非政府組織和臨時國際機制迅速進行干預,共同提供高達8億美元的緊急糧食、經濟和預算支助,局勢可能會更加惡化。

政治、經濟和社會挑戰

組建一個巴勒斯坦民族團結政府改變了巴勒斯坦人的政治前景,創造了國際社會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之間更大、但仍受限制的接觸機會。

大多數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條件仍非常艱難。盡管2007年年初,巴勒斯坦人內部派系暴力事件有所減少,但加沙的局勢依然緊張。如何使內部暴力行為得到控制,似乎已成為新政府面臨的重大考驗,另一項考驗是,採取有效行動防止對以色列目標進行軍事攻擊。經濟局勢仍然嚴重蕭條,鑒於持續性的商業關閉,經濟局勢似乎註定將繼續承受重大壓力。

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財政危機在2005年年底已經十分嚴重,在2007年上半年又遇到了威脅其生存的風險。即使恢復移交關稅和增值稅,巴勒斯坦每月的預算赤字也有約8000萬美元。

對於雙方而言,確保恢復談判以達成永久解決沖突的辦法仍然是一項重大挑戰。為了在政治軌道上取得持續進展,巴勒斯坦政府必須在減少對以色列的暴力行為方面取得進展。以色列政府方面必須停止修建定居點並拆除前哨基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政府也都面臨內部困難。國際社會、包括該區域各國都能作出有益貢獻,例如,對「四方」倡議與阿拉伯和平倡議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道主義准入

在聯合國機構繼續就無障礙人道主義援助准入進行談判之時,巴勒斯坦人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封鎖規定,這直接削弱了他們從事經濟活動的能力。增加人道主義援助無法扭轉這些封鎖造成的影響。在嚴格限制准入的環境下,預計改善巴勒斯坦經濟發展努力所產生的影響將是有限的。在本報告所述期間,盡管大幅度增加了援助數量,但社會經濟指數仍然惡化。如果人員和貨物進出加沙、東耶路撒冷以及西岸的狀況沒有正常化,預計貧窮和失業人數將上升,對外援依賴的程度也會增加。

青年和教育

多年來,巴勒斯坦學生的入學率在該地區一直是最好的。在本報告所述期間,教育部門受到相當大的壓力,引起人們對教育服務質量的關切。由於人口壓力日益增長,需要更多的教室並加快師資培訓。在邊遠地區,如約旦谷,校舍依然破舊,缺乏基本的供水和衛生設施。尤其是在封鎖最為嚴厲的地區,急需開展補習教育並更加重視女孩入學。

婦女

除了外部對經濟和流動強加的限制外,婦女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往往進一步阻礙了她們的流動性以及獲得信息、資源和服務的機會。在創造就業機會方案中,巴勒斯坦婦女往往是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人力資源,盡管在幫助增加家庭收入方面,她們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社區做法提供了一個機會,幫助通過地方倡議為婦女創造就業機會。此外,還需要解決婦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單單是把她們作為照顧別人的人,而要把她們當作有特殊需要和承受更大壓力的群體。

保健

人們日益擔心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財政危機將嚴重影響衛生部門長期的運作情況。過去,衛生部約一半的預算一直是國際社會通過預算支助和由該部執行的項目所提供援助支付的。在本報告所述期間,繼續對此類預算施加的限制使保健服務和改革面臨惡化的真實風險。

人權

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對於全世界人權的未來特別重要。巴勒斯坦的人權問題列入聯合國的議程已有60年;特別是自1967年東耶路撒冷、西岸和加沙地帶被佔領之後過去這40年更是如此。多年來對巴勒斯坦的佔領以及南非的種族隔離問題爭相捕捉國際社會的注意力。隨著1994年種族隔離的結束,巴勒斯坦成為世界上唯一受到西方從屬政權佔領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它關系著人權的未來。壓制人權的體制不只一個,尤其是在發展中世界,但是由一個從屬於西方的政權在如此長的時間里剝奪一個發展中國家人民的自決權和人權,這是唯一的一例。這就說明為何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已成為對西方的試金石,能充分表明西方是否真正地致力於維護人權。如果西方經不起這一考驗,就很難想像發展中世界能在其本國內認真地糾正違反人權的行為,但實際上西方似乎是經不起這一考驗的。歐盟通過臨時國際機制向巴勒斯坦人民支付良心錢,但盡管如此,它還是與美國、澳大利亞及加拿大等其他西方國家那樣並沒有向以色列施加壓力,迫使它接受巴勒斯坦人民的自決權並停止違反人權的行為。由美國、歐盟、聯合國和俄羅斯聯邦組成的四方也同樣失敗了。如果在全世界倡導維護人權的西方不能對巴勒斯坦人民的人權表現出真正的負責和承諾,那麼在過去60年裡國際社會最引以為榮的國際人權運動就將陷入危機和困境。

