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黃金什麼時候回復1300美元

土耳其黃金什麼時候回復1300美元

發布時間: 2022-05-09 18:32:56

『壹』 我國有多少黃金在美國

我國大約有600噸黃金,放在美聯儲的地下銀行中,這部分黃金,並非是我國把自己儲備的黃金,運輸到連美國,然後存放於美國的金庫中,而是我國認購的一部分美國黃金,那我們可不可以運回來呢,當然可以,美國也沒理由拒絕,但沒那個必要。
按照如今的黃金市場價格計算,每噸黃金的價格大約在3.6億人民幣,600噸黃金相當於2160億人民幣,這點錢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真的是毛毛雨,匯豐銀行蒸發的市值都不止這個數,美國也不會貪我們這點錢。
拓展資料:
1.黃金是當前世界上的硬通貨,除了美元之外,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貨幣的流通性,可以與黃金媲美。一些國家可以拿美元或黃金對外進行貿易結算交易,也可以拿美元與黃金作為本國的儲備貨幣。不過,近年來,美聯儲大肆印鈔,通過向全球市場釋放流動性,來轉嫁經濟危機。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美元指數的持續貶值,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受到了嚴重影響,而把黃金當作儲備貨幣,則逐步成為世界各國的首選。
2.數據顯示,美聯儲現有的黃金儲備量約有8133.5噸,而全球有60多個國家和組織將部分或大部分的黃金儲備,藏在紐約美聯儲銀行的地下金庫里。而隨著美元的國際地位的下降,同時,之前有德國、委內瑞拉等國家,想到美聯儲銀行的地下金庫里查驗一下自己存放的黃金時,美聯儲就用各種理由,拒絕了這些國家的請求。為此,先後有15個國家表示要運回寄存在美國的黃金。其中,就有澳大利亞,土耳其、法國、義大利、匈牙利等國,宣布運回或計劃從美國運回黃金。也這顯示出,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了猛烈沖擊。而索羅斯曾經向美聯儲發出警報,美國需要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如果繼續印錢,美元會持續貶值,屆時將會有25萬億美元流出美國市場,這將進一步加劇美國的經濟危機。
3.中國手裡這600噸黃金,並不是我們自己運到美國去的,而是向美國購買的黃金。如果我國銀行想賣掉一些黃金,而某國的銀行也想買入一些黃金,那兩個國家就不需要再運輸黃金,而是在線下完成交易後,就可以通知美聯儲的地下金庫,把我國存放的相應數量的黃金從中國的房間,搬到購入黃金這個國家的房間。這樣可以大大增加黃金市場交易的流動性,而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就在美國,如果我們在美國市場上,沒有這個交易賬戶,那就無法完成正常的黃金買賣交易,因為通過船隻運輸黃金進行交易,既不安全,也不現實。 此外,如果我們國家要向其他國家進口某些商品,而這個國家因為之前美元貶值速度太快,提出希望用黃金來進行結算交易,我國就可以直接通知美聯儲銀行地下金庫,把中國房間里的相應數量的黃金搬到這個國家的儲藏黃金的房間,這樣就輕松地完成交易,就不需要於把國內的黃金儲備再運到商品出口國家去了。

『貳』 美國政府將逐漸停擺。這樣對美元的影響是什麼黃金白銀漲還是會跌求指導!

樓主你好

  • 美國政府關門的話,預示著美元不被人看好了,那說明黃金是看漲的一個趨勢。

  • 目前個人覺得是一個做高空為主的一個操作思路。因為現在的美國政府的一個消息確認都會對黃金價格起一個很大 的影響作用。

  • 本周又是一個非農,本周關注點就集中在周五的美國非農數據上,原因就在於其好壞直接決定著10月份是否會取消QE如果本輪非農延續上一期不好的數據,那麼QE年內取消就成了一紙空文,如果非數據好的話,那麼金銀月線回落也就順理成章,所以在非農前逢高布空,等待結果即可。

  • 今天回踩1335-1337就可以做空的,目標看1322附近。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叄』 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是什麼

1、美元走勢

美元匯率也是影響金價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政治局勢

歷史上黃金就是避險的最佳手段,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即是對黃金避險價值的完美詮釋,任何一次的戰爭或政治局勢的動盪往往都會促漲金價,而突發性的事件往往會讓金價短期內大幅飈升。

3、通貨膨脹

作為這個世界上唯一的非信用貨幣,黃金與紙幣,存款等貨幣形式不同,其自身具有非常高的價值,而不像其他貨幣只是價值的代表,而其本身的價值微乎其微。在極端情況下,貨幣會等同於紙,但黃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失去其作為貴金屬的價值。

4、供給因素

金價波動是基於供求關系的基礎之上的。

5、需求因素

黃金實際需求量(首飾業、工業等)的變化。

(3)土耳其黃金什麼時候回復1300美元擴展閱讀:

投資黃金好處:

1、對抗通貨膨脹

幾十年來,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普遍國家都受此問題的困擾。貨幣價值貶值,貨幣購買力日漸降低,錢變得不值錢了。

2、卓越的避險功能

當世界政局和經濟不穩,尤其是發生戰爭或經濟危機時,各種普遍的投資工具如股票、基金、房地產等都會受到嚴重的沖擊,這時黃金就體現了很好的避險屬性。

3、市場難以被操控

地區性的股票市場,人為操縱大市的情況比比皆是。但是黃金市場屬於全球性市場,沒有任何個人或財團有足夠的資金能夠操控全球黃金市場,因此黃金價格能夠一直保持在反映實際供求關系的水平。

4、不易崩盤

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有發生崩盤的風險,一旦崩盤,投資者將血本無歸。黃金是不可再生的稀有金屬,已開採的總量超過地球蘊藏量的一半,未來黃金供給量只會越來越少,使得黃金價格趨勢一直上升,即使中間時有波動,長期而言,黃金價格仍然是一路看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金

『肆』 中國黃金投資在什麼背景下出現的

金價還會比現在高很多。推動金價上漲有兩大因素:一是國際貨幣體系即將迎來歷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變革會帶來陳痛,必將促使人們因迴避動盪的風險而開始買進黃金;二是黃金市場的發展即將步入高潮,世界范圍內的交易日益膨脹,現在市場上有大量的黃金結轉交易,這種對實體黃金的需求會令空頭面臨巨大問題。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黃金價格很可能會在未來的6到12個月內攀升到每盎司2000美元的高點。

我們對黃金的前景如此的深信不疑,因為我們有如此多的理由買入:

一、基本價值層面:

1、黃金的價格過於便宜,價值被嚴重低估。

我們來比較一下:20世紀70年代,金價超過每盎司50美元後,就沒再低於這個水平。1971年8月尼克松總統關閉黃金交易窗口,此後兩年金價從40美元跳升至120美元。如果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在內,今天的500美元相當於1971年的42美元,因此將120美元乘以11倍後就能得到調整通脹後的金額,也就是每盎司1300美元以上。因此,黃金依然是原來的黃金,美圓卻不再是原來的美元。

2、國內不同時期價值比較:

