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扁谷有什麼特徵
⑴ 特魯伊是什麼國家的,有什麼特點
Dryad一詞原出自druids,即德魯依。Dryad在羅馬、希臘神話中意指森林女神,傳說每一棵橡樹都居住著精靈,而這些樹精通過dryads向人類傳達神諭,因此呢後世的文學著作中Dryad通常以樹精的形象出現。
德魯依(Druid) 這個單詞的原意是「熟悉橡樹的人」,在歷史上,他是凱爾特民族(Celt)的神職人員,主要特點是在森林裡居住,擅長運用草葯進行醫療,橡果是他們崇拜的聖物。而凱爾特人是一個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世紀散居在高盧、不列顛、愛爾蘭、歐洲、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蠻族。德魯依教士精通占卜,對祭祀之禮一絲不苟,也長於歷法、醫葯、天文和文學……同時,他們也是執法者、吟遊詩人、探險家的代名詞。男女皆可為德魯依教士,在族內擔當祭司、法師或預言者,同樣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也有史學家將德魯依教士與印度的婆羅門( Brahmins)、波斯祅僧(Magi)、埃及祭師(Priests)和巫醫(Shamans)相等同。 在起初,因凱爾特為母系社會,所以只有女性可擔任德魯伊,而後逐漸由男性加入。
德魯伊的歷史起源
歐洲人一般認為德魯伊教徒是自然和中立的擁護者,是將整個荒原都當作是自己家園的隱士,他們使自己的特殊力量保護大自然並且讓整個世界獲得平衡。在現代奇幻文學中,德魯伊教徒是自然的崇拜者和維護者們,為了保護自然界可以與任何勢力戰斗。德魯伊的英文原名是「Druid」,這個詞的前半部「druis」在希臘文中是橡樹的意思,而後半部與印歐語系的詞尾「-wid」相似,意為去了解。而德魯伊教(Druidism)又以橡果為聖果,所以德魯依名字的古意是熟悉橡樹之人。著名的亞瑟王時期的「梅林」,傳說是一位有著超凡法力的巫師,其實她應該是一個有著相當修行的德魯依教徒。
德魯伊宗教崇拜自然,並且將橡樹作為至高之神的象徵膜拜,因此他們認為寄生在橡樹之上的槲寄生(mistletoe)是一種萬靈丹葯(panacea),具有神聖的功力和最好的療效,當然也需要通過特別嚴肅的儀式來採集。只有在滿月和新月的日子,或者每月的第六個夜晚,才能舉行這種儀式,此時要由德魯伊祭司中最高級的大德魯伊(Arch-Druid)(一般同時有兩位大德魯伊,一個在不列顛群島上,一個在歐洲大陸上)身披白袍、佩戴黃金首飾,手持黃金鐮刀上樹割取。
其他職務的德魯伊包括巴德、奧瓦德。
其中巴德就是吟遊詩人,他們會在集市上歌唱,大部分為即興創作,還有歌頌國王事跡、傳承歷史事件的任務,有時因巧舌地諷刺高層人士而不一定受這些人的喜歡。(可參見德魯伊教詞條里對巴德、奧瓦德和德魯伊的解釋)
德魯伊的選拔方法
可以說,德魯伊的選拔是非常殘酷的,據說有三項測試,在海上漂流多天(沒有其他人的幫助)、活埋等,所以能生存下來的人非常少,而相對的,其結果當然非常令人嚮往,證明了與自然的融合能力便可以擔任在凱爾特民族裡地位顯赫的神職人員(國王在大事上需咨詢他們的意見)。
德魯伊教的復興
公元1717年,自稱德魯伊大祭司的威廉·史度克里和約翰·托蘭重建了德魯伊教,而後的亨利·荷力恢復了其古代教條,使其成為一類似共濟會的慈善團體。有趣的是,在美國的德魯伊教會卻是為了完全不同的目的而成立的。到了1963年,北美革新德魯伊教會成立,而教會的成立卻只是因為當時明尼蘇達州的一群大學生反對學校強逼學生參加宗教服務,進而成立的組織。後來該組織發展成為提倡自由宗教信仰的德魯伊教會,並發展至今。
據傳說,德魯伊教的儀式和教義都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只依照慣例口頭傳授(據說有一種樹形字母文字,不過非常少見,個人猜測和如尼文有關系-powerx_ne)。所以很多歷史學家經過歷代研究和探索,對德魯伊教依然所知甚少,絕大多數有關德魯伊教的資料還是來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獻。除此之外,考古學家只能從祭壇和廟宇的遺址中尋找一些例如圖畫等的線索。在史書上最早有關德魯伊教會的記載主要見於愷撒的《高盧戰紀》及史學家塔西坨的《羅馬史》,大多是描述德魯伊教的野蠻和恐怖。但這些記述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因為它們大多出自德魯伊教的敵對勢力之手,很可能是為自己的入侵而尋找的借口。其實在大多樹情況下,德魯依伊士是公認的古代智者,有著很高的道德修養,並精通自然之道。
