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和孔子什麼關系

土耳其和孔子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5-01 04:30:03

㈠ 土耳其第四所孔子學院揭牌成立了嗎

9月2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嘉賓為曄迪特派大學孔子學院揭牌成立剪綵。

曄迪特派大學孔子學院與南開大學共建。

遍地在開花,祝越來越多。

㈡ 同樣是沒落的封建國家,為什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丟的只剩下小亞細亞半島,清朝為什麼還能保留國家的

奧斯曼不但是多民族國家而且是多宗教國家,國家崩潰時不同的民族因為宗教不同文化也不同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像土耳其是遜尼派,巴爾干是東正教等等

㈢ 土耳其為什麼會有西方文化

土耳其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它在現代國際大廈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除了其戰略地位舉足輕重之外,這個國家正處於重重疊疊的經濟區域中心,這些區域中最著名的當屬那些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中亞各國家,土耳其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貼近它們,而且具有與之相似的文化淵源。土耳其是黑海周邊地區和近東地區國家的工業和貿易中心。土耳其也是黑海、地中海和愛琴海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土耳其人繼承伊斯蘭的傳統又擁有奧斯曼帝國的輝煌,他們在繼承西方傳統的同時成為現代西方的一部分。東方和西方、亞洲和歐洲的傳統融入土耳其的現代文明中,這種融合的一個標志是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兩座大橋,它們用許許多多過去和一個未來把兩塊大陸連成一體。
土耳其人中99%都是穆斯林,但您卻很難想像在土耳其這篇土地上也曾經經歷過基督教的興盛時代。早期的基督教徒居住在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亞」地區,在和平之中傳播他們的宗教。到七世紀,基督教徒為了逃避拜占庭的迫害來到這里,鑿穴而居,洞穴相連,縱深地下幾十米。今天的「卡帕多奇亞」也是最惹人眼球的地區。旅遊者從世界各地趕來參觀葛萊梅(Goreme)露天博物館,它是一個包羅了數十座中世紀洞穴教堂的世界遺產。

㈣ 伊奧尼亞的名字由來

伊奧尼亞這個名字來自於希臘的一個叫做愛奧尼亞人的部落。這個部落於前兩千年後期在愛琴海岸定居。有意思的是,這個部落本來很分散,但當他們在小亞細亞定居後開始形成一個共同體。伊奧尼亞重要的城市有以弗所、米利都和伊茲密爾。這些城市靠貿易富強起來,它們結盟為伊奧尼亞聯盟。
一些重要的古希臘藝術風格是在伊奧尼亞形成的。前6和5世紀在伊奧尼亞出現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等重要的哲學家。
前7世紀利迪亞人開始控制伊奧尼亞,前546年波斯開始統治這里。前500年爆發了愛奧尼亞人起義,由於雅典的介入從而導致了希波戰爭,在薛西斯西征時愛奧尼亞人和部分希臘人成為波斯大軍的仆從。前470年代隨以雅典為盟主的希臘的勝利整個小亞細亞西海岸,包括伊奧尼亞,脫離了波斯的統治。但前386年伊奧尼亞再次落入波斯之手。亞歷山大大帝開始征服波斯時伊奧尼亞重新並入希臘。亞歷山大死後伊奧尼亞成為他的繼承人之間的爭奪品。前133年它成為羅馬的亞細亞省的一部分。395年後它屬於拜占庭帝國。11世紀塞爾柱土耳其人佔領伊奧尼亞,但又被拜占庭驅逐。14世紀伊奧尼亞終於被奧斯曼帝國征服。今天它是土耳其的一部分。
最著名的愛奧尼亞人之一和他的巨著《希波戰爭史》(又名《歷史》)
和孔子幾乎同時代的希羅多德(公元前492年至479年)作為公認的西方史學之父,以他愛奧里亞語寫成的傳世之作《希波戰爭史》記錄了希臘和波斯之間的宏偉戰爭,不乏特種作戰、海戰的經典戰例。
這部著作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從第1卷到第5卷的第27節為前半部,泛論波斯帝國的擴張過程、以及小亞細亞、埃及、敘利亞、利比亞、西徐亞等地的情況;第5卷的前27節敘述了愛奧尼亞地區的希臘人反抗波斯人統治的斗爭。
從第5卷的第28節起為後半部,專門敘述希波戰爭的經過;其中第5卷的下半部分寫了從愛奧尼亞人的反抗斗爭到波斯人與整個希臘人的沖突;第6卷描寫了大流士率領波斯帝國軍隊入侵希臘、以及雅典人在馬拉松戰役中的勝利;第7卷敘述了薛西斯率領波斯軍隊再次入侵希臘以及溫泉關戰役(塞摩彼萊戰役)的經過;第8卷描寫了雅典海軍在薩拉密海戰中的勝利;第9卷則以希臘人在布拉達亞戰役和密卡爾戰役中的勝利而結束全書。

