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有那麼多元青花
⑴ 元青花瓷器為什麼這么珍貴求解
元朝時期,米納依彩繪陶器使用含鈷的氧化物繪制燒成釉下藍彩的技術,傳到了我國內地,為景德鎮制瓷藝人掌握,燒出了純深藍色的霽藍釉和聞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藍花的青花瓷器。
優質的元青花瓷為元末景德鎮特製.
元朝有關的記述中沒有提到青花,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波普博士根據英國人大維德收藏的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對照伊朗阿德比爾宮博物館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器,進行了對比研究,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國際上產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熱潮。
此後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元青花。其中有許多與大維德瓶的水平、風格相似。而也有的青花發色淺淡甚至灰暗,紋樣簡單,器型較小,並且可以確定這種元青花器的製作早於至正年。至正型的青花是使用伊朗青料繪制燒成。元青花大多數沒有款識,後人即使見到精美的元青花,容易誤認為宣德時期,洪武與永樂朝的青花也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最近20年才逐漸被區分出來。
元代青花瓷器的創制,是陶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以後,以青花為主體的彩瓷成為瓷器的主流品種,以往一貫佔主流地位的顏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學上從以素雅為美的中古時代進入了五彩繽紛的近古時代。因此元青花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學術界認識之後,就立即引起了藝術品收藏界的關注。元青花的市場價格一路飆升。那麼這到底合理不合理?元青花究竟應該如何估價?
關於文物藝術品的估價問題,按照價值規律。實際上並非每一件元青花都是一級精品。造型、紋樣都十分精美的屬於一級珍品;器型較小、紋飾略簡單的可列為二級和三級。
元青花的特點
元代瓷器造型上總的特點是渾厚凝重、氣魄雄偉,特別是高級的細瓷,包括至正型青花,這個特點尤為明顯。這與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關,同時也與它是出口品有關。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盤,傳世品也是以大盤為最多,而且這些傳世的元青花大盤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家博物館,是昔日王宮的遺留。這說明元青花在當時主要是返銷元青花技術的故鄉—盛產米納依彩繪陶器的伊朗。當然也有龍泉窯的大盤。這種大盤是我國以前沒有的新型式樣,系按照伊斯蘭國家人的飲食習慣,置於地毯上盛放食物。盤子的直徑達三尺,卻極為平整,毫不翹棱變形。盤的樣式為折沿,而且板沿很寬,有二寸多,適於手持搬動,分菱花和圓形兩種。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圓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體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製作十分講究,尤為精緻。
元青花的裝飾
至正型青花在紋樣上的特點是既帶有一些西亞美術的裝飾形式,又有濃厚的我國傳統民間圖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風格華麗熱烈,與當時織金錦的圖案和效果又極為相似。從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紋飾不但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宋代磁州窯黑彩的圖樣,表現技法也十分熟練高超,畫面精美生動。
西亞的特產花卉—大麗花,又稱西番蓮的纏枝花紋是元青花的最常見的紋樣,也是我國瓷器的主要紋飾。元青花的紋飾分很多層,少則兩三層,多達七八層,但均分主紋與輔紋兩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子的中心為主紋,常見的有海水龍、雲龍、鳳凰、麒麟、孔雀、天馬、獅子、魚藻、草蟲、牡丹、山茶、松竹梅、鴛鴦荷花、牽牛花、庭院竹石芭蕉以及十字寶杵等,輔紋有如意雲肩、纏枝花、蕉葉、海浪、魚鱗、龜貝、金錢、回紋、鎖子連環、雜寶變形蓮瓣等,極為豐富。
至正型青花發色青翠濃艷,青花紋飾筆畫有些暈散,濃淡相互映襯,變化自然,最濃處成為黑色並深入胎骨,並發出黑色閃銀光的鐵斑。用手撫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處感覺凹陷。
元青花無論大小盤、碗、杯、盞之屬,均里外畫花,有白底藍花,也有藍底白花,還有白底藍花與藍底白花分不同層次交織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淺浮雕狀,為預先在胚體上雕刻而成,可見元青花製作之精。
元青花的胎釉特點
元朝開始採用高嶺山的優質瓷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法配置瓷胎,胎質已經比宋代影青玻璃化程度高多了,堅實細膩,但仍然含有金屬雜質,所以燒出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處呈現紅色斑,俗稱「火石紅」。