為什麼沒有德魯伊教自己遺留下來的文字記載呢?公元一實際,羅馬人進攻了信奉德魯依教的凱爾特人。勝利者血洗了德魯依教,將教士們的屍體丟在神聖的森林。這場大屠殺讓德魯伊教一蹶不振,以後的德魯依教只出現在民謠和詩歌中。現代各類奇幻文學和各種游戲中的德魯伊教徒大都取材於公元一世紀以前的傳說,並逐漸演變成一個擁有擁有自然力量的神秘組織。
公元前時代德魯依教徒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現的,他們崇拜自然、精通占卜、治病救人。在英國原野上矗立的巨大神秘的建築——巨石陣 據說就是德魯依教徒祭祀太陽神留下的遺跡。德魯依教的儀式和教義都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只依慣例口頭傳授。所以,雖然經過歷代研究和探索,依然所知甚少。多數有關他們的資料是來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獻。除此之外,考古學家只能從森林、神壇、廟宇的遺跡中偶然尋得一些如圖畫、記號等的微小線索而已。在史書上最早有關於德魯依教團的記載主要是見於朱理亞. 凱撒和古羅馬最偉大的史學家塔西佗斯的著作中。在這些著作中,多是描述德魯依教的野蠻和恐怖!凱撒遠征高盧時曾向元老院報告說:「德魯依教教士在當地有仲裁和主祭等重要地位和權力,而且該教教士精通物理、化學;在樹林中居住,用金鐮刀砍伐神聖的橡樹果,甚至用活人獻祭!」(活人獻祭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只有在為了證明一個在其他人看來很軟弱的君主是英勇的時候才使用,而且不會死人,只是流些血而已。至於用動物的腸子進行占卜的情況倒是存在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之下,德魯依教士是公認的古代智能的守護者,有著崇高的道德修養,並對自然科學和神學有很深的造詣。且在政治上有相當的地位,當兩個部族打仗時,往往是一位身著白衣的大德魯伊沖出來進行調停。
後來,隨著羅馬帝國對凱爾特人征服戰爭的展開到羅馬帝國的一統天下,德魯依教徒們被沖進神秘森林的羅馬士兵成批成批的屠殺。德魯依教從此蟄伏起來,於是,從那時起到如今,德魯依漸漸不再像是一個宗教忽然歷史名詞,而變成了一個神話里的角色了。
雖然在凱爾特人戰敗後,德魯伊教被羅馬人血洗,教士的遺體丟棄在德魯伊神聖的森林裡,從此以後幾個世紀里他們的威信下降到普通巫師的地位,從前的輝煌一去不返,只有獨自呤誦悲哀輓歌。如今,我們可以在一些有趣的復古運動中看到他們的仿效體,但真正影響我們的,仍是游戲中那呼風喚雨的施法者。
歐美游戲中的德魯伊
在《龍槍編年史》中德魯伊教徒是在森林之中,以草葯救人的群體。《冰風谷》中庫達哈的德魯伊教徒阿倫多很顯然那是一個粗壯的有知識的人,一點都沒有荒原上的蠻族的影子。《柏德之門2》里有一個任務就是幫助三位被困的森林女神逃出地牢,只要你成功達成,就能解救她們和她們的橡樹。而龍與地下城(D&D)第三版規則是這樣定義的,「德魯伊(Druid)可以操控憤怒的暴風,初升朝陽的溫和力量,靈巧的狐狸,巨力的猛熊等事物。但德魯伊不象都市人那樣誇飾不實,自以為是大自然的主人,相反的,他們通過融入大自然得到自然的力量。膽敢侵入德魯伊聖地並惹惱他們的話,就能清楚地了解這件事。」所以不少AD&D游戲中出現的德魯伊教徒這類角色便是對一切事物都持完全中立的態度。目的旨在各種對立的陣營之間維持力量的平衡。最可憐的就是在《魔法門》系列中德魯伊教愣是變成了邪教:羊鳴教。(這個不提也罷……> <#)
而真正賦予了德魯伊生命的便是暴雪了!一般歐洲人認為德魯伊教徒是自然和中立的擁護者,是將整個荒原都當作是自己家園的隱士,他們使自己的特殊力量保護大自然並且讓整個世界獲得平衡。這一點就充分的表現在《暗黑破壞神II》中:游戲中描述德魯伊德教徒是居住在北方森林裡的親近自然的法師集團,他們不使用傳統意義上的元素魔法,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來與自然融合以獲取獨特的魔法能力,這種魔法能夠使他們得到控制火,大地和風的神奇能力。德魯伊教徒新芬的魔力使他們可以召喚許許多多的植物和野獸幫助自己作戰,比如烏鴉、老鷹、野狼、藤蔓甚至是游盪在荒野中的幽靈;他們自己也可以變形成瘋狼或者巨熊之類的野蠻動物,從而獲得野性的力量,與敵人作戰。德魯伊教徒的技能分為三大類:元素魔法,變身技能和召喚能力。
他們是(缺了?)