⑶ 以色列巴勒斯坦關系

在古代,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都曾在這個地區(就是現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後來以色列人(其實應該說猶太人)分散到全球,並飽受二戰納粹的屠殺,二戰後,由於猶太人很聰明,在美國有一股財團勢力,因此美國支持猶太復國運動,並將大批猶太人運回這片土地,逐漸的形成猶太和阿拉伯民族間的對立和仇視,誰都不願讓出這片土地,並爆發很多武裝沖突。由於那時聯合國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天下,因此,後來通過了一個對阿拉伯人不平等的獨立建國決議,決議將此地區52%的較為肥沃的土地給予人數較少的猶太人,而將48%的包含很多沙漠的土地分給人數多巴勒斯坦,由於對巴勒斯坦不公平,因此,巴勒斯坦人拒絕接受這一決議,沒有建國,而猶太人同意決議並建立了現在的以色列。
當然,事情不會這么簡單就結束了。其後幾十年,發生了幾次戰爭,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戰爭,當然,很多阿拉伯國家幫助巴勒斯坦,而以色列有美英法的支持,甚至直接出兵。結果都是以色列戰勝。因此,他曾一度佔領西奈半島(埃及),並佔領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巴勒斯坦的很多土地,並在這些土地上興建猶太定居點。
而巴勒斯坦出現了兩個非政府的武裝阻止,法塔赫和哈馬斯。其中哈馬斯是個激進的巴勒斯坦組織,一武力驅除猶太人為目標,經常發動自殺襲擊和火箭彈襲擊。而這次的問題也是因為哈馬斯的火箭彈襲擊而引起的。截止2009.1.2,以造成4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加沙的很多哈馬斯地點都遭到轟炸 ,而哈馬斯的一個高級領導人尼扎爾·拉揚被炸死,哈馬斯揚言復仇。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不知道你滿不滿意。

⑷ 有人說巴勒斯坦被以色列打到快滅亡了,為什麼沒有幾個國家幫它呢

首先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身有很大的關系,他們盛行恐怖主義名聲也不怎麼好還搞武裝割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再加上以色列有美國在背後支持,哪一個國家也不願意與美國為敵,所以沒有幾個國家支持也是形勢。

⑸ 如果美軍打車臣戰爭,雖然第一次是由於俄軍的大意輕敵,不過不得不承認,車臣軍隊素質非常高,

需要提醒下樓主,車臣戰爭俄軍坦克部隊之所以損失慘重,有好幾個原因。第一,樓主說到了,車臣軍隊素質高,因為他們都是老蘇聯時期的老兵。第二,就是車臣地區屬於山地,一般裝甲部隊是無法在山地中展開,一旦無法展開,聚集在一起,很容易遭到炮火打擊。第三,車臣地區的老百姓都在自發設置障礙阻礙俄軍坦克前進。第四,由於車臣地區海拔較高,山區森林密布,俄軍的空中部隊很容易成為打擊目標,再加上車臣地區的氣候條件惡劣,俄空軍無法為地面俄軍提供火力支援。現代化的軍隊如果離開空軍,那麼敗仗是絕對要吃的。我認為這幾個原因是俄軍坦克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
如果換成美軍,結局都是一樣,我從來沒看到過哪支坦克部隊在山地作戰傷亡會不慘重。而且美軍的情況還可能更糟。因為美軍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強大的空軍和物質能力,而美軍一旦進入車臣,出於政治條件的限制,進攻車臣的美軍的物資必須從土耳其空降過來。我前面說過,車臣地區的地形根本不利於空軍,就算你拿直升機過去,為了空投物資必須低空飛行,然而這樣就連普通的RPG火箭筒都能打到。從哪裡打來,什麼時候打來你都不知道,你反應過來人家早都跑了。就算俄羅斯願意提供物資,出於俄羅斯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美軍出了名的消耗,這些物資可能支撐不了多久。俄軍的運輸車隊會經常遭受襲擊,這樣物資來得就很慢。因此,美軍如果去打車臣,下場絕對和美國一樣甚至更慘。
如國使用生化武器和核武器的話絕對能打贏,但是國際公約明確規定不能使用,你使用了其他國家也跟著使用,這樣世界不就大亂了嗎。而且俄羅斯說過,車臣是俄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斯都沒用這些,你美國更沒資格用。
最後,為了直觀反映車臣戰爭的艱難,我推薦樓主去看 風暴之門 ,講的就是俄軍在車臣地區的戰斗。

⑹ 巴以沖突中,土耳其為什麼如此執著地力挺巴勒斯坦

你這不是廢話么,猶太人戰後要求復國,恰好巴以地區在當時並沒有現代意義的國家,只有巴勒斯坦人的部落在該處游牧,所以受當時美英集團操控的聯合國作出決議,允許猶太人返回故鄉建國,把當地一分為二,建議建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人為主體的巴勒斯坦國,以色列在世界猶太財團的資助下,很快就建立了國家機器,而巴勒斯坦人本是游牧民族,倉促之間不僅丟失一半上千年的家園,還得迅速適應現代國際法,因此,遲遲的沒有建立國家,周邊同屬阿拉伯民族的國家以及同屬穆斯林信仰的國家都同情巴方,給與援助,可是迅速壯大之後的以色列,仗著現代軍事力量,不停的擠壓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周圍埃及等國看不過眼,就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可惜伊斯蘭世界戰鬥力實在太差,五次都是以色列方佔了優勢,這就導致了以色列同伊斯蘭世界結下不解之仇,已不再是同情巴勒斯坦人了,而是宗教和名族之間的仇恨了,不可調解了,所以在巴以沖突中,土耳其一定會站在同宗教的巴勒斯坦一方,客觀來講,以色列在對待巴勒斯坦問題上,確實很無恥;

