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有多少平方
❶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誰修建的
奧古斯都廣場的北面與賽車競技場相對的是高大庄嚴的大教堂,它就是由特拉勒斯的安特米烏斯和米耶的伊西多爾在532年到537年主持修建而成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基督教採用羅馬長方刑堂結構修建教堂,世俗建築物用來團結民眾,而教會在教堂則用來匯聚信徒。但教會想在教堂增建穹頂,它代表在教徒頭頂上的天國。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認為是最完美、最庄嚴的有穹頂的長方形大教堂。
皇帝不過是個人罷菲亞教堂的一幅鑲嵌畫,利奧六世跪在基督面前,接受「神聖智慧」的授權。聖索菲亞教堂主大廳內景聖索非亞大教堂剖面圖君士坦丁堡索菲亞教堂外景(6世紀遺址,現為土耳其伊斯坦爾博物館)。聖索菲亞教堂剖面圖大教堂在長方形平面上修建了高達60米的半球狀屋頂,用1米的厚度頂住粗柱、牆垛、拱扶垛、拱頂等,保持平衡。當信徒離開奧古斯都廣場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穿過柱廊來到中庭時,眾多的建築物簡直讓人目不暇接,當跨過門廊進入殿堂時,總會不由自主地朝裝飾著耶穌聖像的穹頂望去,只要朝光束照耀下的天頂看上一眼,就會沉浸在被神聖威嚴的氣派壓服和靈魂升華的情感中。出於對這種象徵的敏感,君士坦丁堡人每個周六和周日都自覺來到教堂,接受神靈的洗禮。
這個鋼印被用在麵包上蓋印從奧古斯都廣場到金門是君士坦丁堡的通道之一,延伸著一條有紀念性意義的街道——梅澤大道。兩邊都是柱廊,柱廊盡頭開設有商店。這條街道分別由圓形和長方形的廣場交替組成——君士坦丁廣場、提奧茲多廣場、公牛廣場、阿卡狄烏斯廣場等等。其他東西走向的重要街道都是以同樣的方式出現。
與之相反,次要街道卻很狹窄,曲曲彎彎,根據羅馬分區的傳統,從北到南的街道傾斜,有時甚至是一段階梯。相對通行方便的交通主要幹道,這兒的交通狀況也一直是讓君士坦丁堡人感到頭痛的一大問題。大廈、民房和商店交相混雜
君士坦丁堡的貴族擁有雄偉壯觀的大廈,這些大廈大都與外界隔絕,面向內部園子或面向兩旁有柱廊、由走廊連接而成的庭院。樓層延伸到街道上並設有露台,窗戶通常採用凸肚窗。在大廈內,大廳可以豪華隆重地迎接數量眾多的客人,住宿房間大小十分適宜。與民房不同的是,大廈配有多種舒適設備,包括舒適的沐浴設施。
與之不同的是民房矮小、陰暗,不舒服,經常坐落在手工作坊占據了底層的房屋樓上。對於人口眾多的君士坦丁堡來說,盡管有可通到色雷斯的引水渠網供水的大型蓄水池,水的供應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所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運水者的蹤跡,君士坦丁堡一角運水者就成為大家司空見慣的人。人口眾多給城市帶來了各方面的壓力,如下水道不能完全解決廢物排出問題,為此專修的街道也根本是無濟於事。此外,在人口增長時期,圍繞著都城大量民宅在空地上迅速落成。因此,君士坦丁堡成了一座貧困郊區和富裕城市中心城區並存的城市。
聖索菲亞教堂主大廳內景
❷ 聖所亞非大教堂
教堂通高53.35米,建築面積721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是亞洲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花團錦簇的哈爾濱市聖·索菲亞廣場,鴿群飛掠,遊人如織。
廣場中心聳入雲端的聖·索菲亞教堂,那墨綠色、洋蔥頭形的頂端,神秘幽深的窗欞,赭紅色的磚牆和厚重的大門引發了我對這座教堂,這個城市的種種聯想。我想知道那些逝去的歷史場景,這需要采訪那些過來人。我在廣場上徘徊,聽到歐美各國遊客交口稱贊中國政府竟然把這段特殊的歷史遺跡保護得如此完善。心中不禁增添幾分驕傲和自豪——讓世界由此看到中國正大步邁向文明與法治吧!