民國初期,一兩黃金可買二畝良田,五兩黃金買北京一個四合院.現在一公斤黃金(三十二兩)不到二十萬人民幣,買不到一畝田.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工薪階層結婚前買只金戒指送給老婆要花半年的工資收入.而今一般工薪階層一個月的收入可以買三五隻金戒指,請客吃飯,一餐飯就吃掉幾只金戒指,一件名牌西服就可以抵多隻金戒指。經歷過上世紀六十年代困難時期的老年人,就明白黃金實在太便宜了。因此可以同樣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黃金還是原來的黃金,人們的口袋卻不再是原來的口袋了。

3、馬克思的經典名言「金銀天生是貨幣,貨幣不一定是金銀」。

只有黃金才是真正的「地球元」,銀行家可以發行紙幣,只有上帝才能發行石油和黃金。

4、作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普遍被接受的貨幣形式,黃金的價值不受政府、公司或個人的影響。人們都會一致地認可:"黃金是唯一你可以擁有它而同時不受任何人的牽制的資產。"黃金作為長期保值,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相比。黃金不僅是最可信任的可長期保存的財富,同時也是獲得掌握錢財自由的源泉和標志。

5、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哪種資源類的商品漲幅最少呢?

通過幾年的尋找終於發現:唯有黃金價格上漲最少。始自2001年的商品牛市,石油上漲了7.8倍,銅價上漲了3.6倍,鎳價上漲了12倍,還有鋅、銥、銠都上升6倍以上。石油和銅沖過上次牛市頂點後又上漲了三倍,而唯有黃金漲幅最小,甚至連1980年的歷史高點850美元都沒有沖過。原因所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銅進口國,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石油和銅的牛市都反映了「中國因素」,而黃金市場上中國民眾的購買力沒有真正體現出來,中國因素尚待挖掘。

二、戰略層面:

1、黃金一直來以美元為主要標價,是因為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目前美元正因為美國經濟遇到的問題日益貶值。目前解決次貸危機的手段無非兩種,增加貨幣的投放、降低利率,這必將加劇美國的通脹水平,另一個可以確定的是必將導致美元的貶值。因此美元標價的黃金價格上漲是毫無疑問的。

2、至於歐元及亞洲其它國家貨幣逐步轉強情況下,未來美元作為外匯儲備及法定貨幣之特殊地位,將會於10年內逐步消失,而最終的時間取決於亞洲區內,以及歐洲貨幣及金融市場的發展步伐而定。隨著歐元、人民幣的崛起,美元一支獨秀的現象將最終消失,世界的貨幣體系面臨重新洗牌,迫切需要一種價值的終極標桿來作為衡量各個貨幣價值的度量衡,這個標桿,筆者認為非黃金莫屬。

3、從深層次角度來看,次貸危機也許只是美國貨幣系統問題的冰山角,美元貨幣地位的實質就是美國生產美元,而其它國家生產美元所能購買的東西,美國放縱國民揮動美元支票進行過度的消費。美國海軍學院教授Thomas Barnett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只用很少的紙幣(美元)去交換亞洲地區豐富的產品和服務,我們也足夠聰明地知道這一切並不公平,當我們送去這些紙幣時,我們必須要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 美國太平洋艦隊」。了解這點,就不難明白:房地產暴漲,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商品價格屢創新高,這些市場信息折射出了問題的本源,泡沫的不是黃金和石油,也不是房價和大宗物資,泡沫的恰恰是美元貨幣!

4、貿易赤字居高不下,只好印鈔票支應居高不下的美國貿易赤字是原因之一。巴菲特曾用一個生動的故事來說明這個現象。有兩個與世隔絕又相鄰的小島:「勤勞島」和「享受島」,兩邊的島民每天在自己的土地上,努力生產食物。原本這兩個島都能自給自足,但某天「勤勞島」決定多生產一些食物,把這些東西出口到「享受島」上去。「享受島」人民欣喜若狂,因為如此一來,他們不用辛苦工作,只要發行「享受島」貨幣計價的債券,憑一張紙就可換得美食。一段時間後,「勤勞島」借著出口,手上累積了大量「享受島」債券,這些債券越積越多,「勤勞島」島民慢慢開始懷疑:拿一個只享受、卻不生產的島所發行的債券,有什麼好處?「勤勞島」居民開始將部分債券,轉換成「享受島」貨幣後,拿去買「享受島」的實質資產——土地。然而,「享受島」政府也想了一個妙招:印更多的貨幣,沖淡貨幣價值,這樣,「勤勞島」居民能夠買到的「享受島」土地將越來越少,「享受島」必須支付的債務利息也大為減輕。

巴菲特寓言中的「享受島」,指的正是美國。據美國財政部統計,二○○六年,美國印鈔廠每天印製面值大約五億二千九百萬美元的流通貨幣,如果把印過的美元紙鈔首尾相接,可以環繞地球二十四圈!從1913年到2001年,美國在87年裡一共積累了6萬億美元的國債,而從2001年到現在,短短的5年多的時間里,美國竟增加了近3萬億美元的國債!而目前全世界對美國持有高達三萬五千億美元的金融債權,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四分之一。巴菲特對「享受島」利用美元貶值,減輕還債壓力策略的形容是「畢竟,在掩人耳目情況下的偷竊,要比強取豪奪好得多。」但「勤勞島」島民也不是笨蛋,久而久之,他們會開始質疑手上「享受島」隨印隨有的那張紙究竟有何價值。對美元的前景更加擔心是那些老練的投資者─即富有的個人和一些基金經理。有兩個具體事件與此相關。一是中海石油(Chinese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未獲准購買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當時投資者以為這只是個特例;然而,當Du Ports的交易同樣受阻時,人們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為大家看到,美國政府不允許海外的美元持有者將貨幣轉換為美國的有形資產,那麼美元的價值更加虛無縹緲。

5、國際黃金儲備

國際上黃金儲備達百噸以上的有32個國家、地區或組織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亞洲及非洲國家只佔少數;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政治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其黃金儲備也多,這說明黃金儲備仍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

另外,黃金儲備在國家金融戰略總儲備中的比率也說明黃金現在仍然是國家戰略儲備的主體,黃金儲備仍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所重視。美國的黃金儲備在其國家戰略總儲備中所佔的比率高達56.7%,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37.6%、法國47.1%、義大利47.8%、瑞士38.2%、荷蘭46.6%也是凸顯了黃金儲備的重要作用。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國家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實行藏金於民的政策。比如印度,印度的官方黃金儲備雖然只有357.8噸,在國家戰略總儲備中的比率也不高,只有7.8%。但是,據有關資料顯示,印度民間的黃金總儲藏量至少有1萬噸,白銀的民間儲藏量至少也有11萬噸。現在,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消費市場,其黃金消費量每年達600-800噸左右。印度並不是產金大國,其每年消費的黃金大多數是從國際市場上購買。近幾年隨著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黃金的進口數量也大幅增加。