⑺ 阿拉伯國家為什麼停止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

因為以巴沖突是絕望的事情-包括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自己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理解這一點。但是,兩國人民彼此之間並不信任,以至於他們無法改變任何事情,而且這種態度只會越來越糟。防止局勢陷入全面戰爭的唯一因素是人民,其中大多數人不願這樣做。


約旦想獲得耶路撒冷,盡管其領土與此城市沒有任何聯系,但它也試圖遏制幾十年前在其領土上引發嚴重起義的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此外,該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逃亡的巴勒斯坦人,他們的文化與執政的貝多因族裔不同。

黎巴嫩忙於內政。他們受到全世界的折磨:敘利亞人,沙特人,伊朗人,土耳其人,美國人,俄羅斯人-他們都對黎巴嫩感興趣,這導致該國分裂,經濟出現問題。

敘利亞幾乎不記得以色列正在佔領其戈蘭高地。這個國家在過去十年中被摧毀得如此之多,以至於失去了更多的領土,實際上,這些領土甚至沒有正式流向了庫爾德人,土耳其人,伊斯蘭主義者。此外,敘利亞高度依賴俄羅斯人,不願意干涉其鄰國的問題。

伊拉克甚至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需要照顧巴勒斯坦。自1980年代以來,他們一直以罕見的和平間隔進行戰爭,該國政治上不穩定,並由腐敗的政治家統治,他們利用外國的支持來生存。

沙特人從未真正關心過巴勒斯坦。他們是麥加的統治者,他們很有錢。伊朗威脅到這種財富,以致兩國都為區域戰爭做好了准備,其規模遠大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可能發生的任何戰爭。

⑻ 巴勒斯坦目前是哪兩個國家所有

巴勒斯坦時巴勒斯坦人的固有國土,任何霸權主義和復國主義的侵略都不會得逞,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歷史

巴勒斯坦在亞洲西部,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河之間,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公元前三千年,從阿拉伯半島遷來的半游牧部落的迦南人定居巴勒斯坦,公元前二千年建立迦南國。後來,愛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來到巴勒斯坦沿海地區,「巴勒斯坦」這名稱在希臘語中是「腓尼基人的土地」的意思。再後來,公元前1200年,猶太人祖先(希伯來人)來到了巴勒斯坦。從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135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總共居住了約1300年。希伯來人原是游牧民族,以前常在幼發拉底河流域(即今天伊拉克)一帶活動,後來遷居到埃及。在公元前1200年前,希伯來人受埃及統治者欺負壓迫,在其首領摩西帶領下又遷居巴勒斯坦。

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後,就不斷與先前早已在此定居的迦南人、腓尼基人作戰,並於公元前1025年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後把耶路撒冷作為首都。公元前923年,希伯來王國分裂為兩部分,北部稱以色列王國,南部稱為猶太王國。後來,所有希伯來人都叫猶太人。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征服了以色列王國,其居民被亞述人同化。從此,猶太人向外離散過程開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消滅了猶太王國,其國王和大批居民被擄到巴比倫。

公元前538年,占據今伊朗一帶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波斯對猶太人很寬容,積極扶植猶太教,還允許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但猶太人過慣了巴比倫繁華的都市生活,不想回巴勒斯坦,只有小部分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定居,,這些人成為現代猶太人的祖先。此時,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遠多於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其後幾百年,又有許多猶太人從西亞離散到南歐、北非、中亞等地。公元前143年猶太人擺脫了希脂人的統治,建立了獨立國家。但此次復國並未使散居在外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入侵滅掉猶太國,對猶太人實行殘暴統治。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先後舉行了4次大起義,反抗羅馬帝國殘暴壓迫、統治。但起義全被血腥鎮壓下去,羅馬帝國殺害猶太人100多萬。到公元132年,猶太人除被殺外,余者大部分被趕出巴勒斯坦,結束了長達1300年猶太民族主體定居巴勒斯坦的歷史。殘留的少量猶太人在其後的漫長歲月中,部分同化於當地民族,還保持對猶太教信仰和民族意識的則很少,如1170年,巴勒斯坦只有猶太人1440人。

猶太復國主義以上述歷史,作為在20世紀要在巴勒斯坦驅趕巴勒斯坦人來建立以色列國的根據。那麼,猶太人祖先曾在現今伊拉克、埃及居住過,是否猶太人也有權利趕走現今的伊拉克人或埃及人,在伊拉克或埃及的一塊地盤上建立猶太人國家呢?古羅馬人曾佔領過巴勒斯坦,古羅馬人的後輩是否現在也有權利要求佔領巴勒斯坦?