1.魔獸世界中德魯伊介紹
魔獸歷史中的德魯伊:
隨著時間的流逝,塞納留斯長成了和他父親一樣偉岸的生物。他成為了星辰和森林的兄弟,這個偉大的獵手徘徊在世界的遠端,吟唱著黎明的和諧歌聲。所有的生物都在他的優雅和美麗面前彎腰--沒有什麼能比月亮和白色雄鹿的兒子更加完美。漸漸的,塞納留斯成了舒哈魯的朋友,與他們討論如何改造世界。大地的孩子們把他當作自己的兄弟,並且發誓要幫助他看護生命的田野以及大地母親所熱愛的一切。塞納留斯告訴大地的孩子如何與樹林進行溝通。舒哈魯成了德魯伊,他們使用各種魔法來呵護這片土地的健康塞納留斯和數代舒哈魯一起狩獵,共同保護這片土地免受潛伏在地下的邪惡力量的傷害。隨著黎明薄霧的消散以及歲月的流逝,半身塞納留斯自行進入了世界的田野中。舒哈魯對於他的離去感到無比悲傷,並忘卻了他教給他們的德魯伊之道。一代又一代,他們漸漸地忘卻了如何與樹木以及這塊土地上的生靈進行交流。地底深處的黑暗耳語再次出現在他們的耳邊。
雖然大地的孩子對於邪惡的密語不再聽從,但是一個邪惡的詛咒降落在他們游盪的部族頭上。在黑色土地的西邊有一群凶惡的生物——半人馬。殘忍而野蠻的半人馬如瘟疫一般蜂擁而至,雖然舒哈魯在大地母親的祝福下勇敢地戰斗,但是他們無法打敗半人馬。
舒哈魯被迫離開自己祖居的地方,從此之後不得不像游牧民族一樣流浪在無邊的平原上。這種情況一直在繼續下去——破碎的舒哈魯族部希望他們能在大地母親的指引下,找到一處新的家園。
在魔獸歷史上最著名的德魯伊無疑是瑪法里奧·怒風。
可用種族:暗夜精靈 | 牛頭人
德魯伊是世界的守護者。在經歷了世代的沉睡之後,他們因為最近燃燒軍團的入侵而蘇醒。在阿克蒙德被擊敗後,德魯伊們仍然留在這個世界上參與重建破碎的家園。燃燒軍團的攻擊給自然秩序留下了巨大的創傷,而德魯伊們正設法治癒它。
德魯伊們在魔獸世界裡是施法者中的瑞士軍刀。他們擁有填補隊伍中需要的任何角色的適用性。強力的治療者和輔助者,除此之外德魯伊還擁有變形能力允許他們變成熊(戰士),貓(盜賊),海獅(游泳)和豹(快速移動)的形態。
變形
精通於變成自己身邊各種生命的形態,德魯伊是一個萬能的角色,能夠通過變成各種形態來對不同的情況做出反應。改變形態之後,德魯伊將失去施法的能力。然而這些形態本身是如此的強力因而可以不需要施法的能力,並且為了戰斗存在的形態也有它們自身的技能(skills)。
施法
德魯伊施展的法術大多數是治療和傷害類型的。德魯伊可以在任何隊伍中充當治療者的角色,但是由於其「萬金油」的類型設計,他將不會擁有牧師可用的一些更加強力的治療術。然而,這個目的是為了使得德魯伊擁有大體等同於牧師的原始治療能力,只是少了許多通用性。這種設定使得德魯伊和牧師對於任何隊伍來說都是合適的治療者。
當他德魯伊認為需要擊退和打敗對手時,他還可以使用一些的攻擊性的法術。諸如樹根纏繞(魔獸爭霸III的玩家知道這個法術是阻止敵人移動的定身型法術)和月火(直接傷害法術)之類的法術已經列入德魯伊的攻擊法術列表。
2.魔獸爭霸中德魯伊介紹
魔獸爭霸中的德魯伊分為利爪德魯伊(Druid of the Claw)和猛禽德魯伊(Druid of the Talon).
