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同化多少希臘人
A. 希臘有多少個民族
希臘、塞普勒斯的主體民族,自稱亞該俄斯人(Acheos)或達拉俄斯人(Danaos),是古希臘人的後裔。有些分布於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等國。多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使用希臘語,屬印歐語系希臘語族。文字有古希臘文與新希臘文之分。多信東正教,少數信天主教和伊斯蘭教。
在前7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革命開始影響到當時的巴爾干半島與希臘地區。約西元前二十世紀,來自於北歐的印歐民族,愛奧尼亞人、亞該亞人、多利安人等等,這些民族自稱為希倫人(Hellense),他們進入愛琴海一帶,並且移居此地,向愛琴海沿岸的民族,學習與吸收他們的文化與知識,希倫人因此逐漸文明化,並且趕走原居於愛琴海沿岸的民族,成為希臘人的祖先。在前8~前6世紀,建立雅典、斯巴達等奴隸制城邦國家。同時,相互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稱謂——海倫人,即古希臘人。前5世紀建立起高度的古代文明。前8世紀起,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殖民,使古希臘語和古希臘文明得以廣泛傳播,對歐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後受羅馬、東羅馬、奧斯曼等帝國的統治。歷史上曾有瓦拉赫人、斯拉夫人、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相繼遷入,但均被同化,同時亦使希臘的語言、文化、風俗等增添新因素。18~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斗爭的開展,各種民族和文化因素進一步融合,最終形成現代民族,1832年建立希臘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協約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軍佔領。政府與王室流亡國外。在「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下進行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武裝斗爭。1967年軍人發動政變,實行軍人專政。1974年確立共和制政體。希臘人過去多以農業為生,畜牧業、漁業、手工業和商業自古就很發達,但現代工業一直比較落後。至1970年,工業產值始超過農業產值。現已發展起冶金、化工、電機、造船、采礦、塑料、紡織和食品等工業。海運業發達,為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1980年,其商船噸位佔世界商船總噸位的14%以上 ,居世界第三位。全國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一般較高。
B. 土耳其與希臘是一對老冤家,它們究竟有什麼仇
首先,兩國爭奪塞普勒斯島,後來因為爭奪油氣資源有結仇了。
另一個重要的能源生產領域,油氣資源的開發意味著大量的金錢,這使得沿海國家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而相互競爭。希臘驅逐艦干擾土耳其勘探船的目的是防止土耳其境內油氣資源的開發,這當然引起了土耳其的憤怒。因此,希臘驅逐艦被攔截。希臘和土耳其既有歷史上的不滿,也有塞普勒斯的爭奪,但這兩場沖突已成為過去。現在最大的爭議是地中海的油氣資源。兩國都希望加快海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勘探,以便盡早鑽探油井並產生經濟利益,但兩國的海域相互交織,這符合第一個國家的最大利益。利用他們。干擾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C. 看希臘和土耳其的海上邊界線,是不是太強悍了
那些地方地方原來就是希臘領土,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本來就是希臘帝國,皇帝和文化都是希臘。從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到小亞細亞西部,很長時間都是希臘人為主體的地區。後來大量希臘人被同化為土耳其人(希臘人改宗伊斯蘭就在法律上成為土耳其族)