對於猶太復國主義的要求,當初有許多西方人士也是持反對態度。「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指派金.克蘭委員會調查猶太復國主義分子聲稱的,猶太人對巴勒斯坦的第一次佔領給予了猶太人以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調查是這樣說的:『猶太復國主義分子的代表經常提出,基於2000年前的一次佔領,他們對巴勒斯坦擁有所有權。這種自稱的最初所有權簡直無法給予嚴肅的考慮。』事實上,24000居住在那裡的猶太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強烈反對在阿拉伯土地上建立一個猶太國。一年後,在英國上議院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一次辯論中,西登漢勛爵對以前和以後的許多觀點作出反應說:『我完全同情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的願望,但是,如果為此要使另一個民族承受巨大的非正義的對待,那麼我認為這樣的民族之家就不應該建立。巴勒斯坦並非猶太人固有的家園。它是在他們征服後佔有的,而且從來沒有全部佔領過。現在他們則公開索要這些。他們對巴勒斯坦提不出比古羅馬後裔對這個國家擁有的更為正當的要求。』」(〔英〕哈特《阿拉法特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頁)

並且,在猶太人到巴勒斯坦之前,迦南人、腓尼基人就已經在巴生活了許久,他們後來同化了殘留的部分猶太人,再後來,他們同進入這一地區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通婚(實際上,在伊斯蘭教產生前,巴勒斯坦已有大量阿拉伯人),同化演變為今日的巴勒斯坦人。因此可以說,迦南人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祖先,他們在巴勒斯坦已生活了5000年。他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如果說,猶太人長時間在基督教區的歐洲飽受欺壓的話,歷史上,阿拉伯地區的猶太人卻在較長時間里受到阿拉伯人的友好對待。曾經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時,加入以色列軍隊同阿拉伯人作戰的、親認色列的美國學者薩弗蘭,在其所著的《以色列的歷史和概況》一書中寫到歐洲基督教區對猶太人的迫害、殺害時,還寫道,「一般說來是寬容的阿拉伯穆斯林的統治下,亞歷山大的猶太人又興旺起來……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在政治、財政、科學和教育各個領域里獲得了顯要位置。」當阿拉伯人從北非跨海,佔領西班牙後,猶太人也跟隨到了西班牙,「他們成為阿拉伯人強有力的夥伴,發展起燦爛的文明。城鄉一切行業都向猶太人開放,許多人在各個西班牙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領域得到最高的位置。」所以,薩弗蘭也認為,「猶太人在西方世界過的日子遠不及在伊斯蘭統治地區過得那樣好。」(該書第25~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可是,後來猶太復國主義者們卻恩將仇報,他們不是向那些迫害、歧視他們的歐美資產階級進行斗爭,主張自己的權利,卻是在歐美資產階級支持下,向長期善待他們祖輩的阿拉伯人大肆進攻,搶奪阿拉伯人的土地和房屋,將上百萬阿拉伯人趕出自己的家園。猶太復國主義者建立以色列過程中及其後,用當年羅馬帝國對待猶太人的方法來對待長期善待猶太人的阿拉伯人民。

猶太人在「文明的、民主的」歐洲、北美飽受壓迫,使許多猶太人認為,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國家,才使自己的民族在1000多年裡飽受迫害。所以,在19世紀末,在歐洲和北美的猶太人中間,出現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該運動希望建立一個猶太國家,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回到這個自己的國家,以結束自己民族受迫害、受歧視的歷史。因此,猶太復國運動,猶太人想建立自己的國家,並不是法西斯德國後來迫害猶太人的結果,因為他們的產生是法西斯德國產生之前許多年的事。

正因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都反猶、排猶,只不過法西斯德國更過激一些(也就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別),因此,當德國大肆迫害猶太人時,西方其餘各國並沒有對法西斯德國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採取實際行動(而現在西方常攻擊不聽話的國家造成「人道主義災難」,然後給予軍事侵略或制裁),也未對受迫害的德國猶太人採取多少實際援助,不太願意接納他們。歐美其他國家一般只是對德國表示遺憾或進行譴責(譴責都算態度嚴厲的)。在一個波蘭籍猶太人在法國暗殺了一名德國外交官的第2天,「1938年11月,……納粹集團搗毀猶太人的商店,焚燒猶太教堂,並在街上襲擊猶太人。數十名猶太人被殺,數千人被送集中營……這一震驚世界的事件被稱作『水晶之夜』羅斯福總統召回美國大使以示不滿……《新共和》雜志建議美國放寬移民條件,讓受迫害的猶太人進入美國。但是這一建議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1939年初,議員羅伯特.瓦格納提出一項提案,要求政府允許20萬德國難民兒童不受移民定額限制進入美國,可是政府對此緘默……美國政府和其他許多政府一樣……不希望他們逃到美國來,於是建議他們逃往安哥拉、馬達加斯加、英屬蓋亞那和烏干達等歐洲殖民地(以前英國曾建議在其東非的殖民地「為猶太人提供一個民族之家」——筆者注)。……但卻未能見效。」猶如現在作為美國黑人上層人士的賴斯完全溶入美國統治集團之後,立場就與統治集團相同而與普通黑人不同一樣,作為美國猶太人上層人士的李普曼也認為納粹迫害猶太人只是「歐洲『人口過剩』的問題」。「當有人極力要求修改美國移民法,接納難民時,李普曼卻建議『過剩的』猶太人到非洲去。李普曼沒有公開批評羅斯福對猶太人的慘狀漠不關心」(以上見《李普曼傳》第559、560頁)。1939年中期,「聖路易斯號」客輪「滿載930名猶太難民從漢堡出發來到哈瓦那(當時古巴完全被美國控制——筆者注),但是由於難民們的簽證不符合手續而被拒絕登陸,於是他們試圖在邁阿密靠岸,可是又遭到美國政府的拒絕,被迫返回歐洲。盡管早在1942年死亡營就盡人皆知,李普曼卻沒就此寫過什麼。……國務院實際上對納粹滅絕猶太人的計劃進行了消息封鎖……屠殺猶太人的步驟不斷加快,奧斯維辛集中營每天屠殺1.2萬人,共有100萬人在那裡慘遭毒手。而美國政府卻對難民採取冷淡態度,並且拒絕炸毀通向死亡營的鐵路。」(《李普曼傳》第561頁)因此,美國政府對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態度是冷漠的,甚至抱著隨他的便的態度,更沒有它常談的「制止人道主義災難」的「高尚」舉動。