一個星期日上午, 我和幾位垂暮老人見了面。他們的回憶,為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場景。
「白俄」跑反逃往東北
1917年,「阿芙樂爾」號軍艦一聲炮響,摧垮了俄國政府,昔日的王公貴族紛紛出逃。
年過九旬的王君老先生告訴我:當年他12歲時和父親跑崴子(海參崴)倒騰皮貨,遇到過俄國人「跑反」的情景。他們用金條和首飾雇中國民工推車、扛箱子。每天,都有幾十伙、上百人從大路和小道上不分晝夜地往中國跑。資本家尼古拉耶夫關掉工廠,收拾起黃金、珍珠,用兩塊金條雇了一輛不起眼的馬車,連夜舉家出逃。庄園主安德烈及其家眷騎上自家的駿馬,分散逃生。逃亡者的行列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神職人員,一些雖然出身名門望族,但因家道中落,已淪為平民、乞丐甚至妓女、小偷的人也裹入了流亡者隊伍。流亡者們或晝伏夜出、或日夜兼程,以從未表現出來的體力和勇氣穿越西伯利亞野獸出沒的莽林,涉過人煙罕至的荒原、沼澤,朝著心目中能夠得以生存的地方逃去。
中國東北是大多數俄國流亡者首選的逃生之地。它毗鄰俄國遠東地區。1896年,以強凌弱的沙皇政府在東北修建了中東鐵路,俄國人就此踏入中國東北地區。1898年7月6日,俄國人開始修建中東鐵路支線,招募了10萬中國築路工人把這條橫貫遠東,聯接中俄兩國的干線從哈爾濱往南延伸到俄國租借的海軍基地——大連旅順口。中東鐵路的開發,把成千上萬的俄國工程技術人員、商人、警察帶進中國東北。俄國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失敗後,它的勢力范圍退縮到黑龍江的哈爾濱一帶。由於這種歷史原因,使得俄國人對中國東北,特別是哈爾濱具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所以,俄國流亡者把哈爾濱做為首選的落腳之地。中國人把俄國流亡者稱之為「白俄」。他們當中不少人由於倉皇出逃,兩手空空,成為赤貧的難民。而另一些帶有黃金、珠寶、珍貴物品的人,落腳之後繼續經商置業,仍然過著富豪的日子。白俄大逃亡的前兩年,常住哈爾濱的俄國居民已達3·6萬人之多。1920年以後,哈爾濱的街頭巷尾到處都可以看見逃難而來的俄國人了。據1922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哈爾濱48萬城市人口中竟有12萬灰頭發、藍眼睛、大鼻子的俄國人,已佔到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當時的東北軍閥張作霖沒有對亡命「白俄」採取制止和遣返措施。
構築毆式之都
在20世紀頭的幾年裡,哈爾濱就像一個繁忙的大工地。滿眼是磚瓦沙石,到處是密密麻麻的腳手架。樓群拔地而起,街道伸展延續,與城郊的帆影炊煙、鄉間集市及茅舍田園形成鮮明的對照。伴隨著20世紀而誕生的哈爾濱,賦與俄國人以生存、創造的空間。他們開始大興土木了。位於哈爾濱市道里區透籠街的聖·索菲亞教堂,始建於1907年3月,是參與中東鐵路建設的沙俄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的隨軍教堂。同年,由俄國茶商斯嘉科夫出資,在隨軍教堂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結構教堂。四年以後,人們又在木牆外部砌上一層磚牆,形成了一座磚木結構的教堂。到1923年,聖·索菲亞教堂進行第二次重建,歷時9年,於1932年11月落成。重建後的聖·索菲亞教堂以肅穆凝重、宏偉壯觀、典雅脫俗的拜占庭風格展現在人們面前。教堂通高53.35米,建築面積721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是亞洲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
俄國人在哈爾濱的幾個城區里先後修建了十餘座名稱各異頗具規模的教堂,這些教堂,有的張揚拜占庭的建築風格,有的顯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特點。那時,每當禮拜日的清晨,日落時分,教堂驟然響起祈禱的鍾聲,使得東方古國的塞北名城哈爾濱籠罩著濃重的歐洲宗教氣氛。這在信奉佛道的舊中國,真是別具特色的一道景觀。
位於道里區的中央大街則是一條頗具歐洲城市風格的街道。這段約1400米長、30米寬,用花崗岩條石鋪砌的馬路,是30年代哈爾濱最繁華的一條大街。俄國猶太富商在這兒建造的馬迭爾賓館,也和中央大街一樣,現今已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確定為歷史文物。埃德加·斯諾、宋慶齡曾在此下榻……
東方小「巴黎」
上個世紀20年代的哈爾濱之夜,撲朔迷離的霓虹燈使得城市充滿了誘人的夢幻。年逾90從事了一輩子文化事業的學者張老先生這樣描述著當年的情景:當年,中央大街兩側,商廈、酒樓的霓虹櫥窗徹夜閃爍。俄文廣告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顯示著在故國已被禁止的資本主義商業卻在這兒繼續生存。
在「阿爾卡薩」餐廳希臘式圓柱支撐在包廂里,食客們在噴泉間憑欄觀賞著旋轉舞台上表演的歌舞;在「凡塔西雅」餐廳,吉卜賽情調的旋律奏出了靠變賣家財過活,不知歸宿何在的歌手們的憂傷;而在情歌纏綿的夜總會里,俄國妓女們忙著接客。
