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過土耳其時敲了什麼
❶ 遼寧號航母過伊朗時,伊朗在航母上都做了些什麼有損我國的利益
搞錯掉了,當年遼寧號經過那個地方的時候,並不是伊朗,而是經過土耳其,土耳其在美國的授意之下,故意刁難中國勒索了近十億美元的過路費。
❷ 瓦良格航母過土爾其真被敲10億
原先土耳其是提出要中國交納10億美金的安全保證金,但中國後來邀請希臘作擔保,而且土耳其也同意了,於是省下了這10億美金。
❸ 博爾普斯海峽不準航母通行的規則是什麼
土耳其海峽:是土耳其境內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兩海峽及它們之間的馬爾馬拉海的總稱。
1923年7月24日簽訂的《洛桑協議》規定:平時和戰時一切軍艦可自由通過海峽,僅對軍艦的艘數和噸位作有限限制。蘇俄政府未批准這一協議。在土耳其政府建議下,1936年召開蒙特勒會議,討論修改《洛桑協議》。會上,土耳其代表力爭海峽對任何國家軍艦封閉。英國代表堅持要求將黑海視為國際公海,反對對非黑海國家軍艦通過海峽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簽定《蒙特勒公約》,規定黑海國家平時有權自由通過海峽;非黑海國家派遣進入黑海的軍艦類型、噸位和在黑海停留時間則受到限制;交戰國軍艦不得通過海峽;如土耳其參戰或受到戰爭威脅時,有權允許或禁止任何軍艦通過海峽。1945年 8月,蘇聯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兩海峽建立軍事基地以及土、蘇共同組織海峽防禦。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絕蘇、土共管海峽的要求。《蒙特勒公約》仍然是關於海峽制度的現行國際公約。唯航空母艦例外,《洛桑協議》和《蒙特勒公約》都禁止航母通過土耳其海峽。
蘇聯解體,華約不復存在,北約積極東擴,土耳其加盟北約,成為北約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峽的戰略地位日益突現,它對世界列強的全球戰略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獨聯體(主要是俄羅斯)來說,土耳其海峽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戰略屏障。它關繫到美國和北約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會對其等閑視之。因此,土耳其海峽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
❹ 瓦格良號航母路過土耳其要10e美金是真的還是媒體瞎說
希臘為瓦爾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行擔保,為中國免除了10億的保證金。
保險問題土耳其要求由於「瓦良格」號通過海峽,造成的精神上、物質上損失,都應該由中方來負責。提出來一個保額為10億美金為期兩年不可撤消的保函問題,土耳其說這是政治問題,因此它不接受中國保險公司保函,它要求中國銀行直接和土耳其銀行做保函。
在極短的時間里,中國備妥了土耳其當局要求的多項安全措施,租用了世界上最大馬利的希臘級拖船,同一級域國家擔保,負責可能涉及的賠償問題,避免了十億美元的巨額保金,中國在「瓦良格」號上裝設了小型雷達、全球衛星定位系統、VHR無線電通訊設備、電子羅盤及發電機等航行安全設施。土耳其政府對此表示滿意。
❺ 為什麼航母每次下水前都要在船頭碎個香檳瓶
其實新船下水砸香檳已經成為了一種國際航海慣例,以酒瓶的破碎預示下水後一帆風順(傳說中瓶子砸得越碎越好),說白了就是要圖個吉利。下水儀式的這一趴就被稱為「擲瓶禮(Ship Christenings)」。並且在西方的傳統中,很多擲瓶禮還是由女士來執行的。
關於擲瓶禮的來源,主流一點的說法是最早的時候,新船下水是不碎東西的。古希臘人也用酒,但是不浪費,都是自己喝掉以敬諸神,並且會將水傾注於船上代表賜福。還有些是用殺牛宰羊來做祭品祈福,如古巴比倫人和土耳其人。維京人更猛,他們直接用奴隸祭海神,求它們保駕護航。至此,還沒有香檳什麼事兒。宗教改革之後,教會感的儀式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高級的方法:找名門望族,用不菲的貴金屬高腳杯盛裝「聖水」,施禮者默念新船的名字,喝一口「聖水」,再將餘下的灑在船頭,然後是最重要的一步,把這昂貴的杯子扔到海里。「聖水」起初是泉水、河水,後來又有了白蘭地,香檳,紅酒等不可描述的液體。
