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為什麼要加入伊拉克戰爭

土耳其為什麼要加入伊拉克戰爭

發布時間: 2022-05-03 21:57:44

㈠ 為什麼會發生伊拉克戰爭

美伊戰爭,又稱第三次海灣戰爭。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伊拉克反叛軍。他們是通過駐扎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的。

美國第三步兵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幹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包含第四和第七裝甲旅組成的第一裝甲師以及若干海軍陸戰隊)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周後,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種部隊,並和該地的庫爾德反叛軍結成同盟,美國預期中的准備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由於土耳其議會的反對而未能在該地參加戰斗。

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Basra)。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等人道主義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這些援助物資大多都從聯軍所控制的烏姆蓋茨爾港(Umm Qasr)進入伊拉克,還有部分則從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之後巴格達和巴士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府狀態,巴格達市內發生頻繁的搶掠事件,巴格達博物館遭到洗劫,上萬件珍貴文物失蹤。有伊拉克民眾批評美軍並沒有努力維持巴格達的市內安全。
沙漠之狐行動 是美、英兩國,由當地時間1998年12月17日凌晨1時到1998年12月20日凌晨4時50分,針對伊拉克發動的一場大規模的空襲行動。

其發動空襲理由是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違法聯合國安理會687號決議,不與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合作,導致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巴特勒向聯合國報告核查無法進行。另外由於當時美國眾議院在彈劾問題上對美國總統柯林頓窮追猛打,柯林頓為了轉移國民的視線和懲罰薩達姆,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批准就由美英兩國突然發動。空襲主要以美海軍軍艦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和美英空軍投擲的的精確制導武器為主。空襲行動由美國中央軍區司令部的安東尼·津尼將軍指揮,共出動包括美空軍B-1B轟炸機;美海軍EA-6B電子戰機、F-14戰斗機和F/A-18戰斗攻擊機;英國空軍「狂風」戰斗機在內的650架次飛機。4輪空襲共發射巡航導彈共425枚,投擲炸彈600枚。空襲目標除伊拉克導彈的研究與生產設施及與導彈研製有關的經濟目標外,還包括共和國衛隊的兵營、總統府,電台、電視發射台和油田等近100個目標。伊拉克政府事後聲稱一些住宅區及一所婦產醫院也遭到轟炸,造成62名伊拉克士兵死亡,180人受傷,約500名平民傷亡。

這次空襲對伊拉克軍事有生力量造成的打擊是微不足道的。而伊拉克政府在空襲後,正式中止了聯合國對其的武器核查計劃,指責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巴特勒「不公正」和是「美帝國主義操縱的傀儡」,要求立即解除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空襲更激化了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有激進的伊斯蘭武裝再次計劃准備對美英的目標進行襲擊。其他國家也紛紛指責美國為經聯合國安理會批准就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攻擊,開創了「危險的先例」。美國一時間在國際社會中上陷入被動。

伊拉克游擊戰是2003年美國和英國佔領伊拉克之後,反抗軍對美英發動的游擊戰, 反抗軍取得的戰果遠遠超過了當初美英的假想敵-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精銳的共和衛隊

㈡ 關於伊拉克戰爭的 資料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實質上是借反恐時機,以伊拉克拒絕交出子虛烏有的生化武器為借口,趁機清除反美政權的一戰爭。由於這次戰爭實際上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繼續,所以,這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將其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由於伊拉克戰爭使用了大量的美國現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軍使用的武器費用非常的高昂,這場戰爭也被稱為浪費錢的戰爭。戰爭原因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總統布希宣布向恐怖主義作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戰爭前的離別
家列入「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
美國等國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認為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當局政府踐踏人權。據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表示,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為:
1,鏟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政權;
2,搜尋並銷毀隱藏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剿滅恐怖分子;
3,結束獨裁統治,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4,保護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是包括部分美國人士在內的很多輿論認為原因並不單純。如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表示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操縱,佔領伊拉克僅僅是龐大侵略計劃的序曲而已。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發行時稱,他書中說進攻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美國防部長蓋茨回應說「我知道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前就有過同樣的宣稱,而我是不會相信這說法的。」格林斯潘後告訴華盛頓郵報他的話被誤解了,「我不是要說這是(小布希)政府開戰的動機……我只是想說,如果有人問起,「我們幹掉薩達姆算是幸運的嗎」我會說:這是必須的」。2011年2月15日,當年向美國及德國透露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伊拉克變節者首次承認一切均為謊言。
戰爭性質
支持戰爭者認為薩達姆犯下了太多大規模屠殺本國人民的反人類罪行,包括人類歷史上首次對自己國民使用化學武器,當天死亡5000平民,傷10000人,還有很多令人發指的酷刑對待自己的人民,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本著人道主義發動了解放伊拉克的戰爭;反對戰爭者認為這是一場美國為爭奪石油資源而發動的戰爭,而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是編造的。 事實上伊拉克早在兩伊戰爭中就大量使用化學武器,而在此期間美國政府在完全知道這一點的情況下仍然持續支持伊拉克,甚至為伊拉克研發生化武器提供便利;化學武器殺害5000平民事件發生在1988年,該事件也並未影響當時美伊關系的迅速發展。戰爭爆發前薩達姆政府反復聲明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聲稱聯合國銷毀了所有的相關武器。戰爭結束後美國經過徹底搜索未發現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任何證據。
相關爭議
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有爭議的非法戰爭,它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
美國政府宣稱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宣布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日本等多個國家提供後勤支援。
這場戰爭遭到俄羅斯、法國、德國、中國、阿拉伯聯盟、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
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宣稱,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由於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埃及籍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譴責該軍事行動,認為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奧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聯軍戰機飛越其領空,土耳其禁止美軍通過其領土向伊拉克北部發動進攻,沙烏地阿拉伯禁止美軍導彈通過其領空襲擊伊拉克。
全球普遍的反戰情緒最終導致了全球反對對伊戰爭大遊行。
聯軍佔領伊拉克初期,由於結束薩達姆的獨裁統治,受到伊拉克民眾的廣泛