戰後,迫害猶大人的粹德納國已不存在,但沒有納粹迫害的猶大人從歐洲外流現象有增無減。「歐洲猶太人的最大潛在避難所是美國,1945年12月22日,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宣告一項迅速接納來自歐洲的政治避難者和難民進入美國的政策……一年以後,在1946年12月19日,總統宣告,到10月21日為止,只有4767人在這些行政安排下被接納入境。」(〔英〕柯克《1945~1950年的中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23頁)似乎非常關心猶大人的人權的美國實際上是口惠而實不至。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在惠特森召開的1946年工黨大會上宣布,美國壓迫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理由是『因為他們不要猶太人住在紐約』,一位美國的猶太記者承認,……許多對猶太移民進入巴勒斯坦的最熱心的大會支持者,同樣也是限制猶太移民進入美國的熱心鼓吹者。」所以,英國學者柯克寫道,美國支持猶大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這些措施並不是全部地為著猶太難民的利益的;在美國,任何大量地在猶太社團增加人數,似乎連猶太社團本身也不贊同;因為猶太人總數業已達到500萬以上,而且猶太人集中在美國那些大城市裡早已引起程度嚴重的反猶太主義,而猶太社團則極力希望不要去使它激化。」(《1945~1950年的中東》第324頁)因此,美國在國際上冠冕堂皇的、支持猶大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國家的口號下,掩蓋著其國內的反猶、排猶丑態,掩蓋著驅使在美國不受歡迎的人們去佔領他人家園以充當自己在中東的鷹犬的禍心。

英美對猶太復國主義及恐怖活動的縱容和支持

如果僅有散居各國的猶太人想復國,沒有勢力強大的帝國主義支持,猶太復國主義根本不能成功。猶太人復國成功,先期主要是有英國支持,20世紀40年代後主要是美國的支持。西方壟斷資本根據形勢需要,不時掀起排猶浪潮來打擊與其競爭的猶太資產階級,另一方面,有時他們又想利用猶太資本的力量來為其海外擴張勢力效力。正是基於後者考慮,英美資產階級先後大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英國1882年佔領埃及後,特別想控制巴勒斯坦。英國想以巴勒斯坦作為向中東腹地擴張的跳板(當時西亞很多地區都是奧斯曼帝國屬地),並作為他控制的蘇伊士運河的東面屏障。英國認為,如能這樣,將加強自己與法國、沙俄等爭奪中東時的地位。

英國想去控制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也想去此處復國,英國的侵略野心與猶太復國主義的復國計劃相吻合,這使他們後來的勾結有了可能。猶太復國主義最早的領導人赫爾茨(奧匈帝國記者、猶太人)看出這種可能,想通過這種勾結來實現猶太復國計劃。他在1896年「發表了《猶太國家》一書,提出建立猶太國家的完整綱領。他宣稱,未來的猶太國家將依靠大資本家的金錢和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建立起來;這個國家將由富人治理,而窮人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至於土著阿拉伯人,必須強迫他們服勞役,然後將他們驅逐出去。」(《重要國際問題探源》第136頁)他還明確表示,「由猶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國家將充當歐洲防範亞洲的堡壘」(鍾冬《中東問題80年》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4頁)。猶太復國主義頭目、後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統的「魏茲曼在1914年曾向英國獻媚說:『如果巴勒斯坦進入英國的勢力范圍,並且英國此後鼓勵在那裡安置猶太人的話,那麼在以後50年中,將有可能引進100萬或更多的猶太人,他們將形成蘇伊士運河的一支強大的衛隊。』」(編委會《戰後世界歷史長編》第一編第四分冊第36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猶太復國主義自願充當帝國主義對付亞洲人民(首先是中東人民)的鷹犬、打手。

一戰爆發後,猶太復國組織的頭目們也看出英國將從埃及出發攻佔巴勒斯坦,他們認為在英國支持下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的前景就將實現,為此,他們頻繁與英國政府要員接觸。1917年,英軍大舉攻入巴勒斯坦,英國政府認為在巴扶植一個親英猶太實體應提在議事日程上了。英國想利用猶太實體來協助自己在中東的殖民事業(也就是讓猶太實體充當自己壓迫、鎮壓阿拉伯人的助手、打手);而在阿拉伯民族之外另加入猶太民族,可利用民族矛盾相互制衡,以分而治之實現統治;另外,如戰後其他國家要求各國退出所攻佔地域時,可以幫助猶太人建立家園為英軍長期留駐巴勒斯坦的借口。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在給猶太復國組織頭目、猶太財閥羅思柴爾德的信中正式宣布:「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這就是著名的「貝爾富宣言」。一個月後,英軍趕走土耳其人,佔領巴勒斯坦全境。戰後的1922年,國際聯盟正式批准巴勒斯坦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