船舶建成下水儀式上砸香檳又叫「擲瓶禮」,是一項源自歐洲的歷史悠久的傳統,在科技落後的古代,航海是一項艱苦又危險的職業,船員遇難事件頻發。那時由於航海技術落後,航海是一種非常有生命危險的職業,船毀人亡的海難事故不可避免經常發生。當時,無線電還沒有問世,人們的通信手段非常落後,因此,每當船隻遇難時,船員只得在紙上寫上遇難的船名、失事日期、失事方位、遇難船員的姓名、籍貫和其他一些要告知他人的事項,然後把紙捲起來塞入空瓶內,將瓶口密封後投入海洋,任其漂流,指望被過路的船舶或流到海岸被人發現,從而趕來救援。由於西方人普遍愛飲香檳酒,航海的船員也不例外,所以投下的往往是香檳酒瓶。
後來為了祈求平安,便有了「擲瓶禮」,新船正式下水前,都要由一位重要人士將一瓶香檳擲在船首擊碎,稱為「擲瓶禮」。若香檳酒瓶一次性成功擊碎,那麼新船往後的航程也會一帆風順。新船命名儀式在19世紀就基本固定了,祈福的「聖水」也從泉水、河水、白蘭地等一路演變到香檳。如今,新船的命名儀式成為一件公開的盛事,「擲瓶禮」成為在場嘉賓共同見證的重頭環節。
這種儀式性的活動起源於西方,本意是把艦船擬人化,賦予其人格,由此艦船的下水就類似於新生兒的降生,而在艦船首部敲碎酒瓶,酒花四溢,就相當於是洗禮。也因此,西方在進行艦船下水儀式式,通常是由一位女性來執行敲香檳的禮節,這位女性扮演的角色,實際上就是這艘船的教母。這種儀式也有一些不好的意外,例如教母如果力量不夠,或者酒瓶太結實,敲打之後酒瓶沒碎,那麼對於下水的這艘艦船來說就是個非常不好的兆頭,顯示著這艘軍艦似乎是被詛咒了。
4月26日9時許,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儀式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按照國際慣例,剪綵後進行「擲瓶禮」。6月28日上午,信使萬噸驅逐艦下水儀式開始,在儀式現場全體人員齊聲高唱的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剪綵後也進行了「擲瓶禮」,一瓶香檳酒在艦艏摔碎。為什麼要在船頭碎個香檳瓶?有什麼好兆頭嗎?且聽我慢慢道來。1891年,當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主持「皇家亞瑟」號戰艦建成下水時,她用砸碎一瓶香檳以示慶祝。這也是酒被用到這類場合的頭一回。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的講解員格雷夫斯(John Graves)說:「戰艦落成本身就非常榮耀,再以皇家命名,所以這種場合用香檳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但在此之前,人們也用過其它葡萄酒。」
通常,艦船下水總要舉辦儀式來慶祝:古代巴比倫人宰牛,而古代的北歐海盜們用殺死奴隸的方式來告慰海神。到了15世紀,這種場合普遍使用的是葡萄酒。國王的使者會喝一高腳杯葡萄酒,再將一部分酒灑在甲板上,最後把酒杯扔到船外。18世紀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建成了很多艘戰艦。要是每次都扔掉一支銀質的高腳杯,這成本也太貴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摔整瓶酒來替代了
美國人似乎以前更青睞用威士忌酒來啟動艦船下水。1845年建成的「普林斯頓」號和1843年建成的「拉利坦」號下水時,都用的是威士忌酒。
敲香檳、洗禮這種事情,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中國近代開始自行建造輪船的時候,在下水典禮的儀式問題上一度很糾結,雖然是學習西法造船,但是下水儀式並沒有辦法照搬,於是採用了焚香、拜媽祖、拜船頭等形式。到了清代末年,隨著西化變革日益深入,敲香檳也開始漸漸被接受,清政府在英國訂造的「肇和」號巡洋艦下水時,就是由中國駐英公使的女兒來充當軍艦的教母,執行擲瓶禮。此後民國海軍沿襲了在軍艦下水時行擲瓶禮的活動,多由女性擔任,諸如宋藹齡、宋美齡都當過軍艦的教母。新中國成立後,在艦船下水的儀式選擇上也經歷了一個變遷的過程,擲瓶禮的再度出現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事情。不過因為我們現在的擲瓶禮只是取其形,並不具有其實,並不帶有為軍艦洗禮的寓意,所以如果大家仔細注意,新航母和大驅下水時,敲碎香檳的並不是一隻纖纖玉手,而是機械臂。