㈤ 伏爾泰認為孔子的思想是什麼的武器

伏爾泰頌孔子詩:

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說,

他不炫惑世界而是開啟心靈,

他的講話只是一個聖人,從不是一個先知,

然而人們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國土一樣。

法國人說過,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的確,在波瀾壯闊的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中,著名思想家弗朗斯瓦·馬利·伏爾泰(FrancoisMarieVoltaire,1694—1778)站在這一精神運動的前列,導引著運動的前進方向,被稱之為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伏爾泰寫下了大量的文史哲和政論著述,抨擊舊制度和教會的黑暗勢力,宣傳真理和理性,憧憬著一個民主、仁慈、自由的新社會的到來,在人類文明史上樹立了一座思想的豐碑。伏爾泰的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思想是他的整個學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盡管他沒有親自游歷過東方諸國,但從當時大量的東方游記和敘聞中,特別是耶穌會傳教士所提供的有關中國的第一手材料中,從東方先賢的著作中,他清晰地看到了與西歐迥然相異的生動的東方形象,深切感悟到東方精神的內在價值。他關於中國文明與文化內在義理的闡述,特別是對孔子的高度尊崇,對於傳播中國文明,推動啟蒙運動,做出了重要貢獻。

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論孔子》中寫道:「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法國 1793年憲法所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以及法國1795年憲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宣言》都寫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分別定義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義務的原則。把外國先哲的格言寫入憲法,這可算第一例。中國文明當時在法國受到推崇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論語》中的經典如今十分醒目地鐫刻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大廳里,被譽為處理國家關系的「黃金法則」。)

伏爾泰在他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濃重的「中國情結」。他對以儒學為本體的中國古代文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把中國視為世界上最明智和最開化的文明民族,認為中國文明有著悠久深遠的歷史淵源,「這個國家已有4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其法律、風尚、語言乃至服飾都一直沒有明顯變化」。他賦予中國文明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種特殊地位,甚至認為世界史是由中國史開始的。中國最古老、最有權威的典籍《五經》,「之所以值得尊重,被公認為優於所有記述其他民族起源的書,就因為這些書中沒有任何神跡、預言,甚至絲毫沒有別的國家締造者所採取的政治詐術」。在伏爾泰看來,中國文明的本質性規定乃是一種倫理型文明。在中國,「倫理學是首要的科學

」。孔子創立的儒學行非西方意義上的宗教,而是倫理的格言。孔子「不創新說,不立新禮;他不做受神啟者,也不做先知。他是傳授古代法律的賢明官員。我們有時不恰當地[把他的學說]稱為『儒教』,其實他並沒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賢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諄諄告誡人,而不宣講什麼奧義」。伏爾泰被耶穌會士筆下的孔子形象所深深吸引,與金尼閣神父、杜哈德神父等人一樣,對孔子極盡贊美之忱,認為「他只是作為賢者之言,因此中國人只把他視為聖人」。所以,在中國,孔子享有一切榮譽,這是「一個人由於在神明的問題上,提出了人類理性所能形成的最聖潔的看法而受之無愧的榮譽」。

孔子的儒家學說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法律文明的特質。中國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東西是道德和法律。兒女孝敬父親是國家的基礎。在中國,父權從來沒有削弱,兒子要取得所有親屬、朋友和官府的同意才能控告父親。一省一縣的文官被為父母官,而帝王則是一國的君父。這種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把這個幅員廣大的國家組成一個大家庭。中國這個龐大的帝國的法律和安寧建築在既合乎自然而又最神聖的法則即後輩對長輩的尊敬之上,而這種尊崇同對最早的倫理大師孔夫子的尊敬合為一體。因之,傳統中國的法律文化具有鮮明的倫理性品格。與西方以及印度等其他亞洲國家不同,中國的法律是世俗化的。中國人並沒有創立靈魂不滅之說,他們最早的立法者制定一些道德原則,鼓勵人們積德行善,並以嚴刑酷法強使人們遵行這些道德原則。「確實,中國的法律不談死後的懲罰與褒賞;中國人不願肯定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他們與一切開化的偉大民族之間的這一差別是驚人的。地獄之說雖有力,但中國人的政府卻從不採納。他們只滿足了鼓勵人們虔誠敬天和為人正直。他們相信,一種一貫實行的正確的政治制度,會比一些有可能受到攻擊的輿論起更大的作用;人們更害怕的是現行的法典,而不是未來的律令