白天的時候,叮當作響的有軌電車在街道上往復穿梭;掛著「老巴奪」香煙廣告的公共汽車招搖過市;馬蹄「得得」的四輪馬車載著俄國貴婦人在街上來來往往。冬天的街道上,馬車夫則坐著俄式馬拉雪橇招攬生意;俄國小孩在空地上玩「拉卜達」(俄式棒球)游戲,或緊緊地圍住中國小販的攤床,盯著山楂糕、糖葫蘆久久不肯離去。在中央大街上漫步的還有推著童車的俄國少婦、夾著聖經,留著一把大胡須的神父、尋找生意的商人和百無聊賴的酒鬼。
白俄傾心於法蘭西情調。竭力地以巴黎為偶像,營造歐洲文化氛圍。1922年,哈爾濱的俄僑模仿法國,舉辦了首次選美大賽。而模特表演,則經常性地在馬迭爾賓館大廳里頻頻舉辦。那時,俄國藝人經常頂著漫天飄灑的鵝毛大雪,在中央大街上賣藝。這種傳播藝術同時獲取些許施捨的表演形式,至今在俄國本土上還能看到。最具影響的當屬服飾文化。中國商人脫下了長袍馬褂,扔掉了瓜皮小帽、穿上了西服、紮上了領帶、登上嶄亮的皮鞋、夾著皮包,到生意場上與俄商周旋。而在冬季,他們不忘披上俄國的純呢大衣,領著纏有俄國銀狐圍脖的夫人,去參加上流社會舉辦的「派對」。一般的中青年婦女則比較普遍看好並大膽地接受「布拉吉」(俄語:裙子)。這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是相當先鋒、前衛的。
「我愛俄羅斯,更愛中國」
在采訪中,從事了一輩子民政工作的吳老告訴我:20世紀初,哈爾濱趨向於朝國際化都市方向發展。除大量的俄國人之外,還有一部分波蘭人、捷克人和為數不少的俄籍猶太人。他們能夠在哈爾濱和中國東北各城市中站住腳,因此逃脫了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對猶太民族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屠殺。
在幾十年的共同相處之中,俄國僑民們加深了對中國人的了解,感受到中國人富於同情心和特有的善良天性。許多俄國人在與中國人共事過程中,開始接受中國文化。他們掌握了難學的漢語,學會做中國飯菜,過中國的節日。在春節期間,走訪宴請自己的中國朋友。俄國人和中國人通婚的情況也不罕見。60年代,由於歷史的原因,一部分持有蘇聯護照的俄僑回到祖國,而相當一部分俄僑遷居第三國。
在采訪過程中,適逢一位澳籍俄裔哈爾濱人尼古拉·沙依克從澳大利亞回到哈爾濱牡丹江地區尋根訪友。沙依克的祖父是在十九世紀末沙俄政府修建中東鐵路時,趕著馬車和大批俄國人一起來中國的,並在哈爾濱安了家。沙依克的祖父先是在哈爾濱遠郊放蜂收蜜,生活日趨富足。沙依克1939年出生在哈爾濱,他以流利的漢語回憶著那時的田園生活:「俄國人和中國老百姓友好相處,相互信任。俄國人不擅長種菜。如果一時沒有錢買土豆、洋蔥、西紅柿,只要說一聲「記賬」,就可以把自己需要的蔬菜、水果拿回家。而中國人從俄國人的麵包店賒麵包,也是言語一聲就行。「沙依克的祖父收蜜時,總是不忘給周圍的中國鄰居送點上好的蜂蜜嘗嘗。而中國農民們則常把不同時節收獲的蔬菜、水果給他們送來嘗鮮。這種同一環境下的友好相處,使得各自民族的感情表達、風俗民情、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得以交融,並被對方有選擇地接受、吸收。
沙依克說:「15年來,我20多次返回哈爾濱。除了對這里有太深的感情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對哈爾濱的俄羅斯文化遺跡情有獨鍾。」看到修繕一新的聖·索菲亞教堂流光溢彩,他激動地說:「要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中國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作出了非常偉大的貢獻。」
今年初春,在哈爾濱出生的俄羅斯人薩沙從聖彼得堡遠道而來看望分別了30多年的姑姑伊萬諾娃。年已86歲高齡的伊萬諾娃,幼年隨父母流亡哈爾濱。從哈爾濱醫科大學畢業後分配在醫葯商店工作。1978年退休。前些年丈夫去世,兒女均定居國外,她卻執意留在哈爾濱,她說:「自己更適合在這兒生活。」因為20餘年來,每個月都是商店經理和主任親自上門給她送退休金。逢年過節,商店同事和退休的老姐妹們都走馬燈似的前來看望她。
薩沙聽了姑媽的訴說,激動地對中國朋友說:「這和我們預想的一樣,因為我知道中國人好,哈爾濱人好,我也是哈爾濱人。中國,我的媽媽。俄羅斯,我的媽媽。我愛俄羅斯,更愛中國!」在哈爾濱老一代人和俄僑的往事回憶中,有著無數類似的故事。
1997年11月11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問哈爾濱,在黑龍江省省長田鳳山陪同下,拜謁了蘇軍解放東北紀念碑,游覽了中央大街。在松花江畔抗洪紀念塔廣場上,田鳳山指著紀念塔上的群雕告訴葉利欽說:「1959年百萬軍官抗洪搶險,保住了北方名城哈爾濱市。當時仍有10多萬僑居哈爾濱的俄羅斯人,他們也參加了抗洪。在這座紀念塔的群雕上有俄羅斯人的塑像」。葉利欽總統聽了介紹,激動不已地說:「讓我們共同向自己的同胞致敬吧!」說完,與田鳳山省長一起向巍然屹立在松花江畔的哈爾濱軍民抗洪紀念塔深深地致了三鞠躬。
鍾聲與鴿子