在英國縱容下,「依靠國際猶太資本財團的資助,一些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大肆奪占阿拉伯人的土地,驅趕阿拉伯農民……猶太極端分子還建立了專門進行恐怖活動的秘密武裝。阿拉伯人忍無可忍,於1929年8月再次舉行武裝暴動,同猶太人發生激烈沖突。」(《重要國際問題探源》第139、140頁)因此,我們知道為什麼巴勒斯坦人要同猶太人斗爭,因為猶太復國主義者們霸佔了他們的家園。並且知道猶太復國主義者為霸佔他人家園不惜採取恐怖主義活動。知道是誰在巴勒斯坦首開恐怖活動的先河,知道侵佔他人家園的恐怖活動(包括以色列現在的國家恐怖主義)是引起反抗侵佔的恐怖活動(當然,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反抗活動)的原因。

30年代,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數量急劇增加。1880年巴的猶太人僅2萬,1918年也僅5萬人,占巴總人口的7%。1939年,在巴猶太人達「44.5萬人。英、猶默契,奪取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把許多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在阿、猶兩個民族之間播下仇恨的種子」(《中東問題80年》第5頁)。猶太人在巴的急劇增加,就其原因,除英國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扶持外,還因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肆迫害,而「關注人權」的歐美各國對猶太人的慘狀漠不關心,拒絕他們入境避難,大批猶太人只有進入巴勒斯坦定居。因此,我們可以說,猶太人當時進入巴勒斯坦情有可原。但你應與原來一直住在這兒的阿拉伯人和平相處,而不能反而奪占阿拉伯人的土地、房屋,將其趕出家園。就象你避難進入某家,你不能反而將接納你的人家趕走啊!另外,約1800年前壓迫、殺害你們的祖先,並將其從巴勒斯坦趕走的是自歐洲侵入的羅馬帝國,而不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即使親以色列的美國學者費希爾也寫道,「猶太復國主義者沒有看到他們侵犯了另一個民族的家。」(費希爾《中東史》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570頁)

1939年起,英國修正了「扶猶排阿」政策。1939年5月17日,英國發表白皮書,限制猶太移民和「購買」士地。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1936~1939年巴勒斯坦人民反抗英、猶合夥侵佔其家園和財產的武裝起義,以及阿拉伯各國人民對英國「扶猶排阿」政策的抗議,迫使英國重新考慮他的政策。同時,巴勒斯坦人民起義時,德國宣傳機器一再表示支持阿拉伯人,力圖拉攏阿拉伯各國反對英國。倫敦深知中東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為避免大戰之前自亂陣腳,需拉攏阿拉伯世界,為此必須改變對猶太人的政策。

5.17白皮書遭到猶太復國主義極力反對,因為這將使猶太人永遠無法成為巴勒斯坦的多數民族,從而影響他們在巴勒斯坦復國的計劃。「他們一般認為巴勒斯坦的政治前途最終主要取決於力量和人數對比的既定事實,而主要不是取決於任何法律上或政治上的公式。」因此「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全世界的猶太復國主義者把這份白皮書抨擊成一份奸詐的文件,並要不惜任何犧牲來『挫敗』它……一個英國警察在耶路撒冷被擊斃;猶太建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本.古里安(以色列建國後任首任總理——筆者注)宣稱,這次暗殺就是『猶太人開始反抗』英國新政策的『標志』」(《中東史》第569頁)。猶太人開始襲擊英國軍警,炸鐵路、工廠,1944年11月6日還暗殺了英國常駐中東大臣。從此,猶太復國主義脫離大英帝國軌道,轉而投向美國。英國也看出美國要通過扶持親美的猶太國家,在中東排擠英國。因此在隨後一段時間里,英美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上產生了一些矛盾。

「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正式主張……在1942年於紐約市比爾特摩爾旅館起草的綱領中提出。這個比爾特摩爾綱領由猶太建國會的內部總理事會在耶路撒冷予以批准。該綱領要求成立一個包括整個巴勒斯坦在內的猶太共和國,並且要求移民不受限制,移民事務由猶太建國會實行管理。」(《中東史》第812頁)可以看出,猶太復國主義根本不想與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共處,他們想獨占巴勒斯坦,為此不惜用各種方法(包括威脅和各種暴力恐怖活動)將阿拉伯人趕出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同樣,為使各地猶太人「不受限制」移居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也不惜用恐怖活動對待英國當局。「古里安已經警告過,如果英國政府重又按1939年的白皮書行事,那麼所得到的答復將會是在巴勒斯坦發生『流血恐怖』和『經常性的殘暴行動』。」(《中東史》第813頁)現在,包括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以色列說,抵抗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搞恐怖活動,要求解除抵抗佔領者的武裝(他們說這是非法武裝)。但是,為大量移民巴勒斯坦,趕走巴勒斯坦的原住阿拉伯人, 當年猶太復國主義搞了無數計的恐怖活動,成立了專搞恐怖活動的非法武裝。「古里安批准了巴勒斯坦的三股非法猶太復國主義武裝力量的公開行動。」三股武裝力量是哈迦納、伊爾貢和剛毅隊,哈迦納成員約6萬人(《中東史》第814頁)。