中國官方公布的黃金儲備約為600噸(2004年,至今並沒有數量上的大改變),佔中國國際金融儲備的2%以下,黃金儲備及占國際儲備的比率都明顯偏低。不過600噸的數字是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根據經驗性推論,600噸可能是不準確的數字,從各種因素分析中國官方實際擁有黃金儲備量要大於600噸,黃金儲備約在1000噸左右。

6、中國外匯儲備持有一萬噸黃金是人民幣通向自由王國的必由之路。貨幣戰爭已經開始,1萬4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我們花費了太多的代價,才建立了一個陣地。但還需要戰略核威懾力量保障陣地的安全。如果以1000美元/盎司價格買入,僅需要3200億美元,算小帳會損失利息,算大帳我們必定引來各種商品的人民幣定價權和央行貨幣政策的主導地位。在這里我們不禁深切懷念老一輩革命家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我國的黃金儲備,絕大部分是在1973年,陳雲同志的力主下買入的。增加了國家的黃金儲備,不但在美元狂跌中保證了外匯儲備的安全,還為以後的對外開放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7、人民幣必須升值嗎?放開後一定會升值嗎?中國目前面臨的情況和當初日本很相似,美國從外部施壓,迫使中國產生各種投機效應,從股市和房市來看,這種效應已經很明顯。美元就像木馬,植入了我們的機體,泡沫吹大到一定階段,金融打擊肯定會發生,只是尚不知道會在何時發生,中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泡沫經濟騙局已經被玩了不止一次,現在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人民幣如果劇烈升值,後果之一是,熱錢進一步瘋狂涌進,中國出口產業受到嚴重打擊,失業增加,經濟不穩定性增加。我們一定要讓人民幣穩定緩慢地升值,讓熱錢和投機資本認識到中國政府的決心,知道他們和中國進行人民幣升值的賭博或游戲,成本會遠遠高於在其他國家投資的成本,這樣熱錢耗不起,會逐漸退潮,中國也贏得了調整匯率的時間和時機。從戰略意義上說,升值與否均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人民幣有自主的定價體系。

三、黃金的商品需求: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身分的象徵,它曾是君王的專利,歷史上的好多次戰爭都因它而起。而從近代起,黃金又被賦予硬通貨的功能,「金本位」制的出現更使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現在雖然「金本位」制已經不在,但黃金作為價值的無冕之王,黃金的金融屬性並沒有降低,黃金仍然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保值的手段和投資的工具,集商品功能和金融功能於一身。中國文化視黃金代表富庶及財富已根深蒂固,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人們對黃金的需求,那就是----「無限」。

1、工業需求

(1)主要在電子工業需求與牙醫需求,占黃金總需求的10%左右,受工業行業限制,變動平穩,對金價影響小,日本黃金年消費量在160噸左右,其中工業用金就達100噸,我國目前每年工業用金卻不足10噸,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2)金由於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性,在航空航天領域也被大量應用,隨著大量航空航天技術應用於民,黃金在這些方面的市場前景非常被看好。例如一種鍍金玻璃,在航空航天中用於防紫外線,現在可應用於建築,能起到很好的防太陽輻射和隔熱作用。新工業領域的發現會不斷提升黃金的需求。

(3)黃金還可以用於日用品,如鍍金鍾表、皮帶扣、打火機、鋼筆等。鍾錶王國瑞士國度不大,但其飾品業每年用金量達40噸左右,其中95%都用在製表業上。日本僅一家手錶廠一年消耗金鹽就達1噸,相當於消耗黃金680公斤。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鍍用金前景也會十分廣闊。

2、飾金需求:

占黃金需求比例為75%左右,分額最大,2005年增長5%,為2736噸,傳統飾金消費大國為印度,沙特,阿聯酋,中國,土耳其等。

(1)印度被稱為拜金之城:印度人對黃金以及金飾品之所以情有獨鍾購買黃金在印度是一種固有的傳統,甚至印度的窮人手裡一旦有了積蓄便會購置金銀用於保值。印度是全球黃金最大的消費國。自從1990年黃金控製法案(Gold Control Act)開始重新實施印度黃金需求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0%,該法案禁止以金條的形式持有黃金。估計盡管情況有所變化,但是目前印度仍然持有接近15000噸的黃金,這佔了全球整個地表黃金總量的10%。在過去的10年間印度平均每年出售黃金676噸,這個數量是美國所持有黃金數量的1.5倍還要多,同時是世界其他主要黃金消費國中國、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以及阿聯酋的3到8倍。隨著印度經濟的飛速發展,對黃金的需求會不斷穩定增長。

(2)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絕大部分都成為了黃金飾品,種種歷史原因和金融體制的原因,造成中國大陸人均黃金製品只有3.5克左右的現狀。目前,中國大陸人均黃金年消費量只有0.2克,,僅及世界年人均消費水平的1/6,消費數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將從以往每年200多噸增加到400噸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3)目前我國人均黃金擁有量僅有3克,而世界人均水平為25克,歐美發達國家人均為100克-200克,印度人均擁有黃金為15克。有理由相信,正在進入小康社會的中國,假如人均持金量增加2克至5克,13億人就是2600噸,就比全球一年的產金量要多,這對於世界黃金市場來說就是很大的需求量,足以推動世界黃金價格形成一個大牛市.

四、黃金的投資需求與投資市場

與黃金的工業需求和飾金需求相比,黃金的投資需求潛力更大。綜觀中國國內現狀,由於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保值增值應對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功能遠未了解。相當時間內,大部分民眾對黃金的理解和認識更多停留在首飾品的認識上,對黃金的金融投資功能知之甚少,黃金金融投資的參與度極低。但目前國內大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從投資需求來看,中國黃金市場在徹底開放之後,將令世界再度吃驚,中國因素在黃金金融市場上會得到充分的反映。

在分析當前黃金市場的一些因素之前,我們應該先看一下上次的黃金牛市是如何產生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黃金大牛市

1971年,在損失了大量黃金儲備後,美國政府宣布退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此後的黃金價格完全脫離了政府定價模式,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黃金沖破了布雷頓體系的牢籠控制,隨後黃金價格飛速上升,

1973年因美元大幅貶值的誘導,再次引發了歐洲各國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浪潮。在這個市場浪潮沖擊下,導致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經過各國之間的緊急磋商最後達成協議,西方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同時黃金漲過100美元/盎司大關,是原來官方所規定兌換價格的三倍。

在同一時期,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通脹率再次急劇升高。加上美國黃金市場的建立和發展,美國公民在被禁止數十年後,重新獲得擁有黃金的權利,交易商和個人投資者認定這些將極大地增加對黃金的需求,因而傾囊買進。金價繼續不斷攀升,新的歷史最高價格不斷被刷新。最後黃金價格在美國黃金市場對美國公眾開放的當天,黃金價格才沖頂回落。此時的黃金價格是200美元/盎司。

1975-1976年間,高通脹率引發了美國和其他國家嚴重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和破產風潮是當時最突出的世界經濟景象。為了平抑市場對黃金的投機需求,美國財政部宣布拍賣部分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同出此舉,並且要求成員國使用「特別提款權」作為記帳單位,取代原先使用的黃金。當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黃金進入市場銷售時,黃金市場價格創出了低價102美元/盎司。但此時拍賣中的黃金總是被踴躍認購的買單所消化。