元青花一般器型碩大,顯得笨拙,胎體比其他時代的瓷器厚而沉重。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類,介面鏇削不細致,用手撫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燒造不易,所以難免會出現翹棱、夾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的釉面顏色總體為青白色,早期偏青,並且釉子較厚,常有垂流淚痕,淚痕處顏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別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濃淡適宜,釉色透亮接近潔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顯。
⑵ 元青花存世這么少,一朝代的瓷器到底到哪裡去了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小口外侈,短頸,豐肩,平底。紋飾分為三組,肩部飾鳳穿牡丹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四個菱形開光內分別繪「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周茂叔愛蓮,林和靖愛梅鶴,陶淵明愛菊。腹下部繪仰覆蓮紋和忍冬紋一周。該器造型秀美、線條流暢、色澤濃艷,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流傳經過:1987年10月31日原武漢市文物商店武勝路門市部從一對夫妻手中收購而來。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時代:元(1271—1368年)文物價值
青花瓷器由於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白地藍花,有明凈素雅之感,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早在唐代就已經燒制青花瓷,但是從燒造技術判斷,青花瓷的成熟期屬於元代。元青花以明麗雅緻的紋飾、豐富多樣的種類、製作精湛的工藝,成為當時出口中東、西亞等地區的重要商品。從元中晚期開始景德鎮大量生產青花瓷器,其質量、製作工藝、創新發展方面均呈現出遠勝於唐宋青花瓷的成熟與精美。青花瓷從此成為景德鎮窯乃至整個中國瓷器生產中最為主要的產品,被人們譽之為「國瓷」。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尺寸:高37.6㎝,口徑6.2㎝,底徑13 cm
稀缺性
元青花存世量少。據統計,土耳其、伊朗、美國等國家博物館收藏佔了一半之多;元青花的裝飾題材大多以中國傳統圖案花紋為主,人物紋樣極少,此件器物尤顯珍貴。
工藝美術史
從實用性角度審視,元青花瓷能依據不同地域人們的不同生活習慣和需要,設計不同的器型。既有針對中東及伊斯蘭國家生產的大盤、大罐、大瓶等器型碩大飽滿的大件,也有滿足東南亞國家需要的小罐、水滴、小瓶等,還有適應中國人生活習慣的高足杯、盞托、觀音和文具等。從藝術審美角度欣賞,元青花瓷釉色瑩潤、青幽淡雅、意境悠長、雅俗共賞,有著適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審美需求的共融性。其裝飾紋樣布局繁密,結構嚴謹,描繪精細,體現了製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高超的繪畫技藝。
歷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繪「四愛圖」,以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及陶淵明為題材。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詩人「梅妻鶴子」林和靖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及東晉文字家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傳千古,令人景仰。
透過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檢索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元青花瓷器的市場價值
元青花瓷器「四愛圖」梅瓶器物描述
歷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繪「四愛圖」,以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及陶淵明為題材。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詩人「梅妻鶴子」林和靖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及東晉文字家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傳千古,令人景仰。
透過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可以檢索更多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⑶ 如何理解青花,元青花