古時候的太平洋島國,一艘新船下水時,人們會將一個捆綁著的奴隸置於船下。在祈禱聲中,新船滑向海水,船下的奴隸會被船壓得皮開肉綻,他們的傳統就是用血祭求的神靈的保佑。這樣殘酷的血祭不僅在南半球獨有,在古代的挪威也曾存在過。以酒祭海神的傳統是由希臘人開創的,當新船下水時,船長會拿出一瓶酒喝上一口,將剩餘的酒澆在甲板上,這個和我國古代以酒祭天有相似之處。
不過,蘇格蘭的人們不使用香檳,他們仍然用自己的特產威士忌。在2014年英國最大航母下水儀式時,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將一瓶蘇格蘭威士忌摔碎在船身。在日本,人們也是用自己國家的特產清酒完成擲瓶禮。雖然我國古代是以一枚錢幣作為航海的祝福物,但如今也開始效仿西方國家,以香檳酒完成擲酒禮。關於擲酒禮的來源還有另一個更為動聽的來源。在科學技術落後的古代,船員遇難時間頻發,每當海難即將發生時,尚活著的船員都會將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在紙上,裝入香檳酒瓶中,封口後扔進大海,希望其能被其它船隻或岸上的人看見。
每當海上風暴驟起或航船逾時未歸時,船員的家屬們邊集結於岸邊,祈禱親人平安歸來。但往往事與願違,沒能等來親人的回歸,卻等到了令人心碎的漂流瓶。於是,便有了擲瓶禮的傳統。只希望在開船前就將漂流瓶摔的粉碎,船隻一定會平平安安的順利歸來。
為了祈求平安,便有了「擲瓶禮」,祝願海上不再有那樣的漂流瓶,並使酒的醇香布滿船頭,驅邪消災。所以香檳在船頭摔得越碎越好,如此就預示這艘新船將永遠平安現在,但凡艦船舉辦下水儀式時,摔香檳已成為不變的「老規矩」。
❻ 遼寧號航母當年通過土爾其為什麼不讓通過
土耳其受「第三方國家」的提醒,禁止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
❼ 土耳其也不少什麼好東西,當初阻撓中國航母回
當年的瓦良格號航母是沒有動力的,所以土耳其非常擔心會造成損失,所以,要了10億保險金。
後來通過談判,瓦良格號通過海峽期間,對土耳其造成一切損失,由創律公司來賠;如果創律部分或全部賠不起,那由中國政府來賠;其次,賠償金額由土方專家提出來,由雙方專家共同商定。如果出現分歧意見,由土方裁定。其他問題雙方通過友好協商來解決。土耳其這才答應航母通過海峽。
在通過海峽時航母確實是拖船鋼纜斷裂,航母被大風捲走,不過沒有觸礁而已。後來被中國重新拖了回來,所以土耳其憂慮也不是沒有道理。
❽ 黑海為什麼不讓有航母
不是黑海不讓有航母,而是非黑海國家的這一級別的軍艦是沒有權利通過黑海海峽的,其中有關噸位的規定,更是讓航母無法通行。
根據黑海海峽通行的蒙特勒國際公約規定,非黑海國家的這一級別的軍艦是沒有權利通過黑海海峽的。
《蒙特勒公約》
關於黑海海峽通行原則的國際條約。亦稱《關於海峽制度的公約》。由保加利亞、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希臘、日本、羅馬尼亞、土耳其、蘇聯、南斯拉夫於1936年7月20日在瑞士蒙特勒簽訂。同年11月9日生效,有效期20年。義大利於1938年5月加入。因締約國未提出廢止,故仍有效。
公約包括序言、29條正文、4個附件和1項議定書。主要內容是:①撤銷海峽國際委員會,恢復土耳其對黑海海峽應享有的主權,允許土在海峽地區設防。②確認各國商船無論平時或戰時均有在該海峽航行的完全自由,但戰時土耳其有權禁止敵國的商船通過海峽。③軍艦通過海峽應通過外交途徑預先通知土耳其政府,正常通知期限為8天,非黑海沿岸國家為15天。④平時可以停留在黑海的非沿岸國家的軍艦總噸位一般不得超過3萬噸,在特定情況下不得超過4.5萬噸,其中任何一個非沿岸國家在黑海上所擁有的軍艦噸位應被限制為上述總噸數的2/3,其停留時間不得超過21天。⑤任何一個非沿岸國家艦隊通過海峽的艦只不得超過9艘,總噸數不得超過1.5萬噸,黑海沿岸國家不在此限;在任何情況下,軍艦通過海峽時不得使用艦載飛機。⑥戰時,如土耳其中立,禁止任何交戰國軍艦通過海峽;如土耳其參戰,允許軍艦通過與否由土耳其決定。
1923年7月24日洛桑會議通過的《關於海峽制度的公約》,損害了土耳其國防利益和主權,使黑海沿岸國家的安全受到威脅。義大利侵佔衣索比亞後,在地中海的軍事實力不斷擴張,加劇了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1936年4月,土耳其照會洛桑會議參加國要求修改該條約。1936年6月22日~7月20日,有關國家在蒙特勒舉行修改黑海海峽制度的國際會議,簽訂本公約。
-----------------------------------------------------------