1977年黃金價格出現大幅反彈,此時通貨膨脹重新成為世界各國的焦點,很快金價在1978年又超越了前次高峰的200美元/盎司。

1979年,黃金市場出現了買方力量大有不管任何人拋出多少黃金就吃下多少黃金的氣勢,迫於強大的市場購買力的壓迫,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迫壓縮了原定的黃金拍賣計劃,不久就徹底放棄了這項計劃。

1979年上半年黃金價格引人注目地漲過了360美元/盎司,但隨後的超越眾人想像力的黃金暴漲令世人目瞪口呆。1979年夏季,世界通貨膨脹情況迅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債務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從1970年的4000億美元,經過九年時間翻了一番後繼續增長,接近1萬億美元。

1979年下半年,黃金價格不斷刷新一個個百元整數單位,400美元/盎司、500美元/盎司、600美元/盎司、700美元/盎司,一個個令人眩目的、以前市場各方都不敢想像的價格被市場力量迅速創造著……。

1980年1月,當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事件發生後,黃金價格被推上了有史以來的歷史最高價:852美元/盎司。

從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時,黃金價格從當時官方固定兌換價格35美元/盎司,一直上漲到852美元/盎司,期間只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總體漲幅高達24倍之多。金價從1968年的35美元漲到1980年的850美元的12年間,每年有30%的獲利率,遠超過同期的7.5%的通貨膨脹率。這次黃金大牛市的報酬率也超出了當時美國歷史上最長和最亮麗的股票大牛市:1949年到1961年的12年間,它的年均報酬率是19%。

對於這段歷史,我們的許多教科書錯誤地認為:美元是這場風波的贏家,而黃金失去了世界流通貨幣功能等所以是輸家。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許多金融學者在這段金融史的學習中是接受來自美國的素材和教育,在不知不覺中被美國情節洗腦,最後向更多的學生傳達了錯誤的思維理念。我們認為真實的情況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是黃金被強權政府所霸佔和壓迫控制下的世界貨幣制度,是美國政府發行的美元控制和束縛了黃金,美元想完全取代黃金地位的一種貨幣體系制度;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實際上是美元這種獨霸企圖的崩潰,黃金由此擺脫了美元的控制,黃金重新獲得了自由,世界人民大眾由此才能夠自由擁有黃金。美元是這場對抗後的輸家,我們也就能夠理解隨後看到的黃金兌美元獲得了大幅飆升。

這個牛市的要素是:美國經濟出現通脹和赤字,美元的信用遭到質疑,主要貨幣體系出現負利率,美國民眾被允許投資黃金出現了巨大的需求,國際政治出現大的動盪。

對照現實,歷史是如此的相似。每個要素都開始出現,對於空頭,更加致命的因素是需求方多了中國和印度,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每年正以10%的速度發展的龐大的經濟體。

『伍』 黃金供求關系

20世紀70年代以前,黃金價格基本由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決定,國際上黃金價格比較穩定。70年代初期,黃金價格不再與美元直接掛鉤,黃金價格逐漸市場化,影響黃金價格變動的因素日益增多,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供給:
(1)金礦開采:
a.全世界近幾年每年金礦開采量約2500噸左右,每年產量變動平穩.

b.全球已探明未開採的黃金儲量約7萬噸.只可供開采25年.

c.南非,美國等主要產金國產量下降, 勘探大型金礦可能小

d.開采一大型金礦正常程序一般需要7-10年時間.

e.1980年後長期跌勢中,開采投入支出不斷減少

對價格的影響:金礦開采受本身行業特性限制,對價格的敏感度低,價格的大幅上漲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反映到產量增加。

例子:1979-1980年金價爆漲,最高至850美元,但金礦開采量直到1981年都無重大改變,到了1983年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世界黃金生產的歷史與現狀: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全局來看,19世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世紀。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 200噸黃金。到19世紀黃金生產躍上了新台階,100年期間生產的黃金達到了1.15萬噸,是18世紀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間就生產了1萬噸。

進入20世紀後,總得來說,世界上黃金的生產總體呈上升趨勢,分別出現過幾次產量大增的現象。在1900年世界黃金產量每年300噸,在20世紀早期最高年份產量達到每年700噸、3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達到每年1300噸、6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產量接近1500噸,80年代世界黃金年產量突破2000 噸,20世紀90年代至今產量總體還在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黃金產量還是比較穩定的,21世紀以來世界黃金產量平均穩定在2600噸左右。

目前,雖然一些國家的黃金產量有所提高,如澳大利亞、秘魯、印尼黃金產量都在增加,但是南非、美國等黃金生產大國的黃金產量在下降。另外,由於金礦產業投資周期長、開采成本高。從歷史數據看,全球礦產金數量不可能快速增長。因此,我們認為,未來幾年世界黃金產量不會變化很大,依然比較穩定。

據科學家推斷,地殼中的黃金資源大約有60萬億噸,人均1萬多噸。但是,到目前為止,世界現查明的黃金資源量僅為8.9萬噸,儲量基礎為7.7萬噸,儲量為4.8萬噸。截止2005年,人類採掘出的黃金不過12.5萬噸,約占總儲量的六億分之一,人均只有20克。

地球上的黃金分布很不均勻,雖然,目前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生產金,但是各國產黃金產量差異很大,各地產量卻頗為不平均,其中2004年世界前10名產金國依次為:南非、美國、澳大利亞、中國、俄羅斯、秘魯、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烏茲別克、巴布亞紐幾內亞。其中中國黃金產量近年來一直處於世界排名第四的位置。在2004年,南非、澳大利亞及美國產量分別佔到世界總產金量的13.9%、10.6%、10.2%;而我國的產金量也達到8.6%。 目前,世界每年礦產黃金2600噸左右,但是能達到目前這個產量是經過了人類幾千年不斷探索和努力的結果。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全局來看,19世紀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世紀。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由於19紀一系列黃金資源的發現,使得從那時起黃金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紀後半葉的50年裡,黃金產量超過了這之前5000年的總量。

19世紀開創黃金生產新紀元的是俄國在18世紀中期烏拉爾山東坡岩金礦的發現,這個發現使俄國採金業開始復甦,不過當時產量不很高,40年後僅生產了 2.6噸黃金,但這使沙皇看到了希望,從而加強了金礦資源勘探工作,在這之後的70年裡,俄國又發現並開采了許多金礦,到1840年俄國的黃金年產量已經達到43.5噸,到1847年俄國黃金年產量佔全世界年總產量的60%。但是俄國人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同以後人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所取得的收獲相比卻有些相形見絀了。

1848年美國加州發現了黃金,很快就有數千人匯集在此處尋找金礦,第一年就生產了25萬美元的黃金,第二年就增加了40倍,之後黃金產量逐年提高,到了1852年產量達到77噸,1853年達到93噸。