這些古老的德魯依崇拜熊的圖騰並且可以使用他的圖騰的力量來保衛自己的家園。他們可以變形為巨大兇猛的熊,從而擁有驚人的力量和耐力。他們強大的魔法力量可以在戰斗中提高盟軍的戰鬥力和勇氣。
簡介
利爪德魯伊(簡稱熊德)是一個強力單位。在熊形態時,它是一個高級近戰單位,和騎士,憎惡,牛頭人一樣在沖鋒陷陣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普通形態時,它是一個魔法兵種,其地位類似於牧師,女巫或者薩滿祭司。不管怎麼說,利爪德魯依的兩種形態對於暗夜精靈的部隊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你完成生命之樹到遠古之樹的升級後,你就可以建造知識古樹,並訓練一些樹妖和利爪德魯依。讓利爪德魯依混雜在你的部隊中使用吼叫。吼叫可以給你的部隊增加25%的攻擊力(樹妖是魔法免疫不會獲得額外攻擊力)。升級到永恆之樹後,就可以讓熊德趴下了,這時候的熊德就超級強了。。。
猛禽德魯伊(Druid of the Talon) 行蹤隱秘,崇拜烏鴉的圖騰,他們在暗夜精靈社會中的主要職責是收集情報和研究。猛禽德魯依擁有變身成烏鴉的能力.可以在戰場上進行偵察和傳遞情報。他們可以召喚風的力量同卡利姆多的敵人作戰。
猛禽德魯依在戰場上很少見,不過他們可以在幾個特殊的地方發揮優勢。暗夜精靈的部隊不善於對付那些擁有重型護甲的單位,而猛禽德魯依可以利用精靈之火來削弱他們的防禦力,讓暗夜精靈的部隊更加有效的對抗他們。猛禽德魯依的另一個用途就是利用他們的颶風技能。颶風可以讓一個地面單位喪失能力20秒。猛禽德魯依還可以用他們的風暴烏鴉形態來偵察地圖,或者攻擊敵人的空中單位.在進行升級後,風暴烏鴉也可以施放精靈之火。
3.暗黑破壞神2中的德魯伊介紹
德魯伊教徒居住在Scosglen北部的森林中,研習著東部魔法師部族的神秘法術。作為本族部落的堅強守衛者,他們獨自居住在表面布滿藤蔓的石頭城堡中,由於常年與自然為伴,使他們學會了如何控制生物和大自然的力量。此外,他們最值得稱道的便是變身為動物的能力了。正因為如此,部落的人民知道自己每時每刻都將處於他們無形的保護之下。他們不同於你以前認識中的德魯伊,「自然的復仇者」,也許可以這樣稱呼他們。
簡介
德魯伊教徒居住在Scosglen北部的森林中,研習著東部魔法師部族的神秘法術。作為本族部落的堅強守衛者,他們獨自居住在表面布滿藤蔓的石頭城堡中,由於常年與自然為伴,使他們學會了如何控制生物和大自然的力量。此外,他們最值得稱道的便是變身為動物的能力了。正因為如此,部落的人民知道自己每時每刻都將處於他們無形的保護之下。他們不同於你以前認識中的德魯伊,「自然的復仇者」,也許可以這樣稱呼他們。
————————————————
4.dota中德魯伊英雄介紹 (Hero Introction):
在那次劇烈的沖突中,Syllabear是他的部族中僅存的一個。當感覺到居住的地方面臨著毀滅的時候,他的族人們將他們的孩子變成一頭熊,並放至山林。Syllabear漸漸成長,並且變得和森林裡那些棲息在他家的熊一樣強壯,兇猛。他能通過德魯依的力量進入一個狂熱的狀態,甚至能呼喚強大的熊夥伴來援助他。被先知Furion喚醒他的精靈血統後,Syllabear重新變回精靈形態,並將他的野性靈魂帶到戰場中去。
龍與地下城中的德魯伊
德魯伊是大自然的守護者。他們施放神術的方式和牧師十分相似,但他們的法術來源於自然的力量而非諸神。這些法術取向於自然和動物。除了法術以外,隨著經驗的增長,德魯伊得到一系列不斷增加的魔法力量,包括變形為動物的能力。德魯伊可以使用的武器和護甲受到傳統誓言而不僅僅是訓練的限制。一個德魯伊可以學會使用雙手劍,但使用它會違犯德魯伊的誓言並且抑制她的德魯伊力量。德魯伊避免攜帶大量加工過的金屬,因為它們會妨礙德魯伊努力體現的純粹、原始的自然本性。
陣營:中立善良、守序中立、絕對中立、無序中立或者中立邪惡
生命骰:1d8
職業特徵
第一級技能點數:(4+智力修正值)×4
每升一級得到技能點數:4+智力修正值
武器熟練:木棒、匕首、飛鏢、半矛、長矛、長棍、細彎刀、手鐮、短矛和投石帶。
裝甲熟練:他們可以熟練使用輕型和中型護甲,但被禁止穿著金屬護甲(因此,他們只穿著絮甲、皮甲和革甲)。他們能熟練使用盾牌,但必須只使用木盾。
法術:德魯伊施放神術;每個德魯伊每天都必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記憶法術。
動物同伴:1級德魯伊開始游戲時可以擁有一個動物同伴。包括:獾,狼,棕熊,恐豬,鷹,豹,巨蛛,恐狼。
自然知識:德魯伊可以絕對精確地識別植物和動物(它們的物種和特點)。
穿林:從第2級開始,德魯伊能以平常速度穿越自然荊棘、石楠、繁茂植被和類似地區,而不會受到傷害或其它損害。所以他對油膩術、蛛網術以及纏繞術免疫。
無蹤步:從第3級開始,德魯伊在自然環境中不會留下蹤跡,且不能被追蹤。
抵禦自然誘惑:第四級時德魯伊對恐懼效果的豁免+2。
自然變身:第5級時,德魯伊得到一種類法術能力,可以每天一次自我變形為一個小型或中型的動物並且變回原型;德魯伊在第6、第7、第10、第14和第18級時各得到一次額外的此能力每日使用次數。
生物毒素免疫:從第9級開始,德魯伊對所有有機毒物免疫,其中包括怪物毒,但不包括礦物毒或毒氣。
元素變身:從第16級開始,德魯伊得到一種超自然能力,可以變身為元素,每天一次,持續時間為1小時,lv17時每天兩次,lv19時每天三次。變身後為16級或20級的元素生物。
傳奇德魯伊
自然是由強大而原始的力量控制著的,而傳奇德魯伊則具有駕馭這種力量的能力。傳奇德魯伊是自然界力量的象徵,而自然界的平衡要求他負責地使用它的強大力量。
生命骰:D8
升級獲得的技能點數:4+智力調整值
獎勵專長:傳奇德魯伊在20級以後每提升4個等級可獲得一個獎勵專長
獎勵專長:自動法術瞬發,自動法術默發,自動法術定發,龍之形態,能量抵抗,傳奇法術專注,傳奇法術穿透,提升感知,精通戰斗施法
進階職業提示
對發展德魯伊的能力而言,效果最好的進階職業是變形者。另外還有復仇者和圖騰德魯伊
⑵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各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約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居住區有壕溝圍繞,以防野獸侵害。房屋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圓形。居住區中央有長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體活動的場所。多種農具、魚獵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其中最著名的半坡出土單體魚紋陶盆器紋是用人的臉和魚的身體結合而成的人面魚紋盆,賴以為生的魚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護神,人們栽種穀物,只有需要時才捕魚
從陶器上發現二十二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遺址有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兩個男子和四個女子,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採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游的原始文化,顯示出北方地理環境的特色。
