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安巴爾是什麼意思
㈠ 有關伊拉克的資料
國名:伊拉克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raq)
自然地理: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面積44.1839萬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區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海岸線長6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西南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東部平原傾斜;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高原與山地間有占國土大部分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絕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東北部山區屬地中海式氣侯,其他為熱帶沙漠氣侯。夏季最高氣溫高達50℃以上,冬季在0℃左右。雨量較小,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100-500毫米,北部山區達700毫米。
人口:約2358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1年中估計數),其中阿拉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3%,庫爾德人約佔21%,其餘為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猶太人和伊朗人等。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北部庫爾德地區的官方語言是庫爾德語,東部地區有些部落講波斯語。通用英語。伊拉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為國教,全國95%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中什葉派穆斯林佔54.5%、遜尼派穆斯林佔40.5%,北部的庫爾德人也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多
都:巴格達(Baghdad),人口796萬(2003年估計數)。
行政區劃: 全國分18個省,省下設縣、鄉、村。18個省是:安巴爾(anbar) 、埃爾比勒(arbil)、巴比倫(babil)、穆薩納(muthanna)、巴格達(baghdad)、納傑夫(najaf)、巴士拉(basrah)、尼尼微(neineva)、濟加爾(dhi qar)、卡迪西亞(qadisiyah)、迪亞拉(diyala) 、薩拉赫丁(salahuddin)、杜胡克(dohuk)、蘇萊曼尼亞(sulaymaniyah) 、卡爾巴拉(karbala) 、塔米姆(tameem)、米桑(misan)、瓦西特(wasit)。
簡史: 伊拉克有悠久的歷史,兩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城邦國家。公元前2000年先後建立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後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50年為波斯帝國所滅。公元7世紀時被阿拉伯帝國吞並。16世紀受奧斯曼帝國統治。1920年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區」。1921年8月宣布獨立,成立伊拉克王國,在英國保護下建立費薩爾王朝。1932年獲得完全獨立。1958年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賽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費薩爾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國。1963年2月8日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推翻卡賽姆,建立以該黨為主的政權,但由黨外人士阿里夫任總統。1968年7月17日,以艾哈邁德·哈桑·貝克爾為首的復興黨軍官集團聯合阿卜杜勒·拉扎克·納伊夫青年軍官集團推翻了阿里夫,復興黨再度掌權,推行阿拉伯「統一、自由、社會主義」的綱領,貝克爾出任總統。1979年7月貝克爾因病辭職,復興黨人薩達姆·海珊 接任總統。1980年伊拉克因同伊朗邊界糾紛發動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
一位老人在巴格達一個
清真寺里作祈禱
1990年7月中旬,長期存在於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之間在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和債務問題等方面的爭端日趨尖銳,同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出動10萬大軍入侵科威特,1天後,科威特全境淪陷。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美國等西方國家經過5個多月外交斡旋和緊張的軍事調遣後,1991年1月17日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向伊拉克發起了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2月24日,多國部隊向伊拉克部隊發動了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地面攻勢,伊拉克軍隊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於26日宣布接受聯合國自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以來通過的12項有關決議。2月28日零時,多國部隊停止了一切進攻性行動,持續了42天的海灣戰爭結束。