美國發現黃金3年後的1851年,在澳大利亞也發現了黃金,澳大利亞黃金產量也開始快速提高,1852年澳大利亞產金26.4噸,1853年年產金達到70噸。

之後是南非在1886年發現黃金,1887年南非的黃金產量僅有1.2噸,5年後增加了25倍,達到30噸,1898年達到120噸,居世界第一。一直到現在,南非總計生產了數千年來全世界礦產黃金總量的40%。

趕上19世紀黃金生產力大發展末班車的是加拿大。1896年兩個探金者亨德森和卡馬克在捕撈大馬哈魚時,在克朗代克發現了黃金,從而誕生了一個新城市——道森市,這一地區的黃金一直開採到1966年。

總結19世紀世界黃金生產歷史,可以看出:18世紀的100年間全世界共生產黃金不足200噸,到19世紀黃金生產躍上了新台階,100年期間生產的黃金達到了1.15萬噸,是18世紀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間就生產了1萬噸,也就是說,19世紀後50年平均每年全世界產金200噸。

進入20世紀後,總得來說,世界上黃金的生產總體呈上升趨勢,分別出現過幾次產量大增的現象。在1900年世界黃金產量每年300噸,在20世紀早期最高年份產量達到每年700噸、3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達到每年1300噸、6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產量接近1500噸,80年代世界黃金年產量突破2000 噸,20世紀90年代至今產量總體還在增長。

19世紀形成的世界黃金生產力分布的基本格局延續至今,19世紀形成的產金大國目前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黃金產出國。自1980年以來,南非的產金量呈穩步下降趨勢,尤其90年代以後,下降速度稍有加快,但其產金量仍居世界各國第一位;美國的產金量一直處於不斷增長狀態,特別是自80年代後期起,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而澳大利亞的產金量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產金量趨於穩定,變化不大。目前全球主要產金國有:南非、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中國。不過,百年來世界黃金生產格局也有一些變化,特別是近年來,美國、非洲黃金產量下降的同時,南美的秘魯、阿根廷以及東南亞的黃金產量在顯著增加,其中,拉丁美洲黃金產量已佔到全球的14%。

目前,雖然一些國家的黃金產量有所提高,如澳大利亞、秘魯、印尼的黃金產量都在增加,但是南非、美國等黃金生產大國的黃金產量卻在下降,特別是南非,其 2005年的產量下降了15%,僅為300噸左右,這將使得全球的黃金產量難有提高。另外,由於金礦產業投資周期長、開采成本高,如果在一個地方勘探出黃金,按照正常的程序需要7-10年才能生產出黃金來,因為光地質探礦就需要2~3年,然後再做工程,開采礦石,再冶煉,最快也要4~5年。從歷史數據看,全球礦產金數量不可能快速增長,未來幾年世界黃金產量不會變化很大,依然會比較穩定。
需求:
(1)工業需求:
a.主要在電子工業需求與牙醫需求,占黃金總需求的10%左右

b. 受工業行業限制,變動平穩,對金價影響小

c. 2005年同比平穩增長2%,為419噸

對價格的影響:與經濟景氣度相關,受行業本身限制

例子:2001-2006年,世界經濟快速平穩增長,電子工業,及航天等高端也發展迅速,工業對黃金的需求也保持穩定增長.

簡析:作為五金之王,黃金是少有的化學、物理、電子性能優異的金屬,應用領域非常廣,在電子、通訊、航空航天、化工、醫療等部門及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各類生活日用品當中也有廣泛的應用空間。日本黃金年消費量在160噸左右,其中工業用金就達100噸,我國目前每年工業用金卻不足10噸。

現代電子行業飛速發展,對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黃金具有其他金屬無法替代的高穩定性。同時,電子產品日益微型化,單位用金量會很小,對產品成本構不成威脅。因此越來越多的電子元件可以使用金作原材料。

金由於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性,在航空航天領域也被大量應用,隨著大量航空航天技術應用於民,黃金在這些方面的市場前景非常被看好。例如一種鍍金玻璃,在航空航天中用於防紫外線,現在可應用於建築,能起到很好的防太陽輻射和隔熱作用。

黃金還可以用於日用品,如鍍金鍾表、皮帶扣、打火機、鋼筆等。鍾錶王國瑞士國度不大,但其飾品業每年用金量達40噸左右,其中95%都用在製表業上。日本僅一家手錶廠一年消耗金鹽就達1噸,相當於消耗黃金680公斤。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鍍用金前景也會十分廣闊。

(2)飾金需求:a.占黃金需求比例為75%左右,分額最大

b.2005年增長5%,為2736噸

c.傳統飾金消費大國為印度,沙特,阿聯酋,中國,土耳其等

對價格的影響:對價格的影響巨大, ,呈現季節性與周期性,通常第一及第四季度,飾金需求增長明顯.

例子:每年印度的婚慶及宗教節日,中國的農歷新年,西方的聖誕節和情人節,對飾金的需求都較其他時間增多.

簡析:印度被稱為拜金之城,印度人對黃金以及金飾品之所以情有獨鍾,購買黃金在印度是一種固有的傳統,甚至印度的窮人手裡一旦有了積蓄便會購置金銀用於保值。黃金在印度社會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除了它的基本用途之外,還具有特別的宗教意義。印度黃金的歷史可以說和人類的發展歷史並駕齊驅,早在出現絲綢和香料交易的古羅馬時代就已有記錄記載印度黃金的存在。第一枚金幣是由威尼斯鑄幣廠製造的,經過地中海的"累范特"地區進入印度。17世紀,荷蘭和英國在東印度的公司開始以黃金和白銀為貿易的支付手段互通有無。隨後在美國內戰時期,美國以黃金大量換取印度的棉花以補足內需,因此大約有13000噸黃金留在了印度國內,而這個數量大約是當時全球金礦產量合計的9%。

印度對黃金的需求深深植根於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傳統。這個國家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宗教社會之一,對印度教的信仰遍及全國佔到了總人口的大約 80%。黃金在印度教的信仰中是財富與繁榮的象徵。被尊為財富、豐饒以及繁榮之神的拉薩米(Lakshmi)神傳說是由馱著裝滿清水的黃金器皿沐浴的。她被描繪成一個美麗的被黃金裝飾的女子,穿著黃金鑲邊的紅色衣服,從她的手中不斷流出黃金。自從傳說信奉她的人會得到財富,印度人就認為黃金是能帶來吉運的金屬並且他們喜歡在宗教節日期間將黃金作為禮品或者裝飾。其中最重要的節日是Diwaii,這個節日被視作印度新年的開始並且通常在10或11月到來。

通常在4月或5月到來的Akshaya Thrithiya節被認為是購買黃金的重要節日。在這一天購買黃金被認為會帶來吉運(這一天是印度歷中的第三吉日)。人們將黃金和「吉運」聯系起來被認為是近年來推動黃金購買的原因。在過去的5年中,Akshaya Thrithiya節已經成為了南部印度購買黃金的主要時節,特別是在Tami Na州,該地區的黃金銷售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從2005年開始人們關於黃金和「吉運」有關的思想在印度的北部和西部廣泛傳播,這也使得黃金的銷售在這些地區大幅增加。