這三股武裝力量除大肆襲擊英軍警(包括用汽車炸彈炸毀巴勒斯坦英軍總部)外,還在巴勒斯坦大搞恐怖活動。1945年10月31日晚,哈迦納突擊隊「撬起巴勒斯坦鐵路的鐵軌153處;伊爾貢攻打利達火車站;剛毅隊則破壞了海法煉油廠。兩星期後,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政府大廈被焚,……1946年的頭幾個月……恐怖主義者的行動仍在繼續,……哈迦納卻公然誇耀自己參與了恐怖活動。」(《中東史》第815、816頁)

猶太復國主義還針對巴勒斯坦人大搞恐怖活動。「巴勒斯坦人外逃的主要原因還是對猶太恐怖主義的恐慌和懼怕。這種恐怖活動的規模是巴勒斯坦人無法相比的。猶太恐怖活動採取兩種方式:對巴勒斯坦人的實際暴力行動;有組織的私下散布關於巴勒斯坦人的謊言、誹謗和威脅運動,猶大人稱之為『心理戰』。兩者的目的都十分清楚,就是要把巴勒斯坦人逐出他們的家園。猶太恐怖主義最可怕的暴行是在名叫代爾亞辛的巴勒斯坦人的村莊犯下的。1948年4月10日,約260名巴勒斯坦男子、婦女和兒童在那裡被屠殺,有些人是被砍死的。一位孕婦被屠刀剖開了肚子。」「代爾亞辛不是巴勒斯坦人唯一遭受大屠殺的地方。在納斯爾.艾爾-丁,安.艾爾-宰通赫,艾爾-比納,艾爾-巴薩和薩夫薩夫,都發生了巴勒斯坦公眾遭受猶太恐怖分子製造的浩劫。」(《阿拉法特傳》第45、46、48)猶太復國主義是現代巴勒斯坦地區恐怖主義活動開創者,並且他們是現在高喊反恐的美國縱容和支持下進行的恐怖活動。「猶太復國分子敢於如此膽大妄為,主要是因為有美國這個後台撐腰。」(《重要國際問題探源》第144頁)美國認為,猶太復國主義的恐怖活動將使英國難以管理巴勒斯坦,美國通過猶太復國主義恐怖活動將擠走英國,使這一地區納入美國勢力范圍。對於以色列建國,「有些西方學者說:『是恐怖分子把以色列送給了猶大人。』對於這段歷史,後來曾任以色列總理的貝京曾說:『我們的敵人把我們叫做恐怖分子,……而那些非敵非友的人,……在英國的宣傳影響下或出於習慣,也使用這個詞。我們的朋友……具有歷史眼光的也只用一個詞來稱呼我們:愛國者。』但是,由於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強勢地位以及它與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同盟關系,人們卻往往傾向於忽略這些事實(即猶太復國主義大肆進行恐怖活動的事實——筆者注)。」(張家棟 沈丁立《恐怖語境下的恐怖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12)

因此,對於猶太復國主義為在巴勒斯坦建國所採取的大量恐怖主義活動,當時是世人皆知的。貝京也承認,即使是中立人士(貝京所稱的「非敵非友」人士)也叫他們為「恐怖分子」。而希望通過猶太復國活動為自己在中東培育一頭鷹犬、建立一個堡壘的美帝國主義,卻縱容、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恐怖主義行為,並把世人都稱為恐怖分子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尊稱為「愛國者」。正如張家棟等所言,由於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大力支持,對猶太復國主義在建國前乾的大量恐怖活動,西方主流媒體現在都默不做聲(他們對以色列現在的、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國家恐怖主義同樣默不做聲),他們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掩蓋(「忽略」)猶太復國主義的恐怖主義歷史。

面對猶太復國主義不斷的恐怖活動,加上美國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支持和美國對英的壓力,以及戰後的英國在很多地方都要依靠美國的支持,英國覺得難以進行與猶太復國主義的戰爭。再加阿猶矛盾難以處理,英國覺得無力繼讀對巴勒斯坦的統治。英國決定撒手不管,將巴勒斯坦交聯合國處理。

由於美國的強大作用,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計劃。盡管猶太人原來只佔不到1╱3的人口和少於6%的土地,它卻不顧事實,把這個國家57%的土地劃歸猶太人。聯合國的決議是不符合國際法的。」亨利.卡唐寫道:聯合國「這個組織任何時候都不能對巴勒斯坦擁有主權或其他權利,因此,聯合國無權決定巴勒斯坦分治,或者把它領土的任何一個部分劃歸一個外國移民的宗教的少數派,以便建立他們自己的國家。聯合國不能把不是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聯合國的成員,不論是個別的還是集體的,都不能分離、削弱或損害巴勒斯坦人民的主權,不能任意處置他們的領土,或者以分治來破壞他們國家的領土完整。」(《阿拉法特傳》第49頁)但以色列並不滿足聯合國劃給他們巴勒斯坦大部分土地和絕大部分優良土地的狀況,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後,通過幾次侵略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全境(現在向巴方歸還了極少部分)。