2002年下半年,美國認為伊拉克支持恐怖主義,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美在中東的利益構成了「潛在威脅」,稱美國掌握了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確鑿證據,對伊政權一再隱瞞事實、欺騙國際社會的行為已經失去了耐心,公開表示將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並隨之大量陳兵海灣。2003年3月,美英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伊拉克戰爭,4月9日,美軍攻佔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垮台。戰後的伊拉克滿目瘡痍,暴力襲擊事件不斷,安全局勢動盪不安。2005年4月,伊拉克組成過渡政府。2005年10月25日,伊拉克新憲法在全民公決中以78%支持、21%反對的高支持率獲得通過。同年12月15日,伊拉克舉行了伊戰後首次正式議會選舉,投票率達70%左右。根據伊拉克憲法規定,新議會將會任命一名總統和兩名副總統,然後再由總統委員會在15天內任命總理。而總理則需要在30天內組建政府並得到議會的通過。
㈡ 人類最早使用鐵器,與鐵的哪些性質有關
最早製造鐵器的人類,是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境內)的赫梯人,時間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
最早使用鐵器的是古埃及人與蘇美人,在公元前4000年已出現極少量的使用,但大多是在隕石中得到鐵,而非由鐵礦中提取。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小亞細亞,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越來越多地由隕石礦中提練鐵,但大多用在禮儀上。而且當時鐵是極昂貴的金屬,比金還要昂貴。有些考古證據指出鐵在當時是在提練銅時生成的副產品,稱為海綿鐵,在當時的冶練技術來說是不可進行大量生產的。 最早大量生產鐵並將其應用的是西台帝國,其於公元前1400年已掌握了冶鐵技術。而到了公元前1200年,鐵已在中東各地廣泛運用。
中國在公元前6世紀已出現了生鐵製品。1972年,在河北的附近,發掘出一把鐵鍍的青銅戰斧,經考究後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所制。而在鑒定後,這些鐵應是由鐵隕石處取得。
中國最早的關於使用鐵制工具的文字記載,是《左傳》中的晉國鑄鐵鼎。在春秋時期,中國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上使用鐵器。
鐵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地殼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因為天然的純鐵在自然界幾乎不存在,鐵礦石的熔點也較高,又不易還原,所以人類利用鐵較銅、錫、鉛、金等還要晚些,在埃及、西南亞等一些文明古國所發現的最早的鐵器,都是由隕鐵加工而成的。1972年,在我國河北省藁城縣台西村出土了一把商代鐵刃青銅鋮,其年代約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前後,在青銅鋮上嵌有鐵刃,該鐵刃就是將隕鐵經加熱鍛打後,和鋮體嵌鍛在一起的。我國還曾出土過類似的鐵刃銅鋮和鐵援銅戈各一把,年代相當於商末周初,鐵的部分也是由隕鐵加工成的。人們曾在西亞古蘇美爾人所建的古烏爾城的古墓中,發現一把由隕鐵製成的小斧,在古蘇美爾人所建的古烏爾城的古墓中,發現一把由隕鐵製成的小斧。在古蘇美爾語中,鐵叫做「安巴爾」,意思是「天降之火」,所謂天降之火就是隕石。埃及古人則乾脆把鐵叫做「天石」。可見人們最早認識鐵是從隕石開始的。天降的隕石,數量很少,因此用隕鐵製作的器具當然是很珍貴的,同時還帶有神秘的色彩。用隕石作工具是很少的,所以在生產上,它沒有什麼明顯的影響,但通過對隕石利用,畢竟使人們初步認識到鐵。
鐵器堅硬、韌性高、鋒利,勝過石器和青銅器。當人們能廣泛用這種鐵製造工具時,青銅工具才逐漸被取代。鐵器的廣泛使用,使人類的工具製造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㈢ 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損失多少飛機 還有其它裝備損失
美英聯軍損失的飛機
3月20日,一架美軍特種部隊的MH-53J直升機在伊拉克境外執行軍事任務時墜毀,為非戰斗損傷。
▲3月20日,一架美軍特種部隊的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在伊拉克和科威特邊境執行任務時墜毀,為非戰斗損傷。
▲3月21日,美軍1架CH-46"海上騎士"直升機在距離伊拉克邊境15千米的地方墜毀,造成8名英國士兵和4名美國士兵喪生。這是布希20日宣布伊拉克戰爭打響後,美英聯軍發生的第一起重大傷亡事故。
▲3月22日,兩架英國皇家海軍"海王"反潛直升機在波斯灣公海水域上空執行任務時相撞,7名機組成員全部遇難,其中有一名美軍。
▲3月22日晨,英國皇家空軍"狂風"GR4戰斗機被美國"愛國者"地對空導彈擊落,專家認為"狂風"被美擊落可能系人為因素或敵我識別系統故障造成。
▲3月24日,美軍2架"長弓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於被伊方擊落。
▲3月25日,在伊拉克南部邊界的戰斗中,伊拉克地面部隊打下1架闖入巴士拉市附近的英軍"不死鳥"無人機。它成為目前"伊拉克自由行動"中第1架被擊落的英國無人機。
▲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29日宣布,伊軍於3月27日在巴士拉又擊落一架美英聯軍的無人偵察機。根據3月28日中央電視台第4套節目中午播放的來自半島電視台消息的畫面分析,我中心專家判斷伊拉克擊落的美國無人機是"捕食者"。
▲4月1日,2架F-14A"雄貓"戰斗機在伊拉克南部地區墜毀。據"小鷹"號航母上的發言人透露,飛機是在執行空襲任務過程中由於發生機械故障而墜毀的,而非敵軍炮火擊落。
▲1架S-3B"北歐海盜"反潛機在"星座"號航母上降落時滑出了航母甲板,機上兩名飛行員受輕傷。
▲4月2日凌晨左右,1架AV-8B艦載機在"納索"號兩棲攻擊艦(LHA4)上進行例行夜間訓練時落入水中。
▲4月2日,一架美軍"黑鷹"直升機被伊拉克炮火擊落,機上11名士兵7死4傷。
▲F/A-18可能又被"愛國者"擊落。據鳳凰衛視2003年4月4日報道,此前美國中央司令部確認4月2日晚,1架F/A-18"大黃蜂"戰斗機在伊拉克中部被擊落,一名飛行員生死未卜。開始時傳說被伊拉克地對空導彈擊落,但現在又懷疑是被美國的"愛國者"地對空導彈擊落。如果真是如此,對聯軍戰機飛行員將是不寒而慄的一大災難。
伊拉克就就不用說了,國家都被人家佔了
㈣ 薩達姆被處已絞刑絞刑是怎麼行刑想知道!