黃金在婚禮儀式上同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婚禮上新娘通常從頭到腳都都戴著黃金飾品。這些飾品中的大部分都來自新娘的父母並作為她的嫁妝,根據印度傳統的規定家庭的財產通常只會讓兒子來繼承。新娘收到的黃金(以及其他禮物)意味著新娘的父母能夠保證她有經濟保障並且能夠至少享受和她童年相同的生活水平。在這一方面黃金顯得特別重要,只要她仍然擁有黃金(她仍然能夠保護自己),即使她對家中其他「財政事務」沒有什麼發言權。由於每年印度結婚的人數估計會達到1000萬,和婚禮相關的需求就成了一個「大蛋糕」。這其中的大部分需求都發生在結婚季節,通常的結婚季節在10月到1月,4月到5月之間到來,但是仍然有大部分的購買在結婚季節來到之前就開始了。我們統計1975-2005年黃金月度波幅可以看出,9月和10月往往是金價表現最好的時候,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印度人為他們的宗教及婚慶季節的到來提前做准備而集中購買黃金。
此外,印度人以熱衷於儲備著稱,國內金融儲蓄的比例很高,大約佔到GDP值的90%還要多。這種儲蓄的習慣也被繼承了下來,深深植根於印度人的思想中,對於黃金也同樣適用。一直以來黃金在印度被當作儲備和投資的主要工具,它的受歡迎程度以及普及程度僅次於銀行存款。在擁有全國人口70%的農村,黃金同樣被視為一種保障並且很容易作為一個儲藏的媒介。黃金同樣被認為是用來對抗通貨膨脹的良好資產。隨著近些年印度國內針對黃金市場一些改革措施的逐步實施,印度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透明規范為標準的自由運作的黃金交易市場。

印度是全球黃金最大的消費國。在2005年,印度的珠寶需求佔全球黃金珠寶總需求的22%,占總零售凈投資(金幣和金條)的35%。自從1990年黃金控製法案(Gold Control Act)開始重新實施印度黃金需求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0%,該法案禁止以金條的形式持有黃金。估計盡管情況有所變化,但是目前印度仍然持有接近 15000噸的黃金,這佔了全球整個地表黃金總量的10%。在過去的10年間印度平均每年出售黃金676噸,這個數量是美國所持有黃金數量的1.5倍還要多,而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的市場,同時是世界其他主要黃金消費國中國、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以及阿聯酋的3到8倍。(圖1),過去的10年中印度經濟經歷了高速增長,印度國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其對黃金的需求也穩健增長,在過去的幾年(2002~2005)印度對黃金的需求沒有完全受到黃金價格上漲的負面影響,當時黃金需求從2760億盧比(571噸)穩步上漲到4730億盧比(750噸),盡管黃金價格在此期間從15026盧比上漲到19599盧比。在2005 年,盡管黃金的盧比價格上漲了6%,黃金的消費確從前一年的639噸上漲到750噸,同時表現為各方面的增長(珠寶、金幣和金條、金牌以及鑄幣、電子和其他工業和裝飾需求)。

(3)投資需求:
A.投資需求分為零售投資和EFTs(黃金交易基金)

B.EFTs為近年投資黃金之最新途徑,05年以噸數計增長53%

C.亞洲和中東地區國家有投資黃金的傳統

對價格的影響:投資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其他需求因素最大,對價格影響也最大.

例子: EFTs自2003年面市以來,已吸引上千億的資金流入黃金市場.成為近幾年金價大幅上漲最直接的動力.

簡析: ETF是Exchange Traded Funds的英文縮寫,它是一種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是跟蹤「標的指數」變化,既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又可以通過一級市場用一籃子證券進行創設和置換的基金品種。美國證券交易委員對ETF的定義是「投資目標是獲得與標的指數回報率類同的一類投資公司」。為滿足這樣的投資要求,ETF選擇投資某一指數中的所有證券,或者選擇某一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組合。ETF基金份額可以像封閉式基金一樣在交易所二級市場方便地進行交易。

2004年11月,道富環球投資推出了第一支以實體黃金為投資對象的ETF--streetTRACKS Gold Shares(GLD)。由於其允許投資者持有金條卻無須承擔儲存成本,投資者通過股票賬戶就可以直接買賣黃金,交易門檻和成本低,方便快捷,與金價完全聯動的特點使其成為投資黃金市場的絕佳方式,實際為投資大眾提供了其他投資工具無法提供的管道,這大大增強了人們參與黃金市場的積極性。 streetTRACKS系列產品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streetTRACKS Gold Trust的凈資產值已經達到了73億美元之巨,較之去年同期的31億美元增長130%以上。

對於這一新興的黃金方式,除了一些在海外有資產的投資者,大多數國內的投資者還不能參與。但黃金ETF這一方式具有門檻低,交易便捷,交易成本較小,對個人投資者而言,該方式更為適合,必將取代傳統的實物黃金的投資方式,成為黃金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

『陸』 土耳其突然大規模購買黃金,各國存放在美國的5750噸呢

黃金無論在什麼年代都是硬通貨,而黃金儲備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是否強盛的條件之一。一個國家黃金的儲備是抵禦經濟危機以及國家貨幣崩盤後最後的保障,而很多國家都將本國的黃金交給美國保存。

各國交給美國保管的庫存黃金,背後有美國的國家信用背書。挪用甚至是私吞其他國家的黃金,等於放棄了國家信用,與其他國家為敵,對美國不是一件劃算的生意。所以,黃金的安全不用擔心。但是,美國可能會採取拖延大法,想方設法阻礙其他國家運回黃金。世界各國想拿回自家的黃金,恐怕不會太順利。

『柒』 土耳其正式從美國運回黃金,是為了用於戰爭還是想擺脫美國的控制

土耳其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黃金作為最保值的東西,在世界各國,在發生戰爭的時候,避險都會用黃金避險。土耳其從美國運回黃金是為了保障自己國家的國庫穩定工作的事,想擺脫美國的控制,實現自己的獨立。

對於這些發展中的國家來說,國家的經濟是非常的脆弱的,如果被美國等國家經濟制裁的話。小國的經濟是非常的容易崩潰的。所以儲存黃金是為了避免經濟的的崩潰。黃金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國家儲存黃金。

『捌』 美元貶值,黃金會受到什麼影響

一般來說美元貶值,黃金價格就會上漲

首先,美元對黃金價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傳導的。一方面,美元是世界黃金價格的標價貨幣,這就決定了黃金價格與美元走勢之間的反方向關系。舉例來說,假定黃金本身價值沒有發生變動,而一旦美元下跌,那麼黃金價格自然會表現為上漲。另一個方面,美元和黃金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投資工具:通常投資人在進行價值投資時,取黃金就會舍美元,取美元就會舍黃金。如果美元的走勢強勁,投資美元就會有更大的收益,那麼黃金的價格就可能下跌;相反,在美元處於弱市的時候,投資者會減少對美元的投資,將資金投向金市,從而推動金價的上揚。如2007年至今年3月份的黃金大牛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美元貶值,美元作為保值增值的吸引力下降,市場資金轉向黃金市場,進而推動金價上揚。

