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凱末爾革命是什麼
A. 凱末爾革命名詞解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瓜分、捍衛著民族獨立主權和建立民族國家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919~1923)。主要領導人為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故名。
B. 凱末爾革命的經過
這次革命共經歷了三個時期: (1922年9月至1924年4月)。1922年10月11日,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1923年7月24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七國與土耳其簽定了《洛桑和約》。條約確定了土耳其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屬土耳其;廢除外國在土耳其的領事裁判權和財政監督權。同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保、土九國簽訂了《海峽公約》,規定黑海海峽無論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爭時期海上和空中都通航自由的原則;海峽地區非軍事化,由簽字國組成的「海峽委員會」實行監督。《洛桑和約》為土耳其贏得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是土耳其人民反帝斗爭的重大勝利。但是海峽地區的非軍事化和國際監督,仍然損害了土耳其的主權。
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為共和國,凱末爾被選為總統。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C. 凱末爾革命的背景
土耳其民族革命戰爭——凱末爾革命的深遠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但導致它發生的直接原因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執政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14年8月2日,同德國簽訂了秘密同盟條約,追隨德奧集團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土耳其的30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土耳其的慘敗,導致了嚴重的民族危機。1918年10月30日協約國迫使土耳其簽訂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協定》。1919年5月,希臘侵略軍繼英、法等國軍事佔領之後,侵佔伊茲美爾。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提出了滅亡土耳其國家的奴役性條約——《色佛爾條約》。
嚴重的經濟危機接踵而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和對外貿易,都陷於破產的境地。土耳其民族處於危亡之秋。反對帝國主義瓜分和武裝干涉,成為土耳其民族最緊急的任務,也是土耳其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
以民族革命戰爭為主要形式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D. 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包括哪兩個階段
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
E. 凱末爾革命的意義
凱末爾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奧斯曼帝國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和神權統治,建立了土耳其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民主共和國。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凱末爾革命後,把君主立憲制變為共和政體,廢黜了封建社會的總頭目素丹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凱末爾革命的勝利,使土耳其擺脫了民族危機,為發展民族經濟、文化和社會進步,創造了前提條件。
建立民族國家體系,是20世紀亞洲非洲民族民主運動發展的趨勢。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開創了這一趨勢的先聲。
建立民族國家後,進行現代化改革成為落後國家的當務之急,也是以後獨立民族國家走向富強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所進行的、以世俗化為特徵的現代化改革,具有深遠意義
F. 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是一個日趨衰敗的封建性帝國——奧斯曼帝國。由於它站在同盟國一方參戰,實際上已淪為帝國主義的「保護國」。土耳其於1910年10月30日後,英法意等國軍隊進駐土耳其,希臘軍隊在1919年5月佔領伊茲密爾,土耳其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
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土耳其人民掀起了大規模的民族解放斗爭。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民族資產階級,核心人物主要由知識分子和軍官組成。其領袖人物阿·凱末爾歷任軍長、集團軍司令,是一位愛國將領。他領導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亦稱凱末爾革命。
G. 土耳其人民的哪一次斗爭被稱為凱末爾革命
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土耳其人民掀起了大規模的民族解放斗爭。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民族資產階級,核心人物主要由知識分子和軍官組成。其領袖人物阿·凱末爾歷任軍長、集團軍司令,是一位愛國將領。他領導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亦稱凱末爾革命。
H. 簡析凱末爾民主革命的特點
凱末爾主義的反對帝國主義、堅持民族獨立、建立和鞏固一體化的土耳其民族國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現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神權主義、堅持共和制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突出特點。
I. 凱末爾革命的凱末爾主義
1919—1922年土耳其發生了革命,史稱「凱末爾革命」。這是以它的領導人凱末爾命名的革命。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1880—1938年)的祖先,原是遷居到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薩洛尼卡的猶太人。他早年參加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指揮保衛海峽戰役,曾擊敗英法聯軍。
凱末爾是集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於一身的人物。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過程中,他綜合了民族民主運動的實踐和理論,系統完成了東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義——凱末爾主義。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新黨綱中,凱末爾主義被概括為六項原則,後來還寫進1937年憲法,從而成為土耳其民族國家的主要政治意識形態。 這六項原則是:
(1)共和主義或民主共和主義,它體現反對君主專制主義,堅持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體原則;
(2)民族主義,它體現保衛土耳其的領土完整、民族獨立和國際上應有的地位的原則;
(3)平民主義,它體現公民主權,即國家權力屬於全體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4)國家主義,它體現以國營經濟為基礎、同時鼓勵私人工商業和堅持經濟獨立自主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原則;
(5)世俗主義或反對教權主義,它體現反對伊斯蘭封建神權勢力干預國家政權、法律、教育和社會生活的原則;
(6)改革主義,它體現反對滿足現狀、盲目保守和聽天由命的思想,體現堅持不懈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原則。
六項原則首先表現了凱末爾主義的反對帝國主義、堅持民族獨立、建立和鞏固一體化的土耳其民族國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現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神權主義、堅持共和制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突出特點。六項原則中,共和主義、平民主義和世俗主義,都屬於民主主義的內容。最後,它堅持發展民族經濟、世俗化和現代化改革,洋溢著改變國家落後面貌的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