」。「在別的國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國,其作用更大,用以褒獎善行。若是出現一樁罕見的高尚行為,那便會有口皆碑,傳及全省。官員必須奏報皇帝,皇帝便給應受褒獎者立牌掛匾。」在古代中國,法律還與日常的習慣和禮儀方式結合起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形成有機的社會秩序。中國人的無休止的各種禮節妨礙了社交來往,但這些禮節可以在整個民族樹立克制和正直的言行,使民風既庄嚴又文雅。當出現了某些糾紛與不快時,當事人往往彼此作揖,為給對方造成麻煩而請求原諒,從而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伏爾泰意識到,建立在道德原則基礎上的中國法律文化具有強大的同化力。成吉思汗家族在中原大地建立起統治,但是韃靼人的文化卻被中國文化所同化了。「韃靼人發現戰敗者的法律是如此的完善,以至他們也遵行這些法律,藉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們尤其注意保留這樣一條法律:任何人不得在本人出生的省份擔任省長或法官。多好的法律!而且它同樣適宜於戰敗者」。同樣地,滿族人入關以後雖然強迫漢族人採用滿族人的發式,但是,「由於滿族採用了漢族的法律、風俗和宗教,這兩個民族不久後就成為一個民族了」。

長久以來,古代中國的政府形式及其運作就引起了歐洲人的廣泛興趣,伏爾泰尤為贊賞。他心目中的理想政體形式乃是君主制(不是專制政體)。而儒家所宣揚的以「仁政德治」為特徵的中國政制形式,與伏爾泰的「開明君主制」的理想政制模式恰恰相契合。由此,他分析了傳統中國的帝國統治形式,不同意歐洲一些傳教士以及孟德斯鳩關於中國專制制度的看法,指出:「旅行者們,尤其是傳教士們,都認為到處看到的是專制制度。這些人從表面現象判斷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認為他們是奴隸,而接受人們跪拜的那個人必定是1.5億人生命財產的絕對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而這正是我們將要討論的。這里我們只須指出:在帝國最早時代,便允許人們在皇宮中一張長桌上寫下他們認為朝政中應受譴責之事,這個規定在公元前2世紀漢文帝時已經實行;在和平時期,官府的意見從來都其有法律的力量。這一重要事實推翻了[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中對世界上這個最古老的國家提出的籠統含混的責難」。伏爾泰對古代中國的行政運行機制大加贊揚,認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統治形式,中國要幸運得多。在這里,「一切都由一級從屬一級的衙門來裁決,官員必須經過好幾次嚴格的考試才被錄用。在中國,這些衙門就是治理一切的機構。六部屬於帝國各官府之首;吏部掌管各省官吏;戶部掌管財政;禮部掌管禮儀、科學和藝術;兵部掌管戰事;刑部掌管刑獄;工部掌管公共工程。這些部處理事務的結果都呈報到一個最高機構。六部之下有44個常設在北京的下屬機構,每個省每個城市的官員都有一個輔佐的衙門。」因此,在伏爾泰看來,人類肯定想像不出比中國這樣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古代中國政府並非孟德斯鳩心目中那樣的專制政府。「在這種行政制度下,皇帝要實行專斷是不可能的。一般法令出自皇帝,但是,由於有那樣的政府機構,皇帝不向精通法律的、選舉出來的有識之士咨詢是什麼也做不成的。人們在皇帝面前必須像敬拜神明一樣下跪,對他稍有不敬就要冒犯天顏之罪受到懲處,所有這些,當然都不能說明這是一個專制獨裁的政府。獨裁政府是這樣的:君主可以不遵循一定形式,只憑個人意志,毫無理由地剝奪臣民的財產或生命而不能犯法律。所以如果說曾經有過一個國家,在那裡人們的生命、名譽和財產受到法律保護,那就是中華帝國。執行這些法律的機構越多,行政系統也越不能專斷。盡管有時君主可以濫用職權加害於他所熟悉的少數人,但他無法濫用職權加害於他所不認識的、在法律保護下的大多數百姓。」在伏爾泰的心目中,中國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國度,那裡的皇帝應該是「首席哲學家」,他所頒布的詔令,充滿著倫理的教誨和教義;中國的皇帝也是「首席大祭司」和「第一位耕農」。由此,伏爾泰甚至肯定一些歐洲傳教士關於雍正皇帝的看法,對這位皇帝褒揚有加,指出:「這位皇帝是歷代帝王中最賢明、最寬厚的一個。他一貫關心減輕窮人的疾苦,讓他們勞動,他嚴格地遵守法律,抑制僧侶們的野心和詭計,保護國家的和平和富裕,獎勵一切有益的技藝,特別是土地的耕作。在他的治下,所有的公共建築、交通要道和聯結這個大帝國各河流的運河都得到了維修,工程宏偉而又省錢。在這方面,只有古羅馬人才比得卜」。在伏爾泰的筆下,古代中國政府興建公共設施之舉,是與其家長制統治和施政理念密切相關的。「正因為全國一家是根本大法,所以在中國比在其他地方更把維護公共利益視為首要責任。因之皇帝和政府始終極其關心修橋鋪路,開鑿運河,便利農耕和手工製作。」