商周三代時期(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是我國古代禮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國古代禮制最為規范的時期。「禮以酒成」,無酒不成禮,因此,夏商周時期也是我國酒禮最復雜、酒與政治結合最為緊密的時期。正因為夏商周時期酒禮最受重視,因此,酒器發展也最為迅速,青銅酒器也就成為夏商周三代青銅文明中最為輝煌的亮麗點。
河姆渡遺址(Hem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
先說一下新石期時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見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基本特徵和分期
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有3個基本特徵:開始製造和使用磨製石器;發明了陶器;出現了農業和養畜業。有的學者特別強調農業起源的意義,認為它才是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或者說是新石器時代革命的主要內容。世界各地這一時代的發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農業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里沒有陶器,因而被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無陶新石器時代;有的地方在1萬多年以前就已出現陶器,卻遲遲沒有農業的痕跡,甚至磨製石器也很不發達。所以並不是3個特徵齊備才能稱新石器時代。
由於各地新石器時代的情況很不一致,所以沒有統一的分期標准。有的地方分早晚兩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現少量銅器但還不會有意識地製造青銅合金時,單獨列出一個銅石並用時代,作為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過渡期;有的則把這個階段歸入新石器時代晚期。
各地的新石器時代
西亞、北非和歐洲西亞的新石器時代發展較早,考古研究也較深入。這里是農業起源最早的地區,以後又最早出現金屬器,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西亞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安那托利亞(今土耳其)和扎格羅斯山山前地區,即所謂農業起源的新月形地帶。這一地區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潮濕,夏季炎熱乾燥,有適於栽培的野生穀物和易於馴養的動物,從舊石器時代到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已有相當的基礎,因而成為最早出現農業和養畜業的地區。大約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後進入前陶新石器或無陶新石器時期,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有的遺址還有豬骨。這個時期的典型遺址耶利哥遺址,已出現用土坯砌築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圍牆和濠溝,牆內有石砌的鎡望塔。這在世界上同類建築中是最早的。大約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各地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或發達的新石器時期。最早的陶器可稱為土器,火候極低;稍後有厚胎的素麵灰褐陶,最後出現彩陶。這時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農業。房子一般為多間式、平頂,有的房內有牛頭形塑像。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這里的一些遺址有了銅器(個別遺址中用冷鍛法製造的銅扣針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西亞的新石器文化在發展中對周圍地區產生過明顯的影響,一是向北非尼羅河流域傳播,一是向歐洲東南部擴展。尼羅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為3期,從早期開始即為有陶新石器階段。北非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大系統: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薩傳統的新石器文化。在歐洲的希臘本土、克里特島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等地存在過前陶新石器文化。從陶器出現以後,歐洲南部主要有印紋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則為線紋陶文化,這些地區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後出現了彩陶文化 (見特里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而東歐較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則流行小窩篦紋陶文化等。
中亞、南亞和東南亞 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該文化分布於土庫曼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谷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制,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麵外還有一些彩陶。從總體文化面貌來看明顯受到西亞新石器文化的影響。中亞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較晚,其代表為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經濟以漁獵和採集為主,陶器多飾刻劃或戳印紋,彩陶極少。
南亞次大陸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約開始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布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帶。居民種植小麥、大麥,飼養綿羊、山羊和牛。大約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現陶器,並且很快出現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有種植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沒有發展起真正的農業經濟。