薩達姆塑像被推翻
歡迎。美軍進入巴格達時也曾被當地市民夾道歡迎。戰後,在美國及各國的幫助下,伊拉克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發展緩慢,失業人口龐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
伊拉克針對美英的軍事佔領而進行游擊戰,美國18萬佔領軍介入伊拉克戰爭,深陷比越戰更難以自拔的泥沼,兵力緊綳,使美國無餘力對付其它挑戰。美軍陣亡人數於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關,另有3000多人死於事故,大大超過了9.11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除此之外,伊拉克戰爭還導致美軍50000多人受傷,許多士兵留下終身殘疾或心理陰影,導致家庭破裂等悲劇。
進程
開始階段
戰爭開始階段。美英聯軍從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時間)起向伊拉克發動

陣亡的美軍士兵
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布希在戰爭打響後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後向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基爾庫克、烏姆蓋斯爾等十餘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500枚。與此同時,薩達姆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僵持階段
戰爭僵持階段。由於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軍「速戰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地面進攻曾一度受阻。伊軍在伊中部的卡爾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與美英聯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伊拉克人從約旦等國家返回伊拉克,加入與美英聯軍作戰的行列。
轉折階段
戰爭轉折階段。美英聯軍憑借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兵分幾路發起強

伊拉克戰爭作戰現場
大攻勢,先後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並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事呈現一邊倒的態勢。2003年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並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美國坦克開進巴格達,佔領了薩達姆城。面對美軍長驅直入巴格達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領導人號召軍隊和人民對美英聯軍採取「同歸於盡」式的襲擊行動。在勸說百姓與敵人同歸於盡後,其本人與少數親信為了生存藏匿起來。
收尾階段
戰爭收尾階段。美軍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

㈢ 一戰中土耳其,保加利亞為什麼要加入同盟國一方作戰

土耳其在長期對抗沙俄帝國的過程中,與德國產生很多利益契合點。因此歷史上一直有親徳的政治傳統,在情感上本來就偏向同盟國;一戰爆發前土耳其在英國購買了一艘戰列艦(原為出售給巴西海軍的「里約熱內盧」號戰列艦,後因經濟原因停購,轉而被土耳其買下),一戰爆發時該艦已經海試。但是英國政府擔心土耳其會加入同盟國對英作戰,於是強行沒收了該艦便如英國海軍,命名為「阿金庫爾」號戰列艦。此事徹底激怒了本來還心存猶豫的土耳其,成為土耳其參戰的直接導火索。
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陣營主要原因是分贓不均及自身貪婪所至。
在俄國和奧匈帝國的慫恿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等國組成了聯軍,共同進攻奧斯曼帝國。最終土耳其被迫答應和談。在瓜分勝利果實的過程中保加利亞獲得了馬其頓地區的控制權。但這引起了自己盟友塞爾維亞的嫉妒。僅1年後塞爾維亞就聯合了希臘、羅馬尼亞共同夾擊保加利亞。土耳其在這個時候也對保加利亞發動了反擊,試圖奪回失地。保加利亞無力抵抗,這就是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在這次戰爭之後,保加利亞僅僅剩下了馬其頓地區17%的土地,其餘的土地被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瓜分。這就是一戰爆發前的復雜關系,在一戰爆發之後,德國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這深深的刺激了保加利亞,保加利亞決定加入同盟國集團,其實它不想與其他國家為敵,只想全力進攻老冤家塞爾維亞。但是一戰的結果讓保加利亞很失望,德國一敗塗地,保加利亞也喪失了一部分領土。

㈣ 奧斯曼土耳其為什麼要在一戰加入同盟國

在一戰開始後,雖然存在於德國的秘密協定,土耳其想保持其中立地位,決定封鎖土耳其海峽——沙俄和協約國重要的物資運輸通道,但德國巡洋艦格本和布雷斯勞在英國海軍的圍追堵截下,不得不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在黑海避難。

英國政府本不希望土耳其加入戰爭,因此做了很多斡旋,例如要求土耳其遣散德國海軍並保留德國戰艦至戰爭結束等,但被土耳其親德的陸軍派系所拒絕接受,協約國在協調了在中東的利益之後,聯合了實質上被控制的埃及宣稱在中東的一切敵視協約國的活動視為宣戰,結果土耳其舉國上下受此震動,要求政府收復俄土戰爭時被沙俄佔據的領土,土耳其遂加入一戰的同盟國一方,至戰爭結束。

㈤ 關於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國以伊位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美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國際社會多數國家的反對下去發動一場違背民意的侵略戰爭?