當然,伏爾泰也看到了古代中國文明與文化系統中的不足或弱點,認為大自然賦予中國人以正直、明智的精神,但沒有賦予他們以精神的力量。比如,在科技方面,「中國人在倫理方面總是高於其他民族,但其它科學進步不大」。他發出了一系列詢問:既然在如此遙遠的古代,中國人便已如此先進,為什麼他們又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為什麼在中國,天文學如此古老,但其成就卻又如此有限?既然中國不間斷地致力於各種技藝和科學,但為什麼進步卻微乎其微?在這里,伏爾泰似乎注意到了傳統中國社會發展的停滯現象,認為中國人對祖先留傳下來的東西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崇敬心,這可能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㈥ 請問孔子先後都周遊了哪些國家.

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

公元前497年,55歲時,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這年春天,孔子到達衛國。十月,孔子受諂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師徒又遭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7歲時,孔子返回魯國。五月,魯定公死,魯哀公立。
59歲時,孔子見不能得到重用,又離開魯國,再次來到衛國。孔子與衛靈公政見不一,只好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於孔子,孔子微服而逃。
60歲時,孔子經過鄭國到陳國。在鄭國首都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時,孔子離開陳國前往蔡國。
62歲時,孔子離開蔡國往葉。後又離葉返蔡。
63歲時,在陳蔡之間,孔子師徒被圍困絕糧,許多弟子因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到達楚國,楚君欲重用孔子,並欲封500里地給孔子,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只好離楚返衛。
67歲時,孔子夫人亓官氏死。
68歲時,孔子在弟子們的擁戴下,季康子派人用錢迎孔子回歸魯國。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至此結束。

㈦ 希臘和土耳其是世仇嗎為什麼

是的。
希臘和土耳其,這是一對著名的冤家,到現在已經有千年歷史了。
拜占庭帝國不必多說,只用說他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而且除了開始官方用語為拉丁語外後來一直都是希臘語,今天的希臘和土耳其都曾是拜占庭帝國的土地。
1071年,東方的塞爾柱帝國在曼奇科特擊敗了拜占庭帝國的軍隊,塞爾柱移民湧入安那托利亞高原,一度跑到愛琴海沿岸。當時的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正是在這個壓力下請教皇召集了十字軍。在十字軍和拜占庭軍隊的打擊下,這些塞爾柱人最終佔領了安那托利亞高原,除了沿海地區。此後雙方持續了數百年的沖突,但雙方誰都無法消滅誰。
但是羅姆蘇丹國並沒有打敗拜占庭,反而先一步分裂。在羅姆蘇丹的遺體上,出現了一批小的土耳其部落,比如卡拉曼坎達爾之類的,還有主角,奧斯曼。奧斯曼部落經歷了與其他土耳其部落的兼並,還成功跨過愛琴海。最後在1453年,當時的奧斯曼蘇丹進攻拜占庭帝國最後的堡壘-君士坦丁堡。圍城戰結束後,拜占庭帝國從歷史上消失,希臘人從此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直到今日,君士坦丁堡任然被稱作伊斯坦布爾,而索菲亞大教堂還是一個清真寺。