青花是一個非常文學化的名字,極富詩意,中國古代陶瓷中只有它這么浪漫。其他品種無論在它之前還是它之後,都以一種科學冷靜的態度面世,與它同時代異曲同工的陶瓷品種「釉里紅」也不叫紅花,而青花也從不叫釉里藍。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國陶瓷品種為何只有青花命名鶴立雞群。千變萬化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屬呈色。青花之藍與唐三彩之藍同為金屬鈷作為呈色劑,別無二致。只是唐三彩是陶不是瓷,青花是瓷不是陶。陶與瓷在科學上區別極大,燒造的難易差異極大,所以在元青花之前,土耳其等國只可以燒造藍色的釉陶。這些,曾深深地影響過元青花,甚至催發了它的誕生。全世界范圍內只有托普卡帕皇宮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確的傳承記錄,而且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為世界孤品。

隨後,蘇麻離青的身世是否與鄭和下西洋有關開始成為問題。過去認為蘇麻離青是由鄭和下西洋所帶回,才成就了永宣青花高不可攀的地位,但元青花的溯本清源,蘇麻離青的身世越來越清晰,表明了這一段歷史的改寫,讓它趨向於真實。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青花是中國的國粹,已有七百年的歷史。而這一歷史的秘密已逐漸公開,元青花是中華文化、伊斯蘭文化與蒙古文化三者的結晶。它把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有效結合,利用中國傳統而優秀的制瓷工藝表現伊斯蘭文化的金屬工藝,用伊斯蘭文化鮮艷的藍色改變中國人固有的審美趣味,這一文化結合空前絕後,讓我們坐享其成。
⑷ 一鋤頭挖出237件文物,其中19件都是國寶級元青花嗎
在江西省高安市,有世界上唯一一家以元青花瓷器命名的博物館——2014年正式開館的「高安元青花博物館」。目前,館內藏有24件元青花瓷器,其數量為國內館藏元青花瓷器最多,即使與世界各大博物館進行比較,元青花瓷器的收藏也僅次於土耳其與伊朗之後,名列第三。
1980年11月29日下午2時許,位於高安縣錦河之畔的江西第二電機廠廠房擴建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幾名施工人員賣力地挖著地基,突然,他們面前的土層坍塌了下去,露出了一個小土洞。可以看見裡面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堆放著許多東西,仔細一看,都是些盤、碗瓷器。
這批瓷器文物窖藏主人究竟是誰,有人猜測可能是高安人士伍興甫,伍父子。良臣伍興甫官至元朝駙馬都尉,為皇室近侍,且從事商業運輸,獲利甚多。伍良臣於元晚期為官,崇尚《周禮》、《禮記》等儒學經典,父子二人政治上有權勢,能自由出入皇室,有條件接觸和使用皇宮器物。伍興甫父子在元朝將滅亡前將瓷器運回高安,在高安戰事頻繁中窖藏起來是完全有可能的。
⑸ 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元青花
民間元青花至少數以萬計 「不到400件」這個數字,只是我們官方考古的統計結果。但全世界的元青花存世量的構成應該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是館藏,二是私藏,三是近幾十年中國大陸不斷的出土。 首先說館藏,都不止「400件」。伊朗國家博物館的專家曾經告訴我,亞塞拜然的博物館里起碼還有幾十件元青花,這個沒有被我們統計進來;然後說私藏,伊朗、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民間都有很多人收藏元青花,這些也沒納入我們的統計范圍;最後是近幾年出土。坦白說,現在的考古發掘,主體不是官方的考古隊,而是在民間。民間的基建工程或盜墓行為,導致大量出土的元青花流向了市場。 宋末元初的時候已經開始有了元青花的生產,根據明代的記載,江西地區有將近三百多個窯口。三百多個窯口生產了將近一百年,元青花的數量會有多少?事實上,外銷的元青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絕大部分的元青花就是裝酒、盛飯、放茶葉的日用器。三年前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這個統計是具體落實到每個藏家,每件藏品我都看過。結論是:姑且不論普品,中等以上品相的元青花,國內民間至少有一萬五千件。 這次上海博物館的元青花展覽,我也去了。近90件元青花,按照我的標准,精品也就十幾件。名氣最大的「鬼穀子下山」,這次見到實物後令我大吃一驚。它的花色並不是傳統的「至正型」元青花。花色沒有炸開,沒有暈散,也沒有鐵銹斑。如果按照國內保守文博專家的看法,它是一件典型的「不開門」的元青花,是「仿品」——當然我並不這么認為。我認為它屬於一個很少量的品種,所採用的鈷料是國產料,在福建的某個窯口生產的。 說到底,元青花又不是多麼難以鑒定。我這里不僅有國家博物館檢測中心的證書,還有伊朗博物館和蒙古國家博物館的檢測證書,這些都是我們的證據。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李輝柄: 元青花真假之爭 問題出在「多」 元青花研究現在有個問題:文博界的研究者,不願意到實地去考察,所以他們根本不了解這幾年的出土情況。我自己本身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以前也覺得元青花存世量很少,有民間藏家找我看,我也給人家「槍斃」了不少。 轉變發生在2005年。當時有個藏家拿了一批新出土的元明瓷器找我鑒定,因為那批瓷器和館藏的傳世品有很大區別,所以我決定跟他去現場看。那個墓葬群在江西南城,是個丘陵地帶,是當地歷史上一些比較有地位的人的墓葬群。那片地方,這幾年不知道挖出來多少元青花,都是當年被當做隨葬品埋入地下的。 這件事情給我的震動很大。近30年,由於國家經濟建設的加快,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進行,動土量要大大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總和。盜墓、私藏的現象很普遍,但這個現實很多學者不願意麵對,又不願意到第一線去考察。包括元青花在內的大量瓷器出土,速度之快、數量之多讓他們難以接受。而現在景德鎮的「仿品」也確實很多,這更是雪上加霜。所以「來路不明」的元青花擺在專家面前,不用說是沒有見過的,就算是和博物館里一模一樣的,人家也不敢認,只能一棍子打死。 元青花的「真」「假」爭論,其要害就是一個「多」字。多了就「假」了,這就把「多」與「假」畫上了等號。我們當然不能把假的說成真的,但也不要因過去你沒見過就對元青花加以否定。