什麼是絞刑?
絞刑伴隨了人類歷史的各個時期,它是幾乎所有古代文明民族最常用的極刑之一。
由於該刑的簡單直接,操作方便且經濟實惠,現在世界上仍有80多個國家把它定為合法死刑。
絞刑分三大類:第一種是讓犯人爬上椅、桌、火車、馬或梯,在其脖子上套一根與直角形支架或樹枝相連的繩子,然後抽掉支撐物使其懸空。這種方法最通俗,也是歷史上廣泛採用的,犯人死得緩慢,也很痛苦。第二種是將活套套住犯人,把繩子穿過滑輪或滑槽,然後使勁拉繩將犯人從地面吊起。犯人實際是被勒死的,美國的「三K黨」處私刑時偏好這種方法;中東的伊斯蘭國家的公開絞刑也是這般執行的。再一種是經英國人改進後被認為是比較人道的,但需要一些設施:一個固定在某高度的腳手架、一塊可抽動的木板。執行時一抽板,犯人的身體便落下,一般說來他的頸椎就斷裂了,結果導致窒息和腦部貧血,頂多幾分鍾犯人便鳴呼哀哉!
但即使是這種較完美的絞刑也有不盡人意之處,1927年,兩名英國死囚處刑完畢後被從刑架上解下,十五分鍾後,他們重新開始呼吸,只得趕快又掛上去,加吊三十分鍾,後來人們發現,要使頸椎快速折斷,犯人的體重和吊繩的長度之間的比例很關鍵。於是,劊子手們手上就有了一張數據索引表,例如一個80公斤重的人,最好是從2.4米處落下,體重每增加3公斤,繩子應減短5厘米……當然,被處刑者脖子的粗細也很關鍵,如果忽略了這個問題,就會鬧出尷尬的笑話,結果不是不能馬上弔死犯人就是把犯人的頭拽掉,而這些都不是一個希望博得喝採的劊子手願意看到的。 關於絞刑的特殊處理手法還會因地區而異,如土耳其人熱衷於將人吊在大鐵鉤上;而美國南北戰爭前弔死黑奴的系繩位置是以胸肋處;而波斯是倒懸、古羅馬人則別出心裁地吊住人的頭發,吊住人的生殖器……
㈤ is是什麼人組成的有首領嗎is跟薩達姆有什麼關系薩達姆為什麼被殺
跟薩達姆無關。「伊斯蘭國」(阿拉伯語:الدولة الإسلامية,英語:Islamic State,縮寫:IS),前稱「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英語: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縮寫:ISIS),阿拉伯國家和部分西方國家稱為「達伊沙」(DAESH), 是一個自稱建國的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極端恐怖組織。
IS前身是2006年在伊拉克成立的「伊拉克伊斯蘭國」。「al Shams」的意思是「大敘利亞」,即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該組織的目標是消除二戰結束後現代中東的國家邊界,並在這一地區創立一個由基地組織運作的酋長國。2014年6月29日,該組織的領袖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自稱為哈里發,將政權更名為「伊斯蘭國」,並宣稱自身對於整個穆斯林世界(包括歷史上阿拉伯帝國曾統治的地區)擁有權威地位。
2006年10月,「基地」宣布建立「伊拉克伊斯蘭國」,由阿布·奧馬爾·巴格達迪帶領。但他和馬斯里2010年4月死於美軍和伊拉克聯合軍事行動。
伊拉克安全機構一位不願披露姓名的高級負責人表示,「伊拉克伊斯蘭國」頭目巴格達迪和他的副手被擊斃後,該組織受到極大打擊,這一恐怖組織正在籌劃推舉新的領導人。這位負責人指出,從獲得的巴格達迪個人電腦里存儲的信息顯示,有11人是巴格達迪的可能接班人,他們在內部都被稱為巴格達迪的副手,輪流主持該組織的日常工作,還有6人是候選副手。2007年正式推舉新領導人,新領導人仍使用「巴格達迪」這一名字。
㈥ 土耳其有哪些主要港口
土耳其的主要港口如下:
1、安塔利亞
安塔利亞始建於公元前二世紀,在東羅馬帝國時期與奧斯曼帝國時期為東地中海重要港口。但北面有托羅斯山阻擋與內地的交通,又因港口水淺,後被梅爾辛港與伊斯肯德倫港超過。
2、錫諾普
錫諾普是土耳其的一個港口,位於土耳其北海岸,因為處於君士坦丁堡到巴統航線中間位置,所以一直就是土耳其的重要港口和海軍要塞。市區2.4萬人,氣候為地中海氣候。
3、梅爾辛
梅爾辛是土耳其南部最大港口,伊切爾省省會,與泉州市是友好城市。人口21.6萬(1980)。位於阿達納平原最西端,港口優良。城市名稱來源於一種當地產的芳香植物。
4、伊茲密爾港
伊茲密爾港是土耳其西部的最大海口。經濟腹地為西部重要農業區。主要工業有機械、煉油、輪胎、造船等。港口南部有阿提米茲神殿,建築雄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是著名旅遊勝地。
5、伊斯坦布爾港
伊斯坦布爾港位於土耳其,西部沿海伊斯坦布爾海峽西南岸,瀕臨馬爾馬拉(MARMARA)海的東北側,是土耳其的最大海港。
㈦ 伊拉克屬於哪個國家
伊拉克本身就是一個國家,首都巴格達,伊拉克(Republic of Iraq)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與它接壤的國家眾多,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阿拉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3%,庫爾德人約佔21%。該國穆斯林約占人口的95%,其中什葉派穆斯林佔54.5%、遜尼派穆斯林佔40.5%。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北部庫爾德地區的官方語言是庫爾德語,東部地區有些居民講波斯語。