希臘人在土耳其人的手下生活了將近四百年,由於宗教的差異,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越來越少。但是在民族主義最興盛的19世紀,希臘人還是發出了他們的怒吼。奧斯曼帝國對這些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由於土耳其核心地區大部分曾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地區,這些地方的希臘人即使經歷了數百年,任然有不少希臘人保持東正教信仰。在1822年希臘終獲獨立之後,這些希臘人開始蠢蠢欲動,當年三月,一隊武裝希臘士兵登陸希俄斯島,獲得了當地不少島民的支持。然而奧斯曼突然對此島進行襲擊,希俄斯島的叛亂迅速被鎮壓。然而這些土耳其人並沒有停止,他們舉起了手中的屠刀。大約45000希臘人被殺,50000人被當做奴隸,23000人被驅逐,而島上僅留下了將近2000人。希俄斯島只是土耳其對希臘屠殺的縮影,在不少希臘人聚集的地方,屠殺都或多或少地發生著。
但希臘的獨立還是激勵著其他被土耳其人統治的民族,比如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他們聯合起來在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這些國家組建了巴爾干同盟,隨後巴爾干同盟向奧斯曼宣戰。戰爭之後奧斯曼喪失了幾乎所有的亞洲領土,僅保留東色雷斯地區。此後由於分贓不均,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希臘從保加利亞獲得了西色雷斯。希臘人似乎距離偉大復興只有一步之遙,而奧斯曼帝國在一戰戰敗使得這一步再次縮短。然而事與願違,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戰勝了希臘士兵,希臘不得不承認土耳其的主權,希臘人也沒能收復君士坦丁堡。之後,希臘與土耳其進行人口交換,徹底失去了偉大復興的理想,即便如此,希臘土耳其的仇恨,至今難忘。

㈧ 誰知道<兩小兒辯日>的解釋

太陽是在中午離人們近些呢?還是早晨和晚上離人們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陽比中午大都是由於人們的錯覺;中午陽光比早晚熱是由於中午陽光直射,陽光在大氣里走過的路程較短,熱量被吸收少。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時候,人們觀測太陽的距離為什麼會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斷地自轉。如若地球除了自轉沒有其他運動,而且自轉軸與太陽和地球間的直線垂直,則對於在赤道上的人來說中午太陽總比早晚近,也就是說近的距離相當於地球的半徑6 400公里。(二)地球的緯度的不同,觀測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緯度愈大即離赤道愈遠,太陽在中午和早晚的距離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轉,也繞太陽公轉,自轉軸和公轉軸成23�5°角。自轉軸的方向變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陽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內不斷變化。(四)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離逐日變化。(五)日出日落時間在一年中逐日變化著,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時間又隨緯度而不同。(六)由於地球自轉軸方向很慢的變化和行星引力對地球公轉軌道所產生的影響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並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離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後每千年往後推移17天半。)考慮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適當的公式來計算中午和早晚太陽和觀測者的距離差。必需的資料可由天文年歷查到。計算結果如下:對於北緯40度如北京來說,目前每年從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陽比日出時遠,二月初遠1 000公里,三月初遠4 000公里,四月初遠達6 400公里,以後差別減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後中午太陽比日出時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達16 000公里,以後差別減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別情況大不相同,從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遠,其餘七個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達17 000公里。……上面的計算於1954年所作。但由於第六原因在短時間內影響很小,所以上述計算結果對今後一百年仍適用。由此可見,一切現象必須用科學來解釋,才是正確的。
2.早晨近而冷、中午遠而熱的原因何在?

早晨較中午太陽看起來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陽離我們近而中午離我們遠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對物體的視覺會發生錯覺,一個物體在一些小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就顯得大些,而一個物體在一些大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又顯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陽,只有地平線上一角是天空,而其餘部分是以樹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襯,而在中午時,太陽在頭頂上是以大得無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襯,所以看起來中午的太陽就比早晨的太陽顯得小些。

另外,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

還有,中午較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較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麼呢?

中午時較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里、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較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㈨ 土耳其年輕人學習漢語的樂趣怎麼樣

體驗漢語的樂趣,這一感受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土耳其年輕人的學習初衷。19日下午,在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的孔子學院,學生付康正在和老師交流他的詠春拳招式。「我喜歡中國的武術,練武術讓我感覺身體裡面有種力量。」付康說。

中東技術大學孔子學院由廈門大學和中東技術大學共建。中文教學已被納入學校選修課體系,課程分平日班以及周末班,累計教學人數已有兩千人。院長杜雲說「土耳其人對中國的興趣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這幾年的感受是,在學習動機上,學生們已經從對中國文化的愛好升級到希望了解中國各類學科、中國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一帶一路』倡議等方面,展現出了更多深層的需求。

孔子學院學生談學習感受

認真二字,或許道出了學生和老師間信任的關鍵。在安卡拉,漢語逐漸從一種交流的工具成為兩國人民心與心貼近的通道。在言語的流轉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從口口相傳變得心心相惜。

學生付康:「我特別喜歡杜校長、張老師、夏老師,我們是好朋友,將來有機會我一定要去中國看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6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12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2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8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6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01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93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4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