結束了對俄國流亡者當年進入哈爾濱的那些歷史軼事的采訪後,一個節日的下午,我又回到聖·索菲亞教堂廣場。廣場工作人員告訴我:正在擴建一個巨大的「哈爾濱建築藝術廣場」。多麼貼切的名字!它廣義地把教堂、中央大街和能夠反映20世紀初及以後若干年間哈爾濱的歷史發展、建築遺址與人文景觀都包容在一起,真實地展現給人們。我國政府已經把這些歷史遺跡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因為這些文物經歷了20世紀復雜多變的歷史風雲,體現了俄羅斯民族長期形成的獨特的心理素質、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我國政府及時而嚴格地對其依法保護,這不僅圓了歷史學家求真務實的夢,也雄辯地告訴世界:偉大的中國已經大踏步地走向法治與文明。
夕陽斜照。應友人之邀,我乘電梯登上毗鄰聖·索菲亞廣場的一座大廈頂樓,眺望市區。在鱗次櫛比的大廈之間,高低錯落的哥特、拜占庭式樓閣,使人聯想起20世紀初, 西方文化開始大量涌進的情景。新思潮與舊傳統在這座城市裡激烈碰撞、沖擊,而當年的哈爾濱恰是接納西方文化經俄羅斯輸入中國的驛站。這就是哈爾濱這座北方名城的歷史意義和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聖·索菲亞教堂響起了節日的鍾聲。這悠揚、悅耳的鍾聲,飛出城堡,彌散在廣闊無垠的天地之間。我看見在回盪著鍾聲的天空上,掠過一群群鴿子,放飛著人們的心情……
❸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非亞大教堂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指的是羅馬帝國在公元四世紀分裂之後,繼承羅馬帝國正統政權,且據有東半部領土的帝國。而拜占庭帝國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拜占庭(Byzantine)這個名字的由來,傳說是由一位希臘人Byzas依循神喻,在歐洲與亞洲交界處、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並以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而來。而拜占庭登上世界歷史舞台的契機,一方面由於其位居要津,把守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了黑海與地中海間海陸交通要道的樞紐,另一方面則不得不提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的慧眼獨具,於公元312年奪權成功之後,為了向東拓展羅馬帝國的影響力,而選定拜占庭做為新羅馬的基督城,並於公元330年5月11日正式遷都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後一千年,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全世界最華麗與最富有的都市。君士坦丁建造他的城市是為了誇耀羅馬帝國的聲勢,同時吸引各國來歸,於是他使用了各種華麗的裝飾方式來美化君士坦丁堡:在街道上裝飾噴泉和廊柱,又將來自絲路的絲綢、非洲的珠寶、歐洲的雕刻與工藝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世界各地的香料、瓷器等等全搬過來,此外,公元325年,君士坦丁還蓋了一座大教堂,這座美麗的大教堂的身世與君士坦丁堡的歷史緊緊相系,她就是聖索非亞大教堂(St. Sophia Church)。
聖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於平面採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更仔細的說,君士坦丁大帝請來的數學工程師們發明出以拱門、扶壁、小圓頂等設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的建築方式,以便在窗間壁上安置又高又圓的圓頂,讓人仰望天界的美好與神聖。由於地震和叛亂的燒毀,聖索非亞大教堂經歷過數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萬名工人、32萬黃金、並花費六年光陰將聖索非亞大教堂裝飾得更為精巧華美。神聖的教堂是當時的城市中心,而統治者對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難看出統治者藉由對宗教的奉獻、誇示帝國的權力與財富,而對周遭地區施與影響力的用心。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大圓頂離地55公尺高,而且在十七世紀聖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教堂內壁畫