北亞和東北亞 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 ,蒙古和西伯利亞也有個別遺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萬年。但這個地區的磨製石器一直不很發達,農業出現的年代也很晚,與西亞情況正好相反。這個地區的陶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筒形罐特別流行,一般為灰褐色,飾刻劃紋或壓印紋。在日本,陶器多繩紋,故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又稱繩紋時代。朝鮮和西伯利亞的陶器則多施篦紋。
朝鮮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影響,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發展起旱地農業,種植粟和黍。蒙古東部地區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種黍,並飼養牛羊等家畜。日本的農業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因受大陸的影響,才急速發展起來的。西伯利亞則一直以漁獵和採集經濟為主。
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中南部 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時代這一概念。但若用舊大陸考古學的標准去衡量,那裡也還存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以前基本上處於新石器時代,即使已創立高度文明社會的瑪雅王國(見瑪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屬器。美洲是農業起源的重要地區,那裡最先培植玉米,還有豆類和南瓜,印第安人稱之為三姊妹。家畜僅有駱馬一種。大洋洲在殖民者進入以前基本上仍處於狩獵、採集經濟階段,不會製造陶器,所以那裡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界線不大明顯。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時代仍多打制石器,種植薯芋,同東南亞的情況有些類似。
中國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①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里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②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③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2/3。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製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上述除第③區因考古工作不夠深入難以分期外,前兩區大致可分為4期:早期約當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華南的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為主,有少量磨製石器和陶器,農業已有萌芽,個別地點已會養豬。中期約當公元前 7000~前5000年,華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較發達的旱地農業,種植粟、黍,養豬,並有較發達的磨製石器和陶器;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等已栽植水稻,養豬和水牛等,磨製石器尚不多見 ,陶器則比較發達 。晚期約當公元前5000~前3500年,華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農業進一步發展,有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見半坡文化,姜寨遺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發達的彩陶是一大特色。華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河姆渡文化有極為豐富的稻穀遺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農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築往往用稻殼摻泥抹牆,陶器胎壁內也摻有大量稻殼,表明稻作農業已有很大的發展。最後一期是銅石並用時代(也可不歸入新石器時代),約當前3500~前2000年。這時華北主要是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華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這時已普遍出現小件銅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和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築中出現分間式大型建築,開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築牆。陶器普遍採用輪制,出現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鉞、鏃等武器明顯增加。墓葬出現兩極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槨,有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小墓則既無葬具,多數也沒有任何隨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現大規模的人工堆築的貴族墳山。這種物質財富的增加和貧富與社會地位的兩極分化 ,預示著文明社會行將來臨。
遺址有4個相繼疊壓的文化層,其中第三、四層是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文化層,距今約6000—7000年。出土文物內容非常豐富,有人工栽培水稻的大量遺物,帶榫卵的木構建築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上刻有比較精細的裝飾花紋。