Ps:黑海海峽又叫土耳其海峽,因在土耳其境內而得名。土耳其同時也被這條海峽分成了兩半。黑海海峽把黑海和地中海聯接起來,成了黑海的唯一出口。黑海周圍的國家走水道只有沿黑海海峽—地中海才能進入大西洋,或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進入印度洋。黑海海峽包括北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中部的馬爾馬拉海和南部的達達尼爾海峽三部分,全長共約 300千米。這一海峽是歐亞大陸的一處天然分界線。
博斯普魯斯海峽長30千米,最寬處為3.6千米,最窄處僅720米。水的深度從2.8米到80米不等。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爾(原名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也被博斯普魯斯海峽一分為二,城市西部位於歐洲的巴爾干半島上,東部位於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上。伊斯坦布爾也就成了世界上唯一橫跨兩大洲的大城市。1973年,土耳其政府修建了橫跨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大橋,全長1 560 米,把伊斯坦布爾市聯成一體,使歐、亞兩大洲連在一起。伊斯坦布也獲得了「東方十字路口」的美稱。
達達尼爾海峽是黑海海峽的最南段,它和地中海的愛琴海直接相連,長61千米,最寬處6.4千米,最窄處僅1.3千米,水深在57—71米之間。海峽兩岸懸崖峭壁,地形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但是美國在08年已經明顯違背過這個公約了。
當年我們買的了瓦良格,雖然是個廢鐵,但也是費了老牛鼻子勁,被卡了好幾年,被土耳其人狠狠敲了一筆才被放行的——具體可查閱當年歷史過程。
❾ 讓中國多花十億美金,土耳其曾對中國航母做過啥
摘要 瓦格良號航母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受到了土耳其的阻擾。土耳其提出,需要繳納10億美金的保證金,才允瓦格良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否則,只有將航母切割成碎片,才允許通過。
❿ 土耳其設卡攔截中國航母,看中國如何拯救遼寧艦
遼寧號航空母艦的前身是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瓦良格號。而在瓦良格的回家的旅途中,有的國家因此大發買路財,有的國家的船員,為了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以來的航母夢而獻出寶貴的生命。
先說說令人感動的事兒吧。瓦良格航空母艦在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過程中,共有16位希臘領航員和250名來自烏克蘭、俄羅斯、希臘的船員參與運輸工作,而在兩天後的11月3日,瓦良格航母進入到愛琴海海域時,突然遇上了大風暴,3艘拖船,用於穩定瓦良格航母的鋼索被刮斷,航空母艦失去了控制,航空母艦上面的3名俄羅斯籍水手、三名烏克蘭籍水手和一名希臘籍水手,不顧生命危險,盡力挽救出於風暴之中的6萬噸巨艦。但仍無法阻止航空母艦失控,最後,瓦良格航空母艦在希臘優卑亞島擱淺。11月6日,受雇於荷蘭國際運輸公司的哈里瓦冠軍號拖船的希臘籍水手阿力士·利馬在試圖固定拖纜時殉職。有意思的是,這位船員的補償金公司一直不發,直到中國政府以澳門創津公司的名義,向遇難者家屬交付了200萬美元後,運輸公司的賠償金才打到遇難者家屬的賬戶上。
雖然瓦良格航母在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時,他滄桑的年代感讓我們看不出來,他當時有多輝煌。但經過我們的悉心照料,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獲得的新生,並且為我國國產航空母艦的相關設計,研發,技術團隊提供了寶貴的試驗田。小軍軍還記得,2011年7月27日,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在記者會上宣布「中國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時,世界各國及地區都表了態,美國表示理解,日本表示擔憂,台灣表示無奈,菲律賓表示無所謂。也現學現賣,表一下態度,中國支持和熱愛國防事業觀眾老爺們對此表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