D. 希臘與土耳其,曾經為何要將200萬人口進行互換
奧斯曼帝國結束了維持數百年的多民族多文化融合,所以兩個國家才會互相交換人口。
土耳其的主要交換區域是地毯似地驅逐,土耳其有超過20%的非土耳其人。驅逐後僅剩2%,這部分不是被清除的群體中不存在的希臘人。民族交流也代表著祖國的交流,希臘仍然保留了一些土耳其人的財產,但在土耳其方面,僅允許衣服和被褥離開,禁止帶走任何金屬。換句話說,希臘人在土耳其一側的房屋幾乎得到了保存,不僅有牛和羊牧場,而且還保留了貴金屬和良田作物,這也使被遣返的土耳其人能夠迅速進入正常的生活狀態。但是被驅逐的希臘人極為悲慘,途中有130萬人喪生,海上有70萬人喪生。
E. 土耳其在歐洲的歷史上有什麼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歷史演進
土耳其的歷史源遠流長,其祖先在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丁零、高車、鐵勒、突厥、回紇等,在六至九
世紀間,土耳其族開始往中亞移動,不久中亞地區便成為世界史上所謂的土耳其斯坦(Turkistan),這些
地方包括了現在的土庫曼(Turkmen)、烏茲別克(Uzbek)、哈薩克(Kazakh)、塔吉克(Tadk)、
吉爾吉斯(Krighiz)等地。而在這些土耳其族中有另一支經由伊朗進入當時已回教化的西亞,並開始接觸
回教,信仰回教。西元1055年土耳其族人佔領當時回教文明中心-巴格達,並成立塞爾柱王朝,成為西亞
回教世界的統治者。西元1071年,塞爾柱軍隊大破當時位於小亞細亞的東羅馬帝國軍隊,小亞細亞因此成
為土耳其人的勢力范圍。由於西亞(尤其是耶路撒冷)及小亞細亞為回教勢力所據,對信仰基督教的歐洲
諸國是一大打擊,於是有了世界史上著名為爭奪聖地的十字軍東征。十字軍大敗後,建立塞爾柱王朝的土
耳其族在小亞細亞的西北部一角另建立了鄂圖曼帝國,不久即入侵巴爾干半島,並於西元1453年佔領了東
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使這個頗具聲威的東方基督教盟主從歷史上消失。隨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
始沿多惱河向西征伐,1529年終於包圍了歐洲第一名都維也納。雖然鄂圖曼土耳其終究未能攻克維也納,
但是整個東歐的南半部至此歸入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
歐洲勢力的挽回是18世紀以後的事。到19世紀時,帝國內部的民族主義勢力高漲。在其它歐洲列強
的鼓動和支持下,這些帝國的臣民紛紛開始為獨立而戰。1832年,希臘王國首先獨立,隨後塞爾維亞人、
羅馬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和阿拉伯人先後獲得的獨立。此後,奧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選錯邊加
入了德國,大戰後,帝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嚴重威脅。
在以後的歲月里,有無數的人為土耳其人的命運而戰。或許現在的土耳其並不能真正算是一個泱泱
大國,但是若要了解其國家、國民甚至其與四周鄰國的關系,研究土耳其在歷史上的雄偉及活躍有其必要
性,如土耳其對曾統治過阿拉伯人、希臘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等一事,感到十分驕傲,也因此我們不
難理解,為何在塞普勒斯問題土耳其對希臘的態度會如此強硬,或許我們也能解釋出,在阿拉伯回教勢力
的強大壓力之下,同為回教國家的土耳其為何仍能與以色列簽訂軍事交流的協定。
惱人的人口問題及種族糾紛
據估計土耳其人口在2000年底將達到6,500萬人,其中男性有3,300萬人,女性有3,200萬人,
平均壽命為70.5歲,識字率為84.2%(1998年)。每年人口之成長率約為1.5%(1995-1999年平均)
,人口眾多,使得土耳其成為歐洲國家僅次於德國的人口大國,而高出生率,使其平均年齡僅為
25.5歲,15歲至65歲的就業年齡層占總人口的65.8%,而高人口成長率及低年齡層組合則意味著土
耳其勞力供給過剩,而安納托利亞高原農民流入城市又會使得這種情形加劇。
土耳其人口組成主要是以土耳其族為主體,約佔全國總人口八成以上,其次為庫德族,約占
10.8%,再次為阿拉伯人,約佔1%,此外還有亞美尼亞、希臘人及喬治亞人。官方語言是土耳其
語,宗教信仰上,99%土耳其人信奉回教,其中85%屬遜尼派。