一、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制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後"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希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 "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希政府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 後,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這次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繫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繫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作用。

二、基於地源政治的戰略考慮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喬治·理博伊等人寫的一篇文章:"應該根據各國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來確定重點關注的國家。它們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程度各不相同,威脅並不是單單來自一個潛在的『匹敵的競爭對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這是對的。但是,由於美國的資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確定標准來決定哪些資源應該投入到哪些地方。"這實際是為美國政府構畫了確定下一個目標的標准,即這個目標是否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是否具有市場價值和資源價值,執掌這個地區(國家)的政權對美國威脅程度,其他國際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這一地區(國家)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是否有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來消除這種威脅。眾所周知,亞太地區是全球地緣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區域,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廣泛而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美歷來認為,自己在中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2002年夏,美國防部向布希總統和國會提交的《國防報告》中,將中東列入美國重點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9·11"事件後,美國把鏟除中東的原教旨主義溫床、遏制恐怖主義威脅作為自己在中東追求的又一戰略目標。隨著布希政府以維護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戰略的確立,中東地區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區大國,處於中東的中心地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這個極具地緣政治經濟意義的區域,鏟除一大強烈反美的地區性強國,對美來說具有長遠的戰略利益,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美國有官員曾公開聲稱: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後,美成功地對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進行了改造,並因此深受鼓舞。布希政府更是將推行美國民主、價值觀作為他這屆政府的一大根本國策,並寫入了2002年9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中,布希本人對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熱情。開戰之前,布希就宣稱他的目的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實行民主輻射,為建立一個美國治下的世界新秩序開辟道路。支持布希戰爭的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茨更是露骨地說:"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實現政權改變,一個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將為中東國家的人民樹立一種典型,伊朗、敘利亞人民將從中得到啟示,沙特等國也會為政權形式而不安,從而實行改革。這充分暴露了布希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的真實用意。

四、控制中東的石油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儲量達1120億桶,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約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0%,美政府官員從不諱言他們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鷹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國防部助理國務卿沃爾弗維茨公開聲稱,對伊動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石油。據《世界日報》報道,美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新加坡參加亞洲安全會議期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讓我們簡單地看這個問題,伊位克與朝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經濟資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別無選擇,伊拉克這個國家到處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時又講道:"由於美國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們就把這一問題歸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國防部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員和美國公司的執行官參加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監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盡快出售伊拉克石油。這一事實說明,美國想一手壟斷伊拉克石油的圖謀已成為司馬昭之心。

五、項庄舞劍,意在暗算歐洲這是歐洲經濟界流傳的一種觀點,認為美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控制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石油的出海口,鉗制歐洲的石油來源,削弱歐洲經濟,震懾歐洲資本大量進入美國,從而打擊歐元,甚至使其破產,以維護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的霸主地位。歐洲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的規模與美國相當,如果未來不出現其他主要貨幣挑戰美元地位的情況下,歐元的確可能與美元平分秋色。那麼,歐元的挑戰會給美國帶來多大損失呢?有人進行了計算,美國的損失最高可達到2.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人均1萬美元左右。與伊拉克戰爭做比較,戰爭及戰後經濟重建所需費用,盡管各方的估計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計是2000億美元。這樣看來,通過伊拉克戰爭打垮歐元,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歐元的動機確實可以成立的。但我認為現實的可能性比較小,盡管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大約佔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卻是佔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東之外的俄羅斯、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國,因此,即使歐洲一夜之間無法從中東進口石油,仍然可以從其他地區獲得部分石油,不至於使自己的經濟癱瘓。況且在自由經濟條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貿易比根除毒品還難,即使歐洲無法從中東直接進口石油,它還可以通過提高油價的方式,輕易地讓本來駛往其他地區的油船改駛歐洲。

此外,為小布希撈取政治資本,借伊拉克戰爭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連任。同時,對伊位克開戰可以從沙烏地阿拉伯撤軍,由此解決美沙等國因基地組織而產生的主要裂痕,也無不是美國對伊動武的一個次要因素。

㈥ 土耳其為什麼要參加一戰

在一戰爆發以前,土耳其雖然在國力上不如那些世界強國,但它最起碼還是一個世界大國。但是在一戰結束以後,土耳其遭到了一系列的嚴重製裁,以至於喪失了全國70%的。其實土耳其原本可以宣布中立,可是它最終在1914年11月對協約國陣營宣戰。那麼,土耳其為何會加入同盟國集團呢?