遺址中發現的榫卯,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在動物遺骨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骨骸,其中豬骨的數量最多。人工栽培的水稻遺物,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農作物。以往的國際文獻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但印度最早的稻穀發現於中部的盧塔爾,經C14測定,它的時代為公元前1700年,比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晚3000年。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骨哨,現在還能吹出動聽的音響。河姆渡遺址大量文物的發現,證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它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
河姆渡文化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該文化目前唯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是河姆渡遺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主持,進行了兩期發掘。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浙江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發現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遺存。
文化特徵
陶器主要是夾炭黑陶和夾砂紅陶、紅灰陶。除素麵陶外,盛行在釜類腹底交錯拍印繩紋,陶器的寬邊口沿上常刻劃平行條紋、波浪、圓圈、葉形、谷穗狀等幾何圖樣,偶見白地深褐色紋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帶把缽、寬沿淺盤、垂囊式□、支腳等。與支腳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終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產工具豐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數量遠超過石、木、陶質各種工具的總和,就目前所知,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中所獨有。木器較精巧多樣。梯形不對稱刃石斧、拱背厚體石錛、骨耜、斜鋌骨鏃、管狀骨針、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構件及干欄式建築的遺跡,顯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點。
分期和年代
河姆渡遺址的第4、3層和第2、1層,分別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兩期。①早期:約前5000~前4000年。陶系簡單,夾炭黑陶占絕對優勢。除磨平素麵外,繩紋較多,刻劃的幾何圖案花紋和動植物圖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斂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頸部雙耳大口罐、寬沿淺盤、斜腹盆、環形單把缽、大圈足豆、盆形甑、塊狀體支腳等。石器種類少,一般磨製不精,斧、錛較厚碩,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見穿孔者。②晚期:約前4000~前3300年。夾砂紅陶、紅灰陶數量最多。前段的泥質紅陶外壁紅內壁黑,常施紅陶衣;後段的泥質紅陶表裡色澤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繩紋,出現鏤孔紋飾。新出現鼎、落地式把兩足異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還有敞口雞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鏤孔豆、空腹傾斜體支腳。石器多通體磨光,出現了扁平長條石錛,穿孔石斧、長方形雙孔石刀和石紡輪。
農業和家畜飼養
河姆渡第 4層較大面積范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有的地方稻穀、稻殼、莖葉等交互混雜,形成 0.2~0.5米厚的堆積層,最厚處超過1米。稻類遺存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罕見的。經鑒定,主要屬於栽培稻秈亞種晚稻型水稻。它與馬家浜文化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穀,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國最早的兩例稻穀實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這對於探討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農具有骨耜,僅河姆渡一處就出土上百件。採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肩臼處一般穿鑿橫銎,骨質較薄者則無銎而將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豎槽並在其兩側各鑿一孔。還發現了安裝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內,橫銎里穿繞多圈藤條以縛緊,頂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還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雙孔石刀和長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家畜主要有豬、狗。破碎的豬骨和牙齒到處可見,並發現體態肥胖的陶豬和方口陶缽上刻的豬紋。有一件陶盆上刻劃著稻穗豬紋圖像,大體是家畜飼養依附於農業的一種反映。此外,還出土較多的水牛骨頭,可能牛也已被馴養。
漁獵
河姆渡出土大量野生動物遺骨,計有哺乳類、鳥類、爬行類、魚類和軟體動物共40多種。絕大多數是梅花鹿、水鹿、四不象(麋鹿)、麂、獐等鹿科動物,僅鹿角即有 400多件。鳥、魚、龜、鱉遺骨數量也不少。還發現有極少的亞洲象、蘇門犀、紅面猴等溫熱地帶動物的遺骸。骨鏃達千餘件之多,以鋌部不對稱的長鋒或短鋒斜鋌鏃較富特色,另有窄長鋒柳葉形鏃、鈍尖或銳尖的錐形帶鋌鏃等形制。未見網墜之類漁具,而存在大量魚骨,有些骨鏃當兼用於射魚。其他漁獵工具還有木矛、骨魚鏢等。柄葉連體木槳的發現,說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於交通外,可能也在漁撈活動中乘用。利用禽類骨管雕孔製成的骨哨,既是一種樂器,狩獵時也可吹音用以誘捕動物。
原始手工業
陶器以夾炭黑陶最富特點。尤其在早期,無論炊器和飲食容器,都屬這種陶質。胎泥純凈,含鐵量僅為1.5%左右。以大量的稻殼及稻的莖、葉碎末為羼和料。工藝技術上比較原始,器物均為手制,不甚規整;據測試,燒成溫度為800~900℃,在缺氧的還原焰中燒制而成。胎質比較粗厚疏鬆,重量較輕,吸水性強。晚期階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經慢輪修整。出現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較復雜的器形,有的陶器燒成溫度提高到1000℃左右。