土耳其為多種族國家,由於語言、文化的不同,種族之間沖突勢難以迴避。不過回顧過去歷
史,其實土耳其在十六世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威勢達於最高峰時,仍有許多不同種族居住在小亞
細亞及色雷斯一帶,而鄂圖曼土耳其歷代國王,亦不曾對非土耳其民族採取敵視政策,但近代的
土耳其歷史,卻充斥著與非土耳其裔爭斗及壓迫,其中最明顯的則是對世居於「後院」庫德族的
鎮壓。
庫德族人與土耳其之間的沖突問題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世人常把庫德族人要求民族自治視為
單純的土耳其一國之內的「分離主義」,不過如此一來使得問題過於簡化並與史實有所出入。庫
德族人約有2000萬,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利亞、黎巴嫩、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
庫德人是中東地區僅次於阿拉伯、突厥、波斯的第四大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大多屬遜尼派。目
前庫德人聚居地被稱為庫德斯坦,主要指土耳其、伊朗、伊拉克三國交界地區,地理條件復雜,
交通不便。庫德斯坦被劃歸不同國家,但庫德人從不承認這種政治分割。
事實上,庫德人在1844年就曾獨立建國,時其領土從現在的伊朗、土耳其邊境一直延伸到伊
拉克境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1846年,庫德人佔領基督教聶斯托留教派的幾個村莊,這使得以
東方基督教保護者自居的英、法強權得以威脅當時的土耳其蘇丹出兵鎮壓,建國才兩年的庫德斯
坦便瓦解了。而強權的介入,主要還是因為庫德斯坦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二次大戰後,為瓜分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1920年各強權簽訂塞夫勒條約(Treaty of Sevres),並同意給與庫德族人自
治權或「在某一天獨立」。1923年凱末爾革命建國後,土耳其又與各強權簽訂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取消庫德族人的自治獨立條件,並將庫德斯坦劃分勢力范圍,造成目前各國分別
管轄庫德人的現狀。而目前伊朗、伊拉克境內庫德人對統治者的反抗,亦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從
歷史的背景中可以看出,將庫德人問題視為單純的地方叛亂組織,將使問題過於簡化,並無法求
得具前瞻性的因應措施。
庫德人成為土耳其的子民並無法獲得民族認同和平等地位,他們連用自己文字和語言教育孩
子的權利都被剝奪了。1925年,土耳其政府關閉庫德族學校、禁止使用庫德語、革除庫德族官
員、沒收庫德人土地,庫德人發動起義,結果凱末爾發動三萬軍隊進行鎮壓;1930年庫德族宣布
復國,但不久又遭鎮壓;1937年庫德人發動暴動,死傷無數;1978年土耳其庫德人成立自己的政
黨-庫德工人黨(PKK),其主要目的在於阻止土耳其政府對庫德族的壓迫,爭取應有的政治、文化
權利。但在遭政府鎮壓後,1984年PKK開始宣布進行武裝抗爭,試圖以流血方式引起世人注
意。1990年波灣戰爭結束後,在美國的默許之下,土耳其一次又一次的越過國境,以清剿庫德反
抗軍為由,在伊拉克北部盛產石油的庫德人居住區進行攻擊。
庫德人保守估計占土耳其總人口一成以上,但庫德人在土耳其地位遠低於境內的希臘人、亞
美尼亞人及猶太人,因為庫德人在土耳其定義上不屬於少數民族,因而無權以母語教育下一代,
且庫德語用於廣播或政治場合仍屬違法,這導致新一代的庫德青年大都無法准確運用其母語,這
又使得希望建立獨立庫德族國家的人士憂心不已,另在土耳其,庫德民族政黨和組織的活動都是
非法的,土當局除對該族實行同化政策外,並與有庫德人居住的鄰國簽訂了一系列旨在切斷與鄰
國庫德人聯系的協定,更使得庫德族問題難以獲和平的解決。
F. 土耳其和希臘兩國已經打了幾百年,為什麼關系如此緊張
從東羅和突厥人的恩怨算起
打了差不多一千年
這關系能好才奇怪了
G. 土耳其人屠殺了多少希臘人
一次性150萬。800年都算上得有幾千萬了。
H. 現代希臘人在多大程度上是古希臘人後裔知乎
今天的希臘人是拜占庭帝國居民的直系後裔。
古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的居民有:古希臘後裔、羅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埃及人、西亞人等,但因為希臘文化在帝國境內屬強勢文化,希臘語為通用語,講拉丁語的人是少數。