其次,分析美元走勢的工具是美元指數。美元指數是一個由美元與其它各種貨幣匯率構成的加權指數,它通過計算美元和對選定的一攬子貨幣的綜合的變化率,來衡量美元的強弱程度。如果美元指數下跌,說明美元對其他的主要貨幣貶值。美元走勢對黃金價格的影響,通常都是通過美元指數與世界金價之間的漲跌變化來進行分析的。

在美元指數的一攬子貨幣之中,美元兌歐元匯率的比重最大。在歐元區整體經濟實力增強的背景之下,歐元的地位開始上升,歐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作用開始增強,在外匯市場中往往呈現出歐元與美元此消彼長的情形,這對黃金價格會形成重大影響。如今年7月中旬以來黃金價格下跌的關鍵性原因在於美元指數的強勢反彈,而其背後原因是歐元區經濟相對疲軟,市場對歐元區經濟前景產生悲觀預期,進而使得歐元大幅下滑,推動美元指數強勢上揚。

最後,影響美元走勢的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對金價構成影響。影響美元走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等。具體來說,美國GDP、國際收支、通貨膨脹以及利率等重要數據會對美元走勢產生重要影響,戰爭、武裝沖突、政府選舉、伊朗核問題、朝鮮問題等也都有可能會影響美元走勢。我們在分析這些因素對黃金價格的影響時,不僅要看到這些因素自身對黃金價格的影響,還要分析這些因素通過美元走勢傳導到黃金價格上的影響作用。從近期美元走勢來看,美國前期刺激經濟的相關政策效果有所顯現,美國近期公布的相關經濟數據有所好轉。這一方面使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預期沒有之前那麼悲觀,黃金避險作用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狀況好轉刺激美元強勢反彈,打壓金價走勢。如果美國近階段不出現新的重大負面數據,那麼美元走勢有望延續上揚行情,而金價走勢將不容樂觀。

『玖』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

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全球,它顯露出的變化相當少。歐洲的邊界雖因四大帝國的消失而不同,但就整個世界而言,歐洲的統治似乎並沒有減弱。英國、法國和其他帝國仍然統治著與1914年以前一樣多的海外殖民地。實際上,它們的領地甚至更大,因為它們這時控制了以前曾在蘇丹統治下的中東領土。因此,歐洲的全球霸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大戰前更完整。
不過,在這表面之下,形勢卻完全不同。實際上,從全球的觀點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意義恰恰在於它開始了對歐洲霸權的削弱——這一過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宣告完成,這一削弱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衰落、政治危機和對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
1914年以前,歐洲的經濟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規模的海外投資,這些投資每年產生大量的利潤。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失去了其對外投資的四分之一,法國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國則失去了全部對外投資。這一趨勢的完全改變從美國新的金融實力中可看出來。戰前,美國靠歐洲提供所需的資本。到1914年時,美國欠歐洲投資者的債務約為40億美元;如果用現在的標准來衡量,這是一筆微不足道的款項,但卻是那個時期國債的三倍。然而,戰爭完全改變了這種關系,因為協約國政府為了支付戰爭物資款,先被迫出售了它們在美國的股份,然後又向美國政府以及私方借款。因而,到1919年時,美國已成為一個借出款項達37億美元之多的債權國,到1930年時,這個數字已上升到88億美元。
在工業上,與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顯,因為歐洲許多工業區已遭破壞,而美國的工廠卻在戰時極大需求的椎動下,猶如雨後春筍驚人地發展起來。到1929年時,美國的工業產量至少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2.2%,這一產量大於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的產量。因此,歐洲與美國的經濟關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完全改變。歐洲已不再象在19世紀時那樣,是世界的銀行家和世界的工場。這兩方面的領導權已轉到大西洋彼岸。
戰爭不但在經濟上,而且在政治上也使歐洲內部遭到摧殘。1914年以前,歐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發源地。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響已波及全球每個角落。然而,戰爭的浩劫使歐洲人士氣沮喪,失去信心。在歐洲大陸的各個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懷疑和挑戰。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備忘錄中寫道:「在反對戰前形勢的工人中間,存在著一種不僅是不滿,而且是忿怒和反抗的強烈意識,所有現存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歐洲各地廣大人民的懷疑。」
在這一革命的緊要關頭,許多歐洲人都期待兩位非歐洲人、美國的威爾遜和蘇俄的列寧的指導。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引起了一場民主願望和期望的騷動。1918年12月,當威爾遜踏上歐洲血染的土地時,廣大民眾以發狂的熱情把他當作「人類的國王」、「救世主」、「和平王子」來歡迎。他們貪婪地聆聽著他的有關和平和安全的遠景規劃。
與此同時,另一個拯救福音正從東方傳來。數百萬死傷的人和城鄉冒著煙霧的廢墟使得廣大民眾易於接受進行革命和實現社會新秩序的號召。為了模仿布爾什維克革命,柏林、漢堡和布達佩斯都建立了蘇維埃。倫敦、巴黎和羅馬街頭也舉行了示威遊行。威爾遜的密友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不滿的呼聲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爾什維主義正越來越為各地的人們所接受。匈牙利剛剛屈服。我們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葯庫上,總有一天,一顆火星便能將它點燃。」
18、19世紀,歐洲人的思想曾喚醒和激勵過美國人和俄國人。現在的情形正好相反。歐洲人正在別處尋找領導者,尋找思想。下一章我們將看到,20世紀20年代以前,歐洲一直是「一座露天火葯庫」,隨後,在1929年的經濟颶風到來之前,安定、繁榮了幾年。
最後,歐洲的霸權被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因為這次大戰對海外殖民地產生了影響。歐洲列強的一個集團同另一集團血戰到底的慘狀不可彌補地損壞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認為幾乎是天命註定的統治有色人種的人了。數以百萬計的殖民地居民作為士兵或勞工加入戰爭,同樣具有破壞性。印度幾個師在西線和美索不達米亞作戰;許多身著法軍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國北部作戰;大批的中國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後方的勞動營里服勞役。不用說,有過如此經歷後返回家園的殖民地居民對歐洲領主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樣恭順。例如,法國一位行政官員說,「1914至1915年間應征入伍的175000名士兵在法國和佛蘭德的戰壕中挖掘了古老非洲的墳墓。」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於1926年寫道:「這場用鮮血覆蓋整個歐洲的戰爭……在距我們遙遠的國度里喚起了一種獨立的意識。……在過去幾年中,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人們、觀念和亞洲本身都在改變。」
革命思想還因與戰爭行為有關的宣傳而在殖民地中得到傳播。誠然,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願望」。但在戰時,這是一個極其細微的差別,「民族自決」這一革命術語已不僅在歐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記。同樣具有影響的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亞洲的知識分子已為西方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所激勵。他們引用過伏爾泰、馬志尼和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話。但現在,他們的後裔很可能引用馬克思、列寧或哈羅德·拉斯基的話。1919年7月25日,孫中山博士為這一轉變提供了證據,他宣布:「如果中國人民希望自由的話……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自由的斗爭中的唯一的夥伴和兄弟是蘇俄工農紅軍。」
第一夥世界大戰對殖民地世界的所有這些影響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的政治結果。只有少數幾個人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美國黑人領袖W·E·B·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於1918年寫下了以下這一有關即將到來的世界的非凡預測:
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佔據的地方。在他們所佔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從這場戰爭中,還將出現一個不受侮辱、有權選舉、有權工作和有權生存的美國黑人民族。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范圍來說,英國是美國的主要對手,而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日本則是美國的主要競爭者。美英矛盾主要表現在爭奪海上霸權和搶占銷售市場、投資場所等方面,美日競爭主要反映在爭奪太平洋的霸權和爭奪中國這塊肥肉的斗爭上。美國為了削弱自己的對手,撈取在巴黎和會上未能撈到的東西,又發起召開了再一次分贓會議——華盛頓會議,作為「巴黎和會」的繼續和補充,赤裸裸地暴露出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侵略本性。可以說,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埋下了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