聖索非亞大教堂內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緻的雕刻之外,也包括運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克拼圖。從公元四到六世紀開始,教會逐漸對教義與救贖的觀念有漸深的認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圈重視肖像與肉體美的傳統也逐漸對基督教產生影響,信徒除了透過傳統的諭言故事與象徵手法來理解教義,也逐漸產生將聖母、聖子、聖徒等人物畫像化的需求。教會中認為聖人的人物畫像就等於觸犯聖經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規定的一派,與另一派認為人物畫像可以讓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傳教,兩派間的歧異日漸加深。公元692年教會會議中授與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羅馬皇帝里奧三世(Leo III)頒布禁令,禁止聖母、聖子、聖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現,自此揭開了兩派人馬長達二百年間的血腥斗爭,教堂里的畫作遭破壞,畫像的持有者和作畫的工匠們也都遭到各種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結果是造成人與人的信賴關系瓦解,社會動盪不安。一直到九世紀中葉,教會重新解釋,願對畫像給予敬意、信仰崇拜,這才逐漸消揖兩派間的紛爭,而這個日子也被稱為「正統的勝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東正教的國家裡被盛大慶祝。然而雕刻藝術從來不曾得到教會的認可,因此可以說拜占庭藝術里,雕刻藝術並不存在。
公元七世紀之後,阿拉伯半島上出現新興勢力伊斯蘭文明,接著十字軍東征來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時統治者已無力阻止聯軍與戰爭對城市的蹂躪。接著是土耳其人的登場,東羅馬帝國正式宣告結束。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並將聖索非亞大教堂改為供奉阿拉的清真寺。今天,聖索非亞大教堂做為一座雄偉壯麗的建築古跡,冷眼旁觀過政治興迭,宗教斗爭與歷史的滄桑,而她的美麗庄嚴,依然撼動每一個參觀者的心。
❹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規模有多大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米,南北長71米。整個布局圍繞中央穹頂展開。中央穹頂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兩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大廳內壁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磚和壁面鋪砌而成。中央大穹頂,直徑32.6米,穹頂離地54.8米,通過帆拱支承在四根24.3米高的柱子上。
❺ 世界7大建築奇跡是哪些
1、義大利古羅馬斗獸場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建於公元72-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大教堂以一位名為索菲亞的聖人而命名,因此稱為「聖索菲亞」(ἉγίαΣοφία)。這個詞在希臘語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τῆςἉγίαςτοῦΘεοῦ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學里的耶穌。
❻ 各個國家的標志性建築物是
美國有自由女神像,法國有埃菲爾鐵塔,中國有故宮,英國有伊麗莎白塔,俄羅斯有克里姆林宮等。
1、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 Liberty),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位於美國紐約海港內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徵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塊銘牌,上面刻著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頒發的日期);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徵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徵,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象徵,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國的象徵。
1984年,美國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內涵被廣泛用於各種領域。
2、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法語:La Tour Eiffel;英語: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於1889年建成,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埃菲爾鐵塔得名於設計它的著名建築師、結構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全部由施耐德鐵器(現施耐德電氣)建造。