現在,美國為首的西方經常要求巴勒斯坦首先承認以色列存在的權利,否則就對巴方實施制裁。如果美歐真正關心猶太人人權,真正為你們長期迫害猶太人而悔過,則應由你們歐美承擔迫害猶太人的責任,通過劃自己國家的某些土地安置猶太人。但美歐不這樣作,卻要與反猶毫不相關的巴勒斯坦人為歐美的反猶承擔責任——美歐強行將巴勒斯坦人的大部分土地劃來安置猶太人,使廣大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美歐如自己為以前反猶歷史贖罪,「為此要使另一個民族承受巨大的非正義的對待」,是毫無道理的。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請問,憑什麼應該是被侵佔者(巴勒斯坦)承認侵佔者(以色列)在侵佔領土上的存在權利,而不是侵佔者首先承認被侵佔者的生存權利並歸還佔領的土地呢?就象德國、日本在二戰前和二戰中,侵佔歐、亞很多國家的領土,應首先是德日承認被侵略國家存在權利,並德日撤出被佔領國家;還是要被侵佔國家首先承認德日在侵佔土地上存在的權利?因此,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思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巴方的要求都是毫無道理的。平時愛高喊「人權」的美國堅持這種蠻不講理的、嚴重損害巴勒斯坦人權利的強權政策,是為其在中東的狹隘私利服務的。英國學者哈特寫道,「以色列國的建立,是因為英國(原文如此。可能應為美國——筆者注)及當時的一些大國認識到,以色列的存在是使阿拉伯國家處於衰弱和分裂,並無法對大國控制和剝削這一地區的資源和戰略物資,進行成功的挑戰的最可靠的保證。巴勒斯坦人正是由於這一原因被用來作為犧牲品。他們真正罪過就在於他們拒絕從地球上消失。」(《阿拉法特傳》第53頁)

⑼ 以色列帝國及其所打中東戰爭和土耳其的關系是怎樣的

以色列就是中東國家。但是是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建國前的那塊名叫巴勒斯坦土的地上是沒有國家的。一戰以前那片土地上只有地主,阿拉伯人的地主們和他們的貧苦阿拉伯雇農以及數量很少的猶太人一戰結束後的歐洲大陸出現了反猶太主義的苗頭,大批歐洲猶太人被迫開始陸續續的回到了他們祖先曾經生息的故土---巴勒斯坦回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花費高出當時實際價格數倍的價錢從原來的阿拉伯地主們手上購買了土地。到二戰結束以後,整個巴勒斯坦都已經成了猶太地主們的私有土地了。原來的阿拉伯人地主帶著他們靠出賣土地獲得的金錢紛紛移民去了其他阿拉伯國家、南美洲、歐洲等地,把原有土地上的窮苦阿拉伯人毫不留情的「轉贈」給了猶太人。而巴勒斯坦的新地主們---猶太人,則把自己的私人土地無償的獻給了他們的國家,以色列突然發現聖城(耶路撒冷也是伊教的聖地)落到異教徒手上的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勃然大怒」,深感他們的宗教感情受到了侮辱,隨即糾合起來對以色列發動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以色列建國以後,原來巴勒斯坦土地上的窮苦阿拉伯人迅速的分化成了兩大群體.願意接受以色列這個國家的留下來做了以色列的國民,並可以保持原來宗教信仰。不願意被異教徒「統治」「侮辱」的,視宗教為生命的阿拉伯人,或為了"復國"而拿起了武器,或成為了暫住他國的難民。於是,中東戰爭爆發。例次的中東戰爭以及近年的黎以沖突都是以色列勝利。5次中東戰爭,每次爆發的原因都不同,美國人賣武器給以色列,蘇聯人支持阿拉伯國家,就這樣。這是兩大陣營的對抗。為什麼會打仗,一兩句話說不清楚,這么跟你說吧。現在的以色列國家,這塊土地在2000年以前就是猶太人的故土,當時他們就在這建有古以色列國,但羅馬人佔領並驅逐了猶太人,於是猶太人流散到了世界各地,由於他們不信基督教,所以在基督教國家一直都被迫害,2戰期間,大量猶太難民逃到了巴勒斯坦地區,當時的巴勒斯坦地區是英國的殖民地,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人不斷移民到這里,並購買了大量土地。2戰結束,600萬流散在歐洲的猶太人被屠殺,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聯合國批准下,他們建立了以色列國,但建國的第二天,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等阿拉伯國家就開始進攻以色列,他們不同意以色列建國,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於阿拉伯國家一直不承認以色列國的存在,一直試圖消滅以色列,所以接下來又打了幾次戰爭。美國人並沒有直接幫助以色列打仗,只是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美國有幾百萬的猶太人,他們聰明而富有,以色列得到了他們的物質上的支持。倒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蘇聯以核威脅迫使英法以撤軍,這次中東戰爭是英法以VS阿拉伯,原因是埃及強行收回蘇伊士運河。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1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