戰勝國中的帝國主義列強,出於掠奪本性和報復心理,嚴苛有加的索賠條款,傷害了戰敗國人民的感情,召喚起戰敗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復仇心理,尤其是在德國,給法西斯主義提供了滋生和坐大的土壤。所以,當戰敗的德國恢復元氣以及義大利、日本的軍事實力得到增強之後,他們便要求在全世界重新劃分勢力范圍,於是,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再次尖銳起來,隨之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備戰活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另一個嚴重後果是造成了物資和人力的巨大消耗。單是7個大國就生產了步槍2760萬枝,機槍107.5劃方面盡管積累了豐富經驗,但沒有哪個國家能解決聯盟戰略的問題。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暴露出武裝斗爭對經濟、政治以及國家後方越來越大的依賴性。但各國的軍事計劃卻又往往並不總是恰如其分地考慮到這種依賴性。例如,德國原先就制定了以決定性的突擊(總決戰)逐一粉碎協約國的計劃。該計劃之所以失敗,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它過低地估計了敵人的兵力的能力,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人力物力資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規模對戰略領導的方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實踐表明,按照舊的「總司令一集團軍」模式來指揮數百萬大軍已經不靈了,並在戰爭過程中形成了「大本營一方面軍(集團軍群)一集團軍」這一嶄新的軍隊指揮體制。此外,戰略後方機關的規模急劇擴大,其作用迅速提高。戰爭把戰略預備隊的問題重新提了出來。戰略預備隊的存在賦予武裝力量以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對戰爭與結局具有了決定性意義。在聯盟戰爭中,協調盟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義。至戰爭末期,西線協約國建立統一的最高指揮部,但這一經驗沒有來得及推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還為軍事學術劃分為一個實施戰役的理論與實踐的獨立範疇——戰役學創造了客觀前提。然而,當時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軍隊正式承認這種必要性。當時,集團軍是擁有各個兵種的基本戰役軍團。在戰爭初期,當實施機動作戰時,集團軍擁有很大的獨立性,它能在友鄰協同下完成戰役任務。轉入陣地戰以後,指揮的集中程度提高,集團軍通常在方面軍(集團軍群)編成內行動。集團軍所實施的戰役是方面軍(集團軍群)戰役的組成部分。戰役規模擴大,軍隊指揮與協同更趨復雜,進攻正面寬度、縱深和速度增加。隨著火力和突擊力的增強,軍隊機動性和靈活性的提高,軍隊的進攻和防禦能力進一步增強。隨著綿亘正面和陣地防禦的出現,突破防禦成了軍隊面臨的重大課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採用如下方法突破防禦:在一個狹窄地段上的突破(1914年),為合圍敵人在兩個狹窄而互相分隔的地段上的相向突破(1915-1917年),在幾個地段同時突破(1916年西南方面軍的進攻),在寬大正面上的突破(1918年)皮卡迪三月進攻和在不同的但又相互聯系的方向上對正面的連續突破(1918年英法聯軍的總攻)。實踐表明,在突破防禦時,軍隊採取逐步「啃」的方法實施進攻,通常都未取得效果。這是由於軍隊進展緩慢,敵人未得及前調預備隊並趕在對方發展突破勝利之前加強其防禦。只有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形成對敵的明顯優勢並以火力實施可靠的壓制。達成突然性,以及實施強大的首次突擊,從縱深不斷增強力量,組織各兵種和專業兵的密切協同,才能突破陣地防禦。至戰爭末期,突破戰術防禦的任務基本上得到解決,但始終未能圓滿解決由戰術突破發展為戰役突破的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准備和實施防禦戰役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發展。194年戰局就證明,僅靠堅守要塞的防禦是不能實現防禦的預定目的的。因此,更廣泛採用了以塹壕和陣地配系為基礎的野戰防禦。永備工事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防禦具有了更大的穩定性。至戰爭本期,還曾採用過「彈性防禦」:防禦一方估計到敵人首次突擊的威力強大,便在頭幾道陣地只留下警戒部隊,而把主力調到縱深;當敵人向無人防守的地點實施炮火准備並佔領了這幾道陣地之後,防禦一方便以強大的反突擊把敵人擊退別出發地區,從而達到粉碎敵進攻戰役的目的(例如,1918年6月德軍的馬恩河戰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機槍、速射炮、飛機、坦克和其他新式兵器的大量應用和軍隊火力和突擊力的加強,進攻戰斗和防禦戰斗的戰術也變得更加復雜。各國軍隊在參加戰爭時對組織和實施進攻戰斗所持的觀點,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火力的增強和作戰條件的變化。所有的任務仍然只有步兵來承擔,炮兵和騎兵提供支援,也不進行縱深護送。敵方用機槍、炮兵的火力很容易打退騎兵的沖擊,因為防禦一方建立的火力配系比進攻一方更有效。散兵隊形沖擊時,無法通過強大的火力。在戰爭進程中,步兵已完全改用梯次配置的散兵隊形(「波次」),爾後又改成集群隊形(從1個班到1個排),步兵在坦克、隨伴火炮或機槍支援下實施進攻,便於完成突破陣地防禦的任務。戰爭結束前,師進攻上面通常為2.5-3公里,團(營)進攻地段通常為500一600米。防禦由支撐點式(各支撐點間保持火力聯系)發展為塹壕式,進而發展成築壘地帶。這種築壘地帶由數道陣地組成,防禦縱深從1.5-2公里增加到15-20公里,以便能夠在既設陣地上進行連續抵抗、機動兵力和兵器以及實施反沖擊和反突擊。

總的來看,防禦作戰在這次大戰中處於突出地位,陣地戰是這次大戰的主要作戰樣式,而進攻一方則往往打成得不償失的消耗戰。

此外,世界性的聯盟戰爭要求各盟國、各相距遙遠的戰區之間有密切的戰略協同和統一的指揮。但由於各盟國利害不同,各有所圖,終難實現。各國陸海兩軍之間也缺乏協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諸多方面的豐富經驗,對戰後各國的軍隊建設和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爾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辦產生了很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的結果。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7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0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6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8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6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4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