⑹ 元代青花瓷你了解多少
瓷器是價格最高的中國古董,在歷年最貴的10件中國藝術品里,3件是瓷器,排名第一的是乾隆粉彩鏤空心瓶,2010年 英國成交約合人民幣5.5億,當時價合1.8噸黃金;第二件就是元青花鬼谷下山圖(腹徑33厘米),在2005年英國佳士得成交價約合人民幣2.3億元,當時價合2噸黃金,從黃金講,元青花的價格顯然是最值錢的。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
⑺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么出名又為什麼會讓人追捧
我們國家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歷史的文化大國。並且因為我們國家擁有這么淵遠流長的歷史,我們也擁有了許多驚嘆的藝術。而元青花就受到了歷代的人們的追捧,深受著歷代人們著世人們的歡迎。
其實歷史發展到今天,元青花已經是一種象徵。所以許多人追捧元青花,主要是因為它的存在見證了歷史,見證了一個國家的興衰。但同樣如果元青花作為一種裝飾品,也是很有自然的氣息,放在家中裝飾的話,顯得很有氣派。
⑻ 中國歷史上的元青花
在青花瓷的家族裡,元青花的名字一聽就如雷貫耳然而,元代青花瓷從誕生之日起,就給後世留下了眾多的謎團
第一個謎就是它的紋飾為什麼是藍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藍,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蒙古當時跟西域的關系十分密切,在13世紀初,由於成吉思汗異軍突起,他和他的繼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亞中亞,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湧入中國,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學家醫學家等,他們帶來了西域的文化藍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調,今天去中東我們依然可以看見到處都是以藍色為主色調的建築
第二個謎就是它的發展沒有初創期,沒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過去任何一個瓷窯,其發展脈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則不然,你看見的時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嬰兒,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這有多種解釋:有的說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現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現的,那個時候,波斯人帶來了現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藝,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響另外一種說法是元代以後有大量北方工匠南遷,他們繪畫能力都比較強,他們來到南方的景德鎮駐紮下來,在景德鎮漂亮的瓷胎上重新開始作畫,就跟一個畫家到另外一個地方畫畫似的,只不過是換了紙,換了顏料而已,技藝上沒有什麼區別元青花的這種突然成熟,從學術角度講,至今還有很多問題尚待研究
第三個謎是元青花紋飾為什麼題材眾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題材表現不一樣,它的題材尤其多元青花早期的題材大都是花卉鳥獸龍鳳,後期才出現了人物題材後期畫人物的第一個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說的影響,注意展現情節第二個原因是在元朝後期,朱元璋沒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長時間駐扎在景德鎮他對景德鎮的瓷器生產應該有過影響,由於他對戰爭故事的關注,以人物為紋飾題材的作品開始逐漸增多
第四個謎是元青花造型碩大,大件瓷器特別多,如大盤大罐大瓶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宮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幾十件,都是中國當時出口的元青花大器特別多有一個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關蒙古人性格粗獷,不拘小節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當中有一個把杯,所謂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著為什麼做成這樣的呢?因為元人是馬上民族,他騎在馬上,一隻手騰出來就可以攥住這個杯子欲飲琵琶馬上催就是這個感覺高安出土的這個把杯,上面寫著兩句詩,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我能夠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場,也無非三萬六千場,人生苦短啊!
元青花自其誕生之日起,就迅速繁榮起來後來的明清兩代,瓷器都以青花為主元青花是漢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結晶正是因為其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和蘊藏的民族文化內涵,千百年來,它以撲朔迷離的光澤閃爍在歷史的記憶中