關於編結紡織,在河姆渡發現有蘆葦席殘片,採用二經二緯的編織法。質輕的木紡輪,連同大小輕重不一的陶、石紡輪。可供抽紗捻線之用。還發現了據認為可能屬於原始腰機部件的木質打緯刀、梳理經紗的長條木齒狀器、兩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軸等。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發達,有耜、鏃、魚鏢、哨、錐、針、管狀針、匕、有柄匕、梭形器、鋸形器、鑿、匙等各種器物,廣泛使用於生產和生活領域。有笄、管、墜、珠等裝飾品。還有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種)、靴形器等暫不明用途的器物。磨製普遍精細,少數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圖案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堪稱精美的實用工藝品。另有20餘件象牙製品,其中刻有雙鳥朝陽圖像的蝶形器、鳳鳥形匕狀器、雕刻編織紋和似蠶紋的小盅等,顯示了當時的精湛技藝。
鳳鳥形象牙匕狀器
木作工藝十分突出。除木耜、小鏟、杵、矛、槳、槌、紡輪、木刀等工具外,還發現了不少安裝骨耜、石斧、石錛等工具的把柄。用分叉的樹枝和鹿角加工成的曲尺形器柄,叉頭下部砍削出榫狀的捆紮面,石斧當是捆綁在左側,石錛則捆紮在前側。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許多建築木構件上鑿卯帶榫,尤其是發明使用了燕尾榫、帶銷釘孔的榫和企口板,標志著當時木作技術的突出成就。在河姆渡第3層出土一件瓜棱狀斂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層的朱紅色塗料,剝落較甚,微顯光澤,經鑒定是生漆,這是中國迄今最早的漆器。
房屋和水井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種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干欄式建築。在河姆渡遺址各文化層,都發現了與這種建築遺跡有關的圓樁、方樁、板樁、梁、柱、木板等木構件,共達數千件。第4層的一座干欄式長屋,樁木和相緊靠的長圓木殘存220餘根,較規則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東南走向。現存最長一行樁木長23米,由西南到東北的第 1、2、3行之間的距離大體相等,合計寬約7米,推知室內面積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間距1.3米,這是設在面向東北一邊的前廊過道。建築遺跡范圍內,出土有蘆席殘片,許多陶片以及人們食後丟棄的大量植物皮殼、動物碎骨等。這座大型干欄式建築當屬公共住宅,室內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間。干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發現的為最早。除干欄式建築外,早期稍後,還出現一種立柱式地面建築,在柱洞底部墊放木板作為基礎,有的則是填塞紅燒土塊、粘土和碎陶片等,填實加固形成臼狀柱礎,中間立木柱。
榫卯木構件和企口板
在河姆渡遺址第 2層發現一眼木構淺水井遺跡。這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遺跡,也是迄今發現的採用豎井支護結構的最古老遺存。水井位於一處淺圓坑內,井口方形,邊長約2米,井深約1.35米。井內緊靠四壁栽立幾十根排樁,內側用一個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頂,以防傾倒。排樁上端平放長圓木,構成井口的框架。水井外圍是一圈直徑約6米呈圓形分布的28根柵欄樁,另在井內發現有平面略呈輻射狀的小長圓木和葦席殘片等,可見井上還當蓋有井亭。
墓葬
在河姆渡第4層的居住區,發現以陶釜、陶罐為葬具的嬰兒瓮棺葬2座。第1至3層有20多座墓,均不見墓坑和葬具,僅有1座以木板墊底。成人和嬰兒多為單人葬。有3座是兩人合葬墓,其中1座是兩個兒童。第2和3層內的墓流行單人側身屈肢葬,個別的是俯身葬,頭向東或東北,大多數無隨葬品。第1層內的墓流行單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個別仰身屈肢葬,頭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普遍有隨葬品但並不豐富,最多的兩座墓各有6件,一般放置釜、豆,少見生產工具。總的看,不同時期的葬式、頭向和隨葬品是有所變化的。
居民種屬
見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徵。
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以河姆渡遺址第 4層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遺存,與以羅家角遺址第4層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羅家角類型,年代相當,陶器中的六角形口沿的盤盆類和弧斂口雙耳缽等形制接近,表明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
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前、後階段,分別與馬家浜文化馬家浜類型和崧澤文化(見崧澤遺址大體同時。馬家浜類型發達的素麵腰沿釜(或稱寬檐釜),在河姆渡文化晚期前一階段偶有所見,反之,河姆渡文化晚期數量雖少但富有特徵的垂囊式□,在馬家浜類型中也有個別發現。河姆渡文化晚期後一階段,長條石錛、突棱鏤孔豆、花瓣形圈足、鑿形鼎足等,均與崧澤文化的風格相同。河姆渡文化晚期可能受到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強烈影響。也有人認為,河姆渡遺址第4層、第3層是新發現的河姆渡文化,第2層、第1層則應分屬於馬家浜文化馬家浜類型和崧澤類型(或單獨命名為崧澤文化),並進而提出由河姆渡文化發展為馬家浜文化的意見。
河姆渡文化的早、晚期銜接關系及發展去向,有待於在發現更多的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對其晚期遺存的性質和歸屬,需再作進一步的研討。
⑶ 鬱金香有什麼特點
外形特點:鬱金香的鱗莖不大,是偏圓一些的錐形,外面有黃褐色的膜。它的莖葉很光滑,葉形為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花朵很大,花色有鮮黃色、紫紅色或者是洋紅色。習性特點:喜歡被陽光照射,但是又很怕炎熱的天氣,有很好的耐嚴寒能力。
3、花:它的花是很大的,為直立的杯狀,顏色有很多種,普遍的是鮮黃色、紫紅色或者是洋紅色,基部的位置會有墨紫斑。
二、習性特點
鬱金香是一種長日照的植物,是很喜歡陽光的,所以它在生長的時候要適當的多見陽光。它也是很怕炎熱的,不過耐寒的能力是非常好的,就算是冬天的氣溫比較低,再加上雪天,它也是可以正常的過冬的。而且,它的品種是非常多的,在我國的很多地區都有栽植,分布非常的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