埃菲爾鐵塔高300米,天線高24米,總高324米,鐵塔是由很多分散的鋼鐵構件組成的——看起來就像一堆模型的組件。
鋼鐵構件有18038個,重達10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1.2萬個金屬部件,用鉚釘250萬個。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共用去熟鐵7300噸。
塔分三樓,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樓設有餐廳,第三樓建有觀景台,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
埃菲爾鐵塔是世界著名建築、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築物。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 。
3、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4、伊麗莎白塔
伊麗莎白塔(Elizabeth Tower),舊稱大本鍾(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宮鍾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築之一,倫敦的標志性建築。
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鍾樓(Clock Tower)的大報時鍾,2012年6月,英國宣布把倫敦著名地標「大本鍾」的鍾樓改名為「伊麗莎白塔」。
伊麗莎白塔是坐落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座鍾樓,是倫敦的標志性建築之一。鍾樓高95米,鍾直徑7米,重13.5噸。
每15分鍾響一次,敲響威斯敏斯特鍾聲。自從興建地鐵Jubilee線之後,伊麗莎白塔受到影響,測量顯示伊麗莎白塔朝西北方向傾斜約半米。
伊麗莎白塔於1858年4月10日建成,是英國最大的鍾。塔有320英尺高(約合97.5米),分針有14英尺長(約合4.27米),伊麗莎白塔用人工發條,國會開會期間,鍾面會發出光芒,每隔一小時報時一次。每年的夏季與冬季時間轉換時會把鍾停止,進行零件的修補、交換、鍾的調音等。
2017年8月14日,英國國會下議院決定對伊麗莎白塔進行維修,維修時間長達4年,預計到2021年伊麗莎白塔才能再度「發聲」。 2017年11月10日早上9點整,伊麗莎白塔准時敲響,為停戰紀念日活動做調試准備。
5、克里姆林宮
克里姆林宮是一組建築群,位於莫斯科心臟地帶,是俄羅斯聯邦的象徵、總統府所在地。
克里姆林宮的「克里姆林」在俄語中意為「內城」。蒙古語中,是「堡壘」的含義。位於俄羅斯首都最中心的博羅維茨基山崗上,南臨莫斯科河,西北接亞歷山大羅夫斯基花園,東北與紅場相連,呈三角形。
保持至今的圍牆長2235米,厚6米,高14米,圍牆上有塔樓18座,參差錯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宮牆上,其中最壯觀、最著名的要屬帶有鳴鍾的救世主塔樓。
5座最大的城門塔樓和箭樓裝上了紅寶石五角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克里姆林宮紅星。克里姆林宮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譽。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國家的象徵,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之一,是歷史瑰寶、文化和藝術古跡的寶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故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埃菲爾鐵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由女神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麗莎白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里姆林宮
❼ 聖索菲亞大教堂建築風格和規模是怎樣的
聖索菲亞大教堂(SantaSophia)建於公元532年至537年。這是查士丁尼皇帝在6世紀為他的首都而建的東正教中心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一個傳奇也是一個象徵」(西里爾•曼戈語)。這座教堂的設計沒有先例,它是將當時各種建築技術融合在一起的集合體。它有縱向的軸線,中庭兩側有排柱。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7米,構成一個方形的平面,上面有一個高55米的中心圓頂,因此被稱之為一種圓頂的巴西利卡。它完全可以與羅馬萬神廟和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相媲美。這個巨大的圓頂穩定地擱在四個拱形門上,圓頂的兩側有兩個直徑相等的半圓頂,這兩個半圓頂又各有3個附屬圓頂來做支撐。這座大教堂被認為是拜占庭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當15世紀拜占庭陷落以後,土耳其人只在教堂外的四個角上添了四條尖頂圓柱,就很自然地改造為清真寺了。