伊拉克Republic of Iraq所在的地區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石油工業是伊拉克的經濟支柱,原油儲量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委內瑞拉、 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
㈧ KUMPORT和AMBARLI是同一個港口嗎
Ambarli是土耳其的安巴爾利港,位置40 58N 28 42E,功能:散貨干貨碼頭,雜貨碼頭,滾裝船碼頭,集裝箱碼頭,染料供應,拖帶服務,最大可以停靠17.8萬噸級船舶,吃水14.5m.Kumport好像沒有這個港口,你是不是拼寫有誤,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
㈨ 伊拉克的全稱叫什麼
伊拉克,全稱為伊拉克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面積44.1839萬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區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海岸線長6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西南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東部平原傾斜;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高原與山地間有占國土大部分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絕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東北部山區屬地中海式氣侯,其他為熱帶沙漠氣侯。夏季最高氣溫高達50℃以上,冬季在0℃左右。雨量較小,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100-500毫米,北部山區達700毫米。
伊拉克全國分18個省,省下設縣、鄉、村。18個省是:安巴爾(anbar) 、埃爾比勒(arbil)、巴比倫(babil)、穆薩納(muthanna)、巴格達(baghdad)、納傑夫(najaf)、巴士拉(basrah)、尼尼微(neineva)、濟加爾(dhi qar)、卡迪西亞(qadisiyah)、迪亞拉(diyala) 、薩拉赫丁(salahuddin)、杜胡克(dohuk)、蘇萊曼尼亞(sulaymaniyah) 、卡爾巴拉(karbala) 、塔米姆(tameem)、米桑(misan)、瓦西特(wasit)。
伊拉克有悠久的歷史,兩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城邦國家。公元前2000年先後建立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後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50年為波斯帝國所滅。公元7世紀時被阿拉伯帝國吞並。16世紀受奧斯曼帝國統治。1920年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區」。1921年8月宣布獨立,成立伊拉克王國,在英國保護下建立費薩爾王朝。1932年獲得完全獨立。1958年成立伊拉克共和國。
伊拉克人口約2358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1年中估計數),其中阿拉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3%,庫爾德人約佔21%,其餘為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猶太人和伊朗人等。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北部庫爾德地區的官方語言是庫爾德語,東部地區有些部落講波斯語。通用英語。伊拉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為國教,全國95%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中什葉派穆斯林佔54.5%、遜尼派穆斯林佔40.5%,北部的庫爾德人也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多屬遜尼派,只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或猶太教。
伊拉克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125億桶,是僅次於沙特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儲藏國,在歐佩克和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中分別佔15.5%和14%。伊的天然氣儲量也十分豐富,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2.4%。