在一戰爆發的初期,德國在東西兩線都取得了勝利,土耳其誤認為戰爭將會在半年內結束。土耳其與沙俄存在領土爭端,它試圖藉助德國的力量對付沙俄,等沙俄戰敗以後,自己好收復一些土地。1914年11月,土耳其正式對協約國參戰。在此之前,土耳其的主要對手就是沙俄,兩國海軍在黑海反復鏖戰。戰局的發展很讓人意外,德國速戰速決的戰法失敗,戰爭演變成了消耗戰,這對德國來說很不利。時間進入1916年以後,雖然德國取得了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戰略上仍處於被動狀態。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二年,在法國的凡爾賽舉行戰後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如何處置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的問題,正是在這次會議中,土耳其喪失了70%的領土。

㈦ 伊拉克戰爭是怎麼回事 大俠幫忙呀!

伊拉克戰爭的硝煙已散去兩年多了,但有關伊拉克戰爭的爭論仍不時付諸報端。而伊拉克臨時政府在對前總統薩達姆審判開庭後的種種不正常現象,使薩達姆的命運和伊拉克的未來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經濟衰退是現代戰爭的「導火索」

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無疑是新世紀中最值得思索的事情之一。全球有史以來最廣泛、最大規模的反戰浪潮及世界各國政府在戰前的種種努力,為何阻止不了小布希的一意孤行,這很值得我們思考。

美國向伊開戰的公開理由之一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消除後患就只有「先發制人」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打擊並毀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就是伊拉克戰爭是正義的合法戰爭的邏輯,頗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味,可見美國不但壟斷戰爭,而且壟斷了發動戰爭的理由。小布希在2004年7月4日再次強調,薩達姆是美國「先下手策略」產生的最大效果。此話一出口,在現場聽取布希演講的共和黨支持者立刻高喊「請你再干四年,再干四年」。盡管場面很熱烈,但布希政府指責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宣稱薩達姆同「基地」組織來往很深的說法都查無實據。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後,二十萬美軍把伊拉克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顯然就是這個令人質疑的理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證明是成立的。而據「紐約時報」報道,戰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就已經得到薩達姆總統已經放棄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的情報,但「並未引起重視」。可見,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過是美國發動戰爭的一個「莫須有」的借口罷了。

如果仔細考察一個多世紀以來爆發的戰爭,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每一次較大的經濟衰退(或經濟危機)之後必然爆發一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此,海灣戰爭如此,伊拉克戰爭同樣如此。這其中必由原因。

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國家建立後,市場經濟逐步取代自然經濟而占統治地位。自然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剩餘產品很少。而市場經濟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促使參加競爭的每一個商品生產者採用新技術,更新設備,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導致大量的商品堆積。但是,由於資本和勞動的對立,資本的積累和生產技術的改進,卻造成勞動力的相對過剩,使社會購買力相對縮小了,而商業和信用的發展反而掩蓋了社會購買力的真是情況,產生虛假的社會需求,最終導致商品「相對過剩」。因而,市場經濟往往表現為「過剩經濟」。經濟危機就是這種相對過剩的結果和消除過剩的一種消極辦法。衰退期間,社會矛盾突出,商品積壓,生產下降,國家必須承擔消除過剩、刺激生產的責任。解決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軍事費用開支。軍備及軍事工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消耗大量的「過剩」物資,另一方面則可以加速軍事科技向民用企業的轉移,順應衰退期間固定資產大規模更新的要求。國內矛盾的突出和軍事力量的膨脹,這兩大力量的相互作用必然使某些大國的「鷹派」產生靠戰爭走出衰退「泥潭」的動機。

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失敗使美蘇爭霸的天平暫時失衡,美國被迫採取守勢。隨後的「星球大戰」計劃之所以拖垮了蘇聯而沒有拖垮美國原因就在於二者的經濟體制不同。美國是市場經濟國家,軍備競賽既可以加強軍事力量,又可以消費過剩產品,降低衰退幅度,刺激經濟復甦。而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管理體制,計劃經濟也稱為「短缺經濟」,其特徵是普遍地、長期地存在著短缺這樣一種經濟現象,存在著「投資飢渴」和「消費飢渴」。在這種體制下進行軍備競賽只能使短缺雪上加霜,導致經濟崩潰。因此,經濟體制不同,軍事部門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也截然不同。這就是美國為什麼能越打越富,而蘇聯越打越窮,最終解體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同歷史時期,戰爭的起因和根源各不相同,在古代,一個美女,甚至一句話都可能引起戰爭,當然,也可以因其「化干戈為玉帛」。在近代,爭奪勢力范圍和銷售市場是戰爭的主導。在現代,經濟衰退則成了戰爭的「導火索」,戰爭反而成了醫治衰退的「葯方」。