漸漸地,在拜占庭帝國的核心區域(希臘、小亞細亞),經過融合形成一個以希臘語為母語的拜占庭民族。
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後,許多拜占庭人接受伊斯蘭教,被同化為土耳其人、講土耳其語。
而拒絕改變信仰的拜占庭人堅持講希臘語、信仰東正教,這些人因此被稱為「希臘人」,他們是現代希臘人的直系祖先,是古希臘人和其他民族混血形成的民族。
現代希臘人主要居住在希臘共和國和塞普勒斯,也有一些零星分布在土耳其、高加索和巴爾乾地區,他們的希臘語與古希臘語已經有很大不同了。
I. 希臘和土耳其是世仇嗎為什麼
是的。
希臘和土耳其,這是一對著名的冤家,到現在已經有千年歷史了。
拜占庭帝國不必多說,只用說他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而且除了開始官方用語為拉丁語外後來一直都是希臘語,今天的希臘和土耳其都曾是拜占庭帝國的土地。
1071年,東方的塞爾柱帝國在曼奇科特擊敗了拜占庭帝國的軍隊,塞爾柱移民湧入安那托利亞高原,一度跑到愛琴海沿岸。當時的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正是在這個壓力下請教皇召集了十字軍。在十字軍和拜占庭軍隊的打擊下,這些塞爾柱人最終佔領了安那托利亞高原,除了沿海地區。此後雙方持續了數百年的沖突,但雙方誰都無法消滅誰。
但是羅姆蘇丹國並沒有打敗拜占庭,反而先一步分裂。在羅姆蘇丹的遺體上,出現了一批小的土耳其部落,比如卡拉曼坎達爾之類的,還有主角,奧斯曼。奧斯曼部落經歷了與其他土耳其部落的兼並,還成功跨過愛琴海。最後在1453年,當時的奧斯曼蘇丹進攻拜占庭帝國最後的堡壘-君士坦丁堡。圍城戰結束後,拜占庭帝國從歷史上消失,希臘人從此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直到今日,君士坦丁堡任然被稱作伊斯坦布爾,而索菲亞大教堂還是一個清真寺。
希臘人在土耳其人的手下生活了將近四百年,由於宗教的差異,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越來越少。但是在民族主義最興盛的19世紀,希臘人還是發出了他們的怒吼。奧斯曼帝國對這些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由於土耳其核心地區大部分曾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地區,這些地方的希臘人即使經歷了數百年,任然有不少希臘人保持東正教信仰。在1822年希臘終獲獨立之後,這些希臘人開始蠢蠢欲動,當年三月,一隊武裝希臘士兵登陸希俄斯島,獲得了當地不少島民的支持。然而奧斯曼突然對此島進行襲擊,希俄斯島的叛亂迅速被鎮壓。然而這些土耳其人並沒有停止,他們舉起了手中的屠刀。大約45000希臘人被殺,50000人被當做奴隸,23000人被驅逐,而島上僅留下了將近2000人。希俄斯島只是土耳其對希臘屠殺的縮影,在不少希臘人聚集的地方,屠殺都或多或少地發生著。
但希臘的獨立還是激勵著其他被土耳其人統治的民族,比如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他們聯合起來在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這些國家組建了巴爾干同盟,隨後巴爾干同盟向奧斯曼宣戰。戰爭之後奧斯曼喪失了幾乎所有的亞洲領土,僅保留東色雷斯地區。此後由於分贓不均,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希臘從保加利亞獲得了西色雷斯。希臘人似乎距離偉大復興只有一步之遙,而奧斯曼帝國在一戰戰敗使得這一步再次縮短。然而事與願違,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戰勝了希臘士兵,希臘不得不承認土耳其的主權,希臘人也沒能收復君士坦丁堡。之後,希臘與土耳其進行人口交換,徹底失去了偉大復興的理想,即便如此,希臘土耳其的仇恨,至今難忘。
J. 希土戰爭土耳其和希臘在兵力和作戰計劃有何差異
土耳其在色薩利和埃皮魯斯擁有步兵9.4萬人、騎兵1660人、火炮234門,而希臘人只有步兵5.5萬人、騎兵970人、火炮144門。土耳其的作戰計劃是以主力進攻色薩利,並用兩個師的兵力防禦埃皮魯斯。希臘指揮部計劃在第一階段用兩個師的兵力防禦色薩利,並向埃皮魯斯實施進攻,以便解放該地區,同時還指望首戰告捷會引起反土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