伊拉克的可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7. 6%,農業用地嚴重依賴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和椰棗等,糧食不能自給。全國有椰棗樹3300餘萬株,平均年產椰棗約630萬噸。伊拉克主要旅遊點有烏爾城(公元前2060年)遺址、亞述帝國(公元前910年)遺跡和哈特爾城(俗名「太陽城」)遺址,位於巴格達西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 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遺址,盛傳的「空中花園」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此外,底格里斯河沿岸的塞琉西亞、尼尼微等,均是伊拉克著名古城名勝。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伊拉克燦爛的文化。如今,伊拉克境內古跡遍布,底格里斯河沿岸的塞琉西亞、尼尼微、亞述等均是伊著名的古城。位於巴格達西南90公里的幼發拉底河右岸的巴比倫是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齊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盛傳的「空中花園」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更是其輝煌文化的縮影,早在公元8至13世紀,巴格達就成為西亞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文人學士薈萃之地。大學有巴格達、巴士拉、摩蘇爾等大學。
巴格達: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Baghdad) 位於伊拉克中部、橫跨底格里斯河兩岸,面積860平方公里,人口560萬(2002年),是伊拉克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巴格達一詞來源於古波斯語,意為「神賜的地方」。巴格達歷史悠久。公元762年,巴格達被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發曼蘇爾選定為首都,並命名為「和平之城」。該城的中央是曼蘇爾的「金宮」,金宮四周是皇家及顯赫人物的亭台樓閣。因城市建在圓形城牆內,故又稱為「團城」。
公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隨著巴格達的不斷擴建與發展,其市區逐漸形成橫跨底格里斯河東西兩岸的格局,東西兩岸由先後建起的5座大橋相連。在此期間,不僅具有阿拉伯民族風格的建築拔地而起,而且世界各國的金銀器皿、文物古董應有盡有,被人們譽為博物之城。據說,聞名於世的阿拉伯語《一千零一夜》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流傳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醫生、數學家、地理學家、占星家以及煉金術士雲集於此,形成文人學士薈萃之所,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巴格達經濟發達,擁有全國40%的工業。這里有以煉油、紡織、製革、造紙和食品為主的城市工業;有鐵路、公路和航空構成巴格達陸地和空中的立體運輸。這里商業繁榮,不僅有現代化的大商場,也有阿拉伯式的古老商店。
巴格達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都。這里有九世紀興建又擁有天文台和圖書館的『智慧宮;有1227年建成、世界最古老大學之一的穆斯坦西利亞大學;有其規模僅次於開羅大學、擁有15個學院的巴格達大學。這里還有伊拉克、巴格達、軍事、自然和兵器等幾十個博物館,堪稱中東各大城市之最。
伊拉克是中東地區較為發達的國家,由於戰爭等原因,伊拉克缺席了近期的幾屆奧運會,在雅典他們終於回到了奧運會的舞台上,男足表現頗為搶眼,讓世人欣慰。
㈩ 黑奴將領馬利克·安巴爾,為啥能被稱為印度版曹操
當時印度的騎兵
其實這個王朝的統治者最初是來自喬治亞的軍事奴隸,最後一步步翻身,從奴隸做到了國王,這給了後來居上的冒險家們以希望和信心。在這段經歷中,安巴爾獲得了馬利克的稱號,但是也沒有獲得實際上的權利,所以他回到了北方故國,在這里和一個同樣來自阿比西尼亞的黑人士兵一起招募亡命之徒,組織僱傭軍武裝,在蘇丹國兩個王子的內戰中渾水摸魚,他成為了150名騎兵的指揮官,並以此為核心建立核心隨從隊伍。
也是在1600年秋天,由於發現蘇丹國內戰不斷,莫卧兒大軍南下,攻佔了阿哈穆德那加爾蘇丹國的要塞,還流放了蘇丹。趁著自己軍隊的首領被敵俘虜,安巴爾成了這支精銳僱傭軍的領袖,帶著手下的阿比西尼亞人,突厥人,波斯人,馬拉塔人一步步反擊莫卧兒大軍。看到阿哈穆德那加爾蘇丹的世系即將結束,於是安巴爾決定興滅繼絕,支持蘇丹王室反擊莫卧兒大軍。1600年,他將穆爾塔扎扶持為蘇丹,自己成為了首相和國丈。
到了1607年,他對內擊敗了主要政敵,成為了王朝的攝政王,並努力扶持木塔扎-尼扎姆的實力,為國家整軍經武。在他的組織下,他整訓了一支7000多人的騎兵部隊,利用輕騎兵優勢騷擾莫卧兒大軍,帶著人馬和莫卧兒大軍周旋。1605年阿克巴大帝去世後,新登基的賈漢吉爾派兵一度擊敗了安巴爾,並俘獲了穆爾塔扎,但是他們對於當地的控制並不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