伊拉克和薩達姆成了美國振興經濟的犧牲品

經歷了20世紀七十年代的「滯脹」後,為了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和經濟繁榮,美國開始利用美元優勢在浮動匯率制下「高息攬儲」,即提高銀行利率,發行高息國債,吸納全世界各國的資金,這筆錢既可以用於減輕美國企業的稅收,又可以通過增加軍備開支來擴大內需。這就是所謂「里根經濟學」,它同時採納需求學派和供給學派的葯方,既保持了美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又提高了美元的強勢地位,還增強了軍事力量。唯一的缺點會產生大量的財政赤字。對於任何一個單獨的國家來說,大量赤字是有危險的,巨額赤字逐年遞增更是匪夷所思。但是由於美元的強勢地位,具有「世界貨幣」的功能,美國可以多發行美元來購買全世界的商品。日本、歐洲包括中國雖然賣掉了貨物,但賺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美元。這就意味著:日本、歐洲乃至世界各國在十幾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都是在給美國打工。這樣,表面上美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事實上由於美國欠的是美元,當美元貶值時,美國的債務負擔也就減輕了,當美元惡性貶值時,美國所欠的債務便有可能一筆勾銷。而這時誰敢向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裝備和軍事力量的超級大國要錢呢?實際上,從1971年美元和黃金脫鉤時起,美元就已經泛濫成災,不斷貶值了。

到了柯林頓時代,美國1992年的赤字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僅利息支出就高達近2500億美元。雖然根據高息攬儲金字塔原理,繼續借債仍然是可能的,而且它也的確是這樣做的,但是要靠借債來保持八十年代的繁榮就不那麼容易了。幸好這時候美股狂漲,自1991年以來,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從3000點一路飆升,最高時曾突破11000點。股票漲跌的機制是只要投入股市的錢比撤出股市的錢多,股票價格就會上漲;而股價上漲就會吸引大批的追漲者,進一步推動股價上漲。美國股市長期持續攀升的背後支撐力,是不斷流入的國際資本。美國自80年代初期開始,一直是國際資本的凈接收國。由於美國軍事上的強大,許多國家在政治上、軍事上依附或依賴美國,美國霸權大行其道,成了世界政治軍事的「平衡器」,客觀上促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穩定」的國家,也使美國成為「投資者的天堂」。上世紀末日本經濟處於蕭條中,歐洲一體化困難重重,東亞爆發金融危機,非洲戰火連綿,這樣的國際大環境對美國極其有利,大量外資無處可去,紛紛湧入美國。據統計,在1995年—1997年間,從西歐、東亞和拉美凈流入美國的資本額分別為3803億美元、1952美元和76億美元,合計高達5831億美元。1997年東亞爆發金融危機後,曾一度形成國際資本湧入美國的狂潮,僅在1997年7月—1998年10月,從所謂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流入美國股市的資金就有7000億美元之巨。正是這些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的資本,抬高了美國的股市及其資產價值,成為美國經濟和股市異常繁榮的動力,助成了牛氣沖天的股市和「新經濟」。隨著股市暴漲,美國家庭的名義財富大大增加。人們正是通過賣股票或者憑持有的股票借錢來花掉新增加的財富,抵押貸款和住房股本貸款因此成為90年代發展最快的消費貸款形式。

然而美國股市的泡沫是顯而易見。美國單獨開設的主要以高技術關連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僅在1999年就上升了86%。在此期間,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為4%,公司利潤增長率為10%,而股市年增值率為17%。許多盈利並不起眼的科技企業,股價卻是每股收益的70倍。在2000年標准普爾500種綜合指數中,表現最好的前10家公司佔了該指數升幅的50%。也就是說,股市增長的一半是靠2%的企業來支持的,而外國投資者最集中購買的正是這類股票。但惡夢開了頭,最好還是繼續做下去,至少醒得越晚越好。很顯然,要使美國經濟泡沫不至於被刺破,就必須讓國內的資金繼續源源不斷地注入股市,還要設法阻止國際資本迴流,尤其是歐洲的資本不流出美國。1999年歐元誕生,許多人以為歐元可以向美元「叫板」,致使美國股市振動,外資蠢蠢欲動,而由美國主導的科索沃戰爭起到了阻止國際資本迴流歐洲的效應,歐元一蹶不振。

美國經濟目前的困境,與企業生產能力過剩導致的投資率下降和公司會計丑聞有關,暴露了「新經濟」虛假繁榮的一面,但引起美國經濟衰退的最直接的導火索就是「9•11」事件,它暴露了美國「安全體系」的脆弱性,預示著「投資天堂」受到挑戰。據OECD報告,「9.11」事件使美國2001—2003年的實際GDP共計減少5000億美元,相當一年GDP的5%。安全問題導致外國對美投資大減,2001年外國對美直接投資從2000年的2010億美元減少到1240億美元,降幅近40%。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經濟衰退是霸權受到威脅所致,而不單純是經濟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依靠「美股經濟學」的老葯方振興美國經濟顯然不行了,布希總統上台後,「戰爭經濟學」終於撕下了以前遮遮掩掩的偽裝,浮出了水面。