❽ .簡述聖索菲亞大教堂建築特點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布局屬於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
中央大穹隆,直徑32.6米,穹頂離地54.8米,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敦上。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穹隆底部密排著一圈40個窗洞,教堂內部空間飾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鑲嵌畫。
裝飾地板、牆壁、廊柱是五顏六色的大理石,柱頭、拱門、飛檐等處以雕花裝飾,圓頂的邊緣時40具吊燈,教壇上鑲有象牙、銀和玉石,大主教的寶座以純銀製成,祭壇上懸掛著絲與金銀混織的窗簾,上有皇帝和皇後接受基督和瑪利亞祝福的畫像。
(8)土耳其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有多少平方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指的是羅馬帝國在公元四世紀分裂之後,繼承羅馬帝國正統政權,且據有東半部領土的帝國。而拜占庭帝國的中心,就是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拜占庭(Byzantine)這個名字的由來,傳說是由一位希臘人Byzas依循神喻,在歐洲與亞洲交界處、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拜占庭找到理想之地,並以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而來。
❾ 土耳其古都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
這里圖文並茂:
http://www.williamlong.info/google/archives/93.html
❿ 誰知道索菲亞教堂,詳細介紹下
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公元537年,是拜占庭造的一座羅馬紀念館。「聖索菲亞」在基督教里是上帝智慧的意思。從君士坦丁王朝的興起,到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人佔領為止,聖索菲亞大教堂歷經滄桑900多年,她親眼目睹了君士坦丁王朝的興衰。索菲亞教堂當年,奧斯曼國王穆罕默德率領20萬大軍包圍君士坦丁堡時,他在地中海的戰艦上望著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巨大拱頂時,對臣下說,一定要血戰君士坦丁堡,要將教堂變成世界伊斯蘭聖殿的中心。公元1453年,穆罕默德終於走進了朝思暮想的大教堂。他下令將豪華的羅馬宮殿藝術珍品化為灰燼,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並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清真寺尖塔,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大教堂的面貌。不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並將其更名為伊斯坦布爾。
建築特點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長方型建築,教堂的圓頂高60米,相當於20層樓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圓頂之一。它佔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廳5000多平方米,教堂前廳600多平方米。大教堂內牆上有天使傑布拉欣的巨幅油麵,它向教徒們描繪了天國幸福、安詳而和平的景象。盡管大廳四周有許多帶彩色玻璃的拱型窗戶,但由於大廳極其宏偉,自然採光的亮度與大廳面積不成比例,因此顯得大廳陰暗,加之上千年濃郁的宗教氛圍,讓人有種莫明的壓力和恐怖感。當你仰頭向大廳頂部望去時,的確使人頭暈目眩,叫人不敢多待。你面對這一切,會驚嘆1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們何以能設計這么宏大的建築,其結構之高超、藝術之精美、氣氛之神秘,充分反映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對天堂的神往,但也反映了人們心目中的幸福天堂和苦難現實的巨大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