蘇聯的解體曾讓一些人興奮不已,認為冷戰結束後戰爭危險減少。現在看來,一超世界比二強爭霸更不安寧。世界就好比是一架天平,兩邊必須有相等重量的東西才能平衡,一方重量的變化也就意味著平衡的喪失。蘇聯解體後,制約美國的力量削弱了,多級化尚在發展之中,美國一超獨大,越來越喜歡用「戰斧導彈」講話。

有人認為,美國攻打伊拉克並除掉薩達姆是想在中東開創建立民主國家的先例,通過中東地區的民主化運動來確保該地區的穩定與和平。這種看法既十分幼稚,也是大錯特錯的。試想世界上哪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會聽任美國的擺布呢?美國不會傻到要扶植一個民主穩定的競爭對手出來。二戰後,美國為何容忍日本頭號戰犯天皇的繼續存在,為何不鏟除日本大家族大官僚統治的根基?本來二戰前中東是十分穩定和平的,為何美國要扶持以色列,就是要在有「世界心臟」之稱的中東叉上一把刀,通過有意的製造不穩定因素來攪亂中東穩定的政局。如果美國真是為了中東的穩定來攻打伊拉克,當初又何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扶持以色列這個「中東的搗蛋鬼」呢?可見,美國不需要一個民主的中東,更不需要一個穩定的中東。因為美國政府深諳美國經濟繁榮、本國安全與世界安全三者之間的關系,其精髓就是要維持美國經濟繁榮,必須確保本國安全,恢復「投資天堂」的地位,同時給全球製造不大不小的麻煩,讓世界其他地方「有控制」地不安全。只有這樣,美國才能「漁翁得利」。

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恐怖活動逐步代替「無賴國家」成了美國的首要威脅,因而,「遏制戰略」對美國維持霸權和經濟繁榮遠遠不夠了,「先發制人」戰略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美國要不惜一切代價打擊當前對本國威脅最大的「恐怖主義」;封鎖不聽話的所謂「邪惡軸心」;防範中、俄、歐等潛在競爭對手,重建「安全孤島」。阿富汗戰爭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沉重打擊了恐怖主義,同時使美國勢力滲入到了靠近中、俄的地區。在這一政策的指導和反恐戰爭取勝的鼓舞下,美國不顧世界人民的強烈反戰,攻打伊拉克。這一舉動並不是布希總統的感情沖動,也不是純粹為了石油利益。自從上世紀70年代爆發了「石油危機」,美國經過多年的產業調整,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大為減輕,相反歐俄中等國對中東石油產業的依賴卻日益加深。在美國看來,戰爭是經濟復甦的「強心針」,是醫治經濟衰退的偏方。攻打伊拉克,一方面可以加強美國在中東的勢力,分化瓦解歐佩克,維護其石油利益;另一方面則可以打擊歐、俄的石油利益,制約其發展。這樣看來,伊拉克和薩達姆成為美國霸權的犧牲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利用戰爭刺激經濟,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頗有歷史,也是頗有經驗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美國由一個二流國家躍升為一流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成就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海灣戰爭的勝利促成了美國「新經濟」和長達10年的經濟繁榮期。由於經濟衰退成了戰爭的「導火索」,因而,美國的經濟好壞就和世界安全掛起鉤來。可以說,美國「新經濟」不依賴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相反不穩定更有利於美國維持經濟泡沫。當各國的安寧與美國經濟的好壞開始掛鉤,戰爭這一醫治美國經濟衰退的「偏方」成了「良方」。難怪伊拉克戰爭還沒完全結束,美國的某些「專家」就開始計算這場戰爭對美國經濟復甦作用有多大。

美國快速取勝的「第一功臣」是伊拉克線人

伊拉克戰爭讓世人「欣賞」美軍狂轟濫炸本領的同時,也讓我們熟悉了一個名詞——線人。令人咋舌的是,這個在以往戰爭中名不見經傳的「地下工作者」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威力一點也不遜於美國的「戰斧」式巡航導彈。薩達姆在家鄉提克里特的地道中被俘,其長子烏代和次子庫賽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被美軍成功「定點清除」以及眾多伊拉克前政府高官被抓獲,都是伊拉克線人的重大「傑作」。

線人當然不是美軍的「義務勞動者」,他們提供情報也不是因感謝美軍佔領伊拉克而做出的報答行為。美軍為培養線人是花了大力氣的,尤其是不吝嗇美元。因為美國人早就認准了一個理——重賞之下必有為美軍賣命者。這次針對烏代和庫賽的「斬草除根」行動再次驗證了美軍在伊拉克屢試不爽的「超級武器」——美元——的威力。

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以後,「功成身退」的美中央司令部司令弗蘭克斯坦言,美軍特種部隊在戰爭爆發前就深入伊境內,其中一項主要任務是用大把大把的美元收買伊拉克的軍政高官,而這是美軍能夠長驅直入巴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美軍攻佔巴格達後,薩氏父子及前政權的其他高官一齊「人間蒸發」,既是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一大敗筆,又是令美軍提心吊膽的心腹大患。為了肅清薩氏政權的「餘孽」,美軍再次祭起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法寶,對55名被通緝的對象實行「明碼標價」,效果也真是「立竿見影」。美軍機械化步兵師軍官雷蒙少校說,「自從我們懸賞後,伊拉克人就開始源源不斷地前來提供各種各樣的線索。每次我們展開新一輪行動,都會有很多伊拉克人向我們提供情報。」 一位駐伊美軍高級軍官也向美聯社記者感嘆:懸賞真是太有效了,在伊拉克,沒有用美元辦不到的事!

美軍並不是只知道大把花錢的「富家少爺」,他們也懂得算經濟賬。一名美軍高級官員曾說,「一枚巡航導彈要多少錢?在100萬至250萬美元之間!而行賄的威力不遜於精確制導武器,它既達到了目的,又避免了美軍流血和傷及無辜。對美軍來說,在伊拉克打仗行賄與戰斗同樣重要,甚至比戰斗本身更重要。」為尋找烏代和庫賽的行蹤,美軍曾為二人分別「標價」1500萬美元,鼓勵人們向美軍告密。而美國只不過花費了20枚巡航導彈的價錢就斬殺了薩達姆三個子孫,還捎帶著報銷了三個保鏢。看來,這個3000萬美元的懸賞是值得的。要知道,美軍僅僅為剿滅薩家「二少」等區區6人(好象還有一個是不滿14歲的兒童)的行動,就動用了AC-130「空中艦炮」、「阿帕奇」武裝直升機、OH-58D「奇諾瓦人」武裝直升偵察機、坦克等重武器,近千名美軍「精銳」,經過6小時苦戰,損兵折將,仍然「久攻不下」。最後,使出慣用的「狂轟濫炸」絕招,先是2.75英寸火箭瘋狂掃射,再追加13枚陶式導彈,直到把一棟數百平米的樓房炸成了廢墟,才算解決了「問題」。

線人讓伊拉克的未來更加灰暗

從傳統意義上說,向美英聯軍告密的伊拉克人可被稱為「伊奸」,告密行為也為廣大穆斯林所不齒。但是,只要看看伊拉克的現實,也許就不難理解美元通神的奧秘了。有報道說,成千上萬的伊拉克人為60美元月薪而報名參軍;越來越多的伊拉克人為重新找到工作而簽下「效忠令」,承諾「遵守法律和聯軍及臨時權力機構頒布的各項命令」;很多伊拉克人為1美元的日薪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受雇於各類遊行活動的組織者,為其搖旗吶喊,讓喊什麼就喊什麼!從美軍拯救女兵林奇,到緝拿薩氏兄弟,到處都閃現著伊拉克線人的「光輝業績」。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不僅是薩達姆個人的不幸,更是伊拉克整個民族的不幸。

這個具有5000多年歷史多災多難的文明古國,在新世紀的第三年又被來自大洋另一邊的外來民族「征服」了。看看這么多的「伊奸」噴涌而出、前仆後繼,很難想像這曾經是一個以不屈服外來壓迫而聞名的國度。有人說,這說明了薩達姆政權不得人心。但奇怪的是,告密者、變節者沒有一個是當年薩氏政權下的「受害者」,反而是清一色的該政權「既得利益者」,他們是薩達姆的「親信」或「座上賓」甚至是「恩寵高官」。這些人除了稱其為「小人」外, 無論如何不是什麼「棄暗投明」的義士。如果真是當年薩氏政權下的「受害者」做線人,那還情有可原,但這些人根本不可能接近這些高官,甚至連庫賽、烏代長得什麼樣都不知道的「受害者」即使想告密也沒有情報來源。為了苟且偷生或金錢出賣靈魂和同胞的「線人」綿綿不絕的出現,這是一個民族最大的悲哀,是伊拉克永遠的傷痛。

那麼,這些被美元俘虜的線人,從此是否就可以過上天堂一樣的日子了呢?有人預言,懷揣數千萬美元「橫財」的他,今後過的將是仇人要命、綁匪要錢、良心受譴責、擔驚受怕的日子。美軍可以暫時保護他,卻難保他與家人一世平安。確實,這些「民族奸細」無論是生前還是生後,永遠不會抬頭了。在美軍攻陷巴格達前夕,就有美國重金收買的一批線人,因暴露身份而「殉職」。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倖存的「地下鼴鼠」終有一天會浮出水面,而成「過街老鼠」。不管其生前如何,與那些鬼鬼祟祟的「線人」相比,躲躲藏藏的薩達姆的三個子孫最後「英勇戰死」,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對伊拉克來說,薩達姆的生死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一個物慾橫流、小人得志、告密成風的社會環境下,伊拉克還有希望嗎?一個被金錢打敗的國家,我們不敢奢想她會有美好的未來。

薩達姆最終命運是世界走向的信號

伊拉克戰爭的殘酷性、對人道的踐踏和對文明的褻瀆,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數以萬計的伊拉克人民被迫離開家園,流離失所,成為難民,更有甚者還要承受美英聯軍的所謂「誤傷」「誤炸」;數座大城市被戰火摧毀,只留下大片瓦礫和殘垣斷壁;幾千年的人類文明也不能倖免,成千上萬件珍貴文物被破壞和洗劫一空。這場戰爭的殘酷性,連隨軍的美國記者也為之動容,不堪回首。即便是在美國,也有人認為,伊拉克戰爭造成生靈塗炭、財產毀損、文明遭殃,是一場由進入21世紀的「文明人」發動的大規模的人道災難和文明浩劫。但是戰後為幫伊拉克重建美國只花費了十幾億美元,而且大多用於伊拉克社會安全保障,而在與伊拉克百姓息息相關的醫療衛生、供水和污水處理以及道路和橋梁等建設工程方面則沒有任何花費。另外,美國也沒有在恢復治安和創造就業機會上投入巨資,這種情況造成伊拉克人生活同過去相比沒有絲毫改善,在空洞民主口號掩蓋下的社會矛盾逐漸暴露出來,普通人對美國的不滿情緒繼續升溫。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對伊戰爭的合法性遭到國際社會也包括本國民眾越來越多的質疑,布希政府為平息輿論的壓力,竟然把美國「中情局」局長作為替罪羊拋出,全部承擔了對伊戰爭情報的失誤。薩達姆並沒有發動對美國的戰爭,卻平白無故地成了美國的「戰俘」。當然,「享有」戰俘的待遇還是好的,可以受到國際公約的保護。可是美國再三權衡後,把薩達姆「交給」了伊拉克臨時政府,薩達姆連「戰俘」的資格也沒有了,改成了「普通犯人」。由於伊拉克臨時過渡政府的「高官」們大多是長年流亡海外的反薩達姆人物,很明顯,伊拉克臨時過渡政府要置「老薩」於死地而後快。但伊拉克臨時政府不過是美國的「傀儡」,薩達姆的生死最終決定權其實操縱在美國人手裡。於是臨時政府千方百計揣摩美國心思的「小丑劇」上演了。先是美國總統布希說,把這位伊拉克前領導人關押在監獄中將讓美國更為安全。於是伊拉克臨時政府立即表示,不贊成判處薩達姆死刑,更有「高官」信誓旦旦的說,「即使特別法庭判處薩達姆死刑,自己也不會簽署命令。」然而餘音未消,山姆大叔一番權衡後又改注意了,覺得還是「死薩達姆」更有用。臨時政府見風使舵,立即表示,薩達姆不死天理難容。

伊拉克新政府在獲得對前總統薩達姆的司法監押權,並宣布將恢復死刑的消息後,法國政府重申了其強硬的立場:反對在「任何情況下」對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判處死刑。國際社會中也有2000多名律師自願出面替薩達姆說話,其中1000名打算前往巴格達助陣,包括700名非阿拉伯律師(400名來自美國和歐洲的知名律師和200名來自全世界的知名法律顧問)。「薩達姆辯護律師委員會」也收到了大量的捐贈辯護資金。在沒有「國際保護」的情況下,這支由律師和自願者組成的龐大隊伍前往巴格達確實要冒著巨大的風險。有報道說,所有自願前往巴格達的律師和「義士」都得跟薩達姆律師委員會簽下「生死約」,因為誰也說不好他們在巴格達會遇到什麼麻煩。即使抵達巴格達,為薩達姆辯護的律師團仍將遇到很多可能無法逾越的障礙,例如根據伊拉克現行法律,禁止外國人在伊法庭上為伊拉克人辯護。為此,薩達姆律師團與美國官員多次交涉,美方對此未予理睬。薩達姆的命運確實不妙。

在許多人看來,如何審判薩達姆似乎是國與國之間政治角力的結果,少有法律問題。實際上薩達姆的最終命運對未來國際法的走向意義重大,國際法是一種活的法律,處在不斷發展之過程中,國際法中發展最快的要屬國際刑法。可以這么說,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看,國際刑法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對國家司法主權的侵害,是對傳統國際法上主權原則的挑戰。特別是國際刑事法院成立後,已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組織,有著完整的規約條文,深受利益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響。薩達姆的最終命運就代表著國際刑法侵蝕國家主權的程度,也預示著國際法發展的方向。

21世紀的世界事務,是美國一國說了算,還是由世界各國平等地商量著辦?世界是走向單極化還是走向多極化?這是世人關心的問題。美國屢次嘗到軍事強大的甜頭,下決心保持軍事的領先地位,布希總統一上台就宣稱要建立一支「無可匹敵」的軍事力量。美國2004年度的軍事預算高達4013億美元,比其他20個軍事大國的總和還多。據預測,到2010年,美國軍費可能達到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軍費的總和。但是歷史的進步和人民的意志已經不允許世界回到「拳頭就是真理的石器時代」。迷信高科技武器只會給世界人民和美國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歷史需要,使用高科技武器的「不對稱戰爭」是不可能改變世界多極化這一歷史方向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1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